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第1篇

一、重视控制变量法运用,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知识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前一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教师在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解题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在进行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引导学生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就需要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以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此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办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教师在实验中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以使学生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那么,又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办法就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又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需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就要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如何控制不变?办法就是要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办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再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强变等等的影响因素,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教师要重视此法的运用。

二、重视类比法运用,引导学生在逻辑推理中掌握知识所谓物理类比法,是指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物理类比法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法,可以有效地把验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想的火花,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如在“电压”一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如此,学生就很容易通过这种类比的学习方法,理解了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很多,如把声波跟水波类比,把学习电磁感应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和农民用镰刀垂直地去割水稻这样一个动作相类比……等等。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得良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第2篇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验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和载体。加强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加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同时更能促进智能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二,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

随着“普九”工作的开展,使各校都建成了了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仪器,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但是在我们农村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客观条件制约,致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

2、因教师、学生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使物理实验不能正常开展。

3、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实验习题化,变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

4、教师预先选择好实验仪器,设计好实验步骤,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模式进行实验。

5、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

6、学校缺少对实验研究与开发的团队。

7、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处理不恰当,全盘用课件代替实验。

8、学生存在着害怕心理.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办学条件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农村中学物理实验仪器、实验设施极度缺乏,虽然部分学校经“普九”对物理仪器进行了配备,但部分易损易耗仪器得不到及时修理或补充,致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或很少开展;另外,农村住校生多,布置课后回家准备的材料经常做不到;班额过大,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做起来很难,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已有器材也存在老旧,无法正常使用等等问题对我们实验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第一,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实验素养参差不齐,实验技能技巧、设计实验的能力不强,部分物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实验培训,没有实验操作经验。有些教师虽然经过正规实验训练,但不善于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第二,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开展实验教学。这主要表现为:①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不如做实验练习题”;②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考试时又很少考学生实验操作,即使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查也不影响笔试成绩;③认为物理现象简单、司空见惯,没有重做实验的必要;④有些实验以前做过,但效果不好,不愿意设计新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学;⑤有些实验准备费时,不愿意多用时间去准备;⑥有些教师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损坏仪器;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学习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以多媒体为主的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喧宾夺主,使个别教师产生依赖心理,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就丢实验教学。

第三,有些教师因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从而不愿意钻研实验教学方法,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从目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队伍来看,呈现专业化教师偏少,而且课时负担过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实验教学。

(3)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

很多学生由于对实验器材不太了解,往往怕弄坏,存在着害怕心理,所以在实验课堂上,表现得紧张、不敢动手、怕弄坏仪器,这给实验教学带来了障碍,从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老师怎么说, 他们就怎么做,解决问题束手无策,害怕教师提问, 甚至回避老师;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不遵守规则,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造成仪器损坏,从而影响实验正常开展。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成就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改变农村实验教学现状的对策:

1、建立健全学校对实验教学资金的投入制度,在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实验教学,并由各级部门监督落实到位,确保专款专用。,更新仪器设备及定期补充易耗品。

2、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管理监督制度,并有专人负责落实到位,而不流于形式。使物理实验保质保量的开展。

3、利用星期六星期日两天时间安排学生收集一些实验用的物品如废旧材料、玩具、生活物品、废旧的材料、毛边材料等。使用生活物品、废旧的材料、毛边材料、人体或人体局部、儿童玩具等做物理实验开发低成本的实验。

4、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教研活动,或教师的专项培训,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提高物理老师的实验教学技能,使我们实验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5、建立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教研团队,定期开展实验教学研讨会,解决在平常的物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 实验资源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高中物理教材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演示实验就是“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有许多新版本的教材都对这一实验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电容这一物理量的内涵,并通过观察电容器的充电放电现象来明确电容器所具有的储存电荷的本领。通过沪科版的新教材来了解并解析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高中物理的实验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有关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并且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基本的实验步骤与技能从而发现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做实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来说,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这就要求学生拥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高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设计实验方案,二是对实验器材的选择,三是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四是对实验误差的分析。

(一)设计实验的步骤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教材中所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项目,是整个实验的中心,在明确实验目的后,根据所学的实验原理,实验室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和老师的指导,完成实验。

2、要选择可行的实验方案

由于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有好几种实验理论作基础,所以会出现多种可选的实验方案,我们要依据四点来选择可行性的实验方案。一是要有科学性:实验方案要有科学理论作为依据,符合物理学基本原理;二是要有可行性: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出现安全隐患,导致器械和人身受到伤害;三是要有精确性:任何实验中都会伴有一些误差,当然,我们要选择误差小的实验方案;四是要简便、直观:实验设计方案要方便操作者操作和读数,对数据进行整理,这就要求所选方案要简洁直观。

(二)选择实验器材

拿电学实验为例子,电学实验的主要器材包括:电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导体等器材。那么在选择器材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四点因素。一是安全因素: 在正常使用电源、电阻、和电流表的时候所通过的电流不能超过所允许的最大电流;二是:误差因素:选用电流表、电阻和电压表应选用尽量减少误差的;三是方便操作:选滑动变阻器的时候要求即能满足实验要求又能方便调节;四是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要注重实验的实际操作性,搭配好电源与其他用电器材。

(三)处理实验数据

1、直接比较法:有些简单的实验可通过对其物理量的直接测量就可得出实验结果,就可以使用直接比较法来处理。

2、平均值法:一般在同一y量环境下,所测得的物理量的值都不尽相同,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比较适合平均值法的使用,这样会更接近真实值。

3、列表法:把在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列成表格,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

4描迹法:“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通常采用描迹法。

(四)分析实验误差

首先要找到实验误差的来源,并且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的合理处理来减小实验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一是在实验前仔细地校准测量表,二是要选择适当量程和精确度的电表,三是通过完善实验步骤和方法来减小误差,四是多求几次平均值,五是对实验数据的恰当处理。

二、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环节,由此看来实验资源更是重中之重。目前,物理基础教育题材的改革的重要难点就是科学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最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增加见识和知识根据教材设计相应的探究性课题,带领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物理的应用非常地广泛。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实践中和科学研究领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问题的研究,在传授课本中的知识理论的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与同伴合作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索的能力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他们今后在科学探索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总 结:通过解析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独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创新教学 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来说,依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作为教师必须敢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提高物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按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再是一味的教师说教,教师应该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探究式教学就是应对新形势下物理教学的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转变思想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教育制度和教学现实状况的限制,以往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至于教授的内容、方法、形式都是有教师直接决定的,学生只能是一味的跟随老师的步伐,在教学的活动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和聆听,几乎没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发表意见或建议的机会,在此环境下,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扼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始探究如何最大化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已经不在是分数,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采取主动的受教,让学生敢于尝试,亲自动手,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开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学,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期盼,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的内容,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有兴趣,喜欢上探究问题和主动分析问题。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而学习兴趣的激发途径很多,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刺激,让学生在课堂上精力充沛,对问题充满好奇要想实现探究式教学,就必须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猜想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到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又说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科学的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这是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猜想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教学中提出问题:“一件湿衣服在变干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衣服上的水份的蒸发的快慢往往是不一样的,那么,水份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怎样做到使这件衣服干的快一些(也即影响衣服上水份蒸发快一点的因素是什么?)。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提出了以下一些解释:

(A)晾在有阳光的地方干得快;

(B)夏天比冬天干得快;

(C)用熨斗加热干得快;

(D)通风的地方干得快;

(E)电吹风吹干得快

(F)把衣服展开干得快

(G)干燥的天气比潮湿的天气干得快

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跟气压有关的猜想,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酒精泼在衣服上比水泼在衣服上干起来要快,这现象是否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也有关系呢?我分别把学生提出的假设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

又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要使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时物体的位置,学生在学习物体在光屏上成缩小像的基础上,知道了物体可放的位置还有四种情况,因此学生分别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上;

(B)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物体放在焦点上;

(D)物体放在焦点以内;

以上学生提出的几种猜想是否都能使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必须要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是否是正确的。

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大胆猜测实验的现象,实验后,发现有的猜想是不科学的,这时我给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刚才的猜测想象缺乏科学根据,因此是错误的。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猜测勇气和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猜测勇气和想象力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应该是科学的、积极的,最终要把他们引向科学的创造。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中的实验规律,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落实素质教育,整合启发性和探索性

初中物理教学要想实现有效的探究式课堂,作为物理教师必须给与足够的和清晰的认识,转变固执的滞后的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践行启发性和探索性的统一。探究式教学,前提是有探究的问题和知识,这需要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巧妙的设计,探究式的问题设置除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之外,还要能挖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和探索精神,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探究性,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评析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的几种实验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物理 科学探究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初中生刚开始对物理的学习还很有兴趣,但随着学习进程的继续,这种兴趣逐渐减弱,单一的讲授、无意义的记忆、沉闷乏味的课堂,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物理教学要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就必须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探究型学习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索者,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热忱程度及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热情中学习物理。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无法理解物理所说的情景,而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组织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所以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其学习能力。

1.通过生活事例或实验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蜡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又如上“动能和势能”一课,探究动能概念和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引入课题用了这样一个对比事例:首先,让一位同学上来帮忙,当教师抛出一玻璃小球时,要求他用手接住(抛出的小球速度可适当快些),然后换用弹弓将同一玻璃小球弹出,问学生敢不敢再用手接住它,学生显然不敢,教师直接把小玻璃球弹入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中,橡皮泥中弹出一个深深的洞。这一对比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引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了动能的概念。

2.以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①首先剪出3张尺寸相同的长方形硬纸片,并分别将打印出来的黑体的“日”、“田”、“申”3个字粘在硬纸片上,注意3个字中间的一横要在同一高度上。②从纸片中间把字剪成两半,留着上半部分。③把上半截纸片用橡皮泥竖直地固定在一平放的镜子上,问能从镜子中看到什么呢?学生通过对这一实验现象的观察,初步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了了解。又如在《焦耳定律》教学中设计这样两个情景:①将没有通电的电烙铁接触火柴,观察到火柴不燃烧;然后将电烙铁通电1分钟,再接触火柴,发现火柴马上被点燃。②让学生用手直接接触5号电池正负极,问手有什么感觉?演示后,学生没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手拿导线直接接触5号电池正负极,过十几秒钟学生烫得赶紧把电池扔了。这些直接感受为学生学习理解“焦耳定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3.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教师向学生另外提出要求,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何新发现?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怎样探究?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吗?通过实验能找出实验结果吗?结果,有的学生发现凸透镜的镜面总有一个倒立的一个正立的像,想知道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如果凸透镜不小心打碎了一部分,还能成像吗?如能所成的像还是完整的吗?有的学生说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与凸透镜的表面积有关吗?探究问题的情景源于课本,探究的问题又不拘泥于课本,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够适度探究,但又不过分拔高和放任,促进了教材、学生、探究活动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认知冲突,调动探究热情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他们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往往会对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有特色的事物抱有很大的兴趣和好奇。通过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意想不到的情景来激发认知冲突,可大大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八年级的“气体压强”,对于固体、液体产生的压强学生都能较明显地看到或感觉到,而对于气体压强产生极其威力学生却不易感觉到,在这节中可以特意安排一系列“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首先将已装有一熟鸡蛋的广口瓶展示给学生看,他们觉得奇怪:鸡蛋比广口瓶的瓶口要大,它是怎么掉进去的?况且鸡蛋是完好无损的。他们疑惑,他们讨论、他们猜想。接着老师表演给他们看,令他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大气压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现形了。接着老师又问:有什么办法将鸡蛋完好无缺地拿出来?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答案五花八门。最后,老师把装有鸡蛋的广口瓶放入密闭的罩内,抽去罩内的空气,鸡蛋又掉出来了。实验使学生惊讶不已,还是大气压大显神威!这就是神奇的物理,这就是物理的奥秘,这就是物理的魅力所在!这样一来大大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安排了一系列实验“覆置水杯”、“巧断竹筷”、“水漫金山”、“杯吃气球”、“喷泉奇观”以及课本的分组实验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大气压强确实存在,而且威力还挺大,并利用身边的器材探究大气压强的一些规律,使他们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情感。

三、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金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大家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合作探讨出最佳方案。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观察重点,以便学生及时把握实验关键。课堂实验导入时,教师能启发学生观察,恰如其分地介绍一下实验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其观察现象后得出的初步实验结论,并引出相应的问题,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四、渗透STS教育,让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不仅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而且要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许伟忠.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物理教学探讨,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