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实施路径

德育实施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实施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实施路径

德育实施路径范文第1篇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格规格。我国的德育目标以理性为主导,致力于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这样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超越了现实生活,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虽然我国自古便强调“圣贤”和“君子”的培养。但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上下中华五千年,有谁可以称为无过的“圣贤”。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本身充满了矛盾,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情感,在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圣贤”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且这样的目标是如此的不显示。

    二、德育方法僵硬,知性不一

    德育方法很多,但知性化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者专注于道德知识的教学,认为道德与科学知识一样是可以像自然知识来“教学”和“学习”的。尤其是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主要方法,使德育流于单向传递既定的价值准则,宣扬道德知识。

    三、解决的方案

    1.德育功能人本化

    就像上文所说,德育的功能主要有二,一为社会性功能,一为个体性功能。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德育的这两个功能。个体性功能为其本体功能,而社会性功能则为其衍生功能。个体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性功能的发挥,而社会性功能的实现也要以个体性功能的发挥为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在实施德育的工程中,关注个体功能的发挥,实现德育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习者完整的精神生活,健全的人格,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能顺应当前时代潮流的人才,进而实现德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社会功能。

    2.德育目标现实化

    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既要高于现实,又一定要扎根与现实,不能脱离现实。制定德育目标也是一样的,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要向人们表明什么是至善,以便使人们能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目标应有现实性,应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3.德育内容生活化

    “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识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们的德育内容要走出知性化的窠臼,走向生活世界,构筑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求学网委员会提出的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给我们指明了生活化的德育内容的方向:一是对学生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二是对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和和谐的交往生活的指导,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三是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生活,而且这部分内容要“生活化”,即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可以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切忌教条化、说教化;四是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关注。

    4.德育影响合力化

德育实施路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态德育体育 实践路径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ath of

Ecological Mor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QIN Zhibin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oci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lead to the basic concept of public moral education gradually lost, lack of social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social development, so peop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gradually began to realize the study of moral education problems with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sports science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to be practical research, so a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ecological; mor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construction

1 生态德育体育内涵研究

1.1 生态德育内涵

生态德育是现代化社会教育背景之下,将德育及生态性体现于某种教育内部的生态性德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环保教育及将德育整体归结为德育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同时还包含在生态、教育生态、环境生态等理论学基础之上,通过德育开展从而实现各理论学科之间的循环及文化交替,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自然、社会及文化生态是生态德育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相互分离且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2 生态德育体育内涵

生态德育体育内涵主要是指在生态等理论学基础之上,以德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思想及重心,使青少年学生在德育教育基础上,实现对体育学科的掌握及道德完善建立。微观形式上的生态德育体育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态化特征,其体育行为实践过程主要包含认知、理解、行为、反思等四个步骤,在这些步骤结束后,可实现对青少年学生体育乃至整体行为习惯、理解形式等的深化及内化。

2 生态德育体育现状分析

2.1 自然生态德育体育现状

(1)人与自然的关系难以得到有效处理。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体育的关系处理多限于人与人之间,甚少对人与生态各问题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因此导致目前我国受教育主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我国各学习主体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生态道德意识及行为意识严重缺乏,体育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协调性未得到重视,因此难以实现学生体育德育以及生态的完善性教学。

(2)自然生态德育体育开展行为频率较低。目前,我国各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多体现于校园教学,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及运动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因此多在学校操场中实现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开展,该项体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开展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及农村在青少年自然生态德育体育教学行为开展频率上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与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虽然部分城市学校注重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实现德育体育教学,但是此类活动开展频率仍较低,因此难以实现学生身体素养、道德素养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及行为认知的完善性及统一性建设。

2.2 社会生态德育体育现状

(1)个人道德体育行为缺失。在体育教学中,家长及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训练,注重体育成绩的优劣,因此导致德育活动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意义完全丧失,导致学生德育体育行为出现一定的缺失。

(2)缺乏社会实践性德育体育教学。目前,随着社会体育教学认知逐步完善,体育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但目前我国多数学校在学生体育德育教学中,将学校作为唯一教学环境,缺乏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体育的影响分析,导致学生身体综合素养及道德观念难以提升及养成。多数学校并未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形式转换过程以及学生身体德行这一教学任务,因此易导致体育教学成效逐渐降低:一方面导致体育课程中的基础练习及强度锻炼指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少学生无兴趣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选择沉迷于网络或待在室内不外出。

2.3 文化生态德育体育现状

(1)忽视传统文化生态道德体育价值。传统文化中体育形式及体育文化均可体现地方特色,因此在德育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传统体育文化及本土体育文化的应用,可有效提升体育道德教学成效。据了解,目前我国在青少年德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传统体育文化及地方本土体育文化的利用,导致我国众多体育文化被埋没,进而导致造成体育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2)未注重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生态道德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文化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娱乐性,较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丰富性及多样性。随着社会日渐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众多的国外体育文化涌入我国,对我国青少年体育道德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体育文化有利于我国学生良好体育观念及道德观念的养成,在国外体育观念及文化的影响下,取其精华,实现自身良好体育道德建设,而目前我国各教育机构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国外体育优秀文化及项目教学,使学生在面对国外体育文化时,难以对其作出正确判断,致使学生体育道德观念难以完善养成。

3 生态德育体育的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

3.1 合理应用自然体育环境,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时,首先应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和谐平等相处的理念及行为之下,不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发展态势。此类行为及发展过程需要以幼儿及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教育对象,对此类学生主体实施体育行为及体育理念教学时,应将自然生态德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及生态观念,实现对学生德育体育的完善性教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一直崇尚且施行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而体育学科也将以自然作为教学背景,找寻其教学本源,促进原生态教学,实现体育素养教学及道德完善性教学。

学校可利用校园外自然环境,使学生充分结合校园外的自然环境,实现体育及德育教学。如在校外开展长跑及耐久跑等训练,结合滚藤圈、擒毛等原生态体育项目,借助学生较为熟悉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体育教学,增添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3.2 完善社会环境应用,促进社会及学校教学环境的整合

各学校在德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环境的结合,针对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社会环境。社会导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可对学生的社会思想及社会言行等予以规范,体育德育养成是将思想、学科等规范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规范,因此政府应注重对学生社会行为的教育及管理,制定合理的教育手段及教育措施,加强学校教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相互整合,指导学生实现体育德育建设。

3.3 注重文化环境合理应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首先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地域特征,将不同地方的特色原生态体育项目在教学中予以合理展示,同时各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文化艺术资源,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及文化遗产均是各民族地区生态德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各政府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及应用,不断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其次,各体育工作者还应注重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合理性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德育体育教学对象予以教学,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满足学生生态德育体育教学需求;最后,还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以现代文明完善传统文明,二者相互引导、相互发展,实现高效体育道德教学顺利开展。

3.4 完善体育学科课程建设

首先应注重对地方以及学校文化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其中包含文本、实物及乡土资源开发,文本资源主要是指关于体育的图书、史料以及图表等,实物主要指关于体育文化的地方遗迹等,乡土遗迹主要是指地区有关体育的民风民俗、优秀运动员人文资料等;其次还应结合德育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实际情况,依托于教学德育理念,实现对学生德育教学规范性内容的确立,以体育活动及生态维度实现对体育课本知识的确定,不断实现学生体育学科课程的建设,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德育体育教学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并针对教学进程及教学目标对其教学内容予以更新。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针对德育教学与体育教学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不断提升体育德育教学成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各教师在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将德育教学知识渗透于体育学科教学,不断实现德育体育的高效教学。

4 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德育体育研究内容非常繁杂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实现对其内容的更新与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逐渐碰撞且融合,使得现代学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及德育体育教学环境逐渐复杂,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德育体育教学现状,各学校及社会应以自然、社会、文化为教育背景,深入探讨其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德育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德育及体育的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储涛.身体德性论: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使命[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德育实施路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实现路径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对外交流逐步深入,国家对于人才的英语掌握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英语教学已经开始贯穿我国教学的全部过程,推动英语教学各个部分教育目的的顺利达成,是我国教育赋予英语教师的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而处于当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逐步提升的社会环境中,英语学科中育人价值的有效实现,在其教学的各种目标中站稳了重要地位,目前英语教师纷纷加强了对育人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践行。本文从教育标准对于英语学科实现育人价值的要求以及英语教师在教学落实育人价值的路径两方面对英语学科中育人价值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英语学科中育人价值要求的具体体现

随着人才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教育在国家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教育改革工作也逐步地深入,从实施素质教育到课堂改革,现代教育的诸多方面皆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其中教育的育人价值开始凸显出来,即着重要求各门学科的教育必须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整体社会发展的助益。下面就分析一下新的教育标准对英语学科实现育人价值要求的具体体现。

1.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层面来看

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学习以及良好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成为新社会、新时代的健康向上、积极主动、创新发展的优秀青年。而这种教育目的的本质便是指教学应当突破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升情感培育以及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英语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也必须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努力地践行育人这一教育的本质要求。

2.就当前的英语课程标准而言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地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地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判别能力以及独立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掌握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在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合作以及沟通,最终成为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而这种具体的标准要求,点明了英语教学必须能够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二、英语学科实现其育人价值的相关路径

作为我国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就整体的教学目的而言,还是针对其具体的标准要求来看,英语教学对育人价值的达成都是必须教师实现的一项任务。本文下面就具体地分析一下英语教学实现育人价值的相关路径。

1.以教材为载体挖掘其育人价值

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主要就是为了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并且利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文化传承以及情感表达等。所以,英语教材为了充分地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便不得不在本质上作为英语相关国家的使用语言,而承载着国家文化、文明成果、思想情感、人文态度等相关方面的人文价值属性。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借助教材中具有的人文教育性质来对学生实施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达到对一门语言的熟练掌握。具体来讲:(1)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来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及丰富多彩的他国生活等。(2)教师要善于在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3)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内涵与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完善英语教学的方法以及策略

英语教师要通过学科教育实现育人功能,就必须能够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进行研究探讨的学习,使学生在育人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善其教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策略,使教学方式能够为上述目标的达成提供助益。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还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的开展能够有助于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分析、归纳以及比较、综合等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构筑起完善的认知规律。

3.推动英语学科与本土文化的渗透

英语学科具有其他英语使用国家所独有的各种文化理解,这些理解与本土的文化属性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不同,英语教师要想真正地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就必须善于将英语文化理解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渗透。(1)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构筑、兼容并包、和谐共存的理念,引领学生从英语这门语言所特有的本质文化底蕴以及它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出发,开展对英语知识的学习。(2)英语教师要善于将课外的英语教学资源整合进教学中,通过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使学生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达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全方位的认知以及掌握。

总之,英语学科具有其自身不可消泯的人文教育本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善于对这种本质进行挖掘,从而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推动教学育人价值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颖钰,刘鸿雁,李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2]刘仪.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机械职业教育,2011(9).

[3]陈庆.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24).

德育实施路径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王仁波(1963―),男,山东龙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引言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法宝”,也是决定其事业成就的基础支撑。但就现状来讲,高职生群体仍然存在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诚信等道德素质问题,这些不仅成了高职生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阻力因素,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精神风貌建设,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有效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专业性也不强。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合适的职业道德教育专用教材,部分学校选用了本科相关教材,但因为高职与本科院校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还有部分学校沿用了之前的教材,导致教育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脱节。此外,高职院校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教条式,缺少实践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不仅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从事这类教育的教师也多是临时抽调,不具备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水平,再加上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甚少,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总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2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能力欠缺

职业教育具有生源复杂,学生学习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不高且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学生极易因为学校问题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 “功利主义”。高职院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轻视职业道德的教育,不认真理解、把握其内涵价值,只重视考试分数,急功近利,将所有精力用于与日后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二是“利己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是爱岗敬业、诚实信誉、合作团结等意识的综合,对其不重视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以一己私利为优先考虑,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重视度日渐减弱,最终影响了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体健康发展。

3职业道德教育监督考评机制缺位

我国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从近年连续颁布的各种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可以得知。但是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力度却是少有的,甚至是缺乏的。现实中,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是单一的,无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从社会企业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将成为各行业的生力军,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中去,但现实中却鲜有企业真正做到了监督者的角色;而从学校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却没有在教育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述,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仍然是传统和片面的,“灌输式”教育令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方面通常也只采用文字考试一种,以分数定结果。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和效用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打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提升。实践亦证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氛围,是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教育路径之一。具体可以通过现实举办的各种活动和竞赛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等媒介进行持续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的构建方法使得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新的活力;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全新的发展和创新动力。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目的性强的特点,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能够明确未来的职业。对此,高职院校通过对已知职业的了解,可以提前为学生制订和实施符合岗位与行业要求的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工作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十”首次提出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奠定方向的重要指示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更是劳动者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们职业道德的培养,此举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结合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树立优良道德品质与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它不仅包含着儒、道、佛等思想体系,更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内容。此外,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教育原则、教育理论还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所推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其中“知”是指对于道德的认知,“行”是指将对道德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知行合一”就是将认知和实践相结合,某种程度上与今人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存在着一致性。就学生道德教育而言,“知行合一”即意味着不要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更加注重实践,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由此,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对于扩展其教育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等措施,以彻底改变目前“重理轻文”“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忽视人文科学发展脉络”的教研现状,加强对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坚实的教研力量带动全体职校生素质的提高。

4引入并普及校企合作模式,践行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生力军,必须引起企业重视,加强与学校合作,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去,做好全面指导和监督工作。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及胜任工作,则应当积极参加岗位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积累工作经验。换言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企业提供的教学与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在企业实习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岗位特点和职责、熟悉企业文化、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最佳途径,也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所以,只有企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协作,帮助学生拓展职业规划,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双赢”目标的实现。

德育实施路径范文第5篇

一、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和基本经验

泰州是著名的“教育之乡”,素有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传统。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83所,在校学生及幼儿约59.5万人,教职员工5.2万人。近年来,泰州教育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总揽,坚持立德树人宗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少工作走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一是启动“163”行动计划,突出统筹推进,促进教育融合发展。2012年启动的教育转型升级“163”行动计划,得到教育部、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编发专报向全省推广泰州经验,《中国教育报》[1]、《江苏教育报》[2]头版头条全方位报道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成果和经验。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致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均衡水平。在全国较早建立跨区域义务教育共同体,并通过建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泰州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泰微课”工程正式上线,在全国较早实现微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覆盖,资源库已高质量完成微视频5万条、微测试12万条,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高度评价并作批示,该工程已经升格为江苏“泰微课”,在全省推广。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追求师生卓越,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素质教育“5+2”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包括主题德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区域推进展示和学校微创新激励两大机制。学校“微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一批“微创新”成果在全市推广,素质教育品牌初步彰显。在全省率先启动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并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目前,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即将收官,成效显著,2014年全市获批22名省特级教师,其中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有10名。全员网络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开辟“泰州师说”栏目,调集省内外名师专家共同参与,围绕立德树人、自主教学、翻转课堂、生命教育等方面,打造市本级优质培训资源。与省内、市内高校联合开展“一师多能”培训,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作为“东部地区教育基础好、发展势头强劲的地级市”,泰州市成为全国性试点实验区,一是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一是国家级安全教育实验区,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和安全教育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二、泰州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浅析思考

泰州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从调研情况看,仍然有很多教育改革的瓶颈和现实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并切实解决。

从学前教育看,泰州省市优质园的比例、公办幼儿教师的数量、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发,与老百姓的期待、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差距不小;个别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还较为滞后。

从义务教育看,虽然该市所有市(区)均已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但是市区间、城乡间、校际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个别地区离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尚有不小差距。不少学校虽然硬件得到提升,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素质教育推进意识不强、应试式教育倾向较重。

从普高教育看,全国高考改革试点已经开始,江苏新的高考方案也正在酝酿。泰州能否利用新方案实现高考弯道超越,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从职业教育看,最近,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中职、高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指标要求。这对泰州职业教育发展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泰州能否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加大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认真谋划。

最近,泰州教育提出“教育思想再解放,精神状态再调整,发展内涵再提升,努力在高起点上构建教育发展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既要回归,又要超越;既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又要超越传统的方式;既要尊重规律,又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目的是造福百姓。我认为这样的提法,不是应时应景,而是泰州教育人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主动调高目标,主动自我加压,是在把握泰州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向。这也表明教育转型发展进入一个融合发展的新时期,需要教育人思考如何实现高位突破和跨越发展。泰州教育所提出的“构建教育发展新常态”,无疑是一个比较靠实的思路,在新常态下,教育发展将不再一味追求硬件导向和规模扩张,而是致力追求教育自身价值的回归和内涵的超越,做教育该做的、能做的事。

三、泰州教育构建发展新常态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泰州教育的现实任务是,既要做好“回头望”,继续彰显优势,补齐短板,又要做好“向前看”,认真研判新形势新任务,统筹谋划泰州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定位新思路,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

从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进程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紧扣“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办出着眼学生终身成长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充满人文关怀闪耀人性光芒、具有张力活力和魅力的教育。

1.着眼学生终身成长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