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雷锋精神研究性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许多中小学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墙壁上贴上标语、名言警句,挂上古今中外的名人画像,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让学校的墙壁开口说话,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但问题是这些墙壁说的话孩子们能听懂吗?笔者曾指着某学校墙壁上的伟人画像询问过一些小学生:“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许多孩子都茫然地摇头。一位低年级的学生指着墙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非常天真地说:“连胡子都不刮,一点也不讲卫生!”学生们对浅显直白的画像的感受尚且如此,对那些含义深刻、内蕴复杂的标语、名言就更不用说了。记得在上小学时,墙壁上曾写着“弘扬雷锋精神”,由于从来没有人给我们讲解过,所以我们班上的同学一直很奇怪:“弘扬雷锋精神(不认识‘弘’字)”是怎么回事?直到小学毕业离开校园时,我们才知道了“弘”字的正确读音和意思。试想,如果学生连墙壁上的字都不认识,那么这些标语又怎么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
笔者的同事曾参观过英国的几所学校,他介绍说,在这几所学校的教室内外,没有一面墙壁是空白的,都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如研究性学习报告、技术课制作的模型、产品包装设计,甚至还有学生的书面作业、学生设计的恐怖片VCD封面。一走进学校大厅,最醒目的就是学生技术课作品的陈列柜,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风车、饰品、车模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每位学生都会在自己的作品前看到自己的价值,每一面墙壁都是一本生动而富有意义的教材。相比之下,我们的学校墙壁缺乏的不正是对学生的关注吗?墙壁即使在说话,说的也多是学生听不懂、理解不透的话。
我们再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当校长时的情景吧。每年在迎接新生入学时,学校都要挂上这样的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
大师的话朴实无华,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活,就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看来,除了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教育者还应当认真地考虑一下,让学校的墙壁怎样说话、说什么样的话。
【关键词】德育 第二课堂 青少年
在教育管理中,“第一课堂”往往能够满足于青少年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但是却不能够完全的满足于德育的诉求,也就是说在传统的课堂制约着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建设。为了扭转当前德育工作的僵化局面,钱塘外语学校德育工作组经过连续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制定了日后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寓德育于活动,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的德育价值性分析
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培养。所以学校德育承载着更多的责任。新课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强调对学生的人性关怀,课程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回归,所有这些都难以仅靠课堂教学或课堂教学改革就能实现的,况且新的学习方式如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及活动课程,都不单纯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因此必须有个整体的教学过程观念。第二课堂也应被纳入课程教学的衔接,才能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与觉悟、能力、行为得到统一,不断贯彻实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还有,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对于德育意义尤大,不仅理论联系着实际,学以致用,在对学生培养热爱家乡、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二课堂开展这些校本和乡土为内容的教学,发挥了地方特色资源,使德育内容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二课堂”,是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良好载体。当今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高,喜爱形象、动感的教育形式。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性场馆,有图片的记录,又有文字的解说,也有多媒体的展示,有的地方还有互动的平台,这些正适合青少年求知的特点。许多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等,也可以在“第二课堂”里,充分发挥知识和阅历丰富的优势,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教育,引导青少年不断求知,学习做人。一个人的成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这三者要相互配合,才能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分析
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说,需要依据相关教育部门的需求,作为学校也应该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划之中,如钱塘外语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就专门成立了第二课堂的领导小组,并且需要制定了《杭州市钱塘外语学校2012年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带领学生去社会图书馆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并且能够让青少年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滋养、得到成长。当然。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不能够过于拘泥于一些传统性的活动,活动中应该具有创新的意味,以丰富、风趣的活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以下为钱塘外语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的概况:
在2013年,钱塘外语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就充分利用好了学校周边的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的德育资源,优质资源,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钱塘外语学校也利用学校自身的影响力,与一些社会德育载体进行了相关的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率达100%,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一)加强与社会德育载体进行合作力度
为了能够发挥出“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德育价值,钱塘外语学校与部分社会载体进行了合作,并且开辟了馆校共建新模式,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社会中的馆藏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地开拓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能够让青少年学生学习到老一代革命者身上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如钱塘外语学校尝试与杭州杭州雷锋纪念馆、杭州花港公园管委会、杭州名人纪念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市科技馆签订了协议,实现可校馆共建的模式,为其他同类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同时,加强校馆合作也能够有效地利用节假日和学校活动,开展了场馆进校园活动。
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学校应该针对相关具有价值的德育活动进行定期开展,如钱塘外语学校所开展的“浪花读书节”,在活动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也能够开拓青少年学生的视野。同时,为了让青少年缅怀孔孟精神以及儒家的教育精髓,在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开始时,可以让学生穿古代的汉服,并且诵读儒家经典,如在开学典礼暨我校浪花读书节开幕式上,同学们穿上了从杭州孔庙借来的汉服,为全体师生诵读《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篇,让经典告诉我们读书的要求和规范。
为了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开展相关的文化学习活动,如可以结合雷锋日,邀请雷锋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做关于学习雷锋精神的报告,为学生细致地讲述雷锋述在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艰苦而奋斗不息的短暂一生。雷锋是在党和人民的怀抱中成长,他始终坚持心怀祖国和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同时,钱塘外语学校在科技节上也邀请了杭州市科技馆进入校园布展,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动手操作,真实体验科技魅力。另外,钱塘外语学校还邀请到南宋官窑博物馆来校进行展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了学生视野。
事实上,各种节日的开幕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托,如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可以对老一代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回放,在钱塘外语学校艺术节开幕式上,杭州市园文局钱江管理处下属的李叔同纪念馆的叔叔阿姨们给全体师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走进李叔同》音乐剧,为我校全体师生创造了“亲近音乐剧,走进李叔同”的机会。
场馆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宣传展板、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校外知识深入每个孩子的心里,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
(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展现出“第二课堂”的魅力
1.走出校园,对社会德育载体进行游览
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开发社会德育载体的价值,钱塘外语学校分别组织了小学部和初中部春游活动:参观马一浮纪念馆――游玩花港观鱼公园。通过参观马一浮纪念馆,学生了解了爱国诗人、国学大师马一浮生平与成就,学习了马一浮先生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在活动中接受人文历史熏陶;通过游玩花港观鱼公园,学生感受到家乡春天的美景,激发了他们更加热爱家乡杭州之情。同时,由于春游后获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钱塘外语校也与杭州花港公园管委会签订了共建场馆的协议以方便后期的活动举行。
除了春游活动以外,学校也组织了秋游活动:七年级学生参观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见义勇为事迹陈列厅,对学生进行了传统革命教育;八年级学生游西溪湿地,观湿地博物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体验、敬仰她的神奇而伟大。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感悟其中的真意,给人以博大的胸怀、谦卑的心性、敬畏自然和生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九年级学生参观了中国丝绸博物馆,让学生能够对中国的丝绸文化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亲近自然,走进场馆,发挥出春秋假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拓展“第二课堂”的价值,使这些活动能够真正地进入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在春秋假期间,钱塘外语校布置了第二课堂活动作业:要求每位同学在长假期间选择一个场馆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回校以后及时反馈,并且写出感言文章。大部分杭州本地的学生利用长假期间参观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杭州植物园等场馆。此外,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性格,锤炼青少年学生的国格与人格,专门带着孩子一起参加瞻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爬山拉练等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加强活动团队建设
在钱塘外语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学校内的小学部分别组建了各假日小队,各小队积极利用周末时间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蜜蜂假日小队去参观了位于京杭大运河旁边的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李加文同学在活动后写道: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博物馆,想来想去还真是佩服我们的祖先,这次不仅让我见识到了千奇百怪的剪刀和刀剑,还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类的智慧之美!
除了假日小队的建设,学校也积极倡导学生组织类别不同的社团,以环保社团、小记者团、科学兴趣小组等学生社团为载体,鼓励学生依托场馆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并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把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4.重视对外宣传力度,使活动最优化。
通过校报、校广播台、学校网站、校讯通、告家长书等渠道和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场馆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家长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认同,积极引导家长和学生一起走进第二课堂。
5.馆校联姻,共建第二课堂。
在2012年,钱塘校共与5个场馆签订了馆校共建协议。3月4日我校在雷锋纪念馆进行了授牌仪式,雷锋纪念馆成为我校的课外活动实践基地。在春游和秋游活动后,我校分别与杭州花港公园管委会、杭州市名人馆签订了共建场馆的协议。12月份我校在开展科技节和艺术节之际,又与杭州市科技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签订了馆校共建协议书。签订协议的目的是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战略部署,打造课外教育的“杭州模式”,确保杭州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切实得到施行,切实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三、针对“第二课堂”德育价值拓展的思考
新的教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人,那就要具备社会人该有的能力,如交往能力、思考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等,“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孩子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佳途径。如今钱塘外语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两年,虽然获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并且吸引了更多同类学校进行模仿学习,但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并进一步对“第二课堂”活动提出积极性的建议,以发挥出“第二课堂”活动更为丰富的培育价值。
(一)活动数量较多但未发挥出实效作用
现在很多学校围绕二课堂开展了活动类别较为繁杂,但普遍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带着全校学生一拥而入场馆,20分钟后又一拥而出。如此走马观花,没有讲解没有观察没有体验,更没有一些丰富的团体活动,多数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对场馆进行了简单的游览后就把体验用掉,实在浪费了学校以及相关组织部门的良苦用心,促使场馆价值的大打折扣。
(二)活动面广而触动性不够
很多学校参观后没有交流没有后续,每个场馆的活动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活动效果和教育意义大打折扣。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去过很多场馆,但到底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多少呢?
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学校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需要努力在深度上下些功夫,如在结对场馆开展全年有计划的系列活动,多形式拓展活动广度和深度,对于上交的二课堂征文进行评比和年级组交流;将社团活动、假日小队活动等与二课堂更紧密结合,变硬式要求为主动参与,挖掘孩子的自我需求和自主参与,真正用好这个平台。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要素各种条件综合发挥作用。它孕育于德育的创造性活动之中,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他们的德育影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体现在我们工作的角落,除了课堂内的直接德育以外,我们也应该采取更多样的德育方式。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既是作为丰富校园生活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途径之一,更应该是德育的直接体验,应该让活动使德育目标内化在学生的实践中这才是我们校园活动最重要的方向。
总之,我们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教育功用,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育,让每个同学真真切切的心路历程、点点滴滴的人生体验成为中学德育的活教材,并在工作中得到不断升华,带来中学德育工作绚丽多姿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一、在阅读训练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牢记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将教育和教养因素紧密结合。本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的目的,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1.把握学科特点,适度渗透。
对于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点,新课标着重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言为语,字为文,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体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解读教科书,找准契合点。
挖掘整理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析,选择自己所欣赏、崇敬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足以让学生在万千人物中选择到一个意志坚强、善良诚实、积极乐观的好榜样,进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与人物产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与榜样无限接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都是关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斑羚飞渡》《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责任等,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的材料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再次构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将文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丰富形式,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内容上的渗透,也可以是学习形式上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适时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阅读任务,或是图文赏析,三五成群抒发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中消极的成分进行剔除,帮助其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目观世,积聚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尤其重要。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般地描写、生搬硬套式地叙述。“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师应从正面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信心,努力奋斗。
3.倾注笔端,解放心智。
观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就会引发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会诉诸笔端,此时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也会有荒诞无比的叙述,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约束、打击他们,而应激励、肯定他们。写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尽情释放他们的各种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选准德育要求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现实人手,以时代精神为切人点,尽力使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方式。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仅是在室内的课堂中进行,更可以在校园内、大自然中以及社会中进行。与社会对话,倾听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园生活等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1.经典诵读,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学世界里从不缺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文赋,让学生课前对此类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热情,由衷赞美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出来。
2.汉字书写,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经常开展汉字书法展示和比赛活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自然地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阅读,净化思想心灵。
对于个性化阅读,学生大都有较高的兴趣,也有不少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侦探小说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文章。
为拓宽阅读领域,可以把经典名著纳入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把跨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吸收汲取进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品味,净化心灵。
4.关注时事,引进源头活水。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科书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材料,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围绕“中国梦”这一核心,教师策划了传承民族文化、学习雷锋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题。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思维涌动,自主去畅谈,与伙伴们交流讨论,最后诉诸笔端,写成文章,绘制手抄报……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将个人理想
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捕捉这样的资源,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增加自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