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第1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要面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掌握学生对话题的已有经验与认识,而且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借助iPad教学中对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程度,能打破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师生、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延展到课前、课中、课后。

二、案例描述

我以《震惊世界的金字塔》一课为例说明。

课前,我利用慧云互动平台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在平台上微课和任务,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看了没有、看了几遍、哪些节点重复看等。看完微课后,再进行检测,得出数据,精准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哪道题做的还不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再练习。

以上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课上要交流和思考的那些问题呢?我利用了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微信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我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M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困惑,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信息,向同学、家长求助,向各科老师求助,从而完成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

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汇报交流、评价讨论和提问质疑的时间,并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当每个小组在汇报研究成果时,我还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时的影像。它不仅记录下学生的研究成果与表现,也记录下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与生成。课后,我会将这些录像上传到平台中。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为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家长、同伴看;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没跟上、没听懂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还可以再看。此外,各班之间还能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

此外,小组展示的方式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在学习的课程、手边的资源、独特创新的想法有关。如有的小组利用画画的爱好来展示、有的小组利用正在学习的选修课材料粘土展示,有的小组喜欢设计导游词、动手做试验的方式展示,还有的小组利用电子小报、Keynote、Ithoughts(思维导图)展示等……当他们有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求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这样,就将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完后,我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收获与感受,实现了100%的参与度,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你觉得打字慢的话,新工具还给我们提供了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的功能,几乎是在说话的同时,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文字了。

课后,我将各组汇报与表现的录像上传到平台中,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可以评自己、评同学、评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已知彼,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微观行为,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三、案例反思及效果分析

反思自己将iPad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行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翻转学习,线上线下。课前,线上完成:前测+微课+再测=掌握基础知识。课中,线下成为交流学习成果和释疑解惑的场所,是线上学习的扩充。这样,节省了课上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用数据了解和监控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说服力。

2.利用平台,调查指导。课前,利用微信平台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利用微信向同学、家长、各科教师求助信息。这样的频繁互动对于学生来说解决了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完成了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平台实现了个性化指导,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以学定教”。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第2篇

一、多读书,提升理论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俗话也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装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减少,就要通过大量阅读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魅力去激励学生。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教师一旦停止学习,那就将停止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这些都向教师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因此,一个高素质的政治教师要多读书,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本质,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

虽然教师通过大量阅读能够快速提升教育理念。但对政治教师来说,无论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要求抽出大量时间去广泛涉猎各种理论是不现实的,况且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也难以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政治教师的读书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以为围绕开展的政治课题研究进行阅读对提高政治教师理论素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一位专家说的:“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多年来,为了搞好一项课题研究,大量阅读了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如《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教育的智慧》、《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细节决定成败》、《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

二、真做题,增强教研能力

所谓“真做题”即实实在在地开展课题研究,避免形式化、功利性、应付型课题研究。一句名言说得好“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因此,要让主体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动力,既要着眼于现实,更要放眼于未来,最终把树立正确的教育研究观作为自己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教育教研能力,不断使自己从合格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特长型、学者型教师。

教师的行动在课堂,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师的需求也在课堂。教研能力培育的合力应集中于课堂这一研究载体。“课例研究”无疑是增强教师教研能力的一济良方。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说课、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全过程。例如2010―2012学年,我们高二政治备课组认真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开放性教学研究》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主要形式:同伴互助指导、指导教师、名师面对面指导。流程简单,突出教师自主备课,真实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同伴互助指导、指导老师或同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自我完善,自我反思,获得认知。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寓教育科研于课堂,寓教育研究于平常,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良好教研氛围,打破了原来教研活动中的沉闷气氛,点燃教师的教研热情,唤醒教师的成长需求,实现教研活动应有的教研价值。这种务实的教研态度和方法,有效增强了备课组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

三、常反思,生成实践智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教师素质关注,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智慧以适应这种变化。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反思对政治教师生成实践智慧是极为有效的,因为它着眼于政治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拥有和改善。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教研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认为,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政治教师,必须先成为一名“反思型”政治教师,正因如此,我十分赞同《培养反思力》的作者的论断:“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高人一等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成长。”可见,教学教研反思是生成政治教师实践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

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常思考,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在教育反思过程中,政治教师应该逐步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心灵的触动,深层次的分析、反思我们看似正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次要多观察,发现需要反思的教学教育事件。在教学教研中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教学教研事件,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具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独特的思考角度。通过反思,不仅能够分析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教研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学教研效果,也能使政治教师在不断反思中生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实践智慧。例如针对当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功利性、形式化等问题。例如我的《去功利,真做题》一文,在反思中生成了实践智慧,也对本组的课题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重推广,提高教学水平

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评聘职称而进行的功利性研究,也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盲目性研究,更不是进行所谓的开题立项“轰轰烈烈”、研究过程“无声无息”、研究成果“石沉大海”的应付型研究;而是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研究原则,将课题研究中得到的体会、启示、对策转化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贯彻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加以推广运用,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最有效的结合。促进政治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政治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学生学习)”的目的。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第3篇

良好的评价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灵感,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的评价语言,更是课堂的点睛之笔,彰显教师的智慧。

教学案例:《用字母表示数》(王文盛老师执教)

学生在创意栏里写出关于青蛙只数与腿数的关系之后,王老师选择了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师生共同评价。

师:设计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创意。

生1:100只青蛙,400条腿。

师: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能看出腿的条数与青蛙只数的关系,但无法表示所有青蛙的只数与条数。

师:这种方案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生:这种方案只能表示出所有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表示不出两者的关系。

师:感谢这位同学,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创意分享给大家。

生2:x只青蛙,x条腿。

师:你是怎样想的,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青蛙的只数是无数的,写不完,所以我用字母x就代表了所有青蛙的只数,还有腿的条数。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表述吗?

生:不同意。如果这里的x是1的话,就变成1只青蛙1条腿了。所以我不同意。

师:对了,同一个字母,在一个式子里只能表示同一个数。他这里用字母表示解决了第一位同学的问题,能表示出所有的可能性,但没有表示出正确的关系。能想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我们为他的创意鼓掌。

生3:x只青蛙,y条腿。

生:用2个不同的字母表示只数与条数,能表示出所有的可能性,但看不出正确的关系,例如x=2,y=3时,就不行,相对于前一种来说,又完善了一点,但还不够。

生4:x只青蛙,x×4条腿。

生:好,这种方式不但表示出了青蛙所有的只数,而且还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大家都非常赞成这种方案,你为什么赞成它?看来这种方案符合我们的要求。把掌声送个这位善于动脑的同学。

王老师的评价,没有采用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针对实际情况,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在精心安排的汇报顺序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合理的表达方式,彰显了教师高超的评价艺术。

王老师的评价语言准确精练,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创意的不足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圆满完成了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评价材料的选择与呈现顺序也是匠心独具,显示出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评价语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课题研究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专题研究。

第一阶段,广泛阅读相关文章,查阅资料。重点学习诸如《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之类的书籍,收集好的教学案例,上网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源,可以是教学设计,也可以是教学反思,还可以是教学点评。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阶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分析执教教师的评价语言,相互探讨,共同打造,提高执教教师的语言评价能力和团队的研究能力,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2.记录课堂,走进课堂

把自己的随堂课录下来,反复观看,分析和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不说,哪句话说得不好,哪些话可以可以换一种说法。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听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吸取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是怎样组织语言的;还可以观看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第4篇

张梅玲教授从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出发,强调使儿童更聪明的关键所在是使儿童的认知结构的长时记忆结构化,从而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经验的提取;由此出发,进一步提出要从教材、教法上进行改革,以优化知识结构,建构儿童最佳认知结构。她还强调以萌发儿童辩证思维作为最佳认知结构的核心,通过孩子们可以接受和感到兴趣的方式,使孩子们的思维更清晰、更巩固、更可利用,更加富有条理性、互补性和可逆性。她还指出萌发儿童辩证思维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儿童意志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好的思维还要有好的人格,两个翅膀健全才可以起飞。她强调培养好的个性品质不是空洞训教,良好习惯养成是人格塑造的切入点,累积而成的好习惯带来的是好人生,要以注重整体素质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我十分赞赏张梅玲教授的研究成果,在现实中也感受到校长、教师、家长有这样的实际需要。要使心理学与教育学更加紧密结合,需要广大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更加密切合作。读后我不禁反思起平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我怎么就没想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会与学习连在一起呢?张教授的心理学讲座使我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我们应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支持性学习环境。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要走进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我要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我希望在学生眼中,我不是一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教学中,应转变观念,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认知、体验、实践”这三个层面互相渗透,整合成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着课堂生活的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张梅玲教授以她儿童心理学专家特有的视角和智慧的点评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也希望能在实际教学中,用上张教授的方法,使我的教学艺术得到提升。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第5篇

当前一线学校课题研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满足更多的一线教师的指导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教科室主任自身研究领域的局限性,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很难满足各种不同领域、不同类型课题的指导需求,而且也没有有效的机制引领和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不能对每一项课题的每一具体研究过程给予及时的点到点的点拨指导,引领的实效性差等都影响了课题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对优秀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缺乏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致使大量的在研课题成果、经验等无法进行有效地推广分享。一些课题在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具有良好借鉴和意义,原始资料、一手资料的积累更是凝聚了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将这些成果的研究过程、资讯及时的展现出来,是对课题研究者的一种肯定与激励,也可供其他研究者汲取。

利用博客平台强化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以博客形式建立课题管理平台,方便课题组日常资料收集与积累

博客具有平等、开放、共享的特点,是一种简便易用的网络叙事日记形式,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利用教师博客,进行良好的学习、交流、反思、积累和共享,可以加速课题研究专业研究特质的进一步形成,而促进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研究反思、交流共享正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对博客技术的清醒认识,教科室在校园博客平台上建立了“园区十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平台”,并要求学校所有课题建立以课题名称为博客名的课题博客,统一链接到学校科研管理平台上,以此进行学校课题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课题博客常规设置包括课题概况、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等7个基本栏目,内容涵盖了课题组学习制度、研讨活动制度等制度建设,课题组每月研讨活动内容,图文并茂地记录,原始、第一手资料及时整理上传,以及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小结、课题中期汇报全方位内容上传等。课题博客要实现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是展现课题组研究成果的一个全方位资料库,这个资料库中资料的多与少,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反映出课题研究过程的质量。因此,课题组成员不能把课题博客平台仅仅视为一个堆砌资料的角落,而是要用心地去经营,平时就要把点点滴滴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材料不断地进行梳理,使每一个课题组成员都能在博客上找到研究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为以后的结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博客平台为基础,提供跨越时空的指导与有效交流、分享

借力博客平台,上级教科研管理部门与课题组、甚至校内不同子课题成员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课题进展情况的及时交流分享。借助博客平台,再小的课题同样可以展现教师科学研究的大作为。交流研讨涉及制度建设、班级文化、学生社团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等很多方面,可通过分解以便于在教学实践环节细致研究,但不能分解过细,过细则子课题间就难以相互关照。在这个过程中,博客平台承担了大量的信息传递工作,各课题小组借助本校博客平台及时掌握其他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研究行动中加以运用和拓展,课题网络增进了同一学校内部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课题管理最终实现了多方面的信息顺畅沟通。研究信息在不同维度互动,激发了研究者新的思考与深入实践。

借力博客平台还可以强化教师课题研究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用博客管理平台来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课题组可以更直观、更便捷地回顾、追溯自己的研究历程,回味自己的研究细节,不断回溯、反思,积极修正,让反思提升研究的质量。通过开放的动态管理系统的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建立起在课题引领下,以活动案例、教学课例、学生个案、研究叙事、教育反思、主题研讨为主要载体的课题研究实践模式;通过博客文章,倡导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具有分享心态的学术研究交流氛围;通过博客资源的建设过程,培养教师善于学习交流、敢于发表展示、勇于反思积累的研究习惯和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