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专业;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学习有关汉语言知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该专业着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现有的学科专业中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专业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目前大学专业体系中最固定的专业之一,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以及独特的学科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承载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我国文化最本质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深厚的传统积淀、浓烈的因循守旧意识与保守观念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明显特点。在它所采用的讲课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考试方法方面,仍旧固定在主体内容的知识点传授上;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与教学体制在发展变革中也是相对固定,从而使得该专业的文化资源逐渐脱节与如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

(三)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以来的发展变化中并没有将其课程设置进行及时有效的革新。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依然偏重文学类课程,却忽略专业实践性课程以及方向设计性课程的设置,长此以往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双能型师资不足,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较强、较专业的师资团队,从现在各个高校的聘任标准上看,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很强,但是双能型的师资却极为缺乏。目前大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都是学术研究型人员,并非专业研究学生具体实践、创新型的人员,这就导致了老师不能在专业的实践与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创新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伴随着社会形势的飞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舞台。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因循守旧意识浓、传统积淀深厚、保守观念强的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化改革,形成较为全面、多层次的教育机制,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顺应时展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的发展时时相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词汇、新语言以及新的语用知识都是其要研究的领域,这些新东西的出现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实质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顺应时展的趋势,是眼下经济时展的必要措施。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完美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今的素质教育更是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以便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最终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创新才能有进步,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进行自我能力的突破。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最有效地措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良好的文学素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素养,更是他们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丰富并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开展美学、道德经等多种学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再因循守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改善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针

面临现在的社会竞争形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重视学生教材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与平台,以此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创新,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构建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引进有行业背景的双能型师资,或者采取有关措施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构建自己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积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创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指导条件。

根据以上所有的分析可知,对于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而创新能力又是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确切地来说,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顺应时展需求,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生存的竞争力,增强其对社会迅速发展的适应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从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科体制是否构建完善与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学科的应用性,应用性也是衡量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其学科的性质与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应用性一直不甚明显。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尽快地增强其自身的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将其发展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对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究竟要怎么样的改革其教学体制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性问题提出了思考。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学专业。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积累下了丰厚的学科教学经验,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中占有比例最大,就业率也最高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了一个转型期。依照教育学理论而言,学科能否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学科体制健全与否、发展水平是高是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其学科特有的性质以及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一直不明显,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社会对其的认可率一直在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应用性指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为实践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依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就要了解这门学科。认识这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社科纵横,2010,(01)[2]宋玉朝,孙春青,汉语言文学,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 汉语言文学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34-02

一、 研究现状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建国后,随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1]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出台,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视,促使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并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要。近期,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走向:

1.个案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走向日益明显,即对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往往会以某一具体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注重从宏观理论阐释向微观个案转移,并且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论述。廖斌在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以武夷学院为中心的思考》中提出:“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2]这种立足本校的个案研究,在其他研究者中同样存在,比如姚锦莲的《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 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以台湾大学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刘静《宁夏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等 。

2.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同类平行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其他教育的特点反观汉语言文学教育,发挥不同类别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牵引效应。孟广伟在《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 中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均忽视了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注,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交流与互通。”[3]同类文章还有乐中保《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重构》、冉毅《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孟伟军《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等。

3.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课程建设符合市场需要。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4]意识到同类问题,以“应用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文章还有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这所本科院校的新建专业,同样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建国就设立的传统专业,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来说,2013年9月才迎来这个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迎来两个年级的在校生,对这个新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在摸索中前进。面对这一新建专业,本学院的任课教师既没有直接的、一手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对其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经验照搬照抄,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还存在各种问题;同时囿于专业人数少、年级少、学科底子薄等现状,学院又无法将纵深层面的教学改革全面铺展并进行下去。所以,对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本专业已有年级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反思,更好地推进本专业后续年级专业教育的开展,而且还可以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同类性质的、新建本科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从学院实际出发,明确课程结构调整目标

2014年6月,国务院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全局规划和政策部署。《决定》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到2020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5]。为了实现《决定》提出的教育目标,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势在必行。这种课程衔接需要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互相衔接,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科课程的合理设置,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地方青年政治院校,同时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2013年新建的专业,和这所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建设完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基于各种现实问题的挑战,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势必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有侧重的调整,而这一调整要紧密围绕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

1.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与将来就业方向对接,培养学生能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找准自我定位,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所积累的教学经验都具有实际指导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本专业的后续建设,也能提升本学院的整体教研水平。

3.要建立健全一套具有特色、相对完善成熟、实效性强的课程体系,及时总结将已有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教学道路,为本专业的后续教育提供可参照的范本,从而提升本专业的优势品格。

三、以目标要求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本专业要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各类学校、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学分析鉴别能力和语言表达写作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一能力培养目标,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构成,以实现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

1.建构符合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合理分配相应的学时和学分,保证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过程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等。除了理论知识课程之外,还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新闻采编写作等实践性课程。学生有22周的实践教学周,对应有22学分,其中毕业实习占有10学分,毕业论文占有6学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22个教学周,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除去理论教授和书面写作的时间外,学生还有远远大于10周的实习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能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诸如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馆、文化园等实习单位,相关教师能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手认知和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带动。

2.要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特色,注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的构成比重,权衡并配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例。

本专业的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需包括两种课程结构体系,一种是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另一种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所以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汉语言文学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分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两种类型。既然专业选修课在开设时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对自主的、有侧重和针对性的选修课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沿着“办公文秘”和“汉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类别,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向分别开设以上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具有“模块式”教学分流的特点,既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同时尊重了学生各自兴趣偏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多种“应用型”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为本专业学生就业选择提供多种理论储备,拓宽了学生就业视野和就职岗位的选择空间。

3.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最终实现从教师点拨到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学习并研究的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新建的本科专业,总共有4个学年,即8个学期,157个学习周。在这四学年中,本专业学生的活动类型分为五类:入学教育和军训、课堂教学、复习考试、专业实践教学、毕业教育。在这些活动类型中,课堂教学占了120个教学周,即120/157的比重,这就是说学生有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这就是势必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条件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任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制作好PPT的同时,熟练使用视频、音频、图像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等类型的教室资源;另一方面,因为本专业人数较少,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发挥教师引导、点评和点拨的带动作用,将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成引入式,切实发挥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动性。同时,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良效能,通过广播、网络、电视、录像等方式传播知识,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现代技术资源将所学知识通过多种媒介形式物化成具体作品,比如新闻稿、广播剧、文化宣传片、模拟授课视频等,从而实现学生文字写作、语言表达和事务处理等实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专业,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的正常需求,并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新语境下焕发光彩,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不仅是专业学科内部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之义。正所谓,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6]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个案研究,对其他地方性、政治性、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参照价值,其研究成果也将实现平行研究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2][6]廖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以武夷学院为中心的思考[J].现代语文.2013(01)

[3] 孟广伟.关于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

[4] 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调整;理论基础;综合能力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219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包含着许多传统的文化知识,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导致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客观地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必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长期培养极其不利,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及时地转变教学思路,为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背景

汉语言文学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代表,是高校所有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设置在整体上较为稳定,丰富严密的大纲体系也为课程的顺利开设提供了可靠地保障。文化底蕴是否突出、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不同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这就客观地决定了高校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应该紧随时展的潮流,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突出应用型体系的相关内容。结合目前高校整体的发展形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使得他们实际的应用实践能力不断地降低,阻碍了自身未来全面地发展。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精英化人才,某些高校通过设置中文专业来提升自身整体的办学水平,加快教学质量建设的步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使得设置中文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客观地为中文专业的推广范围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种背景影响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中,应用型人才是各大企业人数需求量最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及时地转变整体的办学思路,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制定出更多可靠地有效措施,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当前形势的影响下,高校在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思路的过程中,保持自身专业特色基础,结合市场实际的人才需求,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计划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基础

不同专业的改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由专业特点及市场的需求决定的。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的应用性改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必要地研究,为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整体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包含的知识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只有从本质上认识到这种专业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够真正地使改造过程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1.加深对于实践观的理解。结合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物质的实践性是自然界规律的有效体现。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需要对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加深对这种理论体系的理解,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学生思维上的认识是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的,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保证学生未来顺利就业的有效措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主动地加入到老师预先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中,为自己全面理解课程体系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利用的实践观,学生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自身对于某些事物的认识,形成独有的思维体系。

2.提高新知识理论体系的认识。不同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够为后续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丰富的学科知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高校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应该对基础性学科与专业性学科做好合理的安排,使学生能够以循环渐进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改造的相关措施

为了使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改造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为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的知识内容较多,仅仅依靠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因此,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能够使他们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2.加强专业性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专业性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未来战略部署的工作重点。

3.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在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这样的举措不仅是为了保证学生未来顺利的就业,也是为了加强高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结合高校实际的发展概括,才能使后续的工作开展更加富有成效。

四、结束语

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针对性改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学生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迫在眉睫,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文中通过对具体改造措施的说明,为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同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究[J].才智,2014

[2]由敬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环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一、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开放教育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开放教育环境认识不足为主要限制性因素。首先,高校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开放教育环境之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对开放性教育环境具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及教育需求。其次,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开放学习环境的认识及掌握能力不足,尚未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环境的资源优势及条件优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针对性有待提升。

2、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不断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现阶段,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中,教师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较低,教师的网络教育资源获取能力及电子教案的制作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未有效实现。

3、教育管理建设不足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现阶段,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管理模式有待创新。首先,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教师的教育改革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的教学热情及主动性有待提高。其次,高等院校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建立健全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师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较为固化,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是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教育活动,逐渐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于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2、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发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是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终身化及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应对就业困难问题的主要方式及路径。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继而满足就业岗位对于学生能力的基本需求。

3、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模式之后,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及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重要基础。借助开放教育环境,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提升,为高等院校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1、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之下,应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三个转变发展,即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由封闭式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由教师主体转向为学生主体。首先,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高等院校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时,教师可借助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意识及技巧。其次,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助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转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内容与实践生活的有效结合。最后,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信息内容进行收集及挖掘,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

开放教育环境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模式,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平台。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及文学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将为学生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通过视频、PPT、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开展古代诗歌、文言文教学活动时,通过播放具有古典艺术特色的歌曲,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氛围之中。其次,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高校应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更加多样且便捷的学习路径,有效的打破时间及空间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限制。学生借助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汉语言文学知识内容,并能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客户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加深教师对于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程度。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能力

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需要积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及引导者,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对于教师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首先,高等院校应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结合开放教育环境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开放式教学能力。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等。其次,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的交流机制,与教育理念先进的国内、国际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国际化的教学事业及开放式的教学能力,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最后,高等院校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及方式,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开放式教学的能力,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贡献力量。例如,计算机使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社交软件使用能力等,确保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营造轻松、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