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德育思想

儒家德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德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德育思想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7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6[本刊网址]http//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先秦儒家思想是指春秋战国由孔子创建,并由孟子、荀子发展形成的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仁、礼,伦理是它的本位,人道是其中心,理想人格是其总目标。

(一)“仁”“义”为核心思想

“仁”可以说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将其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它是将内心的情感、信念外化为爱人之心,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仁体现在“民兴于仁”、“天下归仁”的理想;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仁体现在爱人,“亲亲,仁也”。在孔子看来,仁的根本在于孝悌。他曾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指在家时要学会孝敬父母,在外面时要学会尊敬兄长。君子只有做到此点才能推己及人,将仁爱之心扩散,才能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仁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认为应克己复礼,表现在“忠恕之道”上,即在肯定个体意志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意愿。“仁”在施行的过程中要符合“义”的规范。孔子在讲到义时指出“义以为上”将其视为人的行动指南;“义以为质”将义看作是自身一部分,使其对自己的言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成为自己的归宿。

(二)“礼”为行为规范

“礼”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论语》中关于礼的含义可分为三个方面:社会制度、规范;礼节仪式;待人的态度谦逊、恭敬、有礼。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都旨在说明礼对人行为的规范。他认为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君臣父子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行事,要遵守礼仪规范。荀子将礼视作可同日月、水火、珠玉等量齐观。“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同时,荀子认为礼事关国家之根本。“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如何实践礼,先秦儒家认为应采用“中庸”、“和”,以此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圣人”、“君子”为理想人格

培养理想人格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总目标,理想人格是塑造“圣人”、“君子”般的品性。

“圣人”在心性修养方面具有模范、教导他人的作用;在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方面具有一定建树之人,世人敬仰。但“圣人”一般民众很难达到。因此,孔子提出了“君子”。他认为作为君子要具有三种品性“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宽厚的情愫、智者的博学、坚强的意志。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孔子讲到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见利思义”、“和而不同”等。可见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有着众多严苛的要求和丰富的内涵。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

先秦儒家不仅对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等方面有严苛的要求,在培养良好品格提升自身素养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以此激励、引导自己和他人。

(一)榜样示范

先秦儒家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榜样示范作用,深切认识到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形象风貌对受教育者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孟子“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荀子曾提出“师以身为正仪”的论断,这些都强调了师者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工作中,教育者更应注重其自身修为,做到“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言行、举止、思想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增加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特性有针对性的施以教育内容。孔子认为对教育对象,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听与行的关系上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回答说:“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孔子根据学生性格差异给予不同的回答来教育他们。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教育方法,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每个受教育者都有不同的特点,教育要有针对性的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得以最大发挥。

(三)学思并重

先秦儒家认为学与思相互作用不可偏废,应思学结合。孔子日:“君子学以致其道”。荀子在《性恶篇》中,提出“积学而不息”的思想。儒家认为学与思不能割裂开来而应学与思相结合,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倡“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学与思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不思考将不能把知识消化吸收,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因此,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启发学生思考,把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种理念的继承和传播只有与已有的文化体系相关联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认同、被继承、被发展,以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作用。

(一)丰富教育资源

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无法脱离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认同,进行新文化建设更不能脱离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教育必须以传统作为基础,去继承、创新。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之道,“见贤思齐”、“自强不息”的人格素养,“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节俭精神、“入孝出悌”的感恩意识;“榜样示范”、“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方法,不论是对教育者而言还是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它强调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自主作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都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设定。在这种经济体系下要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对市场主体提出了要求,市场主体要有勤奋进取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品格。先秦儒家“自强不息”的刚毅精神、“宁俭勿奢”的自律情怀、“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重群克己”的团队意识,对市场主体素养的提升、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量。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 儒家 仁爱

一、儒家“仁爱”思想

1.儒家“仁爱”思想分析

中国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以“仁爱”思想为核心内容,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翻阅整本《论语》,其中谈及“仁”的地方就有58个章节。而“仁”字出现的次数更是有100多次。那么,“仁爱”思想是什么样的思想呢?

第一,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三种品质的人:有道德的人,乐观的人,人品高尚的人。即只有具备了“仁”的三种品质中的一种才能被称为人,而成人的过程指的就是“求仁”的过程。

第二,“仁”是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的道德原则。“仁”在人际关系中的两种表现形式是自爱和爱人,是亲近人与爱人。孔子提出人们相处时一定要从爱人出发,并提出了忠恕之道。

第三,是将“仁”作为一种非常具体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活中的处事原则,“仁”必须在生活中展开,即做人要“仁”、处事要“仁”、生活要“仁”。

2.儒家“仁爱”思想的价值及在当代中职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仁爱”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思想产物,不免有糟粕,然而,发展至今更多地被继承的是精华。在的新时代,其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儒家思想教育贯穿了对学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职、高中、大学。“仁爱”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为本,其中“孝”“悌”是当前社会非常需要的。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再是个人而是团队,所以必须要有团队精神。而“仁爱”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为他人考虑,有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他们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意义。

网络的普及使各式各样的新思潮不加筛选地、裸地展现在中职学生的视野中,将“仁爱”思想融入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同时,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抵制劣质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塑造理想的人格。

二、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比同年龄段的高中学生的德育状况要严峻得多。

首先,中职学校是在很多学生在进入不了普通的高中情况下的选择,因此,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觉得自己没有别人优秀。而有的学生的德育问题很大部分是源于家长,有的学生出于家庭的压力或者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又或者一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往往会导致这群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存在德育的缺失。

其次,是来源于学校方面的原因。一般而言,中职学校更愿意教给孩子们走出校园后的生活技能与技术,而忽略了德育教育。一些中职教师在这方面极其欠缺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更突出的是中职学生的自觉性不高,对道德知识了解得较少,缺乏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仁爱”思想,可帮助中职学校建设和谐校园,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

中职学生非常需要正确的、有效的教育,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将“仁爱”思想融入德育教育课堂中,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如何将儒家“仁爱”思想融入中职课堂

将儒家的“仁爱”思想引入中职课堂,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三观,教会学生爱自己、爱他人。学校的德育教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教育学生孩子。首先,这不仅是几十分钟的上课时间,也不仅局限于学校,而是包括在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整个期间,也包括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方面,将学生身边的每个时段、每个环境都看成一个小课堂,引导中职学生正确接收、理解并结合实践运用儒家的“仁爱”思想。

1.全面正视中职德育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必须将“仁爱”思想的德育教育工作放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上,全面贯彻、落实德育工作。学校要创建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条件,例如,邀请儒学专家到学校演讲,与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仁爱”思想,向学生讲授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新思想。以学校为单位举办关于“仁爱”思想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踊跃参加。

2.教师以身作则,教化学生

中职学生还是思想不成熟、缺乏关注、希望自己被爱的孩子,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坏习惯所影响。中职教师是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也是学生们最想亲近又心存敬畏的人。因此,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教化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要亲切,多用商量、征询的语气,避免大发脾气、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要将心比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职学生在很多方面也许不如高中生出色,行动赶不上思想,也许展现出来的能力只是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水平。此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将“仁爱”思想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定期开展关于“仁爱”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探讨对“仁爱”的理解,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深印象。多组织学生集体运动,例如拔河、接力赛等,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懂得合作,懂得关心、理解他人。每逢节假日,也可以鼓励学生给家长写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意。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例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仁爱”。

3.来自家庭的引导

人们往往能从孩子的身上看出父母究竟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孩子最初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仅在学校进行,还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儒家“仁爱”思想讲究的是“仁”“人”,要关爱、尊重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无论家长如何繁忙,学校都要创造条件让家长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放学后,家长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之余,也要多关心孩子的校园生活。例如,在看电视时和孩子聊聊天、沟通一下当天所见所闻。当孩子一脸郁闷、不开心地回到家时,家长应主动询问原因,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他的。也可以定期举办家庭聚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中做客,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

四、小结

中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大多都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很大一部分人口的素质。这关系到的是不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非常严肃、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儒家思想文化是道德修养的精髓所在,在当代教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把儒家文化文中的“仁爱”思想引进中职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还需要来自家长的关怀引导。家庭是个小课堂,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远超过家长的想象。而社会是个大课堂,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仁爱”是一种互相的关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以“仁爱”思想对待他人,别人也会同样待你。

参考文献:

[1]翟永清.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lO(1).

[2]翟忠强.中职学校德育的目的、方法及途径[J].西北职教,2007(10).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第3篇

一、传统儒家德育的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以"仁"、"礼"为核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伦和礼义的关系,秉持"仁"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仁"的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所提出来的,且普遍存在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之中。在这里"仁"的含义比较多,其中常用的一点就是指要"爱人",即关心爱护他人。这种"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以及其继承者身上都有十分明确的表现,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都表示出一种为他们着想,关爱他们的思想。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及理解他人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是高校德育教学的主要受教育对象,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逐渐趋于成熟,因此在高校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教师要保持平等的态度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用"理"来说服学生,用"爱"来打动学生;用自身的行为来带动学生;而不是以端着高人一等的架势,用权力和利益来强迫学生和诱惑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本身出发还要从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不是任务,更不是简单的敷衍了事就行的,而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需要切实的给予受教育者帮助、关心和爱护,指导和教育他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二、传统儒家德育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的德育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其中诸多的德育方法都是孔子通过数十年的教育实践累积而成的,且在实际的运用中也的确发挥出很大的效用。其中有关立志、内省、诚信等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促使其主动修身立志。"立志"教育是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十分看重的一点,尤其是教育学生确立和坚守自己的人生志向以及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对学生的意志锻炼,即要求学生能够持之以恒、不畏困难、拒绝诱惑,始终坚守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充分展示了儒家德育对"立志"的重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自学生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开始,要求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活要求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和影响,培养过硬和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自爱、自尊的优良品质。同时借鉴传统儒家"内省"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律教育来引导学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指每个人要多反省自己的过错,少埋怨别人,这样才能减少与别人的矛盾。此外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教学,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衡量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传统儒家德育教学在这方面提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要求学习者能够言行统一,言行相顾,同时为了防止言行不一的产生,"慎言"也是儒家德育诚信教学的一种方法。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注重对学生诚信的培养,要求学生讲信用,重承诺。

三、传统儒家德育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采用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在道德实践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学生对道德标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将其内化至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致使学生的道德效率难以提高。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讲究"知行合一",注重道德的实践性,即要求受教育者不仅在认识的层面上清楚道德的标准,更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传统儒家德育思想认为受教育者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利用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和调节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通过这样儿产生的行为和思想才能说是有道德的。因此对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应该主要划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和"育"。前者是要求学习道德,后者则倾向于道德的培育和养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注重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理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实践中获取真知,摆脱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稳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道德的理解,使之逐渐成为自己能力架构中的一部分。

四、传统儒家德育的"修己"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十分注重自身的修养,强调受教育者能够"克己内省"、"学思结合",即希望受教育者能够从内心认可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直比较侧重于他律,将教育学生和改变学生的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力量上,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多数属于青年阶段,因此他们具备相对成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但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被忽略到,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挖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教育者也应该努力构建起其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善友爱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逐渐产生较强的进取意识和自我克制意识,能够自己向自己提出提高道德素养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自觉的学习知识,进行转化和自我控制。通过这样的一个"修己"的过程来帮助学生从内而外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最终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树人"、"育人"的教育目的。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大学学校在学生医德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面也往往重视不够,教育方法单调,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其实是唯科学主义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表现。医患关系冷漠、紧张更是当今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状况。儒家思想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仁”、“智”并举,“仁”与“智”、“体用不二”的思想是儒家处理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根本准则。儒家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主体性医德教育理论、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医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11-03

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体现的就是这种医德。医学的进步,发展和创新,个人认为依靠的就是医德。

何为医德?医德,即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它贯穿医疗卫生部门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活动中。因此从事医务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接受这方面教育,而不仅仅是指临床医生。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学会都制定有相关的文件和宣言,作为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我国政府一九八八年也制定颁发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作为未来医药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培养出精湛医技的医学生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德。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医务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全面系统的了解医德知识,培养其良好的修养,这样将来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产品”。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外界物质及利益的熏陶下,许多社会人士甚至医学生被这种社会环境所感染,在唯科学主义倾向思潮的影响下,置医德于不顾,医学生医德状况凸显我国医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医学院校虽然加强了德育的课程,但仍没有放在主要的地位,学校没有重视德育,尤其是医德教育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仅把医德方面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而不是培养医学生的一种系统教育工程,往往年级越高,理论教育越缺乏。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古就有关于医德的阐述,比如“医乃仁术”、“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学里就包含着医德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主干,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医德影响是深远的。

在儒家伦理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来,能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就是圣人。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强调对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对于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得失,不问安危荣辱,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的心理欲求统一的思想对于现实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于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于医德教育的主导价值作用。

儒家认为,心为“仁义之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人皆有之”的“四心”:“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这里讲的人心,指人之“良心”或“本心”。 “良心”,是因为它代表着善,集中体现了作为人世之普遍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四德。 “本心”,是因为它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具有仁爱之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同情之心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就产生要尽力救治的冲动。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同时,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医德建设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务工作中,同情和尊重患者,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孔子多次以“爱人”说明“仁”的内涵,如“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等等,都是“仁”所代表和体现的博爱精神,是儒家伦理的根本核心。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医务工作者,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儒家思想具有很好的主导价值作用。因此,儒家“仁”学思想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2 儒家思想的“诚”、“信”对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儒家认为诚信为行为之本,强调做人做事要重“诚”守“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面对这些生命体,在科学面前,我们必须以诚相待,以信相守。诚实守信是当今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且尤为重要的品格。在医疗社会关系中,作为患者一方由于处于一种相对弱者的地位,更由于病患在身,往往对医师寄以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是超乎理性的,具有强烈的“情”的色彩。在患者就医过程中,总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亲近感。如果医务工作者除高超医术之外,还具有认真敬业的精神,善良宽容的心态,向患者及其家属真实地陈述患者的病情,适当检查,对症下药,医院合理收费,争取让病人以最少的代价治好疾病。拥有这样诚实守信的品质,将更加吸引和影响病人,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而且最终有利于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庸》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医学生培养最基本的“诚”、“信”,这不仅是提高医德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个人综合魅力的升华。“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做得“君子坦荡荡”。

3 儒家思想中的“利”、“义”观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以上这些基本观点表明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以义制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行为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质,办医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医师也变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与儒家的思想并不冲突,儒家并不反对“利”,而是反对非“义”之“利”。儒家讲“义以生利”、“因义成利”、“以义驭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弘扬正确的义利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建设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广大医务人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矛盾时,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小家而顾大家,舍小利而重大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是医生的工作目标,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幸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利,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又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医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按照患者的健康需要为他们服务,不论其身份高低或金钱报酬多寡,一视同仁。对那些贫困的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关照。正如唐孙思邈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既是医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与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一致。

如何把握正确的利益观,如何面对社会上形形的利益诱惑?早在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见解。《论语•尧日》中提倡的“欲而不贪”,简单、直白地道出了道德把握尺度和检验标准。正如清代费伯雄所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 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4 儒家思想的“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医学生的自律作用

大学教育有必要补上“自省、自律”这一重要道德升华过程。强化大学生的“内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儒家文化中深刻的自省、自律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还有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加强。如果在大学教育中增添传统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让大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处浸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思想的交织杂糅中,那么未来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一定会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趋向是儒家思想,它贯穿着中国的整个思想发展史。儒家的伦理思想影响甚至决定了所有的方面,儒家思想浸润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作为医学在中国是中医也不例外,中医本身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与医基本上是不分家的,很多医生就直接被直呼为儒医。我国的传统医德更是建构在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之上的。基于现代医学所走入的困境,我认为利用儒家的部分思想,对于建设医学生医德价值框架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利民.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6).

[2] 范红霞,刘庆昌.尊重学生需要.改进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2,(6).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儒家思想;教学策略

儒学主张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注重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概括起来就是“仁”,是多种美德的总称。所以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和发掘,去继承和发扬。莘莘学子,性格各异,所以必须结合儒家德育的同时考虑当下的因素,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教育渗透儒家文化的意义

1.学习儒家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孔子在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他还提出学生“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古人虽说孩子的天性是六分生成,四分养成,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再加上儒家经典的熏陶,也会使孩子潜移默化,使他们趋于完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感悟儒家文化,易于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至关重要。要养成这种感情,必须从小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人做起,让孩子先做一个“仁义”的人,所谓“仁者”,亲亲也,也就是爱他的亲人,“义者”,敬长也,尊敬他的长辈。相反,那些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去爱别人、爱人民、爱祖国呢?

3.儒家文化的精辟论述,亦是我们今天的行动指南

孔子两千多年前在《论语》里提出的教育理念到今天也鞭辟入理,让人赞叹。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

二、儒家思想的内涵

1.敬养父母。如果依照儒家孝道去做,不仅可改变人的种种坏作风,提高人的道德自觉,而且可改善社会风气,人人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就不会做出不孝的行为或犯罪的活动来危害社会、家庭和父母。人是社会网络上的一个因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并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带到政治上,就是参政了,这便是从家庭道德的孝道而推及国家政治的政道。

2.义利和合。儒教所说的义利是指道义与功利,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道德价值与物欲价值等的意思,这两方面看是二分对立,亦可和合,相辅相生,启示现代人不要见利忘义,,图财害命。这时的“义”就是道德良心,而以私利损公利者,各类害人者(如贩,投毒药)等,都是丧失天理良心者。义利和合,义利兼顾,既知其分,又知其合,互相协调、制约,并使两者有一定张力,使人谋利时不忘义,以义制约、指导谋利,讲义时兼顾利,使其有谋利的积极性,并由谋私利而推及公利,这是人生应走之路。

3.诚信守正。儒教强调在各项职业活动中,要以诚信为第一生命。各诚信主体如国家、政府、团体、个人都要信守诚信,不骗自己的良心,不骗国家,不骗他人;人与国家、政府、他人都互相尊重,真诚相待,而不是互相欺骗、互相计算。这样国家才能取信于世,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团体才能取信于群众,个人才能取信于他人。

三、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

1.精心选择国学读本

《论语》《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是研究孔孟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对于中学生来说,于丹《论语》心得是很好的读本。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2.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循序渐进

儒学文化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不少大儒对儒家思想不断补充加以完善,不要期望孩子能在短时间背诵且加以领会并约束自己的言行,应该给孩子以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儒家文化渗透在孩子的思想中,不能在短时间内不见其明显效果而操之过急。

3.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持之以恒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