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高校社区流行病学实验教学设计性实验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它在疾病预防、控制和促进健康方面有十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利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很多重要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流行病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把流行病学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流行病学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疾病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等,尤其是现场调查研究和应急反应能力不强等。说明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对流行病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传统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主要以课堂讨论为主,有统一的实验课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上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回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如疾病频率测量资料分析实验课,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上所给出的案例计算出发病率、死亡率、罹患率等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则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定暴露因素和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着统计学联系以及是何种关系等。该方法对巩固理论课教学内容,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发现并控制偏倚以及处理现场调查中突发问题的能力帮助甚小,更达不到启发思维、发挥其创造力的目的。

二、流行病学实验课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鉴于传统流行病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国内许多高校都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如项目综合教学法、PBL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和开展设计性实验等。其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流行病学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两种教学方式仍然缺乏学生实际的动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实施调查设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应对现场调查各种问题的能力并无帮助。项目综合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项目综合教学法如果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这种学生和老师团队合作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参与,而失去或减弱应有的作用。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项目综合教学法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设计与实施。全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自己的选题进行实施,能锻炼学生的调查设计、现场调查等能力。而“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和应用能力”是疾病控制中心职工最看重的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设计性实验的作用很有必要。

三、高校社区作为流行病学现场的可行性

在流行病学的实验教学中实施设计性实验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首先要有合适的现场和调查人群。流行病学现场依据研究目的不同有不同的选择,可以选择普通社区,也可以选择医院、工厂和学校等。但用于教学的现场不仅要满足调查研究本身的要求,还要求便于实施,更重要的是能够绝对保证学生实验课期间的安全。安全问题也是许多学校不愿意变课堂讨论的实验课教学方式为现场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以高校作为流行病学实验课的调查现场能保证实验教学安全有序的进行。高校社区里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组织的团体,活动范围相对比较集中,通过宣传发动,调查的应答率相对较高,便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高校学生和教师分别有不同的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贴近学生自身情况,往往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能基本满足选题的需要。因此,高校社区是比较理想的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现场。

四、以高校社区为现场的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选题

以高校社区为现场的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可以选择现况调查、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甚至也可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尝试。其中现况调查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比较容易实施。

设计性实验的选题除了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之外,还要考虑可行性,必须符合高校社区人群的特征。可以选择网络成瘾、吸烟及控烟知识、心理卫生状况、近视情况、营养知识和营养状况、艾滋病等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乙肝患病率等对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如以教师为调查对象,还可以进行慢性病发病和患病率研究。如选择进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一般建议选择健康教育近期效果的评价。还可以选择高校教师人群进行慢性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五、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为了保证设计性实验的正常进行,在安排教学进度的时候将实验课安排在全部理论课结束之后进行。实验课有一定的学时数,但实验的设计、实施等不受课时安排限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完成。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分组、选题、开题和结果报告等步骤。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实验分组

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授科研的基本步骤、文献检索方法以及设计性实验课的基本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愿组合,5~6人一组,指导教师可在不同组之间进行人员的微调,使每组都有1~2位能力较强的学生,保证整个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实施。每2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的指导。

2.选题及设计实验方案

由实验小组根据兴趣自行选择一个研究内容,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研究方向,再由学生挑选。要求学生按所选题目自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调查表的设计、可能需要的实验器材、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质量控制、可行性分析及存在的难点等内容。要求选题不要太大,能够在1个月之内完成,尽可能不使用二手资料。

3.开题报告

实验在实施前需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全班同学和全部指导教师参加,根据实际选题情况邀请实验室老师参加。每个实验小组由1名学生报告,全部成员答辩。老师和同学向该组的成员提问、讨论,最后根据开题结果进行研究方案的修改。

4.课题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独立进行调查。学生需要独立解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指导。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5.资料分析与总结

资料收集结束,实验小组共同讨论资料分析方法,并进入学校信息处理室进行资料分析,然后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形成调查报告并在全班报告。

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和应用能力,以高校社区为现场,又能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实施,以高校社区为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是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声.常备不懈,磨砺以须,预防和控制传染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1-222.

[2]王声.流行病学教学与高素质的疾病控制人才培养.疾病控制杂志,2004,8(4):289-290.

[3]郭小娟,余清,钟崇洲等.项目综合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1):70-72.

[4]苏虹,方雪晖,陈娟等.P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238-240.

[5]马莉,高晓虹,张翠莉等.实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7(1).

[6]朱红,谢娟,朱新民等.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及效果评价.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29-30.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一、国内外发展现况

国际上于1982年建立了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ternationalCliniealEpidemiolo-gyNetwork,INcLEN),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五个一级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为世界部分国家的著名医科大学培训了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高级专业人材,并在18个国家的27所有名的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组(elinicalEpidemiologyunit,eEu),担负着本地区或本国的人材培匆.1和研究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成绩卓著,有的cEu已经或正式升格为地区性的二级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其中,包括我国的华西医科大学及上海医科大学的两个cEU在内。该网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年会,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INCLEN的宗旨是:“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最有效地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从而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为达此目的,本网内的各国临床医生、统计师及社会学家要共同奋斗,以建立和维持最佳的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是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的最重要条件”。

在我国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世界银行的卫生教育货款项目,1983年在我国华西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三个“设计、街量、评价(DME)”的国家培训中心,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材,现在二十余所卫生部部属及部队、地方重点医学院校相继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或教研组,对临床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高质量的医学人材;他们编著了本学科的学术专著和列素教材,打下了本学科的学术基拙;加强了临床科学研究,组织了多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提高了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同时取得了丰富的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1989年建立了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CLEN)。在1993年建立了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对本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本学科的特色和任务

(一)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基础是临床医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以研究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的病因、危害因素、诊断、防治及预后等规律。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学的诊治和疾病预防水平,促进临床医学的进步。

(二)临床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是临床医生。临床流行病学必须为临床研究和诊治创新临床研究方法学、善于排除各种偏倚因素的干找,确保临床研究的结果建立在可靠的医学证据基础上(evidence一basedmedicine)。从而使研究的结论维持高度的真实性(validity),促进临床经验医学向科学学飞跃。为此,临床流行病学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不脱离临床实践的具有良好临床基础的临床医生。

(三)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及其患病的群体。将临床医学从医院内的个体病人诊治,扩大到社会人群的疾病诊断与防治,此系本学科“流行病学”的特征。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的临床医学局限医院内的框框,使医院内与人群中对疾病的诊治研究相结合,无疑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有效地防治以及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认识会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正如著名的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创始人之一大卫·萨克特博士(Sackett,DL)指出的:“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善于破旧立新,应用临床研究中创立的新方法和新知识,指导临床医疗和教学实践,解决临床疾病的诊治问题,发展临床流行病学,促进临床医学现代化,否则,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教条而凋姜”。

三、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学

由于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病程、心理状态和社会经济地位手,构成了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l临床状况的复杂性。而临床资料的来源是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及某些特殊检查的结果,这些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和诊治的质童。而传统的临床科研或经验总结,往往利用的是现存资抖,由于受资料质量的限制,本身就制约了临床医学的研究水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解决这类问题,就很难使临床科研产生质的飞跃。对此,逐渐发展了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一临床医学研究的设计、汉lJ量与评价(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ne一sniea一Researeh,oME)。它有着+分丰富的内涵。

(一)设计(Design):注重下列要素:

1.根据不同性质的临床研究课题,在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抉择相应的设计方案。

2.研究对象的正确诊断:研究的对象,一定要符合临床公认的诊断标准,同时按课题设计的具体要求,确定具体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保研究对象的可靠性。

3.样本含量的怡葬要合适。

4.试验措施要有创新性。

5.试验的期间要合适。不宜过短或过长。

6.要有识别和防止偏倚因素干扰的对策。

7.要正确地应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二)测蚤(Measurememt):病因致病或药物的治疗效应,需要未用一些方法及指标来发现和测蚤,作为诊断和治疗效果的依据。

1.试验的措施一定要有反应性和可测蚤性,否则,就没有测黄的价值。

2.测量的方法要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否则,或发生漏诊或误诊。

3.测童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要明确,否则,就难以评价客观效果。

(三)评价(Evaluation):

1.临床意义的评价:建立在临床科学证据基础之上而总结的关于病因学、诊断、治疗与预后等严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评价临床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临床意义。

2.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和评价:如果研究的结果具有临床意义,则必须应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以评价临床差异的真实程度。

3.研究结果的卫生经济学的评价:包括成本一效果,成果一效益及成本一效用分析和评价,肯定那些质佳价廉的临床研究成果能推广应用。

四、本学科对临床医学的作用和价值

(一)为临床医生提供对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一系列评价的原则与方法。有利于鉴别真伪与应用可靠的研究成果。

(二)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学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学生参与 授课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预防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方法学,它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的各个领域。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现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到了冲锋陷阵的作用。2003年的“非典”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专业人员数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现场调查研究和应急反应能力不强等。当前,新的公共卫生形势对流行病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化医学院预防类专业的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传统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流行病学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填鸭式讲授的方式,这是一种相当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认知性知识学习为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但基于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的特点,理论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难以像形态学那样直观教学,学生常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加之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一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流行病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流行病学理论教学改革中要研究的重点。

针对我国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流行病学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看法和建议,比如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总地说来,某些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的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于广泛推广和应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尽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互动过程中来,所以仍然有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本质上它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以致难以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二、学生参与授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1.学生参与授课教学模式的理念

“参与式”教学已较早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学模式实际上也属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范畴,只是前者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教的环节当中来,而后者没有要求。相对于“参与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学模式更是一种体现民主、平等、真正参与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它是以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位置转换过程中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从教学的“客体”变为教学的“主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想象、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推理方面的思维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实践、协作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2.学生参与授课教学模式的实施

从课本中指定某一些章节(如各论部分的章节)由事前指定的学生来主讲,授课教师和其它同学作为听众。主讲完之后由教师和其它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带着问题作全面总结。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合理流行病学问题的产生和时间的分配

教研组成员提前集体备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精心设计问题和合理安排章节内容所讲的时间,应长短适宜,给课堂提问、讨论和总结预留充分的时间。

(2)试验班级学生的提前思想动员

在教务办老师的主导下,说明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每个学生密切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把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表分发给学生,同时告诉学生相应的参考书籍,要求学生认真备课,备课内容为试讲内容所在章节的全部内容。备完课之后,要求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试讲,也可以找教研组成员进行试讲,每次严格限定时间。

(3)学生参与授课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每次上课,首先由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讲述,讲完之后,由教师和其它学生提问和讨论。如果没有学生提问,授课教师务必提与本次上课内容紧密相关的2~3个问题。所提,问题首先由试讲学生作答,再由其它学生作答或补充,整个提问、作答的时间也得限定。最后由授课教师带着问题对整堂课的内容做出全面总结。

3.学生参与授课教学模式效果的调查

学期末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座谈,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和座谈的内容包括新的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等方面提高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56个学生中,全部(100%)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合理,其它调研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学生对该教学方式有较高的评价,他(她)们普遍认为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中全部(100%)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教研组人员时间的限制,我们仅仅纳入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试验对象,摸索了该教学模式的整个基本过程,为进一步的推广提供经验和基本的框架。在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课堂气氛的控制,学生参与式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而一个班内的学生可能参差不齐,所以有时课堂气氛难免不好,要求教师对课堂有较好的驾驽能力,始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2)课堂时间的控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要求授课教师严格把握,所提问题要求精炼,所以上课之前,教研组成员一定认真集体备课,精心设计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3)教学内容和参与人员的分配,有的章节(像绪论的内容)不适宜让学生讲,所以学生上台讲的内容应该有选择性,一定要精心挑选。另外,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上台讲,还是只让部分学生上台讲?这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如果人数多,不可能让每个人上台。

参考文献:

[1]王声勇.流行病学教学与高素质的疾病控制人才培养[J].疾病控制杂志,2004,8(4):289-290.

[2]王蓓.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321-323.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流行病学;HBV携带;分子生物学;乙肝病毒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c)-153-0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界一直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称为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许多报刊、杂志、教科书以及专业性会议、文件等均如此称。由于我国人群血清HBsAg阳性率约为10%,于是说我国HBV携带者为1.2亿。HBV携带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科学概念,不仅关系到乙肝流行病学的一系列概念定位、基础理论研究及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概念及相关人群的入学、入托、入伍、应聘、就业、再就业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试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就HBV携带概念问题,进行以下讨论。

1 血清检测HBsAg阴性,不能全面反映不携带HBV或病毒处于非复制状态

适应,是生物自然选择的固有属性。HBV与其他病毒一样,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病毒自身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以适应这种新的环境而生存、繁衍。当HBV S区基因发生变异时,其编码的HBsAg也发生变异或不能产生,此时如检测血清HBsAg,便会出现阴性结果[1]。然而这并不能完全反映不携带HBV,或病毒处于静止的非复制状态,临床上往往出现误判情况。根据闻玉梅教授研究发现,由于HBV S区基因变异,HBsAg决定簇a存在L129变异株,即S区基因变异第129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亮氨酸,并发现L129变异株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分离”的新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目前研制生产并广泛应用的乙肝疫苗不能预防这种变异后亲毒株的感染,导致免疫失败。反之,当HBV和HBsAg发生变异或处于某种特异情况时,临床上血清学的HBsAg检测则不予显示。因此,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但不是完全反映病毒感染、复制、携带的标志[2]。

2 单纯HBsAg阳性的流行病学及现实意义

随着分子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已证明HBsAg只是HBV(Dane颗粒)的外壳,在血清中以小球状、管状等多形态存在。电镜下显示不同形态的颗粒比例不同,其中以小球状颗粒最多,每毫升血清含3.5×1013个,其次是管状颗粒,为小球状颗粒的1%,而完整的HBV颗粒最少,只占总抗原数的1/10 000。HBsAg的小球状、管状颗粒等,因不含病毒核酸,不能进行自我复制。作为HBV外壳的“膜抗原”, HBsAg虽然可与HBV的各种抗原体系统相伴随,且血清学检测也可同时显示其阳性结果,即血清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3],但大量的研究报告与临床资料也表明,人体感染HBV以后,会出现多种复杂的表现形式,其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转归也有多种模式,其中单纯HBsAg阳性模式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这些单纯的HBsAg携带者,并不构成传染源,然而在临床上却以HBV携带者视为传染源,这种“带毒”而不传染的矛盾因果关系,在流行病学的“逻辑思维”中极为罕见。将单纯的HBsAg携带者视为HBV携带者,排除在健康人之外,于是其生活与命运便发生灾难性变化,受到歧视,影响入学、入托、入伍、就业、再就业,这既不公平,也不科学。

3 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对HBV携带概念的再认识

将HBsAg视为HBV有其历史来源。1963年Blumberg发现某血友病患者血清中一种抗体能与澳大利亚人血清起沉淀反应,故将此抗原称“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Au)。经观察,一些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常出现这种抗原,故又称“肝炎相关抗原”(HAA)[4]。后又经各国学者实验证明HAA只出现在乙型肝炎患者中,WHO于1976年将其正式命名为乙肝表面抗原,即HBsAg。由于当时对HBV的认识还很肤浅,刚刚发现HBsAg,认为HBsAg携带者即是HBV携带者,是不足为怪的。随着医学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乙肝防治研究的进展,如今对HBV的结构、特性、感染致病机制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与20年前已不可比拟了。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对HBV携带的概念,也需“再认识”。由于当前有关HBV携带的概念已关系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其进行规范,刻不容缓。从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生学角度看HBsAg与HBV虽有结构、特性及致病机制的内在联系,但HBsAg毕竟是HBV的外壳囊膜,两者是不应混同的。关于HBV携带概念的定位,应通过多项相关指标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学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对一时不能下结论的,可采用“疑似”等概念,以使HBV携带概念的基本内含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树林.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肝炎教研室、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临床意义的再认识[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3,20(2):57-61.

[2]张春梅.14 239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及少见模式分析探讨[J].新疆医学,2004,34(4):49-51.

[3]孙秀凤.乙型肝炎病看血清标志物特殊模式的再认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1):44-47.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牡丹江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现阶段该年级学生为大四第二学期,已基本学完卫生统计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即将进入临床毕业实习阶段。随机抽取该学年6个班级学生,其中3个班级开展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的流行病学教学实践,另外3个班级按传统模式开展教学。

1.2调查问卷

课程结束后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内容包括:

(1)你是否对循证医学思想与方法感兴趣?

(2)你是否了解循证医学思想与知识?

(3)你觉得是否有必要按偱证医学模式开展流行病学的教学?

(4)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你是否考虑用循证医学的思想解决临床问题?

(5)你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否达到了?

(6)你对该课程的建议?

1.3前期准备

按照新的标准循证医学将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按质量和可靠程度分为五级,其中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controltrial,RCT)和RCT的系统评价结果是最可靠的依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强调在进行临床科研设计时应尽可能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高质量的RCT实验研究。首先,培养了能实践循证医学和传授循证医学知识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流行病学教师。其次,任课教师在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英语、计算机等方面均具有比较高的水平,同时教师已熟练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再次,学校具有必要的条件,使研究证据的查寻及时、方便、简捷。具备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CNKI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等。

1.4实施过程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开展基于循证医学思想的教学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设计教学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具体过程如下。

1.4.1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由流行病学家及临床专家集体讨论,确定临床中常见的典型病例,并进行仔细的分析论证,发掘出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由经验丰富的流行病学教师带领学习小组(每小组8~10人,每班分3~4组),利用案例材料,开展循证实践,引导学生将在病因、预后及预防方面的临床情况转换为一个可以回答的问题形式。如实习内容为导致脑卒中的可预防性危险因素是:“目前首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高血压,但也不排出其他危险因素”,就可以把这次实习的内容确定为一个具体循证医学问题“导致脑卒中的最大可预防性危险因素”。

1.4.2检索收集证据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CNKI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等检索资源,以期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了2个高血压指南(美国和欧洲各1个),均为循证指南。

1.4.3评价证据对获取的证据按照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如何对证据的质量和可靠程度进行分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统计学方法(如Meta-Analysis)得出确切的结论。

1.4.4总结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解答学生存在的疑问,指出学生在文献检索及评价文献方面的不足。

1.5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课程结束后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共发出220份问卷,回收220份,回收率100%。在是否对循证医学思想与方法感兴趣、是否了解循证医学思想与知识两方面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结果无差异(均P>0.05);在是否有必要按偱证医学模式开展流行病学的教学及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是否考虑用循证医学的思想解决临床问题方面结果有差异(均P<0.05);按两种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均反映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对课程改进提出的建议中,有50%的学生希望增加课时。总体结果表明,本次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目的。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