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动物替代研究概论
1.1 概念
动物替代研究又被叫做非动物研究,具体是指使用替换活体动物的方法,实现生命科学和相关的研究来验证实验目的。动物替代的研究理论为三R原则,即替代、减少、优化[1]。主要内容有:减少对于动物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时间;使用非动物模型代替动物模型;优化动物的运用方式,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疼痛和不适应。
1.2 动物替代的分类
按研究范围进行划分,动物替代主要有两个方面:动物检测替代和动物使用替代。第一,动物检测替代。在应用程序方面,使用体外检测的方式替代之前动物整体的检测方式,如组织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或使用数学模型等,积极提倡在科学研究或者实验室试验的过程中代替动物检测的方式。第二,在研究、檢查和授课中灵活运用代替动物的方式,来获得同样的目的。实验动物替代的层次可划分为不同等级:一是非生物替代,是指运用数理化和计算机等方式替代;二是发育程度低的动物替育高的动物,如使用昆虫等小型动物代替;三是减少型替代,减少对于实验动物的使用时间和次数;四是优化型替代,如果必须要使用动物来进行试验同时还没有其他的方法时,就需要优化实验过程,将动物从开始的运输到埋葬尸体结束的全部过程。
1.3 动物实验替代法的准用程序
想要使用一种新的实验方法,需要经过建立到审批的全过程。第一,替代法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替代构架以及应用价值;第二,优化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探测到实验物体内的生命体征;第三,进行多个实验验证,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使用替代法的实用性、可靠性和重复性;第四,同行评价,独立评价替代方法的实用性、可靠性和重复性;第五,将新的实验方法上交国家审核,按照相关的规定审核,通过后才可以使用。
1.4 替代法的必要性
对于动物的替代研究,在社会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第一,动物替代法满足人道伦理的发展需要;第二,大大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动物的经费;第三,使医学实验授课向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第四,将实验变得更加合理,还能与人类疾病相接近,避免实验动物的不确定性,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
2 国外动物替代研究起源和发展现状
2.1 国外动物替代研究发起源
国外的动物替代源自于英国,并最早提出三R原则,当时被认为这个领域的代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基金协会在传播3R原则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13年,英国首个教育和研究合作组启动,呼吁科学家们一起寻找动物替代法,为了能够符合常理和治疗措施等的实验方法,这件事情被医学界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2.2 机构建立
全球的替代研究组织多位于英国、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地区。根据毒性测试非动物方法网站ALTTOX的更新消息,截至2015年,欧洲替代研究机构一共有47个[2],主要分布于英国、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美国的替代研究机构有24个,亚太地区和南美等国家动物替代机构位于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日本、韩国。
2.3 人性化的替代
欧洲的人性化教育网络建立于1988年,在2000年变更成国际人性化教育网络,提倡爱护广大人士,在生物科学、医学兽医教育学中对于动物使用替代的方法。美国的国家反活体解剖学会一直致力于建设爱护生命,尊重世界,禁止科学界滥用动物的实验。
2.4 出台相关的法律
2007年欧盟对于化学品实施了监管系统,名为《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简称REACH法规。其宗旨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研制无毒无害化合物的创新能力,增加化学品的使用透明度,促进非动物实验,追求可续发展的要求。欧盟是第一个禁止化妆品动物实验的地区,随后巴西等国家也借鉴欧盟的法律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3 我国动物替代研究现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在知网中搜索有关研究的信息,并结合相关的法律、医学方面的教育和替代研究方法的文献,对其急性定性描述概括。对于替代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毒理学检测、化妆品毒性检测、眼刺激实验替代方法;动物模型的替代,和体外实验替代动物的整体实验;药物反应和动物实验授课等。
广州在2010年成立了中国替代方法研究评价中心,并建设了网站,为中国的替代法技术和研究信息的传递提供良好的交流桥梁,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第一,宣传、普及、分享、推广3R理念和动物替代方法;第二,对于科学家的实验起到间接的帮助作用;第三,网上咨询有关动物替代的内容;第四,推广3R原则,让大众了解和认可3R技术,对于体外实验方法的交流和研讨;第五,使得国内外的各医学动物替代研究所可以良好地交流和沟通,还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技术。2007年,北京实验动物学会建立了实验动物替代法研究会,同时还设立了杂志栏,为人们介绍外国实验室的3R研究技术和在各种学术中的灵活使用。
4 结语
动物替代的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关于一些细胞等相关的研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之前的活体动物研究现如今都可以使用体外的方法试验。我国的一些实验室和相关的研发人员在生物制药和研发等实验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研究的内容相当有限,这种替代方法仍处于逐渐摸索的阶段,在各个方面都有些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了发展我国的替代方法,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组织或者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成立医学动物替代法的研究机构,方便各方信息的传递。同时还要鼓励动物替代实验的方法的讨论和教育,建立相关的动物替代实验课程视频和书籍等,但是要保证医学生的替代解剖课的权利,推广使用非动物的实验法,使我国的科学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为人类、动物和大自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卫茂玲.医学动物替代研究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304-307.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质量;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创新人才;自主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课以讨论课的形式
开篇在过去,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课程第一章都是绪论,主要介绍一门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章节及参考书目等。为了首先引起学生们对动物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研组将动物遗传学第一节课改为讨论课,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二,人类的进化史你了解多少?对课程作了简单介绍之后,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传记片电影《造物弄人》,这是一个特别的关于达尔文和他如何撰写伟大巨著《物种起源》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学生们了解了达尔文顶着种种压力,冒险撰写了《物种起源》的前因后果。活生生的人物故事胜过千百次说教。学生们被达尔文的科研精神吸引的同时接收到的信息是:达尔文为进化的信念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出进化的动力在于生存竞争产生的自然选择。辩论总是正反两面的,为此课程又给出另外两个网上争论热点:第一,“进化论遭质疑史前文明有证据”。新西兰遗传学家MichaelDenton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一书中一针见血地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很多专家认为“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二,介绍了遗传学家、进化理论学家尤金•麦卡锡提出的“人类是黑猩猩与猪杂交结果的假说”(review.jschina.com.cn/system/2013/12/05/019527540_02.shtml)。给出论题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归纳后大致分四类:第一类观点是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先有鸡后有蛋,认为鸡是别的鸟类进化来的,所以先有了鸡才有蛋;而人也是由高等动物进化来的。第二类观点是认为先有蛋后有鸡。学生们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鸡是别的鸟进化来的,那也必须先有一个蛋的变异形成鸡的遗传物质后才能变成鸡。学生们同时认为人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因为人类最聪明,是人类在主宰和改变其他生物。第三类观点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基因才是进化的根本。第四类观点认为什么鸡啊,蛋啊,人类啊,都是宇宙运行规律改变的结果,地球生物是由宇宙中其他星球的高等生物送来的,比如人类离开地球,到太空中就会发生分子重组,到达另外的星球后,若想生存,必须分子重组后适应新的星球环境。学生们的观点新奇而独特,说明他(她)们在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也充满了好奇心,课程开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时,及时鼓励他们课下认真找资料,看相关书籍,找到理论支持,在课程学习到一半后,会开设一次大型辩论课,好的开端已是成功的一半。
2变高深的概念术语为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加深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加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教研组在讲授什么是“遗传”时,先给出课本的概念:遗传(heredity)指子代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即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本能方面的相似性。字面意思虽然很好理解,但却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缺少生动性,但如果在这里结合学生们熟悉的俗语来帮助理解:遗传便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通俗易懂的俗语,不仅生动,而且加深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在讲解“变异”的概念时,引入”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的俗语。学生们很快明白,原来“变异”是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诸如此类的概念或术语,都尽量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来解释,学生们能轻松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且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3借助视频资料和Flas讲解知识难点,使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纯理论的讲解,学生难有直观感受。为了使学生能认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我们的课堂更有趣,也更有价值,教研组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做法,把索然无味的理论变成生动活泼的视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视觉和听觉器官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配以视频资料,更加有助于学生们获取信息,并将知识深深印在脑海中。通过视频,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分析知识难点,有不明白的地方当场找老师或同学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喜爱。比如:老师在讲解“遗传的物质基础”一章时,其中一个经典实验便是“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证实遗传物质是DNA,学生们不懂得什么是噬菌体,对侵染过程没有感官认识,此时我们便引入一个视频。部分视频截图见298页彩图1。通过视频讲解,学生们不仅对噬菌体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明白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整个过程,对证实遗传物质是DNA的经典实验“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有了直观的认识,深刻理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动物遗传学教研组不仅仅是针对个别知识点制作Flas,还针对历届学生提出的难点都制作了视频资料,比如有丝分裂、双交换、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缺失、重复环的形成、基因重组、基因复制转录翻译、RNA剪接等。在“动物的遗传操作”一章,教研组也更多地应用了视频资料,学生们通过视频,对“体外克隆DNA序列”和“细胞的转染及筛选”知识有了直观的了解,鉴于本科阶段的试验经费有限,教研组不能给每个生物学操作都配以实验讲解,视频资料大大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视频学习,学生们对所有生物学实验操作不再陌生。这触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和探索欲,他(她)们更是在课下主动搜索这类学习资料,并在自我展示课上拿来同老师和同学交流。
4“翻转”课堂的应用“翻转”
课堂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听课,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2]。“翻转”课堂创立的初衷是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老师将课程视频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在家里听课学习,完成作业,疑难部分再到课上去找老师和同学讨论,这样,老师在课堂上便不用再讲授新课,而是解决学生们的问题。这个教改思路是好的,但目前的高校很多都无法完全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改革还未大面积推广,或许只是因为学生们还不习惯这样的学习模式。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教改也一样,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许暂时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课堂“翻转”,但“翻转”课堂确实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动物遗传学教研组又在教学中针对个别章节和专题讨论课,尝试应用了课堂“翻转”方式。比如在讨论课上,老师先将一个专题的研究进展制作成视频,里面包含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制作PPT、如何立论、如何找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论断,然后学生们根据“翻转”视频资料要求自行分组,各组再立论,并找到支持自己理论的资料。回到课堂上后,学生们便就各自观点,派代表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观点,然后组间展开辩论,这种“翻转”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确实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大多教育工作者通常认为,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人都有自然的惰性,没有学校和老师在课堂上给予的压力,大多学生对自主学习不热情,但事实是,在动物遗传学的章节“翻转”和几次专题讨论课上,学生们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热情,有些优秀的学生还在自学过程中发现了教材的小错误,事实证明他(她)们的学习能力不是不行,只是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有了方向,有了任务,大多数学生都会积极又主动地完成自学任务,结果比预期理想,无休止的观望不如一次勇敢的尝试。
5老师不拘泥于三尺讲台,走下讲台可以加强课堂纪律
老师讲课除了要有丰富的课堂言语、表情和教学手段外,不拘泥于三尺讲台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目前,由于网络和通讯设备手机的应用,已经使很多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症,学生们上课时,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放在课桌上,有些学生自控力差,时不时想打开手机浏览一下,精神无法集中,连环效应,也会影响周围的学生听课。若老师整节课都站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不提问,不关注学生们学习动态的话,课堂效果将大打折扣。若老师能走下讲台,时不时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走到瞌睡的或看手机的学生身边轻轻提醒,整个课堂纪律都会大大改观,这样的移动授课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6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们深入学习的热情
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动物遗传学教研组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改进,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都实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但老师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知识的传播和掌握,更希望学生们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激发出进一步深入钻研课外知识的热情,进而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时俱进,做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动物遗传学最后一课,老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个场面堪比“星球大战”的人体细胞与病毒之间战争的短片。部分截图见298彩图2。这个科探短片制作的非常精彩,学生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看似与课程无关的内容,却完整体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了科研兴趣的种子。有限的知识讲授结束了,而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究实则才刚刚开始,学生们兴奋地表示,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人类揭开一个个不解之谜。这也是笔者在讲授动物遗传学课程时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希望能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让学生们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红梅 聂庆华 顾 婷 王 羽中 刘满清 张细权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学习;服务环境;移动学习内容;移动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19―07
一 引言
移动学习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时间和地点的非正式场所,利用移动设备与虚拟的和物理的世界交互发生的个人的、协作的或者混合方式的任何学习,也包括正规场景,利用移动设备促进个体探究和协作[1]。这种“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学习”的学习方式确实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感受[2]。既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否能使学习者通过它来提升自己的学习绩效就成为衡量它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除了提供移动学习所必须的硬件设备及软件平台环境外,更要精心设计移动学习的内容及活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希腊马其顿大学对基于移动设备的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设计与评价进行了详细研究[3];韩国汉阳大学对移动学习应用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情境下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4];台湾国立大学黄国祯教授对移动学习活动在临床护理课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设计[5];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了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6]。事实上,目前已有相关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移动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的思想,也包括应用设计原则和框架及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情境的具体应用案例。本研究旨在根据各领域应用的特点,对应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以更好的服务于移动学习的教育应用。
二 移动学习服务环境概述
1 移动学习服务环境
基于论文《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的研究,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包含六个要素:(1)终端;(2)网络;(3)平台;(4)资源;(5)内容;(6)活动。其中,移动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及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统一定义为移动学习服务环境,即移动学习系统环境的第三个层次。与前两个层次不同的是,本层次的相关设计主要是由教学专家来完成,也是移动学习应用于具体学科最核心的部分。是在已具备所需移动学习设备、网络、平台和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知识的学科特点、学习对象及学习目的,依据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及美学理论设计出恰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大类,要使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必须考虑学习内容的具体呈现形式。学习活动则是为了使学习者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而与其他学习者,教师和移动学习设备间发生的一系列交互行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同时进行的,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 移动学习的内容选择与设计
学习内容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6]。移动学习内容就是指为了实现移动学习目标,借助移动学习设备及平台等,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它涉及到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在进行该要素的选择和设计时,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这部分工作应由教学专家来完成。移动学习内容一般是根据学习主题,学习设备以及学习者的特点,从移动学习资源库中进行相应的选择,如果没有合适的资源,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资源定制。目前,常用到的移动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本地,网络和信息形式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在进行移动学习的内容选择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别进行相应的内容设计。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内容领域知识可以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本研究根据目前移动学习的实际应用,对进行移动学习的学科门类进行归纳,对相应的移动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3 移动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学习场景等)之间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交互活动[7][8]。移动学习活动则是指学习者与移动学习环境之间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交互活动。相对于移动学习内容来说,它对应的就是“如何学”的问题,由教学专家在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完成。以往的关于一般教学情境下和网络课程中常用的学习活动的分类已有很多,由于移动学习并不局限于远程教学情景,同时还具备E-learning的诸多特点,因此,一般教学情境下和网络课程中常用的学习活动都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学习活动包括:信息提醒、阅读、讨论/辩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做笔记、练习/测验、查看学习效果、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制作与实践性活动、游戏、讲授、反思、参观访问、报告撰写[6]。根据移动学习服务主要解决的问题类型的不同,可将移动学习活动相应的分为管理性质,学术性质及情感性质三种类型的活动:
(1)管理性质的活动,指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更好的学习而提供的一些辅助服务,其本身与真正的学习内容并无很大的关联性。例如,有关提交作业的提醒信息或是学习跟踪记录情况。上述移动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提醒及查看学习效果就属于该活动类型。
(2)学术性质的活动,通常情况下所提到的学习活动就是指学术性质的活动,它是指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活动,包括阅读、案例分析、做笔记、练习/测验、资料搜集、现场调查、制作与实践性活动、讲授、反思、参观访问、报告撰写。
(3)情感性质的活动,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进行的学习,学习者大部分时间是缺乏交流的,因而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所以,情感性质的活动就是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创建学习社区的方式来帮助学习者解决各种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孤独感,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包括讨论、辩论、头脑风暴,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及游戏。
三 移动学习服务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为了使移动学习不引发网络距离疏远的问题,在注重学习者自主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这就需要移动学习服务环境的设计者创建一些协作性的学习活动,如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在设计移动学习内容的时候,还必须遵循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如微型学习策略,双向通道理论和良性结构理论,以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学习者,相关理论如下:
(1)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学习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发生[9]。情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如在房间里,学习者从屏幕上或他人那里接收信息;二是正在创设的环境,如通过交互或对话创设的环境,这两方面都很重要[10]。恰恰由于移动学习移动性及交互性的特点,使其能够满足上述两种情况,方便学习者进行情境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11]。它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信息的同步交流,同时也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提高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11]。例如,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习者进行分组学习,每组学生有一个博客园地,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或者看法传到博客上以便知识共享,进而形成一种以单个学习者为单位,以全组成员为受众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通过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12]。其特点均是移动学习领域所关注的,而且只有它们的介入才能实现一次高效的移动学习。例如:台湾中央大学借助蝴蝶观察系统BWL进行蝴蝶相关知识的学习时,使学习者在户外通过移动学习设备亲自去观察不同种类的蝴蝶,期间,还可以借助移动学习设备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获得良好效果。
(4) 微型学习策略是以实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来设计学习内容,以微型的媒体来呈现微型的课程内容,以多种移动通信工具来承载微型内容,并设计在内容、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通信[13]。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具有持续时间不长,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的特点,因此,微型学习策略对其非常适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方便学习者随时进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14],同时,也有利于下次的学习。
(5) 双向通道理论是指学习者通过动画和解说进行学习比通过动画和屏幕文本学习的效果要好[15]。因为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人们对视觉/图示加工和听觉/言语加工有不同的信息加工通道,所以用动画配解说的形式,文字和图示都能被加工而且不会导致任何一个通道负担过重[15]。移动学习内容设计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这个因素,在减少学习者负担的同时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6) 良性结构理论是指在呈现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时,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16]。具体到移动学习,是指在利用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向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时,当增加一些线索来反映其组织结构时,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操作步骤前加上序号。
四 移动学习服务环境设计模式
1 移动学习服务环境设计的一般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不论是移动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还是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都要在一定的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思想要贯穿在整个移动学习服务设计的过程中。结合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可以构建移动学习服务设计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前端分析是指包括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及学习者在内的分析,目的是为移动学习服务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移动学习设备在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学习的设计,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拥有移动学习设备的情况进行移动学习服务设计。由于移动学习设备的屏幕一般较小,所以,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呈现学习内容时,要尽可能的简明扼要。如果移动学习设备的网络条件不是很好,最好不要提供一些视频类的网页。多媒体性是指在选择和设计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移动学习设备对媒体形式及其格式的记录、接收、播放及发送情况。内存大小是指移动学习中所用的终端设备能否完全储存学习内容。能耗情况尤其是指在户外学习的情况下,相关责任人必须提前检查移动学习设备的电量情况,以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电量耗尽状况,影响学习者的正常使用。在进行完前端分析及所用移动设备的特点分析之后,就进入移动学习服务环境的设计阶段。首先,根据前面的分析,确定所需要的移动学习内容是直接来自网络,或者是在恰当的时候以即时消息的形式发送给学习者,还是需要一些本地资源。其次是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具体包括:学习目标/成果、学习主题/任务、活动过程、活动规则、组织形式、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等要素[6]。在进行移动学习服务环境设计时,最好能够考虑多种可能性,设计出相应的备选方案。移动学习开展期间,需要灵活的运用之前设计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找到相应的备选方案,并尽可能的记录学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再次出现。一次学习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本次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评价只是一种手段,绝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以进行相应的改正和不断的完善,最终逐步提升学习效果。
2 典型的移动学习服务环境
目前,移动学习在语言类学习,生物科学及医学领域有一些比较典型的应用,就这些领域中移动学习的服务环境进行分析如下:
(1) 语言类。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分散的时间片式的学习方法非常适合单词识记的学习,这就为应用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利用移动学习设备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单词、短语,还能进行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随时记下在实际情景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其学习服务环境如表2所示:
(2) 生物科学。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各种动植物的特点,生活习性等相关信息,而移动学习的出现,使学习者可以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深入大自然通过亲自观察和亲身经历去获得第一手资料,期间可以借助移动学习设备进行信息查询,交流互动,记录信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学习服务环境如表3:
(3) 医学。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而借助移动学习设备,他们可以方便的查阅各种药品的详细信息,回忆相关的细节知识,从一些相关案例中得到启发,并能及时的与他人交流获得一些帮助,而且还可以记录实习情况以便之后的反思,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的效率,其学习服务环境如表4所示:
五 移动学习服务环境与移动学习类型的匹配性分析
结合技术和教学策略两大因素,可以将移动学习分为七种类型,如表5[18][19]所示。
其中,自我管理类主要关注的是信息存储及检索;参考类可以利用手持设备的便携性及移动性在学习活动发生的地方访问学习内容;互动类致力于使使用者多用“响应和反馈”的方式;微型世界类允许学习者在真实世界的受限模型中通过实验建构自己的知识;数据收集类利用手持设备的功能来记录他们所处环境的数据和信息;位置感知类是通过使学习者与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行恰当的交互来情景化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类的目的是要促进知识共享[18]。本研究将依据各种移动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及移动学习的特点,对其进行匹配性关系分析,如图2所示:
在匹配过程中,没有考虑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及网络情况的约束,仅从每种类型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出发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匹配性分析。其中,有些移动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没有与任何一种移动学习类型相关联,例如:信息形式的图形/图像,动画及音频/视频形式,这并不表明它不会成为移动学习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因为上图展现的是最佳匹配。在移动学习类型与移动学习活动的匹配关系中,仍然只是针对每种学习类型的关键特征来挑选相应的典型的学习活动,上图中无连线的两者之间并不表明没有关系,例如:合作学习与做笔记之间没有连线,这并不表明在移动合作学习中,不会出现做笔记这种学习活动,只不过它不是移动合作学习的一种典型的学习活动而已。
六 移动学习服务环境下的典型移动学习案例分析
就移动学习应用的实际情况而言,不论是其终端设备,网络状况,还是支持它的平台或资源,即移动学习的系统装备环境和移动学习的系统支持环境,都不足以成为决定移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移动学习的系统服务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也都迫不及待的想找到一些好的案例进行参考借鉴。
本研究就对移动学习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移动学习的系统服务环境――移动学习内容及活动进行分析,如表6所示:
关于移动学习典型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学习内容呈现形式及所采用的学习活动类型的分析,即其系统服务环境的分析,均是提取每个案例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及学习活动类型。从中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都会涉及到阅读这项学习活动,这也正好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虽然在移动学习过程别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其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而这些理论基础基本上就是通过大量阅读相关资料这种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的。因此,阅读不仅是传统课堂教学,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学习活动,也应该成为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活动。同时,文本作为学习内容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这与目前的资源建设情况,网络情况等也都是比较吻合的,说明了在移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仍需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以更加丰富其学习内容,使学习者真正实现移动学习的自主性。
七 总结
有了移动学习所需的终端设备,无线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如何借助它们设计出恰当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者通过与学习者,教师及终端设备交互进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是目前移动学习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在对移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于移动学习应用比较广泛的学科门类,结合其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移动学习在其中的适用环节,分析并总结归纳了几种典型的移动学习服务环境模式。进一步从移动学习的类型出发,根据其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移动学习所适用的移动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最后回归到实践中,对目前移动学习领域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所涉及到的学科门类,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分析,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对比,两者能够较好的融合,对移动学习服务环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 王晓晨, 李玉顺. 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 远程教育杂志, 2009, (1): 3-7.
[2] 王阳. 基于SCORM的规范化移动学习课件设计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 Evangelos Triantafillou, Elissavet Georgiadou, Anastasios A. Economides.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on mobile devic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4): 1319-1330.
[4] Sungho Kwon, Jeong Eun Lee. Design principles of m-learning for ESL[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 2(2): 1884-1889.
[5] Po-Han Wu, Gwo-Jen Hwang, Chin-Chung Tsai. A pilot study on conduc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clinical nurs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0, 12.
[6] 黄荣怀, Jyri Salomaa编著. 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5.
[7] 马斌,王兵. “泛网时代”来袭[N].人民邮电报, 2007-9.
[8] Weiser M. 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1, (9): 94-104.
[9] 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1):14-20..
[10] 詹青龙, 张静然, 邵银娟等. 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与迈克•沙尔普斯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3): 1-7.
[11] 刘江坡, 袁浩, 毛颖颖.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12): 141-143.
[12] 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 2000, (12): 7-13.
[13] 顾小清, 顾凤佳. 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 2008, (3): 17-21.
[14] 祝智庭.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 2008,(2):10-13.
[15] 张丽,盛群力.技术应如何致力于促进学习?――梅耶论多媒体学习与教学设计的原则[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26-32.
[16] Kenneth H. Silber. A principle-based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and teaching ID[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 (9): 5-14.
[17] Hui-Chun Chu, Gwo-Jen Hwang, Chin-Chung Tsai, Judy C.R. Tseng. A two-tier test approach to developing location-aware mobile learning system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J].Computers&Education, 2010, 55(4): 1618-1627.
[18] Bryan Patten, Inmaculada Arnedillo Sánchez, Brendan Tangney. Designing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ist and contextual applications for handheld devic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 46(3): 294-308.
[19] 黄龙翔, 陈文莉等.移动学习活动的属性分析:探讨学习活动设计的两个个案[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2): 7-15.
Research of System Service Environment of Mobile Learning
FANG Hai-guangLI Zhen-zhenWANG Xiao-chunLIU M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focus on mobile learning has gradually shifted away from the terminal equipment, network access to the design of lea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activ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general mode of mobile learning service environment design, typical system service environment of mobile learning applic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biological science, medical science, and analyses briefly the match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mobile learning and a variety of mobile lea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activity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activity (both of them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mobile learning service environment) and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theory. Finally, it summarizes learn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referred to in the typical mobile learning cases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play a fundamental part in the mobile learning service environment design, and ultimately improves the learners’ performance of mobile learning.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仿真教学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是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集控运行工作环境,从事电厂运行、维护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在传统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往往用一只粉笔、一张嘴、一份课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章节讲解,课程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般采用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不理想。2009年,《单元机组运行》课程作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建设,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四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开发了一套基于任务驱动的“一线五化”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一、“一线五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毕业生回访、班组长座谈等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反馈得到传统的章节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发电企业对生产一线运行人员的培养需求,企业还得花大量的精力去培养新员工,造成学校教育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严重脱节。针对以上问题,课程开发团队重新对电厂运行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校内实训设施和条件,提出以完成单元机组启动、停机、正常运行调整为主线组织“一体化”教学,将原本零散、枯燥的专业知识整合到单元机组运行控制中去,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操作票、策划操作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分任务、分阶段按难度层次完成单元机组运行全过程控制。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对电厂整个控制操作界面、操作流程、运行方式、运行参数、运行规程都非常熟悉,一旦毕业参加工作,只要结合各厂生产现场设备情况和运行规程进行熟悉即可上岗,不用再对运行人员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大大缩短新员工培训上岗时间,节约企业用人成本,而对学生而言,使他们能更好、更快的适应运行岗位工作。
2.通过“任务化”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依据课程设计开发思路,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将本课程划分为4个分项目,共计15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见图1)和1个综合训练项目,其中综合训练项目为完成单元机组冷态启动至带满负荷综合操作。5个项目主要培养学生“五种能力”,项目1培养学生对集控环境、岗位、班组管理的“认知能力”;项目2培养学生在冷态条件下对机炉电各辅助系统的“恢复能力”;项目3培养学生对正常运行机组参数的“控制能力”;项目4培养学生进行正常停机和紧急停机的“操作能力”;综合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机组冷态启动工作的综合“操控能力”。通过“能级递进”式的任务设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切身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从中能获得成功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变被动学习习惯。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集控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即: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我要学”向“我能学”转变;由“我积累”向“我创新”转变;由“我介入”向“我投入”转变;由“我相同”向“我不同”转变。
图1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内容组织
3.采用“仿真化”为主的教学手段培养职业能力
火电厂运行工作对象都是高温、高压热力设备,高转速动力机械,高电压电气设备,危险性极强的工作性质决定《单元机组运行》课程教学性质,不能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际操作,须通过仿真模拟操作方式,熟悉电厂运行工作。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新建设二个、改建一个“一体化”仿真教室,在原有的300MW、600MW仿真软件的基础上,新购置1000MW、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核电、脱硫脱硝等多套仿真软件。课程教学团队可根据市场需求,加载不同仿真模型,以满足未来国家对发电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造成的用人需求变化的需要。
本课程主要采用仿真教学手段,仿真机房高度仿真集控运行室,每组共有6台仿真机,其中1台为主机,4台为DCS仿真控制系统,1台为就地仿真系统,仿真机组正前方布置有电气一次接线图,合幕显示屏、报警光字牌、报警音响、火焰监视电视,这样布局让学生有一种置身集控室的感觉。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标准工况、开发仿真操作试题库、制定仿真操作评分规则和仿真机标准操作票、制作标准操作录像、设置典型故障工况等仿真资源库,供教师教学、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比对和竞赛。
4.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技术支持
利用传统和现代教学资源,将框架性资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和仿真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本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见表1),向授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技术支持。通过搭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集控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学生职业能力有很大进步,学生多次在高职院校集控运行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教学资源建设极大带动了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开发了《单元机组运行》、《锅炉系统巡查》、《汽轮机系统巡查》、《单元机组事故诊断与处理》、《单元机组经济运行与管理》等教材,建成火电厂集控运行省级精品专业,《单元机组运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了一批科研、教研项目,课程团队发表多篇论文。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增强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团队教师经常性参与发电行业集控值班员工种技能鉴定出题、操作考试评委工作,受邀还参加电厂运行人员能级鉴定工作。目前课程资源建设效果得到出版社和行业同仁的一致认可,2012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组织的“十二五”高职类电力专业教材会议在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单元机组运行》教材作为样本向全国电力类高职学校全面推广。
表1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一览表
传统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资源
框架性资源 行业标准 网络资源 课程空间
课程标准 教师空间
职业标准 授课视频
技术标准 专业网站
运行规程 互动平台
课程资源 校本教材 仿真资源 仿真软件
教学课件 标准工况
操作录像 典型故障工况
其他教材 操作试题库
理论题库 标准操作票
5.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跟踪学习效果
传统的“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总评”不同的是多元化评价模式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其特点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单元机组运行》课程特点,在日常任务实施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若采用“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评价结果会表现出很强的偶然性,因此将评价重点形成性评价上,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团队合作能力、指挥协调能力、运行操作水平、总结分析能力、综合处理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再结合期末理论测试成绩形成终结性评价,这两部分所占比例是80%:20%(见表2)。通过以上评价模式的改革,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任务完成后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全程跟踪、诊断、控制和反馈,更加客观的反应教学的真实性,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表2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学习评价表
评价类型 评价内容 权重
形
成
性
评
价
(80%) 素质考评
(学生
互评) 劳动纪律 出勤情况 3%
协作精神 岗位之间沟通 3%
贡献大小 任务完成的质量 2%
积极主动 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 2%
操作票制定考核 操作票制定准确性、规范性 10%
运行综合考核卡 从监盘、协调、调整、判断、处理五个方面考核 10%
运行总结分析卡 规定时间内完成情况和误操作情况 10%
任务工单 提交次数和作业成绩 20%
综合训练项目考核 考核成绩 20%
终结性评价(20%) 期末理论考试 考核成绩 20%
6.参照“企业化”的管理标准养成职业素养
按照发电企业运行人员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实施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分别模拟相关运行岗位角色。根据发电部的岗位设置,确定了由任课教师担任运行值长,然后根据学生不同能力特点,让他们分别担任运行单元长、主值班员、副值班员、巡检员等岗位,再按照现场岗位职责的要求,确定了每位学生的岗位职责。并且每次任务各学生的岗位要进行轮换,避免出现一个运行班组就几位同学包揽一切操作的情况发生。让每位学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既学会指挥协调、团结合作,又学会服从安排、严谨做事。
通过借鉴现场标杆班组评比标准,制作标杆班组流动锦旗,在每次任务完成后评出标杆班组并授予流动锦旗,由他们展示学习成果、介绍学习经验,在班级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带动全班学员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一线五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宗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准备、完成、总结任务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管控任务实施全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完成形成性评价,形成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能很好的迁移到《变电运行与仿真》课程教学。各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涉及仿真类课程特点对该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因此本教学模式具有较强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海燕.基于“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旅游类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李伟波.项目驱动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
学习记忆的行为学研究
一、人参皂甙对正常动物学习记忆的影响 人参皂甙对正常动物的学习记忆有明显促进作用,可提高分辨学习能力,加速条件反射的形成,促进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等。早在1950~6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人参可以加速小白鼠和大鼠条件反射的形成。1980~90年代,国内外的研究[1,2]表明,人参皂甙可明显改善正常动物的学习记忆,提高方向辨别能力。曹颖林等[3]发现,中国人参茎叶皂甙可以提高大白鼠在MG-2型迷宫中条件性回避反应的出现率和分辨学习的正确率,并且前者的提高程度较后者更为显著。崔连华[4]则发现,大鼠腹腔注入GSLS后可加快学习速度,但这种作用较慢,停药后效果达到最好且可持续一段时间。张均田、杨迎等[5,6]研究发现,用人参皂甙单体Rb1和Rg1喂养小鼠,短期内Rg1可促进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 Rb1则主要改善记忆的获得和再现;较长期两者均可促进动物成年后的学习和记忆获得过程,表现为跳台实验中错误次数减少,避暗实验中错误次数减少和进入暗室的潜伏期延长。
二、人参皂甙对学习记忆受损动物的影响 以电休克、药物脑缺血和应激等制作学习记忆障碍模型,观察到人参皂甙对受损动物的学习记忆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电休克 曹颖林等[7] 以电休克大鼠所致遗忘为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发现GSLS对正常大鼠学习记忆过程仅有微弱易化作用,对电休克大鼠短期记忆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他还发现GSLS可以提高小鼠在穿梭箱条件性回避反应的出现率,缩短反应运动,明显改善记忆障碍[8]。王爱明[9]也发现了这一现象。(2)药物 张磊等[2]采用一次性训练被动回避反应和水迷宫法,观察到人参皂甙可拮抗樟柳碱和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巩固障碍以及40%乙醇造成的记忆再现缺损。马天才等[10,11]研究发现GSLS和GRS均能易化大鼠学习的获得和记忆的保持,改善东莨菪碱和环己酰亚胺所致的记忆障碍,并认为两者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3)脑缺血 裘月等[12]用跳台法和避暗法观察到人参皂甙可对抗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 Lim等[1]认为, Rb1可以保护海马神经元免受致死性缺血而致的损害,这可能是通过清除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产生的过多的自由基而起作用的。(4)应激 高南南等[13] 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剥夺小鼠24h 睡眠后,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而西洋参皂甙100mg/kg、50 mg/kg组对睡眠剥夺后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有明显逆转作用,以100mg/kg组最好,通过对西洋参皂甙的薄层分析,认为西洋参皂甙所含单体与人参皂甙相同。
学习记忆促进作用的中枢机制
学习、记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生化过程。简单学习记忆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复杂学习记忆则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改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参皂甙对中枢神经递质、脑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海马形态学的改变等方面。
一、人参皂甙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代谢的影响 学习记忆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代谢有关。一般认为,中枢胆碱能系统、多巴胺系统和一氧化氮功能的提高对学习记忆产生有利影响。(1)胆碱能系统。有研究[14]认为, Rg1和Rb1是人参促智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它们可增加胆碱能系统中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增强脑突出受体对胆碱的提取,同时提高M型胆碱受体的密度。Yamaguchi等[15]发现,给东莨菪碱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的大鼠重复腹腔注射Rg1或Re可提高大鼠的反应正确率和中隔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nbsp;acetyltransferase,ChAT)的活性并发生作用,但斜索、尾状核和海马的ChAT的活性却无变化。陈嘉峰等[16] 发现,结扎蒙古沙土鼠左侧劲总动脉造成急性脑缺血后, 脑组织内ChAT的活性和Ach含量明显下降,非缺血侧Ach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在缺血前腹腔注射人参皂甙能明显提高缺血侧ChAT活性和Ach含量,非缺血侧Ach的含量也被提高。Salim等[17] 也发现, Rb1可增加前脑基底部ChAT的表达。(2)多巴胺系统。王爱明等[9]发现,GRS和GSLS能明显提高动物脑干、纹状体、海马等部位5-HT的含量,脑干5-HT含量的增多还可进一步影响额叶、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引起尾核等脑区胆碱能神经功能的改变。曹颖林等[8]则发现,腹腔注射GSLS可增加全脑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3)一氧化氮。Gillis等[18]认为,人参皂甙对学习记忆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脑内一氧化氮的合成有关。
二、人参皂甙对中枢神经系统脑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长期记忆通过细胞核特殊 RNA结构的变化得以经久保存,新事物产生的新蛋白质在几分钟内可构成记忆系统的新内容。人参皂甙对脑内蛋白质、RNA、DNA的合成均有促进作用[2,17]。Salim等[17]发现, Rb1可增加前脑基底部trkA mRNA和海马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其它的神经营养因子( 如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编码的神经肽 (如前脑啡肽和前速激肽原)及淀粉样蛋白前体却没有变化。并由此认为Rb1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可能与神经营养系统有关。Liu等[19]发现Rg1可增强大鼠海马c-fos基因表达和提高海马cAMP的水平,并认为这可能参与Rg1促进学习记忆和抗衰老的中枢机制。
三、 人参皂甙对海马形态学的影响 研究表明,记忆的形成和保持与海马神经元长时程突触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有关[20]。通过促进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等神经元的变化而提高神经元核内核糖核蛋白基因(rDNA)的转录活性、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增强海马突触的传递功效,可能是人参皂甙诱发海马LTP和促进大鼠学习记忆的神经物质基础。杨迎等[6]发现,Rb1和Rg1均可促进幼鼠身体发育和脑神经发育,并易化小鼠成年后的记忆获得过程,较长期给予Rb1和Rg1可明显增加小鼠海马区CA3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汪健等[21~23]发现人参皂甙不仅可以提高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NMDA受体的数目及活性,而且能增加CA3区锥体细胞、齿状回颗粒细胞嗜银核仁组织者区(silver-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Ag-NOR)和海马突触的数目及单个突触面积,同时还可使大鼠的苔藓纤维末梢出芽提高1~3倍。
结语与展望
近年来,对人参皂甙对动物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已逐渐从单一的行为学研究走向行为观察和机制探讨二者并重,从人参总皂甙的宏观研究走向筛选对学习记忆有效的单体进行研究。下一步需要继续加强对海马的形态及功能、第二信使系统及胆碱能和单胺类递质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这有助于进一步探明人参皂甙的药理作用和学习记忆的中枢机制。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Lim JH, Wen TC,Matsuda S, et al. Protection of ischemic hippocampal neurons by ginsenoside Rb1, a main ingredient of ginseng root.Neurosci-Res, 1997, 28(3): 191~200.
2.张磊.人参和三七对小鼠的易化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0):610~612.
3.曹颖林,张淑斌,孙家廷.中国人参茎叶皂甙对大白鼠条件性行为的作用.沈阳药学院学报,198 8,5(4): 275~277.
4.崔连华.中国人参茎叶皂甙对大白鼠条件性回避反应的影响.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7, 14(5): 1~2.
5.Zhang JT. Abstract of International Ginseng Seminar. Tokyo, 1989: 31.
6.杨迎,张均田,石成璋等.人参皂甙Rb1和Rg1促智作用机制的探讨——对小鼠脑神经发育的影响.药学学报,1994,29(4): 241~245.
7.曹颖林, V.D.Petcov, I Todorov et al.中国人参茎叶皂甙对大鼠行为的影响.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6, 13(3):185~188.
8.曹颖林,李伯纯,肖云彩等.中国人参茎叶皂甙对电休克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中草药,1989,20(7):18~20.
9.王爱明,曹颖林,王玉坤,等.中国人参根、茎叶皂甙对大鼠学习记忆及脑内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1995, 20(8): 493~495.
10.MA Tiancai, YU Qinghai, chen Minghua. Effect of ginseng stem-leaves saponins on one -way avoidance behavior in ra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1991, 12(5): 403~406.
11.马天才,于庆海.人参茎叶皂甙和人参根皂甙及塞庚啶对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的影响.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2): 86~90.
12.裘月,杜冠华,屈志炜,等.小鼠暂时性脑缺血引起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及人参皂甙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学通报,1995, 11(4):299~302.
13.高南南,于澍仁,吕瑞绵.西洋参皂甙对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获得的影响.中药材,1996,19(3):144~146.
14.马天才,于庆海.人参对学习记忆的药理影响.中草药,1990,21(7):38~40.
15.Yamaguchi Y, Higashi M, Kobayashi H.Effects of ginsenosides on maze performance and brain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activity in scoplamine-treated young rats and aged rats. Eur J Pharmacol, 1997, 329(1): 37~41.
16.陈嘉峰,崇瑞义,秦震.人参皂甙对实验性脑缺血脑组织内 Ach、ChAT的影响.Chin J Neurosci, 1995,2(2): 90~92.
17.Salim KN, McEwen BS, Chao HM, Ginsenoside Rb1 regulates ChAT,&nb sp;NGF and trkA mRNA expression in the rat brain, Brain Res Mol Brain Res. 1997, 47(1~2): 177~182.
18.Gillis CN. Panax ginseng Pharmarcology: a nitric oxide link, Biochem Pharmacol. 1997, 54(1): 1~8.
19.Liu-M, Zhang JT,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g1 on c-fos gene expression and cAMP levels in rat hippocampu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96,17(2):171~174.
20.Laroche S, et al.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nitude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 dendate gyrus and associative leraning in the rat. Neurosci, 1989, 28: 375.
21.汪健,娄艾琳,孟书聪,等.用放射自显术研究人参皂甙对大鼠海马NMDA受体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96,12(6): 5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