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贯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各学科教学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恰当地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是紧密性原则。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它既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既不能只讲知识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只顾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知识的传授。教师为完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的任务,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逐一列出每一章节的德育渗透点,以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
二是规范性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另外,语文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也作了具体规定,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综合德育大纲,各科教学大纲及教材,找出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使之成为语文常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使这种德育渗透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适宜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而要注意提高渗透的适宜性。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教育产生的综合作用,采取适宜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来渗透。教师要注意德育过程之间的联系,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使德育渗透取得最佳效果。
四是适度性原则。任何事情都要讲适度,德育渗透亦然。在学科教学中,只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只顾思想教育,不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德育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德育因素的渗透,又不可冲淡和忽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五是适时性原则。除了渗透点外,渗透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德育渗透不是在必要而必需的时候进行,就会削弱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感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说思想内容是内核的话,语言文字就是它的外壳。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态度都寓于语言文字中,尤其是思想很强的政论、杂文、散文等,其思想内容大多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使学生真正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是运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挖掘艺术形象的价值并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把学生引入艺术境界,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是通过分析主题思想进行德育教育。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思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训练项目,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为它是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思想评价。因此,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作者思路,写作意图,从而领悟主题内涵。
四是用情景教育来引起学生共鸣。情景化教育是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的方式。要使学生“心动”而产生情感,教师可选择一些感彩强烈的文章,先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时完全进入境界,绘声绘声地把学生吸引到课文里来,使他们在特殊的情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五是用自我教育来深化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般可通过两个途径:第一、通过作文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注意选择有利于进行德育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正确的构思立意。第二、运用演讲进行自我教育。许多教师坚持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尽管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但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明白身教的作用。只有教师政治方向端正,对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教师素质过硬,师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第二政治课”。在进行德育时,不能不顾及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课的德育应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应象细雨润物一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活动。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水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徐广智,王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1,(07).
关键词:植物;植物配置1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一)城市生态环境中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它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
(二)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
2 树种选择配置
2.1 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
2.2 依据气候特点和具体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3.1 配置原则
3.1.1 整体优先原则。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
3.1.2 生态优先的原则。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1.3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效果,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方法
3.2.1 孤植。园林中的优型树,单独栽植时称为孤植树。有时为了构图需要,增强繁茂、茏葱、雄伟的感觉,常用2株或3株同一品种的树木,紧密地种于一处形成一个单元,在人们的感觉宛如一株多杆丛生的大树。孤植树的种植的位置要求比较开阔,不仅要保证树冠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且要有比较适合观赏的视距和观赏点。
3.2.2 对植。对植的作用:在构图上形成配景或夹景,起衬托和烘托主景的作用。对植树的选择不太严格,无论是乔木、灌木,只要树形整齐美观均可采用,对植树附近根据需要还可以配置山石花草。对植树的树木在体形大小、高矮、姿态、色彩等方面应与主景和环境协调一致。
3.2.3 丛植。丛植在园林功能和布置要求上与孤植树相似,但观赏效果则较孤植树更为突出。作为纯观赏或诱导树丛,可以用2种以上的乔木搭配或乔木灌木混合搭配,有时亦可与山石、花卉相结合。丛植的配置方法通常有2株配树丛合、3株树丛的配制、4株树丛的配制、5株树丛的配制、6株以上的配合。
3.2.4 群植。用数量较多的乔灌木配植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称为群植。丛植形成的树丛中灌木一般在20株以上。树群与树丛不仅在规格、颜色、姿态上有差别,而且在表现内容上也有差异。树群表现的是整个植物体的群体美,观赏它的层次、外缘和树冠等。树群的培植因树种的不同,可以组成单纯树群和混交树群。
3.2.5 列植。列植的树种,从树冠形态上看最好是比较整齐,枝叶疏稀、树冠不整齐的树种不宜用。列植范围加大后可形成林带。
参考文献
1、要针对学生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清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2、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笔者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笔者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笔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3、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结合生物进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师就不应停留在仅仅说“这是唯心主义”、“这是唯物主义”的生搬硬套之中,而应该把握甚至诱导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然后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已思考、相互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导入 教学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整节课提供良好的铺垫。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围绕对话、文章这个整体,来研究导入的方法,决定导入的取舍,它具有鲜明的导向型。导入选择的角度,采用的方法,甚至运用的语言,都应该紧扣对话、文章这一整体。
2.生动性原则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保证对话和文章的导入生动有趣,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备兴趣课,在不超越教材、不违背文章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适当的整合教材内容,力求从对话、文章中发掘出新的、有趣的、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3.具体性和启发性原则
也就是说导入的方法必须运用学生能接受、能理解的感性形象,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它的具体、实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启发性”主要是指导入的方法必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启发和带动学生自己想、自己说。
4灵活性和时效性原则
教师不可把事先备好的方法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可适当地抓住时机,把即时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灵活、巧妙地用来导入对话和文章,这样更加自然、形象和逼真。“时效性”是指导入的时间简短、不能过长,但必须有效果,能达到导入的目的。
二、几种常见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最常用且最容易承上启下的一种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中,或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教材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文章的编排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因此,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已学过的、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上9A Unit 5的第二课时之前,笔者就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问学生:“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udrey Hepburn?”学生回答:“She is a great beauty, a great actress and a great humanitarian. She is famous not only in the USA,but al so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笔者接着又问:“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Audrey Hepburn?”学生齐声回答:“Yes.”笔者接着说:“Now let's have a further study about her.”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使学生入题、知新,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2.情境导入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快地进入课文角色中,进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Who stole the necklace”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Who stole the necklace》的动画视频,在学生观看课文动画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What was there a son that the inspector think it was very strange?”“Who was the thief of stealing Mrs. Green's necklace?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课文的动画视频。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全文内容后,也能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3.故事导入法
中学英语课文的选材大多以故事呈现新的语言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或利用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A famous Person”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课前了解马克・吐温和比尔・盖茨的生平事迹,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让英语基础好的同学讲述有关马克・吐温和比尔・盖茨的故事。在讲述故事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和句型进行表达,还要求其他学生聆听故事的梗概,并记录讲述者所用的语法,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4.悬念导入法
疑问是学习的起源,有疑才会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巧设悬念,使学生思想产生波澜,激起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9A Unit 6 Murder in Valley Town的时候,笔者说:“There was a murder in Valley Town. Do you want to know who was murdered?Who killed him/her?Why did he/she kill him/her?”学生本身对疑案故事就比较感兴趣,经过教师的设疑,他们揭晓谜底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新课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开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式多样、富有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置疑问,以强烈的感彩构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管理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62-01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遵循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因素,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评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
一、学校体育管理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学校体育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学校体育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它既可保证学校体育管理者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又可以维护和保证学校各类体育活动正常合理地进行。
(二)有序性原则。学校体育管理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计划、实施、检验,也反映了管理活动的有序性。不论是学校体育工作,还是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在实施管理时,都要按照这三个基本环节进行。
(三)整体性原则。学校教育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它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学校体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系统,它自身又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形成了学校体育管理的整体,为完成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服务。
(四)教育性原则。学校体育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学校体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体现在学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方面。学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在管理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五)有效性原则。贯彻有效原则要求在实施学校体育管理时,对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上述各种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组成了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体系。这些原则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工作实际,有效地加以运用并使之具体化。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是指完成学校体育管理目标而采用的管理手段和途径。常用的体育管理方法有:行政管理、计划管理、宣传管理、法规管理、质量管理、民主管理等。
(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的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它是由行政管理系统采用命令、指示、规定、决议等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
(二)计划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体育计划就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设计。因此对计划一定要进行严格管理,要革除办事无一定计划的自由主义倾向。
(三)质量管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学校常见这种标语口号。学校体育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服务,既是百年大计,更要追求质量。质量管理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训练质量以及一切为培养质量服务的,离开质量谈学校体育、谈管理都毫无价值。
(四)法规管理。法规管理就是通过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等体育法规为手段,调节各种体育关系,以保证和促进体育发展的管理方法,法规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还包括相应的司法和仲裁工作,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五)民主管理。管理就是“服务”。学校体育管理是为教师的教和导,学生的学和练创造有利的条件。科学的管理是民主管理,从爱护人出发去管理人。
(六)宣传管理。宣传管理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使人们围绕着共同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方法。在体育管理中,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形式的发展,认真研究存在于体育工作人员思想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怎样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呢?
1.坚持有计划地在师生中宣讲国家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文件精神,特别是我国以学校为中心的体育战略思想,以及国家对青少年在身体发展方面的规定性要求。
2.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或创设有利环境开展体育宣传。例如,在校内举行运动竞赛期间、国内外有重大比赛期间、校庆期间、评“三好”期间或者举办体育节,利用纪念日期间等组织报告会,组织专题讲座,开展体育宣传,或者公布优秀典型材料让学生学习。
3.开辟体育卫生宣传墙报、黑板报,利用广播和电视,提供体育书刊报、刊物、画报和摄影,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
4.开展评优活动,对体育先进事迹和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在体育工作中的失职行为、懒惰和破坏行为开展批评,绳之以既定的法规手段。
体育管理者运用体育管理原则和方法的技巧与艺术,还反映在创造能力上。如果管理者缺乏创造性,只是机械、教条的照搬某种原则和方法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只是从实际管理对象的特点和客观环境的变换中选择有效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