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第1篇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街头镇发展乡村旅游实践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layout for county development made by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lanning of " building great city in county", the Jietou town is implementing the "tourist town, agricultural wealth, industrial town" three major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Jietou town strive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with supporting of the three major scenic spots and rich countryside features, with the carriers of happy farmhouse and the participatory tourism, with selling points of Han Shan, Xu Xiake, Fan Zeng, Hu Gong, and selects Houan Village as the experimental village to develop the new round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Jietou town; rural tourism;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后岸旅游村自2011年4月启动建设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关心扶持,经过一个阶段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全村共有经营户29家,床位638个;自2011年10月4日正式对外营业以来,共接待入住游客10000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20多万元,农家乐经营户月平均净收入近万元。现将后岸旅游村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后岸旅游村建设的背景情况

建设后岸旅游村,首先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后岸村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寒明岩景区,景区的核心部分“十里铁甲龙”屹立村前,始丰溪蜿蜒过村,更兼有五百亩后岸桃坞、三千亩杨梅山林、二百亩优质梨园散布周边,生态良好,景色怡人;同时,农房改造等新农村建设也使后岸村逐步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人文环境。

其次,建设后岸旅游试点村,也是破解街头传统农家乐产业发展困局的内在要求。街头镇的传统农家乐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九遮山、田芯、寒山湖等区块,在一个时期内发展较好。但近年来大多发展缓慢,有些甚至逐步萎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层次较低,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经营方式陈旧,基本是独户经营、面向散客,缺乏较强的接待能力,客源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营状况的不稳定。要打破这种困局,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试点成为突破口。

此外,后岸村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长期以来,后岸村依托丰富、优质的矿山资源,形成了开采石板这一传统产业。但采石致富的历程,也是村民付出健康代价的过程,近年来,石肺病等职业病已严重危害到村民的生命安全,并逐渐导致开采石板这一传统产业难以为继,广大村民特别是石板矿封停后产生的闲置劳动力不得不面向市场进行转产就业的重新选择。

在此大背景下,经县、镇、村三级的共同研究,确立了依托生态景观,结合农房改造,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

二、后岸旅游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后岸旅游村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依托自然景观,渗透文化元素,营造乡村风情,发展有地域特质、吃住乐立体发展、有创意、有品质的乡村旅游,努力拉伸消费链条,使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得益致富,使后岸旅游村成为街头乃至西线乡村旅游的成功范例,并在后岸村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动九遮山等周边区域乡村旅游的共同发展,使农家乐乡村旅游成为推介西线旅游资源、扩张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承载平台。

后岸旅游村按照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的标准实施建设;经营户按照农家乐四、五星级的标准实施建设。建设步骤,按照市场需求分期、分步实施,尤其是第一期,适度控制规模,力争饱和经营,降低风险,作好示范,逐步带动后续农户发展。

后岸旅游村建设坚持了“一个目标、一个主题、三个原则”。一个目标,就是以“积累消费”为目标,努力拉伸消费链条,使广大群众增收致富。一个主题,就是综合后岸及周边环境,以“闲适隐逸”为后岸旅游村的主题气质。三个原则,就是坚持立体发展,真正具有吃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山水、品农家风情、享乡村乐趣的丰富内容;坚持突出“创意”,使地域文化元素渗透在乡村风情中,力求避免被其他地方纯山水乡村旅游所同质化,避免压价竞争,追求以质取胜;坚持讲求“品质”,每一项建设、每一个细节既要兼具实用功能,又要成为耐看的景观小品,更要追求生态的风貌。

三、后岸旅游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后岸旅游村建设,按照“边建设、边接待、边完善”的总体思路,坚持了六方面的实践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502

1 引言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全国共批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706处,其中古梯田类国家湿地公园仅有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从江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3处。相对我国多山、多梯田的资源现状,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建设对策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以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浅析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促进古梯田湿地的有效保护。

2 项目区概况及评价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的云和县崇头镇,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公园范围包括云和梯田群及其周边山场林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48″~119°29′56″,北纬27°59′16″~28°04′21″。规划面积2192.4 hm2,其中梯田、河流、沼泽、库塘等湿地面积875.3 hm2,湿地率39.9%。

2.1 生态区位重要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处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瓯江的源头区,生态区位重要,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护中山地区稀有的沼泽化草甸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生态系统典型

湿地公园境内以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包括河流、沼泽(沼泽化草甸)、农用池塘等多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的山地、森林、村庄等有机结合,构成自然和谐的“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体,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3 生物多样性丰富

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其湿地维管束植物计有70科296种,湿地脊椎动物计有5纲19目35科106种,其中淡水鱼类4目6科13种、两栖类2目7科21种、湿地爬行类3目7科25种、湿地鸟类7目12科36种、湿地哺乳类3目3科11种。分布有野大豆、野荞麦、鸳鸯、虎纹蛙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2.4 景观与文化价值高

湿地公园以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为基底,构建了气势恢弘、美轮美奂的梯田特色湿地景观,并与公园内底蕴深厚的梯田文化、畲族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痴迷沉醉,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美学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3 建设必要性分析

3.1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古梯田是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范例,重要的生态区位使湿地公园境内的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防止滑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加强山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维护区域环境质量、国土生态安全及流域水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3.2 响应湿地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湿地公园珍稀的湿地物种和华东稀缺的中山沼泽化草甸等湿地资源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是积极响应湿地保护行动的需要,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3.3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示范样板的需要

云和梯田开垦历史久远,在与自然共处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生态文化:“樟树亲娘”民俗、“山林―村舍―梯田―河流”和谐的生态格局,特别是利用废弃的银矿遗址改造为梯田,是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及利用的样板。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传承地域生态文化,挖掘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财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示范与生动实践。

3.4 展示国际形象、建设“美丽中国”窗口的需要

云和梯田因其面积广、落差大、形态美等典型少见的湿地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湿地文化频频受到众多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先后被CNN、香港大公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等各大国际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国际艺术家采风创作基地”、“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等称号,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实践基地。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下,加强云和梯田湿地的保护是“美丽中国”国际窗口建设和湿地保护宣传的需要。

3.5 打造山水童话乡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湿地公园一方面通过严格保护,为云和“山水童话乡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旅游开展和社区共建,可以为社区居民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4 建设对策及重点建设内容探讨

通过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及必要性分析,遵循湿地公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系统性保育、恢复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突出景观与文化优势,对江南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极高的“中国最美梯田”开展可持续性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多维功能和效益,示范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第4篇

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现代化建设示范样板,苏南地区未来近20年的发展将充分体现先行性与先进性,以及对全国的示范意义。苏南地区不仅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先走一步,而且发展的水平与质量还要领先于全国,要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提供范例。对于江苏而言,这既是一个光荣使命,也是一项艰巨任务,惟有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

根据国家批复的发展规划,苏南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纯收入接近4万元,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要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政治民主的现代化地区。从现在起到2020年不到8年的时间,到2030年不过17年的时间,从经济发展的水平看,意味着今后不到十年就要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意味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苏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银行确定的上中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欧洲发达国家。按照2011年的数据以及当年的人民币平均汇率,苏南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4500亿美元,其规模已经超过奥地利,略低于比利时。在这样一个水平上,要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创新的增长方式,不仅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而且保持速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苏南在致力于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所谓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挥创新活动的作用,用创新要素替代传统要素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创新能力上基本达到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水平,用更少的资源消耗,较小的环境代价,追求更高的发展质量,维系一个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要使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主要的作用。除了少数特殊类型的国家,世界上大多数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均走过了一条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达到发达水平的道路。例如,韩国在上个世纪经历了“汉江奇迹”的快速发展后,进入21世纪后在同类型国家中依然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去十年内,韩国的产业实现了迅速的升级,在半导体、平板显示、智能化移动电话、造船、汽车等产业的创新速度很快,许多方面超越了日本和欧洲竞争对手,单位GDP消耗的能源明显下降,使得这个国土面积比江苏还要小的国家在发展上有更大的承载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2万美元。苏南目前的发展阶段与十多年前的韩国有相似之处,正处在迈进现代化的门槛之际,一方面发展速度的要求依然较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而且也只有通过完成后者的任务才能达到前者的要求。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整体模式。从具体的发展路径看,重点体现在创新型经济、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农业、社会事业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首先,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彻底转变,把苏南率先建成江苏乃至全国的创新型经济的高地。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苏南的实践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的质量,建成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型经济高地,以高质量的创新型经济展现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达繁荣一面。

其次,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结合苏南的实际,大力推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朝纵深方向发展。现代化的社会总是伴随发达的城市化水平,城市成为展现现代化生活的主要平台,城市文明高度繁荣。苏南的城镇化率本来就高于其他地区,城镇密集成网,大城市比较集中,应当在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和优化城镇体系,突出南京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完善苏南各个省辖市的城市功能,带动周边小城市和城镇的品质提升,并促进城市之间的联动合作与同城化进程,形成内部结构紧密、互动发展的宁镇(扬)大都市区和苏锡常城市群。苏南的乡村建设基础要明显好于其他地区,但以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标准来衡量,目前仍存在农村落后于城市的二元经济现象,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推进从农业转移出来的人口市民化,要通过交通、教育、医疗、通讯等公共服务产品建设向农村的延伸,推动苏南美丽乡村和新农村的建设,使乡村的文明生活能够与城市同步发展。

第三,在苏南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与城镇化互动协同发展,并造就一个均衡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这既是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化率创造条件,也是现代化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上现代化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瑞士、以色列的国土面积不大,其中以色列的面积与苏南相仿,但这两个国家均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对该国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苏南要率先建成基本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农业也是一条重要路径。

第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推动社会现代化快步发展。其中,改革收入分配体系,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一定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或群体。

第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绿色增长的发展道路。一个现代化的区域不能只见摩天大厦和时尚汽车,不见青山绿水和清洁空气,这是新时期现代化的内涵所在。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第5篇

在这片诞生过108位将军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是如何倚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秉承绿色理念,又是如何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之路?记者近期驱车探访钟灵毓秀的安徽省六安市,在不少地区正遭受雾霾阵痛,人人尽遮口鼻之时,这里却独具绿意,“天然氧吧”醉人心脾,不愧为中部之“肺”。在市委宣传部的会议室里,各相关局委领导畅谈了六安市近些年所走过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门槛,严把生态建设

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毕小彬说,“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如果发生冲突,我们肯定会选择青山绿水。”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素称“皖西”。这里襟表淮江,屏障东南,地控鄂豫皖冲要,四方枢纽,空陆相济;这里鸡鸣三省,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南北方在此殊途分峙,物产丰富;这里生态环境奇佳,南部山区千峰竞秀,中部丘陵满坡青翠,北部平原沃野平畴,淠河、史河、杭埠河等七河过境,地表水资源总量达100亿立方米。

极佳的区位优势,优质的生态环境为新时期的六安提供了最大的发展良机。

为此,六安市做出建设“生态六安”的战略决策,科学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工作体系,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生态市建设一系列文件,将生态创建工作列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考评范围,一并部署、一并考核。在严格环评等制度的同时,六安市先后否决了一批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招商引资项目。六安市招商局科长朱文静向记者介绍,仅仅是过去的3年,就有20多家企业,累计50多亿元的投资因为环境问题被六安拒绝。

现在,六安不仅对新上项目提高了“绿色门槛”,而且对已经存在可能的“隐患”,也一一排查,该搬的搬,该停的停。据环保部门介绍,目前已依法取缔佛子岭水库上游非法采砂船90艘,关停饮用水源上游违法生产企业9家,关闭生活污水排放口3处,农业部门则投资1亿元清理水库里的网箱养殖,作为合肥供水源的淠河总干渠两岸,不允许建造任何建筑,全部作为绿地。

六安市水利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钟庆华说:“通过不断改造,六安的水质逐年变好,目前水库的水基本达到三类水以上,其中二类水质占到一半,为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做出了很大贡献。”

优质的水源也吸引了一大批绿色产业筑巢六安。

烟囱林立的重工业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围绕青山绿水打造的战略型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这样的新面孔。朱文静引述了华润怡宝纯净水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孙超的话说,“公司落户六安,当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中了这里的青山绿水,因为我们做的是纯净水项目,对水源地要求比较高。在进行前期项目考察时,发现淠河里有一种坑螺,这种坑螺必须在水质很好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这一点很吸引我们。”

此外,首矿大昌、阳光半岛文化旅游、保利三江影视城、亚夏汽车财富广场、金日盛矿业云母深加工、博微长安科技园、创凯电子、应流特种高端装备制造、胜利精密制造、吉宝物流产业园、红星美凯龙等一批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绿色项目纷纷落户六安,为六安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目前,六安整个“绿色生态工业”的规划已初见雏形。

绿色生产,构建绿色农业

“江淮熟,天下足”,世界七大灌区之一的淠史杭工程纵横皖西,为地跨南北的两岸人民奉献着丰饶的物产。六安的粮油、畜牧、水产、蔬菜等优质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闻名遐迩,皖西白鹅及羽绒称甲天下,“金六安”的美名不胫而走。霍山石斛居中国九大仙草之首,霍山县更享有“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的美誉。

六安市农委副主任杨精明介绍:大别山麓常年温湿,是六安瓜片的最佳产地,其精湛的传统制茶工艺更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主导,成功举办了“中国六安瓜片茶文化节”,注册了“六安瓜片”商标,扩大了有机六安瓜片基地,提高了六安瓜片的品质和包装水平。并初步形成了以六安瓜片为首,霍山黄芽、舒城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五朵金花”争相怒放的发展格局。

在当地政府的促进下,主产于安徽霍山的石斛,其研究、保护与开发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建立了数千亩具有“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认证的原生态霍山石斛GAP栽培基地,带动当地居民共同致富,促进其经济发展。

在绿色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六安农业部门不断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粮食生产上,积极推行良种、良法,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在茶叶生产上推广有机茶栽培技术,做到开发名优茶与有机茶相结合;在蚕桑生产上,推广优质桑苗。如今,无论是万亩生态示范园内、万亩蚕桑基地,还是农户家的种植园,到处涌现出茶栗间作、桑茶间作、循环养殖等立体农业新模式。

为了让粮食吃得安全放心,果蔬香甜,农业部门组织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广泛开展生物能综合利用,形成了能流与物流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沼气,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又使沼气这种有机肥改良了土质、增强了肥力;推广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初步实现了“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居住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文明化”的目标。

绿色安全、环保无污染的名优特产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需求,而且畅销全国各地。

绿化城乡,聚优资源惠民生

为了让六安铺满绿色,美化环境,六安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还绿于民”工程。从城市到乡村,为六安人民打造了一个花园式的宜居城市。

谈到城市绿化,六安市园林局办公室主任何颖一脸欣喜。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聚焦城区两河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城市“绿带”、“蓝带”,做活水韵文章,沿河构筑独具一格的城市水系新景观,沿河风光带染“靓”了六安,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同时,发动全民植绿护绿,初步形成了“七纵七横连三环,两带十园四广场”的绿化格局,塑造出“二河绕城、林茂花艳、绿洒全城、环境秀美”的园林城市风貌。截至目前,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2399公顷,绿化覆盖率38.67%,绿地率35.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平方米。六安市先后荣获“全省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通过“创园”行动,提升了城市功能,使城市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城市的主体地位和辐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向这里聚集,大大提升了城市的人气,外地客商逐年增多。刚刚落幕的中国国际羽绒节签约金额达2亿多元。一些国际友人坦言:在犹豫是否投资合作之时,六安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亲和力从中加了分。与此同时,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国际女子沙滩手球赛、亚洲赛艇锦标赛等知名赛事,也驻足于这座美丽的城市。

城市创园,农村则大力推行美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庭院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净化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小型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等农村废物处理系统,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且变废为宝。村庄面貌经过统一规划和整治,群众住房比以前更加宽敞明亮,大部分道路通畅,村容整洁,处处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景观。

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科科长曹恒涛说,城乡披“绿衣”,最大的面积还在山林。近几年,六安市林业局积极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百万亩油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变林业优势为经济优势。3年来,六安市有林面积增加57.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2%。山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增强;绿色长廊成绩突出,丘陵平原防护林网发展迅速,道路、河渠、村庄绿化再上新台阶,农村环境显著改善。

游客到此,无不为六安如诗如画的绿色生态美所陶醉。

生态补偿,助六安再添新绿

六安是全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华东生态屏障区,六安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重要成员,承接着我国产业转移、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任务。由于“使命特殊”,六安部分地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在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同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都需要相应的投入,而市场经济机制下,生态建设投入效益周期、见效慢,很难靠市场配置,只能靠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此外,坚决遏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发展道路必然要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

座谈会上,几位六安市的领导均表示,要使六安生态得到很好的保护,仅靠一地之力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更大支持。

在财政政策上,加快制定操作性强、保障公平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这些区域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利益补偿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调动政府和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地区间援助,受益地区应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在产业政策上,结合主体功能定位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支持这些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旅游业、林产业、特色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