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必要性;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现代化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良好地道德品质,良好地道德品质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应当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语文学科具备的学科特性,具备了开展德育教育的充分条件。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精神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因此,在职业中学语文教育过程里开展德育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以及个人品质方面快速成长。
二、在职业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由初中毕业,他们在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素质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格外重视。并且,职业教育并不存在升学现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具备升学方面的压力,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也并没有过分重视,并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较为懒散,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能力。基于此,德育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根据有关教学纲要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职业中学生构建科学文化知识体系,重视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帮助职业中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创业技术、学习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帮助职业中学生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帮助职业中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能力,形成一种知识能力与个人德育综合发展的人才,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顺利成长。伴随新课改的开展实施,德育教育已经不仅仅属于政治课程的范畴,其他学科都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里渗透一些德育教学任务,然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较而言,更加适合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就以语文学科的自身教学性质而言,语文教学过程里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学过程。
三、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里开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在日常教学课堂里渗透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较而言,语文教学内容往往带着情感色彩。语文教师可以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掺杂在语文教学内容里。例如说可以通过借用对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课文主人公性格的赏析以及对重要词语的学习,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以《老妪》这篇小说为例,故事是发生在十二月,那一天非常冷,有一位老人与一群人在一起买茶叶蛋,里面不仅有小姑娘,同时还有俏媳妇,天气比较寒冷,在这样的天气下这位老人的生意并不是很不好。然而这位老人并没有苛求别人来买她的茶叶蛋,为了找给客户两毛钱,她在门口待了许久。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位老人即使贫穷,然而却不贪财,体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值得广大师生所学习的。(二)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里渗透德育教育语文基础能力不但包括了口语能力,同时还有作文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过程里,语文教师能够选取一些适于职业中学生的训练。题目不仅要能够练习职业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要富含德育教育内容,例如说人生理想、早恋现象以及消费观等一些方面。在练习过程里,要提倡职业中学生勇于提问发言,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还要在一旁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问题或者看法不正确的地方要加以纠正。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提升职业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职业中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辨别社会的善恶美丑。在选取作文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语文教学内容,例如说《我的梦》《家乡的美》或者《自我评价》,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过程里,要结合德育,让职业中学生在提升作文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接受德育教育。(三)在课外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往往也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因此课外活动也能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例如说开展故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或者辩论赛与主题谈论会等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里,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这些活动里增长自己的见识,在娱乐的同时接受思想上的陶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里帮助他们培养一种竞争意识。在体会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朝着积极向上的道路上前进。
四、结语
伴随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德育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教育专家通过不断研究发现,无论是职业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在未来工作与生活过程里遇到的挫折,主要都是由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赋含了智力教育,同时还赋含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基于语文学科特征出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具有的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学内容里的所有德育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通过在语文教学活动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职业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里形成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团忠.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卢艳丽.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3]夏冬梅.浅谈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长三角(教育),2013,(02).
[4]满丽.浅谈中职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3,(25).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德育;中职生;心理健康课程
Abstract: to twentieth Century since the thirty or forty's, many scholars begin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value of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ethod, it has become a research field with a full of vigour, so this artic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in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xperience.
Key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体验式教学的自我解读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体验这一词汇进行了研究:体验是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情感[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页.];体验是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理想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2期.];体验是指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在《体验教育:共青团、少先队最适应的教育模式》一文当中这样写道:“许多教育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事情、很多书本知识离开学校后就会忘记,但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是那些最值得纪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知识渐渐淡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这是很有哲理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其实是最刺激、最冲击你的人物、事件、情感,他们和知识一起积淀下来,构成、内化为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是把教学过程中所学的东西渐渐积淀、渐渐内化、渐渐变成稳定的品质,朝着一定的方向强化、积淀、内化,然后稳固为品质。[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2页.]
那么,体验式教学笔者认为它是意在唤起学习者对相关知识或者理论的体验,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认知层面,强迫其了解、理解、记忆。是使学习者伴随着某一种体验,产生情感,触动心灵,感受冲突,引发思考,自主探究,获得成长。
二、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区别
体验式教学较传统教学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其特点总结如下:
三、体验式教育在德育课堂上的应用
(一)铸就团队式、协助式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德育课堂讲求个人学习,教师教授知识,学生理解记忆,实现教学标准化,达到完整体统传授知识为目的,体验式的教学强调团队式学习,即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你所做的并不只是给自己做的,而是对整个团队来讲都是很有意义的。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关于提高中职生创造力一节,我采用了团队式学习,把同学分为四组,提前给每一个人准备好工具和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能根据现有材料做出某种用品,同学们进行互评,提出优缺点及改进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普通,但却有它的奥妙所在,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每个同学手中的物品必须要加以利用,哪怕是一块纸片,一只笔,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会得到加强,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不参与,整个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学生也会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二)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共鸣
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每节课的设置中,情景的创设很重要,比如情景体验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教师通过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们进行参与或观摩,达到问题由学生解决的目的。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人际交往这一节中,关于如何掌握“拒绝策略”,可以创设出两难情景,如好朋友在上课时间邀约出去玩,上课的时候同坐要和你聊天等等......这些情景都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演绎冲突并消减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并把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其实不止心理健康课程,很多德育课内容都可以进行情景的创设。比如,心理健康或职业生涯规划、公关礼仪、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关于交往礼仪一节中,可以让学生模拟打电话,接电话,接待等情景,或把教室模拟成面试场地,学生扮演面试官及面试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职场礼仪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模式便是直接式的学习,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连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生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 [美]库伯著,王灿明等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教学已经不同以往,如要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学生吸收课堂所学,就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学生相比较之下,宁可愿意看一部电影,因为电影中有情节,有他们喜欢的内容,我们的课堂也可以创造情节,把生涩的书本内容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活动。
(三)加大情感投入,点燃快乐支点
一堂优秀课堂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它至少是能让学生拥有快乐的情绪,最终学到知识的课堂。
在体验式的德育课堂,快乐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心情,利用课堂上的活动及良好氛围,刺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的学习冲动,使学生由对学习的趣味,上升为学习的乐趣,最终到达乐学的程度。布卢姆曾经说过:“回顾一下情感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不打开这个盒子,就是否定这些塑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强大动机力量的存在。布卢姆在这里揭示了情感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这对中职的德育课堂来说是及其重要的。中职生作为应试教育下的弱势群体,其内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底线,中职生并不是学习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是他们本身对现行的应试教育存在不适应感,受到学校、老师、家长的压力及否定性的评价已经让他们难以喘息。所以,针对他们的德育课堂,必须要进行大比例的情感投入,激发并激励他们,让他们那些主观的,带有新意的想法表达出来,给他们一个释放的空间。比如,在心理健康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给学生时间及空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的认识自己,在以往的教育中。他们根本不能也不敢认识自己,他们所了解到的自己就是那一张张醒目的可怜成绩单。再比如,关于人生目标一课,不要一味的强迫他们必须树立人生目标,而是要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如“金鸡独立”的活动,赏识学生的坚持到底,让他们知晓人生拥有焦点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每一节的德育课堂,都应该加注情感教育,不管的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并让他们也相信自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总之, 体验式教学所创造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 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通过生动的主题活动使得学生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心情的改变使得学生变得更加开放和放松, 更乐于参与学习, 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也解决了德育课无法开展下去的困扰。
参考文献:
[1]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2]朱海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
[3]李雪微.快乐德育课—— —浅谈中职德育课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4).
关键词:中职;德育;探索;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8-01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主体年龄都在16-19岁之间,这一时期身心急剧发展、但又极不平衡。他们虽然很渴望了解社会,但是由于对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还尚不成熟,特别是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这样一来,也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他们精力旺盛,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片面,因此,激情犯罪(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同时,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又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失等问题。他们独生子女居多,自立、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存在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有些是单亲、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灵受到伤害;许多中职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可以要面向全体性,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来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滞后,直接体现为德育效果不佳。归纳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教育的方法不当,有些德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以往传统式说教及灌输式的德育模式显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和效果。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都对中职学生德育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
1.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立德树人,这是社会对合格的中职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在中职学校德育的实践过程中,要从德育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以适应学生为主要特点,满足社会职业需求。对中职学生德育的培养工作,我们应主要提倡自律,而不是一味强调靠学校和管理部门以及老师来监督约束。应充分的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道德完善方面从被动方变为主动方。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一定要紧密地结合学生和职业教育特点,遵循方向性、时代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以此,来引导培养学生因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健全人格。
2.改革中职学校德育的现有方法
变“说教式”、“灌输式”德育为“合作式”、“动式”德育,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把外在的德育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逐步达到自律的目的。一是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他们的思想、生存状态,真正做到对症施治。二是要突出关爱,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做到尊重学生、宽容平等的对待学生。消除隔膜,增进沟通,学生方能亲其师,信其道。三是要把德育内容“活化”,利用兴趣驱动,创新德育形式,积极开展德育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大胆放手,为学生开辟一片独立的空间,“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进行道德感悟和实践。
3.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还是要针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因为学习动力不足问题,进行学习引导,用关爱、尊重和激励教育,让学生消除自卑感,树立成长的希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努力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德育要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针对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自私、孤独,做事偏激、任性、逆反、叛逆等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和干预力度,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再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养成。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前期行为养成缺失等问题,重点从点滴的养成入手,通过对一日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适时引入企业职业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
4.优化中职学校德育环境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总是力求做到是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人)都来实现教育理想。”这其中,每个人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必须更新德育观念,在充分发挥德育人员主导作用的同时,摒弃德育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全员都应秉承“关爱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职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关系、渗透和去融合它形成良好的校风。通过关爱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把德育全方位的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时空育人的良好局面。
5.中职学校德育应发挥整体功能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注重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应当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并积极大胆地去争取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师生家长的支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其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有些家长知识水平偏低、对社会抱有怨气、对中职教育存有偏见。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从而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更应主动 与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网络短信等形式,携手家长为孩子创造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小刚.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1):141
关键词:德育;双轨式教学;寻根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德育对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双轨式教学中高考学生的德育,我有如下思考:
一、德育要结合国情
《中等职业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教育的目的从“人才”到“人生”》一文中说: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人生的目的是“自己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此时教育目的从“人才”上升到了“人生”。
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让我们重新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加强习惯培养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从实际出发,落实政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强化法制教育,保障中职生健康成长;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中职生成才。
二、德育要结合校情
我校在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成人再成才,既成才又成人”的育人目标,将德育放在育人目标的首位。“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我们非常明确自己在德育中应找准方向,一条“寻根”之路在脚下延伸。
三、提出“寻根”教育
“寻根”一词源自文学界,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理论界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学校的德育也有“根”,德育的“根”应该根植于国情、校情、学情。
1.“寻根”:寻做人之根本
对中职高考学子进行德育,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对象――中职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先贤孔子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德育也应以此为根。
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易中天在《守住底线,拒绝高调》一文中犀利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所以,一定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德育让高考学子在浮躁中沉静下来,将天性中的友爱、善良、正直、自信等传统美德激发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流淌为涓涓细流,将心田永久滋润。
2.“寻根”:寻职业人之根本
走入职校的学生,已经是一名准职业人,在此基础上,注重高考学子如下德育方面的养成教育――举止得体、仪表大方、谈吐温文尔雅的商务礼仪,时间观念,角色认知,懂得复命,有效沟通,情绪控制,成本意识,同事交往,注重职业形象、行业声誉、“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职业道德。
3.“寻根”:寻年轻人之根本
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说:“年轻,并非人生旅程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而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清新。”
对于高考学子来说,我想,他们正处于大好年华。中职三年,学生度过美好的花季、雨季、草季,他们会时而忧虑时而洒脱,时而敏感时而狂放,时而消沉时而达观……这是青年应有的风貌,营造井然有序、宽松人性的环境正益于年轻学子淋漓尽致地挥洒青春。
年轻应是激情与活力。职校有多个舞台让学生迸发激情与活力――篮球赛场上,喝彩与呐喊不绝于耳,球员的自信昂扬达到沸点;青歌赛的舞台上,歌手与观众共唱一曲,热情的掌声让歌手难以谢幕;演讲赛场上,讲者以亲身经历打动人,展现真心与诚意……学业的减负让学子真正感受到年轻的美好与真谛,激情活力不可阻挡。
年轻最重要的是有追求与梦想。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老虎代表着野心、欲望与恐惧。我想,德育工作就是要把高考学子的野心、欲望激发出来,加以正确引导,转为正能量的追求与梦想――在高考班,学子重拾大学梦,让追梦的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古希腊哲学家、“力学之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面对踌躇满志的高考学子,我要让他们明白,从内因入手,改造思想,塑造向上的德育人生,才是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学;情境教学;“易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45-04
情境学习的理论渊源
情境学习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晚期乐正克所著的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培养学生时也提出,“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然而,直到凯瑟琳・汉斯曼发表了《基于情景的成人学习》一文,情景学习理论才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情境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人约翰・杜威于20世纪80年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
丹麦成人教育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在《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创造性地解释了情景学习理论,并建立了一种互动情境的三角模型,动态地展示了情境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如右图)。
情境学习强调“在情境中求知”“在情境中反省”,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指导思想相一致。因此,德育课程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或环境下,利用各种丰富的情境资源,与情境产生互动,通过行动的实践、反思来建构知识与解决具体问题,通过群体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反思,去独立思考,获得知识。
德育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的效果不佳,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对德育课的认识有偏差,学生厌烦说教
大多数中职学生认为德育是副科,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技能、证书和本领,没有多少用处,而且在家常听家长讲道理,在学校也常听教师们讲一些鼓励、鞭策的话,听得多了,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有些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休息课、开小差课、混考勤课等。
2.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低效
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灌输式的讲解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思想政治课,学生往往因不能深切地感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无法与其产生共鸣,更别提对德育课产生兴趣了。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材上很多案例都贴上了成功的标签,要么是通过努力后取得好的成果,要么是先不学无术后因某个事件迷途知返,最后大获成功,要么是一直糊里糊涂,最后人生没有了方向。学生读了这些案例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因为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甚至与其平时的所见所闻相矛盾,学生普遍感觉这是别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离自己还很远。
4.考核评价单一,难以促进教学改革
传统德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教师依据期末考试的分数,兼顾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来评定。这样的考核很难真正反映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产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情况,也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分享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抓手。
中职“易班”平台在德育教学中的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下,“易班”平台融合了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络、邮箱、网盘、手机应用等功能,为学生交流、评价提供了平台,借助该平台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上传课程学习资料,德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然后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知识目标,上传搜集的反映现实社会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的多媒体资源,自拍、自编、自演的视频以及整理后的PPT资料。任课教师还可以作业、问卷等,让学生及时跟进学习。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翻转课堂”。学生们在课下浏览、学习“易班”网络学习资源;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认真听取同学对自己所上传资源的创意讲解、内容分析和感受分享,然后全班分组讨论、汇报,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和提炼。这样真正实现了课下、课上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表演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过程评价。针对教师布置的主题,学生根据上传资料的完成质量在平台上“点赞”或发表评论,然后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平时在“易班”平台上的活动情况给予评价。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个性指导。由于大多数中职生是未成年人,受到自信心、自尊心、胆量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不愿意面对面地向教师倾诉,所以传统的面对面的谈话交流方式无法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访问学生的空间、日志等,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应、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从多方面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尤其是对消极、偏激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疏导和纠偏,能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情境教学在“易班”平台的实践
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体特点,创设、引入和培养与学生世界相适应的情境,引导他们体验,激发他们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认同感。为了提升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如何借助“易班”平台开展情境教学呢?
1.思想动员,班级建构
(1)思想上接受“易班”。入学之初,每位学生都按照班级号、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注册了“易班”账号,在注册时教师对“易班”的功能也逐一做了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在上课时,教师再次对这个有利于学生交流学习、评价提升的平台做系统的阐述,并强调要多关注中职课堂、班级活动、资料库、视频、分享等板块。
(2)行动上实践“易班”。教师让每位学生做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准备,并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设计情境主题。每位学生都是主题的实践者,要带着主题去现实生活中找素材,这样设计的情境才真实贴切,才能产生共鸣。在课前经过课代表收集作业、教师筛选、提前通知被选作品的作者、相关的沟通和交流等几个环节后,教师从备选作品中随机抽取三位学生上台讲解,采用课件、视频、录音、动画、照片、文字、情景剧、小品等形式在课堂上呈现主题,全班学生参与评分,评分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依据之一;同时,全程录制过程,教师在课后对录制的材料进行精选,借助“易班”平台展示课堂上学生的各种风采,学生们跟帖回应,形成你争我赶的学习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以及对身边事情的关注度。
2.意见调查,确定主题
(1)主题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易班”平台在课前调研学生需求,以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核心,以社会真实为起点,以学生需求为基础,将课程相关内容在“易班”上,征询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想法,梳理调查结果,从而确定主题。主题要本着知识性、启发性、实践性、相关性、有趣性的原则,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传播正能量。
(2)设计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情境素材,学生自行或分组采集,采集方式和情境的呈现方式由学生自行决定,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3.组织实践
整个情境教学的过程包括课前准备、实施、评价、课后反馈。在组织实践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教师的准备,包括对被选作品烂熟于胸,对呈现的现场和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导向性和把控性,对呈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预案等;设备的准备,包括要确保多媒体正常运行等;学生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演讲的课件、资料、道具等。
(2)任务与角色。在情境呈现时,教师是教练、指挥官和配角。在学生不熟悉规则时,教师应充当教练,告知学生规则,并督促和鼓励学生实践;在学生讲述主题时,有可能会发生突发事件,如冷场、笑场、起哄、恶作剧等,教师应有应急措施,及时制止、引导和控制班级,以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指挥和控制现场;在学生演示时,教师应充当配角,以学生为主导,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演示。
(3)课后工作。教师在各班选择成员代表成立德育小组,然后组织德育小组在课后收集课件、视频资料等,并对其进行挑选、修改、剪辑、优化和整合,上传成熟的作品;学生观看课件、视频后做出评价,进行点赞或想法,然后教师及时给出回应和指点;“准备―设计―收集―演示―整合―上传―评价―回馈―再修正”,整个过程反复进行,不断完善,最终目的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更科学地设计主题,更深切地了解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