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评价指标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创新型转变,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这种需要,全国各地涌现出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不但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颇有成效,还可以避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走弯路。教学模式的出现应当说是教学的进步。但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所辖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有些走在教学改革前列的学校确实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但也有一些学校迫于压力只在材料中对教学模式做了一些准备,以应付检查。笔者深感对于教学模式的评价非常有必要,一套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不但可以指导和规范学校教学模式,还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甄别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提供依据。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最早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李方先生概括得较为精当,他说:“教学模式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型。”归纳起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简约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这一界定涉及几个要点:(1)教学模式既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系统,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变革、修正和完善的;(2)教学模式会因教育目标和教学理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3)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具体的操作体系是以一种简约语言和形象符号来加以概括的。所以,即便是目标迥异、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也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这就为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评价指标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对各种教学模式都是从“结构”“社会系统”“反应原则”“支持系统”“教学效果和教育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小结各种模式。总结归纳众多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用较为容易理解的表述,教学模式应该具备这样几点要素:教学思想或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体系等。

对于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理论层面主要指该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对该模式文本表述的评价,实践层面指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行情况的评价。每一层面又涉及不同维度的评价。

1.教学模式理论层面的评价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五个要素,将模式设计文本分成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理论基础、目标指向、操作流程、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每一维度还可下分为若干指标:

理论基础维度:(1)有无明确的理论基础;(2)理论的科学性是否为科学界所公认;(3)理论基础的具体内容是否表述准确;(4)所依据的理论是否为该理论的主要论点;(5)有无比该理论更符合此种模式的其他理论。

目标指向维度:(1)有无明确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具体;(3)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可测;(4)是否关注了知、情、意三维目标。

操作流程维度:(1)有无明确的操作流程;(2)操作流程的合理性;(3)操作流程的可行性;(4)操作流程的灵活性。

实现条件维度:(1)有无实现条件的明确说明;(2)实现条件的合理性;(3)实现条件的真实性。

教学评价维度:(1)有无教学评价;(2)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否具体合理;(3)教学评价能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4)教学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是否有帮助;(5)教学评价能否体现物理学科的

特点。

2.教学模式基本要素实践层面的评价

实践层面的评价较为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堂生动的课堂不可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目标指向是什么、实施保障有哪些以及评价体系如何等等。所以可以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进行评价,即先从教学模式的文本介绍中提取有关基本要素的信息,结合这些具体要素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观察。评价教师在模式实施时,观察并评价教师对那些基本要素的理解以及践行情况,通过半定量评价量表收集第一手的材料。这时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在某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客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评价主体是了解了本模式的基本要素并掌握一定评价技巧和工具的观课者。

由于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是不一样的,所以评价工具的设计要以基本的课堂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重在评价该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评价者要通过具体的师生活动,观察活动的设计是否目标明确,是否符合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和教育规律,教学环节与模式操作环节的吻合性和灵活性,师生是否有能力适应该模式的要求等等。由于具体模式的操作环节差别较大,所以在操作环节和实现条件两个要素的评价上要留出自由度。

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目的并不是要判断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而是为模式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使模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适合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一、情感导入与文本的情感基调融合

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一般凭借直觉,并非理性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感情的引导与调节,尽可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造成双方情感的共鸣,最好不要“反刍”不要倒学生胃口,严防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而注重新课的导人和情景的设计,便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文本情感融合的有效途径。《人是什么》一文是赵鑫珊先生的经典论作。全文引述了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然后又转换角度,以文学的眼光看人生,根据过去、未来、现在的人生经历,做出对人生意义的解答。我首先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来导入:有一种生物,它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下午三条腿走路。接着引入课文,本着学生对于猜谜的兴趣,开始介入“人是什么”的思考。后来,我又引入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匣子》这个故事:潘多拉受命于宙斯前来惩罚人类。当其打开神秘的匣子、疾病、瘟疫、灾难、洪水、战争等一齐冲向人间,潘多拉恍恐之间,盖上匣子,却将“希望”藏在了里面。由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带着自己的好奇与兴致分析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对人的诠释,从而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时,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过程设计与文本主旨的挖掘相吻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和谐,科学再现“生死爱”文学的三大母题。诸如罗丹雕塑中的“母与子”的老女人、、婴儿三者出现在一起,对寻求生命的真义在对比中一目了然。再如“断臂女神”、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袁牧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字见奇”等,均表明奇异、独特给人以思想的触发点和灵感乍现的契机,在课堂上这便是构成教学艺术的关键。《闺塾》是汤显祖的《牡丹亭》里的名篇。在分析陈最良时,按一般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心理”来分析,也能得出较好的理解,但是本课中对杜丽娘、春香的形象分析中这种方法已经采用。如果把陈最良放在一个“教师”的位置上来分析,那便有趣了,根据其“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来对陈最良作分析,那么他的愚腐、麻木、使昭然若揭了。这样,既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情趣,而且还会引导学生对封建家庭教师特质的更深刻的思考。

三、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本要素;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表达方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81-02

上好一堂课,需要一辈子不断努力,而且是永无止境的。有时可能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很多方面其实做得很出色很不错,但由于某个方面考虑不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导致整个一堂课都归于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思考:一堂课堂是否合格,必须满足哪些基本要求?由于这些要求的任何一个做得不好,都会导致整个一堂课变成不合格,所以,这些要求,对于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从而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

由此明显看出,对一堂课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很有必要,对于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更为重要。作为年轻人,在教学手段不多经验不丰富的时候,如何不出现较大失误,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可行,是必要的。文章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了保证课堂教学在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了虽然许多部分很好却某一个部分不足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严重下滑的局面,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哪些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作为课堂的基本要素呢?如何满足这些要求,有什么具体的且能普遍适用的方法?

基本要素有四个,分别是: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以及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等。

一、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如果不合适,那么这一堂课必定会是失败的,道理无需多说。问题是,一堂课该讲哪些东西?很多老师在看了若干参考书和文献后,得到了很多很多相关的内容,而且还都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到底讲授哪些部分合适?是自己熟悉什么讲什么,还是对什么有兴趣就讲什么,甚至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可以肯定,上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两个方面来进行取舍。第一,要根据学科的结构要求。学科结构的形成,有着本身的支撑系统,相互间有着必然的逻辑性和相关性。每个知识点,都会在相应学科中处于相应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学内容必须满足这个结构要求。第二,相关知识点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一种理论,一种基本原理,在实际中是怎么应用的,具体运用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什么技巧,要注意些什么,当前的状态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二、引入新领域的途径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对于已经熟悉该内容的专家、内行,从内容上看,他们听了觉得很不错,无论内容的选取、布局等等各方面都很好,因而赞不绝口。可另外一方面,对于不熟悉该内容的学生,他们听了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云。这些现象,就是没有设计好引入途径所造成的。

众所周之,一个人的各种知识的集合,是在某种范围领域内的。对于这个范围和领域之外的概念,人们不但会有陌生感,而且可能无法理解,甚至无法去想象。这是因为,新知识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和领域。如何让学生听懂新领域内的新知识呢?这就需要在新、老领域之间搭设一个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把学生从原有的老领域引入到新领域中来。这个通道就是引入新领域的途径。有时候,新老领域之间是宽阔的康庄大道,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引过来,有时候,则可能是崎岖的陡峭山路,这个通道很不好行走。但不管怎么样,这个通道老师一定得搭建出来。那么,该怎么来搭建呢?有三个方法。

第一,逻辑推演法。这要求新老领域之间的知识本身具有逻辑上的关系,同时,学生也具有相应的推演能力,这时候,运用逻辑肯定能建立一个途径。如数学方法便是很常见的逻辑推演方法之一。

第二,生活经验法。对有些概念,由于极为抽象,仅仅依靠逻辑可能很难以让人理解,有时甚至无法使用逻辑方法来建立。如果生活经验中有相关的感性体验,借助生活经验,事情也许就变得相对简单。比如,对刚刚接触负数概念的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负数。如果只是把相关概念和运算规则讲出来,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演,学生很难真正弄懂。这时候,借助生活经验会更好。

第三,相似联系法。有些概念,不能使用逻辑,日常生活中也很少遇到。但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总有某些共性,因而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根据这些相似性进行联系,相应建立起引入的途径。如“建筑学”立面造型中,关于“韵律”的概念,一方面,至少在目前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演,另外一方面,对于工科学生,生活经验此时也难有什么帮助。那么,在新老知识中找某种相似点,如“重复,间隔,共鸣,押韵”等等,从而建立途径,把新知识运用老概念来描述:“韵律,就是把很多建筑构件如何进行排列的一种手段,每隔一定间隔的重复,构件的形态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共鸣,就像诗歌隔一定的字数后会押韵一样,从而形成视觉上的节奏”。这样,学生就很快能建立起新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知识完整性

如果学生自己看书,效果和听老师授课是一样的,那么,老师的讲课就完全是多余(且自己看书用的时间肯定比讲课少得太多太多,因此学习效率还更高)。但事实上,极少有学生能完全通过自学把一本书真的学透彻。仅仅通过文字,很多东西是难以读出来和领悟到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大打折扣。因此,老师的授课,就是要能把学生从字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这种讲解,不是把与知识点相关的东西,一点点都分开来慢慢讲,而是基于老师对自身厚博知识的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后再删繁就简,本来复杂纷繁的内容,讲授出来却变得简单明了,这就是很多老教师说的“一桶水的内容,倒出来的只能是一杯”。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喝的是一杯,得到的却是一桶水的容量,这样就会透彻、全面和完整,学生的学习才有深度。老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例如,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公认的核心课程,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则是核心中的核心,于是,很多人在讲授这一部分,便详细讲解了使用环境、工程背景、试验的操作过程,仔细分析破坏形态,深入研究四个基本假定、极限状态下截面应力状态等等,这时候发现课时用掉很多很多,但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还没开始讲,这显然很不合适。有些则相反,在简要概述试验情况与破坏特征后,就用牛顿的静力平衡概念,直接得出计算方法。这样一来,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都不够。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整又不占用较多课时呢?在简要说明试验情况和破坏特征以及截面应力图以后,有两点需要学生注意:一是截面实际应力图很复杂不利于实际工程使用,二是实际材料不是牛顿力学中的假想材料,对这些都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相应引入四个基本假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推导出承载力计算公式。这样给学生的虽然只是一杯水,却有着一桶水的容量。

四、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讲课,别人一听就懂,而有些人讲课,却是谁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甚至连内行专家都听不明白。显然,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就是表达方式。虽然本文也属于教学法研究的范畴,但此处关注的明显是第二个,即表达方式。那么,对于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能不能找到一个简单易行、可以通用且还能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呢?与中小学学生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有着较强的接受、理解和分析能力,表达方法只要能满足平常成年人的要求即可。基于经验的总结,本文提出的表达方法就是――“精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将字数压减到最少。这就是说,无论什么具体情况,即使找不到较为合适的角度和方法来表达,那么,采取精简的手段,也一定能让听众听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重点突出,本质更容易凸显出来,也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这就好像一头豹子藏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因为周围有多余的东西混在一起不容易辨别。如果一头豹子只是独立地站在地面上,便是一目了然,立马就能识别。将核心内容无遮挡地显露出来,这就是精简的作用。例如,学生问国庆期间放假上课怎么调整的,有人便复制了这样一段很多人都看到过的文字:“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其中10月1日-3日为国庆节法定假日,10月4日(星期六)与10月5日(星期日)照常公休,10月6日(星期一)与9月28日(星期日)对调,10月7日(星期二)与10月11日(星期六)对调”。可学生们看完,没几个搞清楚了到底哪天该上哪天的课。精简后,变成:“1到7号放假,9月28日(星期日)上星期一的课,10月11日(星期六)上星期二的课”,大家一下就都清楚了,虽然没说,但都知道这是对调的结果。

显然,要求精简但不能少说,即使一个字少了,原意就变了。自然的,精简,就要求尽力不要多说一个字,说得越多,不但本质和重点越难以突出,越不利于理解,而且,多余的语言极大损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氛围。

根据上面的论述,已经知道,以上四个方面,任意一个没做好,都将会导致整个一堂课的失败,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同时,对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念超.论精讲多练教学法[J].交通高教研究,1994,(03).

[2]陈红,龙如银,芈凌云.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02).

[3]郭裕源.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高职英语课堂 应用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并已在全世界广泛得以应用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和策略。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们的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增强团体意识,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在我国很多中小学的课堂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并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课上的“哑巴”学生比比皆是。我通过对自己所任教的高职院校2010级会计专业2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62%的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89%的学生在学习上不会主动向老师咨询难题。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呢?我认为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及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尼尔·戴维森提炼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学习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来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小组中有合作互助的气氛;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教师直接指导合作技巧;小组成员有组织地相互依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小组过程(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 

积极互赖指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良好的团队力量永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团队的利益是成员的共同利益。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指的是个体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成员为了共同的任务,分工又合作,相互间不断努力。个体责任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得承担各自的责任,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要积极地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感。人际和小组技能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成员人际技能是社交际能的重要方面,能够促进任务更好地得以完成。有效的小组技能能使各成员之间更好地合作和分工,并能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小组过程或是小组自评指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性活动。它能使小组认识到已存在的问题,达到更好地分工,也使得小组成员更加认清个体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我在自己所任教的四个平行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了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怎么样的教学互动方式,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积极用英语交流的欲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Harme:指出要在语言课堂上创造良好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必须注重课堂语言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投人(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他还根据三个基本要素的顺序变换和不同组合可设计出三种不同的课型:直线型(Straight Arrows sequence: engage-- study-activate)、反弹型(Boomerang sequence: engage- activate-study)和杂拼M (Patchwork sequence)。其中杂拼型是指教师首先提出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其引人接受状态,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学习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运用所学内容的机会;也可以先由教师组织活动,让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再总结出活动中的相关语言点,学生进行学习、运用。

二、杂拼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的原因

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国民外语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愈来愈凸显其教学上的弊端,新型的杂拼型教学模式应用迫在眉睫。

首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陈旧及效果不佳。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是一位教师“一肩挑”,这不仅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弱势项目的提高。很多英语教师上课仍采取填鸭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很多学生感觉大学英语考试成绩在逐渐下降。在这种状态下,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其次,传统教学方式死板。目前的教学方式大多还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单一方式。有的学校也用一点多媒体技术,但变化不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英语的实用能力了。

因此,采用杂拼型模式授课时,课前教师要细致地制订教学计划,对于三个基本要素的顺序、组合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性地思考,启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圈。创造性地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他们积极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达到实际应用和交际的目的。

三、杂拼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策略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学目标,杂拼型教学模式应该实施以下的策略:

1. 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a.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b.要让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提供多种机会使其在不同的语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将知识“外化”);c.要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能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新语言认知和理解。

2. 教师的作用。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他们的指导作用体现在: a.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b.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c.为了使学生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3. 语境创设。语言的学习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有不可或缺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4. 教学管理。杂拼型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包括教务处、教师和计算机管理软件。计算机管理软件主要管理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学习,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进度等。多种教学管理模式并存,既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又为监督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言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就必须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堂杂拼型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方向,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它既体现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也符合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