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课改方案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改革是成绩与问题并存。课程理念逐渐为师生接受,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但由于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并非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社会环境及考试压力的存在,影响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在开设丰富选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选修内容泛化,增加了实施难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住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优化培养这个中心,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上协同发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实施 成绩 分层培训
王礼新,男,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金利,女,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杨灵,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为全面了解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实施情况,2014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4709名初中学生、4360名高中学生、1168名初中教师、808名高中教师参与了此次调查。
一、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取得的成绩
十年课程改革推进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中学德育课程的认可度和教育价值在师生中提升。课程改革前,由于考试压力、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社会负面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受到了来自学生、教师及社会等方面的较低评价。十年课改,北京市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活动基地、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协同改革,努力改进,改变了“不受欢迎”的旧面貌。
1.从学生角度看,“喜欢”“有吸引力”是他们对课程的积极态度。调查表明87.17%的初中学生认为“我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很感兴趣”;80. 3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负担并不重;88. 18%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感到轻松愉悦”(见图1)。75. 55%的高中学生表示“我喜欢思想政治课”;77. 9%的高中学生认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民主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81. 7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吸引力”。
2.从教师角度看,“融洽”、“有效果”是他们对课程价值的改变。调查表明90%以上的初中教师认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教学效率,课改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75%的初中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有了较大改变,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程。91. 02%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抱有积极的态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3.从教育教学效果角度看,“能力提高”、“有收获”是师生对效果的表达。调查显示,86. 7%的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收获很大”,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般学习能力、视野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见表1)。81. 5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我的成长十分重要”;通过学习,学生的“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71.54%),“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权的能力”(68. 03%)、“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60.21%)等得到提升。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认可度较高,对其教育教学价值充分肯定;教师们重视基本观点教育,重视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中学德育课程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学德育课程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
1.从课程建设的规模看:初高中均有80%左右的学生都表示学校开设了与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学科相关的选修课、校本课。我市中学德育课程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自主开发了富有文化特性、地域特性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初中到高中结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共开设了约450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北京特色的选修课。
2.从课程建设的体系看:结合中学德育课程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包括两类,一是由市区校三级分别开设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二是依托德育课程的专业知识开设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拓展视野的学科类选修课程。目前,我市开发建设的学科类选修课程(见表2)包括政治类(51.97%)、经济类(49.61%)、哲学类(28.72%)、法律类(19.72%)、心理类(21.63%)、文化类(32.78%)。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结合北京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特点开发了规模齐全、内容广泛、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第三,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成长、关注社会实际,注重教育实效。
1.教学理念:回归生活,贴近社会。调研发现,90%以上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认同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注重发挥德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形式多样。调查数据表明,86. 89%的初中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以我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现实问题”;73. 05%的学生不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无法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学生喜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原因(见图1)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鼓励学生”。同时,近年来依托教委委托专项工作开展的时事讲坛、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也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资源:注重积累,讲求实效。丰富详实、时代性强的教学资源是使德育课程的理论焕发教学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80%以上的初高中教师都能经常使用电脑、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重大时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70%以上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调整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改革中注重落实,最大的改革亮点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尊重育人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有机结合,将价值观教育与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课程实施重在实效。
第四,中学德育课程在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关注过程、多元多样的评价格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式多样化。从调查数据来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使用比例最高的评价方式是成长记录册、描述性评语,55.4%的教师使用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考试形式上,50%的教师更多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完全开卷考试的教师比例占到37%。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86%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能把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注重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关注过程评价,注重多元评价,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际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和综合能力。
第五,中学德育课程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不断努力提升的教师队伍。
1.中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且城乡之间无差异。调研数据表明,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均达到本科及其以上,其中本科比例为59. 03%,硕士以上的教师比例为19. 31%。从教师所获得的荣誉、参与培训、参与科研、获奖成果的数据分析城乡教师之间无明显差异(见图1),城乡教育向均衡方向发展。
2.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是基层最有效的管理者,兼任重担较多。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在承担好学科教学工作外,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78%的教师都兼任了班主任、团队、德育等不同层面的管理工作。
3.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参与市区各类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自主学习、努力提升的意识强,95%的教师每周参加或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其中两个小时以上的占53. 24%;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64.85%)、更新教学观念(61. 39%);67. 57%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比较满意,70. 54%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以来,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自身的发展,用学识和责任担当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双向工作;市区教研部门通过各类有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
二、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十年的课程改革,对于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有付出有所获,有努力有进步,但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多与乱的现象。
1.选修课程建设量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调研发现,在课程改革中,有些区县、学校为体现本地区或学校在课程建设工作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而其中与中学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多。
2.选修课程内容乱。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课程包括如禁毒、安全、民族团结、可持续发展、廉洁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区域文化等,单独设教材,内容重复,课时有限、师生精力有限,难以真正有效实施。同时,由于多数课程内容与育人相关,因此多是由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不仅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而且内容的泛化导致教学的不专业化。
综上所述,自主开发和建设地方、校本和学科课程只是从选择量上的增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教学落实不到位、仅由德育课程教师承担导致非专业化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第二,基于社会实践的教与学方式改革流于形式。
1.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于国家对德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德育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小到学生的心理辅导,大到国家的政治参与,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的模拟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场地。
2.现有的社会资源缺乏具体的跟进措施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大课堂基地建设为中学德育课程提供了部分社会资源,但校外实践活动的设计由教师自主完成,随意性较大,没有系统性;尚未有一整套与学科教学相匹配的资源建设、指导使用与学习评价的指南。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的人文社会学科,其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尚未真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走人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参与中、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是否为考试科目,依然是影响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的“指挥棒”。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非中考科目,不能开足开齐,教育教学实效受到影响。虽然学生意识到了本课程的价值,但“是否为中考科目”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造成了一些干扰。调研发现,25. 08%的学生反馈周围的同学经常在思想品德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29. 28%学生反映中考科目有时会挤占思想品德课的课时,部分远郊区县,一些农村学校难以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与学存在着以“分数为先”的现象。高中思想政治由于有全市统一的会考和高考,比较受学校重视,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仅以各种考试成绩为依据。调查表明,测试成绩、升学率仍是课程管理的实际上的终极目标,知识被各种考试分为了“有用”与“无用”的两类。调研发现,53. 47%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考试评价方式是对课程改革影响最大的因素;教师在备课时,对考纲要求的重视程度(84.53%)远远超过了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的重视。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评价理念和德育课程难以量化考核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教师队伍专业匹配程度不高,重用不重养。
1.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两门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和学术背景包括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和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而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院系所设专业和课程并不能满足一个合格德育课程职前教育的需求,存在着教师专业不对口(所学的专业不是上述专业内容,如英语教师、数学教师等)、专业对口但学科背景单一或不全(仅是哲学、法学、政治学等专业毕业)等问题。其中初中教师队伍中所教非所学的比例占20.3%;新人职青年教师学历高(硕士学历居多),但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德育课程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符;数据表明,教师认为《经济生活》(69.68%)与《生活与哲学》(82.05%)的难度较大,而全市教师中只有1. 86%的教师的初始专业为经济专业,6.19%的教师初始专业为哲学类。
2.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机构众多,培训内容重复,影响培训实效。目前,在北京市教师培训的工作中,有教材出版社、教育学院、大学课程中心、教研部门等多家机构参与,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数据表明,各类中学政治培训基本都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考试评价展开,无明显区别。教师培训以教学学科能力培训为主,社会实践性活动不足,不利于政治教师视野的开拓。
3.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课程的时代性特点及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不相符。调研发现,学校外出考察工作中,德育课程教师的机会很少。例如我国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30多年过去了,真正到过小岗村实地参观的政治教师凤毛麟角。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活化,教师基本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局限在家庭学校之间却要在课堂上讲天下大事,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大视野,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学教育需求的不完整对接,导致德育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或不对口,难以同时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性与模块教学的专业性的要求,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建议
中学德育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一定要落实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北京特色,真正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为此在课程建设、实施、管理、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应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课程设置上,做到依法管理,优化体系。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开设选修课程要严把准人关。结合整体育人模式的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改变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程庞杂的现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实。另一方面,维护课程的权威和严肃性。课程开设不是多多益善,要考虑开设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实际;取消“必选”课程的“必选”要求,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要凸现学校特色,如将爱校爱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史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课程实施上,明确定位,实践活动建专用教室,完善实践活动的机制。认清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厘清教师的职责。一方面完善实践活动的“系列化”建设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策划德育工作方案时,就结合课程特定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如配合法律知识的学习,旁听法庭审判,参与居委会的社区活动;配合经济生活模块学习,与创业者对话、走进证券公司、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现代金融机构等;配合政治生活模块学习,旁听一次人大常委会会议;配合文化生活模块学习,开展一次博物馆或图书馆的义务服务、参与一次传统文化活动、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当一次义务讲解员;配合道德建设的专题,去养老院完成一次社会服务,或者为家居养老的人提供服务。学校应该有固定场所,固定的时间,配合教学开展活动等。另一方面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机制。形成双向的具有稳定性的交流机制,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做好组织规划协调,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活动基地,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第三,课程评价上,用措施保障多元评价理念的真正落实。其一,开展有关评价的专项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明确考试评价对课程实施、队伍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鼓励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没有统一考试背景下如何做实多元评价。其二,推进高中考试评价改革,优化现行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考试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完善考试评价方案,完善试题命制,让考试评价成为北京市课程改革的重要助力。建立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德育为先。
近年来,我们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回访等形式,对会计行业背景、中小企业会计人才供需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校企联手围绕社会需求和岗位定位,反复论证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一体、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基础,创优递进式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资源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模块设计,构建“三以一化”的“能力递进式”项目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设计
我们以岗位需求为依托,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递进、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其中,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分别按能力递进的顺序设置相应课程,构建“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能力递进式”项目课程体系。(见图1。)
2、模块课程的构成
(1)德育课程。对德育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整合,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以德育综合课与德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注重德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觉行动”的三段式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德育课程体系。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做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人。
(2)文化课程。适当增加文化课课程比例及课时比例,按专业课的递进式结构,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基本素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的结构模式,体现文化课的“二为”(文化素质、专业水平)服务目标。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标准,兼顾学生兴趣爱好,适当开设选修课,促进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专业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能力的内容,围绕“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递进的专业能力,重构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以专业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旨在培养专业关键能力;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针对专门化方向而设计。
3、模块课程的组织
我们制定相应课程标准,科学编排课程顺序,与后续高职教育课程相衔接,依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通过教、学、做、培训、考证、竞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会计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专业特长与个性发展兼顾。
二、立足校本,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第一,校企联合开发理实一体化校(院)本教材。我校深入各类企业广泛调研,引入行业职业标准,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业会计实务》等10余册符合专业特色和岗位实际的、与项目课程配套的校本系列教材。其中《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财务管理》教材已成为江苏省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教材。积极参与联院8门核心课程及配套实训院本教材的编撰。在开发中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
第二,编写实践教学案例等实训指导用书。为配合实践教学,结合岗位业务流程,编写《会计岗位模拟教学案例》、《出纳工作手册》、《收银岗实训手册》、《纳税指导手册》等系列侧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讲义资料和实训指导用书。
第三,创建校本课程开发新模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创建了集教材开发、编写、出版、使用、反馈、服务、教研和培训于一体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和省级规划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承担的联院科研课题《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被评为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三、优化调整,对接大赛项目和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
1、赛教结合,嵌入与技能大赛对应的课程内容
我校建立完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对接机制,通过广泛市场调研,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将点钞、翻打传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及信息化处理等技能竞赛内容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把来自企业的最新技术设计为竞赛项目,选用来自实际工作中的真实票据、单证样式,就某一个真实会计岗位任务设计为竞赛内容。切实做到把竞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把技能竞赛训练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过程,实现技能竞赛内容和课程内容融合,技能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活动同步。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校在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省市会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2、课证融通,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我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见表1)。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嵌入专业课程,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相融合。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密切关注与本专业有关的财经政策法规,不断追踪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四、示范引领,推进精品课程和资源库建设
1、加大学校、联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
确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加以重点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作为国示范校精品课程进行数字资源开发。2012年,《财务会计实务》被评为联院精品课程,在联院24门精品课程中排名第二。该课程以会计岗位核算流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开放化、实践职场化”的教学模式,按9个会计岗位组织项目教学。
2、充实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我校本着开放、自主、创新的原则,建立丰富的数字化核心课程资源库和考级考证资源库。不断充实完善电子教材、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训练测试、习题库、视频库,并将资源库全部上网,加强师生间双向交流,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突出实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魔方体系
1、构建三级实践教学魔方体系,递进培养综合职业技能
通过模拟单元实践,提升专业基础能力;通过仿真岗位实习,提升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全面综合实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课程标准,从初级动作技能训练逐步过渡到高级智力技能训练,形成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和公司真账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2、加大投入、科学规划校内实训基地
我校携手用友、厦门网中网等公司构建了一个涵盖企业、银行、证券、税务、工商等多技术领域、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相配套,购置了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10多款主干课程的实训软件平台、用友畅捷通T3、U8系列常用会计软件,为学生模拟实习提供了基础保障。
六、多元评价,构建多维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学校考评为核心,社会各方参与的“双主体”考核(学生、教师)、“多主体”评价(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形式”(课程、项目、任务考试、职业资格考证、技能竞赛)推进的多维课程评价体系(见图2)。
其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评形式多元。在日常教学考评中,对学生采取过程与结果、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促进学生思考、借鉴、反思、改进、提高。
其二,参照行业标准,引入企业评价。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考核指标,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将企业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七、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团队建设,构建双师双能(智能、技能)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突出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及技术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师资建设由双师“素质”向能力的转化。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引导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建立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支持教师业务进修等等,从而打造出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优秀教学团队。
2、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互惠共赢的校企交流平台
我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参与会计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聘请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我校的教研课改、教学质量评定、课程建设等工作。实行工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设立“用友班”、“金鹰班”等冠名班,定向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与25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见图3)。
八、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成果
一、 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努力形成符合办学规范要求的教育氛围
一是要创新管理制度。我校在师生管理、教学环节管理、课程管理,资料征订与使用、晚自习、早读课、双休日的管理,作业编写要求、作业量规定、作业批改要求、考试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制度调整和创新,确保各项要求在我校得到落实。
二是要强化常规督查。我校进一步完善督查机制,不断创督查方法,努力做到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与随机相结合,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要将发现问题作为为督查的重点,不回避矛盾,要从多种渠道了解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为提高执行力,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严肃对待,限期整改,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三是要实施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办学思想得以实现,办学举措得以落实的保证。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深入课堂,倾听师生呼声,了解教学实情,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我校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学校办学理念,实施民主管理,坚持制度和人文相结合,一切依靠师生,一切为了师生。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办法,多元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把教师从教行为、参加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数量、质量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以提高学校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大力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提高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个人和备课组。积极实施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认真落实教职工聘任制,激发管理活力,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完善学生评价办法,走出“单纯以分数评价”的误区,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实现评价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我校修改和完善了《学生管理规定》、《教师家访、校访管理制度》,强化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二、 规范教学环节,狠抓有效教学,努力实现“减负增效”的工作目标
《意见》规范了学生学习时间、双休日活动和课程设置以后,教学时间大为减少,引发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教育局提出的“减负增效”的工作要求,抓好教学过程的“细节”和“有效”。
首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五严”要求,我校各教研组将实施新课改以来编写的教学案根据现有的教学时间和要求,进行了重新编写。经反复研讨,形成了我校校本教学案,并印刷成书。这使我校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案的再度开发和校本化、生本化处理,也便于学生提前预习。同时,学校尽量将同备课组的教师安排在同一个办公室,便于开展集体备课。严格执行教学案审核制,未经备课组长审核签字的教学案一律不得进课堂。
其次,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我们继续落实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三大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继续推行“情境导入、学导结合、探究深化、反馈验收”的高效课堂模式。同时要求每个教师课后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反思教学方式,是灌输、告诉、还是启发、引导,学生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探究;教师是否做到“五个让”。二是反思课堂氛围,课堂的气氛是宽松、民主、和谐的,还是专制、沉闷、压抑的,教师有没有留足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三是反思学生的状态,有多大比例、多长时间,学生是进入学习状态的。四是反思学生当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及时记录,不断改进。
第三,高度重视作业研究。鉴于目前新的形势,学生作业编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我校规定,凡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同时要求每个学科作业要分必做和选做,便于照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规定考试次数以后,我校将更加重视作业批改,要求教师认真执行“四精四必”,把作业的批改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窗口,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作业的订正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 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参与热情,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一是要通过活动提升素质。《意见》实施以后,如何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是摆在各个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我校认为,开展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破解这个难题的有效办法。我校建立了具有校本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设立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和教育活动。在认真实施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同时,努力提高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学生的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科技活动要得到充分开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好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好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二是要通过活动培养能力。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努力实现“人人进社团、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长”的目标,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设施和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一些实验。我们还要开放微机房和阅览室,在老师的管理下,进行阅读、资料的查询以及在线学习。同时,要认真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对现已开发的20多种校本教材进行评估,将比较成熟的校本教材印刷成书。通过调研和论证,选择合适的内容,适度开发一些新的校本教材,以满足我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建立课外指导机制,加强对学生各项活动的指导,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计划先行。
预备周,根据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各学期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各教师则依据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层层细化,提高了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按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1 2 3 4 5 6 7 8 9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1 2 3 4 5 6 7 8 9二、开展富有英才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兰校长亲历亲为,2006年以来先后数次为校内教师作讲座,专题有《感悟》、《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世界观》、《再谈人生感悟》、《谈人生观、教育观》等等。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2006年以来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参加了省培训院伍冬梅、宋涛老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讲座,谢立可、邢建军、杨明丽、胡兰滨分别在科组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解读等培训,杨明丽、陈慕贞老师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解读》的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了《忏悔录》、蔡礼旭的《幸福人生》及许宜铭的《生命的灵洞》等主题录像。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今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参加全省师德师风考试均获优秀成绩。
2、开展“读书节”、“主题教学节”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节”和“英才杯教学节”活动,读书节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游园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才智。“英才杯教学节”活动,在活动中三大科组围绕着自己的主题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每个教研组推荐6位老师上课,上课后教研组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专题小结。同时,注意引导教师思考和探索教学与评课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与合作,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12月中旬,我们还将承担市教育培训院组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1 2 3 4 5 6 7 8 93、开展集体备课和 “一课多上”活动。遵循校本教研“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设计——再行动——再反思”往返循环的模式,开展“一课多上”活动,集体备课、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听讲座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讲座则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科研型教师群体初见雏形。
5、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1 2 3 4 5 6 7 8 97、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活动
《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学校设有两间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室,分低、高年级各配有近 20套,每套65册左右适合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每班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有语文老师开发指导。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外阅读知道的策略;提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多书,构建“书香校园”文化,让师生们从真正意义上体验我们的校训——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
9、开展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
论文、案例、教学故事等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于是,学校集二者之功能,举办第五届论文、案例分析、教学故事评比系列活动,成立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评委组,各评委组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文本审阅、评议的做法,先根据个人标准各自评分,再结出论文所得的平均分,最后根据分数高低评出名次,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从这届论文等评比可看出:①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课改理念较丰富。大部分论文以课改论题为主,根据课改理念去反思自己教学中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有益尝试,结构严谨,论点鲜明,论述充分,论据充足,行文流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文体多样,能体现我校教师学习、体验的多样化,除大部分为教学论文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③与实践结合很紧,说明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大部分论文所举例证,皆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中案例。④不足:A、有的论文论点过多,论述空泛。B、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完善。C、有的论文选题陈旧。D、有的论文有感而发,但感触不多,篇幅不够,陈述不清。
1 2 3 4 5 6 7 8 910、学科竞赛系列活动
按计划,今年上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五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三大组对本届赛事高度重视,从计划到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从组织指导到组织竞赛,做了大量工作;从命题到组织评卷、评比,做了无偿的贡献,为学生施展个性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挥学习导向功能提供了平台。
本学年,除校内学科竞赛外,面向校外的学科竞赛还有海口市小学生各类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诗朗诵比赛、小学生文艺汇演、“六一”少儿画展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教导处及相关的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好成绩。
三、帮扶、支教活动
1、亲临指导、示范带动
在工作繁忙,师资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依然委派谢立可副校长和三位教师到对口帮扶学校海口市大致坡镇高林小学支教,谢校长具体对三位老师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给高林小学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同时还亲自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两节示范课。其他三位老师除了在该校正常的担任教学之外,几乎每月都为该校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观摩课,符娴、陈毓洁两位老师还在大致坡镇中心小学为该镇教师各上了一节观摩课,把新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高林小学和当地的同行,受到了当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 2 3 4 5 6 7 8 92、教研资源优势共享
四、研训成效
1、教师技能稳步提升
2、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何梨香老师参与海南师范学院初教系的“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已结题,我校的实验工作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1 2 3 4 5 6 7 8 92008年承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也在实验研究中,将于明年7月份结题,。最近,我们又申报了三个课题,其中《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已通过省级审评,报送国家课题组审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也通过了市级审批。
面对我校取得的点滴成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仍清醒地知道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努力。我们坚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全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实际,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走出有英才特色的教学之路!
2011年的思考与展望
2011年,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五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英才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着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国学文化课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4、上半年办好第三届“读书节”,第五届英才杯“教学节”;下半年办好第二届“童话节”,努力大造英才的品牌。
1 2 3 4 5 6 7 8 95、着重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抓好原有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握笔习惯”、“新课堂实施中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德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五个课题的基础上,再开展以下几个课题的研究:“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资源库的优势,借助这些资源来进行课题研究。
上篇:精心构筑搭建育人平台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讷河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用春雨润物的点点滴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持续给力。
讷河一中的领军人物由洪涛,是一位勤政务实、思维敏捷、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好校长。他工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无可抗拒的人格魅力,为全校教工树起一面鲜红的旗帜。学校风正气和人心顺,一种厚积薄发的团队精神在无声中悄然酝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尽心竭力为事业俯首躬耕。他们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思想教育纳入平时,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安全教育,防病、防灾教育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稳步推进。
一、强化基础教育,夯实思想功底
1.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他们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日,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积极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活动、启动“感动一中校园人物”评选活动、推进“关爱生命”教育活动、举办《盛世中华》大型团体操表演活动、加大“绿色学校”建设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进行“责任教育”活动等系列教育,把“和谐校园”建设付诸实践。通过演讲比赛、征文,“一二・九”大合唱等形式,抒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平台。他们精心设计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注意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更加突出人文精神。
3.保证法制教育和安全卫生教育常抓不懈。学校经常利用学生大会、班团会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制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假期安全、饮食卫生安全、地方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等教育,学生的法制和安全卫生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他们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进行安全疏散演练,在演练中让学生得到安全教育和积累逃生经验。
二、强化常规管理,确保习惯养成
1.加大班级管理力度。在班主任工作中,班级的常规管理,对建设优良班级集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教处首先和班主任达成思想共识。同时,加大理论学习和加强班级管理业务培训。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搞创新,提升管理档次。政教处不断加大检查、指导、督促力度。使班级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系列化,从而实现了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
2.加大住宿生的管理力度。他们实行星级寝室评比,加大寝室内务整理和查寝力度。学生漏宿的现象得到有效制止,内务整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3.加大年级组管理力度。年级组把班级管理纳入年级建设日程,通过日检查,周小结,月评比等一系列管理方法,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政教处的宏观控制与年级组具体负责相结合的有效管理机制,取得了好的管理效果。
三、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工作常抓常新
1.突出教师德育队伍建设。(1)为了充分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全面地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改革方案。这一方案的完善,让班主任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年轻班主任工作目标更加明确。(2)进一步提倡班主任奉献精神,大家以主人翁的态度,忘我的工作热情,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早来晚走忘我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令人肃然起敬。(3)进一步优化班主任过程管理。他们要求班主任做到德育课有备课记录,家长会有教案,教育学生时做好典型案例的收集工作,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会,通过科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努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4)进一步强化班主任抓学风建设。他们抓时间,促学风形成;抓优生,带动学风形成:抓困难生,巩固学风形成。班主任教师及时把脉,科学管理,细心关爱,全面地做好学困生工作,班级成绩大幅度提高。
2.突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1)他们在对学生会干部进行了民主测评的基础上,及时进行部分调整,在工作上大力支持学生干部,在方法上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指导,在思想上引导他们向深层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实施,学生会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参与学生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更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2)重视班主任对班委会和支部的领导和指导,班主任选派能力强、学习好、有正义感的学生从事班级干部工作。支持班主任自主使用和管理学生干部,督促班主任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进而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
下篇:立体推进提升教学质量
讷河一中一直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大力度,完善措施,强化管理,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一、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质量
一是建立年级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近几年,随着学校各年级组班级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年级管理和教研活动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讷河一中改革了传统的年级组下设文理办公室的管理体制,实行独立的年级组办公。年级组下设教研组。中层以上领导实行分片包组。每年级由一名副校长(副书记)牵头,政教主任、教务或教研主任、办公室或后勤主任、年级主任各一名共同负责。形成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既按处室类别统筹管理全校相关工作,又‘按年级类别分别管理本年级具体工作、年级教研活动和教研组教研活动有机结合的新的管理形式。这项管理改革措施的实行,收到了明显效果。既改善了办公条件,优化了办公环境,又使年级组行政管理和教学教研管理都得到了显著
加强,真正实现了年级管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最佳局面。
二是健全领导巡课制度。学校成立两级巡课小组,分别为校级领导巡课小组、年级领导巡课小组。校级领导巡课小组成员包括校长、副书记、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办公室主任:年级巡课小组成员包括包年级的副校级及中层以上领导。巡课小组对教师授课情况、学生课堂纪律情况进行检查,巡课扣分情况计人教师的考核之中,与结构工资挂钩。这项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避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三是健全领导、教师听评课制度。该项制度要求:学校校级领导、教学系列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0节,其他领导和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40节。校长对每位领导的听课情况不定期检查。领导听课记录每月进行一次统计公布,教师听课记录每学期进行一次统计公布。在实践中,由洪涛校长、教学副校长宋照平和德育副校长史德林,听课都在80节以上,其他领导也都超额完成听课任务。他们在教师中实行听课和听课必评制度。评课活动由听课组织者主持,全体听课老师参加。由授课教师先进行自评,再由听课教师进行评课,最后由听课领导进行总评。为此学校专门印制了评课记录本,发放到每一名领导和教师手中,并同听课记录一样进行月统计或学期统计。
四是完善教学常规月检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和教学考核方案。以细则和方案为依据,对教研组、教师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听评课和课堂教学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总结,实行分类考核,逐项打分,检查结果记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真正使教学常规月检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完善教研制度。他们要求各备课组随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钻研教材,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深入研究教法,认真落实教务处、教研室及年级组安排的各项教研活动。统一备课、统一上课进度,统一考试分析。每次考试后将考试分析以书面形式上交教务处。备课组长每周检查一次本组教师教案并签字,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教研会,教研会实行说课、说教材、说考纲、说试题一条龙,每次安排专人主讲、授课,之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叙事,以此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深化教学改革实践,向改革要质量
一是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他们把每课节45分钟改为40分钟。课时短了,但对教师授课要求提高了。他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精力集中的最佳时段,做到精讲。课堂教学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不讲偏题、不讲怪题、不讲非典型题,力求一题一类型,一课一收获。
二是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自习课不放任自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自习快结束时,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同时,采取基础性训练、规范性训练、技巧性训练、即时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创新性训练,在强化训练中,不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技能。
三是对学生作业精心批改讲评。对学生作业做到精批细改,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并认真予以改正。对学生作业和试卷精心评讲,做到要言不繁、一语中的、准确无误。同时,练习评讲重过程、轻结果,注重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是及时进行教学反馈。经常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教反馈:同时,认真分析每次联考和模拟考试学生答卷情况;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也经常有针对性地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反映和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组织教师讨论,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从教学需要出发,调整教卓形式、方法、侧重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们根据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提出“培优补差,全面提高”策略。在教学上不搞一刀切,实行分类推进、分层教学,区别教学方式,夯实基础,步步为营。把勤奋认真、成绩好的学生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采取一对一教学,针对薄弱学科补差,在答题技巧上训练;把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学生作为重点提高对象,进行专题讲座,个别辅导补课,多给关怀,增强信心;对艺体生,平时加大培训力度,术科进段后,专门编班,强化文化基础知识,提高文化课成绩。这样,既抓好尖子生的培养,又抓好后进生和艺体生的提高,并以此带动全体学生学习状况的保持和提升。
三、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向教师要质量
一是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近几年,讷河一中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截至目前,3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1/3还多,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使年轻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成为教学行家里手,学校非常注重青年教师业务培养、培训、提高工作,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做见习班主任、青年教师汇报课和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校本培训活动,形成科学化、系列化的青年教师培养提高工作机制。两年来,共举办青年教师汇报课和课改骨干教师示范课82节,组织开展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5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是加大班主任队伍培养力度。学校注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第一,每学期组织开展2次以上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班主任工作现场观摩活动。第二,实行副班主任制度。每班配备1名年轻教师做副班主任,为班主任队伍培养后备梯队。第三,在班主任中开展以老带新活动,促进年轻班主任尽快成长成熟。第四,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奖惩制度。由学校办公室、政教处负责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能勤绩诸方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职挂钩。学校评选先进和教师晋升职称,都向班主任实行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