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激励理论;教育模式;求知欲望;成就动机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就必须加深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不断地改革教学的方法。激励理论来源于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企业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目前,激励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了激励在教育中的效能。思政课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对“知行合一”的要求比其他学科更高,因此在日常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促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增强。下文中,笔者探究了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认同,将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教学中
实践证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受到尊重、被认同的需求,作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将团队教学、师生合作、生生协作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匮乏,而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体精神,注重发扬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长为集体荣誉感较强的人;其次,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且乐于、善于分享。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一切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时要以高校的自身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制订的学习目标不恰当,不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的现象,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不能够完成知识的内化,更不可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调查研究,大多数的高校思政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作为一线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着手,改变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思维。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要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或者实际生活,避免将思政知识点孤立展现于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间的衔接点。从教学方法来讲,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将思想训练的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联想、批判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跳出知识性的框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地完成认知过程。在高校思政课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另外,教师要注重思政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目标。在思政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激发成就动机,完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本着满足学生谋生的需要、被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也要立足于这个目标。换言之,在思政课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技能。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情绪。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将就业指导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就业和创业的方针政策,了解改革的方向和步骤,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位置,避免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象,促使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假如缺乏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悲观或者妄自菲薄的心理,从而出现动机缺乏,不利于就业技能的训练和积累。另外,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就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积极地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思政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且能够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4(26).
[摘要]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理念上均强调主体参与性,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并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助于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职业发展能力。文章指出,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关键环节是师生转变理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以团队为平台,促进师生能力共同提升。
[
关键词 ]贝尔宾团队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与式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邓莹(1982-),女,河南洛阳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库尔勒8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司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拟培育项目之一“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综合运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教社科司函[2 014]21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115-03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存在着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的现状,即知而不行,言行不一。2013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重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生命力的坚实基础。研究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强教学效果,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一、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合作、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不断生成。参与式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觉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领悟升华,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学生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的同行者、课堂的参与者.协助者、评价者,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成就感的提升。
二、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优势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是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在澳洲和英国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该理论指出:“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九种人组成,这九种团队角色分别为: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外交家、协调者、凝聚者、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理念上如出一辙,强调主体参与性。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平等关系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师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贝尔宾团队和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是完全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传统教学中的小组,其组长是固定的人,在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时,常常会出现工作责任个人化,任务主要由其中l~2名学生完成,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工作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性弱,其他成员常常坐享其成,不能很好地达成分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目标,学习效果也很难有效评价。而贝尔宾团队的建设则不同,团队成员共同确定团队管理者,在接到学习任务时,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成果,团队成员发挥个人优势,积极互补地协作,共同讨论、决策和工作,承担着个人和相互的工作责任,最终达到统一目标、各负其责、各展其才、共同成果的目的。正如海上航行的船,目标和路线明确,船不会超载,船员的膳食供给得到保证,每一个船员明确自己的任务,谁是船长是非常清楚的,团队对恶劣的天气有所准备、熟悉触礁与搁浅、有能力并且能够圆满完成航行任务。
三、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思考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关键环节是师生转变理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以团队为平台,促进师生能力共同提升。
1.师生转变观念,主动成为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在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引入参与式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由“客观的教导性学习”转变为“主观的获知性学习”,教师不仅仅是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学生“能力的构建”过程中是学习的帮助者,是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起着监督、促进的作用,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交流与互动环节,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师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相应的任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作为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任务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的显性变为隐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组织、被设计、被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也不仅仅是参与者,他们是贝尔宾团队中的一员,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的作用,最终和参与者——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在学生眼里,教师虽然是教师,但更是团队中的一员。
2.选取适当教学形式,确定师生角色。贝尔宾团队中分为九种团队角色,分别是“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外交家、协调者、凝聚者、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在这些角色中又大体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行动导向角色(鞭策者、执行者、完成者)、人本导向角色(协调者、凝聚者、外交家)、思维导向角色(智多星、审议员、专业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参与式教学形式。
参与式教学方法虽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参与式教学法适合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参与状态来选择不同的参与形式。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案例型参与式教学、体验型参与式教学。
案例型参与式教学方法,着眼于通过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前选取、设计能使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过程监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自学”。根据问题的难度确定教师在整个环节当中的作用,对于简单的一般的问题,由学生自学自答自点评;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则要启发、引导加点评。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以疑导读、自学解疑、自主质疑的参与形式。
体验性参与式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能力。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研究专题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实践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体验型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和情景现场,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理解并构建知识。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前期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预设体验内容,并将体验主题告诉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收集资料、分解任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和构建适合于教学手段的情景。
3.有效搭建贝尔宾团队。贝尔宾团队的组建,一般意义上应按照贝尔宾团队理论中九种角色来确定,一个团队大体8~9人(包含教师)。但在具体操作中,团队中1个人可以同时承担2~3种角色,1个角色也可以由l~2个人同时承担,有时9个角色也不必同时出现。
在具体进行团队组建时,要提前在班级中做好贝尔宾团队角色的个人评估,从自评和他评两个方面来完成多维度、客观的评估。通过评估,排在第一位的团队角色将会被视为个人最主要的团队角色贡献,后续两位可被视为次主要的团队角色贡献。将评估后的角色分类大致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团队中,大体形成角色较为齐全的贝尔宾团队。在进行个人评估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个人进一步认识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也有利于团队组建中每一个角色的准确分配,发挥团队的最大潜能和最佳战斗力。每一个团队一旦确定,在一个学期大体应当有固定的组员,各个小组有大家一致选举的组长,即凝聚者。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教师也越来越不好当。加之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高校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感到要适应这样的挑战,我们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必须更新,而首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因为只有积极有效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我们一味地只是沿用原有的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目前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老化,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 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够。现在都认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创新意识从哪里来?首先从问题中来。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教师。
(3)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地存在着一本教材,一份讲稿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局限教材过多,训练思维过少,大量查阅、广泛涉猎过少。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这个“支点”,就是一种“方法”。有了切实可行并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结合。既然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更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应灵活采用互动式、演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即变原来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我说你听”,喜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因此,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应实行教学互动,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即我―你关系。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实际上这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所以,我一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随时可以提问,从而形成了一种轻松活跃的上课氛围,使得教学过程不断优化,获得了最佳教学效果。
(二)演示式教学方法
演示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表现主要是改变单一的口传手写为多媒体展现。多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包含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有针对性的电影录像等资料的综合使用。加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只凭教师讲解即只凭听觉通道,学生很难掌握。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我就善于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精心选材,自制课件,穿插影像,从而提高了视觉效果,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辩证地、理解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在介绍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着把一些具有探究性、综合性的专题交给学生自己讲。也许一开始学生不会考虑得很全面或者很到位,更有甚者会没有什么收获,但是由于学生参与组织了教学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学会了思考,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进而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久而久之一种创新型思维就在头脑中形成了。
三、对新、旧教学方法的认识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过去的教学方法是保守的、落后的,应同诛共讨,与其分道扬镳,而代之以新方法。这种裁决实际是不公正的。站在形势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弊端:它一般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可是它也必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的筛选淘汰,长时间被人们验证了的东西。到如今仍有它的合理性、继承性的一面,有的仍是教师教学中离不开、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新的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变革产生的,是积极的,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但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能是从零开始的,它和传统的旧方法仍有互相渗透、互相溶化的一面。因此,我们对每种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全面、客观的分析,深入研究,总结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机制;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29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机制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积极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内容的实现,使其内在要素自身及与外在社会、环境和技术等要素相协调,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效运行,达到促进教育内容的接受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接受机制作为隐藏于各种教育现象之后的运行机理和内在逻辑,本身是抽象的,但因教育的实践性,其表现却是实在的。决定高校思政课效果最根本的、最基本的两种机制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笔者将从教学环境、教学主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政课的动力、平衡和评价机理,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教学环境与教学主体:高校思政课接受的动力源
高校思政课接受需要动力,而动力最重要的表现是活力,其活力的衡量尺度是效果或发展。所谓高校思政课的动力机制是指高校思政课赖以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层级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社会发展加速与个体素质提升困难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思政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其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这一矛盾既是高校思政课的源泉与动力,又规定着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与方向。以下将从多样化教学环境与多元性教学主体两个维度,建构知情互补的高校思政课动力系统,实施多种教学变量的整合,以提高教育内容的接受度。
(一)以教学环境的多样化强化高校思政课的主导性
教学环境的多样性特征,源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教育现代化促进了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时代性的课题。在这种特定境遇下,主体接受各种现代化的价值与观念,产生了特殊的心理期待与困扰,对高校思政课环境提出新的要求,急需强化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由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本质特征,如果能积极地发挥人类的意识性、自觉性、可选择性的能力,顺应教育的社会性、物质性和对话性的特性,那么就可以从环境中获取高校思政课的动力,增加接受的可能性。
首先,要整合高校思政课的技术环境,促使学生接受特定的思想观念,增强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的同一性,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虚拟技术负荷着人文价值,支撑着人文维度[2]。技术变迁中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运用,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对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主体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虽然教育教学环境的新特性挑战了国家的主导性与统一性,但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精神环境的创设,创设精神环境,需要依据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促发积极心理,避免消极精神,积极开发高校思政课的激励与引导功能,解决大学生的理性图景化生活与现实判断中建构理想信念的思想冲突。关于利益环境的设计,需要从利益诉求出发,高校思政课教学部门要联合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部门多方协作,满足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完善的利益,这种需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发展的持续力。因为利益需求是社会的唯一推动力。
(二)以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体验性
人作为最有灵性的生命体,既是主体性的存在,又是价值性的存在。从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身来理解,其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若干因素构成。其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主体平等对话是其相互关系的核心。高校思政课是双边主体的互动式教学,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要从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心理层面着手,旨在体现教育的体验性,开展有效的符合大学生实践的针对性的教学。
1.主体认知对高校思政课接受的促进作用。虚拟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主体的感知能力,高校思政课主体认知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3]。教学中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科情况,甄别和筛选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知研究,可以理解为在外在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特征相结合情况下进行渐进性和累积性的自我建构过程,认知过程的表征有同化、顺化和调节几个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认知图式是一种知识的组织体,它能控制感知思维与行动策略,并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中。要根据学生认知状况的阶段性、层次性、个体性地确定知识框架,确认教学重点,建构系统化的整合知识块,形成体系化的教学结构。在教学流程上,通过概念和现实图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在教学目标上,从认知的个体性出发,满足个性发展,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模块化及自主选课。
2.主体情感对有效传递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观的持续作用。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情感。教师用情感共鸣和互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设立情感教育课程,建立情感教育导师制,拓展尽可能的校园内的情感教育途径[4]。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时正是成就成熟公民,强化对社会的责任的过程。因爱国除了源于认知外,还有情感因素的作用。不管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还是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归因,都与学生情感的作用分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能关注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并对其进行启发与引导,那么将会形成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增强其政治认知学习的效果。双边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都有各自的信念形成路径。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的确认,他们的信念对教师的知识及判断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的对话交流中,逐渐产生了对真、善、美的确信与追求,这种信念有助于增强对理论与观念的接受度。
二、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接受的平衡源
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所谓高校思政课的平衡机制是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其相互之间多个要素的协调而保持和谐有序稳定状态的运行机理与方式。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对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效果起着平衡作用。课程本身是一个关注实践的领域,包括课程编制、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高校思政课课程目的在于将社会主义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被社会教育体制所认可的思想体系,上升为集体意识。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要将设计好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之一是整合不同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把握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平衡。
(一)中华文化对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的预制性
中国思想文化从以德性自觉的人性论为侧重点到的社会性自觉的人性假设,都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产生根本影响。
1.中华文化传统对高校思政课内容的接受提供了内在依据。当下科学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个人解放思潮都对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文化之根产生冲击。在文化传统因素的作用下,高校思政课经历了圣化、去圣化到再圣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受到了,以追求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教育为旨趣的思想文化的直接影响。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提出了人都是生活在传统的掌心中的观点。《论语·述而》中提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型的德性传统具有社会感召力,现代的社会性传统具有社会民主性,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在课程设计上认为,传统圣贤特质并不是神授的,而是文化传承的结果,体现在传统道德教化中树立典型和权威。西方学者也认为,“不仅权威及其血统,而且社会中的一系列行动模式、角色、制度、象征符号、思想观念和客观物质能够产生神圣的感召力。” [5]
2.中国化为高校思政课的持续存在提供了现实经验。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中国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增强,社会与国家的同质性增强,从而使教育的社会性自觉和德性自觉走向规范和整合。高校思政课的社会性人格形成有特殊文化传统和制度的渊源。因而,中国文化的预制性对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提供了内在依据与现实路径。网络社会的发展下,高校思政课接受度提高要通过网络参与方式使学生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获得利益表达渠道。现代型人格的形成因条件的特殊性,只能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使新社会实现有机整合。价值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传统,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不仅关注大学生德性自觉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社会性自觉素养的提升,更关注其理性自觉意识的培养,这是对人类对文明与秩序的一种尊重。大学生中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冲突,需要依赖于法治化的教育制度安排,即高校思政课要依赖于大学生的自觉协商意识,形成和平解决争端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价值观教育特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综合诉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接受度受到传统文化、制度安排和现实环境的制约外,根本上受制于价值教育的价值判断的主体性与历时性。
1.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智力教学多为掌握知识,以目标实现与内容传递为旨趣,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目的。运用智力学习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的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确实可发挥教学方法和知识传输的效率上的优势。但这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却不能代表学生的自主性能自然生成,个人素质会自觉产生与发展。价值学习具有事实知识学习的特征,更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主体体验性、效果长期性、信念持久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法依托于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大学生知行能否统一,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进的重要任务。从学生视角来看,价值教育的效果与其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生活情境和自我启蒙意识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考虑网络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着眼于大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养成主体的习惯,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2.价值观教育与智育的共同性。教学论认为从教学目标出发,学习是事实、技能和规范的传授与习得的过程。高校思政课工作者应掌握知识学习的直接作用方式,平衡操作性与监控性,发挥外显性与内隐性,挖掘普遍性与迁移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高校思政课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趋向目的性、生活性和实用性[6]。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得当,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针对性。而针对性则在于能否解决问题。高校思政课采用问题式教学时要充分把握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历的起始、中间和目标三个状态,将任务领域转化为人的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表征,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7]。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心理机制、策略选择和技能形成等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上,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认知取向,完成教学的整合。在个人品行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上,要用整合模式培养一贯性的品质。教学方法也需要整合,即从主导到主体,从单一到多元,从灌输到渗透,从环境到情境的转变。
三、教学评价:高校思政课接受的动力平衡源
高校思政课评价作为对教育教学绩效考评的重要方面,主要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进行测量,使得教学系统趋于合理,并用于修正下次教学行为。高校思政课评价是以人的素质为对象的一种观察、测量活动,应遵守未来导向原则、整体推进原则、渐进累积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和多元化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测评的蓬勃发展,促进教育教学研究科学水平的提高。新时期的评价理念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校思政课评价在目的上从分类功能发展到培养功能,在内容上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机构上从管理本位转向服务本位转向。评价具有引导和整合的作用和功效。社会评价趋于多样化,使得高校思政课评价也需建立自己的多元评价机制。
(一)设置多重性评价指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综观泰勒、斯塔弗尔比姆再到斯坦克等美国学者提出的教学评价模式的特点,高校思政课评价要明确教学目的与任务,关注接受效果,关注学习活动中相关人员的多种意见,关注教育效果的长远性,重视师生的应答情况以及量表的科学性。高校思政课评价在取向上要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态度,给学生创设自主的思考空间,教学决策人性化。评价者应考虑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应考虑教师、家长和相关人员对教学的参与能力。高校思政课评价的科学化要充分整合与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高校思政课评价的内容要与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相适应。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效果的时代性使得高校思政课评价的标准与指标应向多样化转变。高校思政课评价机制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应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公平和权威的评价要给人选择权、机会均等和程序正义,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转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个体的全面评价。高质量的教育观推进高校思政课的评价标准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化。因此,高校思政课评价应从目标导向发展为人本导向,从把学生作为传承工具到强调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社会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向,引导其逐步得到全面发展。
(二)以多样化的教学反馈手段巩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起着调节器的作用,为高校思政课评价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空间,所谓反馈即将系统输出量的全部或一部分,经过一定的转换,再送回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与再输出施加影响。教学评价作为对高校思政课各种功能的平衡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权力制衡和诊断性作用,其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教育创新及其可持续发展。多样化反馈形式,多样性的反馈工具与手段,快速和及时的反馈可发挥多元性评价的积极功能。结合控制论、系统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高校思政课评价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使其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事实上,任何一种评价机制,失去反馈都是大打折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经验,“加强单位评估和学程评估”[8]。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应高度关注的现实课题。高校思政课大系统中动力—平衡—评价机理三个维度反思高校思政课的接受机制,对于解决教育质量困境,探索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效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政课体系具有深层次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慧,黄红生.虚拟技术的人学审视[J].求索,2010(10):7578.
[2]胡小安,童鹰.虚拟技术与主体认知能力的提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6265.
[3]褚惠萍.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19120.
[4]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5]刘儒德.论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292.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其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难点工作之一。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中有许多问题存在,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学内容实效性欠缺,教学方法改革不及时是关键问题,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充分、对专业术语理解不到位,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思政课目前提倡采用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的成长有紧密的联系,是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时重点关注的思想教育层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体现。
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取得突破和进展,就势必要关注当下教育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的各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的探索,思政教育确实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实际上问题也有很多,只有将这些问题认真剖析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1)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思政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一味的只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就会变成灌输式教学,灌输需要和灌输方法是两个事情,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将灌输统一理解为生硬地填鸭式教学了。这一错误理解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绝对正确的观念,过分突出了自己的教学地位,想灌输什么就灌输什么,认为自己理解的灌输的知识必须被学生接受,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会一味的被动接收知识。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此造成学生只吧思政课作为教育的外部要求,用被动的心理去学习思政知识,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这一系列由于灌输式教学造成的问题,会长久而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2)理论脱离实践。思政课因其理论性、政治性比较强,因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教师在讲课时就课本内容泛泛而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多都是脱离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有效剖析,忽视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分析,忽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忽视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甚至个别教师没有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和习惯,导致讲课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反映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不够,对于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在课堂上得到反映,久而久之,对于思政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思政课本身肩负的育人品德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3)师生缺乏互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法比较陈旧,基本上就是一直沿用传统模式下说教式教学,粉笔、黑板就是全部的教学用具,课堂教学缺乏活跃的气氛,此外,虽然多媒体在在前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方面并不成熟。且高职院校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班课”相当流行,由于人数较多,学习气氛欠佳,师生间互动的机会也相对缺乏。
(4)学生对创新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接受度低。大多数学生都适应了灌输式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有抵触,往往要经过很长的适应期,这就给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接受度差主要表现是难适应,进而产生抵触心理。传统教学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学生很依赖于老师细致地剖析知识点,希望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老师讲的多,自己课下就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学习压力自然就小一些。当老师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去多阅读、勤动脑、多研究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喜欢挑战,甚至觉得是老师为难他们,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如何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提纲挈领教学法。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是紧跟时展步伐的,高校的思政课内容是权威的、不可否认的。思政课的教师,在教材的内容方面没有修改的空间,只能根据国家教育的专门部门审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思政课的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对于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带着让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活动,每一位思政课的教师都应该了解并且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神圣的使命,这个目标,看似很容易完成,实则要克服很多困难。最大的难点就是“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2)多媒体综合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有主动提升自身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资源优势,运用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向学生全方位展示知识要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引、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不要只追求课堂上表面的热闹气氛,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到课上的思考中来,尤其要重视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教师之间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也要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将课件做到重点突出且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最大限度的将所学知识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也很容易营造轻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克服政治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工作要明确一点就是,政治层面的教育事关道德层面的教育。思政教育不可避免得带有阶级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强调政治性可以接受,但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品德层面的教育。这个时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期,教书育人的宗旨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分年龄,通过思政教育,将主流的观点渗透到学生的心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思政教学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模式就是要闻点评,要闻点评是载体,教师要放宽点评的内容,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也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学生也能在准备点评的过程中了解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锻炼学习能力。
(4)心理战术。要想实际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调整,就要先照顾到学生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这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些不适应,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的做一下教学方法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基础就是很好的参考点,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一些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激励学生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就培养起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而且要全部教师全面推进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如果只是个别的教师只有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普遍接受了,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客服纯理论教学方法。关于思政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最关键的解决方法是重视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相关性,任何的纯理论教育,都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只有当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知识才有无限的生命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也要尽量兼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一是紧密结合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利用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紧跟当下的发展潮流,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学的思政课知识是鲜活的,从而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一周要闻点评、思政知识演讲等形式进行学习教育,这样在传授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