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化学教师;具备;意识I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hemistry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consciousness

Chen Gang

【Abstract】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requires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have several kinds of consciousness, that is geared to the needs of all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nsciousness, respect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grated”,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Chemistry teacher; A; consciousness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联系中学化学教育,笔者以为,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全体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传统的“差生”,可能只是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可以相当出色。加德纳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智力发展的“民主意识”

我们常说:“这个学生化学学习不行,但体育(或音乐等)很棒”。显然,我们并没有把体育音乐(还有其他)列为智力范围。多元智力理论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它们都是智力,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某项智力特别优异,并不表示他只有该项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几项智力同样出色。在加德纳看来,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极大影响和制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力情况,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每个人的个性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张扬,这都要求我们每个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牢固树立民主意识,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在举国上下构建全民族创新教育体系的今天。教师的民主意识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盼前提。

3注重渗透,协调各学科影响的“综合意识”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项智力的培养,虽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径,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这些途径。化学作为理科之一,无疑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力的主要途径,但该项智力其实也可以通过语文、地理等学科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决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不仅与数学物理渗透,也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打破学科间互不往来的旧传统,多接触勤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学史的教学、矿藏资源与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问题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项智力都可以通过各学科来培养,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一学科中也可以培养多种智力。化学学科中的各知识板块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一样的,物质结构理论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智力,化学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而在化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则很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智力。很明显,每个化学教师牢固树立“综合意识”(学科问综合和学科内综合),不仅符合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

4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实践意识”

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或创造某种有价值产品的能力,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可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验教学的大力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开展,都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另外,只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提供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自然现象,关心科技动态,比如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手性碳原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酸雨、臭氧空洞;还有纳米材料、高能电池……把它们与化学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花园路径句 有声思维 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01-04

一、研究背景

花园路径句( Garden-path sentences),简称GP句,是由于语言输入顺序导致的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不确定,从而暂时引起歧义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心理语言学家Bever(1970)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 直到句子最后才发现理解有误, 然后回到分义点对输人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 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冯志伟和许福吉(2003)对这种“花园路径现象” 做出了十分形象的描述:“正如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要寻找这个花园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因此可以信步沿着主要路径自然而然地,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正当我们沿着花园出口的主要路径欣赏花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路径是错的,它并不通向花园的出口,而能够通向花园出口的正确的路径却是在主要路径旁的另一条几乎被游人遗忘的毫不起眼的荒僻的幽径。”

早期的花园路径句多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的,如Bever的标准图式体系,Kimball(1973)的七项句法分析原则,Franzier(1978,2008)的起码连接原则和后封闭策略,刘国辉,石锡书(2005)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理论;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借助语法分析解释该语言现象,如Pritchett(1988)的θ-挂靠原则,Patson(2009)的基于句法的延缓性误解提出了释义延迟论,吴红岩(2006)探讨了利用优选句法理论进行解释的尝试;徐章宏(2004)、黄碧蓉(2007)等则以认知语用为基础,从关联语境出发进行解释。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花园路径句的认知阐释、句法分析和加工解歧等角度,对于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原因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二、花园路径句的句法分析

根据Bever(1970)的标准图式体系,英语中的“花园路径句” 可以用一个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来处理。该体系认为,在语言处理的过程中, 听者依次将语言输入与大脑中分等级高低的各种标准图式核对。如果某一段语言输入与最高等级的图式相符,即被接受处理;如果不符,则需要寻找与之对立的较低等级的图式,以确定该段语言输入的句子结构。

例如:某学生的原始思维是“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外国人”,其英文表述为:The student saw the foreigner on a bus. 阅读者读到on a bus的时候,可能倾向于头脑中层级较高的标准图示“see on a bus”,(如图1所示)即“学生在车上看到一位外国人”;而如果没有前后文的逻辑支持,读者则也可能产生其他层级的标准图示理解,如“sb on a bus”(如图2所示),从而导致局部歧义和巨大的加工困难,即“学生看见了车上的外国人”。而另外一种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的GP句则是由于缺少从句连词,从而产生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非语法借用引起,如: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result in this phenomenon.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有声思维(Nunan,1992; Maarten, Yvonne, Jacobijn,1994; McDonough,1997; Cohen,2000; Richards,2000)又叫“口头报告”(Verbal report)或“口头协议”(Verbal Protocol)是一种研究手段,要求被测试者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发现受测试者的思维或使用的策略。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有声思维工具,考察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出现的思维模式,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其句法加工的特点,以及花园路径句的产生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

本实验采用即时的、无调停的有声思维工具,让受试者边写边说,不允许实验组织者向学生提问,只能使用Keep talking之类的话进行提示。

本实验采用就近抽样法,选择北京市某高职三年级学生为受试,同时采用系统抽样法,对8个教学班的双数班(2、4、6、8)班根据学号每隔一人抽出一人,最终有75人参加实验。

在正式实验之前,对受试者进行了相应的演示、培训和试测,确信达到实验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

有声思维的文字转述工作由两位年轻英语教师担任。本实验主要以小句(clause)为单位进行切分,同时考虑停顿的长短和语调的变化。首先使用Annotool 标注软件,采用相应标注符号系统(见表1)对有声思维的转述文字材料进行了手工标注,然后用Powergrep软件提取相应代码和相关数据,最后使用SPSS13.0进行后续数据的分析。

本次有声思维写作实验,总共收到75份写作和有声思维录音材料,有效样本61份,其中25人出现花园路径句共39处。

四、花园路径句的思维阐释

与相关学生的访谈表明,花园路径句的产生和英文写作中汉语思维的翻译过程密切相关,往往是没有处理好的复合句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而学生本身对该类句式的敏感性不高,从而忽略了其局部歧义的问题。晏小琴(2008)认为,花园路径句的加工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思维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觉察初期分析错误、诊断错误和修复错误。任何阶段出现加工障碍,歧义句法都无法消解。由于缺少第一阶段的错误觉察,学生自身就难以发现、诊断和修复相关歧义现象。

根据学生思维模式的不同,可以将花园路径句的出现时的思维模式相应地分成如下几类:

1. 汉语翻译思维

写作原文:As the graduated student should focus their attention upon firstly find a job, then choose a good job.

有声思维:As the graduated,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注意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上,As the 呃……graduated student,作为,should,应该,focus their呃……attention upon呃……that “先就业,再择业”怎么说?firstly 首先, find a job then,再选择,choose a ……good job 。

可见,学生主要采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翻译,遇到了语义分析和选词的巨大困难。但是对于歧义点没有引起注意,共用了名词成分graduated student…,从而引起了局部歧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试验中There be句型的汉语习惯思维表现的最为突出,总共出现了12次,约占30.8%。例如:

写作原文:Second,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family have only one child…

有声思维:Second, 在中国,in China,呃……,有很多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呃……there are so many family,很多家庭,呃……,只有一个孩子, have only one child,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have only one child,child,

可见,受试学生在写作中主要采用汉语思维,然后进行英语翻译。当写作进行到There be句型时,学生先是把该句子分成了两段,先写出there are so many family(families),然后再写出have only one child,但是在随后运用检查策略时,并没有发现歧义现象,也没有消除歧义。在学生的思维当中只是对应了汉语的“有……人做……事”的句式,并没有英语的思维习惯。

2. 选词优先思维

写作原文:on the one hand,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student who graduate from college is more larger than before, account for (result that被划掉)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is huge.

有声思维:on the one hand,从一个方面来说,呃……,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太多,every year, the graduate毕业,呃……,every year, the student,用定语从句修饰一下,student who graduate from college,毕业人数,从大学里面毕业的人数,the student, 学生人数,student number is more larger, the number of student is more larger than before.所以说,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学生之间就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导致……,应该用短语,呃……,result that, 呃……,竞争就越来越大,呃……导致竞争激烈,呃……竞争压力,就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 result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is huge.

可见,学生虽然具备使用定语从句的能力和意识,但是他的思维主要集中在选词和表达方面,由于对“学生人数”、“导致”和“就业竞争压力”的表达占据了大部分思维内存,尤其是“导致”的选词犹豫不决,最后改成了account for,致使学生无暇进行整句的回读检查,出现了两处歧义,给读者造成了花园路径的理解困难。

3. 虚假英语思维

写作原文:From my point of view, we have too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有声思维:From my point of view, we have too many factors concentrate, concentrate contribute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There are too many factors factors contribute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可见,虽然学生采用纯英文思维外壳,但是语言习惯上却完全是汉语的,可以称为虚假或错误的英语思维,因为学生没有使用从句的意识和歧义觉察能力,缺少从句知识和连贯的意识,所以同样出现了花园路径现象。学生虽然也有回读检查的策略,但是思维的关注点主要在contribute和factor的选词上面,初期没有觉察到歧义,所以不能在歧义点加上which进行消歧。

五、“花园路径句”与标注思维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2所示,“花园路径句”相关思维模式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停顿”和“语义分析”。而如表3所示,在标注的8个因素当中,“语义分析”和“停顿”与GP现象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6和0.775。可见,花园路径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受试者进行了大量的语义分析或翻译思维,同时,由于翻译的困难,导致了大量的停顿现象,占用了过多的思维内存和写作时间,从而不能够从整体上对歧义现象进行觉察,思考和解歧修改,而前文的定性分析以及试验后对特定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由于受试者的时间策略运用不当,写作的各个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时间紧张,使得写作过程中的检查策略运用极少,从而难以发现自己写作当中的歧义现象。

六、“花园路径句”与英语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导入相关受试者上学期期末考试客观题的机读卡成绩,可以使用SPSS13.0计算出本次写作得分与花园路径句的出现频率以及学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关于写作的评分,修旭东和肖德法(2004)提出,对于写作测试之类的主观性考试,同一份试卷的评分员最好是2至3人。对于分差1-2分之间的试卷,可以计算其平均分,对于分差3分以上的试卷,可以集体讨论定夺,以取得分数较高的相关性或可靠性。根据此评分方法,本次写作测试的评分工作由两位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事先,两位评分员就共同的评分标准进行了沟通。事后,将两位评分员的评分(“分数1”和“分数2”)进行比对,对于分差3分以上的试卷进行重新商讨和评分,使得所有分差降到3分以内,然后取其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使写作评分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通过表4可以看出,“期末客观题成绩”与写作得分(“最后得分”)之间并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性(0.233);而“期末客观题成绩”与“花园路径句”的出现频率却呈现显著正相关(0.557)。

上述数据表明,英语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其写作成绩未必高;在某些具体的方面,事实却恰恰相反,英语成绩越高的学生,写作中的某些严重歧义现象(如“花园路径句”)的出现频率反而更多。通过与相关学生的访谈得知,由于这部分学生自恃英语水平在班里相对较高(但事实上基础并不扎实),他们比较敢于使用较为复杂的句式结构,但是由于句法的驾驭能力仍然不够,受汉语思维、选词困难和时间紧张的影响,不能或无暇觉察到写作中出现的局部歧义现象,从而出现了较多的花园句式。

七、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的发现归纳如下:

第一,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语法掌握,尤其是相关句式(如从句、There be句型)的掌握直接相关,如果在教学和写作点评中对此类句式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歧义觉察能力和意识,从而大大减少花园路径句出现的频率。

第二,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学生的词汇应用和表达能力间接相关,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快速表达的能力,以减少对整体句式思维的影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导致花园路径句的出现。

第三, 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学生对于此类句式的感知敏感性较弱有关。可以就花园路径句的出现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题讲评,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此类句式的鉴别意识,以期做到自我消歧。

第四,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写作策略有一定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有效地写作策略,如检查策略、时间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此类句式的出现。

第五,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现象,可以视为一种近似的中介语现象,即学生学习了相对复杂的句式以后,不能准确地应用,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表达上的不严密和局部歧义的现象。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复杂句式的感知与把握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Bever T.G.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 [A]. In Hayes J. R.(ed).Cog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C].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70:279-352.

[2] Franzier L& J Ford. The Sausage Machine, a New Two-stage Parsing model[J]. Cognition, 1978(6):291-325.

[3] Franzier L. Sentence processing: A Tutorial Overview [A]. In M. Coltheart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II [C].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559-86.

[4] Franzier L.,et al 2008 Scale structure processing minimum standard and maximum standard scalar adjectives [J]. Cognition.2008(106):299-324.

[5] Kinball J. Seven principles of surface structure parsing in natural language [J]. Cognition,1973(2):15-47.

[6] Patson N.D.,et al Lingering misinterpretations in garden-path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a paraphrasing task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9,35(1),280-285.

[7] Pritchett R.L. Garden path phenomena and the grammatical basi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J]. Language 1988(64):539-576.

[8] 冯志伟,许福吉.花园幽径句初探[C]. 2003年5月在HNC(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

[9] 冯志伟.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J].当代语言学,2003,(4):339-349.

[10] 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 (2): 30-38

[11] 黄碧蓉.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阐释[J].外语研究,2007,(6).

[12] 蒋祖康.“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13] 刘国辉,石锡书.花园幽径句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浅析[J].外语学刊,2005,(5).

[14] 托娅,杨京鹏,何杨.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5] 吴红岩.花园路径句的优选句法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16] 修旭东,肖德法(2004),从有声思维实验看英语专业八级写作认知过程与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36卷,第6期:462- 466.

[17] 徐章宏.“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18] 晏小琴.英语花园路径句加工的定性研究[J].外国语言教学,2008,(1).

The Thinking Mode of Garden-path Sentences in English Writing in an Thinking-aloud Experiment

XIA Caixia, YANG Jingpeng, CHEN Chen

(1,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Beijing, China, 100042

2, Ethnic Education School, BUPT,Beijing,China,102209;

3,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Beijing, China, 102209)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范文第3篇

初中历史教科书应是真实历史的展现载体,但在其撰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和人为的成分。真实的历史与教科书中的历史还是有差别的。历史教育应重视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证据意识;培养方法

初中历史教科书是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主要渠道。历史教学承担着教育任务,历史教科书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主观意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初中历史教学需重视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师应有证据意识

初中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有底气,如果有需要,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资料,从而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厚积薄发。对于不同的书上呈现的不同观点,要通过查找资料进行鉴别,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分清真实历史与传说、小说、影视作品的区别,并向学生讲清楚。初中历史教师要有证据意识。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实践,不断反思。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探究、求证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历史要依靠证据来证明。教师本身具有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便会感染、影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以科学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二、培养初中生证据意识的主要做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1.从史料中得出正确结论

历史教科书尊重历史事实,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它。一般地,我们在做出一个结论前,必须先从教科书中找到依据。比如教科书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说明唐太宗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残害我国百姓,并不是为了所谓的“为大东亚共荣”,我们有日本投放的毒气弹的证据,日本在中国恶意遗留60万枚毒气弹,已与中方签署《处理日化武条约》。要求研究需要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的档案、照片、实物等,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这就是用史实说话。

2.搜集史料,印证自己的观点

初中生喜欢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看问题经常带有片面性。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然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初中历史教师要告诉学生:搜集史料的渠道要广泛,可以从典籍中找,从互联网上搜,听老师和前辈讲述等;史料的种类多,可以是各种载体的出版物,也可以是其他实物证据。收集到的史料要尽量辨别其真伪,把小说、影视剧的“史料”放到一边,仅作参考,因为这样的史料受作者、导演个人观点的影响较大。

3.逐渐学会用证据说话

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阅历尚浅,可塑性强。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渗透证据意识,教育学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然后慢慢地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对于有证据意识的学生要加以表扬,而对于缺乏证据意识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逐渐引导学生养成用证据说话的习惯。

4.自主求证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最容易受影视剧干扰。影视剧受导演个人的喜好影响较大。虽说影视剧播放之前已得到广电总局的审批,但有时为了娱乐大众,其历史人物、事件等与历史事实往往有很大的出入,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甚至可以无中生有。不可抹杀影视剧的教育功能,但我们要告诉学生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杜撰,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真实的,是历史研究者经过反复考证写出来的。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当我们接受其他渠道的“历史知识”时,别把它们当作真正的历史而相信,要逐渐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5.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范文第4篇

活动的侧重点放在大气热力状况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把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知的一些现象放在课堂导入,如“两小儿辨日:中午为何太阳缘何小而热,但清晨太阳缘何大而冷”“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暑假的避暑胜地往往在山上呢?高不是离太阳更近吗?”“青藏高原上的人容易晒成高原红,高原黑,明明太阳辐射强,为何又那么凉快?”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把班上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分析原因,让学生试着找到原因,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的求知好胜欲望,然后大气的受热过程只需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可。教师恰当提问再加以合理的引导,能够引起学生认真思考,诱发其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多年来,中学地理普遍被认为是文科中的“理科”,在揭示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规律、原理时,需要很多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为辅助,但又是文科,过去的教材上忽略实验教学,以文为本以图为辅,少了实验探究,现在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将实验教学提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所以在新教材中加入很多实验活动设计。例如,在讲到“外力作用及地貌”时,我让学生进行两组实验演示,一组演示“流水作用”,准备好几瓶矿泉水,一些砂子,一块木板,把砂子倒入矿泉水瓶中,让一个学生把木板倾斜放置,再让学生把水从木板一侧慢慢倒出,其他人观察砂子的堆积情况,再调节木板的倾角,重复实验,再观察实验结果有什么改变,第二次演示“风力作用”,但要求提高,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合作设计实验步骤,这时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活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进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过程中用过一个比喻“鸡蛋比成地球”,在课堂上大家都很赞成,觉得听懂了,理解得很透了,课后我布置一道课后作业:第二天自己带一个鸡蛋来课堂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同学们觉得有趣,回家后都有准备,谁知道第二天带来的鸡蛋各式各样,大部分同学带了熟鸡蛋,少部分带了生鸡蛋,还有一部分是半生半熟的鸡蛋,然后我要求同学们想想谁带的鸡蛋最合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半生半熟的鸡蛋最合理,因为地球圈层中古登堡界面有液态物质,当然带对了鸡蛋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历,例如可以当场吃掉那些熟鸡蛋,这时候同学们可以开心轻松的掌握课本知识。

三、善用多媒体,在影视剧中挖掘地理现象

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育采用的先进而普遍的教学手段,其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都能很好的带给学生视觉感性认识,但我还发现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在热门的影视剧中挖掘地理现象,让同学做一些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课堂氛围和效果也是好,如:在地方时的教学时,我就用来“80天环游地球”的电影预告片,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明明已经用了80天而主角们最后的赌却赢了,他们的环游方向是什么方向?可以用反方向吗?大家就讨论东行和西行有什么区别?从而得出过日界线日期的改变规律。利用电影“后天”“彗星撞地球”“龙卷风”“唐山大地震”找找剧中反映了地球哪些环境问题、哪些自然灾害?

在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中,我就利用了“狮子王”动画片辛巴避难路线一路风光的变化,利用电影“十面埋伏”一路风景改变思考是向南行还是向北行?在“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中,我就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剧中火烧赤壁如何借来东风?火烧葫芦峪为何烧不死司马懿?利用“泰坦尼克号”引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的学习,在学习“城市化”一节中利用电影“墨西哥往事”。利用电影“木乃伊”观赏风力侵蚀、搬动、堆积地貌。当然一部电影时间很长,一节不可能放映完整,也不需要用全部情节,这就需要教师善用一些剪影软件进行剪截、重组,如:“超级解霸”、“UltraVideoSplitter(视频文件分割工具)”、WindowsMovieMaker等等都很好用。同时我还会制作一些动听的歌曲flas插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节教学中,我制作了一首张韶涵《欧若拉》的flas,给大家介绍欧若拉的含义,北极地区的黎明女神,第一道黎明光,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和美丽动画的同时思考一年中第一次北极光什么时候出现。

在“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教学中,我制作了一首迈克杰克逊《拯救地球》的flas,反映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和人们需要洁净的地球,同学在欣赏美妙的歌曲中心灵也得以净化,什么也不用说,每个人此时此刻都激起保护地球的决心。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节中,我制作了一首凤凰传奇《自由飞翔》的flas展示全球的农业地带景观进行新课的引入,在“城市化”一节中我制作了一首世博会主题曲《海宝来了》动画展示上海的城市变迁,在“人口的变化”中加入一首世界杯主题曲《旗开得胜》动画演示全球人口,还有许多热门歌曲只要善于应用适当加入课堂教学中,就能让课堂大放异彩。

四、总结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武夫彰视 武术 国际化 影响

近年来中国影视界刮起了一股武侠热风,这股热风的兴起令中国影视观众实在震撼了一把,人们从影片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人性氛围、主人公匡扶正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精湛的技艺里看到了武术的魅力,充分了解了武术的价值。丰富多彩的武术内容是影视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影视武打片对武术的传播、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显示了它强大的宣传功能,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陷入低谷,这与武侠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很不对称,本文以唯物辨证主义的科学方法,从文化学的视角来探讨武侠影视对武术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一、武侠影视的起源及其发展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武侠情结可以上溯到《庄子》的“说剑篇”、《史记》的“游侠”、“刺客”两传。《史记・刺客列传》中那种荆轲刺秦、众人相送、衣冠如雪、击筑悲歌的故事,以及唐传奇以来所演绎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万丈豪情,至今依然为中国人所传诵。因此,武侠是华人世界一个独特而共有的英雄神话,武侠片是华语电影最早跻身国际影坛舞台的类型: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以功夫电影成为西方人崇拜的偶像,胡金铨以《侠女》打进戛纳电影节并获得技术大奖,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勇夺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紧接着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又闯进欧美主流市场,众多西方人纷纷涌进影院见识东方的刀光剑影与江湖豪情,武侠影视是中国人唯一可以与西方电影相抗衡的影视类型片。

二、武打影视对武术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1.武打影视传播扩大了武术的国际影响

伍绍祖曾经说过“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我们要让我们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人们了解并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今,我们正在将我们的国粹――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绚丽的瑰宝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武侠影视这一绝佳载体,无疑对武术的传播以及普及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在让西方人认识中国武术方面功不可没、20世纪70年代,武打巨星李小龙拍摄的一系列电影,如《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到了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不少人从此对中国功夫产生了痴迷20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武术全能冠军李连杰以及内地武术高手于海等主演的功夫巨片《少林寺》,以其正宗、真实、高超、精妙绝伦的中国武术,在香港创下了史无前例的票房新纪录,再一次在世界掀起了“武术热”的狂潮;在新世纪,由李安导演的一举夺得四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卧虎藏龙》,可以说是武侠影视的一个极大的转折点,在拍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电脑特技以及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将剧中的背景渲染得质朴而典雅,剧中武打动作设计得十分独特,将中国武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让全世界对中国功夫刮目相看;由李连杰、郑子丹、梁朝伟、张曼玉等主演的另一部功夫巨片《英雄》,可以说与《卧虎藏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量特技与夸张手法的应用,将中国功夫渲染得神乎其神,其宏大的画面和超绝的侠士情怀,再现了中国古代英雄的超凡武艺与心忧天下的盖世气魄,不愧为宣扬中华武术的绝佳之作。这些武侠影视作品在宣传中华武术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使人不自觉地对中国功夫产生一种敬慕和向往之情,中国武术借助影视载体传遍海内外。

2.武侠影视反映了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作为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在人与自然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侠影视作品所表现人物的一招一式,不但让你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知道其技击用途、健身作用,还能学到很多相关的哲学、力学、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医学特别是针灸经络学等广泛的知识,让你心胸开阔、使你智慧开悟。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能制药、会点穴、善接骨、使针灸、调气活血的绝活都体现了练武主人广博的知识,从而让人能够更加直观的领略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3.武夫影视素材所表现的主题展示了武术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部武夫影视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人们在得到艺术欣赏的同时,在思想上同时也受到洗礼,这也是一部武侠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继《少林寺》之后的一系列武打影视作品,如《武松》、《霍元甲》、《黄飞鸿》等在吸收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仅表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更加注入厂古典主义的道义含量和人生哲理,是对人生的思考,让人看后回味无穷-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观众看到了不屈不挠、奋起反抗、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形象;《霍元甲》等电视剧歌颂了反抗强侮、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展示了中国人民发奋图强的精神面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正如《神雕侠侣》中郭靖教诲杨过的那番话:“吾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危,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事。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道出了习武者所应具备的“小至仗义济民,大到江山社稷”的胸襟和胆略;还有为了学习高深武功所经历的“闻鸡起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吃苦耐劳和“不达目的不罢休”顽强的意志品质等等武德精神都对人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武侠影视为武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武夫影视使武术从现实社会,一步跨上了世界大舞台,增强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在武术得到更多光环,更多关注的同时,也为武术从业者找到厂一个新的行业――武术演员。同时也锻炼出一批武术新星:这些影视明星基本上都是习武出身,有些并且是国家武术比赛冠军获得者,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李小龙、咸龙、李连杰、甑子丹、吴京、赵文卓、释小龙等有武术基础的从业人员;同时还有大批的根本就不会武术的普通演员也加入到武术演艺圈中来,著名的如杨紫琼、金成武、林青霞、章子怡等等、十分有趣的是连武术基本功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章子怡竟然因为在《藏龙卧虎》中的出色表演而被好莱乌定位成武打女明星。在这些明星宣传武术、也被武术渲染的同时,他们都从中获得了不菲的收人、可以说,武侠影视的出现,为武术人才或影视演员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众多的武术影视学校也应运而生,使 武术表演成为专项职业,这为我国武术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影视武打对武术国际化的负面影响

1.武打影视的高科技的过分应用使武术更加神秘化

数码科技在武侠影视的应用,使武夫影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码技术可以让侠客们脚踏竹林、腾云千里、行走湖面、飞跃沙漠,塑造一个完美的侠客形象。《英雄》中李连杰向张曼玉和梁朝伟展示十步一杀的绝技场景,都是通过数码特技处理,使人大开眼界,神乎其神、由于影视中的武功大多经过缓慢梦太奇和快速蒙太奇以及镜头的利用和处理,加上电脑特技效果而成的,这种特技效果的应用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但是,过度的夸张手法使武术更加神秘,这种神秘感超过了人们所想象的境地,进而在人们思想上产生了怀疑,错误地认识武术真正的价值内涵,认为在空中飞来飞去,内功胜过数吨炸药能量的技法才是真正的武术。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影视特技的制作,使武术更加神秘化,与现实武术的差距更大.武术属于体育,而武侠影视是一种艺术,正是因为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不可调和,武侠影视对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给武术国际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2.武侠电影的过度渲染影响了人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武侠影视中的武术形象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使一些想练习武术的学员练武目的就是成为武侠影视中的侠客,而对于真正的传统武术却不屑一顾。一位民间拳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小学员刚练一个月就腻味了,非要学轻功,学降龙十八掌”,据悉,美国某城市原有20来家中国武馆,在武打片最热的时候曾一度暴涨到数百家,但没过多久,很多人见到真正的武术与武侠影视的武术根本不是一回事,与期望值相差过远,纷纷离去,结果原来20多家武馆也没能保住,只剩10来家在维持。由于武侠影视的过度渲染,造成了艺术与现实强大的落差,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武夫影视的武术价值影响了武术现代化价值观的转型

武侠影视中的武术,在技术层面上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特技、镜头剪辑和蒙太奇手法,使武术动作出神入化,现实中无法比拟;而在价值层面上,过分强调技击,通过技击战胜对方是武侠影视中武术价值最大的体现。可以说武夫影视中的武术在技术层面上已经是工业经济乃至于后工业经济,在价值层面上却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热兵器时代的到来,面对工业社会机器代替人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加剧,社会成员因此丧失全身性肌肉活动机会而带来体质下降的局面,武术需要从服务于军事武艺的原始形态实现向防止人类体质下降,增进人类健康及竞技娱乐的现代体育形态转型,才能在新的时代得以生存与延续;由此看来,武夫影视中的“武”在价值层面上阻碍着武术现代化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