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居保 资格认证 问题 对策

一、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概述

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是指经办机构证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人员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要求的资格认定活动。根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人员应从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的次年起,定期接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逾期没有办理资格认证手续,经办机构暂停发放其养老保险待遇的发放,待其补办手续后予以继续发放,并补发其停发期间的养老保险待遇。

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是防止养老保险基金流失、杜绝冒领养老金情况发生、强化基金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重要环节。

二、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的特点及其发展要求

第一,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对象数量大,且居住分散,资格认证只能委托基层组织实施。城乡居保资格认证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对象数量巨大,一个县区城乡居保待遇享受人员数万人以上,多为农村留守老人,且居住在偏远的山村,还有一部分老人因高龄、残疾和疾病等原因不能行走,这些因素无形增大了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的难度。如果由县级社保机构实施认证,根本无法实施。这就决定了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只能向下延伸,而不能向上集中,由基层组织实施更为妥当。

第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过低,影响待遇享受人员参与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的主动性,需要建立一套方便、可行的资格认证服务体系来保障资格认证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每月补助70元,加上地方财政补助资金,月养老金水平跟当地的物价水平,特别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比较,数额过低,只能保障居民的零星开支,稍微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待遇享受人员对城乡居民保险待遇的依赖性没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强。如果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给待遇享受人员带来不便和麻烦,就会使部分享受人员放弃养老金的领取或很长时间(2年或3年)参加一次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导致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城乡居保资格认证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从群众利益角度出发,必须提供资格认证政策宣传、告知、到户认证等服务,才能确保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扎实开展。

三、城乡居保资格认证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层城乡居保资格认证队伍未建立和经费得不到根本保障。从上面分析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可知,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必须依靠基层组织来实施,并提供方便可行的入村到户的资格认证服务。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地方基层都未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经办队伍,更谈不上建立基层资格认证队伍,更层次的原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未得到根本保障。财政预算没有考虑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其资格认证的特殊性,按正常情况拨付经费,基层不能聘请专职工作人员或聘请兼职人员因待遇过低而不能认真开展工作,从而使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失去了根基,难以开展。

第二,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手段和方式落后,未建立全省(或全国)联网的资格认证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大部分地方城乡居民资格认证采取现场见面方式,依靠工作人员现场识别,难免会存在冒领养老金的现象。另外,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结果的统计、上报以及待遇的停发等通过手工操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说,还存在“人情”认证、冒领养老金的风险。在城乡居保资格认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有的地方尝试开发了资格认证管理软件,实现了其管辖范围信息化管理,但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来说统一联网的资格认证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给异地资格认证和流动人员衔接带来了一定障碍。异地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只能通过电话、传真、邮寄通知等方式进行,耗时耗力,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异地资格认证开展。

第三,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制度及其相关的配套制度。国家和省级社保部门尚未出台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具体实施细则、操作办法,各地社保机构边探索边开展,制约了资格认证工作开展力度和深度;同时,导致资格认证手段、方法和程序千差万别,群众通过对比也颇有微词,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操作流程和认证标准亟需规范;另外,在城乡居保资格认证过程中,由于相关的配套制度没有建立,比如城乡居保异地资格认证制度、目标考核奖惩制度以及冒领养老金追讨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导致工作出现责任不清,配合不力,使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差异化经营;基层;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87-01

1 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 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

3 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搜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 乡镇干部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01-01

1 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偏低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乡镇干部中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保守,习惯于用旧思想、老观念看待新事物,缺乏改革的勇气和胆识;满足现状,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不愿意下功夫钻研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懒散怠惰,缺乏勤奋苦干的精神,不善于思考钻研,不能及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提出新见解、理出新思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遇到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不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上交或者拖延。主要原因如下:

1.1 待遇偏低,缺乏保障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1.1.1工资难提高。从目前的工资制度来看,乡镇干部的职务上不去,工资级别也很难上去,很多乡镇干部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仍然是“科员”。

1.1.2 生活条件差。乡镇干部每天风尘仆仆地来回,奔波于乡镇与县城之间;如果乡镇干部长期住在乡镇,还会存在子女的入学教育、夫妻分居、文体生活、住房等问题。

1.1.3 工作费用多。实行阳光工资后,乡镇干部的下乡工作交通费,联系工作电话费、进城办事差旅费都没有了,干部工资都在一个等次上。领导安排工作后,干得越多、越好,相应的费用也越多,工作起来也没有积极性。

1.2 政治前途,待遇不公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1.2.1 身份制约,有为无位。在乡镇干部的身份构成中事业人员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占少部分的公务员中领导干部又占多数。相对于事业干部而言,乡镇公务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据了解,30%以上的乡镇事业干部都在行政岗位上串岗。从政治待遇来看,由于"公务员凡进必考"规定和其身份的限制,乡镇事业干部干得再好也只能是个事业干部。

1.2.2 难出成绩,提拔渺茫。乡镇行政干部工作在第一线,任务繁重,条件清苦,工作难度大,难出成绩。有的乡镇领导干部二十多岁就当上副科级干部,政治上提升无望,经济上没想头,想回城又比较困难。

1.2.3 一般乡镇干部进城的机会少,年轻优秀的干部又多被县级部门借调。一般的乡镇干部默默无闻在乡镇计生、民政、综治、林业、国土、农技、联系村等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却没有机会进城,调到其他条件好的乡镇去也不可能,工作时间久了,工作激情也没有了。

1.3 学习进修机会少,思想境界难提升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乡镇干部本身就处于基层,事务性工作多,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时候多,但与外界世界接解少,造成部分乡镇干部思维狭窄,思想落后,对新知识、新信息了解较少,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1.4 管理欠妥,机制不健全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1.4.1 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规章制度落实难,很多时候乡镇工作是靠感情联系,难以打破情面,管理上比较灵活,工资、奖金、补助不好分谁多谁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4.2 存在混编混岗现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编制有多种,各项工作不可能截然分开,行政干部、事业干部、工人都归乡镇统一使用、统筹安排,只能混编混岗使用。

1.4.3 管理制度不健全。平时乡镇干部较县级干部较懒散些,上下班要求不严,有些制度也不健全。

2 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2.1 思想上激励

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干部存在的问题,应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怪。逐步建立起关心基层、重视基层、照顾基层的长效机制,让乡镇干部感到“生活有保障、工作有希望、基层能干事”

2.2 政治上激励

2.2.1 加大县级部门与乡镇干部交流任用机制。打破县级部门与乡镇的界限,加大县乡干部交流力度,发挥两种干部的优势互补。在县级部门、乡镇领导班子配备中专门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提供给有能力、有作为的同志去竞争。

2.2.2 探索建立优秀乡镇干部回城制度、交流制度。可在县级部门拿出一定名额定向在乡镇干部中选调,凡在乡镇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工作业绩优秀的,均可向组织申请或经所在乡镇推荐回城。对一般干部也可探索交流、轮岗制度,同一乡镇工作到一定年头,交流到其他乡镇,

2.2.3 加大提拔使用力度。对乡镇优秀的干部,应打破身份限制,不分编制给予提拔使用。在提拔时对乡镇干部在学历、年龄、综合知识等方面可适当放宽。把优秀的年轻干部留在基层,安心基层工作。

2.3 经济上激励。

2.3.1 要在现有条件下,财政转移支付向乡镇倾斜,多增加乡镇工作经费,能否在乡镇增加交通补贴。

2.3.2 要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缩小其与县级部门干部收入的差距,让乡镇干部觉得在乡镇工作也有干头。

2.3.3 建立激励基金。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在乡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并做出出色成绩的乡镇干部,使乡镇干部在其岗位上保持奋发争先的精神状态。

2.4 机制激励。

2.4.1加大乡镇干部学习培训力度。制订乡镇干部培训方案,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干部进行培训,增加乡镇的干部的视野和认识。

2.4.2 感情和制度相结合。制定详细的干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用制度来激励人,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电管理;问题;管理规范化;改进措施

引言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当今,农电管理工作成为电力企业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只有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发展战略,使农电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才能切实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文主要针对农电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1 当前农电基本情况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涉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公司管理的县供电企业有1924个、员工人数90.17万人,农电服务人口8.8亿。长期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三农”根本利益出发,主动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大力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积极做好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加快农网建设与改造,狠抓农电安全、优质服务和队伍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 发展成就

(1)农村电网得到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2)县、乡农电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供用电秩序不断规范。

(3)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快速推进,农民电费负担大幅度减轻。

(4)实施“户户通电”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5)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推进,为农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6)农电企业管理得到加强,农村供电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7)农电职工素质提升,职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 当前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在农电规范化服务管理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了其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

3.1 重城市轻农村现象还普遍存在

县级电业管理部门缺乏农村电力服务与管理的理念,忽视了农电部门的重要作用,对农村的电力规范化的服务没有上升到管理的高度。而且农电用户基本上占到总用电人数的一半多,但是城市电力部门却把他们给忽视掉了。如果重视发展农电的话,那么对整个该地区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都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2 布局、管理不够规范化

农电部门对系统管理定位不准,机构人员不齐整。这样不仅加大了农电服务建设的难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开发与发展。所以目前要坚持农村电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的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电业规范化管理服务体系。

3.3 基层电力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很多农村电力工作者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差,有的甚至还半工半农,没有彻底的实行规范化。而且电力系统对农电服务人员配备的统一服装较少,常未穿戴绝缘帽绝缘靴着工装,缺乏统一着装的概念。另外,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更有甚者道德败坏假公济私,做出有损电业系统形象的事情。所以电力部门应该加强基层电力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工作,同时提高农村电业员工的生活待遇,大力提高工作服务的水平。

4 针对不足提出的一些改进措施

4.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无误的指导思想。强化农电管理,就要明确农村电业规范化服务管理只是整个电业系统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独立的战略方针来实行。在全面提升农电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明确农村电业体系的服务战略的重点,并且根据农村电业的需求与国家的政策及时对战略进行合理的调整。我们的电力系统各部门也要统一思想,加强认识,强化农电管理措施,高度重视农电发展的重要性,及时迅速解决电网建设以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农电事业的有序平稳健康发展。

4.2 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农村电业系统的规范化服务,首先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其次,要求电业系统中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实施,共同作用于农电事业。

(1)健全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农村电业的需求,针对电力系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实施奖励制度,定期进行考核,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对人员规范化管理,优胜劣汰。从而,用制度来保障人员服务质量。

(2)各部门分工合作。管理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监管部门认真落实,做好各级别部门的监督工作等等。在农村电业系统规范化服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各个部门之间积极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使整个电业系统不断地完善,才能全面提升农电建设发展。

4.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随着电网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对基层农电工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够要求。针对上述电业服务人员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统一招聘、统一管理。鉴于目前农村电力工作人员人事比较混乱,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招聘制度,构建规范的人事管理体系,把好电力人员入职门槛,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2)提高地位及待遇,引进高素质人才。由于是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比较辛苦,还时常被人误解,遭人埋怨。我们改变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看法,提高工资待遇以及工作地位,吸引大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电力工作人员队伍。

(3)组织专业培训,加强技术交流。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另外,还要加强电力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逐步提高电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并且通过具体的个人协议约束、制度约束、法律约束来防止一些电业人员的不良服务。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4 新技术的运用

由于农村信息流通性比较差,难以管理;同时,现阶段仍然存在破坏电力设施和偷电等不法行为,严重威胁着供电安全。所以要实现对电业系统全方位、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建立电业系统的生产管理监测系统,并配套开发农村电业系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从而能够实现远程监控操作,方便快捷有效地管理农村电力系统。电力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电力工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大力发展电力事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促进新农村社会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安全、可靠、充足、经济的电力供应都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农电管理,推动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电力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新农村!

5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又好又快发展农电事业。

参考文献:

基层工作特点和难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边疆多民族地区;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73-02

近年来随着本科层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中女研究生比例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女研究生在就业前景方面远不如男研究生乐观。因此,了解高校理工科女研究生的就业观念,对于有效地解决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蔽障,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维护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理工科女研究生为对象。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而从近几年云南大学的就业统计情况看,学校研究生就业,尤其是女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需要,通过掌握云南大学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采取科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力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所突破。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重点对该校理科、工科女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随机发送问卷350份,涉及到6个理工科学院。收回问卷332份,其中有效问卷312份,合格率94%。本次问卷由课题小组自行设计,共8大类、34个问题。包括被调查人个人信息、就业态度、工作期望、求职技能、择业倾向等。

2.个别访谈法。访谈对象包括部分女硕士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作人员等。

3.文献法。借助于网络、图书馆、学院资料室,进行了大量的论文检索、专著阅读工作。还查阅了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接收工作的文件和相关的数据资料。

二、研究结果

(一)对于意向单位的性质、就业区域的选择

对于“择业意向单位的性质”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56%);“初、高中”(35%);“国有企业”(21%)。而对于区域的选择中, 有74%的同学选择“内地”,有11%的同学选择沿海发达地区,有6%的同学选择返回祖籍,只有5%的同学选择到西部边远地区工作。由上可以看出,目前女研究生的就业观点相对保守,倾向于选择较稳定的行业;在择业区域上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广阔的西部大有可为。

(二)关于就业前景

2010年全球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人民币不断升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调查中有70%的同学表示对就业前景“有些担心”,25%的同学表示“不担心”,5%的同学表示“非常担心”。此次,调查发现:女研究生就业焦虑较严重。而就业焦虑不仅表现在择业的困难、面试的紧张和担心,同时还包括对个人前途的忧虑,如职业的难以定向、自我发展方向的难以明确等。此外,女研究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心,还源于就业单位的性别歧视。调查中,有88%的同学都认为现在的就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事实也确实如此,打开招聘网站信息,会发现很多岗位明确规定了招男生而不考虑女生,而其中很多岗位女研究生是完全能胜任的。

(三)关于工资、工作环境的期望值

调查发现,普遍女研究生将工资的期望值定位在2 000―3 000元之间(46%),30%的同学期望在3 000―4 000元之间,而仅有10%的同学期望月工资值能超过4 000元大关;但是对于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选项,调查中没有同学进行选择。由此可见,普遍女研究生对工资的要求并不高,与社会现实基本吻合,只有少部分人期望值过高。

(四)是否愿意到基层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在中国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城市人才相对饱和,基层人才匮乏,到基层就业应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调查显示,有68%的女研究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工作,有32%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到基层。这反映了大部分女研究生就业观念比较务实,少部分同学就业期望值偏高。

(五)关于今后的职业定位等

此次调查中,有51%的女研究生表示自己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定位清楚,有46%表示定位模糊,有3%表示缺乏定位。由此可见,还是有接近一半的女研究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定位不明确。女研究生在求职之前,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在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今天,正确的定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求职的难度。如果没有合适的定位,就很难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择业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快适应社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女研究生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整,改善外部就业环境

就业既与特定时期的就业体制、就业政策等就业制度安排有关,同时又受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宏观的运行体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就业问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就业的外部环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就业需求。第二,引导用人单位取消性别歧视,公正选材。第三,缩小全国各地区就业政策上的过大差距,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用工歧视。第四,扶持中小企业,增加中小企业对硕士研究生的吸引力。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 75%以上的就业岗位。第五,必须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加大硕士研究生自由择业空间。第六,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打通企业择人和硕士研究生择业的渠道。此外,政府还要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消除在人才招聘中“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风,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竞争和选拔机制,创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加大国家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女研究生到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

早在2009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 号),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除了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外,还需要高校健全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需要基层用人单位增强对人才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给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发展空间;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提供外在保障。只有多管齐下,合力助推,大学生才能主动去基层,安心呆在基层,与基层共发展。

(三)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对女研究生的就业指导

从云南大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比较传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调整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十分必要。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增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应针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进入研二阶段应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针对研三毕业生,应指导其完成就业推荐表和求职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行模拟应聘面试等。

(四)准确定位自己,制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自我定位是指毕业生在充分了解社会形势的前提下,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明确择业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研究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或者对自己的能力特点认识不正确,就有可能在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上出现偏差。因此,应引导女硕士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之形成正确的择业目标。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我,取长避短。正确认识自我是确立择业目标的基础。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特点;了解你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信息;评估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等。

第二,要全面了解社会岗位的需求。社会岗位需求是毕业生确立择业目标的前提条件,需求信息越多、越全面,越有利于选择。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社会岗位的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的行情。

第三,要分清主次,合理取舍。许多毕业生在确立择业目标时,往往追求十全十美的理想结果,总想一步到位。但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不可能样样遂心如意。因此,在确立职业目标时要分析利弊,合理取舍。同时,还要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避免脱离自身特点、能力和社会需求,一味地“赶时髦”、“追浪潮”和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1] 盖世洲.浅论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2] 穆林.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探析[J].青年探索,2007,(6).

[3] 刘旭.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