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德育

中小学生德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生德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生德育

中小学生德育范文第1篇

发现二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并不认为活动组织者是“关键因素”。

发现三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尽管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德育工作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德育的“付出”和“产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进行德育工作。为此,我们着手进行中小学生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中小学生关于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德育需求、所喜欢的德育方式以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等方面。为推进“主体育德”德育工作模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委托“南京市教育调查中心”编制关于学校德育的问卷,问卷采取封闭型选择题和开放主观作答的形式,随机抽取了南京市13个区县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200名。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6份,回收有效问卷占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大体掌握了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并对中小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学生对于德育的关注度很高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调查中,有77%的学生认为德育是自身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认为思想品德好是三好学生的“三好”中最重要的内容的学生占79%(见表1)。此外在对“德育对你的成长作用有多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于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91%的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的成长有较大甚至是很大作用(见表2)。这与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是否有作用的回答基本是一致的,92%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有作用的,认为有利于增加思想品德知识、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教会个人更好地做人、做事,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等。

(二)“活动式”的德育倍受“青睐”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德育方式,是通过活动来使自己得到道德情感方面的体验和升华。在“给你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一条建议”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对“活动式”德育课“情有独钟”(见表3)。

从学生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德育活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小学生对德育活动的认识较为朦胧,仅是较为宽泛地要求学校“多一些活动”;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则对德育活动有了较为具体要求,不仅要求学校增加一些活动,还对活动的类型、性质和目的等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要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文化节”、“组织一些班级比赛型的活动”、“举行节日庆祝、社会宣传、军事训练”等。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尽管对德育活动认识不同,但都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这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相吻合的。

在关于“你认为一次好的德育活动的关键是什么”一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活动目的最为关键,其次是活动内容,再次才是活动形式,最后是活动组织者。可见学生不仅对“活动式”的德育情有独钟,而且对活动的要求也比较集中和理性。活动目的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不正确,形式再多样、内容再充实,也只能是肤浅的德育,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德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是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充实是达成活动目的的基本条件,相反,内容不充实,目的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甚至成为大而空的理论和说教。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普遍对活动组织者的要求不高,学生关注的内容是活动本身,而不是某个“权威”或“专家”的身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教师,学生是“只认活动不认‘人’的”。学生关注的是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德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可见,学生更加希望的是自己的德育,而不是教师对自己的德育。

(三)寓德于教“任重道远”

从学科角度来说,传统上认为政治课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语文课尽管有较强的“工具性”,但是,该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政治课和语文课是中小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然而调查发现,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主要作用,15%的学生认为政治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着主要作用。显然,政治课和语文课对于学生德性的养成作用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寓德于教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应试”的挤压和干扰。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倾向较为严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学科教学是“应试”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升学的学科,更是“应试”的重灾区。因为语文和政治都是中考和高考科目,因此教学过程就会渗透着“应试”的要求,于是,教学的目标就会从学生全面发展向应试升学偏移。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政治课,知识的传授、应试能力的培养远远超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二是方法的机械和呆板。寓德于教是一门艺术,需要把“盐”溶在“汤”里,需要不露痕迹,而不是生搬硬套,不是“贴标签”。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德育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德育有着较高的“需求”和较多的“兴趣”,对于德育的开展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基于此种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需要,推进德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之源。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具有三大共同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出现时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机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三是社会性。人类需要的满足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是要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的,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学生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主体,学生不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看客”。德育工作者和德育研究者应该把德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联系起来,把学生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的目的既是社会的,也是学生自己的。

(二)开展活动,实践德育

德育工作决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有学者认为,当学生意识到你是在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真正的教育是寓教于乐、不漏痕迹的,是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有着它自己特有的规律和要求。如果说其它学科主要是对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那么德育则主要是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训练。如果说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尚可以通过“知识授受”的行为来得到提高的话,那么道德情感的培养则主要应通过相关趣味性的活动来实现。有专家认为:“促进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从而为自我的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儿童本人的活动,只能是儿童间的交往。[1]”

符合青少年兴趣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对于活动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早在20世纪就有教育家说得很清楚:“由于人们不仅要思考,也要行动和关心,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帮助青年学习如何有效地负责地行动。[2]”然而,当下学校的德育活动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活动设计脱离学生需要。学生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自己的德育活动,而德育活动设计者却往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设计,活动一旦与学生出现距离,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活动数量偏少。因为学科教学课时紧张,活动开展付出多,活动过程有风险,致使学校的德育活动的组织仅限于不能不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三)学科渗透,强化德育

任何学科都有其一定的德育因素。历史的深邃,地理的涵纳,生物的神奇,数学的逻辑,物理和化学的严谨,至于语文,其人文性质更是不言而喻。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科的人文内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德的升华、美的熏陶以及情感上的提升,尤其是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其教学目标再也不能停留在读书识字的初级阶段,而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培育,智能上的提高,人文修养上的进步,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看,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而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上课学习,教学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一直是主要阵地,不可动摇。如此,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主阵地,德育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智育、体育、美育都有相应学科,内容和形式是基本统一的,而德育和政治课“部分统一”,还有距离,因此,开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除了需要提高寓德于教的认识之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寓德于教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应该建设一个宽阔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寓德于教的研究、交流、讨论,把寓德于教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69―76.

中小学生德育范文第2篇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全社会应着力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切实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学校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

首先,开齐开足德育课程,严禁随意调整德育课程和减少课时。通过国家德育课程这一主要载体,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就是国家开设的德育课时也还是少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一周2-3节,还基本上以传授社会知识为主,能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吗?应该增加德育课时,专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关爱他人等品质。日本的民族精神培养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更新德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直接接受所谓的思想道德标尺,伦理道德、价值规范不是简单的知识,不能被视为简单的教学科目,更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性的学习来获得。

知道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的原则,掌握做人的标准做人的方法,并不一定能真正内化为每个人自身的人格要素,它需要一个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不断获得体验、反复协调、主动修正、逐渐完善的过程。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真实的社会情景,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活动,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点不乱写乱画,保护文物是爱国,有的说不破坏城市公共设施,不破坏卫生环境是爱国,有的说节约粮食、节约水电是爱国,还有的说,不迷信、不信谣言、不说影响国家形象的话也是爱国。这样一来,爱国行为便不再是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我们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监督岗等,以践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教师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团队组织每年都利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主题活动,采用讲故事、诗歌朗诵、演唱等形式悼念先烈,使全体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还可以结合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和欺诈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召开“诚信在我心中”、“当社会失去诚信的时候”等为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总的来说,学校团队组织通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体验中成长。切实帮助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犯罪等现象日渐增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灵信箱”,开通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等,加强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疏导,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和道德的和谐发展。

四、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支持。应建立一整套学校、社会、家庭相匹配的德育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知识,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进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

家长在家庭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社区及有关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人的道德素养,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生德育范文第3篇

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吸性,坚决遏制“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不断增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团5人组织的作用

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构建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德育)处、团队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拓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2.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向往和社会尊重的岗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程,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任教思想品德(政治)学科,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树立远大理想。

2.要全面贯彻落实班会课制度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每一节班会课。通过班会对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情感交融,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要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德育水平

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三、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催人奋进。学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多角度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方位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充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精心设置景点,将中小学德育要求和内容加载其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切实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二,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高矮贫穷、成绩好坏、城市或农村……广大教师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怀,给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再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精心营造别具一格、温馨怡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宣传橱窗、手抄报栏、诗词文学长廊、书画长廊等: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校训、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等: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国旗、学生守则、励志标语等,在校内公共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等。总之,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四、以节日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节庆日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如:结合有关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安排学校领导或老师在国旗下作主题讲话,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体验生活,帮助敬老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六一儿童节期间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普示范基地等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要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军训、成人宣誓、校园艺术节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以主题队会、班会、演讲、朗诵、讲故事、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怡情益智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青少年学生奋发努力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主题教育为手段,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德。邀请“五老”到学校开展讲座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革命传统故事和“五老”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来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常念感恩之人,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德。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遵纪守法。

2.要切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上门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互动、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3.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中小学生德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成性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因此,如何开展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的问题及其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小县城的基础教育环境为指导,以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为背景,以当代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对新时期中小学生的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冲突矛盾进行了调查,并就新常态下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性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为中小学生价值观生成打好基础。

首先,丰富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茁壮成才。其次,进行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营养来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国情、省情教育等,根据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优秀文学作品读本,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作品成为学生的选读教材,通过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优化学校网络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等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日常必备的社交工具和学习平台。有的学校正在大力推进校园网建设,强化学生的信息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有害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因此强化信息网络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上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工作的特殊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加强学生的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防堵有害信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家校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培育工作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多元化的价值观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迷茫和混乱,家庭、社会的消极现象,直接冲击中小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如“学校五天的教育不如一个星期六天”,“学校的45分钟教育不如家长一句话,不如社会上一分钟的影响”。要想让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应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组织未成年人在学校参与敬师长,做好人道德实践,在家庭参与感恩父母,会节俭道德实践,在社会参与讲文明,懂礼仪道德实践,引导他们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三、抓好中小学青少年宫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中小学生德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德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