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自述

思想道德自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道德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道德自述

思想道德自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数字图像处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14-03

Teaching Practice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ourse with Mind Mapping//ZOU Yaobin

Abstract In view of potential education value and diversified teaching functions, as well as common problems i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ourse, we have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based on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actices show that mind mapping is favorable t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enhanc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facilitates the student’s review.

Key words mind mapp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思维导图由著名教育学家托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而成。作为一种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工具,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个人的自我分析和问题解决,家庭和商业的各种计划,甚至企业的员工培训和经验管理等方面[1]。特别的,教育界也通过研究和挖掘思维导图的潜在教育价值和教学功能,已经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国内外的许多中小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中,典型的如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然而调研发现,在高校(特别是二本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课程仍主要是偏文科的课程,比如外国语,鲜见在工科课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创新思维工具。

另一方面,数字图像处理作为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遥感、交通、医疗、军事、航天、航空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尽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有着如此广阔的应用领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教学地位,但由于该课程起点高、难度大、公式多、概念多,加之二本地方高校学生的数学知识总体相对更薄弱,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产生厌学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注意到思维导图的正面教育价值和多样化的教学功能,同时也注意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本文在分析思维导图的基本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探讨思维导图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1 思维导图的含义与特点

思维导图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外向放射性结构,以一种高度可视化的模式来展现人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大脑思维图谱的外化。它是一种有效激发大脑思维潜能的创新思维工具[2]。

一幅思维导图通常包含主题、节点、色彩、图像等关键要素,以及连接这些要素的多样化连线。这些关键要素通过连线连接成树状结构,从而能从多维度来组织和表达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思维导图由中心主题分支出节点,节点分支出子节点,并由此发散,节点不断增加。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中心主题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扩展和深入,逐步形成一个向周围发散的树状图。树状图的同一层节点数表示思维的广度,一个分支的长度表示思维的深度[3]。

思维导图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1)中心主题位于中央位置;2)主题涉及的不同主干内容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3)每个主干内容由一个关键图或关键词构成,并放置于分支之上;4)各分支连接主题与主干内容或者两个主干内容;5)不同级别的分支和内容可采用不同的色彩来区分[4]。

2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采用手工方式,也可以采用软件方式。目前可用于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较多,比较流行的有Mind Mapper、Mind Manager、XMind、Visual Mind、Headcase等教学与商业软件。无论是手工绘制还是软件绘制,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突出重点、发挥联想、清晰明白、形成个性风格。具体的绘制方法一般包括五个方面[5]:

1)在纸或者屏幕中心位置绘制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可以用图像或者关键词表达中心主题);

2)从主题出发延伸出各级子主题,连接各级主题/子主题线条近粗远细;

3)在各分支线上添加必要的关键词或内容,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补充或删减构成图的分支;

4)为了反映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可将对应分支用箭头相连接,同时可以添加一些小图案或符号进行标记,以增强思维导图的清晰性和生动性;

5)可以使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或内容突出个性风格。

3 思维导图优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思想道德自述范文第2篇

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人格现代化。两者结合的基本思路是: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体心理机能的优化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成长为宗旨,运用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手段,促进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

二、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1.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合理性所谓“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心育德、以德促心,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这是更完整的心灵教育,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原本就存在一定的渊源。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即“性”,把心理等同于人品。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关于怎样做人,其实质蕴涵着人格和良好行为的培养。当然,这也是现代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传统的心理修养方式——内省,就是把心灵与品性修养结合在一起,依据内心具有的自觉性来把握、扩展和提升自己。可见,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同源。心理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教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2.中学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健康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需要。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是增强德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心理-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会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最后,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给心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活力,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三、中学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几点探讨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让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构建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体制,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心育、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环境一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以学校高层为领导、全体教师为主力军的工作队伍是构建“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实现德育、心育一体化的主要保障。以班级为单位、全体教师为实施者,充分有效地把德育和心育结合到一起,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心育水平。二是培训和加强各科教师的德育、心育能力。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有关培训,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升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发展。

2.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心理-道德教育”平台要重视把“心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心育一体化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心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索取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例如,语文教学中“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通过优秀的古典诗词歌赋的讲授和对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配合开展讲故事、朗读、演讲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产生心灵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学习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像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仍然坚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境界及独立的人格。在语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境界的提升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教师的重视。

3.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中实现“心理-道德教育”的渗透学校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探索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正能量迁移到学习上,逐步跃上成功之道。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舞动青春”“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我为影狂”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心理-道德教育”思想引导之下,学校组织开展特色化的班队活动“心理班会课”。这是一种将心理辅导课与班会课相结合的探索,即利用班会的形式,融入心理辅导课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和健康心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通过主体活动得到有关的体验和领悟,端正自己的心态和品行,全面、健康地成长。与传统德育班会课相比较,心理班会课有以下特点。

(1)挖掘传统德育目标下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在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目标。

(2)从形式上看,更注重活动性、体悟性。心理班会课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体验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舞台。在此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将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应用于其中,如热身活动、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心理自述等。

(3)从参与角度看,心理班会课与传统的班会形式一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又有其不同,教师需要更多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更易于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

4.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除了应用德育的常规方法,如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等外,更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来。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运用谈话、沟通和心理测验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思想道德自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律知识;法律意识

法律,是每个国家的基本的社会规范,对每个人都有着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知法、懂法、守法,也是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高校中,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没有时间系统的学习法律,自然也不会对法律了解很深,而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笔者认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主要要达到以下几级效果:第一,了解基本法律常识,掌握简单的法律知识,不做法盲;第二,知法、懂法而后是要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最低要求,大学生自然也不能例外;第三,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期,现实生活中侵权、诈骗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让大学生了解法律也是希望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有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显然,本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很多学生对此门课并不是很重视,加之有些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并没有从此课程中真正受益。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多次尝试改革、探索,总结出几种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就较受学生欢迎,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学生抬头率明显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更易掌握所学知识。

在案例教学的运用中,具体有两种:一种是在教师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案例,通过案例强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在讲解民法中“不当得利”时,援引案例“ATM转账错误可以要求返还”,通过此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当得利”,且这种方式是否可以获得物的所有权,进而了解遇到该类问题该如何维权。通过案例,将现实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与枯燥的法律知识相联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还有一种案例教学是讨论式案例教学,是在讲授知识点之前,先由学生通过一个案例的讨论导入,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知识点或者是在全部知识点讲完后,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灵活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学生讲,教师听。讨论式案例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1.了解案例。教师通过ppt或视频短片、自述等让学生了解基本案情,并且自行概括对影响案例分析起重要作用的案情要点,提醒学生讨论关注要点,不能偏离主题。

2.分组讨论,将班内同学进行分组(每组4―6人),然后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进行组内的充分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应尽量注意调动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积极进行参与。

3.学生发言。各小组经协商后指定一名同学做代表,充分阐述本组观点,并且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各代表充分表达本组观点,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进行补充。

4.综合点评。经过全班同学的充分讨论后,教师对本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让同学们在充分表达个人意见之后能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总结、评价案例一般多由教师完成,由教师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教师要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的某种结论进行概括总结,这种总结应重在讲清事实和理由,帮助学生以案说理,以案释法,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5.提出反思。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守法,并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因此在上述点评总结之后,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本案例当中的原告或被告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自己承担了赔偿损失或其他的不利法律后果,如果换做是自己,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呢?以此来启迪同学们对设置各种法律制度的最终目的进行思索,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当然,要使案例教学法授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案例必须要精选,要有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要求在搜集案例、掌握大量案例并经过分析筛选的基础上,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选择能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我们选择教学案例时,因为学生都是高职院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初次接触法律,没有任何法律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刚入门的学生,一般要选用比较简单的案例。同时这个案例最好又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关注度比较高,例如在《刑法》中可以援引“药家鑫案件”,在讲《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可以援引“孙杨无照驾驶”等,典型的案例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听,渴望去了解,让学生感觉法律不再枯燥无味。

思想道德自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刘熙载;人品;《艺概》;陶渊明

刘熙载是一个粹然儒者,《清史稿》称其“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①[注: ①刘熙载兴学育才,传承孔孟之学,并注重笃实践履,这与胡瑗同。]。他在晚年所撰自传性《寤崖子传》中说:“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其为学与教人,以迁善改过为归,而不斤斤为先儒争门户。”“迁善改过”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根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刘熙载在自述中以此自称,可见他不仅主张且以身实践着儒家道德修养。咸丰帝曾赐他“性静情逸”[1]四字,胡林翼以“贞介绝俗”[1]特别推崇。在他督学广东时,曾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训士,认为学圣贤应先从这些开始。他所撰的《持志塾言》、《读书劄记》、《游艺约言》和《艺概》等书中都表现了其书生本色和儒者气象。刘熙载“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2]13158,就是把陶渊明当作这种典范而以此笃实践履的,可谓遥承陶氏意趣。

一、“大要出于《论语》”

陶渊明的价值是一个逐渐彰显的过程,特别是到了宋代得到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学家和学者的钦慕,他们推崇陶氏独立的人格和创作任意无为的精神。之后不同时代对陶氏有不同的阐释,清代人对他也别有体悟。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考据之风盛行,崇尚博闻实证,影响到文学上表现为重视学问,许多文人和学者在谈文论艺时强调学问与人格的并重。钱谦益“诗有本”说、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叶燮的《原诗》、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等都注重诗人的胸襟及强调诗文须根柢于学问,并且认为诗人思想道德和艺术素质两方面的修养是写出诗意深厚、诗境质实之作的前提。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3]。这里的“胸襟”大约是先天秉性和人格器度综合的素质,“第一等真诗”是需将人的胸襟、人品与学问融为一体。陶渊明的诗并非只直抒性情而已,洪亮吉说:“人但知陶渊明一味真淳,不填故实,而以为作诗可不读书,不知渊明所著《圣贤群辅录》等,考订精详,一字不苟也。”[4]可见,陶渊明的学问不一定以“故实”的形态出现,“真淳”也需读书,需要学问的依托。那么当诗人将学问与人格融为一体并达到一种化境时,即便自出机杼,亦为精深之言,陶渊明卓尔不群的人格何尝不是从学问中汲取营养。他的诗冲和平淡,其骨髓却在于“厚”与真性情,此皆因他有伟大的胸襟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历代论陶,大约六朝到北宋,多以为‘隐逸诗人之宗’,南宋以后,他的‘忠愤’的人格才扩大了。本来《宋书》本传已说他‘耻复屈身异代’等等。经了真德秀诸人重为品题,加上汤汉的注本,渊明的二元的人格才确立了。”[5]224 可以说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认为陶渊明是出于儒家,清代却能踵事增华,使陶渊明为儒家说成为一种特色,认为陶氏几乎可以列于孔门,是儒家中的典范。清人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沈德潜的《说诗晬语》、梁章钜的《退庵随笔》、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等都认为陶渊明其人其言都符合圣贤之道,这体现了清代的文人学者对儒家人格修养的重视。刘熙载对儒家思想也有他独到的体会。他赞赏陶氏诗文的高明,但更加推崇他的人格魅力,认为陶渊明是因崇高的人格,才有他诗文的通脱率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通常认为陶氏受玄学思想较深。萧统、朱熹就主道家之说;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主张新自然主义说,说陶渊明始终是天师道的信徒,是外儒内道之人;朱自清认为陶氏的主要思想在道家[5]224。而刘熙载却提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然陶氏的诗似乎与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不符,那么刘氏是怎样理解的呢。“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于《骚》,阮步兵出于《庄》,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6]54“陶诗有‘贤哉回也’,‘吾与点也’之意,直可嗣洙、泗遗音。其贵尚节义,如咏荆卿、美田子泰等作,则亦孔子贤夷、齐之志也。”[6]55

颜回“忧道不忧贫”,有圣人淡泊之志;曾点能与人偕乐,何尝不能自乐;而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陶渊明在《述酒》、《拟古》、《咏荆轲》、《咏三良》及《拟古》、《杂诗》等诗中表现了“忠愤”之情,并提到了许多儒家的典籍,例如“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之十六),“诗书敦宿好”(《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答庞参军》)。并一再引“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自勉“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他在当时找不到知音,于是打破时间的界限,心游于千载,发现了与自己志趣相同的古人,并说“何以慰吾怀,赖古此多贤”(《咏贫士》)。刘熙载从陶渊明的诗中窥见的是作者的人品。“陶渊明诗文,几于知道。至语气真率,亦不夸,亦不让,亦令人想见其为人。”[7]583刘熙载把陶渊明归入儒家,认为他那种胸襟是儒家自我人格修养的表现。所谓“陶渊明诗文,几于知道”。这种“道”在刘熙载看来就是儒家之道,他从陶渊明那些描写田园生活、悠闲自在的诗句中深触到一位儒者的情怀。陶渊明的“真”也不是自我标榜,而是他能诚以待己,拥有高尚的道德,而这一切都是儒家思想的表现。《孟子尽心》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中庸》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陶渊明以他这种真诚不仅是道德的真诚,而且是人性的真实感动着许多人,并将这些率真地表现在自己诗文中,正是这种感人的内在思想品质,再加上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才有其诗文的厚重。

沈德潜《古诗源》中在《饮酒》其二十中的批注说:“晋人诗旷达者徵引《老》、《庄》,繁缛者徵引班、扬,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8]他主要是针对陶渊明该首诗而言的,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论:“照本书所引(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单是《庄子》便已比《论语》多;再算上《列子》,两共七十次,超过《论语》一倍有余。那么沈氏的话就有问题了。”[5]224 他还认为“真”、“淳”都不见于《论语》,是道家的观念。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以引用次数来判断某位作家的思想,“真”、“淳”虽不见于《论语》,但儒家的“诚以待己”的思想何尝不能反映陶渊明的真性情。可以肯定的是陶渊明思想中既有儒家的又有道家的,刘熙载没有像沈德潜那样认为陶氏“专用《论语》”,而是“大要出于《论语》”。由于“中国有文字的文学的根,只能求之于儒家的经”[9]11,儒家是文学的主流,它发展了“仁义”的这一面,并非排斥道家“虚静”的一面。“道家‘虚静之心’与儒家‘仁义之心’,可以说是心体的两面,皆为人生而所固有,每一个人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经常作自由转换而不自觉。”[9]10刘熙载从陶渊明身上看到了强烈的儒家的精神,却也没有排斥他身上的道家思想,“他一生品格立脚点,大略近于孟子所说‘有所不为’、‘不屑不洁‘的狷者,到后来操养纯熟,便从这里头发现出人生真趣味来”[10]。刘氏并非为顽固的守道士,而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其“生平于六经,子、史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而一以躬行为重”[2]13158。可见他是对儒家的精神的深刻理解后,才看到陶渊明的志趣的。

二、仕、隐与“君子之志”

陶渊明虽过着隐居生活,却是符合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精神。刘宝楠说:“孟子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1]261又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1] 303。陶渊明并非遁世不问世事,他人品之高,与儒家这种天下无道则隐,以修身见于世之义相合。正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1]262。陶渊明知富不可求,乃从其所好,回归自然。所谓“圣人之不苟仕,存其义也。此与仕以行义,其心一而已矣”[7]542。陶渊明诗文的“真”是从胸臆中流出,不烦绳削而自合。他隐逸并非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刘熙载说:“陶诗云:‘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又云:‘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可见其玩心高明,未尝不脚踏实地,不是倜然无所归宿也。”[6]55“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6]18

陶渊明文章的归宿及他人品素养高、心胸开阔是因为他志向的高洁。刘熙载在陶渊明身上所体会到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正而实的志向,且用自己一生的言行实践着儒家的理想。因此,陶渊明不是遗世独立、保持清高的人,他在诗文中情感真挚且深厚,如一股浩然之气在萧散冲淡的意趣下激荡着。“钟嵘《诗品》谓阮籍《咏怀》之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余谓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6]55又“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彼无岁无诗,乃至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6]55这种真性情的表达需才与学,更要有操守。正与刘熙载所提倡的 “文当兼‘尊’、‘亲’二字。高风亮节,尊也;深情厚谊,亲也”[7]582的主张一致,且与他自身的一生“表里浑然,夷险一节”[1]的行为相契合。

刘熙载对仕与隐的观点与《论语》中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在《持志塾言》中曾说:“志于隐,志于仕,皆不可谓之立志。盖此乃境,非志于道也。君子之志,惟欲随在尽所当尽而已。”[7]4“对避世者言,则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对干时者言,则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仁以安人,义以正我。可以观其合矣。”[7]30“成仁取义,不独当懔之死生之际,凡外富贵贫贱及一切之境,皆不可须臾忘之。”[7]38“处逆境,能宽解而不自苦;处顺境,能抑损而不自奉。世俗或遂以此为难及,不知一境有一境当尽之事,此未足副其实也。”[7]38

不管身处何境,仍须以仁义唯上,不忘自身修养。可见志不当在境而是在道。正所谓“时有造次,而心不可造次;时有颠沛,而心不可颠沛。每当造次、颠沛时,须念之”[7]44。儒家君子之志就是为人处世的立足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尤其是在名利权贵前,不阿谀怯懦,卑谦乞怜,又非书生意气,逞气争强;而能始终坚守志向,锻造深醇的涵养。在刘熙载看来,遵循儒家仁义的宗旨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境界,而且是文人救世的良方。儒家的“三不朽”中就将立德放在首位,只有自身有了根柢,才能将仁义惠及百姓。而他在陶渊明身上看到了这种志趣,这也是他自己一生所孜孜以求的。

刘熙载处在清末,恪守着儒家济世之道,他把儒家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坚定儒家圣贤之志,其志洁行芳是值得敬佩的。正如陈澧所言:“先生之醇德清风,人尽知之。先生之硕学,则知者寡矣。若其意趣高出于一世,远侪于古人,则知者益寡,有相与愕眙耳。学政一官,世所艳羡也,先生为之未满任,告病而归。盖世之人皆好进,而先生独好退,不知美官厚禄之可羡,而惟知读书,此古之君子,而澧以得见为幸者也。”[12]陶渊明岂不是于其心有戚戚焉。然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是远绍孔子的遗意。《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并津津乐道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论语述而》)。陶渊明的诗文和一生的形迹不也表现了这种精神吗?刘熙载非常崇尚这种品德和精神,自己一生也在不断追求和实践着。在他的教学笔记中也常常有所体现。“贫与死皆常事。惟不忧道而忧贫,不闻道而死为可惜耳。然则知富贵寿考者,亦可思矣。”[7]556“圣贤只是亨于心,境不足道,于此可知孔、颜乐处。”[9]556 “隐居求志,乃能行义达道,凡事皆然。观闭门造车者可见。”[7]566 “君子在贫如客。然岂惟贫哉?处富及处贵贱、死生、皆当如是。”[7]567在其诗中“志士遇穷困,好修常自娱”[7]493。“处境意常适,道在齐亏盈。” [7]494正因为道溢胸中,充盈自足,所以无论处于顺境逆境,都能恬然自适,随遇而安。由此可知,在刘氏看来,陶渊明的文章和一生的行迹都是对《论语》最好的诠释。

从刘熙载对陶渊明的理解来看,我们也可知其为什么特别重视人品了,因为这种人品就是儒家理想的自身的现实体现。也许诗文与个人的才学有关,但对更多人来说,诗文是心学,是表达性情的方式,倘人们具有胸襟与品德,就可使它具有感染力。“决定作品价值的最基本准绳,是作者发现的能力。作者要具备卓异的发现能力,便必须有卓越的精神;要有卓越的精神,便必须有卓越的人格的修养。”[9]6他在《艺概》中说:“诗品出于人品。人品悃款朴忠者最上,超然高举、诛茅力耕者次之,送往劳来、从俗富贵者无讥。”[6]82“诗以悦人为心,与以夸人为心,品格何在?而犹浇浇于品格,其何异溺人必笑耶!”[6]83“ 赋尚才不如尚品。或竭尽雕饰以夸世媚俗,非才有余,乃品不足也。徐、庾两家赋所由卒未令人满志与!”[6]104

刘熙载首次开宗明义地提出“诗品出于人品”,既是对前代的总结,也是他自身独到的体会。“人品悃款朴忠者”是指居庙堂而忧民,居江湖而忧君的品格;而“超然高举、诛茅力耕者次之”则是指不阿谀权贵,安于贫困,超然出世的品格;“送往劳来、从俗富贵者”则是利口伪德的徇私小人了。“尚才不如尚品”都可见他对君子崇高品德的推崇和对媚俗的小人的深恶痛绝。这里需辨析一下诗品与人品的关系。应该把人品的高下和作品结合起来判断作品的高低,以人品的高低标准定诗品。人品的标准在其《持志塾言》人品篇中说:“观品者观其志与行”,“喜怒、语默、行止、去就、利害、毁誉皆可征心以定品”。这样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道德准则为人品的标准。他肯定“屈灵均、陶渊明皆狂狷之资也”[6]93 。“圣人所恶者,舍狂狷而就乡愿也。”[7]575他肯定坚持正道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表现,否定“乡愿”虚伪之徒。当然“心画心声总失真”(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六)的现象刘熙载并非没有注意到,所以他也特别强调言行一致。我们在其作品中可见他始终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又以此来规范人品,这正是其思想特点的反映。“以儒家思想作平日的人格修养,将自己的整个生命转化、提升而为儒家道德理性的生命以此与客观事物相感,必然而自然地觉得对人生、社会、政治有无限的悲心,有无限的责任。”[9]14他一生也是以正人心、维世道为己任,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参考文献

[1]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M]//春在堂杂文四编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2]赵尔巽.刘熙载传[M]//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4]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7.

[5]朱自清.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M]//朱自清.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

[6]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刘熙载.刘熙载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沈德潜.古诗源 [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4.

[9]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0]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M]//饮冰室合集第十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9:10.

思想道德自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幸福感;终身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幸福感,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尊严。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郑民生持刀杀害多名无辜小学生。他自述作案动机有三:一是周边的人看不起他;二是婚姻不顺;三是辞职之后,另谋职业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由此可知,凶手是因为爱情事业受挫导致人心理扭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以“分数”论优劣,社会以“金钱”论英雄,对精神层面的人格心理、品质意志、伦理道德、理想价值观等,我们却关注得少了。其后遗症是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患者增多,他们犹如一颗“隐形炸弹”,一旦遭遇不公、挫折、羞辱或其他意外,便随时有可能“引爆”,危害社会。虽然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时候,启迪智慧,历练思维,历练品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幸福感。

一、努力创设幸福感课堂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就要关注学生生命活动的发展,课堂教学就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1.幸福感课堂要创造开放的宽广系统

要善于容纳师生的新经验、新感悟,要有即兴发挥,要有超越预设的标准,要用活教材,教学过程开放,要引导学生活学知识,学活知识。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生命成长。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课堂活动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的进程,调整教学的方法来适应教学的需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增进幸福感的生成。例如:我在教授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时利用面积得到3a×2b=6ab时提问:3a×2b=(3×2)(ab)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易于回答是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后,要求学生尝试计算-3a2×(6ab)时,其中四个同学的尝试为:①原式=(-3×6)×(a2×ab);②原式=(-3×6)(a2×a)b;③原式=(-3×

6)×(a2×a)×b;④原式=(-3×

6)×(a2×a)×b 。当时我一看真是心花怒放,这正是学生们需要搞清楚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机遇提问:“这几个同学的分类是不是合理,谁的表述更合理,更简洁?”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内驱力得到了合理增加,会感到学习很愉快,个性得到张扬,会有幸福感。

又如,在教授多边形外角和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围绕长方形的广场散步,他从长方形广场的一边上的某一点开始逆时针方向跑一圈再回到出发点,他身体转过的角度是多少?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紧张地思考,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启发学生围绕自己的课桌转一圈后再思考,这时部分学生已得到答案:身体转过了360度。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如果是围绕五边形广场转一圈呢?然后引入多边形外角和的教学。这样学生在愉快轻松课堂气氛中学习了多边形的外角和性质。

再如,教授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时,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面积得到(a+b)2=a2+2ab+b2,接着将(a+b)2

换成(-a+b)2进行计算,然后将(a+b)2

换成(a-b)2再让学生进行计算(a-b)2=

a2-2ab+b2,加了这么一个中间过程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牢固记忆、理解,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多彩以及数学学习过程的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

2.幸福感的课堂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习是对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开发,学生个性彰显的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要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要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使学生的能力多元化发展。教师要用好初中三年的时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可能性的发展方向,创设具有幸福感的课堂,使学生热爱学习,为其终身发展培养良好的习惯。

二、创造幸福感课堂的构想

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发展。要在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的同时,产生幸福感,使他们获得具有理想人格品质的锻炼与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自主探究、主动创造的意识,要使他们既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1.要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慧相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使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中增长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关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和自我完善对知识的不断摄取,激发其智慧的增长,而学生的智慧增长了又会反过来促进对知识的吸取与掌握。

2.要关注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内隐的情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老师相处有幸福感,与同学相处有幸福感。对学习的知识感到愉悦,对学习产生幸福感,要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

3.要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要使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稳定学习情绪,激发较高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课堂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完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4.注重挫折教育的设置,关注教育的对象

要使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能够正确把握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还要适当设置挫折教育,让学生的意志品质更完美、更完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障碍,让其“经历风雨之后见彩虹”,这些障碍的设置可以锻炼学生用心思考,奋力拼搏,跳跃思维,磨炼意志,使学生达到“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遇暗礁而激起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