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的重要途径

德育的重要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的重要途径

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第1篇

整体教育有两个层面:可理解为一种教育模式,也可理解为教育手段与方法,在此,就教育手段和方法加以探讨。

一、整体教育的内涵

整体教育是一个教育学范畴。相对于“个体教育”而言,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条件,对受教育群体和集团的一种显性教育。整体教育区别于个体教育几个明显特征,一是集团性。受教育者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是多数人而不是个别人;

二是时段性,即相比个别教育,它需要固定的时间,而不能因教育者的好恶和心情在而随时变更或者延长或扩展。三是条件性,它需要一定的场地和相应设施设备。四是普遍性,也就是可以针对一个团队的全体人员进行教育,从使用范围讲,无论任何单位,任何团体,任何组织都在采用此形式。此外,还具有计划性。教育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事先的设计与周密的思考,计划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整体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一)整体教育是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整体教育,并通过这种集团整体的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让个体感受到集体,是集体的一员,而不是游历于集体之外的个体,并在这种集体的形式下,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增强集体主义的意识。

(二)整体教育控制团队的整体性,增强整体战斗力

整体教育过程中,由于集团式的教育,大系统是一个一个的子系统构成的,我们可以从子系统的外在表现情况,反映出子系统(或者小团队)的管理水平和素质,优秀的子系统(小团队),训练有素,秩序井然,体现出很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而差的子系统则杂乱无章,秩序混乱,即想在即时的整体教育过程中,有意表现出纪律观念强,但由于缺乏平时的管理和严格的训练,都无法控制局面,即使强力控制,也只能出现短时的效果,而一旦时间稍长,马上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三)整体教育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

整体教育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可以将教育者的思想、理念,传达给每一个受教育者,体现迅速、及时而广泛的特点,十个人通知一百个人,所需要的时间,十个人所通知一千个人,所需要的时间,与一个人整体通知和传达的时间。

(四)整体教育的团队氛围,会创造出强大的心理相互影响力

由于整体教育的人数多,在整体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生动有趣,震撼力强,那么在受教育团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外在反应,而情感具有传递性与相互煽动性特点。我们在听演唱会或演讲的时候,集体的情绪会催生个体情感的扩张,从而形成一种激情狂潮,达到痴迷与信服的境界。希特勒如果对一个人演讲,他是达不到让人疯狂的效果的,而对着整体的教育,则因氛围的影响而达到极端的狂势,可以这样讲,他创造的演讲氛围是整体教育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氛围将德国推向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车。

(五)整体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促使管理者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从而增进了教育者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教育者在整体教育时要让听者心服口服,富有针对性,就必须努力去搜集素材,了解情况,并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形成集团意识加以传达,所以,能促使教育者深入实际,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教育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整体教育为下级团队的组织者提供示范性

整体教育的教育者,不仅对团队的个体有着教育意义,同时也对团队的各个部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提醒教育和示范,这样的结果必然会让团队的各个部分形成一种整体力量。

(七)整体教育为培养团队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教育者,我这里主要是指管理者,对团队深刻的阐述自己的理念,思想,以及要求和做法,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在教育者的教育下,会形成一种风格,而这种风格就是教育者的风格,长期的整体教育对一个团队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整体教育的一般性要求

(一)整体教育内容的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时展的方向,对受教育者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切忌发牢骚,将个人的不成熟或不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受教育者。而且要求整体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真实性、兴趣性、更需要教育性。

(二)整体教育时空把握的要求

针对群体的年龄结构、思维结构、注意力的特点,我们得要注意整体教育的时间,大学生心理比较稳定,可以时间长一点,如果针对中小学生,如果一整天或者长时间的持续的演讲和报告,会影响整体教育的效果。空间条件,需要考虑整体教育的会场情境的布置。以及会场的大小,如果人数不多,则应选择较小的场合。否则会影响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人多而场地狭小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三)整体教育形式的要求

整体教育的形式很多,在这里我所讲的整体教育是讲排除文艺形式的整体教育。主要指的是报告,演讲等语言形式。

(四) 整体教育实施过程的对施教者的要求

整体教育者在施教时,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思想、清醒的头脑、同时需要感性与理性并具,施教者还需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应变能力,施教者的服饰与装束以及面部修饰要得体,要体现出施教者良好的气质与修养。

(五)整体教育必须考察后续效果并进行追踪

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德育 隐性课程 德育功能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一是由政治课教师实施的各种名称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二是由任课教师在各门文化课教学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少先队、团组织实施的各项德育工作。若将这三种途径置于课程这一名称之下加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这是学校“正规”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哲学常识、公民等课程;二是“活动性”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如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队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组织的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三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按照较为宽松的现代课程观标准,我们可以把以上三类课程称为显性德育课程。这一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欠缺之处。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课程”经常因其是分散的、无形的、隐蔽的而被忽视;上述第二类“德育课程”也常常会变成各种条件反射式的、单纯机械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第一类“正规德育课程”往往也只是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德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学校通过正规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但是,如果德育过程处于静态,只让学生坐听教师的道德说教,不仅无法使学生感兴趣,而且必将导致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枯竭、产生逆反心理等现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影响德育效果。学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例如,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说理教育等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而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如利用情境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仿、人际交往、情绪感染等原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从心理学来看,人类的归属动机、受暗示性、无意识等心理特征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了根据。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同辈团体所倡导的观念相协同,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来自教师及同学的影响,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置于学校情景,与同学、教师及学校行政人员相互交往,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各式各样的暗示和感染,这些影响透过学生的观察、模仿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而在他们的品德结构上保留下来,形成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

对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视还来自品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结合起来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是来自于个体与社会的人际交往,来自于社会活动之中,以及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品质的过程。传统的德育方式将学生当成消极、被动的接受器,依靠刺激、强化的方式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这是欠妥当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不只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工具和材料来发展道德”。因而,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是来自“隐性课程”,因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那么,什么是隐性课程呢?

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的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广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通过正式的教育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情景中,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礼仪活动)。

隐性课程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自身的功能属性表现出来的,要想对隐形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就必须对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进行必要的剖析。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本身的功效能力,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它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指隐性课程可以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隐性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为不少学者所肯定。美国著名的道德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正规课程来得更加有力,因此,他要求“利用隐性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精神病学家斯奈德认为没有哪一所学校的师生不受隐性课程的影响,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这是正式课程所不及的。沃尔夫与西蒙认为,隐性课程是消除种族隔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善意地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消除种族隔离。日本教育学者岩桥文吉在论及美国教育时指出:隐性课程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全部结构”,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隐性课程通过创设和利用学校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论道而不说教,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健康的集体舆论,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及其课内外的言行举止,作为隐性课程的要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强烈的约束力和惩罚力,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强制性约束和规范力量,无声无息地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由此可见,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隐性课程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隐性课程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隐性课程能够提供具体生动、可感可知的环境,丰富学生对政治观念、道德标准等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道德认知。因为,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条件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班级教室的布置,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并传递一定的价值信息,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人们所公认的或由学校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既是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先导。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始终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不能死记道德条目或强迫纪律,而是以发展道德认识能力为主。因为认知的发展是德性(即品德)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隐形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认识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是正规课程所不及的。如校园的绿化美化、校门的造型设计、教室的装饰布置等作为潜在的教育因素,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用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格言装饰教室,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和奉献的伟大。用写有校风校训的标语牌装饰校门,会使学生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就清醒地意识到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努力使自己的认识与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学校作为一个被净化的育人环境,它的任何一处装饰都不是随意的,并对学生产生暗示、同化作用。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隐性课程的这种影响是无声的、持久的,是其对学生感官和心灵的碰撞,由最初的直接的、外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反思、觉悟而上升到内在的、抽象的、本质的且具稳定性的理性认识。道德认识正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此,隐性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隐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一般来说,情感是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态度体验。而道德情感则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和体验对象时产生的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感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环境陶冶

研究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景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置于精心布置的特定环境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帕夫雷什中学设计的校园环境,为我们树立了卓越的典型:美丽的校园中的每一处设施都经过科学的精细安排和布置。该校的物质环境凝聚着每一个学生闪光的智慧,浸透着每一个学生辛勤的汗水,能激发起每一颗心灵对周围的一切无比的关心和挚爱。校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在果树园里、杏树林里、橡树林里有不下三十余处散发着花草清香的幽静角落,学生可以在那里沉思遐想或个别谈心。在一块色彩鲜艳的标语牌上,天蓝的底色显著地衬托着学生的一段话:“你在咱们学校应该探索的主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请你认真思考这些杰出人物的卓越见解。”标语下面悬挂着一些杰出人物的画像,像旁也是他们的语录。各式各样的橱窗中陈列着爱人类、爱祖国、爱和平、爱科学、爱父母的宣传图片和文章,也有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推荐书目等。一切都是“会说话的”,一切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走进校园像是进入了一个诗一般的世界、一个精神王国的美丽的宫殿。学生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情感自然得到陶冶,净化了心灵,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二)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交换爱。”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教师的爱又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源泉。学生取得进步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碰到困难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会引起学生高兴、感激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要学生激动,首先就要教师感动。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

(三)学生集体和各种集体活动的陶冶

学校德育实践表明,学生集体和各种集体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集体主义情操的重要内容。各种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都能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音乐、美术作品欣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主题队会、班会等都能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因此,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三、隐性课程可以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为完成预定道德目的自觉克服一定障碍,坚持和改变道德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在促使人们将道德动机、道德认识及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中具有特殊作用。道德意志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我直接愿望的控制调节,用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对情感冲动控制调节,与困难做斗争,抗拒不良因素诱惑等。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产生道德动机并确立行动目标,二是选择道德行为方式,三是执行道德决定。隐性课程,无论是专门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还是精心设计和长期形成的学校风气,抑或是有目的开发的校园环境和课堂环境,都形成了典型的道德场景,激发学生产生一定的道德动机并确立特殊的行动目标,并通过模仿而选择适宜的道德行为方式,进而激励其完成道德行为,获得道德奖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意志的发展。道德意志内化在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中,使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能凭借内心信念,用一种向上的、求善的、严肃负责的态度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它作为一种由价值观驱动的主动的选择能力,比道德规范的约束更具积极意义。隐性课程对道德意志有非常强烈的激励和磨炼功能。具体说来,一方面,是学校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布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育者的意图和目的,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树立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方向和目标,激励和推动学生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校内的名人名言、英雄雕像、艺术景观等潜含着学校教育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观,为学生努力塑造一个个学习楷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时时激励他们以此为榜样,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奋斗。如学校中张贴的名人名言、坐落的英雄雕像,时时提醒学生要向英雄人物学习,树立坚强的革命意志。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和期望都会引导和激励学生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隐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学校德育就是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应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并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使之见之于行动。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标志。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如何,不能只看他对道德规范认识有多深,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如何。隐性课程对学生行为的要求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各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中,不是空洞说教的结果,更不是教育者简单压服的结果,而是通过隐性课程的一些特殊机制,如暗示、感染、认同等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自然地体现出对学生行为的特殊约束和规范作用。对学生道德行为影响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如下:

(一)环境的美化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生处在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中,行为自然得到规范。如处在整洁文明的校园中,青少年易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习惯;经常置于光洁明亮、干净卫生的教室中,学生自然养成不乱丢垃圾的行为习惯;每天生活在花草芬芳、树木葱郁的校园中,久而久之会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当然,一切外部影响最终都要经过受教育者内心的认同和接受方能取得效果,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同样要通过学生内部认同才能发挥。

(二)校风、班风

校风、班风都是在共同目标下,经过集体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校风、班风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校风、班风一般都体现着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反映着学校教育目标和个性特色。实践表明,当新成员进入一所具有良好校风的学校或积极班风的班级后,会逐渐受其感染,并逐渐适应其行为作风要求,自觉抵制和改变自己与之不相适应的行为。班风校风是学生无可回避的一种客观环境力量,学生只要生活在其中,就必然受其影响。另一方面,校风、班风可以借助舆论压力来干预学生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有优势的言论与意见,通常以议论、褒贬、奖惩的形式对学生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变化和情绪上的体验,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受到集体舆论支持、赞扬的行为学生乐于支持,得不到舆论支持甚至是受到指责的行为,学生会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因而,健康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学生塑造良好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以上,我们从隐性课程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等方面剖析了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当然隐性课程中也有许多消极因素存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净化育人环境,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1).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1).

[3]刘柏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1).

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第3篇

所谓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和考核,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学生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学生个人目标,量身定制教育目标、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学生的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创业教育和修养教育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技能、经验等进行教育、辅导和培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英语教育系统。个性化英语教育是“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的高度统一。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因材施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个性化英语教育不仅只是“目的个性化”,还要有“过程个性化”作为保障,并且,最终要实现“结果的个性化”。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组织、实施、评估等环节,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

二、与技工学校培养特色与目标相契合

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专业业务的能力。作为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英语教育理念。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源及其特定的教育方向,决定了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理念改革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英语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他们能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多带他们到实训车间,根据一些简单常见的实物向他们介绍该实物的英文专业术语等,让他们先接触身边熟悉的物品的术语。而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鼓励,简化学习内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目的是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允许基础差的学生慢慢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英语学习和考试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英语的人,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英语能力。所以应该从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来判断,从而帮助每位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使各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三、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辨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在个性化英语教育的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考查内容和方式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个性化英语教育可结合最后测评,强调过程性,注重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科理论成绩、活动效果等都列入考核的范畴。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体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传统英语教学要求授课进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都统一。教师如果考虑授课进度,就无法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程度;教师如果考虑统一的教学内容,就无法考虑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速度的差异;教师如果考虑班集体学,就无法去考虑个别化教学。英语教学成了要求学生必须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英语教学。这种常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有了必然的趋势,因为教师可以考虑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保证全体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的不同特点,然后再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引导和帮助。只要明确了具体目标,并做到学用一致,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从知识体系转向应用能力。

技工学校学生是以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精选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必须从实用出发,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以培养听说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生活英语和业务英语,以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专业英语的词汇过于生僻,文章晦涩难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首先可以从简单的语音知识入手,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音标和简单的发音规则,能自己拼读专业词汇。教师可从英语词汇的构词方法和拼读规律入手,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这个阶段任务设置简单,教学目标要容易实现,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帮他们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其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或者实习现场教学法,向学生展示设备和工件的实物,以及工作流程示意图等,形象直观,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专业设备的英语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两种教学法都比较直观、形象,符合技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避免了他们对理论课的排斥心理。教学内容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密切相关,尽量避免抽象和捉摸不定的内容,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万圣节、元旦、圣诞节等节日,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和游戏。这样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育;素质;途径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手段,它能起到伦理所不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唤醒人沉睡的潜能。从音乐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来看,中小学音乐教育只有与美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从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来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双基训练只能作为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一种手段,只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才能真正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达到美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美育因素,启发审美情趣,以情动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音乐欣赏中的“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获得健康的感官享受,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思想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

二、创设美的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意境。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共同鉴赏音乐形象之美。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激励审美表现

课外艺术活动的生动开展,激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开智中学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兴趣组等,对学生进行规范、严格的训练。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国庆”联欢演出,每期都要开展合唱比赛、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比赛等,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各种文艺比赛,成绩显著。

四、实行乐器进课堂,促进创新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启迪

器乐进课堂打破了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展手风琴、电子琴、吉他等,条件差些的可选用口琴、竖笛、口风琴等。也可以将南方少数民族的乡土乐器“竹叶”带进课堂,还可利用器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和演奏水平。

我从学生的表现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美育进行考查,将实验班及普通班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识谱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要比普通班学生强。

正像一位哲人所说:“艺术教育是使人类走向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催化的作用,音乐教育都能以其独有的功能而大显身手,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真正达到了以美感人、以美启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第5篇

>> 完善法律 健全法制:城镇化冲突预警的重要途径 健全法制,方可化矛盾、o 健全法制体系 完善食品市场安全 健全法制,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健全法制对中国音乐产业良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健全法制再谈混合 健全法制规范“官独董” 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产业结构调整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想 日本教育体制:多元决策,法制完善,结构健全 健全农村法制教育的思考 国外应急管理注重完善机制健全法律 仿冒混淆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论劳动债权保护的法律完善 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思考 完善会计法律规范的思考 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公司合并法律制度的完善 论电力定价的法律完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6-14.

2陈泉生.行政法的基本问题[M].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97.

3王国先.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4李利.从行政视角看参与者心理及其法律应对[D].山东:山东大学,2012.

5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