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叙事

德育教育叙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叙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叙事

德育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15年前,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我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而更巧的是,我正好担任了初一一班的班主任。说实话, 这个班的入学成绩十分糟糕,这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压力真的很大。加上这些孩子太小了,有些同学甚至不能自理,我该怎么办呢?这样的班,我能管好吗?这样的学生,我能教好吗?我一遍一遍的问自己。

然而,一个突发的事件,让我改变了对这些孩子的看法。1999年5月,因为自己的不小心,骑摩托车摔了一跤,骨折了,而且还做了手术,不得不回家休息。这个时候的我真的很后悔,这么倒霉的事怎么落在了我身上。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吧,反正我见到这些孩子我就头疼。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回家的第二天,就有同学打电话问候我,我当时感动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几乎每天都有同学打电话问我:“老师,你快好了吗?什么时候回来给我们上课,我们都想你了……。老师,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考不好怎么办呀?”甚至,有些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拿着东西,来到我家来看我。我太激动了,这些孩子离不开我呀,我的努力毕竟没有白费。我不由得在想:这些孩子太懂事了,他们已不是我眼中的小孩子了,孩子们都长大了!

2004年,我担任八年级二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两个孩子:马长录和何帮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十分调皮且不爱学习,学习成绩自然很差。我曾几次找他们家长谈话,效果都不明显。我该怎么办呢?可别让这两个同学影响了整个班级呀?后来,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上课注意力根本就不集中,下课还贪玩,这样的学生能完成作业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悄悄走到他们的身旁,摸摸他们的头,做练习时注意引导他们。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特别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然而,没过几天,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些灰心,但转眼一想,如果我放弃了他们,那么他们也许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一有空就把他两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向他们问寒问暖,几天之后,我发现马长录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他进行表扬,没过几天何帮勇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虽然很高兴,真的也很害怕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又不能坚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提高了,批改他们的作业,我总不忘加上一句批语“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你可要坚持哦!”这种习惯一直坚持着。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爱可以改变一切。只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去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信心和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读着这些话我不由得想起了2012年已毕业的一个学生——刘刚。

2009年9月,那是他刚上初一不久的一天,他找到我后很难为情地开口了:“马老师,我……我不想念书了。”“什么?”坐在椅子上的我惊异地站了起来。但我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很认真地问道:“有什么原因吗?刘刚同学?”“我……我……数学什么也听不懂,英语也不会,一上课就瞌睡,常挨老师的骂,还有政治,什么也记不住。”“没关系的,刘刚同学,刚开学,可能部分老师讲课的风格你一时难以适应。再说,英语是一门新学科,要想学好,困难会很大的。过一段时间会好起来的。坚持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以后再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了。你若回家,父母会很难过的。”“我……我……”他还想说点什么,但没有。他走了。我茫然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这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他的家在一个小山村。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和生病的母亲,而且交通并不方便,每次回家和到校都要靠步行。回到办公室后,我仔细思考该怎么办呢?我把他的情况讲给了班上的同学,讲给了任课教师。同学和老师都乐意帮助他。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变了。于是,我找准时机,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提醒他。结果期末考试时除了英语外,其它功课都及格了,语文竟考了85分的好成绩。看到那红红的分数,我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女神已降临到我们的身旁。 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比较争气,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2012年的中秋节,他来看我。告诉我,他考上了富县高级中学小班﹙实验班﹚,他很高兴。是啊, 现在他已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每逢双休日,总忘不了给我发条短信,打个电话。每次接到他的信息,我都觉得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收获很大很大。因为我让一朵凋谢的花儿绽放了,而且一直开得很鲜艳。

德育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用一整章的篇幅,提出:“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二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1。三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一、高职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办成人教育和各种培训,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发挥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目前,各省每个地、市、州至少设置了一所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了当地国民素质,有力支援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三)培养了高技能的劳动者

高职教育“学校→企业→社会”的办学模式和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服务第一线的培养目标,直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贡献力量。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是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高职院校跟上时代步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活动,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意识与成才愿望更加强烈, 这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动力和内因,是贯彻“育人为本”教育方针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把握的大问题2。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但是,就其客观现实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大学的主体在于在校学历教育,而开展继续教育可能会冲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继续教育常常被看做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发挥“育人为本”的真正教育理念2。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作为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继续教育学院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侧重管理,各教学院系侧重教学。由于办学权力过于分散,难以规范管理,加上教学院系常常把继续教育看做一种创收的手段,重经济效益,轻管理和投入,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校继续教育长期而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建立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无非三大类型:知识技能更新、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仍作为事业单位下属部门来运行,很少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基本上停留在靠政策、凭经验来开展继续教育的层面,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三、加强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定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普遍热衷于创收,用经济杠杆对继续教育进行调控,许多学校凭感觉办学,什么(名字)时兴捉什么,什么(专业)紧俏办什么,不管对象,不论条件,各种形式的校外班也应运而生,部分单位和个人竞争不择手段,社会上种种以低学费竞争生源,给中介组织或个人以高报酬来争抢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对象不知所从,扰乱了高职学院继续教育的办学秩序;同时,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越来越萎缩。针对这两种现象,各高职学院要进行继续教育办学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由当前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再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尽快完成由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既是市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明确规定3。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对接点

两者均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同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均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cbet),职业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训练过程的职业培训的重心转向关注学员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而不是个人相对于组织中其他人的成绩水平;均实施“学历教育 + 非学历证书培训”的办学模式;培养过程均以劳动力就业市场需要为出发点;眼前的学校课程均不能决定学生的职业志愿,决定学生志愿的因素在校外,而非校内,学校课程对学生志愿选择的影响有限。

(三)重新审视继续教育、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

德育教育叙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095-04

The Survey of Different Demand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 achers’Continue Education

KUANG Jinyong,WU Ji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 an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 e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Itfinds that the conte 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focused on sport discipline. And the teachers are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it. But they have lower satisfaction to the content,method and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Difference of demand among different grou ps is significant. Therefor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in HE Isshould be improved. The public campaign of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P. E. teachers in HEIs should be enhanced to 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The curric ulum and teaching of the educ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to be more demanddriven .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status quo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增强体育能力等,有着不 可替代的巨大优势,但其优势的发挥则主要取决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体育教师素 质的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继续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重要的,其 意义是深远的。目前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较多,笔者发现,这些文章研究的内 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大致有二:一是将继续教育等同于培训;二是将继续教育 等同于学历补偿。这是对继续教育内涵未能正确理解的表现。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对 全国部分城市高校三年内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与需求的特征予以分析研究,以期 为有关行政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及教师本人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高校在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北京、上海、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20所 综合性大学,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等) 。 1.2 研究方法 1) 运用文献资料法;2) 专家访问法;3)逻 辑分析法;4) 数理统计法;5) 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451份,回收率为 90%;其中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92.5%。

(1) 问卷效度检验。问卷初稿设计完毕后,将问卷呈送几位副教授以上的高校教师,并根据 他们的意见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补充,最后请12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 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表1 专家的构成及问卷的评价结果

专家的构成非常 合适合适一般不合适

教授1210

副教授2510

合计3720

(2) 问卷信度检验。为保证本研究所采集的指标数据的可靠程度,对统计结果进行了信度检 验。采用分半信度法,进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校 正求得信度系数为0.857,信度检验结果证实,本问卷调查结果是可靠的。

2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2.1 需求倾向性的群体特征

2.1.1 职称特征 图1显示,具备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比 较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相对忽视理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 不长,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引导。 高职和副高职称的教师,总体上需求大致一样,但是在科研能力的提高方面,副高和 高职称的教师则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是我国的“教授终身制”,让部分教师放松了 对自己的要求。近年来,关于教授终身制的争论在美国很激烈。为了保证师资质量和教师不 断创新的精神,清除那些得到终身制后自我满足、大大减少或停止科研活动的部分教授,有 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行“终身后评审”(Post tenure review),对已取得终身制的教授每5年 要重新审核一次。这些制度和措施都保证了美国大学教授较高的水平和美国高校旺盛的学术 生命力。

根据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也应该针对教师的职称特点而考虑一定 的侧重和层次性(统计发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年龄在35~58岁之间,讲师及助教年 龄在25~45之间)。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年龄在45~58之间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相 对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思维定 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对这样一批教师,继续教育内 容上应该侧重于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年龄在35~45岁之间具备副高及副高 以上职称的中年教师,年纪较轻但科研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应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年龄集中在35~45岁的讲师群 体,其科研水平偏弱,应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年龄集中在25~35岁的讲师 及助教教师群体,相对较年轻,教学科研方面能力水平较弱,暂时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风格 ,但接受能力更强,对这样一批教师,应注重教学、科研、技能、裁判、思想水平、审美等 等“专业”以内“专业”以外的全面综合培养。

2.1.2 学历特征 图2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对知识更 新、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均不同程度地高 于本科学历的教师。

图2 学历特征

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大学毕业,这一批 教师,普遍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但大都不重视理论和科研(还包括一部分退役运动员,未经 过专业理论学习进修,就直接走向教学第一线)。而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大部 分是90年代末期毕业,这一批教师部分专业实践能力突出保送读研,但理论研究水平较差; 部分是理论水平突出考上研究生,专业实践水平相对较差,而同时具备较高专业实践水平与 理论研究水平的教师很少。可以得出结论,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其能力参差不齐 ,对各种能力的弥补和提高的需求愿望强烈;本科学历的教师其能力大致相同,对自己能力 的提高需求较小。因此,笔者认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重视教师的学历群体特征, 对本科学历的教师,应加强培养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对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 应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 2.1.3 性别特征(社会特征)图3显示,男性教师对知识更新和新技能的学习需求大于女性教师,对科研能力提高、 教学水平提高和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均小于女性教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女性教师与 男性教师对科研水平提高和教学水平提高的需求差异性特别大(>40%)。调查结果显示, 男 教师占82%,女教师占18%,从人数上看,女性教师属于“弱势”群体;从社会的角度看,女 性比男性对家庭生活付出得更多,花了更多的精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用于继续 教育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受到了影响;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生理学研究认为:女性相对于男 性,在体力、肌力上具有生理上的差距,但是其耐力和忍受力,在一定范围内要高于男性。 正 是由于家庭生活的牵挂和生理上的特征,导致女性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倾向于科研水平 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以及知识更新这类“研究性”的学习,根据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应考虑性别特征,重视社会性、群体性、生理性特征。

2.1.4 学校特征图4显示,除了知识知识更新这一项,对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 、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公立学校的体育教师均没有私立学校体育教师表现的强烈,差异幅 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据笔者实际了解,公立学校的体育 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有正式教师编制的,他们收入非常稳定,且相对私立学校要高出不少, 而私立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属于聘任制,如果能力不强、表现得不好随时可能被解聘。正是 由于这种生存危机,导致私立学校体育教师对自身提高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态度,从态度方面 讲,这是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继续教育工作精神的。公立学校在我国占绝大多数,其教师 总量也占绝大多数,针对生存危机和收入的差异导致自我发展动力差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 以通过加大宣传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同时在一定比例浮动工资的发放和职务的升迁任免上对 继续教育加以硬性规定,增加其难度。从而达到促进更多的教师提高自己,加速教师专业化 的目的。

2.2 认识现状对继续教育涵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局限性。继续教育属于非学历教 育,这是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但是,调查情况显示, 32%的教师对此存在着认识上的 错误,认为继续教育是属于学历教育。这说明,部分教师仍然将学历的提升,看作是继续教 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的情况。经统计,填 写问卷的417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36%,64%的教师为本科学历 ,其中认为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本科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这与反映的结果相吻合( 注:此调查是为了满足本次论文的研究,并不能作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数据 参考),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导致部分的教师对继续教育 的涵义没有正确理解。

调查结果(表2,表3)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对本专业技能、 教法、理论知识、裁判水平 、科研能力的培训;对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水平、党校培训、心理辅导等体育专业以外的 能力培养或提高,相对忽视。从专业化发展来看,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局限性”表现。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形成高尚的社 会情感,这是高校教师必须扮演的课堂角色。因此应重视教师的全面以及个性化发展,使 继续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培训”、“进修”,同时要延伸到其他的学科。

表2显示,在本专业相关内容中,教师更倾向于技能、理论、教法、科研等培训或进修 ,忽视了论文报告会、教学比武这类关于科研交流、教学方法交流的平台。重视学习提高, 而忽视了交流提高,这反映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过分强调了校外培训学习,相对忽 视了校本培训以及信息的交流,使自身的发展直接受到了影响和限制。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 中层次较高的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继续教育就是对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个性的手段 ,是走出应试教育“影响”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涵义和意义的宣 传教育,使教师们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继续教育,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 也是急待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继续教育内容

三年内接受过继续教育的教师为362人,占87%,这说明还有小部分教师在三年时间里未 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训或进修。从继续教育实际接受情况来看(表4),主要集中在以体育 学科相关的内容为主,忽视了对人文精神、智力水平、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培 养提高,这与继续教育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和智力水平,能很好地掌握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懂得怎样获取知识 与应用知识;怎样给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最优化的学习资源;怎样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能够适应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必须改变高校体育 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将继续教育工作转向正确的轨道上来。

图5显示,教师对培训内容、方式与质量,非常满意与满意在19%~33%的区间;一般与不 满意在67%~81%的区间,说明大部分教师对现行的培训不满意。研究发现,对继续教育内容 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认为内容陈旧,仍是以体育的技术培训和体育理念的学习为主;方式 保守,套用学历教育模式,表现为填鸭式的教、接受式的学、机械式的考,没有考虑继续教 育成人性的特点;不专业,总体质量差。总体评价是师范教育的重复,学员对知识只认同而 不求异,只接受而不创新,学员的学习仅停留在感知、模仿和记忆阶段。这样一种教育模式 所带来的结果显然不符合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它窄化和扭曲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功能 及本质,不利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培训出来的教师,无法担负起素质教育赋 予体育教育教学的使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面做出 改革,以适应继续教育成人性特点及需求特征。

2.4 继续教育理由 结果显示(图6),认为接受继续教育是“自身提高的需要”的选择频数占66%,学校 规定和评定职称需要选择频数占32%。从因素属性上分析,“个人发展需要”是个人主观能 动性高的体现,是主观因素;“职称评定需要”具有多重属性,既有主观因素因素又有客观 因素;“学校规定”则属于绝对的客观因素。“个人发展主观需要”的选择选择频数超过66 %,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提高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必须的、必要的,是主观上认同的。继 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的手段,而目前教师对自身发展能动性普遍较高,因 此在认清形势的发展之后,下一阶段的工作,应该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调动更大范围 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客观上给与支持和制度化的保障及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要求,这样才能 符合当前的形式同时也符合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予以重视。

2.5 教师继续教育需求 研究显示(表5),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主要趋向于知识更 新、教学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受认识现状的局限,继续教育需求在本专业的过于集 中,这是在预料之内的(文中2.1有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实现教师 专业化过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体育教师对专业 化发展的正确认识,扭转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狭隘理解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部分教师(32%)对继续教育涵义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 内容局限在本专业内,忽视了教师的综合发展;

2) 三年内接受过继续教育的教师占87%,其中多数人(66%)认为接受继续教育是个人发 展的需要,体现了较高的主观能动性;继续教育内容以体育学科为主,教师对内容、方式与 质量的满意度较低,非常满意与满意占10%~33%,一般与不满意占67%~81%;

3) 不同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倾向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忽视理 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高级职称的教师对科研能力增强要求不高;硕士及以上学历 的教师、私立学校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较高;男性教师对知识更新和新技能的学习需求 大于女性。

3.2 建议 1) 加强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涵义和意义的宣传教育。建议形成文字,逐级发放,使教师 们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继续教育;积极调动更大范围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 客观上给与支持和制度化的保障及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要求;建议在一定比例浮动工资的发放 和职称、职务的升迁任免上对继续教育加以硬性规定,增加其难度,从而达到促进更多的教 师提高自己,加速教师专业化的目的。

2) 必须改变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针对不同职称、学历、性别、学校性质等, 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面做出改革,以适应继续教育成人性特点及需求特征;重视教师的 全面以及个性化发展,使继续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培训”、“进修”,同时要 延伸到其他的学科。

3) 建议试行“终身后评审”,对已取得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每5年要重新审核一次 ,必须有新的成果,保证师资质量和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儒新.专业化视野中的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 07(2).

[2] 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细谦.试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0(2).

[4] 黄文仁.论批判性反思在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003,26(6).

德育教育叙事范文第4篇

一、叙事学于道德发展的运用

教师若想在道德课堂上运用叙事学,不妨从第一堂课便开始讲故事,讲自己的和他人的故事,继而在故事中间不断地抛出一些道德两难之问题,让学生思考、发言,从而延伸出该主题道德课的重要议题。犹如我国古代孔子之教授学生道理、希腊雅典学院的先人们学习知识一样,叙事是在对话中“讲出来”的,人们通过对话交流、互相辩论、互相交换来获得彼此的经验,就如思想的火花碰撞后呈现的绚烂,从而汲取缤纷的知识。反观现在的中小学教学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少了点“你一言我一句”的言论自由,学生丧失了很多大胆“开口说”的机会。少了沟通交流,人与人之间自然就少了一份亲近。叙述故事总是能在同侪之间引起共鸣,触动彼此真实的内心。在故事中,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大家成了“我们”,彼此交心、彼此尊重。大家通过分享一个故事来思考其背后的意涵,理解生活与文化。Tappan和Brown(1989)的文章指出,叙事与道德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叙事学可以运用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他们认为,我们用“道德经验”来获得个体对情境、矛盾或两难所作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生活经验,最初通过讲故事来对作出的道德判断赋予意义。因此,叙事便成为理解道德经验和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人们通过叙事来表达事无巨细的生活经验并赋予它们意义。如果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认知、情绪和行为融合在一起,那么通过这种表达来寓意人们的经验便为认知、情感和道德经验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平台。通过叙事这种方式可以呈现个人的道德选择与道德价值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站在叙事的角度来了解人的道德经验,通过学习进而反思经验的意义,从而形成个人的道德观念;通过讲述或者聆听来联结认知、情意和培养道德发展。认知主义代表郭尔保(LawrenceKohlberg)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前成规层次、成规层次、后成规层次(RogerStraughan著,李奉儒译,1994)。而Tappan和Brown则认为,道德发展不同于传统理论意义上的发展,道德发展的过程是叙事的过程(Tappan&Brown,1989)。人们通过成为自己道德故事的“作者”以及在他们生活中有关道德经历的这些故事里学习到的内容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发展。在叙事的过程中,个人将其想法、感受和对道德故事的判断呈现出来,以及假设对一个人道德行为的责任感,代入到处境中的道德角色。个人一般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观念都在“写作”的动态叙事过程中呈现。总而言之,当一个人被邀请或鼓励去叙述一个有关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经历的故事时,叙事与道德发展的联结关系就产生了。因为叙述的时候会带有主观色彩,反映的是叙述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叙述的过程同时又是道德发展的过程。

二、叙事与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使用叙事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述说自我道德故事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我“创作”的过程感受和获得自我认识的机会,讲故事的过程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点,使他们增加了对道德事件的认同感(Tappan&Brown,1989)。故事中所重述的事件是从故事的整体中取得意义。然而,故事的整体又是由其各个部分来搭建。你无法解释故事,只能诠释故事(JeromeBruner著,宋文里译,2001),即在故事的讲述中表达个人理解的观点。叙事在道德教育课堂中不是传统的说教或者规定特别内容框架的道德教育,它鼓励的是每个人成为自己故事的作者,说出自己的亲身体验与体会。它强调的是自我的述说、自我反思和对自我责任的承担。让学生成为他们个人道德故事的作者有很多种形式,如漫画、传记、音乐剧、故事等,台湾某“国小”就运用品德教育部落格为教学平台,教师准备、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利用音频、视频、文字以及图片来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卓有成效。在叙事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被视作一种道德行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而不是以知识传递、技能传授作为始发点,叙事是从个人的认知、情感态度、道德两难困境的抉择与关怀伦理来进行道德教学的。正如成虹飞(2005)所说,关怀是叙说的动力。叙说的目的在于让参与者彼此听见与看见、相互学习,并且彼此支持与了解,从而形成一个支持性社群。这种以“情感”与“关系”为主要的教学,正是培养关怀伦理的最佳途径。借由从师生共同的生活与教育经验所抽译出来的道德议题探讨,学生有机会深度地了解在实务情境中道德的两难(甚至是多难)困境,有机会去探讨[价值]的多元面貌、冲突与混淆,甚至反省自我对道德、价值的基本假设,从而负起责任,采取道德行动(Greene,1973)。因此,在叙事探究的道德教学课堂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应成为关注的焦点,学生已有的生活与教育经验中的欢乐、悲伤、成功、失败、困顿与迷惑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对象,教师注重的是每个学生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绝无相同。RogerStraughan(1994)在其论著中提及“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涵盖了青少年的行为败坏现象,教师应该以何种方式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到位导致教室里“道德真空”的情形;以及道德价值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其中,说到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有三种教学类型:一是教学生“知道”某些特定的事情是真实的;二是教学生“如何”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情;第三是教学生“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情。然而,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学生“成为”好孩子(RogerStraughan著,李奉儒译,1994)。学校可能会教导孩子一些道德规范或者标准,鼓励他们表现出符合时宜的行为,但是,若道德教育以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绝不局限于向学生灌输某些道德原理或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道德标准。他们需要发展想象和情感的特质来思考道德困境,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代入现实生活情境中思考自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涵盖学生已经面对的或正在面对的道德难题,步步引导学生讨论相关议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关注视野和道德思考。正如范信贤(2005)所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动创造主体,师生互动开展的持续历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与创造的教育经验。叙事是以故事为核心,能满足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两方面态度的需求,一是关怀,二是责任。孩子们还能在故事中接触到有关德育概念的词汇,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同理心(即“他感”)。故事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孩子们的道德价值观和态度,帮助学生思考、感受和乐于尝试解决一些道德难题。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讲述的相关故事中饰演角色,或请学生饰演相关角色,令在场的其他学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JoeWinston称这种技巧为“教师入戏”(JoeWinston著,陈韵文译,2000),透过教师选择扮演的人物以及演出的方式,学生能够被引导表达明确的道德立场。故事中的道德矛盾总是能让人们感受到道德选择的为难,在道德课堂中使用叙事模式亦属于一种诱导式的课程,答案永远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探索自我道德发展的空间。传统的德育课堂是教师就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发问,然后引导学生往期望的答案方向回答。更开放一些的,就是小组讨论问题,得出统一结论。这些方法都没有叙事学在道德课中音乐剧、戏剧等活动的排演有效果,让人印象深刻。故事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引发同侪之间运用各自的感性与理性进行激烈的辩论。孩子们的学习经验不是由“灌输”而来,而是由经验而来、从感受中来,进而引发积极主动的思考,那教师的目的就达成了。学生针对特定情境的道德响应反映在他们的即兴对话上,从自身出发看问题、辩问题,坚持自己的立场。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念,引导学生对虚构的道德情境作出选择、回应。叙事教学定的道德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探察并检视道德价值观对行为起什么作用,明白特定行为可能产生的效应,认识到尽管大家并非总是和他人有一致的看法,但仍然可能协商出彼此统一的选择。在道德课堂中使用叙事学的手法虽然有上述优点,但其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课堂主题的构思设计,不能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太过敏感的话题,以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情绪失控;要做足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教学对象作适当的需求分析;如果要虚拟故事,则故事的每句台词对白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还要找好针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切入点;教师若是故事的陈述者,还要声情并茂,自己先入戏再带领学生入戏;教师要有开放的眼光,让学生自己在角色理解中作出道德选择和释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运用好课堂中设置的“文化工具箱”等等。笔者认为,以叙事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教师在课堂为师生搭建的自由舞台。每个人都可以针对自己的道德经验来诠释自己的故事,可以反思情境引发的深意,为自己的思考、感情和行为坚持立场,树立个人的道德观点。通过分享故事,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结,触发一些共鸣的声音,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使他们既学会聆听别人又懂得表述自我。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没有教条的标准答案,在叙事的过程中意义自然呈现,兼具开放性与趣味性。道德教育,也许就是由生命历程中播放、定格、抽取出的一丝丝有意义的回忆片段组成的反省与检视,让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感受生命,细细体味生活历程中定格的美好!

作者:郭晓林单位: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德育教育叙事范文第5篇

英语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在近两个月的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中,我认真地观看了各位教育专家和知名教师的讲座及精彩的案例评课后,我受益匪浅,深有体会,对我以后的教学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本次学习说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首先,通过观看讲座,觉得自己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对课标理念没有理解透彻,在贯彻中难免会有不当的地方。比如新课标提出英语教学要从技能(听说读写)、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英语。但是我在教学中,重视技能、知识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但是忽视了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渗透,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东西方文化的同。通过学习,使我能够把握新修订的《标准》的核心精神和核心内容,为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修订的《标准》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深刻认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意义、思路和原则。了解修订的重点和主要内容,总结自己在过去的课程改革中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分析,找到与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的差距,分析原因和条件,决定以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雪球,适当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为学生更好的学英语用英语提供语言环境;为顺利实施英语教学活动和顺应学生发展找到方向和依据。

其次,通过观看特级教师赵书梅的初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讲座中学习到如何在教学中采取符合教学规律的听、说教学策略和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听、说教学的效果,使它们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听力训练,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素材,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要求学生抓关键信息。另外,听力任务的设计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听力填空的设计突出目的,且空要设计的合理。由英语特级教师胡明所讲的《初中英语语境中词汇、语法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这一讲座对我触动很大。不管是听说技能的提高还是语法词汇的学习运用,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很重要。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是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要重视实践,给学生提供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在情景中体现语法和功能,在情景中练习和运用语言,以任务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任务服务,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在任务而非教师驱动中学习语言,在模拟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在用中学习,体现了为用而学的理念,最终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交际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依据,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台阶,学生在教师引领和帮助下,主动尝试、积极实践、逐步构建知识结构,最终在一个模拟情景中,运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整个课堂在活跃而又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展开,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同时通过他人的肯定来感受学习英语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后,看了各位老师精彩讲课,他们的从从教经历对我触动很大。教师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为本,不断地研究知识,涉猎教育领域的不同方向,充实自己。要想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有激情,愿意学,乐学,教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内外兼修。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让学生敬佩和爱慕,亲切大方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同样也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