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德育的特点

高校德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德育的特点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育人;高校素质教育;德育功能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形式,也是高雅的艺术行为。能够给人一种美的力量,是人类精神的财富和文明的标志。音乐的类型多样,人们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感触也呈现出不同感知。优美的音乐能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让人感受到正能量地传递。在现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中,资源分布不均、课程被其他专业课替代、授课结构单一等问题依然很普遍。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其内在的“育人”功能也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而逐渐的突显出价值。针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德育”功能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论证大学生德育的渗透。文笔稚嫩,见解肤浅,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国家音乐艺术教育的水平是这个国家人文发展水平的主要代表之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逐渐地增大了需求与高度。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些年被逐渐重视起来,在一些古老传统的音乐文化被重新讲解重新诠释的时候,中华民族整体的音乐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也随之被重视起来。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创造美。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媒介,可以在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同时使中国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教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国乐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融入音乐情感体验之中,让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一些正确的音乐方法,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进步。雷华在《求真尚美明德教化———对高等院校普及高雅音乐的思考》1一文中曾经说到:“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是两种并存的艺术形态,两者都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是由于创作者和欣赏群体的不同,才有了满足不同需要的不同的形式。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塑造人格美、才能美和行为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种艺术形态相互借鉴与渗透,它们并非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长补短,并在不同历史阶段甚至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转换。”

二、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艺术品种非常丰富。这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音乐善于抒发人的情绪,表达人的思想,与人的生存与成长紧密相连。音乐是声音符号,它是一门通过听觉来影响大脑神经的艺术。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中基本的两个要素,中国传统音乐分为声乐、器乐两个大部门。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共性。音乐实际上是带有个人特色的,每一曲音乐的创作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思考,更体现着当时年代的背景。中国传统音乐中就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优秀品格,这些传统音乐中带着时代的印记,也带着中国人的优秀血脉。正如开篇所说,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影响人格,从发觉大学生兴趣和潜力开始,在不断地日积月累的影响下,讲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优秀内涵提升为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在形成之后具有稳定而持久的特点,像毅力、耐心等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除了以培养一些优秀的人格从而激励大学生学习为目的之外,更是以其本身作为大学生反映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一个途径为目的,通过释放情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特定的精神内涵,从而反映现实生活,同时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音响结构形式。

(二)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染力极强,在音乐育人过程中运用传统音乐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上学习效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接触远不及西方流行音乐,而大多数大学生在有机会接触中国传统音乐后,大多都是新奇且崇敬的,所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育人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二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语言方式,长时间接触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意识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再加以老师在音乐内涵上的讲解及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人格的人。

三、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实施

(一)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欣赏课、讲座的开设

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是欣赏与品鉴,是大学生接触音乐的最直接的途径。从欣赏、品鉴中国传统音乐上讲,大学生是可以并且应该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的。除了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外,也是不能摒弃西方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共同品鉴能得到更加深刻地认识。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成品音乐的美感,更要挖掘其创作时运用的音乐手段及使用乐器。培养学生养成感受与鉴赏音乐的习惯以及在欣赏音乐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大学生们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美感的基础上,讲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相当水准的评析能力带入其中,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完成对自我人格的分析,从中得到德育上的进步。在中国传统音乐育人这一点上,除了注重当今大学生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感受、鉴赏,将一般的感性理解提升为一些结构性理解之外,最需要注重的就是最后能否达到将这些感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在感受、鉴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不同情感层度上的音乐旋律或节奏,而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感情时,通过随意性的创作或是潜意识中的模仿将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达到自己为自己塑造音乐人格的程度,这才是音乐育人的真正目的。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基础,所以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和普及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大学是一个人三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并且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人格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阶段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大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接触优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机会,给他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展示舞台,这对塑造他们的高雅的情操、优良的性格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观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国传统音乐往往都是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须的更是急需的,所以开设音乐鉴赏课在大学生中的实践是非常及时且有效的。

(二)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名家或文艺团队的讲座以及演出

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且长期地邀请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名家到校进行讲座,或是邀请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出团队到校进行演出。首先,名家们对于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专业的文艺团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更具有感染力。在大学生德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定期接受名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讲解,不断地接受专业团队演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那么学生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学会通过音乐来排解、释放情绪。比如通过听一曲二胡名曲《赛马》摒除自身不求进取的想法,像奔驰的马儿一样鼓励自己上进,或者是通过听一曲琵琶名曲《春雨》平复自己心中的燥乱或是不安稳的心态,使得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以及学习。这些都可以使得大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甚至改变自己。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一项很有成效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实践。天津师范大学的双周音乐会更是极大地响应了这一活动号召。它通过每两周一次的专业团队到校演出或是由校内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专业比赛,给学生们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熏陶的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培养了学生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同时也使他们的德育品格得到了提升。

(三)中传统音乐相关社团的组建

组建民乐团等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社团,并且给予校方支持,给这些社团一些参与学校音乐活动展示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战士的平台。以民乐团为例,可以在纳新时让有演奏基础的学生加入进来,通过平时的定时排练以及演出机会,锻炼社团成员的舞台表现力以及正确情绪的表达。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着重强调情感的表达,促进社团往更专业的水平发展。根据学校活动的情况、其他艺术类社团的合作情况以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的接收情况,可以将一些中国传统声乐歌曲、中国传统舞蹈与中国传统民乐相结合。这样的“育人”方式既发挥了社团成员们的特长,又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更能让大学生接受。培养一系列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较高水平社团在校内不定时进行演出,也可以提高中国传统音乐在大学生中的群众性。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除了传统的音乐知识的讲座、学习等,也应该调查并采用大学生普遍接受地方式进行传播以及普及。上文中提到,在一些情感充沛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会随意的、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或是创造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冲动,而大学生的这种音乐冲动应该得到表现。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就是需要大学生的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大学生学会用音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音乐育人就是要把学生这些点点滴滴的音乐思维及表达汇集成音乐的海洋。如果大学皎月工作者可以在社团建设中引导社团成员通过改编一些名家作品,将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加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成为表达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情感的作品,并且可以在大学社团中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传递下去,经过每一届大学生的改进,为每一届的大学生展示带有大学生特色的传统作品,这才是将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研究真正做到了实处。

(四)群众性中国传统音乐相关活动的开展

构筑文化平,建立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相关的基础性设施。在校园广播或一些群众性较强的平台上加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丰富节庆文化,以传统节日和重大节会活动为契机,加大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所占节目的比率,将其通过与现代的灯光视频等高科技业务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举办音乐厅文化,以音乐厅为载体,积极邀请优秀的文艺团队到校进行演出,在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以及在校园内张贴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并采取抢票形式观看演出的情况下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览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常年向校内学生免费开放。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多地涉及合奏、音乐感觉这些在音乐育人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应增加其群众性,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义务的相关音乐理论教授课堂或举办露天式的开放式尝试舞台都是德育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是有必要的、急需的且有效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育人”,除了能加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意外,因为能激励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新鲜力量。所以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需要的,也是我们是社会,我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我国的大学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及其成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更决定着大学生成材后对于社会的影响。传统音乐的影响形式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大学生音乐育人的教育工作中,中国传统音乐相较之下更高效、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们。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在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德育教育工作上,更应该努力钻研,不断找寻更适合大学生、更适应时代新发展的教育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优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作品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将大学生群体引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中,使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地位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得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在今后的每一个时代新发展中发挥其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接受的优秀熏陶及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毛琳女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雷华.求真尚美明德教化———对高等院校普及高雅音乐的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2]傅仲斌.普通高校音乐自主学习教学基本模式的实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山版社,2004.

[4]李文娟.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验音乐情感[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

[5]张桂玲.浅谈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

[6]王巧.音乐欣赏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7]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 二外日语教学 特点 对策

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日语成为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首选课程。同时,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向本科院校看齐,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大多是日语)。日语教师如何根据各自学院的特点搞好日语教学,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二外日语教学的特点,并探讨对策,希望在教学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的特点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零起点,没有日语基础。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日语来源于汉语,里面有不少的汉字,便误以为日语简单易学,一开始就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同时教育他们学语言没有捷径可走,掌握任何一门语言都非一日之功。在教学时准确定位也非常重要。基点不能太高,否则会使有的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困难,从而使其信心受挫,产生厌学情绪。这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快,会使初学者难以跟上课堂节奏。在讲授过程中,一开始应尽量多用中文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不增加其学习负担。由于他们的专业课任务较重,对于第二外语不可能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同时,由于二外课程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重点法,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最重要、最难理解的部分进行讲解,其他的内容可以倡导学生自学,提高教学效率。

因为教授对象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因此,二外日语教学不能孤立地讲授一门语言,而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其专业外语相结合。在讲解一些新的语法、术语的时候可以结合英语,跟英语进行对比、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加深记忆。如日语中的“自动词”、“他动词”可以类比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日语中的外来语大多由英语单词音译而来,如タクシ(taxi)、トイレ(toilet)、ノト(note)等,可以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英语发音来帮助记忆日语中的外来语。

二、语言自身的特点

因为日语来源于汉语,所以日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的字形或词义与汉语相近或相同,如“”、“生日”、“教”等。这是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一大优势,在汉语词汇方面比起欧美国家的人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日本在吸收借鉴了中国汉字后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和创造,其中也有不少汉字、词义与中文不同。对这方面内容我们要引起重视,否则很容易出错甚至在交际中引起误会。如日语中的“勉”一词中文意思是“学习”;“娘”这个日语汉字的意思跟中文相反,不是指“妈妈、母亲”,而是“女儿”的意思;“”在日语里指的是“开水、热水、洗澡水”,而不是中文里“喝汤”的“汤”。所以在汉字、词汇的教学上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跟母语进行联系、对比,寻找中日字词的异同点。

日语汉字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所以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发音。如“人”有训读“ひと”和音度“じん”“にん”三种读音。通常这个字作为名词单独使用时大多读“ひと”,如“あの人”(あのひと)(那个人);作为接尾词,接在国家名的后面表示某个国家的人时读“じん”,如“中国人”(ちゅうごくじん)(中国人);而作为数词数人数时读“にん”,如“三人”(さんにん)(三个人)。因此,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应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发音的规律,以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新单词。

与中英文句子“主―谓―宾”结构不同,日语句子一般是“主―宾―谓”结构,谓语部分总在最后。这也是很多日语初学者刚开始不习惯的一个部分。因此,授课时要教会学生分清句子成分,抓住谓语。尤其在做听力和翻译较长句子的时候非常重要。

三、高职高专教学目标的特点

高职高专二外日语教学以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运用日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我认为,二外日语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日语知识,包括基础发音、常用词汇、基本句型和基础语法。

2.实用日语知识和技能,包括寒暄语、日常交际用语和语言运用能力。

3.日本文化知识,包括风俗、礼仪和现代日本社会常识。

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他们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听说训练。如多让学生用学过的新句型自己造句,或做一些简单句子的翻译练习;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设定具体场景进行实际生活日常对话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创造“说”的氛围。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互联网、视频录像等,使语言教学丰富生动。

此外,针对我院学生要参加全国自考二外日语考试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还应有意识地让同学们接触考卷的内容、题型,了解考试的要求,多做一些真题练习,讲解一些考试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学生们的自考过关率。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田敏子.日本语教授法[M].大修馆书店,1998.

[2]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岩.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日本问题研究,2006,(01).

[4]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1、健康教育的内在化特征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养成一种终身锻炼身体的优秀习惯,具备基本的身体练习能力,将锻炼身体纳入日程的生活常识中去,这也是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的展现,是健康体育教育的内在化特征,这个内在化特征非传统、非强制,是柔性体育教育的有利展现。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上,注重学校运动队的建设。利用高水平的运动队训练可以记激发学生对于某一类体育项目的热爱,通过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队比赛助威,锻炼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这不仅仅是体育运动与教育的需要,也是体育文化的需要,是进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立足点之一。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课外活动,基本上是学生的一种自发的学习与体验活动,通过学生有序与无序的体育锻炼。随着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逐渐加深,运用在校的课外活动,当代大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终身体育的意识,这无形之中会增加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数,进一步将体育教育内在化.2、体育项目选择自主化特征大学体育课外活动与体育项目的选择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这样的体育教育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兴趣与爱海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也是新时期体育教育的一个自主化特征,跟传统的体育教育或者与初中体育与高中体育教育相比很明显的一个特征。

二、对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界定

在高等院校的体育理论中,大学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对普通大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也就是上述所说的“公共体育”,大学公共体育主要包括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体育课程教学等,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体育教育已经不符合、不能满足高等院校体育发展的实际与要求了,以至于当下,有一部分人对大学体育教育存在很多的疑问,比如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内涵,大学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之间有何关联性,大学体育教学包括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吗等等,不一而足,造成这样的疑问都是由于他们对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角色界定不合理就很容易“跑偏”。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与初中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提高国民的素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九十年代以后的大学体育教学开始呈现出许多与中小学不同的特色。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变革,推动了大学体育教学的角色不断转换。立足当下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大学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大学校园内,立足与体育教育的职能,引领学生个体或者群体发生体育行为,其次大学也可以组织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此可以将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定位为:第一,作为大学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直接参与者;第二,新时期的大学体育应该注重于推动大学生养成健康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观念,着重推动全民健身,传承与培育大学内部的优秀体育文化,以便于提高学生与教职工人员的身体素质与体育素养;第三,对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界定上,要包括高水平的运动建设、体育学科建设、体育课程建设以及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四个方面。在不同的时代,大学体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特点跟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但是不管如何界定大学体育的角色,其始终是面向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于此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体育教育也扮演着教育之外的角色,也就是除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体育教育之外,还为国家培养体育高层次的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虽然在上个世纪中期大学体育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也曾一度出现萎缩,但是在新时期这样的角色回归无疑是有的,也是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角色扩展。

三、结束语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数据形势思政教育

1大数据的含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最先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并认为:大数据形势可以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佳佐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不断地加强对大数据的探索与研究。近年来,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兴起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覆盖。其中,美国最初关于大数据方面的研究为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大数据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当前国际上对大数据的定义依然存在分歧。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现代的大数据是一种超过了传统分析数据软件的单位;大数据技术的容量非常强大,可以在信息交换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的价值,推动了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综合学术领域的相关理论,可将大数据当作传统的IT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中感知、获取数据信息的集合。总之,大数据时代下呈现以下优势,即信息海量化、传播快速化、知识的获取多样化。

2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体现

2.1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数据化

大数据背景下,一些数据信息仅需通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分析,就能够将数据载入到思政教育的数据库里,因此,将大数据结合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可以创新教材内容,实现内容的数据化。数据化是指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对教育客体展开信息的采集,并量化地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数据。另外,教育者能够利用一些文字信息、关键词等,可以判断客体的思想在发展、变化中的实际效用,以便把握好客体的思维流向。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借助教育客体在微信、微博、搜索软件等其他现代信息载体上的使用情况,数据化地分析出教育客体的情感变化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得到更加精准化的发展方向。

2.2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丰富化

大数据形势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能够有更为宽广的信息获取途径。思政教育渠道中的信息包括了图片、文档等传统化结构的信息数据,还有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半结构的信息。教育人员可以将客体的详细信息,例如:年龄、性别、家庭成员等完备地储存于教育系统,以便获取客体关注的阅读、购物、搜索引擎的资料,以及客体已经上传至网站的各种资料数据等。这种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多元化信息获取方式,有利于学校的教育人员更好地掌握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并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

3高职院校在大数据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部分困难

3.1教育人员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重要输出者。同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单向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正因如此,开展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太好。而大数据的发展形势中,思政教育的这个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大数据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优势特点,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衍生物,学生们在教育中没有了拘束限制,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现代大数据形势的发展中,新媒体的衍生使得学生们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而高职学生们涉世不深,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使得教育人员的主导身份受到极大的冲击。在学生们受到错误社会思想的误导时,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归正干预,使得虚假不良的信息不断地影响和侵蚀学生们的思想,让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面临着困境。

3.2教育技术上的困境

大数据形势中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不断地依赖于大数据的技术模式。虽然现代的电子平台、信息网络中心、社交网站均可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然而,为了让海量信息有效地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活动中,数据的储存、筛选和分类等工作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重点难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具有真实性、密度大、分布广等特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技术处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另外,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85%的教师都不能有效地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真实精确的筛选,使得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另一种困境。

4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策略

4.1改进教育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大数据时代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了创新性的特征,同时,也让教育工作面临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地管理好海量的数据信息,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精准的发展目标,创新教育工作的实行模式,高效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点开展工作。第一,发挥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明确大数据时代的双面性,并积极地做好预测。重点注意科学化分析信息数据的工作,预测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想法,在其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预先设计好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以防学生受到虚假、不良信息的影响迷惑。第二,教师在工作中创新话语方式。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在社交网络语言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虚假的信息远离学生。

4.2科学化组建教育团队,促进大数据的融合

大数据形势中,保证大数据的技术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性的融合,才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出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因此,采用更科学化的方式打造教育团队,提升教育工作者掌握技术、综合性分析能力非常重要。组建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提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不断地开展针对学校教育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数据的运用意识与敏感度。遇到实际的教育问题时,应该运用信息分析的筛选功能,来预测思政教育的工作,实现学校创新性优化教育模式的目的。第二,选择一些网络技术能力强、分析数据能力强,且具有先进政治思想的综合性人才,充实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团队,促进教育团队提高综合性的能力。

4.3树立现代大数据的理念,保证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

在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树立起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理念是运用教育技术的有力保障。在大数据发展中,数据的运用价值不断地彰显在实际发展中,信息数据的运用中,让个人的信息也失去了安全上的保障,人们的网上聊天数据记录和的信息都可以轻易地被他人获取。因此,完善地保管好个人的信息数据,树立起现代大数据技术的理念,明确现代个人信息的共享性和隐私性,是我国高职院校里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数据信息意识。另外,教育者还要不断地强化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能够在搜索学生信息时,及时地发现信息数据里存在的部分问题,运用信息数据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推理,有效地树立其大数据的技术观念,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精准度。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周贤日,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马聪,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广州/510630)

*本文系由课题负责人周贤日主持、马聪等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青年项目“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IA10015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美国高等院校的营运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赠。《美国高校捐赠报告》根据选定的美国10所高校研究个案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调研情况,分六个部分,详细分析披露了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种类、捐赠资产规模的变化、对捐赠基金的管理以及捐赠资产的分配情况,报告还分析了国家、州政策和各学校措施对捐赠基金投资、分配的影响。通过报告,可以窥见美国高校捐赠制度具体运作的情况和经验,为完善中国教育捐赠制度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美国高校;捐赠制度;基金;分配

一、报告主要内容

美国国家问责局于2010年1月了《美国高校捐赠报告》(POSTSECONDARY EDUCATION:College and University Endowments Have Shown Long-Term Growth, While Size, Restrictions, and Distributions Vary)。

(一)报告目的和背景

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①要求美国问责局描述高校捐赠基金的基本情况。这份报告的目的是说明:①有什么有效的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间捐赠资金价值的大小和变化;②在选定的机构中,这些捐赠基金受限的范围和方式,包括限制将其用于财政援助等;③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配捐赠资产的政策和习惯做法。

为了获取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对美国教育部②从非营利性的私立和公立四年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审查了相关文件,并采访了10位选定高校的官员。该项研究从2009年6月开始至2010年2月结束。报告所选定的10所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伯里亚学院(Berea College),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圣玛丽大学(St.Mary’s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报告还介绍了捐赠的含义,真正的捐赠、附条件的捐赠和准捐赠等分类,捐赠基金管理的基本理论、美国相关法律准则、管理机制和核算准则等问题。

(二)20年间捐赠资产规模的变化

过去的20年里,总体上捐赠资产的规模变化很快,数量有所增加,各个管理机构获得捐赠的规模大小不一,有许多小型的,也有一些非常大的。每个学生拥有的捐赠额并不和其所在学校获得的捐赠数额成正比。一般情况下,拥有相对较大捐赠数额的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也拥有较大的捐赠额。但是,一些拥有大笔捐赠资金的学校和类似的其他学校相比,其每一位学生拥有的捐赠资产却少得可怜。在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中,民办高校往往想比公立高校获得更多的捐赠基金。研究型大学往往比文科院校获得更多的捐赠,尽管每个学生获得的基本平均捐赠数额是非常相似的。非白人入学率高的高校管理机构在接受捐赠的规模上少于其他学校。这是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在高校捐赠上的反映。

自1989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获得捐赠的数目总体上大幅增长。从全美国来看,美国高校占有的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捐赠基金资产从1989年的100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约4320亿美元,只是2008年下降到约4180亿美元。③在这20年间,捐赠资产整体上大幅度地增长,导致其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投资收益。通过投资取得收益不仅保持而且还增加了高校获得的捐赠基金的购买力。

(三)捐赠基金分配的受限情况

对捐赠基金分配的限制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由捐赠者设限。当捐赠者在高校建立捐赠基金时,他们有权行使如下决定权:如何分配由管理机构管理的捐赠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和决定基金如何使用。大多数捐赠资产的分配受制于捐赠者作出捐赠时在相应的条款中约定的特定目的。捐赠者在捐赠时不指明如何使用捐赠收益是很少见的事情。不管如何限制捐赠基金收益的使用,但原始的捐赠基金则很典型地被限制在只能由管理机构掌控却不能使用的范围内。④在全部的捐赠资产中,有少数捐款受制于这种方式。另一种是针对公立的大专院校制定的州政策也可能影响捐赠的限制条件。一旦一个机构接受了某项捐赠,他们都会服从捐赠者的意愿。但学校也会与潜在捐赠者协商捐赠条款。当一项限制条款超越了它的目的,学校也有权力协商或修正这些限制条款。有些高校在使用捐赠财产时附有这样的格式条款,即给予学校在根据原有限制条件无法使用捐赠基金时灵活的修正裁量权。在捐赠基金中被限制专门用于财政援助(即从基金中分配一部分用于财政援助)的比例差别很大。2009年,在个案研究学校的捐赠基金中,被用于提供财政援助的比例从占资产总额的12-68%不等。⑤

(四)对捐赠基金的分配进行管理

尽管对捐赠基金的使用一般都设定了限制,但是学校还是得决定每年捐赠基金的分配数额。因此,高校制定政策对每年捐赠基金的分配进行管理。10所学校的研究信息显示,当他们制定管理捐赠分配的政策时,要考虑两方面的重要因素。

首先,他们要确保这种捐款保值增值,以便现在的和将来的学生都能从这些捐款中受益。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捐赠款项的分配不能高于捐赠人预期的投资所得回报减去通货膨胀率以及管理费用后的余额。

其次,他们需要避免在几年间对捐款的分配出现大的波动。工作人员创建一些机制以消除市场波动的影响,并且要确保使用捐赠资金的机构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这样就涉及到把分配政策建立在许多年而不仅仅是最近几年的捐赠市场价值的基础之上。根据预算的目的,各个学院需要制定计划,确定其捐赠分配比率和捐赠分配数额将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来决定学院来年的分配惯例和政策。

原报告的附录2-11提供了10所进行个案研究的高校有关捐赠分配的详细信息和其他信息。

二、美国高校捐赠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报告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捐赠事业的几个特点。

(一)建立完善的法定机制对高校捐赠进行指导、管理和监控

从报告和美国的捐赠相关信息看,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就是根据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要求,对高校捐赠基金的基本情况所作的描述和监控。美国的国内税收法也制定了鼓励捐赠的规则。根据联邦法律,一般对高校捐赠基金的收入豁免税收,捐赠者可以因为免税而减少对捐赠的追加。例如,美国国内税收法Sec.170规定,在向合格的慈善机构作出捐款时,一般要为捐款的纳税人免税,在他们的报税表中逐项提供减税;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扣除税收总额不会超过纳税人调整后总收入的一半。如果因慈善捐款的减扣税额超过一个额度,那么超出部分将在未来5年的报税表中逐渐减扣。美国的各州立法也为高校对捐赠基金的投资和分配制定了指导方针。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鼓励、管理和分配捐赠基金。

最后在对捐赠基金的核算和报告中,学校必须将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作为其年度财务审计的标准。在制定捐赠报告时,核算准则要求学校要根据对捐赠资产所作的限制对其进行分类。私立学校对原始捐赠基金的分类,必须是永久地被学校掌控的资产,同时该资产被永久性地限制了其使用的方法。公立学校将这些资产列为受限制的存储基金。机构可以花费的但是受到如何以及何时使用的限制的捐赠资金被私立学校归类为暂时限制的资产,而公立学校则将其归类为限制消耗性资产。对那些没有被限制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的资产,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都将其归类为不受限制的资产。

建立完善的教育捐赠法律制度,是鼓励人们参与教育公益事业,使教育捐赠基金按照捐赠人的捐赠意愿用于教育公益目的的基本保证。

(二)设立专门的捐赠基金管理机构,使基金运转制度化和规范化

报告在背景部分披露了美国高校捐赠基金管理体制的一些情况。美国高校普遍设立了捐赠基金的专门管理机构,各类大小的捐赠基金通常根据捐赠人的捐赠意愿用于指定的援助项目,如用于助学金、奖学金、奖教金、改善教师待遇、改善教学设施或者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特定用途。

捐赠者设立个人基金,除了将捐赠基金设定特定的用途外,通常都是为了投资和管理的目的将资金汇集起来作为共同的捐赠基金使用。⑥例如,机构对捐赠基金的内部管理可以通过一个委任的投资委员会来实现,通过一个投资管理公司来实现外部管理,或通过内部和外部管理相结合。除了自己对捐赠基金的投资管理,对于委托他人进行的管理,受赠机构必须为这项服务支付管理费。

报告指出,捐赠基金被定义为根据赠与协议的条款,在现有的基础上不能完全被某机构耗尽的机构基金。通常情况下,捐赠者通过建立捐赠基金来为一个机构建立其稳定的收入来源,捐赠资产的本金或初始金额用于投资,而其运作则由其盈利来支付。捐赠者建立捐赠基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捐赠基金(管理机构不能使用该捐赠基金的本金),另一种是附条件的捐赠基金(这种方式的捐赠基金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或发生某个特定事件后使用)。真正的捐赠基金和附条件的捐赠基金统称为捐助者设限捐赠。

此外,机构还可以建立准捐赠基金,又称董事会指定捐赠基金。⑦当像董事会成员这样的工作人员为了投资或其他开支的需要,决定将机构接受的赠与或遗赠等非捐赠基金转变为机构的捐赠基金时,这便是准捐赠基金。机构可以随时撤销建立准捐赠基金的决定,而将基金用于其实体的任何环节。在报告其总捐赠额时,机构可以将真正的捐赠基金和准捐赠基金包括在附条件的基金中。美国教育部和全国高校事务管理官员协会都要求高校在回应他们调查的时候将准捐赠基金包括在捐赠总额中。⑧

当捐赠者建立捐赠基金时,它们可以将其盈利限定在特定范围——例如奖学金或职员薪酬支出;也可以允许该机构基于任何目的支出这些收益。当一个机构建立了准捐赠基金,会要求该基金被限制使用于特定目的,或者这笔基金在设定之初就被限制用于特定目的。而这一目的在其指定作为捐赠基金后仍然有效。除了限制其目的以外,捐赠基金也可以用别的方式加以限制,例如要求将盈利再投资于捐赠基金直到其达到一个特定的数额,或者要求推迟使用该盈利一段时间。

(三)美国各高校的各类教育捐赠基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报告显示,在2008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的捐赠资产。从可以看到的最近一年的数据显示,⑨这些机构拥有的捐赠资产的数额从几千美元到数百亿美元不等,中等水平的捐赠规模是超过2100万美元。在这个范围内,大部分的高校拥有少于1亿美元的捐赠基金。而美国的近2000所高校中有70所拥有价值10亿美元或更多的捐赠基金。⑩

这些基金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支撑高校科学教学发展,对吸收优秀人才到高校工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特别是使高校在应对政府财政拨款不足、摆脱不同年度财政困境、摆脱对政府过度依赖和避免政府干预办学方面,更是不可缺少的资金保障。由于美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多样化,捐赠基金的捐赠人有不同的捐赠条件,使得美国的高校办学理念、设置专业和资助学生条件等方面呈现多样化和特质化。而这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大力发展的方向,我国高校要摆脱官僚化管理体制和单一性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局,就需要改变办学经费单一依赖各级财政的旧体制,否则单一资金提供者不适当干预办学的局面将无法改变。

(四)美国高校中私立高校多,获得捐赠基金多

报告显示,在近2000所不同类型的美国高校中,民办高校往往比公立高校获得更多的捐赠基金。美国2008年私立高校约占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分之二,但其获得的捐赠资产的数额却占全美该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三。在私立和公立高校中,每个学生拥有的捐赠资产数额的差异也更加明显。2008年,私立高校平均每个学生获得的捐赠资产数额为19072美元,而在公立高校则为3105美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区别。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公立高校,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偶有资本投资的私立学院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与美国的私立高校目的、宗旨大相径庭。

由于美国私立高校占比例多,更需要获得民间的捐赠基金,其实际获得的捐赠也多,因此美国私立高校鼓励、吸引捐赠的各类规则、措施更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五)对捐赠基金进行合理投资的收益成为捐赠基金后续增长和支撑高校的重要资金

报告显示,进行个案研究的学校中有8所高校有1989-2009年间的资产变化数据,这八所高校1989年合计的捐赠市场价值是187亿美元,2007年是777亿美元,2009年是560亿美元,捐赠资产整体上大幅度地增长。虽然从2007-2009年,这些高校捐赠金额的实际值平均下降了27个百分点,但在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后,1989-2009年间,这个数额又有每年平均6.2%的增长率。在八所学校中,仅有6所高校的数据有可能成为捐赠市场价值走向的研究素材。这些数据表明,从1989年起,在六所高校中,促使捐赠资金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投资收益。1989-2009年,这些捐赠的价值变化共计296亿美元(以2009年美元的价值计算),这些价值包括投资的收益或亏损、新捐赠、分配和其他(如管理费用等)从捐赠中增加或减去的收入。从这些机构获得的有效数字表明捐赠资金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投资收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以2009年美元价值计,获得的新的捐赠还不足94亿美元,但其投资收益却仍有648亿美元,尽管有些年份的投资损失也很大。10所进行个案研究的学校的数据显示,从1989年起,这些机构不仅保持而且还增加了其获得的捐赠基金的购买力。10所个案学校的投资政策表明,对捐赠基金进行投资时的主要考虑是通过投资收益来保护捐赠财物的购买力,这种投资的收益率比分配比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总和还要高。从对7所研究机构自1989年至今的数据看,捐赠基金的长期回报率(除去管理费)远远高于分配比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总和。数据统计使用的指数为所有消费价格的通货膨胀指数,也有特殊高等教育支出的通货膨胀指数。

可见,在获得捐赠基金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使捐赠基金能够可持续,需要通过捐赠基金的投资收益来使基金保值增值,特别是在占相当比例的限定性捐赠基金本金(原始的捐赠基金)只能永久性持有而不能直接使用的情况下,投资收益更是解决高校资金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高校来说,目前获得的捐赠基金少见有关投资收益方面的信息披露,因此学习、借鉴美国教育捐赠基金投资收益的经验尤为重要。

(六)完善基金分配的具体规则使基金持续发展和合理分配

在一些受赠机构里,工作人员创建一些机制以消除市场波动的影响,并且要确保使用捐赠资金的机构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有时候,这样就涉及到把分配政策建立在许多年而不仅仅是最近几年的捐赠市场价值的基础之上。举个例子,有个学院的政策就是下一年的捐赠分配比率应当是连续3年捐赠平均市场价值的5%。在另一个学院,政策将前三年平均捐赠市场价值的四分之一用来进一步缓和市场价值的波动。还有一个学院,工作人员在前十年高等教育通货膨胀率的基础上计算出了捐赠分配资金的增长比率。在必要的时候,受赠机构可以修改这些政策和惯例。比如,为了应对由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滑而导致的捐赠市场价值的下降,几个学院已经提高了他们捐赠分配的比率。另外一个学院则用稍微降低捐赠分配比率和用60个月的平均市场价值代替36个月的平均市场价值作为起算点来缓和市场波动。

根据预算的目的,各个学院需要制定计划,确定其捐赠分配比率和捐赠分配数额将要达到的目标,并以此来决定学院来年的分配惯例和政策。但是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出来年捐赠市场价值将如何变动。捐赠市场价值会受到当年的投资损益和新捐赠收入的影响。除非在年前,由学院制定的目标分配比率可以精确预测来年捐赠市场价值的变化,否则真正的捐赠分配比率总是要高于或低于年前制定的计划。在那些比预期回报好的年份,捐赠分配的比率要比计划的低些;而如果回报比预期的差或者是亏损的年份,那么捐赠分配的比率则要比计划的更高。

报告显示,从收集到的7个学院1990—2009年间捐赠比率的数据显示,分配比率在捐赠基金年终市场价值的3%到7.5%之间波动,大多数年份大部分学校下跌到在4%至6%之间波动。在此期间,扣除通胀因素调整后,从捐赠基金中分配的美元的价值稳步增长。在某一个特定的年度,分配并不必然与支出相同,因为从捐赠基金拿掉的钱并不一定是在同一年分配给学校的某个部门使用。有些部门有时推迟了好几年才使用分配的捐赠基金,即直到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捐助者的预期目的才会使用。可见,真正的分配比率是因情势的不同而波动的。

作为管理基金分配的部门或者专门机构要科学合理安排分配比例,构建基金分配的合理规则,使基金合理分配,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衷心感谢美国Emporie University的研究员罗明楚博士为笔者提供了报告英文原文和其他相关资料的英文版线索。本文介绍的报告为美国政府问责局于2010年2月23日的高校教育捐赠报告,该报告可以通过gao.gov/fraudnet/fraudnet.htm检索下载。)

注释:

①2008年颁布,编号110-315。

②教育部从参加联邦学生援助项目的高等教育机构处获取有关捐赠和其他问题的信息。

③所有的市场价值指数都是由美国教育部相关机构在当年的财政年度末报告的。

④捐赠基金建立起来了,但原始的捐赠基金或是被永久地持有而不能使用,或是持有到捐赠者约定的期限或某一事件发生。当这段时间过去或特定事件发生,机构就可以自由地支配原始的捐赠基金。

⑤10所个案研究的学校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财政援助。例如有些学院把这种援助称为“财政援助”,而其他学院则使用如“奖学金”或“补助金”等术语。

⑥捐赠基金也包括诸如房地产或土地不动资产、信托财产、生活收入或者其他基金等没有汇集到一起的资金。它们之所以没有汇集起来是由于捐赠者设定了让其单独投资的限制性条款或者因为成为本金的捐赠资产的性质所致。可参见原报告的附录2至附录6对不同捐赠基金的结构的更详细的说明。

⑦除了真正的、附条件的和准捐赠的基金外,机构也可能将他人托管的捐赠基金包括在内,这种基金的财产由外部的第三方持有和管理。还有一种是生活收入基金,这种基金的财产在捐赠给机构时附有条款,要求机构将部分投资收益支付给捐赠人,直至其去世。捐赠者去世后,机构获得财产的完整所有权。

⑧美国大多数州已经颁布了《机构基金统一审慎管理法》,这部示范法规范了捐赠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但该法并不适用于准捐赠基金。由于机构同时投资和使用准捐赠基金时也是按照真正和附条件的捐赠基金的模式运作的,并在其捐赠基金总额的报告中包括它们,所以我们已在分析中包括了准捐赠基金。

⑨在这份报告中,当提到捐赠价值时,指的是一个财政年度结束时的市场公允价值。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57号声明和GASB31号声明,机构以其公允价值为标准报告其财产状况。该声明指出,一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是,自愿交易的双方在一次常规的交易中应当支付的价格。

⑩报告把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分析限制在美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和公立的4年制大专院校。

所有这些市场价值数额是以2009年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美元为单位计算的,它们来源于财政年度末管理机构的财务报表。

在这篇报告中,所谈及的投资收益,包括有意的增值,无意的增值和投资产出,如股息和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