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的重要任务

德育的重要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的重要任务

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将物理教育教学与培养学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

关键词: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历史的发展已以证明自然科学与伦理道德不可分,将来更会证明艺术与人文素质关系更加密切”,在季先生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二字不是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而是体现在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分化加剧,但同时又以高度综合化,这对人们的学习能力与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需要多元化发展,不仅仅拥有物质财富就行了,更需要的是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追求的是求善求美,是人心灵的呼唤、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

    目前,在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中,以经济的眼光为标准,强调了学习的升学功利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文素养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从学校的角度看,受社会现实功利性驱动,更多地看到或强调考试的应  试价值,甚至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目标。学生整日忙于各种练习考试,淹没在题海之中沦为了“解题机器”、“考试机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等等。这些来自社会的功利性评价,让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举步为艰。另一方面,当代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前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缺乏人文化的手段、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意到“教书”,却没有看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育人”。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

 二、新课标的推行,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机遇

    新《物理课程标准》把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这是对现代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物理学的本质在物理课程中的反映。新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让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物理学的趣味性(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身边的问题)、实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物理学的内在价值(利用科学方法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进行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物理的人文价值,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物理学史的启示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不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内在人文素养。例如,八年级物理引言部分读一读“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就是很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学生一方面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着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又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一章“声现象”:“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这也许使她显得平凡;声音在很多方面丰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又映射出她的奇特”。 “物体的运动”用诗人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第一块田径金牌的飒爽英姿令人自豪。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快乐的旅行,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愉悦,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光的现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

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度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现象;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会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创设人文课堂。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平等的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学习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健康迅猛发展。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倡导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5.课外实践的拓展,人文素养的催化剂

     教材编排中十分主意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在WWW及信息库的基础上,要近一步向学生介绍物理与交通、物理与通讯、物理与能源、物理与材料以及物理与其它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像古代的一些用具中也内涵了深厚的人文气息,适时配合教材让学生课外去收集与查阅有关资料并利用其来介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催化剂作用。如欹器盛水“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种研究物体重心位置变化的实验,对提高物体稳度的研究很有科学价值。古代陀螺,酒胡子(即不倒翁)也是类似研究重心位置的器具。学生在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中受到熏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激起对古代器皿的“情”,视其已不是无生命的摆设,以后每次参观博物馆等看到此些文物都会自然视其为有生命之物,对其充满了“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我的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6.从物理试题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深入改革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人素养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习题的设计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出现了大量富有人文气息的好题目,尤其是在中考当中体现得很充分。列举两道题目:

    例1:(教材P120)唐朝大诗人李白根据北魏散文家郦道元“早发白帝,暮宿江陵”的句子,写成千古名句:“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请估算出该船的平均速度。

本题巧妙的借助于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出速度之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例2:(2008镇江中考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现场,废墟下的被困人员往往用砖块敲击周围物体求救,这是利用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地面救援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利用撬棒来施救,是因为撬棒是         (省力/费力)的杠杆。

本题不仅考察了声学和杠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能激发起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此类题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一旦学生领悟到物理内在的美,就会在学习物理和解决物理问题中,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精神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中国是个文明的古国,一个文明古国的教育要传承华夏传统,纳四海文明。新《课程标准》把物理教学中要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列入目标,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通过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内在人文素养。

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2篇

妊娠后要求终止妊娠的原因很多,现将收住1例孕5+月要求终止妊娠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5岁,自述停经5+月,要求终止妊娠。入院后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正常,宫底位于脐平。胎位头位,胎心音130次/分,律齐,内诊检查宫口闭合,血尿化验无异常,B超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临床诊断:孕23周,孕4产3存3,即行利凡诺尔引产术,羊膜腔注射利凡诺尔100mg,96小时仍无宫缩及阴道流血,流水,考虑引产失败,内诊检查,宫颈外口松弛,内口质硬,闭合,B超检查提示胎儿存活,故行药物流产,口服米非司酮1人份后有不规律性腹痛,6小时后腹痛消失,米索前列醇1/4片放置后穹窿,6小时后重复1次,此后发生剧烈腹痛,呼吸困难,呛咳,寒战,心悸等不适,给吸氧后症状消失,子宫软廓消楚,第2日B超检查胎儿存活,羊水量4.9cm,考虑药流失败,家属坚决要求终止妊娠,复查肝肾功无异常后行第2次利凡诺尔引产术,同时肌肉注射乙稀雌酚4mg,一日一次,共3次,增加子宫敏感性,48小时后分娩一男死婴,胎盘胎膜剥离不完整,常规治疗3天后行清宫术,共住院12天痊愈出院。

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无痛人流术; 健康教育; 重要性

近年来无痛人流的广告屡屡出现在电视上和街巷中,很多育龄妇女和女性误认为人工流产是一件轻松、安全的事,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所以,让无痛人流患者全面了解手术给自己身体带来的伤害,积极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不断提升女性自我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1 现状与危害

现实社会人流行为已十分普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痛人流为受术者带来了福音,就象“睡了一觉”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因此许多育龄妇女,就误以为人流对人体及有伤害。实际上,虽然无痛人流术手术小,较安全,时间短,但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手术,也会给受术者肉体上带来较大痛苦。人流是一种消极的、迫不得已的终止妊娠方法,只能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绝不能作为避孕方法的补充,甚至当作常规的避孕方法。因此,育龄妇女应充分认识人流术带来的严重后果。相关部门对不同对象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性健康等知识的教育,提供咨询服务,转变人们对人流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努力降低人流率。

1.1性知识贫乏

笔者调查2005年11月~2007年3月期间,来我院做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对象计272人。调查采取询问登记方式,直接了解手术对象对有关医疗保健和避孕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仅有10%的人知道妇女最易受孕时间为两次月经中间或者经前14天, 而90%的人对生理、生殖知识一无所知。有资料表明,当前婚前妊娠及人工流产的比重有逐步增大, 年龄低龄化的趋向[1]。

1.2人流并发症多

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一是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出现心动过速、心率不齐、血压下降、头晕,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抽搐等。二是吸宫不全,可能有部分胎盘或胎儿残留。三是子宫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此外,还有生殖系统感染、羊水栓塞等。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是月经失调,少数患者术后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较多的患者术后出现经量增多。二是宫颈或宫腔粘连。宫颈粘连可致宫腔积血,临床上表现为月经量过少及周期性腹痛等。三是多次人工流产的妇女,当再受孕时容易发生胎盘粘连不下、前置胎盘等,引起临产前或分娩后大出血;还可因多次人工流产引起宫颈内口机能不全,易致早产或晚期流产。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不少女性人流手术后,得不到休息,这对于她们的健康极其不利。此外,人流作为一种手术,也会导致3%的患者发生继发性不孕等症。

2 受术者的心理护理

人工流产使患者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一个生物、社会及情感方面的快速变化,表现为术前焦虑,受术者对手术耐受性降低,增加手术时间和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3]。所以医务工作者在人工流产手术前后与受术者进行平等亲切的交谈是非常必要的。

2.1 术前护理

因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内疚的心理症状,在门诊预约手术时,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告之患者术前应注意的事项。如:术前应禁食、禁水4~6小时,手术当日来院的时间及所需物品,并简要介绍手术的过程、麻醉方式等的问题,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负担,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为防止患者忘记对术前、术后应注意的事项或记不清而耽误手术,我院专门将以上内容制成卡片说明清楚,这样不但保证了患者安全,也保证了手术的按时顺利进行。手术当日,护理人员认真阅读病历,了解孕周长短、胎囊大小、有无胎芽,宫内有无节育器等,以便在术中与医生核对,避免疏忽给患者带来痛苦。

2.2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将患者领入手术室的同时,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多与患者交谈, 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并讲解静脉全麻的方式,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主动配合医生、麻醉师进行工作。设专人守护在手术台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及药物反应,防止患者在全麻下无意识的活动、躁动而并发子宫穿孔及坠床等事故。台下巡回者应认真检查刮出物是否与病历相符,并与手术者核对,防止发生漏吸等。

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转回观察室休息, 在麻醉未完全清醒前保留静脉输液, 观察病人的自主呼吸及生命体征。为防止发生术后子宫出血过多或迟发物过敏反应,事先应做好抢救治疗准备。术后30分钟患者一般能完全清醒,这时可停止静脉输液,并再次向患者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叮嘱家属协同配合。

3 体会

加强对育龄妇女节育避孕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对无痛人流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焦虑心理[4],使患者在轻松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在术后能主动进行自我监护,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举增强了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马海根.预防青少年未婚妊娠及人工流产行为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8,19-21.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00.

3 彭玲,蔺玉红,徐红梅.人工流产综合症的调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66.

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柔韧训练 古典舞教学 重要性 训练技巧

在古典舞教学中,必须要进行神韵教学课程,神韵就是身法和韵律,神韵课程中形、神、劲、律的学习,都对身体的柔韧性有较高的要求。舞者的身体柔韧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把古典舞完美的演绎出来。如果身体的柔韧度不够,极有可能把“舞蹈”演绎成“手舞足蹈”。进行柔韧训练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这样才能使训练起到更大的效果。

1.古典舞教学中柔韧训练的重要性

1.1 进行柔韧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典舞动作要领

古典舞动作要领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古典舞首先注重舞者的动作与意念相互融合,再者强调所谓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意境,如果舞者没有进行过良好的柔韧训练,比如一些成年以后才开始学习古典舞的学生,对各项动作要领的领会也许足够深,但他们却很难把古典舞各项动作做到标准。在古典舞教学中,教师的要求一般是:干净利落的完成快速动作;圆滑贯通的完成慢板动作。学生只有进行良好的柔韧训练以后,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一要求。

1.2 进行柔韧训练可以为学习古典舞速度素质打下基础

古典舞速度素质大体上和其他舞蹈速度素质要求一样,速度素质第一是指舞者的思维反应速度以及动作反应速度;第二是指舞者的动作速度,也就是舞者完成一个舞蹈动作的速度;第三是舞者的移动速度,也就是舞者在一定时间内快速移动的速度。进行古典舞学习,学生必须要掌握速度素质。在表演古典舞时,舞者的这一素质一般体现在对舞蹈音乐的反应上,速度素质好的舞者,他的动作反应有的时候甚至比其思维反应要快,这是因为他长期进行良好柔韧性训练的结果。由此可见,进行良好的柔韧训练可以为学习古典舞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柔韧训练可以提高古典舞教学的质量

古典舞教学中,纵观绝大部分优秀的学生,他们可能缺乏音乐天赋,也可能对音乐知识学习不够完善,但是他们的身体柔韧性都非常强。在古典舞教学中,声韵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声韵课程中,学生的核心训练就是柔韧训练。因此,柔韧训练可以保障古典舞教学的教学质量。

2.柔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的训练技巧

经过长期的古典舞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古典舞教学中柔韧训练的几点技巧:

一、在进行柔韧训练前,要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一般指的是在深呼吸使腹部鼓起后,从头部开始,到脚掌结束,将全身的肌肉简单活动开,也避免训练中拉伤。训练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时间大约十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短则身体肌肉没有完全苏醒,时间过长则会消耗过多的体力,不利于后面的柔韧训练。

二、要注意训练量适当,循环训练。在柔韧训练时,不能让学生过分的追求爆发力,过度的消耗体力,在训练前期,进行少量的训练,再根据学生的训练进度,逐渐的加大训练量,当然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身体承受能力来分别对待。柔韧训练还要循环性的进行,避免某项训练一直不练,身体的柔韧性降低。

三、在柔韧性训练时讲究动静结合的方式,但是动作静止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秒左右最好,静止拉伸身体肌肉后,停顿几秒,再进行动态训练。

四、进行全身柔韧性训练,切忌单单训练身体某一部位的柔韧度,这样就会使身体显得很不协调,跳出的古典舞也就会失去应有的美感。

五、对于训练中,学生一旦发现自己身体出现问题,就要马上停止训练,向老师说明并找出原因,改变训练方式或训练量,直到身体能够适应。

掌握正确的柔韧性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肌肉、韧带、肌腱等的伸展性大大增强,也能避免学生在训练时造成身体损伤。

3.总结

柔韧训练是古典舞教学的基石,提高学生柔韧训练的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古典舞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柔韧训练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训练技巧,可以降低训练难度,避免训练时身体受到损伤。

【参考文献】

[1]王喜伟. 对中国古典舞柔韧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1(19):99-100.

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

一、教师应有创新意识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的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守旧,要打破框框,敢于创新。”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在教学中应有意培养学生具有谨慎进取、探求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摒弃粗暴畏缩、拘谨动摇、怯懦自负和自卑等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创造型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在学习动机上,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把握了创造型学生在学习点,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得到创新锻炼。教学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

3.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中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的有效方式。

三、教师应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

1.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教学生做“人”,教师自己先要努力做个好“人”。身为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勤于思索,充实精神。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要读一些思想文化书籍,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更新知识、更新自我,关注时代前沿的发展动向,以达到教育本身的超前性要求。试想一下,一个或自卑、或颓废、或偏激、或消极、或冷漠、或固执、或不诚实、或缺乏自尊的教师,又如何能成为学生的模范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要做到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要因材施教,首先要能识别人材。教师惟有炼就“火眼金睛”,才能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结构。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