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探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生活化;猜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85-01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指出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去做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情。提出了“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的口号。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一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饵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下面就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谈谈我个人的肤浅认识。

一、探究要生活化

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超越生活。科学教师只有用生活化理念组织教学,才能揭开学生科学探究神秘的面纱,使其顺顺当当地开展。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而告终的,科学探究同样如此。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动力因素,是构成科学探究的全部内容。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起儿童强烈的探究欲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儿童进行深人的科学探究;而真正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谈的,它必须借助于活动这个载体,活动又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课上,我们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创造生活情境,以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当科学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学生就会由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应用、巩固和强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科学探究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分析是学生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是在是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进行引导,可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文字和图示。准确展示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心明(目的明确,理解准确)、眼亮(整体到局部,重点到一般,全程到瞬间),观察清楚。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观察要求和重点。如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观察的是烧杯里的水沸腾与玻璃片的水珠的凝结现象,怎样观察,教师要及时引导,步步深入。此外,对不同实验中相同的操作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现象,分析作用的异同。例如,物体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的实验时,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水温的对比、搅拌与否、颗粒大小等方面去仔细观察和分析。

三、鼓励学生在探究中猜测或假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必须鼓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或假设,允许学生作出任何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测要加以肯定或鼓励。目的是要鼓励每个同学都参与猜测,并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猜测的准确性,这样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在探究式学习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于是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探究要放开

小学科学探究范文第2篇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有所收获。曾经听过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让学生探究头部的器官。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还给每组发了实验汇报表。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我走进一个组问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这节课,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活了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探究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趣实验的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励他们去思考、分析,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如《夏天自行车为什么会爆胎》、《有趣的磁铁》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在上《有趣的磁铁》一课时,我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磁铁、铁钉、大头针、橡皮筋等让学生自主探究给磁铁找朋友,结果课堂效果很好。这是因为这节课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但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营养》一课,教师进行食物营养的讲解会非常乏味,学生也不喜欢听,所以在一开始我先做了淀粉遇碘酒变蓝色的实验,这样既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又激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活动无疑是有帮助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伴随着动脑思考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上四年级《太阳的影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小学科学探究范文第3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空间,准备科学探究的材料,精心设计科学探究的情景和探究性问题,真正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从而认识各种事物,掌握探究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科学探究;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应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必要的、平等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探究,也就难以激发探究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在教学《生活中的能量》一课时,就制作了一个橡皮筋动力飞机,让学生先观察发射的情境,学生提出飞机靠什么动力飞行的?橡皮筋里储存了什么能量?这时,我就顺势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生活中的能量,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下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猜想假设,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去猜测。学生进行猜测后,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就必须鼓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不管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加以鼓励,这时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测。如,在教学《沉和浮》一课时,我就准备了许多物品,让学生自己猜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有的认为金属牙膏皮会沉在水底,塑料牙膏皮会浮在水面上……。而我也不作任何回答,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采用多种方法实验,改变牙膏皮的形状。实验后有的学生大吃一惊:原来我以为金属牙膏皮能沉下去,结果……这样设计目的是鼓励每个学生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测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科学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是科学课中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实验那样复杂和严格、规范,但其目的还是让学生从小就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探索,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如,教学《传热比赛》一课时,我将铜棒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火柴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下。点燃酒精灯,对铜棒的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下,掉下的顺序是怎样的?思考:火柴为什么会掉下?从火柴掉下的顺序推测热的传导方向是怎样的?学生的实验兴趣高涨,积极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思考,探索出物体传热的现象、规律。有些学生还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应用在生活中。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四、利用教育技术优势,帮助对探究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课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利用它把抽象的、无法看到的事物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现象。在教学《山脉的变化》《种子的萌发》等内容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把山脉的变化过程,种子的萌发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总之,作为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我们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必须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精心设计科学探究的情境和探究性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空间,准备科学探究的材料,真正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认识各种事物,掌握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邵兴华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总校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探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探究问题 探究过程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无疑,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但我们的不少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科学探究"的理念和要求还不能很快适应和接受、理解和实践。于是一方面教师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令教师们困惑不解的、有碍于科学探究活动健康开展的问题。为此,谈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

1.1 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1.2 不能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为选取活动材料伤透了脑筋,有时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而在课堂上能正真派上用场的又很少,而眼花缭乱的材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

2.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认真做好学生探究前的准备工作

探究前的准备对整个探究活动来说非常重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2.1.1 探究前预备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是科学探究精神的萌发。也许他们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完全掌握客观的科学方法,得出客观的科学结论,但是他们完全能够相信这个神奇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并且养成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探索它的态度。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的探索,保持学生心中的好奇,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客观事实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学习依据实际的经验而不是头脑中的想法得出结论,从而走上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之路。

2.1.2 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2.2 悉心指导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不能忽视其指导作用,要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教师更要加以悉心指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态度上悉心加以指导,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2.2.1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问题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或创设一定情景,借助一定材料,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会提出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探究,要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既然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要探究什么就得由学生自我选择,真正把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我们不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培养学生选择问题的能力。

2.2.2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方法

探究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可以是直接感知的、分析比较的等。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科学的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探究实效。但科学探究方法不能是教师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我选择的问题需要而选用的,只有是学生自我选用的,才是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

例如,《磁铁的磁性》:在本课重难点的问题--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强吗?,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小组去讨论实验方法,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方法有很多的,如:"看哪里挂的回形针多","放一个铁珠上去","用磁铁去'碰'回形针"等,这时候教师应该有实验器材和工具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讨论的实验方法去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范文第5篇

本课题研究一种在实践中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切实落实小学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培养目标。

1 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的方式。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经历以下七个环节,可表示为:提出问题一猜想或假设一制定计划一观察实验制作一搜集整理信息一分析处理信息一表达与交流。

(1)提出科学问题。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

(2)对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或假设。

(3)制定计划。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

证据的方法。

(4)进行实验或观察、制作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调查、制作等。

(5)搜集整理信息。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观看影视资料、上互联网等途径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证据。

(6)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此同时,还应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否定。

(7)表达和交流。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举办辩论会或展览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成果,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的经验。

2 教师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的方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求教师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教师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的方式是有序的。可表示为呈现探究情景给充分思考时间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指导方法组织整理事实提供充分条件组织表达与交流。

3 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方式。从该模式的操作程序来看,教师用探究的方法展现科学知识是有序的,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的方法也是有序的,教师展现方法与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根据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把学生的探究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组织的程度,探究性学习可以分为有指导的探究和开放的探究,但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所负的责任越多,探究越接近开放的探究;教师所负的责任越多,越接近有指导的探究。

二、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的检验为了检验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者采用双组循环对比的实验方式,设计了两轮实验

实验程序如下:

(一)被试与实验教材的确定。被试为四川省马尔康县卓克基小学四年级下学期两个班共36名学生。根据2001学年第一学期末的自然(常识)课的成绩和前测的成绩,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

(二)第一轮实验(实验一)。实验班采用完全探究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讲授训练模式教学。实验教材为《磁铁》一课,采用同样的教具和学具,上课时间均为四十分钟,由同一位教师执教。实验班、对照班的具体作法:课前不告诉学生是开展科研实验,上课时进行教学录象,课后根据录象统计有关数据。

(三)第二轮实验(实验二)。将第一轮实验中的实验班变为对照班,对照班变为实验班,实验教材改为《种子里面有什么》,学具、教具相同。由同一位教师执教,上课时间均为40分钟,各组的具体作法与第一轮实验的作法相同。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前测的结果及分析。为了保证实验等组,课题组进行了智力水平前测,前测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智力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二)第一轮实验的结果及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上课,课后根据录象统计结果如下: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各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对照班,有力地说明采用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第二轮实验的结果及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种子里面有什么》,根据教学录象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1)实验班的各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对照班,(2)在第二轮实验中,对照班的探究能力优于第一轮实验中对照班的反应,这说明模式可能具有迁移作用。

四、研究结论

(一)、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的活动可以是完全探究的形式,也可以是部分探究形式,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都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二)运用该模式教学,学生会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适应学生的探究学习的需要,善于学习的能力会明显提高。

(三)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模式,可运用于小学科学(自然、常识)课的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