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中国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情况调查 一位男同性恋者的自述 大陆男同性恋引爆第三波艾滋疫情 上海市部分男男同性恋者社会学特征及艾滋病知识调查 南昌市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调查 高校男同性恋QQ群用户异性婚姻意愿及相关因素 男男同性恋社区精英在参与艾滋病防治中赢取社会资本 男同性恋时尚记者的美国之旅 男同性恋者婚内ED的调查 男同性恋门诊 今起落户朝阳 等 浅析网络男同性恋亚文化流行原因 男同性恋负面身体意象的特点 中职生同性恋倾向现象、成因及对策 黄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中梅毒新发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两种方法用于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抗体筛查的结果比较 男同性恋与异性恋大学生自尊结构初探 异性恋医学生对男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 男同性恋的身体意象:特点与理论分析 北京一对男同性恋者举行婚礼 当代高校男同性恋婚恋观的质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11-29.
[6]李慧静. 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10):464-469.
[7]常进锋,陆卫群. 同性恋自杀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与社会,2013,514(4):291.
[8]许学华,张夔. 同性恋歧视及其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1):43-46.
[9]于宗富,张朝. 男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8):2291-2293.
[10]李望舒. 关于同性恋的概念、成因、治疗及对青少年的预防.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2):62-64.
[11]杨扬,岳文静,朱振菁. 同性恋的心理社会成因.学理论,2012(15):63-64.
[12]汪新建,温江红. 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2002,23(4):1-4.
[13]马文靖. 浅析同性恋成因中的心理、社会因素.科技信息,2008(11):156-157.
[14]饶夏溦. 同性恋的社会心理诱因及其健康状况.科技信息,2007(24):126.
[15]杨明慧. 中国男同性恋心理研究现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2):165-166.
《儒林外史》中有则妇孺皆知的故事,说的是范进数十年寒窗苦读后终于中了单人,听到喜讯后的他竟突然狂呼狂笑、痰迷心窍而“发癫”。这则本意是讽刺科举制度的笑话在现代教育心理医学上却有着另外一番意义,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心理障碍现象,而更是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有关部门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20%―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比例则高达35%―45%。而对那些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这一比例更高。学生心理障碍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时让人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熟视无睹,直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时才幡然悔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就有高达5%以上的中学生不同程度染上此病。这种心理障碍表现出的是受到学习挫折或精神刺激后情绪严重低落、寡言少语、生活态度消沉,对学习缺乏兴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爱活动、老是觉得事事不如意,前途渺茫,常自述心情都在“发霉”。家长和学生本人常常认为这只不过是心情不好而已,过一阵子就自然好了。然而,即使没有真正不顺心的事,患上抑郁症的学生那“发霉”的心情仍不能排遣,以后还会逐步发展为自怨自艾、自责自罪、小题大作,常常认为自己有错甚至有罪,应自杀以赎罪。这种抑郁情绪晨重晚轻。尽管大多数患抑郁症的学生只是表现为情绪抑郁、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仍有部分学生会在面临重大困难时或遭受严重挫折后症状突然加重,甚至出现离家出走、严重者有自杀企图等极端行为。
抑郁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自我压抑以及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些性格内向、缺少感情交流、体弱多病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特别是女性中学生更容易患上此病。抑郁症的发生及表现过程一般比较缓慢,作为家长和老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外,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掌握他们的情绪变化、准确判断并及时介入,阻止病情恶化。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出现长时间的情绪抑郁,而且对下面9个问题中的5个做了肯定回答并持续两周不能恢复,就必须及时做心理治疗,以免发生意外。(1)是否觉得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感到压抑、失望;(2)是否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失去兴趣;(3)是否最近胖了或瘦了很多;(4)是否比平时睡得多了或少了;(5)是否为了自己不能安静下来而心烦或说话比以前更慢了;(6)是否长期感到疲倦或做事有心无力;(7)是否每天都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或有负疚感;(8)是否觉得自己无法正常思考,无法集中精力;(9)是否反复思考死的问题或想过自杀。
有抑郁症倾向或患上抑郁症的学生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克服抑郁情绪的信心;课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寻找能让你乐在其中的活动,重树对生活的兴趣,寻找能坦诚交流的伙伴,敢于向别人诉说烦恼,及时消除不良想法,达到心理平衡;注意把握自我的心灵谈话,不向内心输入消极有害的信息;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些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学生不妨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也许就在这不知不觉中,那“发霉”的心情就悄然烟消云散,而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仍可以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信心百倍地迎接各种挑战。
目前,孕期心理问题还未受到足够重视,产前检查未将心理问题纳入,大部分存在抑郁情绪的孕妇也不会求助于心理医生。下面,我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希望对孕妇及其亲属有所启发。
怀孕 让她更加压抑痛苦
唐女士今年29岁,怀孕3个月以来一直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觉得没劲,感觉生活没什么意思,在家里老发脾气,想摔东西、骂人打人。通过谈话,我深入了解了唐女士的成长史、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婚姻状况等。
原来,唐女士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忙于生计,对她缺少照顾,感情上沟通也较少。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唐女士个性倔强、内心自卑,朋友很少。工作后,她经人介绍认识了小王,因为很想有个温暖的家,所以与小王认识不到半年就结婚了。结果,婚后他们发现彼此性格不合,老是为小事吵架,半年后男方坚决提出离婚,无奈的唐女士只好办了离婚手续。这次经历使她深感痛苦,觉得父母离婚了,自己也离婚了,怎么这么倒霉,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唐女士反反复复思考这些问题,心情压抑,为了早日摆脱这种状态,她又结识了现在的老公,认识没多久就结婚并很快怀孕了,而她想要摆脱的压抑和痛苦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在了解了唐女士的过往经历和现状后,我给她做了症状自评量表测试(SL-90),初步诊断为可疑抑郁性神经症。
Tips
90项症状清单(SL-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广泛应用于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作为心理卫生问题的评定工具,也可评估咨询前后病情变化及疗效。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
心理治疗 给她快乐孕期
孕期伴发抑郁情绪的风险因素有个人和家庭抑郁症病史、情绪不稳定、婚姻不和谐、缺乏家庭或社会支持等。对于孕期情绪障碍,一般不建议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有良好效果。
针对唐女士的情况,我和她一起商定了咨询目标――在认知上改变离婚很糟糕的想法、改善敌对和抑郁情绪,并制订了咨询方案,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在每一次咨询结束后,我会要求唐女士回去完成家庭作业,如:在抑郁或想发脾气时写日记,疏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逐步改变原有的比较封闭的生活方式,每天外出散步、听音乐、主动和朋友聊天;布置和美化家庭生活环境;和老公一起参加孕妇学校,了解优生优育知识。
【关键词】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
东西部发展差距是我国目前的现状,西部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在这里生活着一群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由于这些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较低,他们的生活状态、质量影响其子女的心理发展。在对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学生的调查中,主要是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子女居多,发现他们呈现的心理问题较大,为了使西部弱势群体子女能健康、和谐发展,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应合力建成防御机制。以下便是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建立防御机制粗浅的认识。
一、西部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
(1)亲子关系淡漠。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缺乏依恋的情感,根据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研究结果,认为儿童在出生到两周岁的婴儿前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最好时间,在这一期间若没有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就会产生怀疑感,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没有安全型的依恋,就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家长经常忽视、冷酷对待孩子发出的信号,孩子没有得到积极性的应答会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持怀疑态度,容易胆小、自卑、孤独,不愿探索新鲜事物,不愿与别人接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易信任别人,当然也不易和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大量事实充分表明,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自卑感较强。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调查中发现弱势群体家庭在经济上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在衣食住行的不便和学习的不平等,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在阅读、写作、计算、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和在校的一般学生有着不小的差距,为此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落差,自信也受到冲击。学校的活动中可以看出,特别是在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甚至优越的同学面前,感觉到了生活水平上的明显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不愿参与学校活动,这些使得他们产生失败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评价自我时主观上夸大自己的缺点,自我效能感较差,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产生偏差,总感觉自己总体上比别人低劣,导致丧失自信,在各方面自我挫败。
(3)心理退缩。在调查中发现,在弱势群体的家庭,有的家庭不和谐,家长性格本身有缺陷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孤僻、不善交际、冷漠等不健康心理;有的家长的不耐烦甚至粗暴制止,孩子会形成拘谨、胆怯等性格。这些学生与人交往时,因为认识上的心理偏见,会导致对客体形象的严重歪曲,他们对人不信任、胆小、孤独,不愿参加活动也不愿与其他学生交往,他人正常的行为也会被看成有竞争性的、不怀好意的举动;同时对他人的敌意和猜疑,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作为对等的回报,这样无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
(一)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教育、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质量都有着“边缘化”危机,他们处于“先天不利”位置,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危机必须通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来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而“精英教育”会使弱势群体的子女产生不平等,因而必须实现教育公平化,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学生学习权利的平等。
(二)大力发展专业助人活动
培养这种助人活动就是使其走向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从事助人活动的人必须要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
(1)有效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的成长方向和家长及其有关,都说“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对孩子影响太大,特别是政治、经济影响力较低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有的甚至比较粗暴,父母和孩子之间基本上没有沟通和交流。落后地区有的地方没有家长学校,即使有也是名不符实的,基本上没开展什么活动,我们要在落后地区建家长学校,让我们弱势群体走进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在中小学校建立也可在大的社区建立。要有计划、有章程、有组织、有专人负责管理,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要多的宣传家长学校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长学校该做些什么,开办家长学校对他们自身和孩子有什么影响。要在教育内容新颖、教育方法灵活的基础下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2)社区里办有学后管理站。社区提供弱势群体子女放学后这段时间的活动场所,一部分弱势群体由于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习得不良行为,提供这样的场所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经济落后地区,很多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比如,故事讨论、问题情境设置、心理剧表演、心理测试、自评自述等活动有机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矫正认知,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人格品质得以重塑,自觉接受感染与锻炼,有机会倾诉自己、表现自己;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处理各种冲突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步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自我调试的能力,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较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
(2)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以便防患于未然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时间最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生才能受到积极健康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能力。
(4)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5.25”系列活动宣传好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发泄心理情绪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丽;丰铁梅. 儿童退缩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理论界,2003,(3)
[2] 沈洪满. 对弱势群体问题是思考与分析. 中学文科,2004,(9)
[3] 孙红;任霞. 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5).
[4] 齐朝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职业与健康,2007(4)
[5] 李辉. 浅谈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服务对策. 管理学家,2011,(6)
通讯作者:樊玉娥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 健康教育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血压;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教育; 服药依从性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将健康信念模式的理念、观点贯穿在护理作当中,使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达到“知、信、行”,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树立战胜疾病并克服困难的信心,有利患者健康。高血压是常见、多发、全球广泛的慢性疾病,高血压需终身服药,否则可导致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而致死,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是普遍现象,也是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原因之一[1]。因此,本院自2010年1~10月对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0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共1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入选病例都符合WHO诊断标准[2]。(2)文化程度小学文化以上者,年龄为37~65岁。(3)同意参与。(4)病程5个月~1年半。1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干预组平均年龄(40.5±11.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2.37±10.7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主要有责任护士来完成,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的发病特点、防治措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一般健康教育。
1.2.2 干预组 在一般健康教育基础上,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要由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从患者入院开始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教育,具体干预如下:(1)评估个体对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及威胁程度、严重性认识程度。(2)评估个体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结果估计。(3)评估个体行动的线索或意向。(4)评估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针对以上评估内容,可以采取集体或个体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健康信念模式,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向个体提供健康小册子、相关报纸杂志、卫生宣传手册、相关电视节目频道及播放时间等,使个体从多个渠道及时获得相关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找一些高血压控制比较好患者提供现身说法教育。对个体讨论高血压社会影响,用数字或图片,使个体有更直观认识,只有个体认识到自身不良行为是与高血压发生存在着密切关系,明确高血压可产生严重临床后果(死亡)时,让其感到高血压对健康威胁,知觉易感性和严重性,由此产生害怕情绪。从而调动患者积极性,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健康信念,促进高血压控制[3]。集体健康教育:8人一组,每周3~4次,每次30~40 min,对高血压患者讲解该病基本常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分析,使患者对自己病情有积极认识,同组之间、组与组之间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和督促,共同鼓励,彼此分享有益经验,达到共同形成正确的健康信念模式。
1.3 调查方法 用自设问卷,由经过培训护士先向患者解释问卷中各问题及填表要求,然后由患者自行填写,如患者无法填写,则由患者自述,护士。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调查。调查内容:(1)你是否害怕用药副作用,自行暂停药或剂量减少(A);(2)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暂停药(B);(3)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 (C);(4)你是否因社会支持不够,不愿服药(D);(5)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经历(E);(6)当你用药后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自行换药(F)。6个答案均为“否”为依从性好。否则为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健康教育前干预组和对照组试题回答情况比较(n80)
表2 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试题回答情况比较(n80)
3 讨论
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终身服药控制的一种慢性病,由于饮食、保健知识缺乏、精神因素影响,导致病情易反复,给患者造成极大心理负担及治疗效果差。上述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在健康教育后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改变患者不利健康理念,促使采取健康行为,维持和促进健康。帮助患者了解并正确认识有关医学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自觉改变不良行为,坚持规律服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提高其生活质量。运用健康模式理论分析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帮助教育对象树立信念,克服困难。在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让个体感受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同时让个体知觉在克服困难时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综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惠敏,姜小鹰.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12:12.
[2] Lené Levy-Storms.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Patient Educ Couns,2008,7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