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力学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积极营造探究氛围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并喜爱所教科目的老师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同时对学生要正确地评价与赏识。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句赞赏鼓励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师生情感的深浅、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去讨论数学、研究数学,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同学老师对探究问题进行争论,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状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相矛盾。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具体内容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钻研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先设计让学生猜测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已经有长度单位“厘米”的知识基础了,很快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3厘米多一些。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要求学生估算出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使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这一下学生都惊呆了——它不满1厘米啊!怎么量呢?究竟是多少啊?此时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样就把单调无味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究欲望、创新意识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
要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一次又一次走向成功的彼岸;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真正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转贴于
1、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个体围绕探究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充分地去探究、去发现,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去“研数学”,对所研究的数学知识进行再验证、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材料(实物、长方形等),提出:“同学们,你能够把这些物体或者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以后可以得到哪些分数?”思考后让学生操作,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迅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自由选择自己的实践材料,大胆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研究。这样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钻研探索的机会,都可以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2、合作探究:“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肖伯纳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评价讨论、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不断设计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情境,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研究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的,学生很快研究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学生讨论研究各自发表见解: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学生操作实践,此时此刻思维、讨论都非常活跃和热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康德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的特征。在《判断力批判》的第49节里,康德将审美意象界定为构成 艺术 天才的某种独特的“心意能力”。康德说,艺术天才就是“表达审美意象的功能”,“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在康德看来,审美意象乃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表象,“它是理性的观念的一个对立物”,联系于“不可名状的感情,”体现着“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所以在审美意象里,形象的内蕴往往大于我们所能确切说明的部分,“以致于在一个表象里的思想,大大多过于在这表象里所能把握和明白理解的。”
意象理论是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克罗齐站在直觉主义立场继承和 发展 了康德关于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的观点。克罗齐的意象理论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审美意象的非理性特征推演到极端,批评了康德企图用美学“弥合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裂口”的做法。克罗齐说:“据说在艺术的意象里可以见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种意象表现出一种理念。但是‘理性’、‘理念’这些词只能指概念”,这样一来,又把艺术附庸于 哲学 ,把想象归结为逻辑,于是“故意造西方美学意成了二元性,因为在这种并列之中,思想仍是思想,意象仍是意象,两者之间毫无联系。”克罗齐在这里不仅是对康德美学的批评,而且是对黑格尔美学的批评。德国古典美学虽然敏锐而深刻地发现审美意象内在的感性因索与理性因素的矛盾,并且千方百计地企图协调统一这种矛盾.但由于缺乏心理 科学 的实证材料,他们设想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始终带有空泛的思辨与猜想的性质,所以受到克罗齐的批评。克罗齐将审美意象列入纯粹感性范畴,特别强调它的非理性的直觉特征。他说:“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 历史 区别开来,也把艺术同对一般的肯定及对所发生的事情的知觉或叙述区别开来。意象性是艺术固有的优点,意象性中刚一产生出思考和判断,艺术就消散,就死去。”是直觉力而非想象力赋予了审美意象的整体。克罗齐认为,纷繁杂沓的感觉印象在审美过程中汇聚融合为一个具有共同中心的“综合的意象整体”,这是审美意象区别于一般表象活动的根本特征。但审美意象的整体性的获得,不是凭想象,更不是凭理智,而是凭象,但并不是由回忆先前的意象而得来的一大堆支离破碎的意象,”“直觉确实是艺术的,但只有当直觉具有能使它生气蓬勃的一个有力原则,靠这个原则把直觉变成一个整体时,它才确实是直觉。”所以克罗齐反复强调,只有当直觉与意象相融相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时,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三是审美意象与审美情感在直觉中的先验综合构成艺术的本质。克罗齐比前人更深入地考察了意象与情感的关系。他说:“艺术是直觉中的情感与意象的真正审美的先验综合,对此可以重复一句: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康德和克罗齐分别从先验主体论和非理性直觉论的角度奠定了近、 现代 西方美学审美意象理论的基础。
情感与形式的辩证,历来是审美意象的核心问题。科林伍德作为克罗齐的追随者,同样重视
情感的表现。他认为情感是通过有意识的想象性活动而得以表现。日常粗糙的、生理性的情感经由想象,变成了“理想化的情感”,即审美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在想象过程中与感觉材料、思维熔为一炉,形成受意识统辖的“想象性经验”,即审美意象。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意象起源于由感知而得来的表象,表象诉之于想象,经过再造,成为“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即意象。在审美意象中,情感是形式化了的情感,形式是情感自身的形式,两者合二为一,无可分割。意象作为表现情感的形式,即是直接可感的,又具有幻象的性质。审美意象来自生活的表象。对艺术品的欣赏,同样是通过审美意象实现的。从这一点来看,西方的审美意象学说与
审美意象既不同于普通表象,它已经经过出于审美需要的初步加工,具有鲜明的形象与情思相交融的特征;又不同于完成了的 艺术 形象,因为它尚未付诸物态化与符号化,仍是孕育于脑海中的无确定媒介、非实体、不定形的想象性形象。然而,审美意象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包含着从变形趋向定形,从不确定媒介到固定媒介,从非物化到物态化和符号化的许多演变的层次。对于审美意象本身内在运动 规律 的研究,是20世纪兴起的审美心 理学 的中心课题。
现代 审美心理学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审美意象特征与成因。弗洛伊德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审美意象的下意识深层心理的动因,韦特海默从知觉完形的角度为审美意象的综合创造的心理机制提供了漂亮的假说,威廉·詹姆斯从意识流的角度启迪人们将审美意象作为心理整体的一部分来掌握,皮亚杰从心理建构的角度设计了一个解释主客体关系的新的理论框架。在现代各派心理学中,直接以审美意象为研究对象并取得显著进展,影响较大的学说,是荣格的“原型意象”说。
荣格在《我与弗洛伊德之异同》一文里说:“主体本身其实也就是一种客观事实,仍然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凡是自主体源生出来的,亦是从大地生出的。”弗洛伊德单纯从主体,从个人的心理经验,而且往往是个人病态心理经验的角度来描述意象(梦境与幻想)与无意识深层心理的关系,特别强调意象的无意识的情感动因与本能动因;而荣格则换了一个新的角度,着重从客体、从 历史 的积淀,从集体心理经验的角度来研究意象的生成与 发展 ,探索经验与本能、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转化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原型意象”说(或译作“原始意象”说)。因此,从某种意义看,荣格的“原型意象”说弥补了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之不足,包含了比弗洛伊德更深更广的客观意义与社会历史内容。
“原型意象”范畴的内涵是复杂的。从生理心理层面看,荣格将“原型意象”规定为可以“通过脑组织由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某种经验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印迹。荣格认为,原型意象可以设想为一种记忆埋藏,一种印记或记忆痕迹,它源自同类体验的无数过程的凝聚。从 哲学 层面看,荣格的原型意象理论深受康德关于精神“先验综合”的假说的影响,原型意象被荣格界定为
【关键词】思政教学 理论课 教学体系 实践 转换
一、在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交集基础上,构建前瞻性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这就必然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必须注意其科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转换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考虑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一致性,而忽略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差异性,从而没能合理有效的构建一个完善实效的教育体系。教材体系是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而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载体。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主要矛盾,即“教材的滞后性与教学的前瞻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也是不断更新,教材中的某些理论其自身可能是完善的,但是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或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未必会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通过学习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夯实思政理论,挖掘教材中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明确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问题实施教学,从而在正确理解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交集基础上,构建前瞻性教学体系。
二、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提出要改革“注入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再次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见,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一个教师讲授同一个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某大学一位理论课教师,讲授中国革命史专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国”,采取的是结论在前,先入为主。学生课堂表现大多为消极、漫不经心。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该教师在另一个课堂上,将标题改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由于题目新鲜,学生们按照该教师构建好的思路,聚精会神的听完了全部内容。不难看出,同一本教材,同一个理论,分别在注入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差异下,所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次合理的教学不在于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或者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们以何种方式拓宽了学生多少思路。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们的应变性与教育针对性,也符合了当代高校学生们的进取性与求知性。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扔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学体系的研究投入足够的准备与设计,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灵活的结合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有效消除当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魅力与渗透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化与运用性的教学环节,要求以当代社会为题材,结合自身在社会中的见闻与所思,以学生自觉能动参与为主要途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它不仅是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必要补充,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决定的。使当代高校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运用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把握与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性的要求,通过紧密联系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自身的、他人的种种实际,实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合理范围内带领组织社区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参观思想教育基地等,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理性鉴别能力,对社会现象以及涉及大学生自身前途、就业等问题能够客观认识,理性面对,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延展上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手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与思维。
四、打造优秀的思政教学团队
造优示范,集中研讨,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范围。清华大学于“05方案”纪念会上正式公开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院领导多次听课,与教师沟通商议,然后选出优秀教师的精彩示范发言,供其他教师品评,互相取长补短,汲取教学经验。这种模式打开了思政教育者们的思维,集思广益,从而为教学体系的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加强教学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专题教学工作组。由院方引导和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教学组,从而使思政教学达到应有的理论深度与视野宽度。保证从个体教师影响到团队,再从团队反馈回到普遍思政教育者,能够联系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在思政工作上有质的飞跃,形成一个稳定增益的教育闭环,从而抵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正式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新高度。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
刚进入大学,面对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大学开始寝室群体生活,同学之间的亲密相处会给有的人带来各种各样的不便。例如习惯早睡的同学却总是在晚睡的室友的灯光下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经济状况好坏反映在一日三餐、衣着打扮上,有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再者,进入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不会再有高中班主任那样的角色进行督导。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导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改变是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
(二)缺乏交流,人际关系不佳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除了对课本的学习,还要学会与人相处,形成朋友圈子。但总会有学生无法快速从高中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大学缺乏与别人的交流,忽视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没有人可以倾诉或者给予帮助。不懂得与人相处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久而久之会变得孤独、不合群,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三)学习竞争意识太强,结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对自我要求很高,希望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获得奖学金。但由于大学课程教学进度快、内容多且繁杂,还没有找到大学学习规律的学生很难接受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变得不够自信。在这样的感受中常常会焦虑、不安,产生患得患失的情绪。
二、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目的
自我心理教育是指通过不同途径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受自身的心理波动,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时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正常状态,解决心理困扰,改善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对自我心理调节的主动性,是时刻保持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有效解决目前保障大学生心理卫生资源的不足或者资源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包括正确认知问题和压力、不断训练自我意识和主观调节情绪。这一过程的本质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和提升的过程。通过自我心理教育逐步对自我改善心理,主动进行心理教育归纳整合方法,提升自我心理质量。
(一)正确认识并加深对心理教育的理解
提倡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应该使他们充分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和宣传,让大学生明白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被重视,唤起他们内心对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的需要。通过参加宣传活动或者是与专业老师直接交流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增强需要对自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二)创造轻松的自我心理教育环境
大学生重视对自身进行心理教育,深入改善自我心理状态,却疏忽了对心理教育环境的改善。毕竟心理困扰问题属于较为隐私的话题,学生们在认为不合适的场所或环境不敢轻易袒露自己的心声。这就需要营造一个重视心理健康,可供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小环境。例如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会场或是正在开展心理活动的团体。这样就给寻求自我心理教育的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
(三)积极调适自身心态
针对需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心理状态制定适合的心理调适方法。在生活或者学习等方面遇到困扰的大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合理发泄自己心中累积的情绪,以避免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从而快速有效地调适心态,恢复正常情绪。
现代学徒制的专业适用性。显然不是所有的职教专业都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边界就是一个问题,应明确哪些专业更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这样才能使鼓励政策有的放矢,使不大适合的专业不盲目投入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的效率。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需要学习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是非常多的。学生在企业学徒岗位的实践内容如何与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好地配合才能使学生收获更多是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这个问题似乎不是单靠某个理论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在各个专业的具体实践中细致分析专业教学目标、学校教学效力、学徒岗位的教学效力等因素,即每个职教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实践都应探索自身的效率模型。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企业师傅、学生与学校教师及其他参与者如何在现代学徒制中合理搭配,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顺序等如何安排等诸多问题具体决定了现代学徒制实践的成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还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直观感受,对学生学习动力的保持以及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的培养都影响甚大。
现代学徒制的公平性。现代学徒制参与各方的付出与回报都需要考虑,尤其是缺乏话语权的学生权益的保护问题。只有建立公平的权益分配机制,现代学徒制才可能长期开展下去。
现代学徒制的社会支持度。在历史上,学徒制一度十分受社会重视和欢迎。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推动者却普遍感受到社会支持氛围不浓厚。社会支持度如何评量,有哪些指标因素,在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中哪些因素受到了何种影响,为增强现代学徒制的吸引力应在哪些方面施力,这些都是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现代性”明显体现在制度性、规范性的方面,要求对具体的配套政策、教学组织不断研究和完善。但这些是学徒制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所要求的,即现代技术技能已难以用学徒制的传统形式来传承,其规模化、知识化等特征要求学徒制发展出现代性。现代技术更新速度快,生产资料升级换代也快,实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更快更好地达到生产要求。但要注意企业的发展状态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的体现先进科技,有的则主要使用落后生产资料。因此,学徒实践内容的代表性就成了问题。职业院校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学徒企业,并促使这些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学徒岗位,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难题。
在现代学徒制的诸多研究课题中,还不应忽视绿色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绿色经济的发展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环境改善的迫切性促使各个生产服务领域的绿色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绿色技术在实践中的推行必然需要大量掌握相应技能的技术技能人才。未来的绿色经济实践要求他们掌握好绿色技能。并且,几乎所有的生产和服务都需要从业者具有绿色意识。相较其他领域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职业教育明显是落后的,“补课”的过程不可缺少。现代学徒制如何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绿色化的趋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绿色技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Localization Application of Western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WANG Ming-zhe
(Shenyang Normal Un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