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 校园文化 途径 探讨

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成就师生精彩人生,彰显教育特色,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把握校园文化特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区农村小学因区位、环境、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学校文化底蕴远远落后于平原和城市学校。农村小学如何改变当前状况,走上发展特色文化之路呢?笔者就此谈谈山区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问题。

1.以学校管理规章为约束,培植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培植制度文化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宜,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情绪,创建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1 实现民主化。让教师、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增大管理的有效性。

1.2 实现自主化。努力给教师、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契机,以达到从制度上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目的,变过去的外控式管理为自主式管理。

1.3 实现同步化。学校要本着“优化”和“精细”的原则,厘清培植制度文化思路,加强对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优化可实施的制度,切忌墨守陈规,做到制度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

2.以学校特色目标为导向,培植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优化育人环境既是一种管理,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专家学者预言:办学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文化立校是我们办学的必然选择。要因地制宜设计优雅靓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使校园一景一物都有人文内涵,富有灵性,让学生时时受熏染,体现校园“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实现“三化一性”,营建校园优美环境:

2.1 校园布局合理化。一所学校的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等功能分区布局不相对独立且杂乱无章,该校环境必然糟糕。应以实现校园布局合理化为基准点,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实现生活、教学、运动等功能区的相对独立,从而营建出校园的优美环境。

2.2 校园全方位绿化。学校百花竞放、绿树成荫,俨如公园或花园。这样的学校必然令师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当前我国校园绿化水平最差的是山区农村小学,很多学校是分点分块的局部绿化。必须进行大面积的绿化,实现校园绿化的最大化。

2.3 学校标识明显化。学校标识是学校的标志性事物。睹其物就能思其校。如学校的校名、校徽、校旗、校训、办学理念、远景规划等均应处于校园最明显的位置,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应有机融于学校的主要建筑楼的外墙上,且字体雄壮有力,字号相对较大,颜色醒目,显出恢宏的气势,体现学校的精神。

2.4 学校环境具有生命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每一座校舍、每一堵墙均应彰显人文特色。因此,我们在打造学校环境时,必须赋予学校环境的生命性要求,增强环境的育人功能。如为校园的某些物品赋诗一首,为每一种植物标注树名、年龄和隶属科目等。

3.以丰富校园生活为抓手,培植活动文化

加强活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农村学校活动文化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趋向,不断强化进取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培育合作观念,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丰富教师文化生活。举办好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本教研、教学展示、文娱活动等,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3.2 增强班队活动内涵。以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法制、环保、诚信和爱心等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3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好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笃实宽厚、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

3.4 提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公益劳动、社会小调查等形式,开展好劳动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5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以提高文明素养为目的,培植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学校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行为文化在学生中甚至社会上均具有榜样性、教育性。即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之项。学生行为文化承接教师行为文化,二者密切相关。农村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于提高他们的素质,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2篇

学校特色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

办学风格。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基本规范及行为方式,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学校特色会形成文化,学校文化中包含特色文化。比如,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创新精神就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以民乐为特色的学校,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就成了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教学科研为特色的学校,学校文化中充满了探究的精神;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就纳入了学校文化中。当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时,特色就有了永久的生命力。要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充分挖掘特色的多元价值内涵。

二、学校特色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功能定位

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因此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当前,特色学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特色表面化、特色短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特色建设没有涉及到文化内涵,仅将特色建设局限在硬件建设、项目建设上,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1.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设备、行为、制度乃至精神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塑造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2.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重视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策略

1.多主体参与建构

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充当着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是学校文化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校长首先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所谓特色意识,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是一个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特色意识起着先导作用。其次,校长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独特的教育思想是校长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传承文化,实现学校组织文化的保持与改造。在特色学校建设中,需要增强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促进教师在符合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前提下,积极发挥个体特长,努力发展教学特色;在实现教师文化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使教师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但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分析学生发展潜能、个性特长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文化创新的潜能,积极培育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向上、体现学校精神面貌的学生文化。

2.多维度立体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复合体,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共同构成,因此,学校文化的建构必须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上逐步推进,协同发展。

(1)挖掘历史内涵,提炼学校文化。历史是累积而成的实践财富。文化凝缩着历史,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没有历史,文化虚浮而缥缈。认识历史,挖掘并分析其内涵,就是继承优秀遗产。一所名校更应当审视办学历程,把握时代节奏,打造特色文化。

我校生根在唯亭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良渚文化时期草鞋山先民们延续至今六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厚人文资源,已成为学校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使我们在发掘、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校致力于营造以吴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建设,旨在以承载优秀人文风尚的环境感染、熏陶、塑造学生的心灵。

(2)营造自然环境,形成文化暗示。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指向的潜在因素。就学校范围来讲,校园建筑(布局、造型、颜色)、设施、花草树木等是学校文化的直观载体,是营造文化氛围的外在因素。和谐的自然环境能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给师生较强的文化心理暗示。

我校以环境布置为烘托,实施“吴文化书香校园环境”创设工程,精心设计了吴文化栏,豆苑、梅园、桂园等景致,将吴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融入学校的环境布置。营造浓郁的吴文化校园氛围,陶冶师生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情操,让师生每天浸润在浓郁书香味的吴文化氛围中。

(3)发挥管理功能,引导文化方向。除了外在环境的熏陶暗示,正面引导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是学校工作不偏离教育方针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度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还包括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在学校文化由浅层向深层内化的过程中,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保证。首先,以可操作性的语言将特色思想、特色内容和特色操作程序规定下来,形成制度,以保证特色发展的连续性,形成特色发展传统,使特色建设不至于由于人事的变迁而更改。其次,围绕特色主题制定一系列新的特色制度,从制度上来规范和保证特色学校的建设。

(4)打造特色课程,营造学术氛围。特色课程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探索、总结,既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也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

学校将吴文化的精髓艺术桃花坞木刻年画、昆曲、评弹引入日常教学,每学期安排四分之一的时间集中教授。同时邀请艺术名家每月举办一次艺术讲座。学校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紧密结合“吴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育人的视角拓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内涵发展的步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5)进行校本教研,丰富文化内涵。学校特色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更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校本教研正好为这种探索、指引和结合提供了条件。事实上,很多学校的特色发展成果都来自和体现于学校卓有成效的校本研究上。可见,校本教研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开发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学校以省级课题“开发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为主课题引领,带动市级课题“学校特色建设的个案研究”和“开发地域人文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每一个课题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以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为支撑,借助苏州吴文化研究所的支持,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吴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6)开展特色校队,丰厚文化底蕴。在“要么不给,要给就给最好”的思想指导下,被誉为“百戏之祖”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被称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被称为 “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吴文化光彩夺目的硕果相继进入我们的校园、课堂,而武术则进入了我校青剑湖校区的课堂。学校从江苏昆剧团、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群艺馆、苏州市体育训练基地等单位聘请了著名的专业人士来校执教,辅助我校开展评弹、昆曲、国画、书法、篆刻、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无线电通讯、武术套路、跆拳道等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到一流的专业化指导的同时,接受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

(7)重视文化交流,立足国际视野。人类文明总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前进的。文化不可能孤立起来,它必须要碰撞、融合、更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推进了人类的团结进步。建设学校文化也不能孤立、封闭,而必须开阔视野、合理吸收。只有这样,一个学校才能包容其他不同的文化,才能具备广博的心胸,才能泰然自若、和谐发展。

自2006年开始,学校和新加坡拉丁马士学校成为友好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前去学习交流,至今学校共有30位教师赴新加坡取经。2009年学校具备了聘请外籍教师的资质,通过园区大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聘请了3名外籍教师,每周给学生上课,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在家长中也有了很好的反响。为了让教师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园区当一位教师的幸福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使命,2008年学校又与拉萨市达孜县桑竹林村完全小学达成了支援协议,通过师生捐款为拉萨的学校购置了手提电脑、投影仪、音响;2009年学校6位老师到进行了支流活动。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校特色文化 教师 专业发展

一、诵诗育人,让精美的旋律飘荡起来

池柳影摇书,窗竹风翻墨。六年来,我校坚持“晨诵、午读、暮写”,加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擦靓书香校园的诗文诵读特色。2013年12月,通过答辩评审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文化课程基地。2015年3月高分通过省教育厅诗文特色文化建设中期考察评估,1200平方米“诗文馆”已如期竣工。对全体学生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开发《含英咀华》诗文诵读校本教材,遴选167篇融汇里下河水乡地域特点和东台乡土风情的精美诗文,分年级段设定诵读量,人手一册,鼓励多读多诵,争星升级,让这些精美的诗文在绿树红花间亮出来,在走廊板报上展出来,在校园音乐中唱起来。每一层楼布设诗文匾牌,每个教室安置图书角、展示板,每个班级设计各具特色的名片,每天的晨诵、每周一节的诵读指导、人手一册的诗文本自抄自录、每月末的班级展示和次月初的校级展评雷打不动,“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校园,如一本硕大的诗文教科书,徜徉其间,感受着语文与生活和谐共生,让每个学生时刻滋润在学校浓郁的特色课程文化之中。

精心泡大“小雨点”诗文社,组织主题诵读,推进双语阅读,组建班级和校级考核小组,依据现行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明确诵读篇目,按不同学段要求分别授星升级。“池柳影摇书,诵读听琅琅――诵诗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演诗文”,“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画诗文”,“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唱诗文”,“散学归来早,染香芳草地――诗文手抄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诗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文诵读争星升级”,系列活动异彩纷呈。邀请国家一级播音员徐诗春等来校讲学,邀请盐城日月路小学许兵、郝晓芳,东台市实验小学雷付平、王敏、陈萍、骆贤华等优秀教师送教到校,以名师支撑基地、成长教师、发展学生,带动课程共同开发。

二、自化化人,让定格的风景灵动起来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教师是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摇篮的手可以推动地球,必须让所有教师自主自理,自化化人,人人享有教育的尊严和阳光。让教师走向国旗下讲话,走上政治学习讲坛,积极推介吴非《一盏一盏的灯》、崔永元《不过如此》及《窗边的小豆豆》《五十六号教室的秘密》、《教师的幸福资本》等大家名著……走进好书,“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推行班子成员走动管理和首问负责制。推行每日五个“两分钟”――到校巡视两分钟、提前候课两分钟、下课停留两分钟、课间观察两分钟、放学交流两分钟,推行红领巾广播站、卫生监督岗、餐桌长轮值制,推行分年级段梯次放学,精心组织每日的新闻播报、诗文诵读、午间习字和两操两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行政例会、政治学习,每周四的卫生日,每周两档的红领巾广播站,每月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每双月一期的黑板报,每学期一期的校报和家长学校。少先队工作独树一帜,《相约西溪》《寻访东台村史馆》《抗战老兵访问记》等“红领巾寻访”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多次荣获东台市少先队“四十佳”“盐城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英雄(朱廉贻)中队”“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称号,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纲要》试点校,2015年被授予“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4篇

1 现状

自学校整体搬迁开始,学校就一直注重古吉州窑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不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设备的配置上,都有了一定的积淀,师生的技艺水平也较具影响力。尤其是学校的校园电视作品《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荣获国家银奖,激发了全体师生创建特色的积极性。较为完整的设施、多年的经验积累、丰硕的教育成果,为特色项目的创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地域环境

学校旁边的吉州古窑,始建于晚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驰名,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享誉中外。2012年,永和古镇“宋街”(即“古吉州窑”)仿古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建成的江西省最大的镇级古文化博物馆已具雏形,为陶艺文化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地域优势和生动的素材。吉州古窑绵亘数十里,有丰富的制瓷原料。如今,行走在永和古镇,仍见废窑累累,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永和中心小学充分利用这一本土特色资源,就地取材,引领学生发掘本土特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3 创建目的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感素质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文化,坚持以“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同时,学校通过陶艺氛围熏陶,争创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加强陶艺知识教育,开拓视野,宽阔学生心胸,让学生了解家乡得以繁衍的地域优势,了解本地陶艺发展历史以及兴衰过程,传承祖先勤奋创业的精神。也让学生在陶艺学习中,运用揉、搓、捏、接等方法自由改变形体,激发学生探索陶土和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4 创建途径与方法

传统文化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陶艺文化特色项目创建的规划和实施。

完善特色创建管理办法,建立特色创建工作制度,把陶艺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布置、检查特色创建活动。

建立陶艺文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训和考核制度,保证学校陶艺文化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陶艺文化特色创建阵地和基本设施建设 学校专门新建了“陶轩苑”大楼,设立陶艺制作间、陶艺陈列室、配有专用陶艺教育教室、购买了一台电动拉坯机、拥有自制陶艺制作工具、备有大量的陶泥。

营造浓厚的陶艺文化特色氛围。积极向学生宣传学校创建“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和学生参与陶艺活动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具有陶艺宣传教育氛围,体现学校陶艺教育特色;在校园内的走廊、楼道布置陶艺方面作品。

设立陶艺文化宣传橱窗、陶艺活动室和陶艺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室等宣传阵地,定期展出陶艺图片、活动照片等。在校园网开辟陶艺文化特色教育栏目,不断更新和扩充宣传内容。

设立校外陶艺文化教育基地——永和古吉州窑博物馆,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参观学习。

积极开展系列陶艺文化教育活动 每学年定期举办陶艺展示活动,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活动富有特色。陶艺文化教育活动与课程改革、周三活动相结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讲座、观摩、小制作、绘画、小论文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陶艺兴趣小组,开设陶艺美术、陶艺小发明等陶艺特色的兴趣小组,做到“五定”:定指导教师、定活动计划、定活动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坚持陶艺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陶艺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它包含了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学、美学等多种知识在内的人文学科教育。在中国传统陶艺文化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增进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创作品质。

每天早上早读前5分钟时间,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陶瓷文化达到人物和谐、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每学期以“践行《弟子规》创‘五星’学生”读书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挖掘反映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和永和本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

坚持陶艺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教育,特色创建活动旨在通过陶艺文化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审美、如何健体、如何劳动、如何创造,学会做人,促使学生发挥潜能,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陶艺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是一种能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陶艺文化建设是我校发展内涵的目标。

创造鲜明的陶艺环境文化 学校充分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提升师生审美情趣。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以环境和氛围来教育每一位学生,学校在专栏、橱窗介绍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走廊处悬挂先哲、艺术家和精妙陶艺作品,操场上、校门、办公室将处处可见世界各国陶艺作品,还设想通过学生一代又一代来塑造“秦皇陶俑”“万里长城”,以丰富学生文化艺术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5篇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提升和超越。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建设精神家园,办出学校特色一直是中心小学的办学梦想。为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主体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打造真正的文化特色品牌学校。

物质文化:塑造学校特色格局

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精巧的设计,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自然环境建设,打造花园般校园 学校按照高品位、精巧化的要求,合理规划校园自然景观,形成了多层次、主体化四区十二园格局,即生活区、办公教学区、功能区、运动区;春颂园、夏弦园、秋吟园、冬知园、桃花源、荷花苑、怡心园、百花园、百果园等十二园,每个园都赋予其独特内涵。校园内一棵棵挺拔的白蜡树,象征着中心小学的师生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荷花苑的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全体师生激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通过合理规划,校园中春天桃花吐芳,夏天荷花盛开,秋天硕果飘香,冬天梅花怒放……留恋其间,乐而忘返。

打造主题文化,使校园成为立体课程 根据校本特色,学校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包括孙子文化、科技文化、德育文化、艺术文化、荷(和)文化、校园甬路文化、安全文化等。其中为了凸显本土文化,学校精心建设“孙子文化”,在校园西南角建设“孙子文化园”,内容涉及孙子介绍、兵法等,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以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予以呈现,并且在园中放置适合学生休闲、读书的石凳、石桌等。园内栽种的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曲径通幽、氤氲书香、传承文化的地方。对于孙子文化的打造,学校不仅建设显性的文化,也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这种隐形的文化也尤为重要。

注重班级文化,缔造完美教室 中心小学以“缔造完美教室,让我们走向卓越”为主题建设班级文化,突出以人文本,注重人文性、教育性、丰富性、独特性的有效整合。努力做到桌椅摆放情感化、班级形象个性化、活动空间多彩化,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教室环境始终保持生命不息的生态感,建设生活化、游戏化、学习化的空间。各班设立富有特色的班标、班徽、班级口号,打造个性班级。教室内建设“小书虫俱乐部”,建设立体展示墙,建成立体、多彩的学习园地,既美观又实用,满足多种需求,还可以种植盆栽植物,开辟种植角。教室内定做了多边形课桌,安置办公桌,安置照相机等设施,满足小班化教学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教室成为温馨的家园。

制度文化:构建制度保障系统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为加强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制定了《丁庄镇中心小学章程》,为学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精神文化:呈现特色价值体系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经过师生员工的反复讨论,学校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念价值观体系。

精神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如果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在师生员工中大力展示、宣传、解读学校核心价值体系,让师生员工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以获得师生员工的共识和认同,并在教与学的行为中自觉付诸实践。

行为文化:共建师生幸福家园

行为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师生在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风范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念和办学思想在每个人身上的动态反映。

打造和谐教师文化 一是用愿景凝聚人心。“做一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人,不做可有可无的人。”建校初期,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学习了《从终点处规划人生》《让生命不断增值》《享受为师的阳光》等一系列的文章,然后召开中老年教师座谈会,讨论并制定学校的办学愿景和中长期规划,通过各种活动让老教师重新焕发新的激情,找到做教师的幸福感。

二是加强班子队伍的模范带动作用。启动“班子建设六个一”工程,要求每个班子成员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在班子教研会上交流,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每月至少在全校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每天和一名教师谈心、每天巡视每个办公室,每天推门听课一节。最终成就了一支事业心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

三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干部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真诚、平等、宽容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打造高效的校本研修文化 学校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研究,确定走“科研兴校”之路。先后建立起名师培养机制、名师工作室,并不断加大培养投入。通过实施“名师带动工程”,以构建“特型课”为载体,相继组织了“名师示范课展示”“青年教师阳光课堂评选”等活动,购置了大批特级教师录像,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观摩研讨。通过课题实验、读书学习、反思成长等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支“学习型团队”正在形成。学校先后有1名教师被评为东营名师,4名教师被评为广饶县名师,8名教师被确定为市县重点培养对象,26名教师获得市县级教学能手,9人次执教市县公开课,并在《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山东教育》等刊物上10余篇。

打造学生快乐文化 一是常规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的职能,建立了黑板报、文化长廊、校园广播,成立了“萌芽文学社”,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编写了《文明的种子》等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是社团活动。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成立了围棋、古筝、跆拳道、舞蹈等社团活动组织,既促进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同时也为不同学生发挥和表现个性特长提供舞台。

三是读书活动。学校注重建设图书室,实现图书阅览一体化。在走廊内设立了开放图书架,增大了借阅流量。各班设置了图书角,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每学期开展一届读书节,开展征文、手抄报、诗朗诵、课本剧等活动,让书籍的芳香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四是节日活动文化。学校结合传统节日,构建积极向上、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们感受民族传统中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了解民族历史、认同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意识、传承民族精神。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星光工程”。为实现“让每个学生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到张扬”的教育目标,大力推广实施“星光工程”,对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在学习习惯、个性特长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