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的背景

德育教育的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的背景

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主导方向;注重实际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处于核心和首要位置。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将德育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小学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德育教育的核心位置,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将其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例如,在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挖掘各种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素加以教育。此外,教师的品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应该加以重视。

二、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即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也要符合基本的价值体系。因此,要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促进德育教育目的顺利实现。首先,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爱国、爱人民;其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等;再次,要构建全球最关心的“关心”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

三、注重实际行动的德育教育

行动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目的,也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加以运用。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工作:第一,给学生布置品德践行作业。结合德育教育内容,布置一些道德实践作业,如:公益宣传、打扫公共卫生、捡垃圾等等。第二,创设为他人服务的岗位。通过班干部轮换、小小值日生、为同学修椅子等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服务他人的实践活动中。第三,创设道德情境。组织一定的道德游戏,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道德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第四,道德叙事途径。通过道德叙事,将好人好事讲出来,可以在学生之间起到感性模仿的作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策略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大众传媒、网络等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暴力、黄色、赌、毒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冲击强烈而直观;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虽然大众传媒和网络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但其消极的一面绝对不能忽视。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来自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导致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过分疼爱,在家里往往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对孩子的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导致孩子吃得了甜吃不了苦,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促进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想法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的德育工作。另外,家长的不良表现,也对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传统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德育教育中非常纯真、单一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4)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僵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德育知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这门课程,没有同其他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状态,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整合整个教育活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紧跟社会发展,适时更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德育内容上,要着重强调主体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体系也应有所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始终贯彻的主线。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心、关爱、尊重、宽容、公平、公正、平等、诚信、团结、合作、集体、责任等价值观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a)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德育教育应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以正面疏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试着以伙伴、参谋的身份出现,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b)整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德育工作。改变品德教育的单一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全校、全员教育模式。学校应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总体德育教育计划的同时,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学活动、教育环节的融入、渗透情况,重视德育教学成果。

(c)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大自然,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多彩性。下面就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作简单介绍。(c/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可以巧妙地结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要素,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拉近学生与事物的距离,减少隔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既可以将教学内容作成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鲁冰花》、《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等。(c/2)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以单个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以小组或班级为范围进行讨论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品德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与别人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c/3)实地教学。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

(3)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以抵制,对网络、电视等进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

(4)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减少来自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适时更新德育内容,采用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与既往教育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实施,一定要充分结合各种背景、理念来完成,如果单纯实施理论上的教学,不仅无法得到理想的成果,还容易造成很大的阻碍,甚至是出现严重的缺失现象。城市化背景是不可转变的情况,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德育教育的可靠性、可行性方案,绝对不能单纯依靠主观想法来实施。

一、城市化对初中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城市化的价值观使得初中德育教育非正常化

对于初中德育教育而言,其本质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个人的成长上得到较多的帮助,减少固有的不足,从而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塑造。但是在城市化的背景当中,很多地方都对经济过分的关注,在初中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初中德育教育走向了错误的道路。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程中,各个区域学校都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理念上也得到了较大的革新,甚至是派遣学生、教师在城市参观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中学生、教师,都特别的倾向于城市生活、教育等等,他们的这种心理上过分向往,导致自身的学习、工作等,都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更好体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国家的未来进步而言,并不是特别好的举措。其次,城市化背景当中,初中德育教育的某些手段、方法,表现的非常极端,甚至完全是通过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来完成,表面上能够对初中学生做出良好的规范、引导,可实际上造成的内心想法冲突是非常严重的,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二)农村教育脱离自然环境,更为商业化

以目前的初中德育教育来看,农村教育脱离了自然环境,在商业化的表现上较为显著。相对而言,这种现象的出现,代表着初中德育教育进入到了缓冲的阶段。一般而言,城市化背景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强大背景,其是国家支持发展的路线,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创造出较高的价值。但是,城市化过程中,初中德育教育也会因此遭受到较大的波及,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当中,必须要理性的面对商业化现象。例如,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完成自身的全面、持续建设。可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成为人才,或者是在城市中拥有体面工作后,很少会回到农村去支持建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人口外流不断严重,农村区域的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教育层面上过分的对城市内容进行依赖,自身的先天优势无法更好的发挥出来,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较大的隐患。

二、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奠基石”。而初中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涯中的“中转站”,它对孩子的德育有着至关性的作用。就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初中学生年龄大概为13―16周岁,它正是还是成熟与懵懂相互碰撞的时期。因而,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日后的学习会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学校应该全方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使其在小学所学的知识有所近一步了解和灵活运用,除此之外,初中德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孩子高中的德育。根据我国的调查,部分孩子离开教育的“轨道”正是由初中毕业后开始。

三、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孤立性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施产生了孤立的情况。一般而言,初中德育教育的落实,必须要采用综合化的手段来完成,但是有些地方仅仅是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方法来完成,这就导致日常的德育目标难以实现,最终造成的不良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初中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完成的,或者是对城市德育的教学经验完全照抄,在此种状况下,各个地方的教学趋向得不到良好的把控,而初中生本身又需要不断的发展,在教育矛盾的情况下,特别容易造成初中德育教育的恶行循环,甚至是出现强烈的矛盾,引起教育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其次,在孤立性的表现当中,城市化背景下的很多工作,都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对农村的关注度不高,以至于初中德育教育的表面化现象非常严重,无法按照最科学的手段来实施,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效率低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在成长的速度上是非常快的,无论是身体成长还是心理成长,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但是对于初中德育教育而言,其在效率方面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提升,以至于很多德育内容、目标,都未得到良好的成绩。分析认为,初中德育教育的效率低问题,主要是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德育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来完成,伴随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开始降低,师生之间的德育观点,没有办法达到统一,甚至在的目标上也无法积极的实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初中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第二,在实施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此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面也特别的不及时,即便是初中生出现了问题,依然无法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明确分析,也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意外状况,给国家教育敲响了警钟。

四、城市化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既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了解,又必须在自身的不足上深入分析,应该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的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渠道、交流渠道,促使大家在讨论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现如今的城市化背景非常突出,很多学校都对城市著名院校过分的效仿,以至于初中德育教育走向了错误的道路。首先,各个学校在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将初中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效设定,各个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德育的目标和具体手段。但是,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要深入的沟通的,特别是校园暴力问题,各个院校应该理清自身的矛盾,从而加强内部的梳理和外部的防护保障,避免造成校园暴力继续恶化的现象。其次,在学校的交流渠道当中,必须要与教育部门,相关的机构深入的联系。例如,部分初中院校的德育教育没有良好开展,出现了女生早孕情况,这对于教育发展是非常恶劣的事件,必须坚决杜绝。要求学校将学生的信息与相关的医疗机构等共同联系起来,在政府的作用下,促使学校对学生有个透彻的了解,将多方面的问题有效防备。

(二)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城市化背景当中,初中德育教育想要在将来得到一个良好的成绩,必须在教育经费上不断的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层面不断的努力。从既往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充足,甚至是出现了的现象。在城市化的大浪潮中,针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工作,必须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开展。第一,教育经费需要与投入的学校相互符合,不能再按照既往的两极化方向做出投入。第二,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重点的地方进行投入。例如,部分初中院校的基础设施不足,应该作为重点帮扶的对象,然后将经费做出合理的花销,持续的改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向上级申请。第三,政府对于教育经费必须不断的分析,观察哪些地方需要继续投入,哪些地方需要缩减,这些都是要在日后工作中有效把控的。

总结

本文对城市化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展开讨论,现阶段的工作开展中,整体上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未出现严重的缺失和不足。日后,应该在初中德育教育方面开展深入的拓展,在教育体系上积极的健全,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尽量的对城市化背景积极的利用,而不是完全的顺应。

【参考文献】

[1]黄志明.论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J].科技展望,2015(22):283

[2]罹吧,匡桂红.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周刊,2013(11):60

[3]王建媛,宋春光.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J].学周刊,2013(11):61

[4]宋春光,王建媛.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3(11):67

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第4篇

初中德育 城市化背景 管理 对策

一、引言

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就我国而言,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我国经济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局面。这也近一步导致了我国城市人口数量随年增加。而由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正是因为它的加速,它给人们带来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今天,我们将着重讲城市化对初中教育的影响。我们先会论述城市化对教育的影响,然后讲解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管理的现状,最后阐明我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对中国的中学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城市化对德育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不仅仅是表面上人口的变化,还有对德育的影响等。城市化对德育的影响着重表现在对农村教育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也因此成为我国“育人”计划的重要工作之一。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便是――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对农民的发展前途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在城市化迅速发展之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体制较之城市体制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它的依附于农村的现状而制定的。但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德育体制显然与时代“脱节”。城市化对德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的价值观使得农村教育目的非正常化;

(2)农村教育脱离自然环境,更为商业化;

(3)“农民工”打工潮流使得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缺乏家长的陪伴与监护。

三、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和德育教育的现状

1.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奠基石”。而初中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涯中的“中转站”,它对孩子的德育有着至关性的作用。就我国现状来看,我国初中学生年龄大概为13~16周岁,它正是还是成熟与懵懂相互碰撞的时期。因而,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日后的学习会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学校应该全方位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使其在小学所学的知识有所近一步了解和灵活运用,除此之外,初中德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孩子高中的德育。根据我国的调查,部分孩子离开教育的“轨道”正是由初中毕业后开始。

2.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孤立性。农村教育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它往往都是每个学校为独立的主体,很少与外界相互交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学校生源严重两极分化,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孤立的典型表现。

(2)效率低。农村学校较之城市学校而言,学费收的更为便宜,使得学校缺乏资金。因此,学校不愿购买课桌、椅子的硬件,而不重视学校的软件建设,这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浪费。

(3)缺乏家庭教育。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它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发达地区愿意以高价雇佣农民工。而农民工也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远离家乡,去外地打工。这使得孩子严重缺乏家庭教育。

四、初中德育教育弊端的对策

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通讯方式也逐渐增加。因此,拓宽各个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也显得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除此之外,该举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德育教育的孤立性。

政府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地位。但是,那微薄的经费明显是不能彰显德育的地位。因此,经费的增加的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经费的投入,绝对能够给政府带来相应的回报,政府应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

工厂给农民工安排合理的住宿:家庭教育是德育很重要的一部分。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农民工”家庭,因此,工厂若能给农民工安排适当的住宿,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缺乏家庭教育的这个现象。

五、结束语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各行各业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教育对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而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中转站”的初中,它必定是受到国家或是家长的高度重视。尽管城市化是人们不能阻止的社会发展步伐,但是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却是人们所能控制的。

参考文献:

\[1\]王留献.城市化进程的影响\[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3-4.

德育教育的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新的考验,许多高校存在德育教育本质把握不准确,教育内容安排不科学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教育,这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国际国内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有关。

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在网络等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交流情感的桥梁。大众传媒正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影响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新方法,但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错误落后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迅速传播。“开放的网络环境,从质和量上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深受低俗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德育产生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不利于其高雅情操的培养。”⑥

(二)、市场经济负作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趋于利益化,实用主义成为衡量人们之间关系的标尺,这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致使一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高度关注自我,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作风,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传统的优良中华美德被淘汰。做好事帮助他人是出于良知而是为了金钱或出名,所谓的“防火,防盗,防老太太”是对当前社会德育现状的一种揭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社会存在必然或多或少的产生及时行乐,唯我论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

二、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弱化的影响

(一)、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在很多高校中,德育教育的方法跟不上学生思想的变化,方法滞后,缺乏现代性、发展性和灵活性。众多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方法,而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佳,跟不上社会变化的需要,脱离社会现实。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从实际出发,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纯粹理论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在众多高校中存在着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过于抽象,不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理论知识的生硬枯燥,学生不能真正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教育自身。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过程抽象空洞,学生普遍缺乏道德实践,行为能力弱,进而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背离的现象。此外,目标缺乏层次性,目标设定过于远大,严重脱离了学生自身状况和生活实际,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存在着德育教育目标理想化的问题,不能够对多元文化的负面作用做出理性的认识。

三、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落后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方式与内容不科学。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从小教育孩子把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一切的有效方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些家庭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落后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走向社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成员缺乏自身道德修养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方面家庭成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度直接关系到子女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家庭成员自身的不道德行为给子女的道德情感和认识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氛围、经济状况以及儿童经历等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在一些家庭,家长不注意自身行为和言行,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畸形的人格、错误的观念、扭曲的是非观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产物。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缺乏的影响

唯物辩证中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和谐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受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本质,能否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德育水平关键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当前的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体制已经瓦解,新的社会体制尚未形成。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当代的大学生把时间精力多花在专业知识上,参加各种考试,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出现情感冷漠症。

(二)、大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相分离。在高校中,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现代社会的准则和规范熟记于心。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能自觉参与实践,使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出现偏离。殊不知多数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是皮毛。道德意志薄弱,选择和判断能力不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等错误的价值观冲击着校园文化,侵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检验认识这一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教育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和德育教育者都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为高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