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0-02
化学核心概念是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基本框架。化学核心概念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一 化学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概念就是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骨架。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几个方面。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在组成物质微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化,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学学科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有独特的名称、符号及表达方式。对于各物质性质的学习,从宏观上分析,更注重从微观层面上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原子、离子、原子团、离子符号、核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分子式、实验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同位素、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混合物、单质、酸、碱、盐、同素异形体。物质的性质内容的研究主要从结构出发,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进而分析相关变化的过程和本质。同时,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化学教学,教材以初中的元素符号,简单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到必修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随后在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不断加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用语在数量上、类型上不断发展,同时成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工具。
2.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用于量度化学物质,表示化学物质“量”的一类概念,属于“工具性”概念。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具有较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变换关系容易混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换算关系在各章节练习中不断应用,凸显出“工具”的作用。
3.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可逆反应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可逆反应等内容。教材首先介绍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随后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中不断巩固两部分内容。在学习化学键的基础上,通过能量的转化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能与电能的介绍,即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充分结合了氧化还原反应及电解质的内容,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4.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精髓,是化学规律的总结。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半径大小分析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合价、化学式、电子式、同素异形体、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键、晶体类型等。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对物质结构进行介绍,从原子结构分析,归纳出元素原子结构、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从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内容,根据原子之间作用力不同,构成的晶体类型也不同。
5.溶液
溶液主要是分析溶液中各成分存在和变化的情况。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原电池、正极、负极、电解、阴极、阳极、金属腐蚀、电镀等。教材主要从分散系出发,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别介绍胶体、溶液。通过溶液中物质电离的情况,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通过对反应的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进一步扩充,扩展出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在结合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基础上,引出原电池和电解池。通过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将原电池和电解原理整合应用,形成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和程度的情况,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
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各因素变化、电离平衡等。该部分的化学概念主要包括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电离平衡。教材中首先简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随后在选修教材中内容深化,从微观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深化化学平衡的判断和平衡的移动,并补充化学平衡常数。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 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概念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化学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生理解化学、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健伟.高中化学概念的结构及其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4]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二化学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循序渐进;备案
化学这门理科学科的内容从小学的时候就在我们的科学教科书中有所涉猎,初中是属于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过程,高中化学被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被列出,所涉及的化学方面的知识更加复杂,难度也有所加深。为了让理工科的学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应用实践,在高中打下夯实的化学基础便显得十分重要。这也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也应该建立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完善课前备案
教师在正式教授课堂内容之前总要进行备案,化学老师也并不例外。每一章节,每一时段教授的学习内容不同,因而教师备案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异。根据章节难易程度不同,内容总量有差,学生掌握情况不一以及部分课程还要涉及实验的部分,教师都应作出相应的课前准备。假如教师接下来要教授的内容难度较高,不易理解,教师就应多做准备,多搜寻一些贴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假如教师接下来要教授的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采取归纳总结的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要点来引出详细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假如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腾出一部分时间来巩固复习。为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学习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教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组队完成试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锻炼实验动手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融合生动的课堂生活情景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也要应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利用生活情景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例如,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老师用完一把剪刀后,就将其放在了水池旁边,隔几天老师再去拿剪刀,却发现剪刀已变得锈迹斑斑,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碰到过这种现象吧。”在这种生活情景的结合下,老师便可以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导出,铁会在水和氧元素共同作用下形成铁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理论学习的印象,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让书本上的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所用。这种情景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做辅助,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而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学习情景,也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会在原有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新的探究,因为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到主动求索知识,其学习思维也有了质的飞跃。
三、鼓励提出疑问,启发诱导
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少不了疑问的提出,只有基于对知识存在疑惑或不了解的情况下,学习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审视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紧密,学生自主思考时间不够充足,就出现了教师一味地灌输化学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勉强接受老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无法做到深入理解与探究,自然对老师灌输的知识无疑问可言。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理论都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教授的化学知识只是理论部分,当学生将这一部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可能会发现,理论与实际有出入。那就是因为每个人在实际状况下,所面临的实际状况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时就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内心对所学知识的疑惑,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辅导,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先关实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化学实验教学都是基于理论基础,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相应的实验效果,从而证明理论或得出新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性,让学生采用分组进行试验的方式,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小组分工共同克服困难完成试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实时观察到实验中的效果和反应,进行总结和思考,以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学生之间配合完成试验,还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例如,考查水与钠的反应实验中,我们先在烧杯中注入水,在水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将钠表面的煤油擦去后观察钠在水中的反应。学生就能够一边实验,一边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更生动、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学习化学。
五、深入总结,举一反三
在大致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后,我们还应做到对知识及时的总结和回顾,同时联系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老师还应在总结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内容,碰到相类似的问题和情况,并用学过的内容加以阐释和解决,同时进行归纳,哪些具体情况可以用哪些相对应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注重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都要遵从从总体到细节的规律,只有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后,才能从宏观出发,有正对性地学习基础的细节理论。因为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通篇讲述,理清知识的脉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从学生出发,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打造出一个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编写;体系结构;评价与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26-05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为了适应我国21世纪初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他们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目前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编写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3种,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在6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融合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中,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研究、推敲的。因此,针对上述三种版本的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评价,对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的简介
1.1教材的设计思路
结构决定性质,进而影响到物质的用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且物质结构理论还与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物质结构理论为这些科学提供理论依据,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将“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选修模块3,就是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不断探索,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是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之后,对物质结构理论的拓展与加深。
本着这个宗旨,三种教材(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设计上的总体思路均为: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从原子、分子水平上介绍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围绕着“微粒之间的不同作用力”这条基本主线展开,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教材通过各种栏目或附加的资料展示相关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化学学科的背景下去掌握物质结构的知识,体会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2 三种教材内容的编排
2.1以课程标准为本,整体设置教材的体系结构
三种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所编排的内容都是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的,但在此基础上编者根据各自的设计风格整体设置教材的具体结构,对教材的编写形式、侧重方向的确定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使得三种教材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
针对三种教材的体系结构与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的比较(见附录)。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三种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异同。
2.1.1 人教版
教材的引言部分体现了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的大部分内容标准,其中包括“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等等。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基本上是按照化学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子排布、能级跃迁”等内容,此外在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还包含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第2章“分子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形成、类型、键参数,共价分子的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同时还密切联系实际说明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无机含氧酸的酸性”等知识,这一章包括了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与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部分内容;主题2与主题3的其余内容编排在教材第3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中,所包含的内容与课标一致,只是知识出现的顺序有所不同。
2.1.2 苏教版
根据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进行整体编排,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划分为5个专题。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及专题5“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与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相对应;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所编排的内容与课标主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基本上一致,其中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还包含课标主题4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教材专题3和专题4将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内容进行融合,重新编排,从另一个角度划分为“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专题3包含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及其构成的晶体等主要内容,专题4则着重编排了“分子或离子的构型、配合物的成键情况”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等内容,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2.1.3 山东科技版
教材把课程标准中的4个主题融合为三章进行编写,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与教材第1章“原子结构”的内容编排一致,其中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也被分散到教材第1章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里;教材第2章“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第3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对应于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在内容安排上是把两个主题内容进行融合,重新分类,第2章的主要内容为“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立体模型”等,第3章的内容是在承接第2章的基础上,主要编排了在微粒间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以及这些物质的性质”,还包括了“物质聚集的其他状态”的内容。
2.1.4 三种教材内容编排具体实例
三种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晶体”的相关内容时,编排的方式不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编排方式较为类似,它们是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分为两章来设置,而苏教版是将二者合并,教材中每介绍一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接下来就引出这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晶体,如:金属键―金属晶体、共价键―原子晶体。从内容的设置来看,苏教版的编排,使得相关知识排列紧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有章可循,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适当指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但是,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方面的内容,苏教版仅仅是根据新课标介绍了几种晶体,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拓展。人教版除了介绍“晶体”外还简单介绍了“非晶体”的知识;山东科技版则拓展得较深,教材用一节的篇幅来介绍除“晶体”以外的物质的聚集状态,如非晶体、液晶、纳米材料、等离子体。
2.2 通过多样化的教材栏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版的三种教材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这些内容生动的栏目,学生遵循栏目的提示,明确自我学习的方向,获得自主学习化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突出了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之间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表1 教材栏目设置及出现频次统计
上表对三种教材所包含的栏目进行了统计,以下针对栏目的类型及其设置的意义进行分析:
表2 教材栏目归类分析
三种教材中所出现的栏目种类众多,各种栏目也都具备各自的内容和功能,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在上述的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有些具备同一功能的栏目又细分为几个栏目,如山东科技版的教材中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基本资料的栏目有“工具栏”、“知识支持”,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栏目有“身边的化学”、“身体里的化学”、“化学与技术”等,这些功能相同的栏目设计过多会显得重复、累赘,使教材不够整体自洽,建议将其合并。
2.3 运用丰富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疲乏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穿插了丰富的图片,增加了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对三种教材中的图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表3三种教材中图片的分类、统计
从上表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三种教材中数量占多数的插图是“理论、模型、分类、归纳”。这是由“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这类图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将抽象化为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材中还安排了部分“实验仪器装置”的插图,将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扩大学生的视野;“生产、生活、科技”类插图是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结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到“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类插图在人教版和山东科技版中出现得较多,在苏教版中较少;“人物”这类插图是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良好的学科背景,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4 编排多样化的习题,注重实践性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的编排在教材编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多样化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度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程度。新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数量不多,但是形式多样,综合性强,不仅有适量的巩固性习题用以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还出现了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查阅资料等实践性题型。这些新题型的出现既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又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取得相应的发展。
表4教材习题分类统计及所占百分比
注:习题数量统计包括每一章(专题)后的习题
从统计比较结果来看,新教材的习题与以往教材的习题相比有两大特色,其一是主观题在总习题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三种教材中的问答题、调查研讨以及实验设计这些题型占大部分,而客观题如选择题只占了20%~30%左右,苏教版则更少一些。这样的习题构成有助于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上,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在大量的主观题中出现了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新题型,其中包括小论文、调查咨询、查阅资料、用计算机制作物质结构模型、方案设计等,这是新教材习题设计的又一大亮点。人教版中编排的习题新题型出现得较多,苏教版中传统题型较多。学生通过这类新题型可以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多个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对三种教材的几点评价与建议
3.1 三种教材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整体安排上的指导思想是相同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特点,引导学生推理、论证,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向学生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
3.2 三种教材内容总体编排是遵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但不同版本有些内容呈现方式与课标之间还是有些不符。如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人教版将其大部分内容安排在引言和第一章,苏教版在专题1、专题2、专题5中分散编排相关内容,而山东科技版中只出现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这一内容,其余内容虽然通过部分栏目有所表现,但并不完整,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化。
3.3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多采用活动探究如实验、模型制作、方案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迪思维,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三种教材都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动手的活动探究,苏教版教材中包含实验部分较多。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材时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理论探究的过程。
3.4 习题的编排在三种教材中都体现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足的是在教材中很少出现习题范例。习题范例作为学生学习解题的示范,具有很好的借鉴性、参照性和引导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而三种教材在这方面的编排都略显不足。同样,苏教版的教材在栏目“问题解决”中设置的诸多问题也欠缺一些适当的参照、引导,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增大,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
3.5 已通过初审三种新版教材在印刷方面采用的是全彩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眼前色彩丰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不易产生疲劳、枯燥、厌学的情绪,而且教材印刷用纸纸质较好,防水,经久耐用。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夕礼.研究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寻找新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2,(6):55-56.
[4]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郑媛媛,照日格图.谈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栏目设计与科学探究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18(6):119-121.
[7]边雅莉.谈新编高中化学教材图片的运用[J].化学教育,2003,24(10):12-13.
[8]韩峰,吴俊明.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6):18-21.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基础概念 教学核心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化学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够有效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要素。尤其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较初中有了非常大的拓展,并且基本知识概念较多,概念形成的问题和以概念引申而形成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化学教师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最终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文章就强化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展开分析,对如何提高化学基础概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进行讨论。
1强化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基础概念是化学知识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培养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M行概念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高中的学生已经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大部分学生持有较高的求知欲,尤其在化学实验中,很多学生可以找到探究的乐趣。但是化学概念的学习就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重彼轻此的现象,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概念的学习,纠正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偏差。最后,从整个化学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概念教学是保证化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化学基础概念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没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所以与化学实验相比,化学概念的学习显得乏味,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的改进化学基础概念教学的手段,最大程度的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2高中化学基础概念教学核心构建的具体措施
2.1教学思路的设计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思路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保证教学设计能够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化学基础概念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为基础,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2)高中化学教师要确定教学的思路,就需要对教材中基础的化学概念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学生既定的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确定整体的教学思路框架。例如,在学习电解质溶液概念的时候,教师应该了解到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电解质,即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在此基础上进行高中电解质溶液知识的扩充和拓展,如,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2把握概念间关系
(1)概念间的关系分析是促使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用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概念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化学基础概念的掌握。(2)学生对概念的质疑已经上升到高中概念教学的较高层次,也是学生熟练掌握概念知识的结果,教师应该抓住这种绝佳时机,针对化学概念设置相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深入化学基础概念的探究,最终了解概念的具体应用。(3)强化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同时教师也要设置检验学生概念掌握程度的标准,了解学生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例如,在学习苯的性质和应用的时候,教师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概念掌握程度,可以将少量的苯倒入干净的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发现当试管从冰水混合物中拿出时,液体变成无色固体。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实验现象提问学生现象发生的原因,检验学生对苯的基本性质概念的掌握程度,学生回答:“因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苯的熔点高于0℃,所以在冰水混合物中能将苯由液体冷却为固体。”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基础概念掌握的程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3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概括能力
化学基础概念教学也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不能一味的用理论性的语言描述化学基础概念,应该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化学概念。例如,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中离子键概念的形成,教师通过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黄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生成。然后教师提问:“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你能根据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来解释吗?”学生回答:“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而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七个电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在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然后教师总结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位置上相对稳定,说明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一种束缚,这种束缚就是离子键。通过实践观察设疑,有效提高了学生概念的概括能力。
3结论
经过本文论证,在高中阶段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强化概念教学的必要性,通过教学思路的设计、概念间关系的把握、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高中阶段化学基础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温海港.探讨高中阶段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5(5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结构优化;探讨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讲解逐渐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多维转变。对于课程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更加重视课程目标、教学理念与个性化教学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会出现达到甚至超过评价标准的课程却难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部分的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于教学难度与操作方法的不协调。究其本质,就是教学结构的安排不合理。面对不同的教学挑战,优化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结构显得尤为必要。
一、数学教学结构的具体含义
数学教学结构主要是指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出简化而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以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的宏观规划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课前、课后设计等多个操作环节。
数学教辅资料随处可见,依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不再是个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资料,如何将这些教学信息有组织、有安排的优化教学结构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对于优化教学结构有不同的主导观念,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有效地结合与安排教材设计,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结构优化的具体操作方法
1.预备课程的结构优化
课堂的具体教学效果与教师课前预备工作的准备有着密切关系。在课前预备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材料的设计筛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基础等多个因素。对于课程难易程度的把握,需要重视的是避免教学重点难点的集中讲解,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次,主要以学生够得着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过分简单的课程设计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在长期学习中养成懒惰的思维习惯。
2.教学方法的结构优化设计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两种选择。两种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主体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教学主导,而新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结构优化主要集中于如何调动和结合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特征。现在普遍存在的思想是传统教学方法就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新型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应该区别对待简单、片面的思想观念,评价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应该以教学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在具体的结构安排中,对于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较为新型的教学方式,需要确保有效教学效果的实现。
3.课程设计的结构优化
常规的课程设计环节主要是指知识、例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构成教学安排。教师在优化课程设计安排时,需要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意义,是否能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对于每个环节的操作时间的把控,可有可无的环节是否需要删减等多方面考虑。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时,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或者利益驱动,很少会考虑到以上因素。
三、高中数学结构优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数学的结构优化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部分教师忽略学生、教学特性等因素,直接将教学方式、教学案例套用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中,这种不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的现象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结构安排中,教师应避免采用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
注重对优化结构的检验与见证是保障教学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目前,专业人士对于素质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持质疑态度,基层教学的设计安排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涵。而教学改革所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于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不适合大力推广,需要采用反思性教学模式,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结构优化应该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避实就虚的教学设计,应该夯实基础,立足于教学的现实情况,从而促进教学结构优化的持续开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获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时期,而数学科目的设计安排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障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课程的结构优化设计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重视从不同层次与维度把控教学结构。总体来说,教师需要对课程的设计安排有宏观的设想,又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教学的课前预备设计,课堂的交流安排与课后的反馈总结进行持续性关注。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贯彻落实优良的教学设计,避免结构设计的优化过程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胡典顺.人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意义的哲学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4):54-57.
[2]朱占奎,陆贤彬.简化课堂教学约定数学文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