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专项审计

高校专项审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专项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专项审计

高校专项审计范文第1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高校内部审计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准确把握高校发展趋势及内部审计特点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师生员工为主体, `教 以教师为本,`学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把师生最为关注、学校领导最为关切、工作任务最为迫切的问题放在审计工作的首位, 把维护国家利益、学校利益和师生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事项,把涉及师生利益的热点问题确定为审计对象,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全面协调, 保障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发展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办学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或整体价值最大化。对高校审计工作来讲, 所谓全面 ,就是要全面履行经济监督和管理服务职责,将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单位和部门都纳入审计的视野;强调协调 ,就是要使审计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大局相适应,把审计工作始终置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中, 确立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谋划发展问题,制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建设, 为管理层提供满意的审计服务。

(三)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审计重点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审计不等于全部审计, 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全部审计,既无可能也没必要, 审计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 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投放到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去。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要准确把握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脉搏, 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资金走向,加强审计跟踪监督, 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 突出对影响全校全局及全校师生利益的问题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增强宏观意识, 提升审计层次

高校内部审计不能拘泥于查处细节问题,必须善于从宏观角度去研究分析问题, 从各个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入手,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性质和根源,发现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 从源头上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帮助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 提高管理水平,使审计工作成果对于加强高校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更有价值。

(五)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就内部审计的内向功能来讲,监督是手段, 服务是宗旨,服务是监督的升华。因此, 高校内部审计必须确立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的理念, 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绝不能为监督而监督, 而忽略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

(六)确立现代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伴生的关系,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者;内部审计是对管理部门确认的再确认,控制过程的再控制, 既服务于管理者, 也服务于被管理者;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 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帮助管理者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实施监督;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管理, 对重大经济活动提供咨询和建议,参与组织一切重大的变革;独立、客观、公正是内部审计存在的根本,要高度重视客观性和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使审计结果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二、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和职能定位的转换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内部审计的灵魂, 而职能定位则是内审部门开展工作的前提。

(一)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

纵观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以保护财产、查错防弊为目标;中间阶段主要以改善经营、加强控制为目标;当前主要以净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目标。美国著名内审专家劳伦斯索耶认为,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其是否遵循公认的原则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概括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国际主流趋势看,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由检查监督型转向于服务导向型, 并将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到机构治理与风险管理, 要求审计内容向控制风险、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增值型审计转变。

为适应这一发展方向, 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定》将内部审计描述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中国内审协会其后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把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度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定义的数度修改调整中可以看出, 我国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国际内部审计越来越接近, 都是及时、准确地发现组织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诊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加强管理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单一职能论, 认为内部审计仅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经济监督;二是双职能论, 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评价的职能,也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与咨询服务职能;三是多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咨询服务、信息反馈、参与管理等多种职能。

从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视角看, 单一职能论显然已不符合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也落后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双职能论认为, 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两大领域才是内部审计的最主要内容。虽然对于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在审计学界尚无定论, 但已清楚地看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增值型审计项目所占比例将不断提高, 内部审计将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形式参与管理或控制即将成为现实,内部审计将被赋予监督、评价和咨询服务等多项职能,而且各职能之间是一种相互递进的伴生关系。

第一,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来自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化,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及管理层次的多级化, 使得高层管理者面对纵横交错的经济活动, 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管理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要求, 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

第二,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管理者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 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综合效益的高低, 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内部审计的延伸职能或增值职能为咨询服务职能。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服务活动, 它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 还要根据审计所掌握的大量信息, 分析组织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反映和适应能力, 通过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 加工提炼形成审计报告反馈给高层, 就政策执行的各个方面向管理者出谋划策,提出管理建议。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2009 年中国内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 号首次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今后高校要在普遍开展的遵循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向以下领域拓展业务空间。

第一,参与风险管理,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在高校管理中尤为重要。所谓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地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 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调查,取证、分析及评价组织内外主要风险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审查风险应对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工作成果一般体现在内部控制报告中, 当管理层有特别要求时,应当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第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改进高校内部治理。内部控制是根据管理需要而建立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内部审计既是高校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也是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独立于高校内部其它控制系统,同时又对内部控制的其它要素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的审计活动,以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活动要素为重点,针对各个环节的关键点逐一评价其运行机制健全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寻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向管理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从而减少对资源利用不当和低效使用而造成的损失浪费。

第三,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 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三要素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绩效审计是在财务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地对所属单位或项目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高校办学的效益性体现在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产出的效果性,即在投入上, 表现为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物资资源,是否恰当配备教师、管理及服务人员;在管理上, 表现为机构设置是否科学, 办学机制是否灵活实用, 管理手段是否先进高效等;在效果上, 表现为数量上是否达到最大化要求, 质量上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相应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配置绩效审计、物资资源使用绩效审计、资金使用绩效审计、管理责任绩效审计、服务质量绩效审计等。

第四, 提前参与管理, 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经济管理行为而进行的审计。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主, 管理审计以审查管理信息为主。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对管理活动进行连续跟踪和对管理控制制度、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管理质量的审查, 评价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构是否健全, 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战略审计、重大决策的审计、计划和预算审计、组织和制度审计、控制过程审计、实施效果审计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与发展方向

过去高校内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上,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随着高校审计环境的改善,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向拓展, 审计内容将扩展到管理的各个方面,突出内部审计内向的特点, 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应逐步向着以下几个方面转移:

(一)审计目标由检查监督型审计向防范风险、提供服务咨询的管理导向型审计转变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依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认真开展审计调查,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管理、规避风险、提高效益上来,实现审计工作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由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加强对重大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财务收支项目的事前审计,监督和评价有关预算、项目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 及时向管理者反馈信息,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失误。

(二)审计的角度由关注微观执行层次向关注宏观战略层次与执行层次并重转变

我国内部审计比较注重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 其后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含有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内容,较传统的财务审计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更全面。但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通常不涉及全局,更多地关注于执行层面,对当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及效益性较为重视,而较少涉及执行战略层面的问题, 对是否符合组织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否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很少涉及。但事实上, 一个单位的长期发展以及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风险, 管理当局非常希望有畅通而可信的渠道, 全面了解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因此, 需要内部审计机构改变审计的角度, 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关注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 安排和实施审计项目,开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等, 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三)审计时间由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

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传统的财务审计大多属于事后审计,然而在很多情况下, 单纯的事后审计只能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其后果起到揭示作用, 难以对风险起到防范的作用, 这是影响审计时效、制约审计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审计监督方式, 由单纯的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监督上来。对控制风险较大的领域,要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在决策过程中做好事前参谋;对重大经济合同,审查其合法性、完整性及效益性;事中对执行过程实施审计监控,把握经营状况和风险因素,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事后对其进行审计评价, 为保障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 需要加强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情况实施跟踪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 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在基建工程审计方面,要从单纯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实现从项目立项、投资预算、招投标、工程结算到财务决算的全过程审计,对各个环节实时跟踪、严格审核把关。

(四)审计形式由静态审计向以日常监控为特色的动态审计转变

传统的审计项目通常起于立项、终于报告, 所有和项目有关的审计活动,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抽样、取证直至报告都集中在由立项到报告这一短暂的期间内。它对被审计单位的考察通常是静态的、以某一时点为终点, 审计后新发生或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往往要到下一次审计时才能发现。动态审计是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帮助下,对投入资金多、经营风险大的重点领域的经营活动进行经常性、实时和动态的审计监控。通过对基本业务数据的连续监控, 判断各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 综合判断业务数据变化的合理性, 根据最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实时监控可能的风险, 起到及时预警、避免和降低风险的作用。

(五)审计手段实现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智能审计转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是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使审计人员能熟练地运用审计软件、数据库、网络通信等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实施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强大的计算、统计、抽样和初步分析功能,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烦杂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事实的调查和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利用网络实施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六)审计队伍的构成由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结构方向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多元化使得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审计类型不断增多, 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任务不断增多与审计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仍没有解决, 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能满足审计创新的需要。要实现审计工作领域由财务领域向管理领域的扩展,必须要有一批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才加盟,他们的加入可以使内审计机构加深对各领域管理关键环节的理解, 提高审计切入的广度和深度。

(七)审计实施方式从单一靠内审机构自身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为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内审机构已经开始在一些较为专业化的领域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完成审计项目或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对于工作量巨大和需要利用其它领域专业知识的项目,可以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实行内审和外审相结合,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

四、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相应对策

高校专项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校企深度合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28-03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在园林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植物栽培和工程养护等工作,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大力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1]。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学校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培养出能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协调发展。

2013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园林工程方向‘双元三融四共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研究”立项,课题组结合学院特色,开展“双元三融四共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研究。“双元”是指校、企双元,即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以学校为主、企业少量参与的合作形式,坚持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三融”是指“企业需求与学院培养目标相融合”“企业生产现场与实训基地相融合”“企业生产文化与学院育人环境相融合”的三重融合理念。“四共建”是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校企共建联合班等4个方面内容(图1)。经过1年以上的探索和实践,深化了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实践教学体系

1.1 校企共同构建“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学生为本、双轮驱动、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2]。“双轮驱动”即深化校企合作的“第一轮驱动”和加强教研结合的“第二轮驱动”。“训研创一体”即通过对院内“理实一体”实训场所的充分利用,开展教学单项实习和仿真实习,同时利用“校中厂”进行综合实习和生产实训,利用“厂中校”开展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利用院内研究所平台以及“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开展科研工作,多种方式层层推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按照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的要求设置实训项目,与认知实习、单项实训、综合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形成完整的实训体系[2]。

1.2 校企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包括课程实训环节、综合实习环节及毕业顶岗实习环节。由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实训环节的组织,开展园林工程方向课程标准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比以往更多地加入了企业的建议,尽量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并通过调研活动、邀请企业专家等方式全面修订,以仿真或真实园林工程项目为任务的项目驱动法应用于实践教学各环节。例如,由企业技术能手全面参与园林工程实训周,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绘制的施工图,实地施工完成园林工程项目,达到了以往单项实践教学、单纯由学校专任教师指导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园林招投标与预决算课程中,模拟招投标流程由学生组建虚拟公司,制作标书,开展招投标工作,使学生真实体会到了园林招投标工作的全过程,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将行业企业标准规范融入实践项目考核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了园林工程等主干课程的实训项目考核标准,使实训项目的考核和评价更接近于企业的岗位要求。对综合实习的组织安排进行了调整,从园林技术11级以校内为主的综合项目实习,到园林技术12级以企业为主的顶岗综合实习,更注重学生在企业环境中的锻炼,为毕业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3-4]。

2 实训基地

2.1 校企“共建”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企业专家深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施的全过程。学校在充分考察企业工作现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指导意见,建设和完善仿真型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融入企业文化和职业要素,把实训场所布置成企业工作现场,营造出真实的职场氛围,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针对以往学校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问题,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加强校方的参与度,主要通过专业教师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对接为企业进行指导,充分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对企业工作现场进行“教学化”改造和调整,建成为校外实训基地,以确保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已建成校内园林工程方向实训基地4个(园林机械与工程、盆景实训基地,园林工程实训基地,园林测量实训基地,园林植物实训基地),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工程预决算实训室、园林工程实训室、园林仿真设计实训室)。2014年在已有5个园林工程方向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2个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2014年共接纳顶岗实习和教学综合实习学生30余人。

2.2 校企“共管”促成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深度融合

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完善一系列基地建设和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训基地的运行,增强实训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日常维护,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双方师徒结对等途径,广泛征求企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的意见,加强企业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指导。通过专业教师与指定合作企业的对接、教师下企业实践等途径,加强校方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指导。定期开展企业调研,及时获取行业最新信息,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对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材料等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不断完善基地建设,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

2.3 校企“共享”达到校企生三方受益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据调研数据反映,随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深入,企业对园林工程方向绝大部分实习生的表现均较为满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专业教师与企业取得了更为密切的联系,获得更多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对行业动态以及最新专业技能的把握,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我院园林水利工程系近年来结合实训基地建设,面向社会开展绿化工、花卉园艺工等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以及园林专业函授、专升本课程,可为企业员工的专业提升提供服务。

3 教师队伍

3.1 校企师徒结对提升双方能力

引导和鼓励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锻炼,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行业影响力。每年安排至少1名骨干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顶岗实践,并鼓励园林工程方向的教师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到结对企业的工作现场学习交流。创新校企师徒结对模式,专任教师和企业人员兼有指导老师和学徒的身份,在实践技能方面,企业人员担任指导老师,专任教师是学徒,专任教师通过企业顶岗,以及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的途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水平;在教学、科研方面,专任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企业人员是学徒,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进行教学技巧、科研等方面的交流,通过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合作课题等途径,提高企业人员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最终实现校企双方教学、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目前,共有3名园林工程方向教师与企业专家能手形成结对关系,合作市级科研项目2项。

3.2 外引内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培育和提升工程”,安排专任教师参加园林工程方向的培训学习,鼓励专业骨干教师转评工程师,考取园林工程方向的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有3名教师成功兼评工程师,园林工程方向的教师全部具有“双师”资格。安排所有的专任教师参与到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建设过程中教师与企业充分沟通、商讨,并通过各种其他途径的学习,加强锻炼。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兼职教师,完善专业教师结构,从企业聘请2位高工担任园林测量、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的教学任务,聘请2位富有经验的师傅连续多年担任园林教学综合实习、园林工程实训周的指导,并从企业引入2名高工成为园林工程方向的专任教师。

4 “订单式”联合班

4.1 校企联合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联系温州最大的2家花木公司温州协春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和温州市瓯海丽岙永成花木场,达成了2家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办“协成卉景班”的意向。校企双方经过多次交流、探索,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量身定制了岗位化培养人才教学计划。在符合高职教学体系规律的前提下,把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实践创新与行业技术发展的贴近。“协成卉景班”的课程设置尽量体现“企业化”“岗位化”,做到与市场、行业接轨,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需要,以企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教学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形式,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进行素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二阶段进行岗位方向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三阶段进行教学综合实习,第四阶段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4.2 校企联合共同参与教学实施

联合班具体教学任务的实施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理论授课以学校为主导,企业指派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学校指定相关教师进行指导。校企双方共同安排课程的各个环节,共同备课,确保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满足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场所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在校内或企业进行,双方各自提供场地、设备以及实训工具、材料等,用于教学。注重实践环节的实施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课程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现场教学,引入仿真或真实项目,授课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实践教学结合岗位工作开展,实行师徒结对,学生与企业一线能手结对,提高实训效果。

4.3 校企联合强化双重管理及考核

校企双方对联合班的学生实行“准员工制”管理,企业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培养工作,按企业发展需要,融入对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就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表现等情况进行多方沟通;企业对学生表现及时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校,以便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保证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实际需求进行。为了保证学生学以致用,联合班实行“企业化”考核评价,将考核评价标准与企业的录用提拔条件相结合,基本上取消了传统的书面理论考试,更注重过程。学生在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阶段的成绩评定以企业为主,企业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团队精神,以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等进行成绩的评定。第三、第四阶段即教学综合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每个学生均与1个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结对,成绩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企业评价成绩占60%,学校评价成绩占40%。联合班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若学生有留下工作的意愿,由企业接收就业。

5 结语

开展园林工程方向的“双元三融四共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真正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深入企业,对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均有所促进,校企联合班的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使校企双方培养目标进一步统一,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需求,校、企、生三方共同获益。

6 参考文献

[1] 魏仕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分析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1):127.

[2] 夏丽芝.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341-343.

高校专项审计范文第3篇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高校内部财政支出进行的绩效审计评价受到了社会的广发关注,这也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内部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高等学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绩效审计评价的相关内容,分别阐述了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

关键词 :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83-01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王兆虎(1966-),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医学院,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高校审计。

在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影响下,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于高等教育多方面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财政教育经费仍然无法赶上教育的迅猛发展,因此,高校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经费不足等问题,并直接影响了高校资源的具体使用效益,这也是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高校财政支出属于我国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需要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并成为提高高校经费支出具体效益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高校财政支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规范体系,这就导致高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一、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注重专项审计调查,忽视项目审计

从目前具体的审计结果进行分析,高校内部大部分的财政支出审计工作都是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于全面审计调查非常少见,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机关所有的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但是审计具体的工作量逐渐增多,这就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所有的高校都进行比较全面具体的审计工作,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具体的教育经费进行的审计工作只能是专项审计调查。虽然审计人员比较少,审计的范围非常窄,无法实现对所有高等院校都完成全面的审计工作,但是不进行项目审计调查的工作,无法深入的评价高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提供具体的整改意见。

(二)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规范体系

高校内部财政支出绩效具体的评价,一般都是利用通用的一些财务规则并设立具体的指标,对财政支出具有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广东省制定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将总资产反映出的增长率作为具体的发展潜力指标,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资产整体的利用效率,按照这样的趋势,如果大部分高校只是盲目的进行扩张,盖一些并不实用的豪华大楼,这种情况会使总资产增长的速度逐渐增加,但是,股东资产具体的利用效率如果比较低,这就不能证明财政资金具体的最终利用效率比较高。因此,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三)指标评分方法不够完善

想要得到最终具体的评价结果,需要对所有的指标值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最终进行综合。这就会涉及到无量纲化等内容。具体的无量纲化是指利用各种数字变化完全抵消原始指标影响,从而有效的解决指标具体的综合问题。但是,这种无量纲化具体的指标并不能代表最终的总评分。但是,在我国所有的评价工作中,最后的指标评分只是根据标准对照最终的得分,其中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定,并且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利用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并不准确。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

高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系统,并且是多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繁琐系统,建立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过程。第一,评价目标的选定,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并对目标进行细致划分。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好需要建立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查并合理的优化。第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型的具体选定,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确定评价的标准规则等。第四,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采集具体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评估,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的评价等。第五,对确定的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检测,从而有效的判断评价模型以及各种评价的具体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具体的要求,如果最终的结果表明并不符合相应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改调整。第六,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评价报告,包括对评价结果进行公正的书面分析,撰写具体的评价报告,最终将评价得出的最后结果进行公布,将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存储。其中,在前三个过程中,虽然我国仍然没有比较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过,部分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结束语

目前,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注重专项审计调查,忽视项目审计;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规范体系以及指标评分方法不够完善等,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对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的体系建设进行适当的补充,不断完善,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使高等院校内部财政支出进行的绩效审计评价能够不断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并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龙英,李国俊,廖宏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院二级财务管理绩效考评[J].教育财会研究,2010(6):33-36.

高校专项审计范文第4篇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方法借鉴

随着国外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绩效审计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规划论、网络技术、统计学、对策论、数量经济学等科学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形成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这些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绩效审计的实践当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审计局近三年来出具的审计报告与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如表1。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构建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应遵循适用性和层次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要求构建的审计方法体系应能适合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能有效的指导实务工作。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短,相关的规范均未建立起来,给实际审计工作的操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层次性原则是指审计方法应尽量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和鲜明性。绩效审计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审计方法,比如在总体审计工作的安排上,是按照“从上到下”还是“从下而上”;是采用“顺查法”还是“逆查法”;是“详查法”还是“抽查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抑或两者的结合。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层次性、鲜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二)方法体系构建

1.绩效审计方法按照其用途可分为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评价方法。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是审计的核心。整个绩效审计过程就是一个证据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而审计方法就是审计师用于收集和分析证据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收集就是调查取证,通常可以从三个来源获取审计证据:人员、文件、实地观察。绩效审计中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非常灵活,它主要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实地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比如面谈、调查问卷、案列研究、座谈会等。信息分析评价方法的职能在于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审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往往是一些原始数据,如何把一个个孤立的、表面看相互之间并没有相关意义的数据联系起来得出结论,需要运用信息分析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有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因此,绩效审计就是通过运用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查明被审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并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2.绩效审计方法按照通用性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无论是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审阅法、实地观察法、询问和调查法等。相比较于特殊方法,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在于了解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相关标准。绩效标准是高等学校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准绳。按其性质,可以把高等学校绩效标准分为两种: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性标准,一般包括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规定,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高等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效性必然以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依据为前提,合法并且有效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量标准,一般使用三种类型,一是预先确定的预算标准,是评价实际绩效的基本标准;二是历史标准,是以以前的实际表现为基础,但应考虑不同时期的变化因素;三是外部标准,以高等教育行业业绩为评价依据,但应找到一个与自己学校规模相当的横向比较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中,专项审计调查法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它是审计的重要补充,能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的为宏观决策服务;能扩展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大审计的影响,深化审计成果;此外审计调查目的性强、涉及面广、重点突出、方式灵活有效,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专项审计调查法具体包括:审阅调查法、重点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

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是相对于一般方法而言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相对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和单位,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而且,在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时,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以涉及与学校有关的各个方面,目的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套固定的审计方法来完成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和目的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特殊方法可分为项目绩效审计方法和部门绩效审计方法。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有确定的审计目标和确定的测量尺度,它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有座谈会、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分析法等;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部门和学院)为审计对象,审计一般是通过对部门和学院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其所关注的是部门和学院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其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因此,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括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之外,有其自己的独特方法,比如走访调查、调查问卷、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等。

高校专项审计范文第5篇

引 言

随着财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对财政专项经费的管理成为提高财政专项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现阶段国内高校专项经费的统筹和支配权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教育界呼吁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财政专项经费改革的重点在于下放政府部门的权力,政府部门的角色由原先的资金统筹者转换为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者。在赋予高校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的情况下,高校如何承接好下放的权力,做好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发挥资金绩效效应,确保财政专项经费的规范运行和有效使用,政府如何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专项经费的改革,成为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概述

(一)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界定

高校专项经费是指由财政部门拨付给高等院校的、用于特定的项目建设或者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资金,具有专款专用、归口结算的特点[ 1 ]。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作为专项经费的一种,在《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是结合省级财政整合专项资金的相关要求,以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资金为主,统筹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师工程(本科高校部分)、广东省高校人才引进专项等省级高等教育类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的建设。”

(二)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流程及特点

“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由省级财政部门制定专项资金年度安排计划和具体使用计划,各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制定本校的项目规划和资金实施方案,在资金分配、信息公开、经费使用和绩效自评等方面与财政部门对接。高校内的项目组可按照高校的总体规划进行项目申报,由各高校负责校内专项资金的管理,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与传统的专项资金对比,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的特点在于将资金的处置权下放到高校,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高校对专项资金具有自主规划和分配权[ 2 ]。在?魍车淖ㄏ钭式鸸芾硐拢?政府部门把控高校专项资金的统筹分配,高校处于“衣食无忧”但“难以进取”的状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但全国的高等教育仍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仍处于一种“政校不分,管办不离”的状态。广东省率先提出“创新强校工程”,从高校作为独立法人的角度出发,改革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提升高等院校办学活力,这对于全国高校专项经费管理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有效的竞争性分配机制

在“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下,高校具有项目经费分配的自主权,但现有的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体制疏于对经费分配的管理,普遍的情况是众项目分食专项经费这一“大锅饭”,缺乏竞争性的分配机制。项目之间缺少竞争,使得项目的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的项目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低质量的项目却投入过多的资金。从眼前的利益来看,财政的项目供给达不到预期的整体效益,影响了高校“创新强校工程”的整体绩效;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教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动力提高科研质量,将导致高校整体学术水平下降,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需要有专门的绩效评价系统进行监督和审查。没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或者流于形式的审查无法深入到经费使用的本质,导致高校专项经费使用效益和预算的执行结果不理想。在“创新强校工程”中,以学校规划的所有项目为申报主体,而不是单个项目逐一申报。在项目申报的时候,项目负责人为了能够申报成功,往往会在申报书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难以达到这样的高效益。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会造成专项经费后续管理弱化。另外,在教育部门组织评审专家进行项目的绩效评价时,虚增效益的项目会拉低高校总体的分数,使高校按照因素法和竞争性分配法所分配到的资金减少,间接影响其他项目的有效进行。

(三)高校缺乏对专项经费的内部审计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较多的是外部法规所要求实施的审计业务,从高校开展内部审计的业务来看,主要侧重于对经济责任的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所占比例为90.77%,其他方面的审计业务仅占很小比例[ 3 ]。“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强调高校对资金统筹分配的权力,上级政府部门赋予高校更大的资金自主权,而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专项审计,监督水平跟不上管理模式的转换,使得项目负责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资金的使用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频出,不利于专项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现有的管理制度不符合高校学科建设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二条:“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各部门、各单位上一年预算的结转、结余资金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在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中,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假设一笔专项经费申请的使用时长为三年,年初申请,资金于年底下达,在该自然年度结束之后资金按规定结转到下一年,第二年如果还未用完,则作为结余资金由财政收回,因此该专项经费的实际使用期限不满两年,大大缩短了资金的使用时长。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这样的规定使得经费的使用一味求快而不注重学科的建设成果,硬性要求资金的使用进度,会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下降甚至浪费。

三、对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改革的建议

对于一项活动,管理者在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之中以及结束之后应实施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及反馈控制[ 4 ]。高校作为承担专项经费管理的管理者,要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实施控制,将控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以解决当前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前馈控制中引入竞争分配机制

项目申请人向校内主管部门提交具体的项目资金规划,明确项目重点规划方向,由主管部门对所有项目进行汇总整理,将项目分解为必要性、可行性、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使用安排、项目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保障措施、预期效益等要素,结合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每个要素的权重,组织专家成立项目评价小组,分别对各个项目的要素进行打分,按加权总分进行排序,按照排序确定投资的项目以及分配的资金。对于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类似的项目,其评审标准要更为严格,减少重复建设。所有项目申请均应按照立项、论证、遴选等流程确定,并将资金分配明细项目及金额进行公示。

(二)同期控制中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高校应当扩展内部审计业务,加强对专项的审计,把专项经费的审计作为审计部门的重点工作,并将审计从事后审计扩展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首先,完善审计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对校内各个建设项目设立专门的审计小组。其次,审计小组应加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督。事前参加各项目的预算评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审计结果及时传递给项目负责人,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事后参与项目的验收,对各级管理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专项经费的执行结果进行综合审计(高校内部专项审计的具体内容如表1)。最后,审计部门将项目的审计结果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三)反馈控制中完善专项经费绩效考评

高校的管理者需要关注专项经费的使用绩效,绩效的考评分为三个步骤:测量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标准对比、实施管理行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一项专项经费批准的目的中包含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目标、高校的目标、校内各部门的目标以及教研队伍自身的目标,以这四个目标为基础向下分解为管理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效益类指标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按照其内涵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1.管理类指标

管理是指高校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它可以分为资金到位率、专项经费支出结构和专项经费支出比率。

(1)资金到位率。即专项考核期内实际的资金到位额占该专项预算资金总额的百分比。到位率=考核期内资金到位额/预算资金总额*100%。

(2)专项经费支出结构。即各类建设项目专项经费支出额占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以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为例,建设项目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等六大类,其中: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项目支出比率=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项目支出额/“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支出总额。

(3)专项经费支出比率。即在考核期内专项资金的实际支出额占计划支出额的百分比。支出比率=考核期内专项资金实际支出额/计划支出额*100%。

2.效率类指标

效率类指标反映资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分为专项建设项目完成进度和专项经费目标实现率。

(1)专项建设项目完成进度。即在考核期内专项建?O完成量占需要完成的总进度的百分比。在对其进行定量计量时有多项指标可以参考,从资金支出的角度出发有考核期资金支出占预期总资金支出的百分比、各项目资金支出占该项目预期支出的百分比,从项目取得收益的角度出发有专项经费整体收益占预期总收益的百分比、各项目收益占该项目预期收益的百分比等,具体使用哪个指标进行衡量视该项目的性质而定。

(2)专项经费目标实现率。即高校各年度所有的专项建设中按绩效目标完成专项建设的项目数量占总项目数量的百分比。目标实现率=完成专项建设的项目数/项目总数*100%。

3.效益类指标

效益类指标衡量项目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对高校总体建设目标的贡献。

(1)投入与产出比。即项目的单位资金投入所得到的产出,这是项目产生的直接效益。投入与产出比=项目资金总投入/项目收益。

(2)专项建设项目产出质量。即项目建设的产出与项目立项时所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的契合程度。

(3)社会效益。即建设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目标及达到的程度。

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在高校对专项经费绩效考评体系的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专项经费项目要适当增减或修改指标以符合专项建设的实际需求。完成对各个绩效指标的测算之后,按照项目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与高校自身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与其他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或者两种比较方式相结合对建设项目进行系统的评价,据此对专项建设实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