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教学;语言;训练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要将自己的各种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言语与他人交流。然而,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使用“错误”语言。此时教师应正确对待“错误”,给幼儿以支持、鼓励。相信孩子会在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整。教师积极的交往态度和高超的应答,不仅会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还会起到“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使幼儿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在下雪天,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教师也可让每个幼儿在一次性杯子里种上一颗豆子,或其他花的种子放在自然角里,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豆子长出了嫩芽”,“嫩绿的叶子。”通过种植与照料,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
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欲想发挥图书作用,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具体指导。光知道给幼儿买书不成,还要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理解书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幼儿看图画书。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故事。如此,幼儿虽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能看出画中的内容,并能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听
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给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像,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语言康复;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这些数字庞大的耳聋患儿,首先必须进行听力补偿、听力康复才能进行后期的语言康复训练,笔者经过多年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就其方法与原则作了深入探究,并按照这些原则和方法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耳聋患儿的听觉训练:其目的是尽早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培养他们注意聆听的习惯,让聋儿感知声音的存在、声音的有无、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对日常各种声音的辨别和理解能力。听力康复是聋儿语言康复的前提,只有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康复训练的实现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感知、认识、分析与理解声音的能力。
(二)耳聋患儿的发音训练:发音训练包括呼吸训练、舌部训练、口部运动训练、嗓音训练、鼻音训练。耳聋使聋儿缺少听觉的反馈,不能及时校正自己的发音,发音时基本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发音不准,发音音量小;尤其缺少声调变化;有时发假音,冒高调;有时又发低音等等。要使聋儿清楚流利地读、说出每一个字音,必须训练他们掌握各种发音的技能,并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其他感官的补偿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地训练。
(三)耳聋患儿的语言训练:一是理解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二是表达性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语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语言,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在语言训练中应当使聋儿在获得大量的语言刺激的同时,与语言的意x结合起来,发展聋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引导启发聋儿把口型、语音、实物和字词有机结合,明白每个词都是有所指的。在理解了语言的条件下让聋儿先学一些短句后,再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教他们说完整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学会表达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以及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复合句。注重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多聋儿的语言实践,时时鼓励聋儿用他所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自主意愿表达和社会沟通交往。
二、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听力训练与言语康复有机结合的原则。听力训练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利用听觉的残余功能,结合视觉、触觉等功能,让聋儿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其目的在于培养聋儿学习听觉能力和言语交往技能,为习得语言提供积极手段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原则。学校教育为聋儿提供了有效康复教育方案,教育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流程规范,教学环节、任务和要求明确。能为聋儿提供科学、统一的有效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是学校康复训练的巩固、拓展与延伸,聋儿的听力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着重个别训练,需要家长长期、耐心、科学地训练教育。家庭康复训练与学校康复训练这两种基本康复训练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加强家校联系,提高科研实效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仅靠在学校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只靠在学校里说,在家里不说,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为此,对走读的学生,我们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联系册,老师将每天语言教学的内容写在本子上,要求家长加以配合辅导,做到家校教育同步化。对住校的学生,每到假期,教师根据全学期学习训练的内容,设计寒暑假综合训练的内容,指导家长在假期如何根据聋生的语言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巩固率。社会教育应当为聋儿提供有利于听觉训练与语言康复训练的情景环境。
(三)去固定模式化的原则。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不能夸大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聋儿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不能一味地“填鸭式”灌输以免使聋儿处于被动地位,丧失学习兴趣。在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不能放过任何教育机会,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好整个教育过程,让随机教育与计划教育同步,聋儿康复“逮”机会是不可取的,不仅要等机会、逮机会、抓机会,还要创设适合聋儿康复训练的机会。
(四)交往第一原则。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具备能够灵活使用语言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才算学会掌握了语言。让聋生多参加交际。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受制于言语行为的能力,而言语的能力只能在言语活动中获得,聋生语言康复教育就是要通过语言教育使聋生康复言语行为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调动聋生的参与意识。我们以培养聋生的言语表达兴趣为出发点,使他们首先有使用语言的需要,及时鼓励他们在言语交际上的进步,把教学内容安排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行。因此让聋生置身于交际的环境中,让其多听多说,才能掌握各种言语交际技巧,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聋生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际。交往能力只能在交往过程中实现,如果能有意识地在交往过程中教授语言,聋儿进步就快,反之则慢。因此,必须把语言康复训练放在康复教育第一位。
(五)言语训练与其他方面教育内容相配合。语言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言语训练也不是一项单纯的操练,必须注意言语训练的整体性,我们平时把言语训练与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密切配合。
(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语言训练活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信息于一体,画面形象、直观性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辅助手段之一。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计算机高级培训班,学习课件的制作方法,现在都能利用powerpoint、flsh等软件制作简单的课件。在语言训练课上,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激发了聋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听力语言训练》 吴立平
[关键词]:体育舞蹈 基本练习 呼吸训练
1体育舞蹈的基本形体训练
人类为了用躯体去表现造型的美和运动的美,把人自身当作随心所欲的物体使用,在时空中找难度更高的平衡,以此来给自己给他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展现。但这些要精心地去训练人体自身肌肉和神经系统,使之有一定运动能力和反应灵敏的现象思维。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取决于心态以及正确的直立方式:呼吸和脑中的思维处在自然平衡和空无的状态下,神经系统才能松弛任由驾驶肌肉,使躯体去做更难的平衡和运动过程中的形体美。
在运动中保持直立感,来自于静态直立的基础训练。在艺术学校或业余舞学习班中,这一直立感的训练常常被忽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实际上,在伴随着地面在进行着勾绷开直,尤其是仰躺在地面上的单勾绷脚,单吸抬腿,直的感觉才容易得多。要找到单腿既直又立的感觉,上把训练是最佳的方式,也是为中间练习和今后的舞蹈练习最重要的一环。在没找到双腿直立状态下就上把杆,过快的学习重心转移的训练,结果易导致坐胯。
2体育舞蹈的基本呼吸练习方法
呼吸在舞蹈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单从呼吸的角度。就不难得出结论,良好而真确的呼吸方法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国际舞训练中时刻加以强调的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
2.1呼吸与升降无必然的联系
升时的吸气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下降时的呼气也是表象而不是问题的实质。在有升降的舞蹈中可以借鉴,但在无升降的舞蹈中怎么办如:探戈、狐步等舞蹈中。
2.2呼吸的原则
舞蹈中何时需要吸气与呼气呢(呼吸的原则)一般说来可以借鉴生活中的呼吸方法,只是没人细心的体会罢了。现在我们做一个深吸气然后再呼出,你会发现一个自然的现象--胸廓的放大与缩小;另外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搬运重物或需要很大的力量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深吸一口气。
2.3胸廓需要放大时
在舞蹈中一般说来当我们的胸廓得以需要放大时(身体的无限的膨胀时)--吸气,然后就自然的进入了一个自然放松阶段--呼气。这一原则贯穿了舞蹈的始终,也可以说是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舞蹈美感所在。
2.4生理呼吸及形体动态
舞蹈中的“气”是指人的生理呼吸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化投射。中国古典舞不仅以“气”作为外部姿态的某种推动力,更注重对“气”之流动形态的体验与模仿。舞蹈形体训练是培养舞蹈艺术表现能力的开端,通过训练可以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体,“气”与形体训练是息息相连的。如上长、阔展的身体运动需要吸气,而下沉的动作则应呼气,腿部动作需提气以减轻负担。许多律动需立腰提跨;有些动作速度快且幅度大需吸气;由“冲”、“靠”演变的舞姿造型都需呼气等。“惊者上提,气者沉”,说明了“气”与舞蹈表现情感的关系,如悲伤时气是长吸短吐,律动以旁提为主;欢乐时气是快吸快吐,律动以横拧、闪、点为主;愤怒时气是短吸长吐,律动以立圆加拧、倾为主等等。
2.5气息与情感相一致
如何使内在气息与情感相一致,使情感的表现在特定的动作中得到体现,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探索。身体运动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力”的形态,实际上都是由“气”控制的。“力”通过“气”来展示,“气”又顺“力”而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讲究气平、气匀、气稳以求意稳、心稳、劲达。同时还讲究力发于腰而达于梢(肢体末端),内心呼吸的感觉必须从身体的中段开始一直贯串到眼睛、手臂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确方法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确方法。由此不难理解在刚柔相继的摩登舞中(特别是在探戈中),“气”更是贯穿始终的。在摩登舞中凡是与身体摆荡有关的“舞科”,升与降跟呼吸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表象关系),要做到升与降的自然柔顺,首先呼吸就要自然柔顺。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和快步舞都是与升降有关的舞蹈。如果要掌握好升与降,必须掌握好呼吸的运用与锻练。
许多舞者在练舞时,往往忽视了呼吸的重要性,这样跳出来的舞蹈往往是先有动作后有呼吸,缺乏内在动力;表现出来的舞步与动作既缺乏“力度”又欠缺“轻盈”、“柔韧”,而且动作还显得不匀称。华尔兹的右转步1、2、3,如果呼吸运用得好,从第一步下降开始,做到蓄而后发(能量适放)尽量呼气放松,使身体重心下降(向前与向下)滑出,随着身体开始摆荡而摆出右脚,接着而来是吸气。利用身体的引导和第一步摆荡的余力而摆出左腿,然后缓缓的继续吸气使胸腔扩大,身体向上“舒展”轻松的完成了第三步的并步。这样就在这一呼一吸和一松一紧的情况下,既能显出力量的强、弱,又能自然地完成了基本右转步。
华尔兹的基本舞步,如右转步、左转步、右旋转步等等。每一小节音乐有三步,每三步有一次升降,而每一次的升降,则运用一次呼吸。降者为呼,升者为吸,而衍生的花式舞步,一小节音乐有4-5步,甚至6步之多,但是无论有多少步,一小节音乐只能有一次升降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_方法,同样一小节音乐也只能运用一次呼吸。还须注意:下降与呼气只有一个舞步,上升与吸气(保持吸气或静气屏息)可以持续多个舞步。
2.6狐步舞的基本舞步如羽步
左转步和三直步等,每一小节音乐有三步,而每三步有一次升降(这里的升与降都是自然产生的);一次升降就伴随着一次呼吸。其要求是:第一步下降时呼气,末尾开始上升时吸气。第二步由于吸气使身体继续上升,第三步末尾开始呼气使身体下降。
2.7呼吸与升降的关系
一、分学段、分目标进行常规性语言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是多层面的,可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教材目标来确定。低年级应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的训练,中高年级应注重训练阅读和作文。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加标点符号、领会重点词句、感知文章内容、复述大意,等等。
二、依据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合理选择语言训练点
单元教学目标以简炼的语言阐述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认真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准确确定本单元的训练点;课时教学目标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主要参照,备课时可以根据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语言训练的方法。有时,一个有针对性的训练点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三、合理运用语言训练的方法
1、补白训练。课文中往往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含蓄精炼,言虽尽意未完。这些往往也是课文内涵与魅力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想象的内容练习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例如白杰老师在讲授《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阮恒哭泣的词语后,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他想:__)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想:__)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想:__)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读、悟、说联系起来,既梳理并升华了学生的感受,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2、变换句式训练。我国语言丰富多彩,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多种表达方法。如教学《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时,在表达景物与颜色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__是__(色)的。(银杏树是黄(色)的。)秋天的雨把__色给了__。(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__得到了__色。(银杏树得到了黄色。)通过这三种句式,同学们很轻松地注意到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且表达效果也有不同。
3、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维,用所学的知以进行作文。这时候我们要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在模仿说话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如:在学习《杨氏之子》一课中,在感受到杨氏之子的善听、妙答、机智之后,我随机问:若来访的是李君平、吴君平,杨氏之子又该如何作答?请模仿文中的问答形式来说。“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梧桐树是夫子家树。”学生口随心动,有话可说,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4、朗读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充分接触语言文字。朗读,既是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我在执教《将心比心》这一课时,结合“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进行了三次朗读的训练。教师出示课件:当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有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__;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__;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她__。读过三次之后,学生不但理解了母亲对护士的宽容与鼓励,非常感动,也对“将心比心”含义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注重成效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我引导学生想象:当黑人少年得知我是中国人时,他想:__。于是,他__。学生在想象之后,说到:“他又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碰到我,就送给了我。”我紧随着问是“碰到”我吗?学生又回答是“见到我。”我又适时引导“看书!再准一些!”学生终于体会到是
“找到”我!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Abstract: The current competitive taekwondo technolog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depth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needed to combat is the core task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This paper conduct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ready posture, and classifies three aspects of the basic ready posture,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combat ready posture. It st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action essentials;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procedures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th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combat ready posture training.
关键词: 准备姿势;分类;训练;步骤
Key words: ready posture;classification;training;steps
中图分类号:G88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08-02
0引言
近年来竞技跆拳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普及,从比赛的成绩看,已不是跆拳道起源国韩国独霸天下的时代,世界各大洲风起云涌,各有特点,各有风格的跆拳道运动技术,在各类大赛中屡见不鲜。目前,世界跆拳道联盟宣布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正式使用电子护具。此前电子护具在世界比赛中已试用了2~3年,试用的结果得到了广大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认可与支持。竞赛规则的修改,公平竞争的竞赛环境,使业内人士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利用电子护具的记分特点、新规则计分规定,以技战术高人一筹取胜。世界跆拳道联盟的决定,将竞技跆拳道运动技术带进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阶段。
如何在多变的对峙竞赛环境下,根据不同的对手、不同的时局、不同的技战术风格、不同的轮次采取相应对策,发挥本人的优势提高技术效果,是每个教练员以及运动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跆拳道技术体系,使技术训练能够准确、合理、有序的进行,是目前中国跆拳道项目是否能长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对于如何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别是赛场的实战能力,如何让我们的训练工作更能接近实战比赛的需要,提高实战效果,是每个教练员的职责所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最基本的准备姿势的训练方法开始,进行基础性的分析与研究,以加深对此技术的认识,并与业内人士进行有益的讨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竞技跆拳道准备姿势技术分析
竞技跆拳道技术根据训练过程和技术原理可将其分为基本技术和实战技术。所谓基本技术是指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状态。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所练的基本技术,一般来说很难在实战中得到应用与发挥。实战技术又可分为常规实战技术与非常规实战技术。常规实战技术是在竞技环境中实际应用时,根据临场需要通过合理的整合用力、缩短路径、缩小动作幅度等改变了的基本技术。非常规实战技术是在非常规状态下完成的常规实战技术,或者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技术动作节奏、省略某些技术环节,以达到更为快捷或者出其不意的击打目的和效果。
1.1 准备姿势技术的分类跆拳道准备姿势也是跆拳道技术之一,因此它也存在基本准备姿势、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和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三个层次的差别。
日常训练中准备姿势的重要性常被忽略,更忽略了准备姿势存在基本准备姿势、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和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三个层次及其相应的关系。
多数人认为基本准备姿势就是实战准备姿势,并且会把基本准备姿势理解为实战状态中仅有的准备姿势,而笔者认为它仅仅是一种常规状态下的表现形式。在实战状态中,我们不可能始终保持基本准备姿势,如果每一次的调动、防守和攻击,都从基本准备姿势开始和结束,或者强行保持基本准备姿势,就会大大限制实战技术能力的发挥。其原因是假动作、防守、攻击技术对实战姿势的要求都有细微差别,而且在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不同情况下,或者进攻战术和反击战术等不同战术要求时,准备姿势的状态也是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另外在做完调动、防守和攻击等技术动作后,基本准备姿势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可以看得见的外在表现,也可能是无法看见的内在存在。而实战交手回合中技术动作是在高速和高频状态下连续出现,如果每次都要求还原成基本准备姿势,将会影响技术动作之间的连贯性,而且也会大幅降低连接速度,进而可能丧失转瞬即失的宝贵战机。
如何才能使这种准备姿势的改变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无序到有序,从看似不合理到合理,首先必须要做的是不脱离基本准备姿势,而且不能是随意或者随机状态下出现,应该根据具体的技术动作、具体的情况,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分析研究,最终确立合理的准备姿势的实战能力训练和提高的方法。因此基本准备姿势的建立就显得至关重要,它是准备姿势的实战能力训练和提高的基础,也是准备姿势的实战能力训练和提高的标尺。只有有了这把标尺,准备姿势在实战中的变化才是合理、有序和有效的。
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必须在基本准备姿势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基本准备姿势重心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常规实战准备姿势重心是变化的。如在远距离对峙时常规实战准备姿势重心保持相对较高比较适宜,因为远距离状态对假动作、步法移动的动作幅度要求相对大,攻击的幅度要求相对大、距离相对远,高重心的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将会有利于实际运用和发挥技战术;在中距离对峙时常规实战准备姿势重心保持相对适中比较合理,因为中距离状态要求假动作、步法和攻击动作频率相对快、幅度相对小,重心适中的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将会有利于实际运用和发挥技战术;在近距离对峙时常规实战准备姿势重心保持相对较低比较适宜,因为近距离双方存在身体接触、冲撞和缠斗,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进而更好的运用技战术,重心较低的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将会有利于实际运用和发挥技战术。
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必须在基本准备姿势基础非常牢固和常规实战准备姿势运用非常熟练和能力超强的基础上,突破原有标准和打破常规,从而建立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存在的意义在于出现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时,通过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得以顺利解决。如在实战对抗中出现完全正面面对或完全背对对手的情况,身体几乎完全失去重心的情况,攻击后仍然保持单腿支撑状态的情况,或者说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无法保持正常的情况,按常理必须调整到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再使用技战术,但是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就是要求在出现任何无法保持正常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情况时,仍然能够有效使用技战术,以达到出奇制胜效果。
1.2 准备姿势分类的重要性
1.2.1 三者在训练和比赛的不同阶段中都起着不可替换的作用 准备姿势是跆拳道所有技术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孤立存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准备姿势,跆拳道所有技术才有一个应用和发挥的平台。基本准备姿势在训练比赛的基本技术能力培养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在训练比赛的实战技术能力提高阶段起着重要作用、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在适应高水平大赛要求的高精尖技术能力培养阶段起着重要作用。
1.2.2 基本准备姿势基础不扎实、动作不规范会导致所有其它技术出现问题在训练初期会产生动作幅度过大,导致整体技术速度减慢;中期会导致其它所有技术无法精细化,技术能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进而产生有限的技术能力无法完成高水平战术需要的问题,最终导致实战和比赛能力无法达到高水平比赛要求。因此扎实的、规范的、标准的基本准备姿势是技术基本功训练阶段的重点之一,同时它也决定了所有其它基本技术的规范程度。
1.2.3 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可以应对各种比赛情况的变化由于不同技术、不同战术、不同战局、不同对手等情况下都要求有不同的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因此,可以说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存在方式是根据实际需要动态变化的状态,同时也是为更好的适应实战需要而存在的、必须有的一种准备姿势。具备良好的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可以使不同的技术连接更有效、不同的战术转换更加流畅、不同的战局处理更为恰当合理。因此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是跆拳道所有实战技术和战术之间连接与转换的重要环节。
1.2.4 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存在拓展了技术和战术的发挥空间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存在把原本不能有效使用技术和战术的情况变为可能,拓展了技术和战术的发挥空间。同时它又有推进跆拳道技术发展的作用,进而使跆拳道战术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展。
2准备姿势的训练
2.1 准备姿势的动作要领
2.1.1 基本准备姿势动作要领:两脚前后开立比肩稍宽,左右开立前脚脚尖与后脚脚跟保持同一直线;前脚内扣脚尖主要朝向侧方,后脚脚跟微提蹬地脚尖主要朝向前方,两脚脚尖的延长线交汇于一点;身体重心置于前脚掌,两脚微微扒地。两腿膝关节屈且微微内扣,前腿屈160度左右,膝尖不超过脚尖为宜;后腿屈170度~180之间,以不完全蹬直为宜。整个身体重心点在两脚之间,略微靠近前脚。大腿、髋关节、身体正面基本保持同一平面,身体侧对前方保持竖直,微微含胸、收腹提气、提腰拔背。两肩放松微微下沉;两大臂内侧贴住身体肋部;两小臂小于90度屈臂;两手空握拳,拳眼朝上,拳面朝前。头面部正对前方,下颚微含,两眼注视前方。
2.1.2 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动作要领:由于它是动态变化的状态,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但是前提是总体不脱离基本准备姿势,只是要领的侧重点不同。
2.1.3 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动作要领: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标准,但不是无限制的改变所有基本动作要领,必须是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又能够较好的达到技战术目的和效果或改变后对整体技战术的发挥有利的情况。
2.2 准备姿势的训练步骤
2.2.1 基本准备姿势的训练步骤步骤一,基本准备姿势标准的建立。步骤二,规范基本准备姿势的动作要领。步骤三,巩固和提高基本准备姿势的能力。基本准备姿势在基础和规范性提高阶段训练时,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动作要领进行训练,在执行动作要领时绝对不能有余地。在训练其它基本技术时,一定首先要求基本准备姿势的绝对规范,然后再强调其它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
2.2.2 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训练步骤步骤一提高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技术能力。步骤二提高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技战术能力。骤三提高常规实战准备姿势实战和比赛能力。在训练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时,必须首先掌握它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掌握准备姿势的相应变化。
2.2.3 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训练步骤步骤一根据队伍的技战术打法风格,确立具有自身特点的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步骤二根据运动员个体情况,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步骤三把比赛中需要用非常规战术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确立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应对方法。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实战准备姿势进一步的变化,它是建立在身体和技术能力超强的基础上,突破了实战准备姿势固有的部分标准。
2.3 准备姿势的训练方法
2.3.1 基本准备姿势的训练方法①基本准备姿势标准建立的训练方法:通过静态的站桩练习和动态的跳动练习,初步建立基本准备姿势标准化。②规范基本准备姿势动作要领的训练方法:通过其它所有基本技术的练习逐步规范实战姿势的标准。包括防守基本技术练习(头部身体的躲闪、手臂的格挡、步法的移动),攻击基本技术练习(前踢、横踢、下劈、勾踢、侧踢、推踢、后踢、旋踢、旋风踢、双飞踢、击拳),以及静态和动态状态下的假动作练习。③巩固和提高基本准备姿势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所有基本技术的连接练习和准备姿势状态下的攻防意识练习,巩固和提高基本准备姿势的能力。
2.3.2 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训练方法①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训练方法:在提高防守技术和攻击技术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力量、灵敏协调等基础能力的同时,逐步提高实战姿势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配合技术高质量完成的能力。②技战术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训练方法:在提高固定攻防、条件攻防、战术攻防、条件实战等能力的同时,逐步提高实战姿势在各种对抗条件下配合技战术高质量完成的能力。③实战和比赛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训练方法:实战和比赛中根据小级别和大级别的不同,身材高矮的不同,对手的不同,近身贴靠、中距离、远距离的状态不同,进攻、迎击、反击战术要求的不同,正向攻击和反向攻击战术要求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实战准备姿势训练方法。
2.3.3 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训练方法①根据国内外发展现状与本队发展现状,以及项目发展的总体规律和趋势,确立本队的总体技战术打法风格,并设计出相应的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训练方法,进行重点突出的针对性训练。②根据个人身体、体能、技术、战术、心理等特点,确立个人的技战术打法风格,并设计出相应的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训练方法,进行重点突出的针对性训练。③根据比赛时出现无法保持常规实战准备姿势的情景片段,设计出相应的非常规实战准备姿势训练方法,进行重点突出的针对性训练。
3准备姿势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基本准备姿势建立的取中原则基本准备姿势不是最终实战和比赛的准备姿势,它是综合了比赛对准备姿势要求的所有因素,而选择的一个中间标准。比如两脚站立的位置,前后站立距离过窄将不利于肌肉的充分用力;距离过宽又会加长肌肉的用力时间。左右站立距离过窄利于运用转身技术,但是不利于正面技术运用;反之左右站立距离过宽利于正面技术运用,但是又不利于运用转身技术。因此标准实战姿势会采用取中的办法选择动作标准。
3.2 常规实战准备姿势训练的相对性原则由于比赛对准备姿势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比赛情况变化时,准备姿势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发生变化。此时需注意:灵活与稳定的相对性;重心保持的相对性;动作松与紧的相对性,松紧适度,松而不散,紧而不僵;动与静的相对性,动静结合。
3.3 准备姿势训练的长期性原则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确认准备姿势的训练内容复杂、过程漫长,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我们只有掌握了它发展演变过程的规律,坚持不懈的进行长期培养,最终才能培养出实战和比赛真正需要的准备姿势。
4结语
准备姿势是所有调动、防守和攻击技术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调动、防守和攻击能力的强弱。比赛本身千变万化,准备姿势同样需要变化来适应比赛;它必须适应假动作、步法防守、手臂格挡、身体躲闪、正面攻击技术、反身攻击技术等所有技术的不同特点。“变”是它的本质特性,也只有在了解跆拳道运动项目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才能逐步理解本文所指“实战姿势”的内涵与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训练和比赛时练好和用好,做到比赛场上应用自如,真正提高跆拳道运动技术的训练实效。
参考文献:
[1]叶莱等.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刘宏伟,关铁云.跆拳道[M].台湾:国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