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实训方案

企业实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实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实训方案

企业实训方案范文第1篇

然不能忽略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技能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方能踏上职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如何将“白纸般”的高职生培养成为专业性的建筑工程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难题。毋庸置疑,提升建工专业高职生的技能水平,势必离不开强大实训室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训室的“仿真式”模式,才能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经验和素养,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然如何建设一个规范化、科学化、实效性凸显的建工实训室,无疑是高职院校建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自身经验和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为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生源不足,导致实训室人均投入过大。高职类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学历层次上的差别,导致产生了生源不足的天然缺陷,这是由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一般而言,非专业性建工类高职院校仅能招收两个班级左右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约80人左右,由于招收的学生较少,导致实训室建设时面临资金的难题,即使获得资金支持,实训室的受益面也是较为窄的,存在着人均投入过大的不足。

(二)实训室建设场地不足。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工学结合”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建设专业化的建工实训室已然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然专业化建工实训室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场地面积也是极为庞大的。需要涵盖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方面,以实现多功能实训室的建设,但要涵盖这些模式,至少需要数千平方米的建设面积,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受国家层面上面帮扶少,以及各院系专业间的竞争,要建设一个标准化多功能实训室显然困难重重。

(三)实训室建设水准与教学实践“脱钩”。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随着房地产的兴盛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周期变短,高职院校要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建筑工程人才,必须呼应这些变化。然由于实训室建设受资金所困,导致实训室设备更新极为缓慢,难以凸显实训室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优势。如建筑工程测量中需要到的经纬仪,实际上已经被全站仪“淘汰”,但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使用经纬仪作为实训工具。

二、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的优化方案

针对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着的人均投入过大、场地不足、实训设备与教学实践脱节等等不足,必须拿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已彰显实训室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正能量”。

(一)以“工学结合”为依托,推进建工实训室建设。“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最为显著的原则和特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这一原则,才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对此,在建工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高职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性质和状态,来仿真式模拟高职生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建工实训室建设势必要涵盖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在实训室学习便能熟练建筑材料性能、建筑单项工程操作、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成本核算等等关乎建筑工程的内容,从而奠定其职业拓展的厚实根基。

(二)科学规划,建设多功能的建工实训室。构建多功能、多用途建工专业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实训室已然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技能发展的需求,且利用效率较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与科学发展之理念相悖,对此,必须走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建工实训室建设之路。然在多功能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科学规划设计,必须要将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几大模块做好布局,涵盖其中,当然,为了节省资金和场地面积,可以考虑将模块中一些相似、相通的部分进行整合,如将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进行合并,这样可以有效凸显科学规划的内涵。

(三)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中面临的资金难题、设备陈旧不足,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扬长避短,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和设备更新快的优势,“以他人之长来补我之短”。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让高职生更加贴近地了解到当前建筑工程业务中需要涉及到的设备、流程以及专业测量知识,将实训过程转化为社会生产过程,可以有效地摆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纸上谈兵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建筑工程的机会,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生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

企业实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规模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管控

作者简介:吴增华(1963-),女,江苏海安人,湖北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余东华(1956-),男,湖北大冶人,湖北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7)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59-02

科级干部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公司各项业务的直接推动者和指挥者,在公司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电网公司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将加大“两个转变”力度,加快“两个一流”建设步伐,当前的核心工作是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来推动企业管理的变革。为完成“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国家电网公司迫切需要打造一支素质高、实力强、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将管理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的战略布局上来。

湖北电力公司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对科级干部培训工作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有益探索,改变了以往零敲碎打的培训方式,首次尝试将大批科级干部进行集中、系统化的培养,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培训三千名科级干部,每年轮训十期,每期培训百名科级干部。本项目培训人数多,时间跨度长,开了电力企业科级干部大规模培训的先河。

在时间跨度长、办班密度大、参加人数多的情况下,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管用的培训方案,使之在三年内只需适度滚动修订,不必做重大的调整;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办法,改进和创新培训班级管理模式,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实施;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前后期的学员在新知识的获得上保持统一的标准,确保培训效果的延续性。

一、精确分析培训需求,保证培训方案的前瞻性、科学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采取各种办法和技术,对组织及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从而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是针对性选择培训方式和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的前提,因此,正确的培训需求分析是统领整个培训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培训中发挥着先导作用。

为办好本次培训项目,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征求了9个部门的意见,走访了2家地市公司,搜集了分析问卷258份,对科级干部培训需求进行精确分析,最终确立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培训方案。

1.科级干部培训需求分析

科级干部培训是涉及公司方方面面的重大培训项目,科学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科级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以以下三点为指导:首先,企业需求应优先于学员需求,企业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明确的,而个人的需要是模糊的、波动的。其次,培训项目设计应以公司发展需要和重点工作为出发点,明确科级干部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提升的能力。最后,培训应立足于科级干部行为模式的转变,工作质量的提高,讲求实际效果,而不能流于一般化。

在本次培训需求调研中,调研工作组针对4种不同对象,设计出5套内容不同的调查问卷,提供了含有4个模块30多门供选择课程名称的“课程菜单”。项目设计人员通过对调研访谈信息和258份调研问卷的认真分析,研制出既符合公司需要,又能够覆盖60%以上受训者普遍选择的正式实施课程表,为形成具有前瞻性、科学管用的培训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拟定前瞻性、科学性培训方案

依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湖北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经过反复讨论协商,制定了本次科级干部三千人大规模培训的方案。

(1)配置六大模块课程,匹配高端品牌讲师。根据科级干部的能力现状,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总结出基于公司发展战略需求、业务发展要求的课程设置思路,即以理论和政策为先导,以战略和管理为重点,以文化和思维为补充。依据项目调研结果,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的转型要求,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经过反复商讨和修正,确定了宏观经济、党性修养、三集五大、管理人力、企业文化和系统思维等六个模块的培训课程。

为保证课程讲授的适用性、专业性、针对性,培训项目充分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邀请到了两岸专家学者与学员交流授课,讲师阵容强大,汇集湖北电力公司内部讲师、宏观经济学家、著名咨询公司合伙人、知名企业高管、知名高校教授、职业培训师等。

通过配置针对性课程,匹配高端品牌讲师,确保培训内容的前瞻性、科学性,帮助科级干部明确使命,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掌握公司改革创新的精髓,并将领导力渗透到工作中,以新的管理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

(2)丰富培训形式,以乐促教。丰富的培训内容需要有丰富的培训形式作支撑。为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次培训抓住成人学习的特点,在形式上进行独具匠心的创新实践。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面授课程的方式,加入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如看电影学管理、成长风向标等,将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座谈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寓教于乐,使培训实施更加实效。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活力十足的体育活动,以丰富学员的培训生活,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以乐促教。

二、完善培训实施管控,确保培训顺利实施

本次轮训项目时间跨度长,每期培训人数多,培训实施管控成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关注点之一。项目从组织管理、项目汇报、培训评估三个方面加强管控,有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1.实施项目管理制,加强学员自主管理

(1)项目管理制。培训班实施项目管理制,以管理项目的方式进行培训班的管理工作,更加注重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的管理。根据培训班实际需要,培训班成立项目专项工作组,由项目经理对项目进行全过程集成管理,组织和指挥工作组成员准时、优质地完成项目各项工作,保证项目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衔接。

(2)学员自主管理模式。为了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在组织管理模式方面,培训班创造性建立学员自主管理模式。每期培训班中,通过自荐、竞聘等方式成立学员自主管理的班委管理团队,包括班长1名,学习委员1名,生活委员1名,主要负责培训期间学员的活动组织、学习管理等日常工作,并协助开展培养考核工作。

此外,班级还成立了多样化职能小组,如快乐小组、宣传小组、学习小组、支持小组、纪律小组等,让每一位学员都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培训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来。

学员自主管理制有效激发了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民主、平等、竞争、分享”的班级氛围,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学员之间的凝聚力。

2.采取三级汇报体系,及时沟通培训信息

培训采取系统的三级汇报体系,即每天针对培训实施情况的日汇报和针对项目整体实施规划的中期汇报和总结汇报。培训现场负责人每日向项目组成员汇报项目实施状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寻求改进和提升措施。中期汇报总结项目前半阶段的实施状况和后半阶段的实施计划,帮助项目组了解项目实施的效果,管控后期风险。总结汇报汇报整个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项目成果的沉淀和项目后期跟踪等,形成培训档案,为以后的培训工作做借鉴。

3.完善培训评估机制,强化培训效果考察

培训评估是对培训效果做出评判的过程。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员、讲师及培训组织实施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评估,客观公正地评估培训的效果,克服培训中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在促进培训效果落地的同时,也为湖北电力公司的培训项目管理积累客观数据与实战经验。

本次项目采用180度评估问卷、试卷测试、论文撰写等方式,对学员、讲师、培训组织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1)对学员的评估。对学员的评估是培训评估中最重要的环节。以掌握学员基础信息为起点,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进行知识测试和论文撰写,了解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促使学员主动学习,并将所有评估结果纳入学员成长档案。

(2)对讲师的评估。对讲师的评估采用180度评估问卷进行评估,由学员、培训现场负责人员分别完成,评价内容包括讲师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以及授课期望等。这些评价结果可作为留档资料,为今后培训项目中的讲师及课程选取工作提供指导。

(3)对培训组织实施的评估。安排学员、讲师以及培训现场负责人三方对培训组织实施运用180度评估问卷进行评估。考察内容包括: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及时性的感知;讲师课前准备的周全性与课程进行的执行性;培训现场负责人对需求响应的及时性以及项目配合的有效性。

三、加强宣传策划和自主学习,保证培训效果的延续性

本次培训时间跨度大,办班期数多,为保证前后期的学员在新知识的获得上保持统一的标准,确保培训效果的延续性,需加强宣传策划和自主学习。

1.加强宣传策划,扩大培训影响力

为提升本次培训项目在湖北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的影响力,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和亮点、创新年轻干部培养方式方法的新经验等进行了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报道。通过公司内部发文、张贴宣传横幅标语、制作宣传橱窗板报、撰写宣传简报、剪辑电子相册、新闻报道等多种手段,使培训有影、有形、有声、有色,在公司内部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态势,扩大培训的影响力度。

通过宣传使没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培训产生强烈的向往,了解培训实施动态,使已经参加过培训的学员跟上知识的更新。

2.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学员自主学习

以公司内部远程教育平台为依托,将培训内容以网络课件的形式放在湖北电力公司内部学习平台上,实现共享学习资源,并在网站上设置答疑解惑的专区,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将课堂培训与网络学习有效结合,将学习延续至培训课堂外。

企业实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秘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光华(1974-),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教学管理与改革。(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09-02

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纲领性和指令性文件,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是否达标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秘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利用校外企业作为技能培训基地,实现课内专业言传与工作单位身教结合,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捷径,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努力体现。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原则、基本构架和改革措施,旨在探索一条体现“行业导向、校企一体、虚实结合、课证融通、突出创新”特色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原则

1.坚持方案设计系统性原则。培养方案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重点设计好精炼实用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有效掌握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拓宽知识面,适当设计柔性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限选)和专业拓展课程(任选)供文秘专业学生选修,加强和突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设计中,正确区分不同层次教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注意课程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坚决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文秘专业学生个性发展。

2.坚持灵活性的原则。文秘专业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在保持主干课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及相关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时刻关注行业趋势和就业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要修订培养方案,灵活调整部分课程设置,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培养方案的稳定性、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3.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升原则。要处理好文秘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养成之间的关系,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专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适应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基础课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精神和素养,要提高教学的起点和课堂信息量,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专业基础课应根据文秘专业主干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予以拓宽,注重增加新的相关学科课程;专业课应解决知识面窄和内容陈旧的问题,抓住那些能起到启蒙、点拨作用的,完成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课外培养环节的落实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和探索知识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与校内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安排一些有助于科研能力培养的训练环节,使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参加各种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获得必要的学分。

4.深化校企合作办学观念,突出文秘专业办学特色。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资源,有条件的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瞄准行业发展的前沿,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文秘专业课程,利用企业操作平台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形成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特色文秘专业培养模式。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并以此带动文秘专业建设、教改和课程建设。根据文秘专业实际,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时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性。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灵活创新,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构架

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分为理论课、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三部分。理论课可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三大类,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50%,学科基础课占40%,专业课占10%。加强实践实训课程比例,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周,约40学分,在总学分中占25%左右,其中要求企业实习学分不少于实践总学分的1/3;专业教学20~30周,约20~30学分。课外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科技活动(含科技制作、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文化活动(含学年论文、读书报告、文字作品、文体活动)、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等,根据院系实际安排8~10学分。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

1.校企共同论证探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清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是制订正确实效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吸纳企业人员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按照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在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开展各类技能训练活动,增加实习、实训时间,有意识地将在企业实习经验与校内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中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和精品课件,将学生的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将极大地改变仅靠课堂讲授的弊端,将理论传授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坚实基础。要将融合校企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必须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应在设备选型、结构布局、指导教师、运行管理等方面更贴近真实工作环境。设备应是相关产业或行业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的生产型设备,结构布局应模仿真实生产或工作环境,并适合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建设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学习场所。要求学生主动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规范实习实训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支持。在文秘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院系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在师资队伍、教学时间、教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校企合作背景下,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显得不匹配技能培训的新需要,亟须建立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体系。修订有关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文件,强调管理规范化,做到既符合企业实际又遵循学校制度,妥善解决相应的实习实训经费和食宿场地等方面的问题,为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持。

4.努力推行考证制度,增强学生企业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文秘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秘书资格证或其他技能证书,直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中优先考虑考证需求,尤其要求在专业选修课中直接列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体现教学计划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考证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为顺利通过证书考取提供极大的支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考证的要求,强制性激发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质性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

5.实行校企师资双向交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从行业企业聘请相关技术专家构成专业教学团队,直接为文秘专业学生授课。同时可以作为专业建设的学科带头人,接受相应考核,享受相关待遇。院系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企业各级各类培训,并集中到企业顶岗实践,在服务企业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实现校企师资人员的交流互补,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四、结语

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是最为适合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达成学生课堂学习与技能提升的一致性,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季春.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文教资料,2010(24).

[2]张福清,郭炎武.当前文秘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高职高专比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陈蘅瑾.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

[4]陈光谊.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职教论坛,2010(2).

[5]朱林,李惠华.提升职业能力创新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秘书之友,2009(10).

企业实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营销课程 实训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84-01

一 专业课程实训安排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有四门专业课程设置了实训环节:“市场营销实务”讲授学时56学时,实训学时60学时;“市场调查与预测”讲授学时52学时,实训学时60学时;“广告基础”讲授学时52学时,实训学时30学时;“营销策划”讲授学时52学时,实训学时60学时。

“市场营销实务”实训安排:第一周完成实训项目一:宜昌市某行业/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第1天搜集资料,完成调查方案的制定;第2~4天实地调查;第5天资料整理并完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报告的撰写。第二周完成实训项目二:某产品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营销。第1天搜集资料,完成调查方案的制定;第2~3天实地调查;第4~5天资料整理并形成结论,制作PPT并展示。

“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安排如下:各班由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将学生分成小组,每6~8人一组,由组长负责安排指挥,确定调查主题,分工协作,完成实训任务。校内实训一周,在经贸机房完成调查方案的制订,并提交调查问卷;在校外宜昌市城区范围内实地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实训一周,全程两周。

“广告基础”实训安排如下:在经贸机房每人完成个人标志、个人名片的设计作品一份。

“营销策划”实训安排如下:指导老师可将全班分为若干个策划小组(6~8人为宜),各策划小组可选择当地市场某一品牌作为小组营销策划主题,各策划小组根据前期的市场调查结果撰写营销策划书,小组成员每人撰写实训心得体会,最后各小组集中进行PPT演示,对策划方案进行答辩,指导老师评价。

二 专业课程在实训安排上的优缺点

1.课程在实训安排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一,实训时间分别是30学时或60学时,折合后分别是一周或两周的整周实训,时间明晰,便于教学管理。

第二,实训内容与课程内容一致。通过实训能起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尝试运用于实践、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如“广告基础”通过让学生设计作品来进行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通过真实的市场调查来进行实训,“营销策划”通过针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营销策划来进行实训等。

第三,实训教师对实训期间的管理认真负责,有严格的签到制度,并能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训,提交实训成果。

2.课程在实训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训时间统一安排在该课程完全结束后,虽然便于教学管理,但把整周的时间都用于完成内容并不太复杂的实训任务,导致学生先玩后突击或先突击后玩,在机房也是偷偷看电影、聊天,浪费学校机房资源且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实训内容与真实企业联系不太紧密,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反正是虚拟的,对待实训在态度上就不够严谨,使实训从表面上看内容齐全、程序到位,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能力的锻炼并未到位。

第三,在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实训中,实训考核体系未完善,考核没有细化到团队中每个人的分工、贡献及得分情况,故存在一些浑水摸鱼的情况。

三 如何更好地安排课程实训

1.在课程实训的形式上,要密切与真实企业联系

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应针对真实企业的需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帮助真实企业进行市场调查,考核由真实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营销策划”课程实训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为真实企业的某个产品进行策划,考核由真实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若策划案优秀,可以被真实企业采纳并参与实施;“广告基础”课程实训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为真实企业进行广告设计,同样,考核由真实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锻炼,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企业通过参与可发现其中优秀的人才。

2.在课程实训的内容上,实训指导老师要具体、系统地安排,切忌笼统

如“市场调查与预测”,不能笼统地安排第一周在校内机房完成调研问卷的撰写,第二周在校外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而要明确写明每天上午、下午具体实训项目及提交的成果。

3.在实训考核体系上,在以组为单位进行课程实训中,实训指导老师要建立该课程细化的考核体系

如“营销策划”课程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课程实训的,那么实训考核体系可以按工作内容来细化:联络企业、整体规划、分配工作、市场调查问卷撰写、市场调查、市场调查报告撰写、营销环境分析、营销战略策划、营销战术策划、营销策划案Word文档及推介PPT制作、实训心得体会撰写、营销策划案推介,为每一个工作内容设定一定的权重,根据每位学生在不同工作内容中的表现和贡献打分,最后计算每位学生的实训总成绩。

企业实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师学院;零距离就业;实训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研究

一、背景

《基于技师学院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是涉及学生就业的技师学院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技师学院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历史沿革看,由于受办学理念落后、生源质量下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师学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企业岗位配套的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共性突出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紧密,课改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学起来了,学生普遍的“厌学”和教师普遍的“厌教”依然是技师学院的主流现象,就业情况过多的停留在简单的劳务输出派遣上。急需调整传统的实训教学理念,构建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强化实训课程体系载体建设,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我院的零距离就业是指按照分层次实训体系所构建的实训课程,涵盖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多样需求,实现了毕业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及合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二、新实训课程体系理念构建

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结合多年来从事职业教育的经历、当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和突出技能教育等因素,我们在新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上提出分层次实训教学理念。其观点是研究学生技能形成的认知过程,细化实训教学各个阶段的实训侧重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实习侧重目标选择不同的实训设备(手段)来实现总体目标,达到在保证学员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在投入有限资金情况下能给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训工位,降低实习耗材,保证学生实训质量。例如数控加工专业分五个层次实训。“五级实训体系”即“认知性实训-虚拟性实训-教学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校内)-顶岗生产实训(企业)”(见表1)。表1阐述了各个实训层次与对应的实训目标的关系。每一个实训层次,均有一个实训目标与之对应,完成这一层次的培训目标。

三、新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

根据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发报告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岗位群提供岗位对接报告的要求,构成实训课程体系任务群(即实训任务体系),如数控加工专业“五级实训体系“模块分解图(见图1)。

四、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

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教材开发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课题组在四个载体建设中遵循如下规则:

(一)人才培养方案载体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上,是基于工作过程构成的培养模式、目标、职业范围、职业能力、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构建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标准载体建设

课程标准是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文件。设计依据:职业工作领域和工作过程分析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教学分析和课程方案设计的结果。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估的基本依据。同时给出课程标准制定原则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开发了三个专业36门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的课程标准。

(三)实训教材开发载体建设

我们在开发实训教材过程中时,注重体现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各个实训层次的要求,着眼于自身实训资源和一体化教师教学教学水平,突出任务引领型教材特征的编写工作。三个专业共开发36部本实训教材,其中已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劳动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机械出版社拟出版教材5部;其他为校本教材。

(四)实训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载体建设

根据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文件、课程标准,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管理、实训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考核管理、教师教风管理和学生学风及考风管理等八项制度建设。

五、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实训质量评价的前提是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包含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效果。

我们从教学结果的检查,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入手,设置实训教学管理、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等3个一级指标,并下设22个二级指标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制定指标内涵及打分标准,评价方法及评分依据等。其中实训教学管理二级指标包括教学文件、课程标准和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实习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和考核管理、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及考风等8项;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二级指标包括师资素质及培养、实训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室建设、论文及课题、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应用现代虚拟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等7项;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完成综合实训任务能力、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一次性就业率等7项。

六、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

为检验实习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我们按照22个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数控加工专业在校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真题真做,认真自评,普遍认为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实训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促进技师学院面向市场按需办学,实现零距离就业。同时对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专业,2009—2011年间毕业的510名学生及其所在的95家企业,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跟踪调研。通过企业和毕业生两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效果反映良好。

七、新实训课程体系实效性

通过对新的实训课程体系试运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际效果显著: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加强。形成互动、积极、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对所学技能的操作步骤、学习方法、技能要点掌握的很清楚,学习效果好。

(二)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强化。“双师型”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主导作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师资队伍。

(三)通过构建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监控力度成为实训教学卓有成效的有力保障。使教师授课目标明确,教学文件更加规范,评价标准更能促进各种积极因素的发挥,各项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通过毕业生反馈跟踪调查,新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就业率指标明显有所提升。

(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我们认为可以完全推广到其他职业院校应用,以此缩短探索技能提高的盲从期,能够很好的加快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此外,还可根据自身实际,加以补充完善。

八、自我评价

(一)相对新实训课程体系而言

1、新实训课程体系科学性

(1)体现在行业对职业特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和行业部委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3)体现在技工院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和特色。

2、新实训课程体系先进性

(1)渗透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实训理念。在办学模式上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理念,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一体化教学思想。

(2)渗透新的内容。内容更新反映特定岗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新情况。

(3)渗透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充分利用岗位工种的专业化软件、设备进行虚拟、数字化和一体化教学。

3、新实训课程体系应用性

应用性强体现在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从而实现技师学院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4、新实训课程体系推广性

在我省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推广性研究,出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分层次实训体系构建方案》,该实训课程体系逐步在实训教学中运行。

(二)课题主要成果

1、编写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编写三个专业课程标准36个

3、编写实训教材36部

4、编写三个专业实训管理制度1部和开发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1套

5、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4篇

(三)不足

1、实训课程体系的实践力度不大,需多层面反馈教学效果,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2、一体化教材建设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材。

3、需进一步完善四个载体建设工作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跟踪调研工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俊逸.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