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德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并且还要有耐心,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学生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 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来感化学生曾经封闭和冷酷的心灵,让学生不断产生爱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产生了德育效果了。
三、 加强实践,形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有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最终得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话题。中学生因处于人格塑造期, 班主任身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更有责任将德育渗透在教育和管理中,搞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下面我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就如何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要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用高尚的品格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示范性也比一般教师大,所以,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质给学生巨大的感化。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应是进取精神的化身,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要求班主任努力掌握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发挥敬业精神的潜在影响作用,学生总善于观察分析、概括综合自己老师的形象、特征和人格,都爱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习惯,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必须慎重地修养人格,严格要求自己。
三、真诚以待,不漠视学生的细微举动
庄子有言曰:“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要创造让自己感动的人,首先老师自身就不该是一个冷漠的人,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该拿出百分之百的诚心。懂得感动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情感因素,美好人生是由无数个感人的细节构成的。
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成长更有效的往往是感性的呵护,而不是理性的说教。
我觉得对于学生的小举动我们应该给予回应,粗心大意对稚嫩的心灵来说,其后果怕是导致他们对人世的冷漠。教师的爱就像火种,它能点燃学生的爱。学生得到了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反射”给老师、同学,以至升华到对生活、学习、祖国的爱上去。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都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能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深化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五、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配合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中。为了做好工作,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等情况。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诚意、及时地向科任老师个别反映,同时也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班主任要引导教育学生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方法
在中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完善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的教育指导,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从而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首先就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德育工作专业性,让德育教学的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1]。很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内容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批评学生”,配合各学科任课老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批评”并不是德育教育的手段,更不是德育工作目标,这是错误思想认知的表现,是对德育教育的误解。因此,想要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首先要改变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方向取决于班主任的认知,所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识是首要工作。班主任要主动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沟通,吸取丰富的德育教育管理经验,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对课程教学的理论进行改革、优化,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例如,学校要定期组织班级开展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班主任之间交流分享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经验,学生之间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学习掌握德育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2]。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道德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班主任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树立威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德育教育方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另外,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班主任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学生的另一个“家长”,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从各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例如,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树立榜样形象,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比如,进教室前检查衣服穿戴是否整齐,讲台要保持整洁卫生,注意自己的卫生,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班主任要起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加大情感教育力度,有效推进德育开展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帮助。过去,成绩往往被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学生逐渐开始认为教师是不关心自己的,从而开始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给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多的耐心和关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力。其次,班主任要主动和学生交流,进行情感的沟通,将自己放在和学生同样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班主任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工作的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简化工作的内容,降低工作的难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要时刻留意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后,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采取与学生谈心、微信联系、邮件通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例如,班里转来一位新生,平时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有一天,班上一名学生突然恶心呕吐,其他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纷纷捂鼻后退,只有这位学生主动给生病的学生递纸巾。从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非常善良,是个热心肠,但是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这才了解到这名学生因为自己脸上有一小块胎记而害怕与人交往,总是畏惧别人会因此嘲笑他。得知这一原因后教师就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播放《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让学生明白只要自信、努力、上进,永不放弃,即使天生有缺陷也能够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观影结束后,又组织了一场“独一无二的我”的主题班会,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性格,同时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成长观。
四、制订完善班规班纪,规范学生行为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班集体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3]。为了给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及时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认真落实班级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约束性和灵活性。首先,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班规班纪,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管理原则,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责任感,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优秀班集体。比如,在上学、上课、做操、文明礼仪、值日卫生等几个方面制订制度,引导学生严格按照班规标准执行。其次,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表现和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效力和作用。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要结合学生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那就可以视为一种进步,该学生这节课的表现就是优秀。而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如果课堂上能严于律己,遵守课堂纪律,不打扰其他同学学习,那该同学的表现就可视为优秀,教师要进行表扬和赞赏。最后,班主任要设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群体意识,将学生个体思想和情感与班级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优化德育工作方案,提高德育灵活性
班主任要广泛收集德育辅导的优秀经验,通过交流学习提高德育辅导工作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辅导方法,注重课程管理内容、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在课程管理工作方面的效率,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水平。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想法,对自己的有些问题、行为不愿意被其他同学知道,不知道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一再隐藏自己,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问题会被逐渐放大,加重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德育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习德育知识内容,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积极改变,实现自我突破。另外,班主任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实施方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细化德育辅导的具体工作,不断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探索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运用已掌握的经验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高层次创新与实践,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德育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技术,改变和创新传统教育结构,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班主任应适应现代化教学。因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不断地、广泛地接触前沿知识,所以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和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形成叛逆心理。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监督工作,注重思想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中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已经初步形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当面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导致叛逆心理形成,所以,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非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可以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自尊心,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此外,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班主任可以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之间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案例影响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判,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报道青少年安全问题的视频栏目,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保护培训,让学生在面对水灾、地震、火灾等灾害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可以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帮助。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接触和了解许多信息,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增加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认知水平。但是,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不良信息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七、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品德教育
开展好学生德育工作,靠学校的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品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纪念馆,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和平发展是先辈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可以抓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德育的环境,形成校内外的德育合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行为。比如,五一劳动节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扫街道、打扫校园卫生等等,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强身健体。再如,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来临之时,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践行雷锋精神。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将社区墙上的宣传标语重新进行了美化,有的学生争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意义非常大、效果非常好。当然,品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情、意、知、行,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行。总之,中学班主任要坚持贯彻自主、民主、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伟.以德育为主线创新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2020(26):78.
[2]彭丽.班主任是好学生德育的设计师[J].新课程,2020(32):233.
一、当前部分初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困惑
近几年来在工作中,经常听见一些初中老师抱怨:现在的初中生太难教了,教师工作难做。有一些老师往往是出于申报高一级职称的目的,而一旦目的达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对德育教育工作“敬而远之”。探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如下:
1、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太快。“减负”工作,特别是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步子迈得大了些,急了些。由于取消了“必要”的淘汰机制,使得一些小学生没有达到真正合格的标准就升入了初中,而进入初中之后,面对陡然增大的学习压力——三年后的中考,中考科目任课教师、家长、社会及高一级学校对学生分数的明确要求,这些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脆弱的学习承受心理就会轰然倒塌,代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叛逆心理;伴随而来的就是自暴自弃,厌学逃课,不服管教等等一系列让人头痛的不良表现。增大了初中班级管理的难度。
2、认为现在有不少民办学校,利用其灵活的办学、用人机制及针对性极强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日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这些民办学校就必然会吸引走不少优秀的学生。在生源不理想的情况下,自己的教学成效本身就难以显现。
3、认为初中阶段的学校,自限不大,学校无力给班主任老师提供更大、更多的利益方面的扶持,再加上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的转型时期,被戏称为“叛逆危险期”,需要初中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与其他教育阶段(小学、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相比,利益方面明显不如而责任和付出却相对要大得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当然就不大了。
4、认为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也关注德育教育工作,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务虚的成份较大,与老师常年累月的辛勤付出相比,倾斜力度不够;此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权益关注得太多,而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权益却受到限制。可是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特别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方面的职责,又十分具体地落到老师身上,这是一个很难处理好的矛盾。
二、解除当前教师工作困惑的前提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美誉固定在教师身上,不就是对广大优秀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甘为人梯等等高尚行为的充分肯定吗?如果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却没有做好要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准备,让人不禁会怀疑他是否能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更不用说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了。
所以,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三、全面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1、以情育情,以情动人,知、情、行协调发展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教师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还有的教师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2、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
中学德育伴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开展,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来探究如何改进中学德育方法这一角度虽然比较少见,但对于产生本文思考源头的课程《社会心理学》来说,这是一个兼具社会与心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所以又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予中学德育方法以良好的启示。
1.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1.1社会角色引导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一致,并依据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在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中,凝结成了一种集体大于一切,社会这个最大集体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社会成员价值最重要评判标准的习惯,而且无论个体对具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有着怎样的分野,对于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倾向仍然是赞同的。比如虽然全国各地中学生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一些基本价值观的问题上,全中国的中学生都表示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倾向。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这个“社会”中,其成员都想通过对社会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角色的模仿来获得认同和安全感。[1]
青少年具有日趋成熟的社会性,自我意识也急剧增强,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做事多不假思索,鲁莽冲动。[2]所以,社会角色引导仍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
1.2社会比较机制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所谓社会比较机制,就是个体在与自我和他人的不断比较中,推进自我观念和行为方式向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同样,在中学德育过程中,中学生也需要一种与自我和与他人比较的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概括,社会就是自我与他人的组合体。而社会比较机制恰恰包括了这两类主体,所以,社会比较机制一直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引导他们进行他人横向与自我纵向的比较,深化比较内容,提升比较意义,是促进中学生社会化取得良好效果和未来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机制。
1.3社会学习机制
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最终取得成果的过程,但是正如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同等重要一样,个体社会化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根据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众多学者的总结,社会学习机制(社会化的强化机制)主要有三种:(1)由于外部社会对个体的行为所做出的正强化(或负强化),导致个体的一系列反应――叫做外部强化机制。(2)强化力量虽然没有作用到个体自身,但其作用和后果也能被个体观察到和感受到――叫做替代性强化机制。(3)社会化中的个体会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进行自我引导――叫做自我强化机制。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中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4亚社会认同机制
亚社会又叫做次级社会,主要指家庭、工作群体等群体构成的社会部分。他们虽然被认为是处在第二位的次级群体,但是他们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是直接而又现实的。相对于具有间接接触性质的其他社会化环境来说,个体在生活中,首先获得的多是来源于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等的社会化内容,因此,个体会非常主动的适应亚社会的要求,遵守亚社会的规范,以融入其中并被接纳认同。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定既存在着与主流社会相一致的社会化内容,又同时存在着与主流社会相背离的社会化内容。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灵活运用亚社会的认同机制,使主流社会与亚社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增强个体社会化的成效。
2.现今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者角色失范对教育对象的角色引导产生不良影响
教育者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角色形象对教育对象来说起到的作用很大,因为在学校这个社会化场所中,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虽然青少年最大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独立性,但在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时,在学校他们很大部分都是在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他们仍需要一个规范性的、高度社会化的角色――即教育者来给予他们一种引导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然而反观现今的一些中学德育场所,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动能拥有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思想品德。一些中学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知行不一,没有真正成功的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导致教师最重要的育人角色失范,给教育对象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2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德育过程并不合适合理
观察我国现今的中学德育过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形式多时,内容单一。很多中学定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班会或是全校性的思想品德活动,但内容上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让人不免觉得华而不实,不能有切实效果。另外,中学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对象上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差强人意,马克思所说的“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其中强调的一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使用不甚合理的教育方法,导致中学德育迟迟不见成效。
2.3中学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其他群体缺乏交流
学校不是中学生每天生活的唯一场所,对于其他活动场所:如家庭、同辈群体等来说,对教育对象仍具要重要意义和影响。可是,现在的中学教育者由于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其他群体缺乏交流,导致学校与家庭脱轨、学校与社会脱轨,甚至出现“5+2=0”的现象,即在学校接受五天教育,回到家庭等群体环境中接受两天教育,由于两种教育环境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导致最后的教育成效为零,极大地阻碍着教育对象的社会化效果和中学德育的发展。
3.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3.1规范教育者角色,为教育对象树立好榜样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的或者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丑陋,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 [3]社会角色引导对个体社会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中学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言行一定要加以规范,使其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也要趋利避害。对于用来教育学生的人物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扩大这个形象中的优秀品质,而对于所包含的不良品行应及时给予有利的引导和规避。
3.2确立横纵结合、合适合理的中学德育体系
根据社会比较机制对中学德育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3.2.1横向他人比较与纵向自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阿希的“从众实验”告诉我们:当个体在失去自我这个参考系或者这个参考系的作用减弱时,便会依据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注意到他人在社会比较机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应该着力把整个班级成员的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进行教育,并鼓励整个班级的成员互帮互助,互相进步,以使中学生再通过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横向比较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将他人的优秀之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要重视纵向的自我历时性发展。比如现在一些中学为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让学生自行保管,档案内容也由学生自己记录。学生可以在档案中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点滴并进行反思。这种类似于成长日记,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社会化状况反思,不断的形成社会化的自觉动力与新目标的方法值得肯定。
3.2.2运用合适合理的德育方法
在中学德育过程中,对于不同个性的中学生来说,教育者应当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合理的方法。比如,对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学生,教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真正的实力,正是自己的缺点,更好地进行个体的社会化;对于具有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的学生,则应该选择比他(她)更优秀的学生作为比较对象,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还未建立良好的自我肯定感、稍显自卑的学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防止自我肯定感继续丧失,学生的自我努力行为减少,最终阻碍学生自我发展的不良后果的产生。
3.3与亚社会接轨,发挥亚社会的积极作用
协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与家庭这一亚社会也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是亚社会的存在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起到积极作用。中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成分,而鉴于亚文化对群体成员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一定要善于引导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家庭是中学生离开学校后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教师要想规避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与主流社会相悖离的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应该做到先入为主,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做到经常沟通,互相交流,以使这两种社会场所之间的摩擦变小,冲突变少,以求共同合作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完善。
中学德育方法的问题已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它的产生与存在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是大概浅谈了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要想真正提升中学德育质量,还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