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一、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使高中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学生体质、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为了探讨湖州市吴兴区高中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作者对湖州市吴兴区湖州一中、湖州二中和湖州中学三所学校的学生做走访调查,更全面地了解了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以上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发展性建议,以期共同提高。
二、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分析
高中生作为生机勃勃的一个群体,有强烈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绝大部分高中生都有积极的行为倾向,只有少数对体育锻炼产生抗拒的心理。
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长久性
可以肯定地说,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倾向。这也与他们现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吻合,该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体能恢复能力,所以倾向于高频率地参加体育锻炼。
3.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长
高中生普遍接受短时间、小强度的体育活动,这也是因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学校管理、学业压力、家长约束等。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在针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作计划安排时,可以在“健康第一”的标准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
4.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
第一,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第二,学生体育锻炼是为了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或是能顺利通过体育考试,为自己的学业加分。此外,也有其他的体育锻炼动机,包括希望获得同伴的认可、赞赏,在心理层面上得到满足。
5.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场地和器材仍然是制约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说明学校现阶段所拥有的体育活动区域和已购置的体育运动器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时间、同伴、自身的身体机能都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影响。
6.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类型
在运动项目选择方面,男生明显倾向于激烈并具有对抗性的大球类项目,而女生则选择健美操、跳绳或者慢跑、散步之类的体育运动项目。男女生的共同点则体现在不愿意选择机械乏味的中长跑项目。
7.学生忙碌时对体育锻炼的安排
结果显示,高中生忙碌时首先会选择减少锻炼,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学习等种种压力。其次是因为只有少数高中生能挤时间坚持锻炼,这类高中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强烈,并且都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8.学生对生活状态的感受
高中生处于学习记忆的高峰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在每天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偶尔感觉压力存在的学生占大多数,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面对节奏如此之快的学习生活时经常感觉到压力,少数的学生则没有觉得有压力。
9.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情绪种类
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情绪类型多样化。首先,自我意识的发展显著。其次,出现了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有些学生会感觉到未来很迷茫,出现了抑郁和敌对情绪,还有的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情绪,但也有面对生活保持愉悦心情的学生,并且对生活充满希望。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1)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
(2)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倾向,所以在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观差异,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体育锻炼观念,才能正确引导不同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湖州市吴兴区大多数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应试教育,或者是希望增强自身的体质,为此我们应该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提升到增进心理健康的层面,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终生受用。
2.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单项体育项目的指导,使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和主观倾向成发散型,拓展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参与方式。
(2)加快体育锻炼的场地建设,加大运动器材的购置量,减少客观原因导致的学生无法正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3)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卢宏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以成都市第46中学高中学生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体育锻炼; 高中生; 调查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7-0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阳谷县重点高中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在电子阅览室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搜集阅览,查阅和收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30余册。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设计问卷,经过反复修改后,以阳谷县几所重点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发放问卷150份,并在2012年2月发放调查问卷,及时进行回收及整理。
1.2.3数理统计法。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Exce1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阳谷县的3所重点高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女生6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3%,可以看出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女生不爱运动,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2.2阳谷县重点高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2.2.1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10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篮球(75%)、乒乓球(65%)、足球(38%)、羽毛球(36%)、慢跑(35%)。球类在高中男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交谈中可知:男生更喜欢运动强度大,拼抢激烈,竞争性强的集体项目;女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大都活动量小,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目的是达到愉悦身心缓解学习压力。乒乓球,羽毛球,慢跑等体育项目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
2.2.2中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分析。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23.33%;30-60分钟的人有80人,占总人数的53.33%;60-90分钟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0%;90分钟以上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3.34%。从国家的“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的要求来看仅有23.34的人达到,可见,阳谷县重点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达不到这个要求,体育锻炼时间投入不够,极大的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2.2.3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阳谷县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单一,属于多元化。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集中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选择此项的有1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67%;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压力起到放松效果的有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67%;掌握某项专项技术、发展个性的有5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67%;为了消遣娱乐的有4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67%。说明阳谷县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比较明确的,同时也是比较合理的。
2.2.4阳谷县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调查。男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的有7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女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处的有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7%,对于体育锻炼认识一般的人总共有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认为没有益处的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3%,通过男、女认识的对比来看,男生比女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更加深入,调查充分说明大多数认为体育锻炼会对身心带来益处的学生比那些认为没有益处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多,次数多,项目多。
2.3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针对调查问卷所列出的一些主要因素可以看出,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占90.00%,学生的自身因素占81.33%,可供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少,占57.33%,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占50.00%,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占42.67%,教师因素占28.0%,其他因素8.00%。分析可见,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其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直接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学校出于考虑学生安全问题,减少了许多的体育项目,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师的师资问题,教师的不足,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不合理,不能够充分的指导学生参与更好的锻炼。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理论知识,优化体育教师专项结构,利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 理论指导 实践
一、前言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升学率却是学校被家长、社会甚至是教师自身所认同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除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外,以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学校表现的这种思想还有待于转变。基于此,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更多的将多余的时间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研究发现,在高中学校中,只有少部分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所占比例不超过13%;约有23%的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但有超过50%的学生几乎不进行体育锻炼。因此,高中生的体育锻炼非常缺乏主动性,使学生对体育缺失兴趣,最终不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1]
二、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就是浪费学习时间,而且特别累。”这是长久以来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误解,这也导致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提不起兴趣。很多学生仅是因为喜欢某一运动项目,而参与体育锻炼。要是中途再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则会立即停止锻炼,终身体育意识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加上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善,对问题判断易片面化,所以想要学生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必须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2]
2.教师方面因素
高中生终身体育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高中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并在教学中采用持之以恒的体育态度,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使其形成科学的体育意识,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学生收获了喜悦,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会变得浓厚。相反,若教师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不能正确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运动技能,则会盲目进行,进而发生运动损伤、运动伤害等不良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便对体育失去兴趣,体育意识也日渐下降。[3]
此外,高中体育教师应对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科学知识有较充分的了解,才能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更科学的引导,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4]
三、高中体育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措施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从事体育活动。高中生身心发展几近完善,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具备了从事任何体育锻炼的身体素质。如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当前体育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者探索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将竞技与游戏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体育课教学的趣味性,深受高中生的喜爱。由此,今后高中体育课教学,应该顺因趋势,多组织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或竞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教学的兴趣,实现有效锻炼身心的目的。比如:篮球课教学课前组织“喊数抱团”――培养学生反应速度、“运球接力赛”――培养学生的球性等等,为顺利过渡到体育课教学奠定基础。此外,为了配合学校体育课教学,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各项目运动竞赛,诸如:排球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达到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的目的。[5]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建议使用开放型教学模式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是真真正正的课堂主人。在今后的体育课教学组织中,学生必须要端正态度、认清自身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当前,处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考虑,开放型教学模式备受推崇,被认为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教学模式。开放型教学模式不是放任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个体安排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比如;排球课“垫球”教学中,有的学生下肢力量不足,就应该针对性练习蛙跳、半蹲等,锻炼下肢力量;有的学生手腕不柔和,就应该针对性地练习两人对垫、对墙练习等等,达到柔和垫球手腕的目的。
3.科学选择备课教材,教学内容符合男女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热衷于体育锻炼,必须要科学选择教材,符合学生男女生个体差异。选择的教材要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条件允许的建议男女生分班教学,男生教学内容以对抗性的项目为主,女生教学内容以柔韧性、协调性等项目为主。无论是选择何种项目,都应注意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三方”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家庭”、“学校”、“社会”始终是围绕在学生身边的三种教育力量,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三方力量发挥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社会层面而言,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及时更新社区体育器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学校层面而言,要全面、正确贯彻教育方针,重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为学生参与体育课教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家庭层面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多鼓励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经过这三方的重视和努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贺安民.论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
[2]尤田苗.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10)
[3]陈国明.探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成功(教育).2011(06)
关键词: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84-02
一、前言
国家颁布的《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测试》都对课外活动有了明确的要求,指出了课外体育活动在中学体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适量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态度、活动项目和形式、锻炼时间、活动的场地器材以及课外活动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围绕着课外体育活动也进行着改革和探索。目前我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球类,其次是健美操和跳绳;而组织形式大多是个人或者小团体自发组织的,缺少学校统一规划安排以及家长的赞同和支持。国内目前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多,对高中生的也不少:竺航在2007年01期《浙江体育科学》上发表的“对奉化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中研究的内容是奉化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态度、活动项目、锻炼时间、活动的场地器材以及课外活动管理等。帕提古丽 米扎古丽•西力甫在《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22卷3期上发表的“乌市民族中学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中着重调查的是参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针对重点是民族重点民族学校体育教学与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这些文献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做了调查和研究,也只是地区性的,与南京这个城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别。南京市六城区有各种各样的高中学校,我从中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让更多的南京市高中学生保持一定的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做铺垫。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以南京市六城区部分高中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按性别将研究对象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其中男生110人(55%),女生90(45%);传统体育学校男生60人,女生50人。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现状和对体育健身的认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3.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问卷调查,并对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92份,其中男生106份,女生86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96%。传统体育学校男生57份,女生48份。
3.2.3专家访谈法:在问卷调查设计中,专门征求了有关体育方面专家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的意见。并访问了学校20名在校学生,在确认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和涉及范围全面性后发放。
3.2.4数理统计法:用SPSS11.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
表1显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南京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总体情况良好。表2显示,传统体育学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好于非传统体育学校,可见学校的整体氛围对学生参与情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4.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和形式
表3显示,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是羽毛球、健美操、篮球、网球、跆拳道、足球等。这就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从项目上的选择来看,男、女生大部分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表4显示,传统体育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的组织比较重视,也许与学校传统项目的需要有关;而非传统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却不如人意,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在这些组织形式中,不管是传统学校还是非传统学校,个人行为的自发锻炼还是占有相当的比重,而学校可以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形式却相对较少。
4.3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和次数
从表5显示,高中学生平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5次以上为最少,这也是由于学业紧张的原因造成的。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分别为28.30%和32.08%,每周4次以上(含4次)共为23.58%,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为最多,分别为29.07%和23.26%,每周3次为15.12%,每周4次以上(含4次)共为11.63%,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次以上明显低于男生,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20.93%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其主要原因除男女之间生长发育、身体形态变化、体育态度差异外,还与女生对体育价值观缺乏切身实际感受,缺乏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怕苦、怕累、怕脏、没有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和学校的体育氛围有关。
4.4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调查统计表
从表6显示,高中61%的学生每次锻炼在一小时以下,距每天活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3060min为31.13%,6090min为28.30%,而女生为27.91%和9.30%。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30min以下的为37.21%,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也占23.26%,远远高于男生,这也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
4.5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选择
从表7中显示,56.25%男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于学校。但也有18.75%的学生选择了经营性场所,女生人数较多于男生人数是因为男女生的心理差异,女生希望在一个幽雅、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健身娱乐为主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步进入校园。
4.6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和认识
从表8中显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个性为主要目的,同时也与调剂生活相联系。从表9中显示,有56.77%和32.8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4.7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从表10显示,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可供选择的6项影响因素中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功课繁忙、缺少场地、器材和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技术稍差和不感兴趣等。所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锻炼来减缓学习的压力,促进学习,是我们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4.8学生课外活动安全因素
从表11显示,家长对于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态度不够积极,参与也不够。课外活动的安全信息大部分应该是由教师教给学生的,然而教师在学生这方面的参与却只有28.75,可见,教师在学生课外活动的安全方面参与不够,或者学校不够重视。从此表也可以看出学生自己是相当重视课外活动中的安全的。
五、结论与建议
5.1结论:南京市六城区高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调剂生活和发展个性平衡心理的目的非常明确,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但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比较感兴趣,但女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不尽人意,与认识程度有较大的差距,有部分女生甚至不参加。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是以校内运动场为主。体育器材基本上来源于班级和自己购买,运动场和运动器材不足都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最主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班级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难以从深层次中激发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难以完成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任务。
5.2建议: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窗等手段,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优化体育教育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娱乐体育为主导,使学生在娱乐中了解并掌握几种体育锻炼项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和认知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为他们带来的成功感、成就感,使之热爱体育运动。充分发挥校学生会作用,每年给予一定经费或体育器材的资助。多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以竞赛形式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如体育文化艺术节,体育知识抢答赛,年级足球、篮球对抗赛等。针对女生的特点,开展适合女生体育的竞赛项目,让更多的女生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应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与投入,引进体育舞蹈、羽毛球项目的师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加他们喜爱的项目。提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它既可与社会挂构,有时还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更合适于高中学生发展终身体育能力。采用体育俱乐部模式来发展高中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决不是凭主观想象要改就能改的,有很多条件有待创造,在高中生自主建立体育组织的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组建高中生体育俱乐部还不能完全离开学校行政渠道。
参考文献:
[1] 徐艳玲,姚兰发. 高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4.
[2] 韩景奇, 张福荣. 谈重点中学课外体育活动[J]. 辽宁体育科技,1984,(01).
[3] 蒋东升. 如何开展并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J]. 天中学刊,1994,(02).
[4] 竺航.对奉化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 .浙江体育科学,2007.01.
[5] 帕提古丽 米扎古丽•西力甫.乌市民族中学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
[6] 李兰香. 面向素质教育开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990(02).
[7] 国武军.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J]. 黑龙江教育,1995,(05) .
[8] 薛 彬. 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200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