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
在我国的各项关于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相关人员严格依法履行岗位职责的相应条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在进行过程中,要全面按照以单位会计机构和人员为会计监督主体的原则,严禁授意、指使或强令其他人员违法办理、执行相关会计事项,将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当作会计监督对象,同时需要充分依照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的相关规定,还要依照中央八项规定等反腐败反浪费条例。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内容与方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是围绕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收支、结余和负债等方面展开。由于新形势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模式和方式等方面,则是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目前来看,内部监督方式还是上级纪检监督部门一般是依照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对日常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外部监管一般则是由具备了一定经验和符合监管资质和权限的机构与群众,进行监督活动。这种形式在最近几年间不断地推广和普及,因其具有较强的独力性和广泛的参与度,使得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并在弥补内部会计监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监督的重视不足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方式上,都是沿用从属上级部门的监管,因此这也就形成了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缺少独立性,同时,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都是来自于国家政府的拨款,所以类似于这种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其会计部门自然只是摆设发挥不了会计部门应有的职能。当然,相当一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尽管精于管理,但是对于会计监督对于单位管理的重要性还是明显的认识不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重视不足,也很难保证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中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缺乏独立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任何部门,归根结底皆是从属行政部门的领导者的监督和管理。领导者的权限过大,往往能够干预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从客观上讲,该监督部门也就不具备了严格的独立性。,不仅如此,再退一步说,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一般都直接由上级部门或国家财政部门进行监管和拨付,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既没有权威性和效力,独立性也就无从谈起。
(三)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在行政事业单位,都一直沿用简单的会计记账,会计审核的简易制度。仅仅是在最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才开始了小步伐的改革进程。而目前的情况是,行政事业单位很少有能够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严格意义上讲其真实性是具有很大隐患的。
(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会计监督相关人员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众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呈现出对于会计监督专业人员的巨大缺口,这种现象会对会计工作的合理性带来些许的问题。尽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利用会计部的会计主管来担任监督人员,但是这种人员的调动是违背会计监督的内涵的,此外,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漠视,使得很多专业的高素质会计人员流失,而对于单位内部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扎实的会计人员,又因经历和能力有限,无法胜任会计监督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对策建议
(一)提高行政人员的会计监督意识
正如上文所述,要想从根本上改进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现状,必须先要充分树立起会计监督意识,强化员工和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形成自觉的意识。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利用定期培训的机会,面向全体员工和所有事业单位领导,开展宣传工作;也可以以主题会议等丰富的形式,宣传会计监督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检验行政人员的觉悟和掌握程度,可以把绩效考核成绩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质量挂钩,利用主观上宣传,客观上激励的方式全面落实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彻底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质量。
(二)提高会计专员的素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专员来讲,从自身出发,首先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同时要树立起学习意识,积极学习、巩固、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作为单位来讲,要给会计专员提供提升专业素质的平台和机会,定期对会计专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同时也要重视会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加强会计主管的学习和培训,改进其技术和观念,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足,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会计内部控制的内涵
会计内部控制通俗来说就是为保证一个单位各类业务工作能被顺利有效开展,确保单位资产完整和安全,并通过内控措施有效预防、发展以及纠正各种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确保会计信息和管理的合法性、完整性和较高的真实度而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以及方法。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暴露的不足
由于会计项目不断增加使得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使在内部控制实施和其作用充分发挥受到阻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暴露出一些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十分规范,主要表现在对原始凭证管理、财务核算处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填制原始凭证时不能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内容填写,并且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经手手续制度。在账务核算处理上,常将预算外收入划入往来账中以达到隐藏真实收益的目的。在资产管理上,存在帐外资产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单位的账面价值与真实资产价值不对等,资产被非法转移现象较为严重。
备用金管理较为混乱。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备用金管理出现混乱局面,一方面是由于财务部门缺乏足够的责任监督意识,没有定期及时的与借款人沟通协调,使借出的备用金缺乏相应的监管。此外,个别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明显存在缺陷,当遇到人员调动和解聘情况时,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没做好协调工作,导致备用金无法收回。
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单位岗位设置、授权审批方面。在岗位设置上,由于单位编制有限,人手紧张,多数单位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兼岗现象,不能严格遵守会计法的对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相关规定。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会计内部控制中,常会发现出纳兼任记账、出纳兼任档案保管等现象。在授权审批方面,存在金额界限不明,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一支笔”的授权审批制度,对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没进行集体研究决定,单位资金安全性存在风险,对财务控制的效果造成影响,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监督检查被迫停留于表面。
业务流程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有些经济事项没有较为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导致一些单位为相关的项目购买设备时,在没有订立合同和对应发票的情况下就直接支付入账。其次,部分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往往进行事后审批,而缺乏对应的事前控制程序。最后,在费用报销方面的流程控制先后顺序不够合理,先审批后审核的控制流程会干扰正常的审核工作。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
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内部控制意识。由此,可以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在促进他们夯实内部控制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进一步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应把集中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应经过集中决策,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规定一个金额起点,位于金额起点以下的经济决策事项可以通过授权审批制度来进行控制。同时应进一步划分和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权责,以形成合理的内部牵制,确保每个部门所设岗位都在授权的范围内认真工作,不能超越审批权限。对于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根据管理层给出的审批意见来执行业务操作。对于每一个经济业务步骤都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员工或者独立的部门来进行,不允许任何人和任何部门在其他职员和部门未进行核算的情况下私自完成某项经济业务。
加强部门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经过批准的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重要依据。部门预算直接规定了单位的支出方向及规模的大小,因此应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定期对单位预算执行进行分析,确保预算执行完成情况,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对重点内部控制内容加强控制。应加强货币资金的会计内部控制。严格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规定,将出纳与稽核、档案保管、记账、银行对账核对、收款票据管理、付款审批和执行等岗位相分离。在支持审批方面,应明确授权审批方式、授权审批的权限与责任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此外,应进一步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及监督检查人员的权责,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结合的检查制度。要求物资保管员对收付物资进行谨慎核对的基础上,应实行财务物资全面或局部清查的制度,以保证账实相符,保证财产物资的完整和安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4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首先,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犹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较好地预防和阻止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发生的可能,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在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流于形式,应实事求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努力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5).
[2]郭成林,财务集中核算之我见[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6-7)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财政资金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54-02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是记录会计主体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过程及结果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是财政资金分配、运用及其结果的反映,所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是单位会计信息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这些信息是各级财政部门进行财政资金分配和进行宏观调控决策的重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在一年一度的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会计决算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不允许举债“经营”,年终决算报表中结余数应大于或等于零,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到年终肯定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应付未付款项。由于这种规定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决算报表编制者为了符合报表编制规定的一系列要求,让决算报表能顺利通过审核,只能人为调整有关真实数据。整个决算报表中,除了财政拨款数外,其他数字都有可能是根据财政拨款数倒推出来的。这样一套“做”出来的会计报表,根本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核算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
1.真账假做。在会计处理过程中,真实的会计事项未能得到客观的核算,会计核算结果未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例如,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2000元,有些单位为了职工个人的利益,把职工的奖金福利不列入单位人员经费中进行核算,而是从公用经费中列支,从而调低职工收入水平,以达到逃税目的。
2.假账真做。由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最典型、最具隐蔽性的就是虚开发票,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报销。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危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会计信息后果与企业会计信息后果有着很大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分配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从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1.经济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是各级财政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其质量影响的经济层面比企业会计信息更加深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影响各级财政政策评价执行情况,进而影响财政资金分配决策。而财政资金分配出现失误或偏差,将意味着财政资金的更大浪费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当前,财政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重复投入和投入结构偏差,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着必然联系。比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财政投入已经能够满足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但因为失真会计信息的误导,财政投入还是对该部门有所倾斜。这样就导致有限财政资金的分配在部门间形成了不均衡的现象。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就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而在一些领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引起财政投资决策失误,就不仅仅是财政资金的浪费问题,将会引致社会资本投资结构失衡,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2.社会性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作为各级财政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其质量好坏影响的社会范围比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广泛。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微观上的个体,还关系着作为另一个社会利益整体而存在的纳税人群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财政政策制定出现偏差,并由此引起财政资金浪费和社会资本流向偏差,在纳税人看来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失职,这将影响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将其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内因是由会计核算相关人员自身原因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人员因素质不同,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造成信息失真。因为核算人员不具主观上的故意作为,所以这是一种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二是相关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的相关人员在会计活动中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信息失真。因为相关人员具有主观上的故意作为,所以是会计信息的有意失实。
外因是由非会计核算相关人员自身原因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缺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一种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因制度缺陷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典型的例子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此核算制度下,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地反映单位的收入、支出和负债情况。比如当存在跨年度大型维修项目时,本年度早就有了维修计划并已经进行了维修,按收付实现制核算,该项支出只有等到实际支付款项时才能列支,在当年的会计信息中对此无需进行反映。但对于该单位来说,该项支出在下一年度必然发生,属于当年的一项负债。对此,当年的会计信息中却没有反映,这是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会计制度自身存在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二是会计监督缺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监督,内部监督主要依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主要依靠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从监督的方式上,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依靠的是单位内部不同岗位的责任划分和权利的相互制约来实现;外部监督主要依靠对违法违规会计行为的惩处来实现。现实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服务于单位自身的,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也是服务于单位自身利益,所以,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仅靠这种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保证单位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对违规违纪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还不够大,并不能有效地制止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监督更是严重缺位。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财政性资金的主要缴纳者——纳税人,基本不了解自己“交”的钱被政府部门用在了哪些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社会公众的监督并不具有约束力。监督缺位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四、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1.强化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与会计人员有很大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是改进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方面,急需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时学习新的会计法律法规知识,并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引进和交流机制,以便及时引进一些具备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才从事财会工作,将一些不能胜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调离会计岗位,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方面,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自律性问题,关键靠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因此,会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将职业道德教育应列为必修课,并以案例教育为主,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达到激励和警示会计人员的作用。
丁爱华: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2.加大会计法规宣传,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加大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要加大对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理解和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为会计人员进行真实客观的核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完善会计制度,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对于因会计制度缺陷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逐步完善会计制度来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比如,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在可用于偿还债务的金融资产和短期、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收入的确认等方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从而准确反映尚可使用的资源存量(财务性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能增强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可以使会计信息利益相关人更能全面地了解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4.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会计主体行为
目前,我国《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使得处罚成本与会计造假获取的利益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应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管体系,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从而督促人们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资金的运行有很多是出自于政府部门的拨款的,这样使得会计核算跟企业单位有所不同,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也出现了不同状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影响到财政资金的决策、分配和使用,另外,对社会经济秩序状况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一、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一)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改革开展状况越来越好,现代经济形势变得复杂起来,然而却存在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这样影响到了每一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同时,我国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法规没有根据当今的社会环境来制定,使得当代会计改革的需求没有办法得到满足,难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够强
当前,我国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存在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违法操作的现象,发生虚假报账、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的现象,致使会计信息失真。除此之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具有从业资格。没有经过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不足,而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的状况下,现代会计业务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会计信息的编制的准确性难免有所欠缺。
(三)监督力度和惩处力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位的监控和外部控制。然而,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监督还有所欠缺,应有的作用没有办法发挥出来。在进行监管时,监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难免有所欠缺,一般情况下,只有领导下达了命令,才采取行动,这样会计监管浮于表面,监督与管制无法开展。除此之外,考核内容中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和信息。在开展会计业务活动时,常常出现监督浮于表面、执法不严、避重就轻的现象,这样难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四)内部管理不科学
1.岗位设置不合理。当前,我国存在一些在行政事业单位运作过程中,受到人才储备制约、编制数量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职务分离制度并没有实现,不合理的同时兼任多个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这样内部难免出现各个岗位之间的牵制力和管理漏洞,如果一个身兼数职的会计人员的行为是不正当的,人们便很难发现,难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2.流程监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流程管控体系并不健全,并未明确单位所有经济事项的审批、监管流程,且对于经济事项的监管通常只侧重于事后审批,缺少事前的预防与事中的监督、控制。此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报销费用、款项时,往往采取的是先审批、后审核的方式,经济流程的监管顺序过于随意,从而为会计人员的审核、批复工作带来困难。
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对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进行一个很好的协调,以完善各项内控制度。为了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可以联合办公室、纪检等部门建立一些管理小组进行把控。对于单位内部的部门和岗位,应避免一人多职的现象出现,与此同时,会计岗位责任制也应贯彻实施,这样激发起会计部门以及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杜绝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发生。
(二)加强监督,加大惩处力度
不仅仅要自觉监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并且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一定要认真履行,而且社会的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合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控。倘若发现违规、违法、违章的业务操作与个人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对于情节较轻、非主观意识违规的会计人员可进行批评教育,而对于情节严重、违法乱纪的会计人员,应责令开除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以示惩戒。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一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加强,实行竞聘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选择优秀人才从事会计工作。在当前现有的会计部门的在岗人员当中,如果缺乏相应执业资格,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只有执业资格考核通过并且获得证书以后,才可以返回继续工作。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对会计改革力度的加大,为了使得现代业务的需要得到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每隔一段时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道德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应同时开展,这样使得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让他们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实事求是,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引入会计信息失真的“反面教材”作为培训内容,以这种方式使在岗人员的警惕性提高。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培训,可以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提高,提高他们的操作技巧,使他们的专业性更强,更为有效地对会计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财政部门应该按照相应的要求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年检,在于业务表现比较好的在岗人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那些违规操作或者违法操作的职员要严厉惩罚,这样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保障。
三、结束语
为了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保障,信息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要协同社会监督机构、政府机构对信息的生产过程采取监控,消除一切影响因素,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