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划生态学;特色课程;生态学;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引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简称北航北海学院)于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5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以生态规划为指导进行跨专业人才培养,开设有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原理、规划生态学、建筑生态学等生态学基础课程。从2008年开始开设规划生态学和建筑生态学课程,是国内唯一开设这两门课程的院校。2012年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其中《规划生态学》是该立项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目前已有自编的《规划生态学》(于2009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该教材获广西区优秀教材立项和本校优秀教材项目立项,并且该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一、《规划生态学》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学背景,以能力为核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职业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广西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全国各地。《规划生态学》课程涉及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是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1]

(二)课程目标

《规划生态学》课程以实际工作中的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剖析规划项目中存在的生态不合理性,详尽系统的介绍怎样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编制符合生态学发展规律的项目规划。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规划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制定以生态为前提和导向的科学规划。

二、《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

《规划生态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在城市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引论、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三大部分,共16章,详见表1。

表1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表

教学内容构成 教学章节及内容 学时数

一、引论 第1章 绪论 2

第2章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3章 城市总规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4章 详细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第5章 村庄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 2

二、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第6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一 2

第7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二 2

第8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一 2

第9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二 2

第10章 规划的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三 2

三、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第11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镇体系中的应用 2

第12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3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市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4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2

第15章 生态规划与设计 2

第16章 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评价 2

该课程的难点在于生态学的哪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用以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怎样应用。课程结合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后续的传统村落调研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村落的调研,应用规划生态学的理论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编制传统村落修复性规划方案,以体现专业特色,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

该门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由1-2名主讲教师和1-2名辅讲教师组成,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方面较为合理。课程教师责任感强、专业知识精通、团队协作精神好,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专业梯队。在长期的教学中,由1名教授或者副教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校年度的教学安排及科研情况,选取1-2名中青年优秀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一起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需涉及城乡规划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采用传统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自导式(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3]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详见表2。

表2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方法及目的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绪论:《规划生态学》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规划生态学》教材编写过程及现实价值。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城市总规案例、详细规划案例和村庄规划案例的生态学分析: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规划案例,分析其符合生态学和不符合生态学规律之处,并针对不符合生态学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传统式

+案例式

+启发式 让学生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意义;掌握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规划案例进行分析。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城乡规划相关生态学基础理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城乡规划相关生态学技术方法:生态分析、生态规划与设计。 传统式

+研讨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城乡规划中常用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评价。 传统式

+启发式

+案例式

+自导式 让学生理解如何将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城乡规划中,学会编制生态规划,并能对规划方案进行生态合理性评价。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目前已有2009年12月出版的自编教材《规划生态学》,该教材是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推荐教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计划项目。虽然已经有自编教材,但是这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于2011年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的需要。[4,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新近案例充实教材中案例部分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新近案例的引入需征得主讲教师的同意,并讨论后选择典型案例,作为以后课程的教授内容,同时也作为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2.教学参考资料建设

北航北海学院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教师对参考书和期刊征订申请,征订教学需要的参考书和期刊。因此,课程主讲教师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和征订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期刊,以便于教师备课丰富教学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规划生态学》作为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通过相关专业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反馈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4.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为纯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实践部分,实践部分在今后相关课程设计和实训中开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规划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北航北海学院在校外一些传统村落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作为学生的活体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应用实例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训。

学校目前已建有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设计室、专业设计室、模型实验室、生态与园林实验室,配备有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规划生态学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场所。

(五)考核体制

考虑到《规划生态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摒弃以往只用期末考试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形式,兼顾公平、公正,重新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课程论文或设计两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规划生态学主要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课程论文或设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两方面的考查,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够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

三、《规划生态学》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一)课程建设成效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已有2006级到2010级5届城市规划专业的400多学生上过这一课程,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有:(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认可,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得广泛好评,目前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还有不少学生考上香港大学和国外一些知名院校的研究生。(3)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交流访问,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引进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4)提升了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力。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到全国各地工作的毕业生把课程的思想带到了工作中,另一方面,考研继续学习的学生也把课程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带到了学习科研中,这样就把这一特色课程的思想带到全国各地。此外,课程组的教师从事城乡规划项目编制或评审,在区域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课程改革

虽然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成效。(1)聘请城乡规划专家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或者开展讲座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2)开展校园生态规划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规划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作品,参加全国学生设计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3)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交流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为学生以后出国留学打下基础。(4)丰富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该课程目前在其他高校没有开设,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很少,因此,参考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以及网络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参考资料。(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建成校精品课程,也为以后广西区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鹏飞,卿贵华.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梁飞媛.教学方法的思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9):105-107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立法;条例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乡规划地方性立法探索——以《乌鲁木齐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针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乌鲁木齐市在借鉴相关城市规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乌鲁木齐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草案)》,该草案在理顺规划管理体制、规范城乡规划许可程序、遏制规划违法行为、疏解旧城、发展新区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一、新疆地方城乡规划现状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努力下,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9%,城乡综合实力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级规划、建设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乡规划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城乡规划不断完善,《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稳步实施,《新疆沿边境城镇发展带战略规划》、《南疆铁路沿线暨南疆石化产业带城镇发展规划》和《乌鲁木齐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87个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部完成,详细规划覆盖比例不断提高,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70%以上,所有建制镇和59.2%的集镇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29.9%以上的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13个县完成了以村庄布点为重点内容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了以村庄整治工作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城乡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建立了规划建设项目“一书两证”许可制度、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开展了自治区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大了《城乡规划法》和自治区《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城乡规划的法制建设逐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2个。随着城乡规划工作的不断加强,城镇体系趋于合理,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为全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城乡规划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规划编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调控职能集中力度不足。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城乡管理规划中,存在一些政府部门为了减轻管理强度,而将城乡规划的职能下放到区县政府,导致出现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方的实施完全不同,甚至有的地方多头审批却管理方法不同,从而造成城乡管理调控职能失稳,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规划监管制度不完善。各地方政府往往存在重规划而轻监管的现象,对监管体制不够重视,使得规划监管体制不够完善。许多政府并没有设立科学的多层监管体系,各管理部门之间也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对城乡规划的监管了解不够全面,对违反规划体制的行政部门或个人也缺乏相应的追究制度,行政纠错制度也不够健全,对群众检举的管理办法也不够重视。

(三)乡镇规划不够合理,机构不健全。乡镇的规划一直没有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乡镇发展比较落后,政府部门缺乏科学规划的积极性,对乡镇的规划存在应付了事的态度,设置的规划机构和监管机构不健全,也缺乏相配套的专业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规划的发展。

(四)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受领导重视程度、规划编制技术力量和地方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市县未按要求将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部分地、州还未开展地州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和储备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全区共有20%的乡(集镇)和60%的行政村没有编制乡(集镇)和村庄规划。

(五)工业园区的设立、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不规范。一些市县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设立工业园区(开发区),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擅自扩区或改变区位,大部分工业园区(开发区)规划未按法定程序及时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个别城市将工业园区(开发区)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违反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的规定。

(六)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城乡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乡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乡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三、对进一步加强地方城乡规划的建议

当前,新疆经济改革体制正在逐步改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规划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城乡规划的地方立法往往由于部门利益冲突、立法创新不足、条文操作性不强等原因,造成城乡规划地方立法形同虚设。本文就完善城乡规划地方立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克服部门利益倾向。防止和克服“部门权力利益化、利益法定化”,在立法过程中,着眼于全局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立法决策同改革决策、发展决策相统一”的原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认真做好协调把关工作。应坚持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原则,对行政机关的管理行为、服务责任尽可能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例如在《条例》立法过程中有些部门希望把一些相关的专项规划罗列出来,比如“风景名胜区、无形文化保护、工业和信息产业规划”等加入到规划条文中,显然规划法调整的对象是在城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内,虽然这些大部分都在规划区的范围内,但是有些行业的法律法规已经规定了,条例中就不应该再重复。

(二)实行民主立法,提高立法工作透明度。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地方立法是关系到规范政府和公民行为的重要决策,要逐步建立法规草案公开制度,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各行各业的意见,城乡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涉及更多人的利益,应在立法阶段征求专家、政府、设计人员、市民的意见。提高对权力机关在疏浚表达、合理平衡社会利益方面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将涉及社会利益、人民普遍关注的重大事项,及时提请国家权力机关讨论审议,依法做出决定,将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并将其落实到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社会利益有效表达、合理平衡中去,防止政府及其部门垄断、阻塞社会利益表达渠道,甚至以部门既得利益代行国家权力机关。

(三)严格实行地方性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责,是人大常委会法律监督的基本形式。建立地方性法规的备案审查制度,有利于杜绝部门保护主义,同时有利于阶段性法律法规的清查,提高法规质量。由于法规、规范性文件、政府文件的时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无法一一解答各种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来源及其是否还有效,因此建议地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地方性法规的备案审查制度,加强清查力度,对法规进行经常性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除。

(四)建立规划信息管理平台。未来城乡规划管理将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在完善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从办公模式和办公理念上提升城乡规划的管理水平。以城乡规划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目的,对不同数据来源的地理信息、规划成果、管理信息(规划审批及许可)和公文信息等规划资源进行全面的汇交,建立城乡规划系统一体化的规划信息汇交查询系统。这一点《城乡规划法》第十条也提出要强化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五)强化城乡规划的监督、监管机制。加强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违法查处,实施规划验收制度。各级城乡规划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严格执法,坚持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典型违法案件;对违法严重地区的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严肃追究责任。规划验收制度应改变规划只在前期介入的现状,增加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以及增加规划建设完工后验收认可,对不按规划许可建设或违反规划许可进行的建设项目不予竣工认可。关于竣工验收及材料报送,《城乡规划法》也有相关的规定。

(六)健全城乡规划反馈体系。建立动态的自我反馈机制,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修改、管理、基础研究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根据城乡规划的具体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调整下一年度城乡规划实施计划。

四、结语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源配置、利益平衡问题,应当由我区的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立法决定,应对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效力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城乡规划工作功在当前,利在长远。从地方立法主体而言,许多涉及本地基本利益、长远利益的政策,同样应由立法机关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加以确认,以使其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和一定的稳定性。在立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规划管理要求,加强对城乡规划地方立法的研究,制定可以满足当地需求的地方性法规。探讨如何建立适应本土发展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完善的地方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法律出版社,2007.

[2]认真贯彻《城乡规划法》开创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答记者问[N].中国建设报,2007.11.20.

[3]邱建林,苏自立,卢涛,谢力.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地方性立法探索——以《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为例[J].城市规划,2010.1.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人口规模;定远县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5903

1 引言

行政区划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内,在综合地理、历史、经济的基础上,根据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行政管理区域进行划分和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1]。

国外关于行政区划的调整研究已将定量研究引入到行政区划调整中,起步很早而且有了很多尝试。例如,瑞典的乔克普森等做过许多类似的探讨,很具有理论意义,但也只是在理论层面上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缺乏实践性 [2,3]。当前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还是以定性分析和主观判断为主,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大多数是通过经验对乡镇进行硬性撤并。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理学者试图为行政调整提供一种定量的标准,其中最具成果性的是王德等人开发的城镇势力圈的分析计算机系统[2,3]。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对目前的行政区划进行优化调整。本文就是在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法对滁州定远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优化方案。

2 研究依据

2.1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因素

(1)乡镇人口规模。中心大城镇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评估一直都是城镇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的规模效益[4],通过研究区的人口规模标准来确定乡镇调整的保留个数。

(2)乡镇势力圈范围。

乡镇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使研究区的行政范围与经济范围大体上保持一致,以便调整后更好地促进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效率。本次研究就是以人口作为乡镇规模计算乡镇势力圈。

(3)乡镇的空间联系。

空间联系在行政区划调整上主要体现在对乡镇势力圈范围的划分和对有联系的乡镇进行区划调整上。本文就是利用GIS方法,从空间联系上进行考虑。

2.2 乡镇区划调整的原则

(1)包围合并原则。

如果一个乡镇的势力圈完全被另一个乡镇的势力圈所包围,此乡镇应划入另一乡镇。

(2)合理性原则。

中心城镇的势力圈范围较大,会影响其他乡镇的范围计算结果,因此划入中心城镇的乡镇不超过2个。

(3)完整性原则。

如果将一个乡或镇拆分为几部分并入周围的镇,会造成管理混乱。所以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我们要保持乡镇的完整性,不拆分原有乡镇。

(4)综合性原则。

在调整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因素、民族因素、历史社会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乡镇规模的确定

需要保留多大规模的乡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由罗伯塔・卡佩罗(Roberta Capello)等对乡镇规模的研究中得知,城镇存在有效规模[5]。因此本论文也用乡镇人口来代表乡镇的规模。

借鉴了俞燕山对我国城镇的合理规模和效率的研究结论:10万人以上人口规模的小城镇效率最高,其次是人口规模为5~10万人的小城镇,再其次是人口规模为3~5万人的小城镇,最差的是人口规模为1~3万人的城镇 [6-7]。城镇的综合经济效益随着城镇的规模扩大而增大。

3.2 乡镇势力圈的划分

乡镇势力圈的计算首先要生成一个连续空间,所以选择栅格数据结构[8]。根据重力模型[9]和城镇势力圈分析的计算机系统[3]可将本次乡镇势力圈范围的计算公式定为:

Fij=Mi/d2ij

式中: Fij是i城镇对j区域的辐射强度;dij是i城镇与j区域之间的距离;Mi为i城镇的人口规模量。

3.3 GIS的空间分析

ArcGIS集成了多学科的最新技术,其为空间分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空间分析早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 [10,11]。本次研究就是基于人口规模的确定以及乡镇势力圈划分计算的基础上,运用GIS软件对人口以及距离等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基于GIS软件空间分析上的行政区划调整。

4 定远县乡镇行政区划案例

定远县是安徽省滁州市的市属县,位于安徽省东部。东接滁州市南谯区,西邻淮南市,南依肥东县、长丰县,北连凤阳县、明光市。定远县总面积2890 km2。总人口65万人左右(2000年末)。

4.1 乡镇规模分析

在2000年时共辖有16个镇、21个乡和2个未批乡,最少的为旱庙未批乡7672人,定远县的人口规模差异还是比较大(基于第五次人口调查)。定远县的人口差异比较大,城镇化水平相当低。有必要对定远县2000年时的 39个乡镇进行合并工作。

在对定远县人口规模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之前的乡镇规模有效性研究的结论,确定本文撤并后的人口不少于1.5万人作为本次乡镇撤并的基本规模参照标准。

4.2 定远县乡镇势力圈计算

4.2.1 乡镇间的距离统计

在对定远县栅格地图矢量化的基础上,通过 ArcGIS 的 Anaysis Tools 工具中的 Point Distances 计算所有乡镇相互之间的距离,这样得到 39×39 个记录。剔除距离等于 0 的记录,得到 39×38 个记录,是任何一乡镇到其他乡镇距离统计。最后确定本次研究的栅格像元大小为800 m×800 m 适宜。

4.2.2 计算乡镇势力圈

在ArcMap下,启动ArcToolbox工具,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Raster CreationCreate Constant Raster工具,生成定远县的栅格数据,格像元大小为800 m。利用ArcToolboxConversion ToolsFrom RasterRaster to Point工具,将上一步生成的完全包含定远县的栅格数据图,转化为点状数据图并确定定远县区域内点的个数为4971个。利用ArcGIS 中的 Analysis Tools工具的Point Distances来完成。得到距离记录的表格,并将含有乡镇人口数据的表格与新生成的表格合并,建立Fij新字段,并插入到新建立的字段中。然后统计出Fij的最大值,将生成的新表格与前面的栅格数据生成的矢量点数据属性表进行合并,最后将合并属性表的矢量点数据转化为栅格数据。然后对栅格数据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得出每个乡镇的势力圈范围,结果如图1所示。

将乡镇势力圈的栅格数据转化为面状数据。通过以上步骤统计其面积和人口数据(见表1)。

5 定远县乡镇区划优化调整和对比分析

5.1 定远县乡镇区划调整

按照之前介绍的乡镇合并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各乡镇的人口撤并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对定远县的乡镇做以下调整:程桥乡、斋朗乡并入定城镇,青洛乡、年家岗镇、严涧未批乡并入炉桥镇,靠山乡、青山乡并入永康镇,九梓乡、站岗乡并入吴圩镇,旱庙未批乡和高塘乡并入张桥镇,朱马乡、仁和乡并入藕塘镇,岱山镇并入池河镇,练铺乡并入三和集镇,东兴乡并入西卅店镇,天河乡并入桑涧镇,界牌集并入大桥乡,并且撤乡为镇。合并后的乡镇区划如图2所示。

通过本次调整,定远县撤掉了 18个乡镇,保留了 21个乡镇。

5.2 定远县乡镇调整优化对比分析

对比定远县的实际行政区划调整(实际保留了22个乡镇),结果只在界牌集镇划不划入大桥乡有着不同的意见,考虑到大桥乡和界牌集镇的人口规模都小于1.5万人,乡镇势力圈的范围有着重叠的部分,而且合并之后可以发挥城镇合并的规模效应,并且考虑到大桥乡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所以优化方案中把界牌集镇划入了大桥乡并且撤乡为镇。

6 结语

以定远县为例,在ArcGIS中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运用定量的方法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我国的城市乡镇发展基本都是依靠道路交通来发展的,越是交通便利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才越好,因此,在做乡镇区划的时候,得考虑到交通和地形等要素,所以必须认识到用时间距离去代替单纯的空间距离是大的趋势,但是具体如何操作运用,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做GIS分析的时候,如果能预测各个乡镇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以此来预测势力圈的变化,则得出的结果对将来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 君,温 军.行政区划变更与区域经济发展――以白银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4,14(3):50.

[2]王 德,郭 洁.乡镇合并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2(6):72~75.

[3]王 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HAP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2000,24(12):37~41.

[4]俞燕山.我国城镇的合理规模及其效率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84~89.

[5]朱 玮,王 德.从“最佳规模”到“有效规模”[J].城市规划,2003,27(3):91~96.

[6]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4.

[7]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8]ZEILER M.为我们的世界建模[M].张晓祥,张 峰,姚 静,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1~60.

[9]陆化普.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6~121.

[10]Haining R.Spatial data analysi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Fischer M,GetisA.Recent developments in spatial analysis[M].Berlin:Spring,1997.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村镇规划 综合性课程 教学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58-02

[收稿时间]2013-06-05

[作者简介]时慧娜(1982-),女,河南长葛人,经济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村镇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目前我国村镇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长期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背景下,乡村、集镇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尽快完善村镇规划编制,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的管理工作。因此,培养村镇规划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目前我国村镇规划课程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村镇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是一门涵盖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是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订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村镇建设与管理的根据。村镇规划涉及人口、住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任课教师具备经济学、工程学甚至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背景和积淀。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较晚,课程教育积累薄弱,且多关注城市规划类课程。此外,村镇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学习接近于技能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进入社会从事规划类的实际工作。

二、当前村镇规划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适的教材

我国规划类课程起步较晚,多数课程都是参照西方国家而设立的。有些村镇规划类教材在内容上偏重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和城市规划虽有重叠,毕竟差别较大,仅就规划对象来讲,在空间范围上就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多数教材要么偏重理论,要么偏重案例(且仅仅是像流水账似地记录所做的某一或某些规划),内容陈旧。理论和实践结合,并能反映当前规划形势的教材相当少,致使教师们在讲授该课程时难度较大。

(二)课程性质模糊

目前,乡镇规划课程性质依据所属院系界定为工科类和理学类课程。但是,乡镇规划本身是综合性科学,不能仅就所属院系而确定课程性质。多数高校普遍认识到这一问题,工科类院系在偏重设计、建筑的基础上也先后开设了经济社会类课程,理科类院系在地理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工程类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两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多集中于各自专业领域内,工科类院系理学类教师缺乏,理学类院系中具有工程和规划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因此,从综合的学科性质背景下开展乡镇规划教学工作无异于纸上谈兵,该类课程的教学仍然是理科院系偏重于理论、工科院系偏重于规划的局面,一时难以突破。

(三)对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不足

课外实践是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主要手段,尤其是针对规划类课程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但目前对该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不足,多数院系大量课时用于理论教学,实践课时偏少或者根本不安排课外实践。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偏颇,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重理论,轻实践;二是实践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组织和安排,院系缺乏资源,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致使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只是干巴巴的理论,实践转变为流水线似的案例讲授,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到乡镇规划管理课程,多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有分组讨论或规划设计,也是学生自己摸索,缺乏启发性引导。

(五)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

由于规划类课程实践性较强,规划设计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多采用分组形式,每组学生数视班级学生总数而定,具有较大随意性。组内分工则由组内成员讨论决定。分组讨论后每组提交一份最终设计方案。这样,学生付出和回报有很大不同,学生参与讨论和设计的积极性不高,“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或者对该课程的考核直接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注重学生对概念、理论、专有名词的记忆,而未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去,缺乏对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评价,等学生真正从事规划工作时,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理论,实际工作和理论相脱离。

三、村镇规划课程教学优化方案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或优化。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内容陈旧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尽量搜集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素材。同时,要注重向学生介绍国家宏观方面同规划相关的政策。如,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国家或区域性发展导向的提出,对村镇规划都有直接影响。

(二)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规划类课程实践性很强,村镇规划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考察、参观、实地调研及撰写调研报告等。目的是让学生消化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规划所需资料的收集、提取、分析、数据测算及规划设计等实际工作。根据乡镇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对某一或某些村镇的调研,可以将实践教学部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村镇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村镇发展条件评析;3.村镇体系和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4.村镇用地规模预测;5.村镇布局形态选择;6.村镇居住区设计及技术经济指标测算;7.村镇整体规划的环境效应评价。

(三)注重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乡镇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也要结合案例进行讲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入案例教学法。首先是对案例的选择。若有条件,可以以亲自参与的规划项目为例,但一定要是村镇方面的规划;若积累不够,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搜集案例,或联系当地城乡规划设计单位共享案例。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并且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案例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后,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即案例的引入和讲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向学生讲解,第一种是先进行理论分析,并且采用疑问式讲授方式,激起学生对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产生兴趣,随后在合适时机引出案例,并结合理论要点进行具体讲解;第二种是直接进入案例分析,通过图片展示、宣传片播放等素材引导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再对案例进行拔高,提炼出其背后的理论要点。第三个环节是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就规划项目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组讨论,或者给出一个相似案例,让学生对具体规划要素或项目进行讨论设计。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乡镇规划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理论、工程设计、市政管理、生态环境、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更应该根据所授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比如在进行基本理论讲授时,借助幻灯片,多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讲述,采用疑问式方法授课;在讲授具体规划项目如绿化设计时,可以走出教室,结合所在学校的绿化,进行实地讲解,学生对校园熟悉,印象深刻,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介绍市政工程时,可以引入案例,结合案例分析法进行讲授。

(五)采用多种途径完善考核方法

既然乡镇规划的目的在于学生掌握必要的规划技能,则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规划是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尽量将课程的考核内容细化到平时作业练习中,注重将内容细化,增加作业次数,每次内容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相当于“少食多餐”,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亲自动手参与规划。

[ 参 考 文 献 ]

[1] 金兆森,陆伟刚等. 村镇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 乔伊斯著,荆建华等译. 教学模式[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 黄昀,冉荣,朱国铭.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以广西体专体育保健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3).

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3205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 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 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 到“城市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1]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94-98.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36-39.

[3]许树辉,李航,飞温瑞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1):54-56.

[4]张璐.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8-92.

[5]杨莉,周秀慧,康国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0,36(3):268-270.

[6]邓琳,王纯岩,乔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28):132-134.

[7]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 53.

[8]刘富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8.

[9]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10]张守忠,李玉英,胡囡. 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