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安全管理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安全;组织和管理;比较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81-03
Status of Safe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uzhou/SHEN Hui*, XU Yong, TENG Chen-gang, et al. * Suzhou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zhou(215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the school safety and give the fragment analysi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 management work of the school safet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seven school physicians were chosen by stratified sampling, using the questionnaires that included the inquisition form for the secur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peripheral environment. SPSS13.0 was used for statis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afety device and rule construction we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schools. While, safety rule and training work were worse commonly. About 46.4% of the investigated staffs thought that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for safety management that the safety rules were not abided by schools. Conclusion The school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safety education must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Safety;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Comparative study;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做好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与控制,保障校园的安全,是一个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解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笔者对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脆弱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苏州市173所中小学校,以抽取学校的校医或安全管理负责人员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73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应答率为97.11%。其中小学74所,占44.0%;初中55所,占32.7%;高中和职校39所,占23.3%。省市级重点学校为65所,占38.7%。农村和乡镇的学校分别有14和53所,占39.9%;城市学校101所,占60.1%。
1.2 方法 采用自编的“苏州市中小学校及周边环境安全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校内及周边地区安全隐患、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培训、学校突发事件现况等4个方面共62道题目,题型均为选择题。由学校校医或安全管理人员匿名填写问卷,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校内及周边地区安全隐患
2.1.1 硬件设施 96.4%的学校有固定的体育场地,其中77.4%投掷区与其他区域分开,87.7%的学校做到了运动器械定期检查;学校建筑内的消防器材、防雷设施、紧急疏散楼梯等设施的配备也都达95%以上。
2.1.2 餐饮管理 91.1%的学校配有食堂,其中61.3%为学校管理,28.0%为个人承包;84.5%的学生在校内食堂就餐,且多数学校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到校外商店购买零食,达80.4%。
2.1.3 交通安全 36.3%的学校位于交通干道上,42.9%的学校门前过往车辆较多,而学校门前有禁停、警示、限速等安全标志的仅有68.5%;45.8%的校园没有专人维护交通秩序。
2.1.4 不同学校校内及周边地区安全隐患比较 农村和乡镇学校在教学楼紧急疏散楼梯、楼顶防雷设备、易碰撞滑倒场所安全标志等校园安全硬件设施方面差于城市学校;在学校的公安执勤岗位和专人维持交通秩序方面也均差于城市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普通学校在运动器械定期检查、教学楼紧急疏散楼梯、楼顶防雷设备等方面与重点学校存在差异,在学校周围治安情况等交通安全隐患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见表2。
2.2 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培训工作 调查的168所中小学校中,学校事故及时报告制度、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检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门卫保卫值班制度形成率较高,分别达到84.5%,90.5%,94.6%,87.5%和95.8%;暴力器具检查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形成率较低,仅为42.9%和40.5%。
在安全知识培训方面,学校内部0.5 a内组织过教师安全知识培训的有57.7%,组织学生培训的占73.8%;12.5%的学校从来没有开展过相关培训,仅有21.4%的学校在0.5 a内组织过突发事件演习,51.2%的学校从来没有组织过该项活动。
2.3 学校安全制度比较 农村和乡镇学校在传染病检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有无心理教师与城市学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学校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作,但同时也是学校的基础和常规性工作,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备与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两大部分。
王声[2]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措施不完备的校内生活与学习设施所引起。笔者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学校在安全上存在较多隐患。对不同学校的安全隐患进行比较发现,农村乡镇学校或普通学校在教学楼顶的防雷设备、紧急疏散楼梯、易碰撞滑倒场所的安全标志等方面都明显差于重点学校或城市学校。整体上看,16.1%的学校建筑有不稳固门窗,12.3%的学校没有做到运动器械的定期检查,尤其在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方面更存在着诸多隐患,这些可能都与学校的资金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等有关。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包括学校的楼房、墙体、运动器械、实验器材、道路、场地、电力、消防设备等[3],这些基础设施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人身伤害事故。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场所,并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管理,是学校的职责和义务。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及时修复或拆除各种陈旧老化的教学、生活设施,能在客观上为减少学校事故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学校当前最主要的安全管理问题,46.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安全制度但执行差”。根据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培训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在规章制度的建设方面已经初有成效,主要制度的形成率都达到80%以上,但在履行实施方面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要改善这一局面,学校首先应当积极增强领导和老师安全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量做到全体教职工都要具备学生安全教育能力,同时吸纳学生参与管理体系,提高安全意识,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安全工作。其次,学校应当通过宣传使家长和社会各界认识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公安、交通、卫生等各相关部门支持和配合。
除此之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制订科学的校园安全评价标准,对学校必要的资源配置、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的安排和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安全行为的形成等给予系统的评估[4]。有效的学校安全管理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反之,由于学校安全管理的不当而导致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会使学校陷入困境[5]。
4 参考文献
[1] 王声.校园伤害牵动人心 学生安全重于泰山.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5-96.
[2] 王声.校园安全与中小学生伤害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6-97.
[3] 李小琴.论学校事故及其防范.经济师,2005(11):95-96.
[4]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国教育报,2007-03-01(3).
“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为确保“五一”黄金周道路和水路客运安全、有序、优质、畅通,并做好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切实做好我县“五一”黄金周期间各项安全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运力组织协调
随着石窟知名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五一”期间我县旅游人数将比往年同期有所增加,要科学周密制订可行的运输方案。“旅游黄金周”期间,旅客的流量,流向集中,可能会造成部分线路突发性的运力紧张。因此,运管部门、客运企业要制定周密的应急疏运预案,加强调度、指挥。运管部门要到现场办公,简化加班车报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协助客运企业搞好车辆调度,适时增开加班车。同时,要严防客车超载行为,凡超载的客车,实行下客分流。
公路收费站要根据客运车辆通行情况,开足通道,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畅通。
二、加强客运车船管理,确保运输安全
运管、航管部门要加强对参加客运车、船的日常安全监督检查,确保车、船技术状况良好。对旅游渡船要按照《省旅游船舶营运管理规定》严加管理,对临时参加节日营运的客车和驾驶员,要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严禁非法改装已报废的或有安全隐患的车、船参加营运。航管部门要加强重点渡口和旅游区渡口的现场督查。客运站要严格按车辆的载客定额发售车票,严禁超载。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门检制度。要重点防范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集体旅游安全。要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查堵工作,消除事故隐患,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修订处置突发性事故的应急预案。
三、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
运管部门要抽调人员到第一线,加强客运市场监管,把好客运“源头”关。严厉打击无证经营、“甩”客、“卖”客、“宰”客、站外组客等违法违章行为,维护良好的运输秩序。
客运企业要按照“三优、三化”的要求,文明服务、礼貌待客,根据需要延长售票时间,多开售票窗口,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四、加强道路安全管理,确保车辆安全畅通
在通车路段从事道路建设施工的单位必须加强安全警戒,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做好路面“三度一排”,公路养护单位要加强路面巡查,及时清除各类障碍,监察易塌方危险路段,发现问题即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五、加强值班,确保信息畅通
各单位要加强节日值班制度,领导要亲自参加值班,及时处理应急事件。发现紧急事件必须及时报局即时启动《重大节假日、“旅游黄金周”道路运输、渡口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并请各有关单位把“五一”期间领导值班名单和电话于4月29日前报局办公室。
六、做好统计工作
运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统计工作,负责汇总填写《“旅游黄金周”公路客运情况报表》,及时报送市运管处。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中安全问题频发,暴露出了诸多安全管理问题,文章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信息安全;问题;措施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信息安全问题逐步成为各高校所面临的难题。高校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通过物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各种措施,来保障整个校园信息的安全,通过近年来的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不单单是技术上的问题,也不单单是出台几个管理条例就能解决的事情。根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理论对高校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校要建成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措施等。而通过对高校目前的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来看,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 高校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目前,高校在信息系统防御能力方面薄弱,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和安全防护存在较多缺陷和错误,且无法及时、定期修复,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安全知识和信息技术水平,对防护措施漠不关心,片面认为学校信息安全是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有些学校也不重视高校信息安全管理,导致缺乏安全管理人才及专业指导,同时缺少信息安全系统规划和合理整体布局,风险分析不彻底,制定保障策略存在漏洞。
1.2 过分依赖软硬件技术保护。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如专业防火墙、专业的VPN 通道设置等之后,软件和设备防护能力提高,起到信息安全保护与防范作用。但是仍然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管理的意识不够,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还需考虑物理、技术、管理安全方面的因素。目前,高校在技术措施上投入大量经费,购买安全产品,却在管理措施上投入较少,过分依赖于硬件技术的保护。信息安全事件主要是人为的管理不善,管理意识的淡薄、条例的不健全、操作过程不当等造成的。
1.3 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但高校在信息化办公室人员配置上数量较少,专业结构不合理,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是购买安全软件装在服务器上。在服务器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通常采用与校外公司签订维护服务协议解决人员紧缺及技术问题,但因不是本校员工,难免出现因事务繁杂而导致责任心不强的问题,有所疏忽将造成重大的损失。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就是有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不是计算机或者网络安全专业出身,不能胜任专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部分人员不是信息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
1.4 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未配备专门人员,尽管部分高校制定了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但达不到信息安全的管理要求。根据信息安全现状和管理要求,各高校都应成立相应的安全组织、管理和技术机构,形成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同时,还有部分高校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几乎没有应急预案,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一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报告管理办法》,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未能起到预防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和消除事件影响的作用。因此,完善高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5 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有待提高。高校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权威性不足,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任何管理措施都需要执行力,尽管目前高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都普及了数字化,但由于信息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致使信息安全不被充分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和保障设备投入有限,设施陈旧,组织框架混乱,安全管理工作的分工不明,导致不能预防和及时处理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保证高校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2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2.1 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合理配置操作系统端口,详细设置防火墙,开放必须利用的端口,关闭其他不必要的端口;免费提供正版杀毒软件,供全校师生免费下载使用,定期修复系统漏洞,发送错误报告并进行分析处理,升级防毒软件,保障校内所有计算机的安全运行;安装与配置IDS 入侵检测系统,检测防火墙过滤后的隐匿攻击,安装漏洞扫描系统,内外兼防确保信息终端的可信赖性。
2.2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在了解高校当前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和风险,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现有信息安全管理现状,整体规划设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管理部门责权,对重点部门、重点节点重点进行安全风险的防控,有效确保整个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
2.3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管理。成立学校信息安全管理机构,采取激励政策,引进培养素质高、数量足的高水平网络、数据管理人才队伍,并培养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对全体师生进行信息安全技术培训,使广大师生熟练掌握日常的安全操作和系统维护,针对性的加强部门、学生内部安全意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教师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防御技能和安全保密素质。
2.4 提高高校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处理能力。信息安全事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的特征,甚至是具有灾难性和传播性的恶性事件。因此,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影响度、损坏度,并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各校要成立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小组,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落实相关处置人员职责,以加强预防为主,在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事件发生时,迅速实施应急预案,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妥善处理问题。在处理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要兼顾高校正常工作中对网络的需求,在有效控制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尽快恢复校园网络,避免影响正常办公。
3 结语
总体来讲,高校目前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已有的安全管理规章和制度只是一种局部的、事后纠正式的安全管理方式,要从根本上避免和降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的相关经验,制定一套适合本校的安全管理策略和措施体系。
参考文献:
[1]聂磊,刘小玲.浅谈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关键词:应急管理;常态化;法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317-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的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不仅重特大自然灾害连续出现,而且事故灾难频发,社会安全事件及其新的样态,如暴力恐怖事件也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和神经,给社会安全、应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就个体与个别地方而言,就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而言,应急突发事件毕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于是现在的应急管理,就出现了如钟开斌在分析目前的公共安全教育一样的情况:“在灾害发生后的非常态时期,通常会出现一段关心公共安全教育,注重了解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应急技能的短暂的关注期和热情期。灾害发生后,由于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击以及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容易形成强烈的‘聚光灯’效应,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很容易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公共安全教育也成为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的重点工作。在轰轰烈烈的抢险救援工作结束后的常态时期,全社会很快回归为不关心公共安全教育,不注重了解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应急技能的长时间的遗忘期和冷淡期。灾害结束后,随着相关工作由抢险救援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媒体对灾害和灾区关注度急剧下降,普通民众在经历了前期关注抢险救援的‘审美疲劳’以及对公共安全教育短暂的学习热情后,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此时公共安全教育很可能不再成为民众关心、政府关切、媒体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与看得见摸得着、轰轰烈烈、很出声很出彩的抢险救援这项显性工作相比,公共安全教育这项隐形的基础性工作显得默默无闻、不出声、不出彩,并且有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不容易得到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的重视。有些官员和民众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不愿意把钱用在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方面,‘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其结果是,公共安全教育往往成为一阵风,‘灾害来跟着来,灾害走跟着走’,无法持久和深入;全社会‘好了伤疤忘了疼’,缺乏深入反思和总结提高,未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1] 当突发事件再次发生时,我们又重复昨天的一切。
对待应急管理和安全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能让应急管理能够切实“应急”,不再疲于奔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应急管理既能治标,也能治本,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能胸有成竹,泰然处之。把全民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常态化和法治化,把政府应急工作纳入常态管理中,平时就做好各项预防和准备工作,努力提高处置和恢复能力。笔者认为,把应急管理常态化与法治化治理应是不二的治本之策。
一、把公民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常态化和法治化
公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效果。因此,发达国家不惜花费巨资对公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训。一些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设有教学培训机构,旨在推进全民减灾教育运动,提高的公民危机意识,增强灾害互助关爱精神。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对应急管理人员进行教学培训,在教学培训和实际工作中注重开展演练,以此来检验教学的效果。防灾安全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从小学抓起,把防灾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社会安全教育一般通过各种社区活动开展。
在日本,有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面向公众开设各种减灾培训、急救培训等课程。模拟灾害现场,让市民体验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破坏力。日本的防灾教育特点是,在点上抓学生教育,在面上开展国民防灾教育运动。把防灾应急内容融入到各门课中,使学生增强防灾应急安全意识,掌握应对各种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防灾实践能力,在灾害中实现“自救”。 一般在日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防灾减灾的训练,每年都有一到两次的防灾训练。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把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各地还建立了很多防灾安全科技教育场馆,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普及防灾训练和教育。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已对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培养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笔者认为,当前应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工作方案以及配套管理办法,建立公共安全教育的常态化法治化管理机制。同时,要提高公共安全教育在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使之成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具有约束性的“硬指标”,由此增强其对公共安全教育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把应急预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演练常态化和法治化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单位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
目前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一些必要的预案缺乏,如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时就缺乏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案,造成只能通过会议来应对突发事件。在一些乡镇缺乏地震应急预案,导致意料之外的地震出现时手脚无措。二是有些应急预案质量低,操作性不强。有的照搬照抄上级的、他人的预案;有的预案通篇都是原则性用语,上下一般“粗”,没有可操作的实际内容;有的执行主体不明,预案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三是应急预案之间缺乏衔接,协调性差。有的预案内容前后矛盾,应急响应级别和响应行为衔接混乱;有的预案没有征求部门意见和经过专家评审,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导致后部门职责交叉,意见不统一,产生矛盾。四是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滞后。有的单位将应急预案制定后就束之高阁,对预案中规定的处置原则、要求、程序及技能等不进行培训,更不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进行演练,使预案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有的在预案实施后发现有许多不适应之处,也不进行修订、完善,致使预案再次启动时出现问题。五是应急预案实施与现有投入很不适应。如预案中明确的应急保障,在实际中因财力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确保实现。此外,应急预案的修订、宣传、培训、演练和评估等也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培训与演练根本就没有。
为此,应急预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凡是与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单位都应参加到预案的制定中来,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完整地包含应急策划过程(风险评估,脆弱性分析,能力评估),应急准备过程(教育宣传培训和演练),应急响应过程,应急恢复,应急评估和改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急预案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编制的,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突发公共事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必须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我们不仅要对应急预案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而且特别要强化预案的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应急准备的重要环节,通过演练可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验证预案在应对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可以检验应急工作机构是否完整,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是否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否协调一致,从中找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应积极推进应急宣传教育演练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增强公众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反应处置能力。从日本的救灾应急经验来看,对中小学生和普通群众的应急安全素质培养,平时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当前,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注重预防,突出‘未雨绸缪,防范未然’的应急管理理念,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发生灾难的可能性,降低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 [2]预案及其演练就是设立、检验预防措施是否到位的重要环节。应当以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抓手,制定好、演练好应急预案,切实做好事故灾难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只有用常态化和法治化的办法加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工作做实做细,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三、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和法治化
加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职能,构建自上而下合理设置相应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尤其要改变县、区、镇、村基层管理缺失的状况。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明确社会各阶层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职责和具体途径以及所应扮演的角色,规范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社会公众的行为。将目前分散的应急指挥中心如供水、供电、燃气、交通等指挥中心或值班室进行联网,统一报警号码,采取“集中报警,分类分级处警,统一监督管理”的指挥模式。设立公共安全常设管理机构,促进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和有机衔接,全面控制各类安全隐患。以往应急管理多是“轻防范、重治理”,事前不认真防范,不认真准备,而将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到日后的处置上。对此,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和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主要公共安全资源投入和注意力放到事前监督检查上,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抽查来督促企业形成常态化的隐患排查机制、规范化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同时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引入群众参与,让广大群众和专业人士都参与到重点企业隐患排查、污染举报、督促整改上来,用官民的智慧共同来应对事故灾难。一定要把隐患和风险当事故一样认真对待,对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不力者,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者,应急准备和措施不充分者进行严格问责,方能尽量杜绝人为的公共安全事故,降低自然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
四、把应急事件的问责常态化和法治化
“官员问责制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主要体现在第63条,该条规定的问责方式是“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所列八种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官员问责制的实施效果不能仅仅取决于处罚的力度,最主要的是明确问责的对象和范围,实践中防止随便找个替罪羊的现象。官员问责制是柄双刃剑,用之不当反而会背离问责制的初衷。为此要加强问责制的程序化和法治化,从制度的角度追究真正的责任官员。从问责制的角度出发,向责任官员问责是应当的,但谁真正应被问责、还有谁应被问责应是每一次突发事件成功应对后都应值得深思的问题。《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官员问责制的规定还稍显粗糙、程序化和法治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以后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3]。今后我们应把问责的主体、对象、条件、内容、程序法治化,把领导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分清,被问责者心服口服。
另外,现有的问责制度,从《突发事件应对法》到《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都明显显示出对“问责”的规定都只停留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过程中企业、单位和政府应有责任。这种结果问责的制度安排使得突发事件发生前为应对突发事件应该做好的预防和准备工作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中,或者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这样该有的预案要么没有,要么就放在保险柜里,根本没有实战演练。该查出的问题和隐患依然故我,该准备的人财物与场地设施付诸阙如,强有力的统一的指挥系统更谈不上。事故就只能不可避免地发生,应对时就只有仓促上阵和手忙脚乱了。
所以应考虑用法律和严密的制度把政府和企业的保障公共安全义务在预防和准备应对的过程中固定下来,并细化到各个终端,对生产生活中各种风险实行常态化管理。实行问责制前移,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把事前预防各项制度的落实与否作为决定干部进退和企业前途的重要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好长期以来事前预防制度缺失和“落空”问题,有效降低事故灾难发生的机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政绩、企业业绩内容,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把安全规划和控制考核指标落到实处。”[4]对事故灾难预防和准备、应对纳入常态化管理,改变重应急轻预防的做法,事前就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否则,就会面临严厉的问责。这样才能切实避免重特大事故的频繁发生。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把应急管理相关的宣传教育培训、预防准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问责制度安排等常态化和法治化,我们在突发事件目前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四处救火,到处应急,把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让政府不管是平时的常态管理还是非常态的应急管理都让人民满意。
参考文献:
[1] 钟开斌.公共安全教育应走出“冷热循环”[N].光明日报,2013-04-06(8).
[2] 江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与启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4.
关键词:输变电企业;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M6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安全是形象、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品牌的理念已为大多数输变电施工企业和业主所共识。但是, 随着国家电网建设的发展,一方面, 各种新的工艺和装备在建设中将得到广泛运用, 许多安全管理技术新问题在不断出现, 输变电施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却提高缓慢; 另一方面, 投资方对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的控制力度日益强化, 输变电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目前仍停留在一个相对不高的水平。这些问题, 直接考验着输变电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能力。
一、输变电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
1、控制人的工作
在进行输变电工程的施工时,要坚持把人的工作放在工程安全管理的首要位置,要在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同时,加强电网安全与输变电设备的维护工作。不仅要科学的管理工程项目中的人,而且要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2、依法施工
输变电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要被提到法制的高度来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并且能够在输变电工程的施工中严格执行。与此同时,还要科学处理安全与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效益的关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能够依据相关规定及时处理。
3、安全第一
输变电工程的施工中,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积极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在工程的施工中,要严格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政策。安全管理机构在进行工程的管理时,要着力于控制和预防工作,堵塞一切安全漏洞,而且要分析研究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积极动员所有人严抓安全。
二、输变电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输变电工程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复杂,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很大,施工危险源非常多,不可预见因素繁多。
1、参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难。由于参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更换频繁,特别是一线施工人员通常只重视完成日常工作,未能树立牢固的安全生产观,难以保证持续的安全培训。
2、安全风险控制意识差。施工方案切入点不准或不按方案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监督不到位,控制不力,违章现象严重;项目部对施工现场安全没有绝对把握,特别是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防范措施、重要控制环节与对策以及应急预案等内容不能严格落实。
3、安全责任履行难。由于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施工时间紧张,产生安全与工期的矛盾,而且存在盲目赶工期而忽视安全的情况,施工人员遵章守纪自觉性差,淡忘自己的安全职责。
4、外部环境复杂。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恶劣,工程协调难度大,为缩短工期,客观上增加了安全压力和安全风险。
5、重大危险源多。基础作业安全风险大;构架吊装工作易引发群伤群亡事故;机械设备数量多,情况复杂,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用电设施不规范,容易导致触电伤害;扩建工程与运行设备联系紧密,临电近电作业多,安全措施复杂,容易因误碰误动引发电网事故。
三、输变电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保证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是这一目的的根本要求。要清楚的认识到安全是效益的保障,因此在施工工程中,安全管理人员要正确处理好输变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安全的关系,做到安全与效益并进。
2、落实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才能做到管理有制度可依,责任有据可追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职责落实到输变电工程施工的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各负责人的职责、权利,做到施工的每个环节有人到岗,职责到位,将责任明确化、权力规范化。安全管理者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现场实际的安全生产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2)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是预防为主管理方针的要求。按照安全管理的需要设置输变电施工组织管理体系,设置安检人员,加大对施工流程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作业。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的配置,安检人员要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指出施工项目安全措施不落实,人员不到位的现象,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不断完善和规范安全防护设施,狠抓杜绝隐患工作,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3)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输变电工程施工的基本安全保证,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是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把管理人员的安全思想理念与管理水平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使他们在工作中时刻关注安全,将被动地保证安全生产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3、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1)控制人、物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忽视和不端正的态度等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因此,要不断加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的定期检查,保证安全的生产状态。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消除施工过程中的隐患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2)建立事故应急方案。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可以降低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负面影响,减少伤亡。必须建立应急预案的制定小组和事故应急体系,落实相关部门职责,进行危险事故的预测和风险分析工作,根据施工现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部位和环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
(3)搞好施工组织管理。为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安全管理条例执行。坚持人本管理的原则,激发员工的潜能。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保证员工的休息。提高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标准化水平, 提高现场安全控制能力, 实现安全目标管理。查处违反规定的作业行为,搞好施工组织管理的工作,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4、抓好岗位技术培训,安全教育预防为主
输变电行业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所使用的材料、设备都在发生一些变化,施工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掌握新的信息,将会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再加上输变电施工企业不同人员的知识结构本来就存在差异,这些因素要求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技术培训,更新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施工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培养安全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达到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目的。同时,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必须制度化和常态化,那种为应付检查搞突击培训的做法很难真正收到实效,所以应制定周密的培训教育计划,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考核,取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后才能上岗操作。而对新招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才能安排施工工作。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必然对输变电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工业现代化飞跃发展及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识。输变电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入手, 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 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能真正得到控制, 确保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确保员工的生活幸福。
参考文献:
[1] 赖文斌.浅析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与目标控制的统一性[J]. 重庆输变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