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教学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概论;民族地区;实效性;新途径
近些年来,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发生过多次袭击和一些民族分裂活动,影响了祖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这让我们深刻反思,并为我们敲响警钟,新疆多民族地区的德育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才战略、边疆稳定、民族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划。
一、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的现状
1、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迷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的多层次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层日趋严重,收入差距拉大,还有西方思潮以及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环境、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迷茫,甚至扭曲,比如,据笔者调查,有些同学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还有少部分同学处于一种迷惘徘徊的状态,学习没有动力。
2、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实践性,部分学生知行脱节
现在边疆地区大学的思想理论课、德育课主要是《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概论》课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说课教学方式为主,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教育内容没有很好的联系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缺乏时代责任感。部分学生知行脱节。
3、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以致部分学生难以承担过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有的缺乏正确自我认知,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丧失生活信心,由此产生心理困扰;有的有轻度抑郁症;有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二、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优化德育政治教育环境是增强民族地区德育实效性的外在保障。
(1)净化社会环境。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中很多人都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漠视人生意义的思考,忽视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冲击了不少学生的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和道德观。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具有开放性,德育实效的取得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2)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不仅仅是学校施行德育工作的载体,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坚持贴近南疆各地学生生活、学生实际、学生群体、不断创新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加强校园环境的管理和整治工作,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比如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手抄报、橱窗和画廊等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主题鲜明且广大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和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成长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勇气和生活的意义。
(3)净化网络环境。学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一直是“”及各种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争夺渗透的重点。确保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媒体、各级政府网站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对网上错误的言论及时予以澄清。
2、提高德育课程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1)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对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做到真信、真学、真用。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激情的迸发,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
(2)提高教的业务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影响着“00后”的青年。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德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相关专业的学习,加强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3)提高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课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特别是在南疆多民族地区的老师更要求有广播的知识,如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新疆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关系有清晰的把握,并由此延伸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里去,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民族观;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能。
3、从学生需要出发,增强德育针对性
(1)从学生需求出发,了解学生。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课堂讲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政治时事启发教育学生,开启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认识理解的不断升华,最后形成对社会规范、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化,进而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立足于新疆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新符合南疆多民族大学生德育建设的规律。一定要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用心教心,贴近学生。
(2)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客观对待人际关系的正负面,学会自我控制,让他们从学习和思考中将知识变为智慧,让智慧转化为能力。
4、深化《概论》课改革,增强课堂吸引力
(1)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新疆南疆地区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理想目标,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政治,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边疆多民族地区落后的危险性和需要加快发展的迫切性,进而激发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帮助他们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和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讲述中要结合学生的生长实际,比如学生在生活中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评价各种社会现象,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正确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应该注意规范的言行举止,注重言行文明;灌输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能正确判断大是大非,不要轻易被坏人利用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与自己的成长,与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创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要利用互联网络,以班为单位建QQ群或微信平台,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展开自由的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论,了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学生和教学条件的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能利用好教室这个小舞台结合课堂内容“因人设问”、“因班设台”,最大化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讲解中联系我国社会现实和学生面临的困惑,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其次,还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法,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5、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1)重视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原著的形式,或者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开展主题演讲,比如可在教室张贴学生自己创作的道德标语,尽可能多的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2)以社团组织为载体,鼓励学生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组织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所在学校有“理论研究”社团,“青年自愿者协会”、“环保协会”、“勤工俭学协会”等社团,可以通过相关的社团组织,让学生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比如开展走进社区服务活动,利用自身相关的专业进行便民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Y合。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马欣,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
[3] 迪丽娜尔・阿不力孜.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J].世纪桥,2011.
[4] 郭彩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述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改革;探索;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
1 语用学的重要意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侧重于特定话语在特定情景中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学家海姆斯(1972)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是否具有语用能力,也就是指是否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具体的语境包括说话人和听话者身份,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以及交际目的和社会文化环境。交流的实现必须对话者双方具有施为能力也就是实现语言功能的能力,交际策略和社会语言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世界的了解。
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正确的话语,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
2 语用失误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教学仅仅涉及英语专业的某些课程,针对公共英语尚未开设相关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并未更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未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失误。引起这些失误的原因有:
1.语用规则迁移造成的失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倾向于直接将母语的交际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当遵守的交际规则。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你吃饭了吗?”直接译成“Have you eaten breakfast?”或“你去哪?”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作为问候语,其实在英语文化中,这两句都是非常不礼貌的,不仅起不到问候的作用,反而起到相反作用,听着会认为对自己的隐私造成了威胁。
2.思维差异造成的失误
语言植根于文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思维的差异。语言反映了思维,思维的差异会导致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失误。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抽象,客观,个体,体系,而东方的思维更侧重于形象,主观,群体,非体系。这种思维模式差异会导致在交流中互相不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西方人喜欢判断推理后抽象地表达一些事物。东方人喜欢运用自己的感知以实表虚。西方人在描述观点时主语多使用物或抽象概念。例如“It is my hope that...”中国人喜欢用有生命的词做主语,例如“I think” “I hope”,主体客体没有严格区分,听上去略为生硬。西方人崇尚个体差异,而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这种思维差异也表现在称谓语上面。西方人很难掌握中国人纷繁复杂的称谓表达。在交流中稍有不慎就会使用错误。而中国人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有时也很难理解英语习惯中的称谓。
3.联想差异造成的失误
由于文化不同,在提到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中国人和西方人所引起的联想不同,例如“早饭”,中国人往往联想到的是包子,豆浆,油条,而西方人联想到的多是牛奶,面包,奶酪等等。学生在做情景对话的时候,一名同学同另一名同学说“Can you help me to buy a breakfast?”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产生误解。
3 改革策略
语用学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学习真正能在恰当的场合使用语言的技能。所以针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观念的革新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仍然认为通过期末考试,通过四六级考试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并不否定四六级的重要性以及重大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准备考试而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来规划整个n堂。反过来,学生如果真正掌握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四六级考试也自然水到渠成。
2.师资培养方面
外语教师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想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语用知识,必须自己掌握扎实牢固的知识,以及中西方文化对比思维能力。学校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派出教师学习最先进前沿的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增加词汇,语法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以增加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综合科加以拓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布置任务时例如以语用为主要目的的模拟医院问诊,模拟面试等等。或者以任务为核心的专题,根据每项任务的目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报告等。在布置任务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任务,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制定不同的任务。
使用采用支架式教学法。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现了支架理论。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加工信息,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支架式教学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搭脚手架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可选取几个班作为实验班,在搭建脚手架问题时,更侧重于语用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4.评价方式的改革
除常规的终结性考核外,建议过程性考核对学生采用交际性测试方法。交际性测试方法主要侧重学生实际交际的效率而不是单纯看语法或词汇的准确性。在交际性测试中,学生所得分应当是权衡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依据测试目的,在制定测试任务时要尽可能贴近实际,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测试可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情景对话要和实际生活贴近,例如教室,图书馆,操场,餐厅,火车站,飞机场,医院,购物中心等等,每次选取不同的主题考察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交际话语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拍摄视频上交,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价,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4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侧重点在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认为英语学习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以致出现用词不当,使用语言不得体的情况。语用失误又引起交际障碍。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显辉,周淑华.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综述[J]. 江西教育. 2009(27)
[2] 黄忆. 国内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J]. 内江科技. 2010(07)
[3] 王芳青.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因素的研究综述[J]. 琼州学院学报. 2009(04)
[4]王璐.支架式对话课课堂教学结构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5] 王笃勤.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 2002(05)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魍辰萄У睦砺刍础(上)[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87
[10]金定元.语用学―研究语境的学科[A].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2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是各个高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因此也备受相关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虽然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合作,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如果老师还单纯地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已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当今,社会更需要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型人才。传统的英语教学关注语法知识的讲解,单词的记忆,文章的阅读等几个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英语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怕出现语法错误而不敢张口说英语的现象。同时对于单词的记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总之,很多学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上都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很多学生也常常抱怨课堂上所学知识用不上,对他们的四级考试没什么帮助。甚至有同学说,上了大学英语程度还不如在高中的水平。作为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老师,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现状
1.大学英语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和计划经济相配套的产物。以往,大学毕业生都会有所谓的“铁饭碗”,大学生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没毕业好多单位都争着要人。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所以各高校也不断推出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很多学校也会和企业合作,推荐毕业生到企业里实习工作,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压力。我国各个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是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的,可以肯定地说这对提升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素养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由于各高校缺乏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分类指导,所以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2.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只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今,很多学校仍然在搞应试教学,尤其关注学生的四级考试,把学生能否通过四级与能否拿到毕业证挂钩,于是就导致了学生只关心四级成绩,而不关注是否学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识。有时学生上课时间还在做四级题,有的学生甚至要求老师上课讲一些和四级相关的知识,大学英语课就好像演变成了四级备考课。同时,还有不少学校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听,并没有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教师仍然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时态的分析,单词的记忆,从而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哑巴英语”。
3.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经费不足,资金不够
众所周知,教师是很清贫的职业,再加上很多学校的待遇有待提高,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校外代课或搞第二职业,这样教师搞科研的时间就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是各高校学生的公修课,即教师要上全校学生的课,每周课时较多,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备课上课上,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没有吃透,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就导致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经费不足,资金不够是导致教师在科研方面没有进展的很大障碍。
三、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能有效地进行口语和书面信息的交流。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熟悉西方背景和文化,提高英文方面的素养,使他们能迅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所以,各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众所周知,语用性语言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听读属于输入能力,说写属于输出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输入即听说能力。不难看出,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写能力非常欠缺,让他们开口说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哑巴英语”。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英语教师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但情况并不是让人满意。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个主要原因是非英语环境。在汉语的环境里,学生没有说英语的语境。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导致输入大于输出。这一点可能是长时间的因素造成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大多是在小学,从小学开始教师就重视输入能力,而忽视输出能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从源头抓起,即从小学抓起,从根本上改变“哑巴英语”的产生。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多创设让学生说的机会,比如安排一些情景剧,举行一些英文歌唱比赛等。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先开口说,刚开始不必纠正学生说时所犯的语法语音错误,因为对学生来讲,能够开口说就是一大挑战。
2.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多维的语言教学环境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改革英语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很多种,如录像、录音、电视、电影、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工具。同时为了师生更好的交流,还可以设立师生互动平台,提前为学生提供英语课文背景知识及英美文化介绍等等。
3.各个高校应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同时出现的问题还有就是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也不能满足和适应现有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创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少。很多学校都有本科教师教本科学生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自己本身要有压力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同时各高校要有一个提高教师整体学历的整体规划,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同时还可以采取在岗轮流培训的制度,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成为自主学习型教师。
4.课程计划的改革
所谓课程计划是指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要求每位老师就本学期所教授内容列一个详细的计划,大致内容主要是每周教学进度和内容的一个规定。很多高校还将课程计划列入教师考核的标准。当然课程计划可以促使教师有计划、有步奏地进行本学期所教内容的讲解,能够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大家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教学计划虽然规定了教学的进度和内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会沿着统一的教学步骤采用统一的教学风格把本学期所讲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按专业设置来制订教学计划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只要不违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给任课教师适当的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制订教学计划。
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投身并致力于这场改革的大潮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艰难的,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董亚芬等.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第一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郑树棠等.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张尧学. 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2(8).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行为主义 进步主义 建构主义
引言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门最重要的公共课程。作为一门关注度较高、争议较多的大学课程,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且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是不容否认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教育者来说,在课程理论中,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景学习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钟启泉,2004)。同时,课程也总是代表着怎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选择。在现实中,课程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不涉及任何价值观(Value-free)的技术层面,即怎样做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为什么这样做,比如说教师教授的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种种不停留于“技术”表面的问题(Posner,1994)。特定流派的课程理论总是涉及回答一些类似于以下的问题:
1.学生是怎样学习和在学习中进步的?
2.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究竟应如何表达?
3.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最有效的?怎么组织这样的教学内容?
4.教学评估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和开展?
5.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不同的课程理论流派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研究者们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流派有不同的概述,作者主要探讨美国当代三种课程理论流派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这三种课程理论流派为行为主义(Behavioral)、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简而言之,这三种课程理论流派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内容:1.行为主义。在课程与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2.实验主义。什么样的学习经历才真正有益于学生个人的成长?3.建构主义。学生怎样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怎样更有效率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中,这三种课程理论流派的体现方式也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1.行为主义。在学生学完大学英语之后,学到了多少单词和语法?能读懂什么程度的英语文章,听懂什么样的英语短篇?2.实验主义。学生在课程中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经历从而有益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将来的社会生活?3.建构主义。学生怎样才能在英语课程中创造性地自我构建知识,更有效率地、创造性地学习英语?通过对这三种美国当代课程理论流派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关系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能进一步发现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分立的两个学科,但课程理论理应是教学理论的重要、直接的理论基础之一(钟启泉,2004)。大学英语课程涉及课程目标、一定课程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估等课程中最基本的问题。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通知。《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势必会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本文关注《课程要求》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课程理论背景,旨在探索这些美国当代课程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
1.行为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1968)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1.2大学英语教学与行为主义
毫无疑问,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促使教学向进一步程序化和科学化发展,在当今教育领域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更是将课程的行为目标、课程编制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发挥到了极致。1949年,泰勒(1949)正式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行为目标真正成为课程目标取向的主导,也就是随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受行为主义影响,从教学目标来讲,科学的时代要求准确性和具体性,由此而言,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博比特,1924),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遵循着这样的基本原则,唯具体化,唯标准化,甚至唯量化,简单地以学生知道了多少个单词、多少个语法、多少种句型为教学目标。
1.2.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行为主义
追求课程目标的结果、显性、规定性取向的代表当然首推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行为目标是以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程目标。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F.Bobbitt,1924)认为,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并试图为确定课程目标提供一套操作程序。07版《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描述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就避免了行为目标的片面性;将除英语语言知识点外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列为教学目标,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行为目标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盛行与其自身的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克服了课程目标模糊性和随意性的缺陷,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使其按照预先设计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为评价的效度提供了依据和条件,以具体行为的形式来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毫无疑问体现出了评价的准确性。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完全遵从预先设计出来的静态目标,则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不仅使教师循规蹈矩地设计课程目标,学生也会因此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安排,从而丧失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1.2.2行为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把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特点归纳为: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在同一个教室,所有学生遵循一个教学大纲,采用一本教材,接受相同的考核。教师在讲授中重视构词法、句型等语言结构和难句分析以及词义的讲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背记课文之后的词汇表和短语,找出课文中的难句,并通过补充例句加以巩固。课后必须复习,学进度和教学难度,讲究语言系统的掌握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听写、提问、讲解、举例、类推等方式和布置学生完成预习、复习、书面作业等任务得到加强。着重听、读、写、译,兼顾口头表达。不增加或很少增加课本以外的课后练习。
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教师和书本的权威性,教师是这个课堂的控制者和操纵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的过程。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重视“刺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教师才是基本的知识来源;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即所学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内化吸收。这些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明显的行为主义的痕迹,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那种不要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材料,并不适合那些要涉及理解行为、带有判断色彩、评价和认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并不符合外语学习的特点,也更不适合新形势下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要求。
1.2.3大学英语行为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和地位
在大学英语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中,动态的学习过程与静态的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完全遵从预先设计出来的静态目标,则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不仅使教师循规蹈矩地设计课程目标,学生也会因此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安排,从而丧失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发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以遵循教师为主的原则,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讲课条理清晰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采用“生词―课文语法分析和句子翻译―练习”的教学模式,课间教师讲解词语、分析语法,句子分析抽象、脱离语境,注重语法分析和英汉互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之间也没有协作性的讨论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和语言交际力的发展,更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师生地位和关系有明显的行为主义的倾向。
行为主义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和地位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根据他的“斯金纳箱”经典实验提出的。在该实验中,他发现动作的行为是通过操作环境而形成的,在操作性活动受到强化之后,其明显后果是这一操作性的活动频率增加了。斯金纳把他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原理应用于教学上,形成了行为主义教学模式。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英语课堂也会存在师生的交互作用,甚至是一定的生成性目标的形成。所以,首先,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不同于实验中的实验者,在操作条件和强化实验中,实验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便是设计好操作条件和强化程序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老鼠是被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实验者处于完全控制和主动的地位。这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的地位也是不同,教师除了在课前进行设计使教学能够顺利地、高效率地进行,还要充分考虑在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改革中教师与学生新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违背的。
2.进步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
2.1进步主义教育概述
20世纪的最初20年,美国发生了一场综合性的改革运动,史称进步主义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地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地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生的活力和阻碍他们创造才能的发展。他以打仗作比喻:放弃正面攻击而采取迂回战术能减少军力的消耗。同样的道理,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Curti,1964)。进步主义教育代表人杜威关于加强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的动手和思考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的观点,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2.2进步主义教育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杜威(Dewey,1938)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类有教育,而动物没有。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具有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情感,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际,而教育正是实现有效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是在进行经验的改造。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旧学校采取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其生活经验无关的书本知识和一些抽象的、枯燥的符号。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学生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Dewey,1938)。同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大学英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学学英语之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和国际交流的发展,这与进步主义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2.3进步主义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中心论”。杜威(1938)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强调课程、教材、教法都必须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并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学生从活动中进行发现式的学习。他也强调要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发展程度和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经验。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世界是完整的,由兴趣和关心、感情等构成。虽然有些人认为,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在对传统教学理论加以否定的过程中,却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是,事实上,只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存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就依旧有现实意义。虽然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相结合和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但教师的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因为如此,杜威教育思想在以学生为中心方面不仅可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参照物”,而且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3.建构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
3.1建构主义概述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何克抗,1997)。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3.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有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则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必然会涉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取向的差异,如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吴立岗,1997)。我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意味着以语法为中心,并通过大量的语法联系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束定芳、庄智象,2004)。大学英语教师扮演着在讲台上是无所不知的圣人,通过演绎法进行单词与语法的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被动和消极的。如果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
在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学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使用英语能力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所以,在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学习的目的不是重现教师讲授内容、背诵单词和语法的能力,而是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环境中或教师的激励下自己构建运用英语的能力。
结论
通过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进步主义、建构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其课程理论背景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为系统地、相互联系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基本准则。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的研究会有力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发展。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启示,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论。
一是对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启示。教学改革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或方向调整(钟启泉,2004)。教育改革中,理念才是关键,理念决定实践。所以,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关键。从对美国当代课程论和大学英语改革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行为主义在当今教育仍有相当的影响,但提倡进步主义和建构主义在我国当今的教育界更有现实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更是如此。
二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革新与继承的启示。首先,从对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加大革新的力度。尤其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去单一、陈旧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众矢之的的地步,而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视听说课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都会有效地克服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这些理念理应成为越来越多大学英语教学教育工作者达成的共识。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化和保留中国特色并不完全矛盾。建构主义和进步主义都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并不矛盾,反而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提倡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已走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面。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革理念及先进教育理念(如进步主义和建构主义)日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开始认真地重新审视和反思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戴炜栋(2001)等提出了折中主义(eclectic)教学法,即保留传统教学中合理的部分,博采众长,融合各种教学流派的长处。这种继承一定的传统、多元化和本土化的趋势较全盘否定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和固步自封的大学英语教学,固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本文认为,这种保留和本土化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革新上,特别是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革新上,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Posner,G.J.Rudnitsk,A.N.Course design:A guid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4th ed.)New York:Longman.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Tyler,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5]Bobbitt,F.How to make a curriculum.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24.
[6]Skinner,B.F.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68.
[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电话教育研究,1997,(3).
[8]张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3,(12):9-12.
[9]Merle Curti,The Growth of American.Thought,New York:Happer and Row Publishers,1964.
[10]Dewey,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The Kappa Delta Pi Lecture Series.New York:Collier/Macmillan,1938.
[1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
[1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13]束定芳,庄智象.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中国电化教育,(11).
[15]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16]高文.抛锚式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8,(3).
[17]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1).
[1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19]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3,(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联系日趋紧密,英语作为国际舞台所通行的语言,其是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交流的语言载体。大学是进一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英语人才的重要场所,结合后现代教育理论,围绕培育英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已经为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切实面临的教学课题[1]。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深入探究了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系和意义。
关键词:
后现代教育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系意义
后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其拓宽了大学英语教学视角,是进一步推动和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立足于国际国内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英语能力要求,从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机制、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出发,施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现代教育理论之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极强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操作意义[2]。
一后现代教育理论概述
后线代教育理论源自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创新性地将哲学思维融入到教育思想中,形成了基本的后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从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生看来,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引入了哲学思想,哲学文化思潮的融入对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反思,在基于哲学批判思维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应用不断发展,逐渐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后现代教育理论体系。[3]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作为一种融入了哲学思维的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规律。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与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具有深刻的联系,因此,后现代教育理论推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目标。传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一种倾斜的趋势,即过分追求“全面发展”、“精英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从小接受的教育存在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下,每个学生都存在自身的学习特征。后现代教育理论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教学重心放在教学主体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主体性,以及教育的终身性和大众化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契合点,其都倡导实施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另一特征是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哲学上对于一件事物的认知方法并不是绝对唯一的,而是从多个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其本身具有极强的文化色彩,文化色彩中无可回避的一点是文化差异。倡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而细致地了解和学习英语知识,后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地强调了英语知识的互补,这也是教育目标多样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要完成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事物进行剖析、透视,则必须依赖于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另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差异性的特点进行考虑的。为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则必须尽可能地扩宽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从后现代教育理论看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非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其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三)师生关系
受到传统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在潜意识上造成了教师和学生课堂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后现代教育理论从教育观念上主张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后现代主义教育学家也认为,组成某一事物(这里主要指教育活动)的各个组分之间功能存在差异,但从整体事物的协调机制和功能意义看来,各组分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在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更加重视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不同方式获取知识,教师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代言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者(协助者)的角色,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参与者,师生关系理应是平等和谐的。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教育理论并非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将这种作用在不同的层面上加以表现。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仍然得到后现代教育理论认可。
(四)构建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构建主义理论,由构建主义理论所产生的英语课程、英语课堂是灵活而多变的。构建主义课程观更加强调教育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共同协助探究、疑义相析。从这一特点看来,构建主义课程观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构建主义课程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多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同时,构建主义课程观下的课程组织不在存在明显的界限,即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历史、地理、政治等)存在广泛的交织。跨学科的综合发展性促进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接受知识向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发现知识过程进行过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不在以某一专业的、权威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加以限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改革的关系意义
(一)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深化改革
后现代教育理论和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脉相承,旨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在于促进教育理念转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信息传递,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解决工作和交流的信息表达能力,新时期大学英语改革更加注重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传统的(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倡导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重点培养其阅读能力,后现代教育理论则将大学英语教学重点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转变明显地体现了后现代教育理论随时代变迁而施行动态教育的特点。据后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流动的、多元化的特征,即知识无处不在,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普遍知识划为境域知识。在这种教育理论下,学生和教师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英语知识从客观的角度理性看待,可以对传统意义上的“权威知识”提出质疑和批判,形成一种开放式学习的局面[4]。
(二)师生角色转变
后现代教育理论摒弃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僵化的部分,促进了师生角色转变。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担任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固定地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转变,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限于教师的调控,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间接推动地英语课堂模式的变化——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学习、交流探索英语知识的平台。学生角色的转变重点突出了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学习需求,创设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线的英语课堂。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能够激发其英语知识探索欲望,学生之间可充分交流学习中的经验,探究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后现代教育理论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相关性和差异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师生关系的转变尤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英语课堂参与感,培养其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仍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英语学习评价体系转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分数为主,这种评价机制难免有失偏颇。后现代教育理论崇尚从多角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即综合考虑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同时,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加入了从实践中检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通过模拟各种生活场景,检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论
综上,后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指导体系,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仍应当充分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努力开拓教学方法,努力培养面向世界、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华伟,宋静静.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55-57.
[2]李晓艳.探究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文摘版:教育,2015(7):196-196.
[3]黄崇岭.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外语教学改革[J].同济教育研究,2005(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