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工期大约都是两年,所以如果要想有效的缩短施工工期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施工方式达到降低施工工期的目的,比如:选择适当的模板体系、选择现浇混凝土技术等。一般高层建筑都是利用一边设计工程方案,一边进行施工准备,一边进行施工的方式,这种施工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但是因为高层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施工时要加强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1、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

1.1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高层建筑一般都具有建筑面积较大、外观造型比较特别、占地面积较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现代城市中普遍都存在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等特点,所以城市土地基本上都呈现出寸土寸金的状况,因此发展高层建筑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的使用,加强建筑的采光、日照等条件,但是高层建筑也有相应的缺点,如果高层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那么建筑的防火问题、热岛效应问题等就成为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

1.2 生态设计

我国人口较多,环境问题突出,资源匮乏,污染问题日益加剧,面对这些问题,人们要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要注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生态设计,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另外生态设计也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对于贯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改造高层建筑的过程首先是进行技术改造,高层建筑的改造过程中不能只有理论或者是只有设计,要结合市场情况不断利用新型技术,加强高层建筑的设计质量和效果。工程设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创新,结合各方面的优势,设计出新型的结构设计,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1.3节能设计

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加强建筑工程位置和朝向的设计:高层建筑的位置和朝向的选择结合建筑对于城市环境容积率的影响、日照条件等进行思考, 一般寒冷地区的人们对于日照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设计建筑朝向时需要加强对于建筑节能设计的思考,尽量增加建筑南向开寓的面积,而东面、北面的窗户在达到建筑采光的要求之后要尽量减少开窗的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日照和室内的温度。②加强围护结构墙体设计:现如今寒冷地区建筑的墙体设计方法有:结合粘土空心砖和实心砖的复合墙体、结合粘土实心砖或者是窄心砖岩棉夹心的复合墙体、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砖等,选择适当的施工材料埘于加强建筑的保温和隔热等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③ 其他: 一般在高层建筑的节能影响因素中,围护墙耗能大约占据了整个建筑耗能的25%,并且高层建筑的外形改变是故变建筑露出面积改变的主要原因,会增加建筑的体形系

数,然后增加建筑的耗能,因此高层建筑设计巾不能有太多的体形改变,另外还要选择合适的保温隔热材料进行施工,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舒适性和质量。

2、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防火问题

结合我国关于高层建筑防火的相关规定可知: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改变高层建筑各层中疏散楼梯的位置,高层建筑的住宅楼梯中主要保证上部楼梯和二层一直到地层的楼梯的位置都位于相同的一个楼梯间就可以保证疏散时不发生事故。另外还需要注意保证高层建筑疏散的宽度。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住宅单元那么要注意设计两个以上的室外楼梯进行疏散,防止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紧张。

另外,高层建筑的住宅楼梯都要进行独立设计,电梯只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平面设计就可以进行使用,但是设计电梯的相关要求和规定还要结合高层建筑的层数和相关的防火规定进行设计。

2.2 抗风问题

高层建筑周围出现的气流、建筑物性状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建筑物出现结构不稳定、变形、围护结构被破坏等情况,从而导致高层建筑出现安全隐患。风灾导致高层建筑出现损坏的情况主要有:建筑结构的损坏或者是倒塌,所以要想防止出现这种问题就必须严格计算出建筑结构抗风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等。

2.3 电气问题

2.3.1 消防电源与配电

高层建筑的供电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供电电源必须是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发电厂,这样可以保证当一个供电源出现问题时另一个可以不受影响继续工作;②供电电源必须来源丁两个不同的区域变电站;③一个供电源来源于区域变电所,另一个供电源来源于自备的发电设备。

2.3.2应急照明

高层建筑出现火灾等事故造成建筑的照明系统无法正常照明的情况一般被称为事故照明,解决出现的事故照明需要设计相应的应急照明。应急照明的安装要保证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安装位置一般是在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前室、自备电源室、疏散楼梯、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的墙硅“或者顶棚、变配电室等处。应急照明装置主要有:疏散指示照明,这是指标注出出口位置的标志灯和引导出口位置的指向标志等。

2.3.3 电梯

高层建筑中的电梯设计要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能出现噪音影响人们的生活。电梯设计的最大荷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当出现紧急状况时电梯要便于人们的紧急撤离,另外为了保证电梯在危险状况下的作用还要设计相应的地下室,地下室里主要有消防泵房、变配电站、排水设施、柴油发电机等设施。电梯设计的供电系统要有两套:① 正常的供电系统;② 当高层建筑出现紧急状况的自备的供电系统。

2.4 排烟问题

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那么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中毒、烟气等死亡,所以高层建筑设计时在不能进行自然排风的封闭楼梯处要设计相应的阳台或者是凹廊,这样可以保证自然的通风,在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因为窒息出现的死亡。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将消防电梯和居住使用的电梯相合并,将消防电梯前室和防烟楼梯前室合并,并设计常闭防火门,从而防止火灾对于高层建筑居民的伤害。

2.5 垃圾处理

高层建筑中的用户一般每人每天都会产出大约0.5~1kg的生活垃圾,所以垃圾的处理也是高层建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高层建筑垃圾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①用户用垃圾袋将垃圾装好放在门外,然后由专门的垃圾管理人员进行收取处理;② 用户将垃圾直接倒在楼道内的垃圾道中,然后由收集间运出垃圾。第一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但是必须在保证良好的垃圾管理的前提之下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二种方法要设计相应的垃圾道和收集间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随着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高层建筑设计、施工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结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新型材料等,这些不但加强了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还奠定了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鸥.探析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理念[J].价值工程,2011(O6).

[2]穆广奎.魏蕊.浅谈高层建筑设计[J].中国集体经济,201 1(16).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摘要】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它有利于我国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利用网络信息和功能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我国在新世纪实现人才战略目标,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信息化将对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高校都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从而为中国教育信息化作出贡献。

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应用,已经改变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和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并推动着人们生活、学习和生存方式的演化。信息化也同样在教育领域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和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意味着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终结和新教育形态的逐步形成。

1.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

1.1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在本世纪,如诸多经济学家所指出的,知识经济将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及知识的创新,其竞争的实质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竞争,也就直接反映在教育的竞争上。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得极为重要,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结合国情利用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加快在教学领域普及信息技术的步伐,尽快实现教育信息化。1.2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使得信息技术不仅成为人类拓展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开拓了教育时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改变了学习的模式,同时还引起当前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化重组和社会教育信息资源的重新分配,致使教育必然面临信息化的结局。1.3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信息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化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结构和模式的改革,加快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能够全方位培养新型人才,在诸多方面提供给受教育者最新的知识点。面对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社会信息化能够解决在教学管理、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矛盾。1.4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在迈向信息化社会的二十一世纪,学生不断对获取新知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迅速地获取大量信息、高效率地筛选有价值信息、准确地鉴别真伪信息及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基本任务。学生信息素质已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且能够满足人才自身发展进程的要求。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教;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90-02

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成人教育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升学员创新性的主要路径,并且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技能和知识的持续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可取代的,其特殊的优势和地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四大特点

1.社会性。成人教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教育活动,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拥有最广大的学习者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及个人的教育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着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改革。

2.广泛性。在教育的服务面方面,不仅要为在职人员服务,也要为离退休人员、无一定职业的闲散人员服务,服务人群涉及男女老幼。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为从业人员实现个人发展、转岗就业、提高技术层次服务。

3.实用性,成教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新形势下成人教育工作必须要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创新发展,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开拓奋进,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升实力。成人在选择学习内容方时既围绕职业需求,又关注直接效果,因而,其学习动机更明确、更务实。

4.多元性。针对成人教育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的特征,高职院校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办学形式,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类学习需求,如函授与业余培训结合,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岗位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取得继续教育学分结合等多元化模式。

二、高教成人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趋势

1.创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1)先进的教育服务观。高校成人教育必须深入地方人才市场和各部门、行业、企业,实地考察调研,深入了解各部门、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应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教学和科研上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调整专业,在巩固基础研究的同时,着力加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努力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立足地方、贴近地方、服务地方。明确教育和服务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为学习者服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是学校的根本职责。只有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体现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也才能有自身的地位和发展空间。(2)终身教育的观念。这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理念。树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的新观念。高校成人教育要适应这种时展变化,以它独特的多样性的方式来满足不同人群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加强管理,健全管理制度。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更应该从基础抓起,加强院校内部的管理,努力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管理水平、办学水平。提高师资水平。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基础、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院校必须为成人教育工作选聘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做到选聘来的教师思想素质好,教育水平高,并具有发展潜力,重视培养和提高。要抓好科学而严格的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工作中,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学习以促进自身内部的科学管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着力在完善硬件建设上,满足教学的需要,为推进成人教育建设夯实基础。

3.产学研结合,有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使成人教育办学形式的内涵体现时代的趋势和特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社会、行业、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发展校外的成人教育基地。这样可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发展成人教育,联合办学培养急需人才,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只要社会需要,就应努力去开发,主动加强同企业、社会的联系,培养出社会所需、企业所用的专业性、实用性人才。网络教育借助于现代技术迅速崛起,可以有效地解决教与学在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因此有相当大的学习自由度,更适合现代成人学习的特点,尤其适合异地求学者的学习需要,并将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因此,高校可根据自己情况开设部分网络课程,进一步拓宽求学者的求学空间和自由度。

4.强化创新,推进弹性学分制。改革教育教学手段,为成人多样化学习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成人教育创新,除外部体制机制、办学主体多元之外,就教育内部而言,还包括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成人学习主体的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创新的价值取向,即为成人提供便捷、周到、舒适的教育服务。当前成人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还是聚焦在提供的教育项目的适切性和满足成人学习需求、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式上,使之更加符合成人学习的意旨、符合成人改变自身某方面不足的需要。当前,要在做好这方面改革创新的同时,还要在创新教育手段和营造继续教育便利条件方面下工夫。创造一个弹性学习时间和相对更大一些的选课自,以便让求学者有一个相对符合个人学习要求的合理设计,从而达到个人的求学目的。成人教育应具有社会性和包容性,普通高校要根据成人教育主要是业余教育的特点,实行开放的学习对象、开放的学习环境、开放的学习形式和开放的学习时间,使成人教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和包容性。

当今世界知识的快速更新,催促着仅受过全日制教育的人才重回校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直至终身,这就对职业学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参与建设。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探索成人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认真审视发展成人教育的对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春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2]杨金士,孟广平,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儿个主要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3]孙恒右,齐天.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6).

[4]宋新昕.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1).

[5]周先林,张唯聪.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0).

[6]郑国娟.论新时期成人创新教育模式的构[J].成人教育,2007,(1).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学分银行”概念源自韩国。韩国于1995年开始学分银行体系建设,1997年在全球率先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具有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并非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银行概念在教育学领域的移植。学分银行是模拟或借鉴银行运行的模式对学分进行存储、转换与兑换的教育管理机制。

“学分银行”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开放性。“学分银行”为开放性的入学机制提供无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第二,灵活性。“学分银行”具有灵活的学分积累机制、学分评价机制、学分转换机制等一系列弹性学习的制度;第三,终身性。“学分银行”具备为全社会进行开放、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并积极主动地引导、组织和激励每一个需要学习的社会成员进行终身学习,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 建设高校学分银行的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学分银行”制打破了学年和学期限制,采取弹性学制,非常适合在职人员根据企业生产状况灵活安排学习期限和学习方式,修完一门课程后,可将取得的学分存入“银行”,当累积学分达到了学历认证所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兑换”相应学历。同时,通过各种类型培训取得的“资格”证书,也可转化为“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的灵活和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教育形式的相互沟通衔接,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不论年龄、地点、已受教育程度都可以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高等教育日益扩张,原本就匮乏的教育资源越发紧张,尤其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是全国高校的普遍问题。而与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学校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浪费的现象。要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无限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资源共享。“学分银行”借助银行的经营方式,实现学分的存储和兑换,打破了高校间的壁垒,加强了高校资源共建共享程度,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极大地促进教育、市场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的加大,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对各类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已越来越高。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许多与国际接轨的岗位,人才缺口很大,仅靠现有教育体系难以解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创新,大力推行学分制,使学习者能够根据现有市场需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课程。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也是教育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促进教育、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三 高校建设学分银行的优势

高校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优良、社会教育资源丰富。不少重点高校已经发展成为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师资、科研力量,国际联合办学都具有雄厚的实力。高校应当充分依托传统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为满足社会不同人员的教育需求,大力建设学分银行,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国民素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而努力。

四 对高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构想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关政策为高校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韩国是较早实施学分银行制度的国家,并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组织机构,为学分银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促进教育自我发展、保证韩国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通过确保学分的可转让性和累积性,解决了学分相互街接的问题,由此也极大地促进了欧洲高等学府和学校之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促进了欧洲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对比国外等发达国家已日趋完善和成熟的“学分银行”制,我国的“学分银行”才刚刚起步,其发展现状和推进程度还十分滞后。我国高校学分银行建设应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模式,并结合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学分银行的大力推行提供体制保障。

(二)建立高校标准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的统一管理

学分银行的实施,使高等教育(包括非正规高等教育)向所有学习者敞开了大门,因此教学质量成为学分银行价值体现和实现教育质量公正的关键。高校必须建立、制定标准化课程体系来确保优质的教学质量。学分银行标准化课程体系明确规定了有关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及学士学位毕业标准等。标准化课程体系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具体方针,另一方面向学习者详细说明了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位要求,使得“教”和“学”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了教学的统一管理。高校标准化课程体系还应根据社会、学术和科技发展以及师生要求及时进行修订、更新,使其防止课程标准脱离现实,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建立健全高校课程学分认证、转换和累积制度

构建不同级别、类型的学分认证和转换系统,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区域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把正常教育计划之外的某些学习互动结果折合成有效学分,把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进行无差别的“学分通兑”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也是难题。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就学分银行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建立统一的学分认证机构、转换系统。具体可由实施学分制较好的高校间先行试点、成立专门的课程学分认证机构,建立互认课程认证系统,建立、健全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以确保各类学历、非学历教育完成的课程f包括:函授、自学考试、各类在职技能型培训、以及参加行业性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实践、社会实践都可经过高校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可转换或折算相应课程学分,允许免修相应课程内容,并存放在个人的学分银行账户上。当课程积分累积达到该学历层次教学计划规定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后,经高校认证合格后,由高校发给相应层次学历证书。

此外,各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方面有较大的自,能够与社会、企业共同协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合不同人员,不同岗位发展需求的相关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同时,在各专业的选课程内容结构、学分计算方法和互换课程方面应互通标准,使各参与院校之间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相互协调。

(四)充分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创新管理体制

高校学分银行建设应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全面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并依据市场需求制定发展策略,同时,开拓、创新管理体制,大力开展各项在职培训,技能性培训,提供多样性的教育平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员的教育需求,打造自身办学的品牌效应。例如;西南交通大学依据其轨道交通的学科优势,设有八个培训基地,积极开展轨道交通行业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培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使西南交通大学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成功申报了“搭建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与高级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探索与实践”的项目,探索学分银行的全新模式,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开拓新的途径,为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制度和人才支持。

(五)建设高校学分银行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社会 信息素质 体育师资

伴随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知识和工具的日益普及,意味着高等教育要发展就必然要将信息时代的理念、技术和知识融入高等教育当中。新世纪所需要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也要有适应时展的信息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力素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环境中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如何建设将成为体育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社会”内涵及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所谓“信息社会”,被认为是继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正在经历的新型社会形态,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信息社会的定义是在2003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原则宣言》中提出的,即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在信息社会到来之前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我国学者钟义信认为,把这个社会称为“信息社会”的更本质原因在于它所使用的资源、工具和产品的性质: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的表征性资源,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工具日益成为表征性的社会工具,信息产品越来越成为表征性的社会产品。

随着信息工具的普遍使用,传统的经济部门(即第一、二产业)将逐步升级成为智能型的产业。由于信息社会中高度的技术水平,工业和农业所需要的雇员总量将会大大减少,然而工业和农业产品的数量反而会大大增加,更能满足社会需求。人类社会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总量虽然会不断增长,但总量有限,而信息、知识、智能产品的消费却可以无限扩展。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从传统产业部门向信息、知识、智能部门的转移将成为必然趋势,信息、知识、智能产品将超过传统的物质资料产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产品。当信息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改变整个社会形态的面貌,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强烈的影响。由于普遍应用大规模信息网络,各层次的教育将成为社会最大的产业。有人将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普及高水平教育,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接受高等教育;(2)实行离散型终身教育,信息的扩张和更新使得每个人都处于学习状态中;(3)举办多样化教育,各种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教育服务将应运而生;(4)实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教育,各门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性将更强;(5)强调个别化教学,教育更注重个体的特质而开发个人潜能;(6)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将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深度融合和全过程应用;(7)信息化教育与信息化社会相匹配。

二、信息化环境中体育院校面临的挑战

信息社会的发展必将导致国与国之间激烈的信息技术竞争,这需要以信息化知识武装的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基础和前提。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也必将引起高等教育领域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重构。对于高等体育院校而言,其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将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将成为能力短板,体育院校师资队伍缺乏相应人才保证。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提取、认识与创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生产、生活与发展的必备能力,没有信息能力、缺乏信息素质的个体必然将会遭遇知识瓶颈和发展障碍,因而信息素质将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内容。信息素质其实就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而体育高校大学生则将会出现信息素质不足的问题。体育专业大学生往往会强调专业成绩,容易出现对信息知识了解不够,进入高校学习以后,对信息的觉察、认识明显不足。很多大学生无法找到恰当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短板亟待高校师资力量来平衡。但是,体育院校的传统师资力量发展以专业对口设置为主,缺乏信息化人才队伍,对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构成了严峻挑战。

2 体育院校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必将出现不适应症,体育院校师资队伍难以弥补。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单向的灌输式学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学手段一般是肢体动作、语言对话或者简单的幻灯片放映。然而,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要求。伴随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大量学习内容的极大丰富,以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内容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其逃离传统课堂。信息时代出现的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而体育专业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的不足,将大大降低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导致不适应症。

3 体育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将融入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对师资队伍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要求更高。体育院校的教学往往注重体育专业的学习内容。但是细心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使得各个学科和领域都将融入信息化环境所塑造的知识体系当中。当前各国体育运动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日渐提高,体育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最新体育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发展,这也意味着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将融人大量信息知识方面的内容和方法。而体育教师一般来自专门的体育专业,其教学的核心技能与信息化技术的关联度很低,往往对计算机、互联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缺乏认知,对各种软件和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匮乏。这就难以使得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师的教学之间形成有效配合。

三、信息化环境中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和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日渐提升的环境条件下,体育高等院校同样将在教学等领域承受和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对于体育高校的教师而言,社会环境朝向信息化方向的剧烈变迁正在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体系形成挑战。对于教师而言最基本的任务在于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另外,教师还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获取和筛选信息。信息化社会获取信息的通道极为丰富而便捷,能否在密如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找到最有效、最恰当的途径是一种技能。对于教师而言,还需要能够以服务于教学任务为目的,有选择地吸收信息,而不能被信息所误导,使得信息手段偏离教学目的。教师还应能够创造性地为体育教学和科研而使用信息,信息化的环境技术提供了基本的信息内容、形式和渠道,但如何利用到手的信息服务于自己的工作,最终还是取决于每个人。对于体育院校的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活动需要教师能够在信息素质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够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内容,使之适用于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够紧密结合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使之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到位的服务。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意味着任何高校的发展都要回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为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培育栋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体育高等院校而言,应当着重从以下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积极应对信息社会对教育教学的压力和挑战。

1 应当积极建立旨在提升体育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长期规划。教师的信息素质已经逐渐成为优质教学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具有信息提取、认识、加工和使用能力的教师,自然也就难以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知识的卓越人才。因此,体育高校在调查和研究当前教师自身信息素质状况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升教师体育信息素质的整体性战略规划,要成立由高校主要行政领导协调,各行政部门和教学院系参与的教师信息素质规划推进小组,从组织力量上来保障长期规划的实施。面对信息社会中剧烈的技术变迁,长期规划内容也应当与信息环境相协调和适应。

2 应当加大基本投入,尽快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信息化。体育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信息环境对教学形式和内容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所带来的各种教学问题和教学质量可能出现的下降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信息设备、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改造现有的教学场所和教育设施,重点实现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得到反馈。这是其他教学技术难以做到的功能,应当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其成为体育教学的有力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