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特点 课程要求
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相反,要充分重视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因为和作品一样,这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理解的基础之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在遵循学前教育课程一般组织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必须适应幼儿在音乐能力与音乐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现代音乐教育认为,音乐能力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潜在的、需要挖掘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挖掘每个幼儿潜在的音乐能力,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获得各自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艺术美的规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力,以美的音乐形象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能够在音乐艺术美的气氛中,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幼儿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得到强化和激发。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要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教给幼儿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这种学歌学舞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智力与才能,培养幼儿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各种能力,使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使幼儿身心愉悦,情操得到陶冶。
二、幼儿园常规性音乐活动
常规性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具传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成,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特点,最有效地发挥音乐活动审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常规性音乐活动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开始部分
音乐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因此,通常用音乐伴随幼儿进入活动室,并按照本次音乐活动内容情绪的需要,或用进行曲伴随幼儿精神抖擞地走步,或用律动曲和舞曲做律动和舞步愉快活泼地进入活动室,幼儿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动练习、发声练习或听音练习,既作了节奏、发声、听音方面的基本训练,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注意力。
在开始部分经常做的节奏练习,可以采用“节奏模仿”“节奏应答”“人名节奏”等多种游戏形式和内容。此外,还有一种“人名接龙”游戏也很有趣,它的玩法是在熟练掌握人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围坐成一圈或半圆形,第一个幼儿有节奏地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某某”,第二个幼儿紧跟着用不同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依次进行,直到结束。它要求幼儿在说的过程中节奏紧凑。为此,幼儿可以根据需要给自己的名字添一个字或减一个字,例如:“王小红”可以称为“小红”,“王红”也可以称为“小王红”等。注意全体幼儿的节拍应该一致,否则就很难接得上了。这个游戏还可以变换形式,让幼儿说别人的名字。比方第一个小朋友说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第二个小朋友说倒数第二个小朋友的名字.......依次类推。
发生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技巧而练技巧,去追求高难度的、成人化的东西,而是要根据幼儿自身歌唱发声的特点,以及幼儿歌曲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声练习要和本次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尽可能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扫除技术障碍。同时,在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感情的歌声中使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听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较为精细、准确的音乐听觉分辨能力。如果幼儿园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键盘乐器,也可以考虑音叉和钟琴、钢片琴等固定音高的节奏乐器来练习听辨单音,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证乐器的音准质量。
常规性音乐活动开始部分的形式和方法还应该考虑与本次音乐活动内容的呼应关系。如果音乐活动的内容是关于某种动物,那么不妨作该动物的模仿动作进活动室;如果音乐活动要教一个三拍子的舞蹈,那么就可以作三拍子的舞步进活动室。还要注意开始部分的音乐及活动内容要经常加以改变,使幼儿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否则,幼儿如果习以为常,不用心听音乐或做动作,形成了机械化的自动动作,这对于音乐活动来说就失去美的意义了。
(二)基本部分
这是音乐活动完成教育要求部分。这一部分通常可以安排2-3项音乐活动内容,如歌唱、欣赏、舞蹈,或欣赏、歌唱、节奏乐等。总之,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内容单一、一唱到底,令幼儿感到单调,又不要内容太多,把音乐活动搞成大杂烩、大拼盘,分量太重,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一次音乐活动还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注意难易适当。教材的内容和情绪类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比方柔和抒情性的教材可以和活泼欢快的教材搭配。活动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动静配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重点突出、生动活泼,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结束部分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音乐环境
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一种优雅的手段,虽然古今中外人们无不对音乐教育寄予了厚望,他们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音乐能够变得更聪明一些,更听话一些,更有礼貌一些,等等。但这其实只是音乐教育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教育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听音乐的环境,让孩子在美好的音乐的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只有音乐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音乐有了悟性,才谈得上其他种种教育目的。正像学习教学可以锻炼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你首先必须学会把每一道数学题都做的准确无误,只有先学会解数学题,才有可能确确实实地提高思维能力。学习音乐也是一样。具体来说,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音乐教育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不仅会唱幼儿歌曲、流行歌曲,并且还会唱一些中外民歌和优秀的经典歌曲等,在音准、节奏、音乐的表现等方面基本没有问题。其次,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音乐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日常活动环节中经常带领孩子唱歌,和孩子一起唱歌,甚至把唱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自觉地加以运用。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环节过渡时,教师还可以经常有意识地放一些合适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甚至当孩子浮躁不安时,教师可以尝试用音乐来稳定情绪,使孩子平静下来。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环境的创设
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是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的,幼儿园课程不仅仅体现在课本、教材、课堂教学或作业中,而是蕴藏在环境、生活、游戏和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而活动环境如何设置,教师如何与幼儿交往等又受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等观念与意识的影响。幼儿园课程蕴涵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作用。
教师要把自己对爱的某种也许还带着局限的理解,转换成幼儿置身其间可以感受和触摸的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暗示作用,将抽象的唉变成一种可触、可摸的氛围,自然地包围着孩子。比方说,可以利用假期幼儿园装修的机会,把班里的墙壁粉刷成那种很淡很淡的浅红色,因为这种温馨的色调和班里原来朴素简单的白色相比,更容易带给孩子一种充满了爱和安宁的气息。在墙面的布置和装饰上,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具象的心形图案、温柔慈祥的母亲形象和天真无邪的孩子形象等带给人温暖的爱的联想的人或物;也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抽象的暖色系列的色块或对称、和谐优美的图案。墙面布置的总的原则应该是简单、明快、温馨、大方,色彩的搭配尤其要注意颜色不能太多,更不能太杂。从幼儿对色彩感知的年龄特点来看,幼儿偏爱明亮、饱满、浓重的颜色,所以很多幼儿园在布置墙面时往往喜欢用上许多鲜艳的颜色。其实,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使幼儿对色彩的感知阈限降低,不利于幼儿形成对色彩变化的更为细致的感受。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渲染爱的氛围,带领孩子们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切身地去发现爱,去感受爱。最容易为幼儿所感受和理解的自然是亲人的爱,是教师的爱。教师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家长会、家访、每日接送孩子时与父母的短暂交谈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了解自己的教育思路与想法。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区的设置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音乐活动和其他的日常教学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使音乐活动延伸到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例如在语言、美术、体育、手工劳动等活动中都可以同时包含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这样就需要在活动室里设置一个音乐教育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音乐活动场所,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他们自己确定的学习进度去自由地使用各种乐器和丰富多样的音乐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机会在音乐方面充分地进行练习和实践。
活动区音乐活动是以活动区的形式为幼儿提供有范围的自由选择音乐活动的机会。活动区音乐活动统一需要教师精心而周密的计划,需要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中有计划地留出幼儿在活动区自选活动的时间,在课室环境的布局上有意识地留出幼儿自选活动的空间,并提供适合幼儿兴趣、需要及能力的音乐活动材料。根据音乐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活动区音乐活动材料的投放、环境的设计等都要以不影响和不妨碍幼儿的自由活动为前提。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到怎样使不同区域的孩子的活动不互相干扰。既不要使音乐区的活动所发出的声音干扰了别的区域活动,也不要使别的区域活动发出的声音影响了音乐区的幼儿对自己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活动的倾听、欣赏与纠正。
【关键词】职前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模拟教学;模仿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53-05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要以能力为重,主张“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可谓突出强调了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能力是一种践行能力,它不是从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日起开始形成的,而是源于教师在职前求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因此,如何让学生――职前幼儿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各类教学实践情况,并通过观察、体验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最初积累,这应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在高师院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开展了旨在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双模教学――模拟教学与模仿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模拟教学与模仿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实践性的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学习的核心是参与真实的实践。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与现实场域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与情境的真实互动,完成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联结,最终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拟教学”是情境学习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创设近似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某一角色(教师、幼儿或其他角色),完成指定给该角色的学或教的任务,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有具体情境支撑的实践性知识,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既可以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进行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类普遍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习者避免重蹈因偏差行为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在观察学习中,榜样是观察学习的核心,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可以使学习者不仅习得新的行为模式,也可以习得新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社会态度等。〔3〕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仿教学”是观察学习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经典视频课例,让学生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到幼儿园进行实地的模仿教学,并通过外援团队的反馈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实践,从而进一步了解经典视频课例背后有关教学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判断标准等,从中积累教学经验,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开展模拟教学,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反思学习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障碍及消解策略”一章重点介绍了引发音乐活动教学障碍的诸多因素和化解障碍的相关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极富情境性和实践性。为了帮助学生习得各种教学障碍消解的策略,理解各策略使用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真实情境中的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笔者采用“四阶段模拟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阶段,病例性模拟教学
因为是“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障碍及消解策略”,所以教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教学障碍发生的场景。这种病例性模拟教学是一个由高校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的过程,“教师”在模拟教室中再现“有问题”的教学环节,“幼儿”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不适感。
第二阶段,改良性模拟教学
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的成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这一切还需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开展实践检验。由此,课堂教学进入了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
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又可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原因分析。这一环节采取小组讨论方式,也即鼓励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掌握的实践知识,尝试分析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第二环节,呈现结果。在这个环节,各组呈现讨论结果,并针对仍有疑虑之处展开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或集体讨论,最后在相互的观点碰撞中形成相对一致的新的教学方案。
第三环节,模拟教学。在这个环节,一位学生扮演“幼儿园教师”,其余学生扮演“幼儿”,“教师”按改进后的新方案组织“幼儿”开展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此时,全班就新方案的有效性再展开讨论,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如若大家认为教学问题已得到解决,则本阶段教学任务完成。若“幼儿”的不适感依然存在,则需重新启动新一轮的改良性模拟教学。
第三阶段,示范性模拟教学
由于缺少足够的实际教学经验支持和教学策略储备,在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许多学生有时仍很难发现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也大多凭直觉,加之由学生扮演的“幼儿”的学习能力普遍虚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常会被看似流畅的教与学的过程所遮蔽。为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模拟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示范性模拟教学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示范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示范性集体音乐教学活动。
第二环节,比较分析。比较“示范性模拟教学”与“病例性模拟教学”“改良性模拟教学”在教学流程、教学指导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尝试分析“示范性模拟教学”中支持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理论依据。
第三环节,总结提升。在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总结提升“示范性模拟教学”背后所隐含的教学观念及教学规律,同时提炼出基于情境的、适应性较强的障碍消解策略。
第四阶段,应用性模拟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了解了各种障碍消解的策略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学会将策略迁移到相似的教学情境中,并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感受到策略的效力,在观念上认同这些策略。如此,方能在以后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情境中加以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第四阶段的应用性模拟教学事实上还承担着对病例性、改良性和示范性模拟教学成效的评估和检测功能。
应用性模拟教学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语言描述。在这一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某一教学策略,口头讲述并具体解释该策略使用的一般性步骤和使用条件,以加强学生对这一策略的理解。
第二环节,障碍呈现。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呈现与原型同质的幼儿园病例性集体音乐教学视频片段,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学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障碍的消解策略。由于此处呈现的视频片段和原型相似,因此学生很容易感知、辨识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容易通过迁移的方式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三环节,策略应用。在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位学生扮演“教师”,其余学生扮演“幼儿”,“教师”针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运用障碍消解策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则巡回观察“教师”策略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有效性,并给予及时指导。
至此,模拟教学经历了四个阶段。期间,学生经历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习得榜样行为,发现教学规律尝试迁移教学规律,解决熟悉的教学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成长的推动力,从而实现了教学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开展模仿教学,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学习篇”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歌唱、律动、奏乐、欣赏等四种不同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与组织指导方法。为了帮助学生从替代性经验,即榜样行为中获得设计、组织各类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我成就感,笔者采用“六阶段模仿教学法”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榜样观察
在模仿教学中,所谓的“榜样”是供学生观察学习的材料。因此,确定榜样内容是开展模仿教学的前提,观察学习由此揭开序幕。
榜样观察阶段的教学可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榜样推荐,即向学生推荐若干个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经典的视频课例,即榜样课例。
第二环节,榜样确定。学生按6人一组编组,抽签决定本组使用的榜样课例。
第三环节,观察学习。学生根据榜样课例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观察清单,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观察学习,形成对榜样课例的初步印象。
第二阶段,文字转录
文字转录的过程是对榜样课例加以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职前幼儿园教师来说,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具体做法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视频课例中教师的行为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描述,形成教学实录,并作相关补充,确保其详尽、全面、细致。文字转录工作需在反复观察榜样课例的基础上完成,故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
第三阶段,小组沙龙
本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对榜样行为进行思考,并在专业研讨和专业指导的基础上,澄清榜样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意义。
小组沙龙阶段的教学可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问题贡献。在这一环节,个人需向小组成员呈现观察学习和文字转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的、技能的、理论的等。
第二环节,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小组成员就焦点问题展开分析与研讨。必要时,还可以反复观看有针对性的视频片段。与此同时,教师巡回参与各小组的交流活动,和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专业判断。
第三环节,方案设计。在澄清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全组成员依据教学实录,将之还原成教学方案。这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实践证明,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
第四阶段,教学演习
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将内化在头脑中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映像转化为外显化的操作技能,才算真正习得了榜样的行为。在实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学演习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本阶段的教学同样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个别操练。教师将榜样课例按教学流程分成若干片段,让学生以分段模仿的形式进行个别操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教学细节的指导,如眼神、体态、空间站位及语气、语调、语速等。
第二环节,模拟教学。小组成员以抽签方式决定执教教师、配班教师和录像员,其余成员扮演“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完整的模拟教学活动,录像员全程录像。
第三环节,视频回放。通过视频回放,让学生结合榜样课例视频,对比分析扮演者的行为和榜样行为的差异,自我察觉错误所在,相互纠偏,调整优化,从而尽可能将教学行为中隐含的教育意义及教学原则揭示出来。
本阶段的三个环节可以反复进行,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形式可采用课堂学习和课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阶段,教学实践
前文已提及,教学实践能力是一种践行的能力。因此,学生只有投身于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情境中体味、感悟,其先前通过观察习得的经验才能真正被强化和内化,教学实践能力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教学实践阶段的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学生提前将教学实践计划交给实习基地园,并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玩具;提前赴实习班熟悉幼儿,熟悉教学环境;提前邀请大学课任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届时前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参与教学活动的研讨、反馈、指导和评估工作。
第二环节,教学实践。学生一般以团队合作方式,协作完成教学实践工作:团队成员可依次执教组织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其他成员协助完成配班、记录、观察和摄像等工作,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的反思、交流、分享收集事实依据。
第六阶段,反馈评价
执教者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后,通常都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他们期望外援团队能帮助其找到不足,期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解决。由此,模仿教学进入反馈评价阶段。
反馈评价阶段的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自我反思。由于模仿教学和榜样课例中的教学情境并不完全一致,教学对象的基础水平和前期经验各不相同,模仿教师和榜样教师对教学的现场调控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加之职前幼儿园教师在模仿教学中通常关注的是对榜样课例的拷贝复制,很多时候还“想不到”,或者“不敢”也“不会”去对教学活动做太多调整,因此当遇到“超出预料的问题”时,常常会自乱阵脚。自我反思环节便是要求执教者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解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寻求团队的支持。
第二环节,反馈指导。在模仿教学中,外界的反馈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此环节,指导者可以针对执教者的困惑和自己在观察中发现的执教者的具体问题提出适切的建议,同时帮助执教者分析自己的行为、幼儿的反应与特定教育情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或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执教者的教学决策能力,帮助执教者找到进步的空间。
第三环节,调整方案。执教者按照指导者和团队其他成员集体讨论给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修改教学方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第二轮模仿教学。
至此,模仿教学经历了六个阶段。期间,学生从机械模仿渐渐开始能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思考,从刻板复制到能“由外而内”地理解每个教学行为背后的意义,从非理性的直觉教学状态慢慢步入有意识的理性状态。这里,每一个阶段都直接指向模仿教学的核心,“真正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实践表明,本研究探索形成的模拟与模仿教学法,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愿意学,容易学,学得轻松,充满快乐”成为学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致好评。因此可以说,模拟与模仿教学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翻转课堂 学前教育 音乐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2-02
1 翻转课堂理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将传统“课堂学习新知识,回家做作业”的步骤颠倒过来而形成的“在家学习新知识,来到课堂上消化巩固”的新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来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教育理念。[1]“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Salman Khan),萨尔曼・汗被称为“美国在线数学改革者”,他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个教学视频传到了YouTube网站上,并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后来,萨尔曼・汗将这个副业逐渐变成了自己的主业,目前已经在网站上放置了2300多段免费视频课程,有5400万学生通过网络参与他的课程学习。[2]“翻转课堂”在学校教学实践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的学校活动,且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2007年春天,学校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而那时YouTube才刚刚开始。更具开创性的是,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3]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认为:“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4]翻转课堂理念在《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上得到热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报道,加拿大的《环球邮报》更是将翻转课堂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5]在美国高地小学、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密歇根州的东大急流城高中、柯林顿戴尔高中[6]、迈阿密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波多黎哥大学马亚圭斯校区等学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专家的实验结论认为,凡是试行翻转课堂的学校,学生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内化等均有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一倍。
翻转课堂理念被引介到国内后,从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C20慕课联盟,围绕着基础教育领域的微课建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已经在全国的联盟学校和教育局内举办了29场次中小学慕课建设和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C20慕课联盟的倡导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名校承担着与全社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责任。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名师只能影响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几十到几百名学生,而依托网络,名师可能影响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学生。而在数字化背景下,名校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翻转课堂”尝试,我国基础教育前沿领域在此方面也可以有较大作为。他建议“名校应该借此机会大胆开展教学改革”。[7]翻转课堂理念除了在中小学实践运用外,在学前阶段、大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也开始有初步的尝试。面对教育界这一新的教育技术变革,国内学者们开始思考: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究竟有哪些不同?翻转课堂是否能够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它的突出效果与主要困难在哪里?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翻转课堂”在中国将何去何?
2 音乐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理念的实践探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的综合能力:歌唱能力、乐器演奏能力、合唱与指挥能力、创作与编配能力、音乐活动指导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运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8]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翻转课堂理念进入了我的视野,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从2012级开始,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奥尔夫音乐活动》,这一门课程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作指导,在教学内容方面:其一,选用奥尔夫《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德文全名为“Orff Schulwerk:Musik für Kinder”)中的部分课例;其二,观看奥尔夫音乐活动视频资料;其三,设计新的课例,以川东民间艺术为素材;其四,创编活动,课堂上给出主题,由学生即兴创编,小组合作展示;其五,课后独自设计课例,课堂集中展示、讨论。
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法灵活,在其教学实践中,将动作、语言、舞蹈、戏剧表演、歌唱、奥尔夫打击乐器、美术、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富有意义地相互融为一体,每一个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其音乐教育实践所体现的观念和原则是可以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结合其自身的文化特点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的。奥尔夫强调:“从《学校儿童音乐教材》的这种性质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它的长处和短处。纯粹的体系学者大多对它没有真正的兴趣。这部教材在它的每一个阶段中,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继续创造和安排,所以,它永远不是最终的定稿和就此结束,而是永远在发展、在形式中、在流进中”。[9]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产生起到今天,通过大量实践而产生的教材、教法、教具、音像视频等各种产品独树一帜。用发展的眼光看,奥尔夫的教育思想与新的教育手段、教育观念相结合还处于开发状态。在音乐教材教法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避免教条式说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展现的机会,课后给学生提供相关视频、音乐,音乐教学设计、准备教具都在课后完成,强调音乐教学设计必须具有独创性、原创性,要富有特色,并且学生能够自如地展现出来,最后再进行师生讨论、评议,提出新的想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方面,将课桌椅围着活动室一圈摆放,活动室的中间区域留出来作为开展音乐活动用,教师与学生围成圆圈站着或坐地上上课,便于互相都能够看见。例如:开展一个简单的身势教学活动,笔者采用模仿、卡农、即兴、连接、接龙、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身势创编、创造,这样学生的注意力、精力就得高度集中才能将声势传递下去。
在课后学习方面,给学生提供奥尔夫音乐活动的教学视频、音乐资料,让他们课后观看,为开展课堂音乐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例如:课后观看“诗歌、节奏、声势综合”的音乐活动视频,通过视频学习,学生能掌握基本方法,要求学生独立设计这一主题的音乐活动,中国的诗歌相当丰富,学生在选材方面有很多选择,从选择诗歌、设计活动开始,再到课堂呈现都要求独立完成,要体现创新,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再如以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为材料开展音乐活动,全曲27分钟,整部组曲由14首组成:1.序奏及狮王行进曲;2.公鸡与母鸡;3.野驴;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8.长耳人;9.林中杜鹃;10.大鸟笼;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14.终曲。很多学校将这部作品作为儿童、中小学生音乐欣赏的教材,如何让我们的大学生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将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利用课堂时间来完整欣赏,课时显然是不够的,了解作品背景、理解音乐表现的形象、聆听音乐就需要学生在课后下功夫,在学生已有的音乐感知的基础上,课堂上分组即兴设计音乐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再将各组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动作表演、创编故事等形式将动物狂欢的情景表现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加深印象。
音乐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理念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视频制作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制作出具有原创性的音乐教学活动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的视频资料是业界已有的一些优秀音乐教学活动的课例;第二,教育本土化问题。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利用本土艺术资源设计课例,部分课例已经得到实践,还有些新的课例有待开发,目前已经设计了以下课例:《巴渠童谣》――张打铁 李打铁、打击乐与律动《翻山铰子》、亲子音乐游戏《竹竿舞》《火龙舞》道具制作与表演、戏剧表演《鹬蚌舞》[10];第三,教具问题。音乐综合课中常用的教具有绘本、奥尔夫乐器、表演用的各类道具等,在教具匮乏的情况,只能自制教具满足教学所需。
3 结语
目前,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音乐教学只是初步的实践探索,某种程度上说还不是真正的翻转课堂,在《声乐》《乐理・视唱・练耳》《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音乐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理念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参考文献:
[1]秦建华,高大.翻转课堂:理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5):17.
[2]杭州学军中学.“翻转课堂”、“慕课”与“CAP课程”[EB/OL].http://:8080/Html/201402/24/55265.
[3]翻转课堂:美国日渐流行的教学模式[EB/OL].http://.cn/s/blog_58cc4a870102e79l.
[4]未来的课堂:颠倒的教室[EB/OL].http:///ad/
news/201110/t20111010_456993.
[5]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48.
[6]中国教育装备网.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EB/
OL]. http://.
[7]杜悦.”翻转课堂”: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有关“翻转课堂”的一线观察[EB/OL]. http:///basc/jysw/201404/t20140409_577380.
[8]杨明.新型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EB/OL].http:///article/browse/13630
[9]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