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德育的核心

小学德育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德育的核心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德育教材;德育大纲;德育文件

党的十明确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践行要求。然而,当今德育课程发展与创新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审视德育课教学大纲、文件和德育教材以及评价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解决的对策对于当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时代必然性

(一)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出现价值困扰、价值混乱及原因

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困扰,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传统文化和西方观念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仍然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对大中小学学生的渗透,信仰受到动摇,社会思想文化问题丛生,道德下滑的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价值观在培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上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层次性

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只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较少根据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的差别进行分层对待,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削减了,还妨碍了学生个性化和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同时,德育培育内容和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

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轻视孩子的社会道德教育,进而影响了子女诚实守信品质的养成。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子女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孩子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对他人冷漠,不懂得公平和平等的实际意义,不能很好地融人社会和集体的生活。

4.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

德育课程授课的单一模式影响着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德育课程培育方法和小中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存在一定背离。很多学生感觉自己从小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离自己很遥远,没能融人到自己的生活中。社会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育不够强化。

(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变化

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必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内心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它又将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把握时代的脉络,贴近时代生活。

同时,在价值多元化时代,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文化对德育效应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多元化和变幻不定等因素,迫使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必须作新的安排和调整。

2.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局限性

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的“政治色彩”很强,党和政府把德育课程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同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设计大、中、小学校各阶段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能力等的不同,出现“小做大,大做小”现象,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同时,我国德育课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在德育课目标定位上表现为远大性、过高性;同时教育内容表现为“高、空、假、全”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实践和“活动”的重要性。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应改变德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文件的过时理念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节。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设置的德育课程的内容政治性色彩很浓,真正的德育n程内容很少。以往德育课程的内容偏向泛政治化方向发展,德育课程为宣传意识形态服务。建国以来我国德育课程价值导向总体上一元的,德育课程以强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这是与当时一元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大纲在目标定位方向上体现了我国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倾向,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则很少获得应有的地位。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中也存在忽视学习主体需要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在设计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较多,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少。

2.德育课程内容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些背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目前面临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急剧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传统一元社会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因此,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有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被学生接受的不多,价值观异化呈蔓延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91%的教师认为,一提到德育课,就有人认为是政治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前的德育课程过多地注重社会,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不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存在一些不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情况,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没有很好地结合。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小、中、大学德育课程相互不衔接,德育课教材和德育课教学工作不衔接、不协调。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课程内容的体系衔接不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有些甚至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问题。

(4)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缺乏多样性、艺术性和吸引力。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规定的德育课程教材及阐述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条条框框化,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n程实施忽视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一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了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没有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不注重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关键的核心价值观。

问卷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把德育课程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其它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学,较多的突出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思想性和育人性。同时,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且呈现封闭性、灌输性、单向性、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等特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实施没有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没有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

4.德育课程结构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没有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没有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没有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不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就没有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具体规定德育课程教学设施数量和指标体系,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数量。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减少德育课程课时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制裁,造成实践中德育课程课时随时被删减;同时,也没有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稳固的时间,造成实践中德育课时时常被其他学科教学所占用。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德育课程师资数量,造成实践中德育课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二)从教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整册排序缺乏逻辑性,无法衔接,随意性大;爱国主义教育过早插入;对秋天、冬天的讲解彼此间断,和前面的又无联系;前后内容有重复且是简单重复而不是层层递进;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从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中、大学相互不衔接;第二、德育教材和德育工作、校本课程不衔接;不协调;第三、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第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重视知识考查;第五、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切实的规划和统筹。

从组织的279份初中生调查问卷结果看出,初中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与小学《品德课》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的选项中,选择“一般”与“比较同意”的有效百分比为50.6%,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的问卷中,有效百分比只有33%。说明德育部分教材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甚至有些脱离实际。德育教材内容理论太深奥,具体问题涉及的太少,为理论而理论,德育课程效果不佳。

(三)从德育评价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1.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德育课程评价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设置不科学,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不是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仅仅只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问卷调查显示,95%的教师认为,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程效果评价不合理。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考核,忽视了思想、行为和表现的考核,考核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没有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没有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没有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以往都是陈旧、滞后的德育课程评价理念,只看重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现实中德育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

(1)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德育课程评价不科学,评价观念和标准还局限于“学习、敬业、诚信、友爱”,没有贯彻“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内容。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主要侧重政治科目的分数。

(3)重绩轻效,即使是“敬业、诚信、友爱”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充满成见和主观色彩。中小学德育的评价注重以“听话”、“老实”、“成绩好”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只由班主任负责,难免带有片面性,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失真”,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另外,有些学生虽然在偶然犯错之后已经及时改正,但在老师的心目中,或文字记录中仍然留有过去的印记;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或在老师印象当中较好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得到严厉的批评,评价仍然是好的,这很有可能会埋下了犯错误的种子。

(4)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以应付为主,损害了德育评价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少数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思想上对德育评价不够重视,持着应付的态度,评价的客观性不强。

(5)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几乎没有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结论也不能及时反馈。大中小学每学年一次的德育评价,在评价过程结束之后,某些学校也往往不给学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对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明确。同时,对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整齐划一,过于强调统一,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对象。

三、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1.德育课程目标要求

(1)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即德育大纲和官方文件中规定的德育课程目标要基本上涵盖或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学习主体需要,即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规定德育课程目标要涉及学习主体参与、交流、合作和探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组织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

2.德育课程内容要求

(1)德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兼容个体价值取向,注重德育的个体发展和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

(2)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即所选的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要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要达到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相统一。

(3)德育课程内容体系要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包含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要较少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现象。

(4)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即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的载体要具有多样性、要体现德育内容呈现的艺术性,要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要求

(1)要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在传授一定的德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注意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的关键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注意把理论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理论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德育课程的权威性;将德育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2)要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要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促进学生品德与公民素质的发展。

4.德育课程结构要求

(1)要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即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要遵循统一的逻辑基础,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和学历层次和心理、生理变化,分层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德育大纲体系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年龄段排列,根据不同年段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采取相对衔接层次的教育。

(2)要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即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要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要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要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即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要求

教学设施供给要充足,即针对教学内容要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课时供给要充足,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稳固的时间。师资力量供给充足,要匹配专门的德育教师,教授相关的学科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

(二)从教材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的授课方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人德育课程。

深入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校园,影响学生。把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精品和品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形成集体自觉。从初中组问卷调查中看出,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贴近您的生活实际”选择,“比较同意”和“一般”的有效百分比为35.9%;“通过开展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相关德育教育”,选择此项的有效百分比为31.5%,不选择此项的为68.5%,可见,德育的校园文化融人意义重大。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课程理念

要注意教育内容和大中小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中小学生的头脑,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大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要做到教育方式方法与大中小学生相适应,符合大中小学生的特征和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尽量接近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采用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径,把握大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

3.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整德育教材的内容,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编排德育教材

根据学生年龄增长的特点设计教材内容,比如,小学教材按照学生生理、自己、家人、学校、家乡、社区、国家、世界、环境、四季更替、社会规范等顺序,从近到远、从浅人深,循序编排教材。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小学教材以活动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五六年级教材适当增加辨别是非案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考核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认知能力。

4.积极推行家校联盟,共同感化学生

家庭教育永远是支持、巩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重要力量,成立家委会、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家校的沟通,实现家校教育的同步或互补。

5.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以生命教育为例,它包括了: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幸福教育、健康教育、珍惜时间教育、自信教育、友谊教育、合作教育、诚信教育、青春期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消费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敬畏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等,其中每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成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性地开发一些德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学生的内化。

(三)从评价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进德育大纲及相P文件德育课程评价要求

(1)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要设置较科学,即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要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不仅仅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

(2)要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即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

2.改革现有不合理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和考核,评价不能以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要求:对一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爱校、爱系的教育,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校纪校规、心理健康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应继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对三年级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目的教育,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就业升学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爱校荣校教育。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1.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 学生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小学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在网络时代下,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三观”极其容易受外界影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小学生看到一些负面信息会严重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在现实中,我国很容易见到小学生去网吧、游戏厅、抽烟、染发、炫富、打架等现象,并且这种负面现象愈加严重。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必须要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让小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负责、认真的态度,进而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更是我国未来的社会生产力,小学生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强弱与祖国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二胎开放不久,目前在校小学生大部分都是之前的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造就当今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装口等一系列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基础做起、从小学做起,一步一步加强小学德育创新工作。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促进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义,进而逐渐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为祖国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保障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创新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德育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书记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理念,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一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避免德育教育流于表面,以养成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爱祖国、劾投、爱学习、爱人民等社会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初步了解法律意识、树立集体意识,不断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感恩孝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一)低年级小学教育重点以养成教育为主

(1)学会爱护自己。很多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家长照顾较少,或家长过于照顾,一旦家长没时间打理,便出现了孩子在上课时头发凌乱,脸也洗的不认真。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通过展开主题班队会活动;教师示范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会自己梳头发、洗脸、剪指甲、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养成一定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中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爱护自己。只有学生学会怎么爱护自己,才能够学生怎么爱护他人、爱护书本。

(2)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公共场合人们的行为表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渠道。很多小学生基本公德欠缺,大声喧哗、乱扔果皮、乱写乱画的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小学生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口大叫。给予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基本公德,树立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要加强小学生的基本公德教育。例如在新生入学时,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分钟完成集队、队列要是一条直线、各班级要一片安静。并给予此来扩展公德教育知识,要求小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到“快”、“整”、“静”。

(二)中、高年级要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1)开展“每日一孝”教育活动。孝道是我传统文化观念之一,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孝道,“百善孝为先”更是我国耳熟能详的文化理念。现如今,由于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并且由爷爷、奶奶等看管,爷爷辈通常都比较孙子、孙女,这就给孩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之前看到一个网络视频,其内容大致是:孙子想要一个玩具,但由于价格太贵,奶奶就没给孩子买,这时视频中展现出孙子扯着奶发大口大叫。通过这个视频可以看出,我国孝道正在逐渐被现代化社会所淡化。基于此,学生可以展开“每日一孝”的感恩教育活动。这种体验式教育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该主题,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并由教师、家长来知道学生完成这一体验式活动。通过“每日一孝”活动,让学生每天能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说一些心里话、为父母庆祝一次生日、为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家长的辛苦,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日常技能与知识。

(2)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我们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各项活动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例如清明的扫墓活动、端午解吃粽子的风俗等节日的活动来,通过多种德育教育手段落实民族文化教育,例如文艺汇演、讲故事、知识问答等,同时也可以营造出民族性的校园文化,例如宣传走廊、黑板报、校园广播等。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1)德育教育与其它科目融合。德育教育直接关乎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仅凭借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每周两节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育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在家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孝敬意识,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体育教育时,由于一些体育项目需要展开团体游戏,教师可以在体育驾驭中渗透团队合作的德育观。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探究、积极思考,能够在所有科目中挖掘德育教育点。

(2)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历史文化展开德育实践活动。例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展开烈士纪念活动;重阳节展开公益活动,到军烈家属展开慰问活动;农忙季节时,下乡进行帮助农民做一些农活等。

结束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内容,更要让学生应用到实践,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要能够有所侧重、有步骤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中的各个方面,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铮,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4(05):22-23.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38-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的研究视域较为零散,多是从大中小学的群体特殊性角度进行研究,缺少对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体系的整体研究和探索。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视角,综合把握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差异化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出真正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优化对策。

一、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的差异化分析

(一)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的差异

1.培育理念的差异

(1)小学更加注重修身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秉持七彩教育理念,注重师生的多元培养,促进学生的多元成长。打造了七彩德育,多途径对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创造了七彩节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永泰小学秉承“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和先学做人、再做学问的理念,为学生举办各类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旨在希望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在参与中领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求做到最好的自己。

(2)中学更加注重交际、提高合作能力

在中学,除修身养性外,学校更加注重学生交际、合作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训中的核心价值观理念“爱生活,会学习,懂交际”,即告诉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万千宠爱集一身,而是处处要与人交往合作。在遇到问题后,想要解决问题,就要与人合作,有效沟通。人大附中的校训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大学更加注重回馈社会、追求人生价值

大学的教育理念更趋向于学生对社会的回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贯彻“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实事求是”为校训,始终重点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其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经验更是全国学校的典范。此外,人民大学的校歌也渗透了学校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民大学独特的气质和风骨。

2.课程设置的差异

(1)小学更加注重以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活动

小学更加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使学生逐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德育课上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很多学校还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设计了多种教育内容:传授和分析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

(2)中学更加注重在交流中学价值观

中学课堂更注重开发学生们的兴趣,老师们不仅专注于教授知识的多少,也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们“德”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设有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英语课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让学生们学会与人沟通和相处;学校还组织“绢人绢花”的选修课,以及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出,让学生在心灵磁盘上刻录下最深刻的印痕;翻转课堂的实践是学校课堂改革的一大措施,教师采用“翻转课堂”和“文学圈”阅读的方式,非常利于学生学文化、启心智、最后做到爱生命。

(3)大学更加注重通过讲授和自主学习探究核心价值观,更加关注道德教育

大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一直坚持专题式教学的方法,善于结合优秀的传统及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设有专门的形式与政策课程,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希望学生们知法守法、诚信做人,倡廉守信,踏实走路、正派做人,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3.学校生活培育的差异

(1)小学多通过显在方式培育核心价值观

小学更倾向于通过多种显在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学生的思想阵地:学校周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少先队广播,学生自主搜索核心价值观相关资料,通过广播站与全校师生分享;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宣传教育片及红,在放松和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教学楼、大厅、走廊、操场等地张贴“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在校园处处可见、人人知晓,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时刻感染每一位学生。

(2)中学设立专门德育机构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

很多中学专门设立德育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化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以国旗下讲话、专家讲座、主题德育课、学生社团展示等形式塑造优秀学生形象,希望学生能够知礼懂礼,真正展现学生健康自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还定期举办德育活动,如爱国、爱党、爱校、法制、禁毒禁烟、安全以及文体、社团活动等。学校希望通过德育处活动的不断熏陶濡染,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修养能够收获显著的提高。

(3)大学加强新媒体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对大学而言,除高校BBS进行定期广播,以及定时更新学校橱窗内容外,很多大学开始普遍重视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的与管理。这是学校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新进展。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播正能量,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尤为重视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一是要新媒体成为学校思想引领的新阵地;二是要新媒体成为学校新闻宣传的新窗口。通过充分发展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的差异化分析

(一)权威下的被动参与向能动驱使下的主动组织的转变

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巩固过程往往是在被动接受和主动认同的综合作用影响下逐渐养成的。然而小学阶段,学校的活动设置则更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权威培育,学校定期组织或安排学生参加各种模式化的培训活动,学生被动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较少涉及主观能动性的开发。中学在活动设置中,开始更加注重交流和创新对学生的影响。进入大学,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更多的学校偏向于制定活动纲领和目标后,由学生自主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撰写活动策划,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较根本的改善了思想教育的培育模式。

(二)全员参与向自由参与、部分参与或学生代表参与的转变

小学阶段,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要求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陪同下全员参与,力求达到整体要求的目的。在中学,学校同样注重对学生的整体要求,只有少部分活动涉及特定学生的参加。进入大学阶段,除了军训、开学典礼、运动会等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外,更多活动则是由各学院自行组织。在组织的过程中,也鲜有要求必须全部参与。另有一些活动,则更倾向于学生代表的参与,党员培训、党员讲座、党日活动,大学的教育在整体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三)模式化的周期活动向品牌活动的转变

小学阶段,学校安排的各类周期活动较偏向于模式化,如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安排了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需要开展的固定活动,虽然照顾到每个年级和学期的学生,却不免偏于固定化的培育。这样的培育方式较死板,且成型的模式教育不易于创新型培育方式的研究和运用。中学阶段,由于课业和升学的压力,活动数量相对减少。学校同样也更加注重模式化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阶段,一些学校开始开展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在学校的纲领要求下,更多的由学生自发组织完成。品牌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更因为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应试评估向多元化评估的转变

小学阶段,为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常态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队伍中入脑入心,学校更倾向于通过默写和背诵等固定的应试模式,使学生牢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以记促学。中学阶段,对核心价值观的评估更多的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试进行反馈。进入大学,评估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学校减少了对学生默写或背诵的要求,转而通过各种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既是一个结果的检验和评价过程,又是一个继续宣传培育的过程。此外,学校还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状况调查,入党积极分子则定期写思想汇报,以此来评估学生的思想动向。

三、基于差异化的大中小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选择

差异化培育是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不同,结合学生的差异化,选择不同的培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差异化培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优化学生差异化环境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需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要科学凝练专属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二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主动认同;三要完善评估机制巩固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四要改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环境。差异化环境下,只有抓住差异化教育的关键点,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的正确、有效应用,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养邑.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小学德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1.音、形、义有机统一。

传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卡片展现词汇的形,以录音和教师领读展现词汇的音,以教师讲解展现词汇的义,音、形、义相互脱离,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这种机械化教学模式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却可以将图、文、音、动画一体化呈现,给小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利于小学生理解、记忆,在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

2.有利于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传统英语口语、对话教学中,先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熟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程式化模仿,最后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语言服务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中分为很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天气情况,不同情况下,词汇、语调的运用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只有词汇、语调运用恰当,情感表露才能顺畅,信息传递才能准确。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不能有效结合,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各种场合中。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只能促进学生加深对重点句型的理解,而与现实情境脱节。音、境脱节,会使得学生对英语失去原有的热情,成为“哑巴英语”,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解决“哑巴英语”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三维动画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非常实用,而且可操作性强。教师可以借助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一些与教学要求相符的趣味动画,创设出栩栩如生的情境,额外加上相应的语音对话,将情境和语言有效结合,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作出回应。这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方法,既增多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很好地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这种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现如今,汉语、英语双语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普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为中文环境,没有适当的英语语言环境、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小学生缺乏把已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的机会,非常制约小学生听、说能力提高。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英语教学中,则给弥补这一缺陷提供了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以满足学生不同英语程度的使用需求。

4.形式多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一切事情都觉得比较陌生,只有形式多种多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喜欢上学习英语。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好地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一些英语童话、英语电影以及英语科幻片,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因此得到显著性提高。

5.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多媒体软件,能够很好地将文字、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感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整合的目的一定要明确。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信息技术的引用只是要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更加喜欢上英语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整合一定要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