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意义
是否具有音乐节奏感是能否鉴赏一首好音乐的关键,若小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良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就会对一首好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够良好地把握乐曲、鉴赏乐曲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上,对原有乐曲进行创新性的改变。
2.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抚慰心灵,陶冶情操,与灵魂深处对话,它利用多变跳动的音符及不一样的旋律对小学生纯净的心灵进行良性塑造,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无所畏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3.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
音乐节奏感要求对耳、眼、手、脑应具有充分的协调性,这使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身体器官的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性、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1.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尽管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抽象化名词,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兴趣时,小学音乐老师应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加入到节奏训练中,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工具或是大自然里的各类声响,还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歌曲等;又或是一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老师可截取其中一段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强烈的节奏感里找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热情。
2.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句话说,音乐的听力训练是培养出良好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条件。音乐听力训练中最好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小学音乐老师可选取如山间的流水声、动物的各类嚎叫声、动听的鸟鸣声、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等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声音享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机器的轰鸣声、劳动人民在工作时的号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节奏。小学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时,应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使这些声音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节奏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合理的肢体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不止需要耳朵和眼睛的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可采用体态律动法,让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方,在《火车来了》这首音乐的学习中,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对此首乐曲中的重音、速度及节奏掌握得更加合理,小学音乐老师即可采用体态律动法,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将火车开动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先将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后面的同学拽着前一位同学的衣服,在教室中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场景,并伴着应有的音效,有序地转圈进行,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合唱《火车来了》这首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做游戏的趣味,还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感悟到这首歌的情境和其中伴有的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方说扭动、走跑、双脚跳、单脚跳、拍手、点头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打击乐器,它包含着极其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培养音乐节奏感。不止如此,乐器也可在课堂上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小学音乐老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器来作为辅助,比方说架子鼓、快板、双响等极具节奏感的乐器,可以的话能够让学生亲自接触,动手使用他们,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记忆将更深刻,教学效果也将大幅提升。
关键词:节奏;语言;动作;律动;节奏读音
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独立存在,而旋律脱离了节奏则无法存在。可以说,没有节奏,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节奏就像人体的骨架一样,人有了骨架才站立起来,而音乐美不美,一个人美不美,首先取决于骨架,如我很高很瘦,我的骨架结构长而细;你很胖很矮,你的骨架结构短而粗大。那么音乐也是这样,要塑造好的旋律,首先离不开好的节奏。而节奏的学习不是按照乐谱按部就班的打出来或唱出来就可以,那样是呆板的。节奏的学习往往包含了力度、速度和情感等在其中,需要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节奏的内在动力,准确把握节奏,进而表现音乐的情感。
一、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中小学教材中对相应歌曲大部分有编写对应的节奏练习,但在教师教学中多数的节奏练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用手打拍子或用手划拍子,以节拍规范节奏的形式进行简单节奏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节奏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节奏模仿、节奏读音和节奏听记等练习方式。但从认知层面上讲,大多停留在数理关系上,认为音乐的节奏就是音符时值关系的组合,忽视了节奏的表现性和动力性。节奏训练的方法还较为缺乏系统性。虽然我国引进国外三大著名音乐教学法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还处于教学法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基本探索中,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还没有及时传递到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当中,从三大教学法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可以看出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是从节奏体验抓起。这需要教师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对节奏这一音乐元素有新的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练习,从根本上改变节奏教学过于单一状况。节奏作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从欧洲和美洲来看,它们每个音乐教学法都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节奏训练在音乐的学习中从最开始到最终一直贯穿为一体。可以说,音乐的起点是节奏,终点还是节奏。就像音乐家们,他们最终要解决和学习的还是节奏问题。而在音乐教学当中使用最广的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体系和柯达伊教学法。这三大教学法在节奏的训练上都具有完整的教材教学设计和严谨的教学结构。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继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奥尔夫教学体系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柯达伊强调节奏读法进行节奏训练,边拍手边口读的方式,从语言的多样性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这些教学法当中,它们无不强调节奏在音乐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节奏教学的方式方法
语言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音乐中的节奏大多来自于语言,是最近于人的自然发声的,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家长就会教我们学习说话,所以用语言作为节奏教学的起步,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本土语言文化进行教育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教育上得到保障。用语言与节奏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节奏朗诵教学,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如姓名、动物名、交通工具、地名、所学的古诗词、儿歌等,从中提取节奏基石进行训练。在新班级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有节奏的报出,以相互认识。在教学中,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说出来,对于爱表现的学生,可以让他说不出来为止。在朗诵时,对节拍、节奏出错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正确的节奏感。动作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节奏与动作包括声势和身体动作两方面。声势的基本形式包括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四个方面,代表着音乐的四个声部。因为人的双手双脚可以分开拍打,在记谱上,符干朝上代表的是拍打或跺右边,符干朝下代表的拍打或跺左边。关于节奏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开始。如在节拍内说“开始”等。在方法上,有节奏模仿,由教师或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教学可以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四拍子开始,每小节应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一拍休止为主,尽量练习的时间要长一些,并反复练习。律动教学作为身体动作的一种方式。在律动教学中,节奏的训练需要听觉器官和身体的合作完成。听觉器官接受声音和节奏,形成音乐记忆。身体--节奏运动的载体,通过身体动作可以体验和再现音乐节奏。节奏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身体运动和听觉,通过日常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和音响的记忆,进而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能准确表现节奏。律动教学是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在律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学生通过聆听节奏音响,使学生自然集中注意力,随时做出身体反应。在律动练习中,动作包括原地动作与空间动作。原地动作包括有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和踏步等。空间动作包括有走、跑、跳、蹦、跃、奔腾和滑行等。这些身体的运动语汇,可以单一或综合使用,讲求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学生表现节奏要素的难度,如程度低点的学生做简单的动作,程度好些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互相走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三、结语
音乐节奏教学,我们首先要重视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它作为音乐旋律的骨架,从根本上决定着音乐的好坏。在节奏教学中,在语言中找寻节奏基石,能有效的把握歌唱节奏准确度;运用声势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合唱活动中学生之间的默契和锻炼学生的平衡度;进行体态律动,把音乐内在的情感表现为动作,体验音乐的美感,帮助学生更好表现音乐和表达情感。由于笔者知识和研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多指正。
作者:阳祺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62
一、节奏训练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价值
节奏训练对小学音乐的教学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更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常用的方法,对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技能有巨大的帮助。首先,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喜欢和追求。这项训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喜欢和热爱之情,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良好保证。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很有限的,对一些事情也是三分钟热度,而节奏训练是非常有趣和欢快的,训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这样就可以加大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其次,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音乐才能。学习音乐要懂最基础的谱子,乐谱是学生进行演唱和演奏的基本,是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项训练能够帮助学习者牢记和读懂乐谱,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通过掌握音乐的节奏而记住音乐。最后,发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才能。这个学习阶段是保护开发简单想象能力的关键时期,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节奏训练可以从学生的感官上刺激他们,促进大脑的发育,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运动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创造创新音乐。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利用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音乐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才能,拥有一定的感知和欣赏技能,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利用节奏训练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同游戏相结合,这样比单纯的节奏训练更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提升更具有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挑水的游戏,一边放音乐一边让学生跟着节奏装水、运水,不同的环节可以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包括最后挑水成功后欢呼庆祝的时候也可以播放一些欢快的曲调。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们在游戏中增加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对音乐知识中不同音符节奏掌握牢固。再者,教师还可以进行声音模仿的游戏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声音感知度会更高,模仿起来会更容易和成功,模仿小猫小狗的声音、风雷的声音等等,增加他们的节奏体验,提升他们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利用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是主要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积极的表现自我和表达自我。学生能够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时,就能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快乐,享受美好的时刻。利用节奏训练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随着音乐的旋律做自己想做的动作,即兴发挥。教师可以站在中央弹奏音乐,让学生们围城一个圈,跟着音乐开始扭动自己的身躯,当教师弹奏一些有故事内容的音乐时,学生们的动作就会增多。比如教师弹奏蓝皮鼠和大脸猫的音乐时,学生们就可以模仿小猫和老鼠的动作,弹奏幸福拍手歌时,学生们更是可以随着节奏一起拍手跺脚。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让他们尽情的表现出来。
(三)利用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后,通过不断的探索所发掘出来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积累,学生们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练习,渐渐就会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利用节奏训练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可以用组合搭配的游戏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音乐组合就是教师列出几个不同的音乐节奏,让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之后编出自己的组合,最后由学生自己表演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应用接龙的教育游戏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首先给出一个音乐节奏,让学生们按照这个节奏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综上所述,节奏训练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应当得到教师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我教学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自我的教学能力,针对小学生的需求开展节奏训练。有效的帮助学生激发起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作者:项丽娜 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小静.探索多声部节奏训练,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立体节奏感———小学音乐课堂多声部节奏训练的探究[J]学术评论,2014.06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理
解力和记忆力,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本文介绍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方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重要性
1.有利于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节奏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小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节奏感,就能够对音乐具备更高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甚至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音乐进行创造性改编。
2.有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音乐具有净化心灵、升华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变化多端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塑造小学生灵动的心灵,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升华、净化和激励的作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小学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
小学生在进行音乐节奏的学习中需要对耳、眼、手、脑进行协调,因此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协调能力的训练,提高小学生眼耳手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应变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学习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1.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调动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兴趣。音乐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节奏却非常敏感。为了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兴趣,教师要在音乐节奏训练中加入小学生喜爱的各种元素,例如小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和自然界的声音、小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等等。又如说唱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性,朗朗上口,教师可以选取一段说唱音乐的视频向学生播放,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截取小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的叫声,赋予其一定的节奏感。
2.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听力节奏训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听力训练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记忆能力、感悟能力和音乐节奏感。可以说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是学好音乐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了提高音乐听力节奏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大自然中的音乐节奏,动物的奔跑声、小河的流淌声、风吹树叶的声音、清脆的鸟鸣等等,这些自然界具有节奏感的音乐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音乐感受。与此同时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用于听力节奏训练的素材。例如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有节奏的号子就是一种美妙的节奏。在音乐听力节奏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听到自然和生活中具有美妙节奏的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3.结合肢体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不仅要用耳、用眼,更要用手,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使用体态律动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使小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对节奏进行充分的感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火车开了》这首歌的教学就可以使用体态律动法。为了让学生对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和节拍有更好的掌握,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音乐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念歌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火车开动的场景进行模拟,让小学生排成一队,后面的学生牵着前面学生的衣服,在教室中排队转圈,并且一起模仿火车开动时候的音响效果,齐唱《火车开了》这首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首歌的意境和节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例如摇摆、双足跳、走跳、单足跳、跑步、拍手等等,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感受节奏、实践节奏,提高小学生的节奏感。
4.充分利用乐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打击乐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引进打击乐器,能够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在课堂中使用乐器也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强烈的富有节奏感的乐器来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快板、双
响等民族乐器,或者架子鼓等西洋乐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尽量让学生亲身接触、亲手使用这些乐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把握音乐的节奏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节奏感,使小学生能够从小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能够热爱音乐,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师要让小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充满着音乐节奏,在小学生的心中播撒热爱音乐、
欣赏音乐的种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仿练习;节奏朗读;创造性思维;韵律活动;卡片辅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46-01
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动听的音响等是音乐这一听觉艺术所呈现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节奏在音响中起到了脉膊作用,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
新的课程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探索任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就是让学生跟着老师一遍遍用手打节拍,显得枯燥且乏味。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怎么改变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学习方式呢? 我试着把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使学生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地学习,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下面笔者就自己音乐教学中的几种节奏训练方法来谈谈怎样使节奏训练课“活”起来,让学生觉得:节奏也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
一、节奏模仿练习
节奏来自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节奏。人的行走、动物的叫声及自然界发出的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总之,在地球上、宇宙间无处不存在音响,有音响就有节奏。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特别是低年段的小学生,更应该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直观地掌握节奏。
例如:老母鸡下蛋后 2/4???×× × |? ××? ×||
咯咯 哒,咯咯 哒,
小水滴的声音 2/4??? ×× ?××||
滴嗒 滴嗒
马蹄声 2/4? ×××× ? ××××?||
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海水的声音 2/4 ×--︳×--||
唰--︳唰-- ||
借助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声音,先让学生仔细听,辨认出声音。随后,让他们根据这些声音给出相应的节奏类型来,教师随后在幻灯上展现出相应的节奏,这样,学生们就一目了然,很容易地把节奏类型记下来了。
二、融儿歌、童谣于节奏朗读练习中
针对孩子们喜欢儿歌、童谣的特点,教师选取了孩子熟悉喜爱的儿歌、童谣,进行节奏朗读教学,这种方式受到孩子的喜爱。
三、节奏教学中渗透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教学中,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活动来激发、扶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韵律活动中感知节奏
节奏训练中,律动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用身体做律动,双手和双脚配以节奏训练,编一些最简单的节奏型让他们用口说。如教学《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通过简单的节奏类型“××”让学生用拍手、跺脚、拍胸等形式来表现。这样,灵活地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学生在有趣的律动中掌握了节奏。
五、归纳节奏类型穿插教学
针对中高年段的节奏教学,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直接接触训练节奏的谱例,先请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最常见的几种简单的节奏类型,并让学生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如:× ×、×·×?、× ××等等,然后就黑板上几种常见的节奏类型,拍出二至四小节让学生一起模仿,这就要求学生不单单会击拍节奏,还须仔细听,认真记,使学生上课必须专心听。
接着,教师请几位学生就黑板上的节奏型设计一小段节奏,让同学们模仿。教师再对这些学生设计的节奏给予评价、鼓励和纠正。这样,学生参与积极、热烈,学习中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创造。然后再让学生接触课本的节奏谱例。这样的教学,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在学习中多了一份创作的意识,增强了节奏感,轻松愉快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我体会到:课堂中只要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课堂,音乐课堂就“活”起来了,枯燥无味的节奏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很容易地掌握所教授的各种节奏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