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今,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互联网平台之上的传播媒介。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备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互动性强等特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是和三大传统媒体并行的“第四媒体”,其所具备的“融合”特性更使传媒转型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传媒转型所带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输出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运用现有新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媒体机构的需要。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如何适应传媒生态环境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授课效率。

 

微博、微信(双“微”)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发展十分迅猛。都具备社交媒体属性,互动性强,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高。双“微”的移动化程度高。二者都有十分成熟的手机客户端,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方便使用,碎片化时间利用率高。因此,双“微”具备成为高校课堂辅助教学的优势条件。

 

一、微博平台辅助教学

 

(一)信息

 

网络传播学在大多数院校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其中所涉及很多知识点讲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知识也相对比较理论化,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知识点,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是网络传播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微博作为信息平台能够成为网络传播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注册微博账号,让学生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作业,布置预习任务,公布教学进度,考勤情况。学生可以马上通过评论或是私信功能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二)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在定期在微博上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评论功能进行讨论。在课下,如果教师在微博上看到有价值的与课程相关的博文,也能第一时间转发,与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效地进行了互动,同时可以使学生通过讨论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工具

 

微博还可以成为一种实践教学工具。例如,教师在首次课布置微博运营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运营一个微博。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一定的技巧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到实践中。

 

二、微信平台辅助教学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集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于一体的即时交流型社交媒体。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微信基础之上使得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形式成为现实。微信公众平台注册简单、操作易上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的页面注册,就可完成个人或是企业账号的登录,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实现对特定信息的自动回复、群发推送或是独立双向交流。这种传播模式非常适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五亿,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他们自然是微信的忠实用户。将微信公众账号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有着最为广泛地受众基础。其次,这种平台在使用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网站上进行相应的注册,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就可以得到一个公众账号。同样,在教学手段更新之后,相应的教学方法将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升级,将不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应用模式

 

1.签到。到课率一直是很多高校较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公众平台,让学生用手机签到的方式完成到课率的检查。

 

2.设计课堂测验、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在PC端先编辑好测验或者作业题目,并可以设置主观题和客观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需求在课堂上随时。学生使用手机就能够完成测验和作业。

 

(三)积极作用

 

在将公众账号应用到网络传播学的课堂之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也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开始不断参与教学,成为网络传播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是现代教学主体转变的一个典型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热情,开始主动分析网络传播学的一些知识点,也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边缘知识,提升了学习兴趣。

 

其次,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相应的知识结构,其中理论知识没有什么更新的空间,主要还是课本中的实例相对比较老,很多都是十年前的数据,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现代新闻行业现状的掌握,公众平台可以将教师在网上收集的一些新闻学的最新数据和信息给学生,让他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情况。

 

最后,新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这种公众账号的掌握是现代新闻专业、企业办公室岗位需要掌握的内容,在网络传播学的课程上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进一步促使学生熟悉这种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个技术,提高了就业的机会。

 

总之,把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在网络传播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提升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科建设 教学工作

1学科建设内涵及发展

学科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首先,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 将知识体系中具有内在联系和相同表现形式与运动规律的各个集合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研究;其次,学科又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元素,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高校教学体系、科研归属一般按学科元素来建构,专业技术人员按其专业方向归属于相应学科领域,以归属学科的建制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学科的建制既是学科的一部分,也是高校的一部分,两者相结合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学科建设任务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必须立足发展知识生产力,合理配置各类资源,科学组织推进发展,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认知领域在不断深化,知识的创造日新月异,不仅仅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知识结构体系的分化、整合和创新也在不断更新,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涌现。作为知识体系基本单元的学科也在发展、变化。其二,学科建设作为现代大学基本元素,必须立足于专业设置、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体现学科发展内在要求,能动地促进学科水平提高和新兴学科的创建。近年来,在知识经济推动下,由于设立了灵活的、综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从而促进了新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特别是学科组织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就是围绕发展知识生产力、提高学科水平、创新学科发展开展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学术队伍、教学和研究设备、资金投入、后勤服务设施等硬件,也包括学科发展方向、领导观念、组织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环境等软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完美集成。对高校来说,学科是学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

2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之一是人才的培养。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最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水平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体系基础和学术水平基础,教学质量(包含了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学建设工程本身也就是学科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要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与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区别与最大特点。

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专业纵深教育和研究能力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建设显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科教学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主要体现为学科建设的教育学应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涉及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专业划分与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队伍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这其中的许多方面也是学科建设的范围和内容。对于学科建设与教学及教学建设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2.1专业设置及其建设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劳动分工的需要,按特定门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即专业设置的划分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是与社会劳动分工相适应的。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

专业的划分和设置,一般是按照学科的层次分级或者按行业甚至产品划分的。早期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强但适应性差、发展后劲相对欠缺,也相应地制约了学科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和划分上拓宽了领域和口径,拓展了学科范围,有利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利于学术队伍和师资队伍的优化组织和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源共享和资源效能发挥,也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

2.2教学工作的具体推进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确定课程结构,应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推进,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身是学科建设的内容,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教材是重要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用学科建设最前沿科研成果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设置学科前沿性选修课或讲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3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教学改革和包括教学研究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学学科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学科本身是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高校必须重视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这也是学科建设任务和内容,不能只重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推进三方面任务:一是将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而且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方案,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库;二是要主动配合教学部门,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三是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乃至国际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一流的教育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也就难以建设一流的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 高校英语教师 职业发展

2004年,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对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应注重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理论,培养科研意识。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建立研究型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Freeman(1989)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制定主要基于4个要素。它们分别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意识(awareness)和态度(attitude)。他认为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态度和意识是教学中最根本的中心,只能通过“发展”的方式完成才行,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反思。

吴一安(2005)认为:“新的培养模式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注重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机制。”周燕(2002)确定在培训大学教师中应该优先解决更新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育模式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我国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情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本身蕴含着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意义,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研究型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无论问题的选择、活动的开展,还是问题的解答,都需要英语教师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并不要求教师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英语辩论会、案例教学法、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还需要教师具备更广博的知识,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要求是对英语教师的巨大挑战,也会提高英语教师个人从教水平和专业素质。

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凸显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而把具体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必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每次课后,用心设计课后作业,比如可以围绕教材主题设计一些较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表达、操作和创造能力。如在涉及某课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广泛搜集资料,然后上交研究报告或课堂宣读,这些方式既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又有助于同学互相学习,互为补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任务下达之后,老师应给予具体指导,如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类似的论文,指导如何获取所需信息等,然后指导学生设计整个过程:如谁、如何进行收集、获取、整理、分析信息,直至最后写出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具体话题让学生辩论,先把同学分成两组,要求他们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还可以采用创设情境,问题驱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应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外教学方面,通过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或参与教师课题等形式,将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课堂,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内容和结构。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介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启发学生积极研究思考。

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提升英语教师自我内在素质是关键。但是,教师素质不是自动生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培养和造就。教师只有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通过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倡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榜样,并提供适时的指导等。外语教师可通过阅读有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书和学术期刊,写学术论文,进行反思性教学或教师相互听课,合作上课,交换教学日记,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班和学术会议等。这些方式在外语教师整个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学生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信息来源较少,即使能找到一些材料,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信息不够新。现在,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网络资源不仅量大,而且时效性强。在网络上可以阅读最新原版英文学术文章,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材料。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型教学不仅必要还完全可行。

开展研究型教学能够培养英语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把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开展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能够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专业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把握一般规律,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育实践锻炼中提高,而且,它又是教育实践得以向更高形式发展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另外,通过推广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广大英语教师意识到他们的教学工作能够促进职业发展,从而具有较高的寻求职业发展的兴趣、愿望和积极性,意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Lange, D. E. A Blueprin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A]. In Richards Jack, C. & Davi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5-26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9-34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7.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

[5]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授课方法;教学改革;经验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37-03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我校管理、经济、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本专科专业基础课,它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在现实中运用较广,对教师的授课挑战性极大,单纯采用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几年来我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教学改革中将各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我先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然后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再辅以讨论课题,结合现实问题穿插实践课。同时,我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的最新成果适时展现在相关内容的授课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获得了较佳教学效果。

一、教学课件狠下功夫,内容与时俱进;上课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上,我不断摸索适宜的教学方法,课件从大修到小补,一丝不苟。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备课做到三步曲。第一步,利用寒暑假提前进行一次系统的大备课,这一步需要精读教材,大量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第二步,在上课前一周进行适当的增补和删减,根据使用的教材调整章节,针对最新的经济理论及其现实经济状况修订案例;第三步,上课的前一天再预演一遍课件,查看知识要点,检查PPT观看效果,必要时先模拟试讲一遍。有了这三步,自己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容易被调动起来。

2.因材施教,变抽象教学为趣味教学。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引进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相关的犯罪”;引导学生联想“多收了三五斗”的情景,尝试分析“谷贱伤农”现象。并且根据经济学基础理论内容,适当插入一些经济学理论,比如“钻石与水之迷”、“消费悖论”等等,这样,上课内容不但不脱离基础理论,相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基础知识,并且记忆深刻,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改变“一视同仁”观点,区别对待学生;注重课堂互动

1.区别对待学生,引导和培养各种“需求弹性”的学生。我每个学期面对的学生人数很多,他们总会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求每个学生的状态都一样努力上进、学习成绩都优异,是我们教师力求但不一定能达到的。实际上,学生对自己的总体目标要求和每门课程的成绩要求也不太一样。平时,我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感兴趣,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这样,总会在班级中发现一些对本课程感兴趣、有悟性的学生,对于他们,我会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引导他们向更高点迈进,比如推荐有一定深度的参考书,给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等等。而对于所谓的“学困生”,我采取逐一谈心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经济的重要性,尽力让他们不要掉队,同时多布置一些基础知识题目给他们练习。当然,在教学中,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达到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则可。这样一改传统的一视同仁的观点,将各种“需求弹性”的学生区别开来,既不拔苗助长,同时又营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

2.教学方法上将“独角戏”变为大众“同台演出”,增强互动。教学互动是使教学内容变得活泼有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往往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进行:①热点讨论。学习某章节相关理论时,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选择一个较为综合性的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譬如,讲完GDP的时候,我摘录了一段肯尼迪当年竞选总统评论GDP的一段话,让学生分析GDP这个指标的优点和缺陷,分析名人的话,学生们变得更为活跃,都不需要我点名了,大家此起彼伏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②视频插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收集知名学者、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讲座。以此开拓学生视野,了解这些知名人士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同时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③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例如,结合中国近年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我让学生自己分析本轮宏观调控的工具及其效果,面对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学生们更加体会出经济学的实用价值了。他们学会了自己查找资料,尝试着自己分析生活中的经济事件。提高了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网络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职的,他们有些甚至将工作中碰到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与我一同交流,学以致用,这是教学最好的结果。

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以及教学方法改革

一门好的课程是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带给学生的既是知识,是科学,又是思想,是素质,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门好课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1.教学计划中加入实践课,让学生自由组团,自找案例。经济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身边发生的事情常常可以通过经济学的理论来进行阐释,这就为课程的理论用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经检验,综合案例实践课程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并详细准备案例,课程采用分组展示、集体讨论的方式。先由小组展示成果,各小组可利用PPT、DV小片段、舞台表演等方式,将小组的准备成果展现给大家。然后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并提问,该小组成员回答大家的问题。案例实践课程主要借助同学的团队精神合作完成,旨在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每位同学对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加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平常授课中,在完成一个理论的讲解之后,我会结合实际,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充当决策者,帮政府、帮老百姓出谋划策。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介绍完供给需求以及弹性理论之后,我提出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政府为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租房难问题,向房东规定了租金上限,请分析对租房实行价格上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如果政府通过给予租房者一定比例的补贴来刺激租房需求,结果怎样?”《宏观经济学》阐述完通货膨胀理论之后,让学生“针对中国的现实经济,分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给出合理的对策”,同时我提出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每组不超过5人,让他们带着问题课后查阅资料,每组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想出至少一种解决方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班上基本没有逃课的学生。所以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基本都有一个共识:杨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不是我不抓考勤,而是根本用不着。

2.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将事半功倍。也许有人会说,教学改革是授课教师自己的事,跟学生没有关系,学生充其量是受益者。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最关键的评判者就是学生,所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改革,一定是有好处的,对于适应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尤为重要。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学校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计划转化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我会在一门课程进行到三周左右时,随机抽取十来名学生进行座谈会,要求学生“提出你认为我教学过程中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关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请提出你的建议”等等,一般来讲,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又增加了和学生的沟通桥梁,能够帮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找出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

四、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和科研可以相辅相成,科研促进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学也加深了我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更有力地推动我在科研上更上一个台阶。近几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研究,比如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等等,自己也曾独立申请并完成了上海市区委的系列课题以及学校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新形势下的协调和配合研究”。在进行科研项目的时候,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促进我自己不断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为自己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将所学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课题研究中的案例等也可以作为上课的精彩案例剖析。这样学生会觉得他们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求知欲会更强,毫无疑问,科研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五、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效果

我通过对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佳效果,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呈现最新学科动态,使学生从中发现兴趣所在,独立自主地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探索中形成乐趣,形成他们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内在动机。

2.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开拓了视野,对于社会经济问题能够从经济学上加以判断和分析,为以后深入学习经济学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多数学生可以初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加以分析和解剖。

4.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和尊重。本课程教学面对的是身心比较成熟的大学生,课程采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尊重和关心学生,同时注重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

多年来学生对我授课的测评结果充分印证了我的教学方法的成功,学校通过多轮比赛给我的称号“学校青年教师授课风采大赛三十佳”也验证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臧良运,吕洪燕.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2]王蕴翠.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1,(5).

[3]黄山松.基于网络环境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4]张亚丽.让经济学回归为一门有趣的学问——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体会[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5]逄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6]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7]卫兴华.对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现状的一些问题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8).

[8]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1).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英语教学;高校

作者简介:周乐乐(1981-),女,山东博兴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江苏 常熟 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熟理工学院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D1101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28-03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竞争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单向和机械的复制式传统教育势必要被淘汰。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三网融合”技术的实现和推广,也将对高校英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007年7月27日正式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目前,外语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并且已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是继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之后的语言教学领域的新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运用。那么,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三网融合”技术的实现和推广将更大程度上改变外语教学的模式,我们理应具有前瞻意识。深入探讨“三网融合”下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将有助于实现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的英语综合实力人才的目标。

一、“三网融合”及其现阶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Integration of telecom, radio and TV and Internet network),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针对“三网融合”的定义进行了解读,即“三网融合”实现后,人们可以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虽需选择网络和终端,但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多种功能。“三网融合”在现阶段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

现阶段“三网融合”与教育实践结合的成功范例已不在少数,“三网融合”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什么困难。“三网融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说明“三网融合”已非遥不可及,高校英语教学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应对“三网融合”后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二、“三网融合”下的英语教学特点

以“三网融合”为背景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三网融合”基于对传统互联网的改造,它的实现将带来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将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对时间和空间以及硬件条件的限制,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

传统课程中教学内容多为以过去为指向的静态的学习材料,学生书本上学得的知识往往与实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时间差。众所周知,知识是由教学内容来保证的,只有教学内容做到及时更新,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三网融合”将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即时提供海量以现在和未来为导向的动态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计算机以及电视终端,方便快捷的从三网上获取外语学习资源,将之作为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王昌农,2010)并能实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手机以及电脑终端的视频功能,将教学活动实录并通过网络上传,实现与网络大众的互动,通过大众的反馈更新内容和改进教学。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视、听、说等感官,充分体验,利用发生在当下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2.教学方法多元化

“三网融合”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将使教学方法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在教学模式上,何克抗(2005)认为在网络教学中要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也就是说,传统课堂教育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于夕真,2007)陈丽(2002)将网络教学模式分为五类:讲授式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这五种教学模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教学多为大班课的情况下,可借助“三网融合”技术的支撑,实现个别化、协作化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手机、电脑或电视终端更加方便快捷的和教师取得联系并进行提问、答疑等个别辅导。此外,学生也可以方便快捷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通过E-mail、BBS、师生交流平台参与讨论,共同协作、获取帮助,教学的方法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3.教学技术手段灵活性

“三网融合”的实现将为信息传播提供多渠道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的WWW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电脑、电视和手机电话终端可以存取各种文件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资料库以及各种各样的软件,为教学提供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提供可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通过E-mail、BBS、Blog、聊天室、外语学习网站远程教学、电子公告板,以及网络视频通话等手段进行文件传输、资源共享,实现同步或异步教学活动。

4.教学环境多样化

以“三网融合”为基础的外语教学集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于一体,在网上可以建立起虚拟教室、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等,这些虚拟的学习场所可以为学生创造逼真的语言环境,为其提供立体化和动态化的学习环境,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资源,不必拘泥于教室、学校等固定学习场所。通过网络多媒体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和创设逼真的虚拟环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的参与,为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提供了条件。此外,通过三网,学生可以轻松连接到国外学习网站观看学习视频,通过交流软件、聊天室、论坛等,可以与英语为母语者直接对话,亲身感受英语语言与文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将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和程度,有助于提高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三网融合”有助于弥补现行网络英语教学的不足

1.有助于完善教育资源

目前,高校英语网络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电脑,且语言实验室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育资源的不完善,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何高大(2002)在研究中指出,网络教学的普及程度并不乐观。在未来“三网融合”条件下,将首先解决高校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互联网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的现状。用户终端也不仅限于计算机,而是多种终端模式,只要有手机、数字电视和电脑其中一种终端即可实现所有的网络功能,普及率将大大提高,弥补了硬件资源的不足。

2.有助于资源共享

“三网融合”后,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学生无需用计算机,也无需排队到语言实验室刷卡上机学习,只要有手机或数字电视终端,在教室、宿舍、图书馆都可以完成资料查询、收集和网络学习。有效解决了学生因没有计算机而无法查询网络资源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问题。此外,“每个高校几乎都有自己的校园网,但各自为政,互不相联,封闭保守十分严重,这不利于形成资源共享,更不是当今网络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和模式”。(何高大,2002)在未来“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下,各高校可开发具有自身优势的网络教育资源且明确知识产权,并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这将有效解决各高校之间网络资源不能共享以及教学平台和管理体系重复建设的问题,形成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有利于节省成本。

3.有助于构建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的环境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由于缺乏信息技术设备以及网络等条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处于分离状态,直接交流不多,这不利于发挥师生情感参与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三网融合”技术下,多种信息终端形式的存在和“三网融合”的共通性可以使师生通过微博、日志、空间等网络以在线的形式交流,从而有效解决设备不足、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等问题,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还能加强师生的相互了解,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情感。

四、“三网融合”对英语教学的挑战

“三网融合”下的英语教学和学习都呈现出新的规律与特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其结果只是积累和记忆前人的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都被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三网融合”技术支持教学行为跨平台、跨地域实现互动,“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的教学模式将变为可能,英语学习的场所不再固定在学校和课堂,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更为突出,“三网融合”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海量资源。新教学模式要求树立三项最基本的观念: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王铭玉,2007)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也就意味着一是要“授之以渔”,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从网络上海量的学习资源中判断和获取知识。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在这个网络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做到有思考、有见地、有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的表达和分享,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也要转变靠教师、靠课堂、靠课本的学习现状,树立自我学习主体的观念,利用三网的海量资源,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2.调整师生能力结构

陈丽(2003)等人在对网络时代师生能力要求的调查中总结分析,教师在网络时代的能力结构为现代教学观念、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三网融合”时代对学生同样提出了能力要求,应具有应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王铭玉,2007)在三网时代的海量信息环境下,需具备如上所述的信息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及终身学习的要求。

3.教师和课堂角色的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三网融合”时代,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传统外语教学中教师和课堂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是任何形式的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事实上,现代外语教育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教育技术理念多么先进、技术条件多么优越,外语教育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的学习活动”。(王铭玉,2007)在“三网融合”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有专业素养,也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懂得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将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五、结语

“三网融合”与现代多媒体语言教学相结合,将给外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改变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三网融合”教学平台的创建和实现将切实弥补目前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使用多种终端模式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增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丽.关于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关键问题的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2,(4):4-7.

[2]陈丽.论网络时代教师信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

(4):65-68.

[3]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5]刘小莉,等.三网融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140-142.

[6]王昌农.“三网融合”对未来外语教学的影响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