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课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设置情况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课程体系设置给出了一些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财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体系改革的起因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相继出台了“白皮书”和“蓝皮书”,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1+X”课程体系的指导意见。我校作为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院校,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专业以外的培养重点。我们对企业、教师、学生进行了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应用人员在软件使用方面的现状和对课程建设的建议,发掘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以此作为改进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
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2.1需求情况及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管理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的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1) 操作应用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等。
(2)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等。
(3) 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规划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我们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1:
2.3具体措施和办法
(1) 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Basic NET”;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2) 分层次教学,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计算机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以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2.4教学模式和资源建设
(1) 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方式,将“任务驱动”、“启发教学”、“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训练机会,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课外实践
除了完成规定的实验课程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和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仿真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保证计算机课程学习四年不断线。
(4) 资源建设
教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该充分按照该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特点和需求对基础课程做补充,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大纲、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在网上。
3几点启示
3.1坚持一个方向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或专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而是使他们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专业应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应用需要来确立知识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计算机学科的体系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2认清两个区别
(1) 区别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在培养目标、学生基础、工作性质、学时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应当是不同的。应当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合非计算机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
(2) 区别计算机专门人才与计算机应用人才。显然,这两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是不相同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门人才。
3.3处理三个关系
(1) 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计算机应用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包括作业、编程、上机、上网、做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拓展知识。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和课外自学是发展的趋势。有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通过上机学习。
(2) 课程设置与统一考试的关系。课程设置应从实际出发,不受统一考试的束缚,考虑问题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主要原则。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统一考试,但统一考试只能是对学校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指挥棒。
(3)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只有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才能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真正全面、深入和持久地进行下去,也才能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能是高校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通选课是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剖析职业能力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从计算机通选课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多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通选课;职业能力;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0 引言
现代信息社会中,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量计算机通选课,一是为了弥补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课程的不足,二是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从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在有限的学时内,是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操作技巧和专门的计算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通选课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课程的独立性,即学生可以在任何起点选修该课程,面对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该如何设置课程体系,讲授哪些教学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冲击,通选课的教学该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第四,在课程考核上,如何针对通选课的特点,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使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自主学习,又能真正检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3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计算机通选课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1 计算机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层次。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般性职业活动应普遍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运算能力、交往能力及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为了适应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而应具有的专门技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方向性和个体性特点;创新能力则是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某一领域的高度发展,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Ⅲ。
针对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计算机技能早已成为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通选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职业能力可分为5个层次:基础知识层次,要求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硬件、软件、基本原理等;通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通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包括文档处理、报表分析、网络应用等;专用知识层次,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CAD、数据库、平面处理、统计分析等与专业相关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层次,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能自觉地利用计算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快速吸收、处理并创造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规划;系统开发层次,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上的特定问题,满足未来职业需求。
目前,各高校都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学生基础必修课程,这基本实现了第1和第2层次的能力。因此,我们将通选课定位于针对学生第3~5层次能力的实现和培养上。
2 改革实施过程
明确了计算机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后,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改革。
2.1 对计算机通选课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通选课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学科性质决定了计算机课程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突出实践性。然而,一方面通选课的学时非常有限,而且通常没有安排专门的实验实习环节,这使任课教师对两者很难兼顾;另一方面,学生对通选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生中不乏混学分的现象,特别是对计算机课程,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花费时间长,学习困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遇而安,甚至有少数学生最终放弃了学习。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我们认为首要问题是对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任课教师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这一客观事实,对通选课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导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不适应现实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种类繁多且日新月异,要想通过一至几门通选课就让学生掌握整个计算机学科,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强调单一的操作技巧,这种过细的教学既缺乏知识的通用性,又容易被遗忘,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明显,计算机通选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即应当努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而尽量淡化其学术性和技巧性,这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2 完善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
虽然不能像专业培养一样具有完备的教学和课程体系,但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通选课仍应被仔细规划,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这对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大有裨益。计算机通选课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首先,我们对计算机通选课的课程要求定位为“厚基础、重应用、懂开发”3个渐进的层次,其中,基础部分主要由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必修课来完成,计算机通选课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系统开发能力。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相应课程体系,并选择了部分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划分模块,从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完善以及考核机制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2.3 教学内容模块化
实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有力举措和保障。与专业课相比,通选课由学生自主选课,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学生的兴趣所在,本身占有很大优势,但从授课对象上看,对于通选课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在课程衔接上又没有必然的连贯性,使得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到实践经验,都与专业学生有很大差距。因此,传统的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内容往往并不适合于通选课的特点,必须加以变革。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面向专业学生可能会更多地从代码角度系统地进行讲解,如先从基本的HTML标签开始,逐渐拓展到CSS属性、JavaScript编程等,但面向通选课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则显然应该更加注重操作性和模块性,如淡化代码编程、强化软件使用等。为此,我们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简单页面制作(文字、图片、超链接)、表格布局、框架设计、页面美化修饰、增强页面动态效果等几个模块,然后针对每个模块再设计若干有趣的案例,各模块间既有知识的渐近性和衔接性,又有相当的独立性,以保证学生可以随时加入课程学习,让学生每来听一次课就会有一次课的体验和收获,就会制作一类特定的页面,让他们在轻松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除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外,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入学科的前沿知识,多为学生做些发展展望,以开拓学生视野,特别是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耳熟能详的实例,使计算机通选课的教学内容既丰富、有趣,又科学、前沿。
2.4 教学方法案例化
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划分,从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做出适宜的调整,“案例教学”,或者说“任务式教学”就是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且非常适合通选课学生的教学方法。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首先对之前设计的模块教学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确本次教学的具体任务。在案例讲解中,注意以学生“零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思路,提出解决方案,讲解求解技巧,验证求解效果。通过这种对问题求解全过程的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掌握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仍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给定一个具体页面,从布局技巧上既可以使用表格,也可以采用DIV+CSS技术,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深入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指出两种方法的重点、难点和练习途径,以及遇到问题时查阅哪些资料,如何寻求帮助,并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显然,教师引导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学生引领到不同领域进行相关学习。对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既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还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能让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问题。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成为计算机通选课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2.5 教学手段网络化
教与学历来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海量增长,如果学习知识全部依赖于教师的教是不现实的,更应强调学生的学。面向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提升,通选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掌握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无疑,以因特网和校园网为基础的辅助学习平台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计算机通选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必须强调以现代媒体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因此,计算机通选课必须加大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6 课程考核综合化
由于通选课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像专业课程那么严格,在考核上通常有很大的自由度,很多学生会误认为考试非常容易过关,正因如此,使学生对通选课重视不够,甚至缺课现象严重,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更应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模式并不能达到真正考核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认真探索科学的考核机制,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动力和压力,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将对学生的集中考核均摊到平时的任务考核中。例如,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我们一共设计了8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至少完成5个模块才能拿到学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考核手段。
3 教学改革实践
在过去3年中,我们针对如何借助计算机通选课来提升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平台搭建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对目前所有已开设的计算机通选课进行了梳理,按照我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和定位,剔除了部分不适合通选课特点的课程,新增了一些较为实用有趣的内容,如Excel VBA、实用网络技术等;其次,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对每门课程都成立了相应的课程组,指定了专门教学人员,实行组长负责制,对该课程的模块划分、教学案例、设计任务等开展研究;第三,加强网络辅助学习平台建设。目前,已为7门计算机通选课搭建了辅助平台,课程资源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为例,图2所示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构架。由于面对的是广大免费师范生群体,我们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未来教学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网络平台为辅助学习手段,以Web课件制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CAI课件制作、音视频处理等多个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了10余个教学案例和相应的课程任务,并从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涌现,并多次在学校举行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有多位学生曾在“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技能早已成为高校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通选课是提升学生信息化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方法,使计算机通选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值得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探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健.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8-89.
[2]丁杰敏,李伟波.计算机类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8-10.
[3]石利平,梁竞敏.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3(1):98-100.
摘 要:随着互联网宽带的飞速告诉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手段被广泛用来培养新的人才,在21世纪,大规模的劳动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和大量的网络课件。如何建立一个网络课件成为关键。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件设计基于互联网网络课件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环境,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新的设计理念,建立一个新的模型的网络课件
关键词:CAI;积件;积件系统结构;网络课件
1、积件思想的基本特点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2、“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3、结论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极域电子教室;课堂管理;互动;课堂反馈
当前信息化教学活动正开展得的如火如荼,我们机房上课教师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常常可以利用机房中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但在以往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发现,老师们虽然身处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工作量却比传统教学要大得多,他们不仅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策略,还要设计出完整的教学评价系统和具有准确导航的精美课件。纵观当前那么多的公开课,教师们在课堂上展示更多的我认为还是他们自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自然所展示的课堂很难具有复制性。他们常常忽略机房已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教学软件中所集成的一些能实现当前常使用的课堂管理及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功能常常视而不见。计算机教师使用机房的多媒体环境的局限性是如此,其它专业课教师使用的情况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教学中,他们对电子教室软件应用最多的也无非就是广播教学功能的应用和文件分发以及作业提交功能的应用,这无疑也是一种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浪费现象,下面我就以一款多媒体教学软件——极域电子教室2010版为例,让大家随我一起挖掘它的教学用途吧!
一、点名+限制,提高机房课堂管理的实效性
班级点名功能的应用也给我们的计算机房课堂带来了管理上的便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计算机教师大多数时候充当一个文化课老师,我们所教的班级范围很广,一个老师可能一个学期要带好几个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这个时候,上课的点名机制变得尤为重要,以免学生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以至于给学校带来不稳定不安全的教育因素,这一点也正是配合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日常德育管理。通过该软件中的点名管理机制,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注册自己的姓名,便于上课老师及时核对人数,同时,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也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为后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或是课堂评价等程序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行们都知道,相比传统教室的课堂,我们机房中的课堂往往具有难以掌控这一特点。一旦上课教师没有吸引住我们的学生,下面轻则会出现个别学生利用电脑做其它的事情,重则会出现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到“休闲娱乐”状态。其实即便是课堂在顺利进行,也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个别学生还是会钻空子,摆脱课堂。所以这对我们的上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2010,利用软件中集成的“学生限制”功能来净化课堂环境,其中就有几种实用性很强的功能:1.程序限制功能,我们教师则可以限制学生运行QQ程序以及一些常用游戏软件的运行;2.上网限制功能,我们教师通过限制学生上网;3.U盘限制功能,有的学生通过MP4或是U盘等携带电影文件或是游戏程序,通过电脑上的USB借口导入到电脑进行安装或是运行等,这时我们教师利用该软件的U盘限制功能,我们就可以把机箱上的USB功能禁用掉。通过以上这些限制功能,让我们机房的课堂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学生进入完全自由状态,从而导致课堂局面的失控。
二、分组+举手+演示,激发师生、生生之间互助互动的主动性。在古代战争中常常讲究个阵法,通俗的讲,阵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和组合。我们的教师在分组教学策略的应用时,分组的形式如果采用古代战争中对“阵”的理解,我们的课堂往往也能够达到预想不到的组织效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其实有一款机房上课教师常用的教学软件:极域电子教室。这款软件中所集成的分组功能,它打破了单纯从“物理上”和“逻辑上”进行分组的格局,让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灵活进行分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学生任意分组的功能,可以灵活的把这些优等生和后进生编到同一组,然后让学生利用远程等功能实现好生帮差生的功能,进而达到班级互助过程中的群策群力作用和对课堂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通过该款软件实现这种灵活编组的形式,让我们课堂的分组更加丰富和多彩,因此可以为我们课堂分组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做出很大贡献的!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教师却忽视了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这项功能,若我们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物理位置的限制,给分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课堂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
三、测试,增强师生间反馈的及时性。在信息化教学积极推行的背景下,我们的计算机老师为了体现我们的专业性,往往千辛万苦的设计一些教学辅助系统,如在这几年的公开课中,我就发现教师们花了很多精力构建了很多的课堂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方便的检测课堂,可以方便的让学生评价课堂等。却极少发现有教师充分利用我们正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集成功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2010版就提供了课堂检测或是课堂考试平台,让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师端设置好的电子试卷,其中试卷中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论述题三种题型。通过该软件,把生成的电子试卷发放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完成测试并在该软件的教师端得到及时的反馈。
四、结语。通过以上对多媒体教学软件——极域电子教室2010教学辅助功能的挖掘,让我们的教师大大的提高了机房常规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我们的教师意识到在积极推崇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充分认识到我们计算机老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好为我们机房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最终实现机房课堂的高效性。综上所述,我们的计算机老师以及机房上课的其他专业相关教师,利用已有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追求简约的教学设计也未尝不是一种美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导向;新工科;计算机课程
引言
“互联网+教育”建设背景下,新工科大学建设应运而生,这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日渐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1]。计算机课程建设是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而具有高素质的“新工科”计算机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基于应用导向下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2应用导向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导向”在新工科大学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性明显不足、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就业指导理论为主等,使得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陷入困境:(1)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不足。实践性明显不足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如今,在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实践性明显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新工科大学的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较大,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实践部分的课时较少,“实践性教学”停留在形式上,计算机课程建设忽视了对实验和课程设计,目前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缺乏系统观,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内容掌握不够,没有很好地建立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使得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2)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制约着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提出要考核形式多样化,也在积极采取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型发展,新增写报告、无纸化考试、撰写论文等考核方式,但目前来说,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这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削弱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3)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这一问题在本科类的高校十分普遍。校企缺乏长期深度合作,就目前而言,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层次不高、亮点不够、形式不够丰富,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缺乏企业参与,又或者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学生与岗位不适应,教学与岗位不接轨,校企组织目标分歧,导致的最直接问题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4)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就业指导理论为主。就业指导理论为主致使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缺乏实践性的指导。目前,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计算机课程就业的相关经验,往往不能结合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使得理论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中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足以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探索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策略势在必行。
3教学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应用导向的作用,在了解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1)突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关键。将“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应用导向作用,从课程体系建设上做好对计算机课程的统筹规划,增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内容,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在具体做法上,应建立历届学生的成绩基础数据库,利用关联性分析技术,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利用关联性分析的结果,预测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能力,从而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课程建设在实践环节减少验证型题目,让学生掌握实际所需的知识,增加设计型题目,同时教师要突出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学生进行研发、制作和测试,不是直接给出答案。(2)侧重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力考核。应用导向下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建设,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侧重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力考核,力求突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检测,在考核过程中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便于后期学生的学以致用。在一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选好题目和团队,鼓励学生网络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完成课程学习。后期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多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考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并展示系统,在考评方式上细化考核目标,综合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考核人员可根据作品的创意、完成度、学生的表现等因素综合给出他的评分。这种评价模式主要突出实际效果,对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特别适用,如《单片机原理》《物联网应用》《创业培训》等。同时,对《科技论文写作》这类课程,我们主要采用论文写作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3)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校企合作深度。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校企合作深度,是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由浅入深地发展,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校企合作有机融合,走向深层次的发展,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用集科学研究、项目研发、项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机构的合作,加快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如对应用型课程的考核,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可以采取以业界为主体的考评方式,接受企业的考核,由任课教师和3~4名企业人员组成考评组,学生讲解并展示项目,考评人员独立打分,然后综合评出成绩。(4)提升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就业教育实效。就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创业,以应用为基础的就业教育可以提升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就业教育实效。在就业教育过程中,新工科大学应引进“双师型”专任教师和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开展“以实践为主体,校企合作为辅”的就业教育。一方面,对新工科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而言,应考虑到在就业教育中增加学生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采用以剖析真实实例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和讲解适应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提供创业孵化园,并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环境,也让学生了解到以后就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技能和方向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