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财务管理;审视;探寻

财务管理工作是中小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性保障[1]。近年来国家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情况下,国内很多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不得不承认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使得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当前义务教育免费全面推行,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出现了改变,学校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切实审视其中的问题,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以财政为主要的资金来源

作为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国家整体教育占据一定的战略地位,学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这些年来,教学体制得到了显著改革,中小学教育划归财政保障范畴,相应的教育资金有政府直接拨付。在此背景下,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开始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保障学校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必须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构建完善的预算制度,并将收支划归预算管理中,保障资金高效、安全。与此同时,对于经费的使用进一步强化监督,积极的组织绩效评估,由此是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二)财务管理对象繁杂

国内中小学相应的办学主体和类型复杂,各种学校之间相应的财务管理对象存在差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采用的管理方式为集中管理,其中含有两种实现形式,其一,对于农村学校经费,可以采取“校财局管”的模式,对其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切实规避违规行为的出现[2]。其二,独立设立财务部门的学校,可以采取统一领导与管理的形式,接受校长的领导,学校财政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管理[3]。而我们地区的中小学普遍采取的是独立核算形式。

二、审视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各项问题

(一)欠缺较为雄厚的财务基础

在财务改革实行之后,国内的学校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很多学校依然采用的是独立核算的方式,但是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小学校大多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特别是乡下学校一般都是老师兼职由此很多财务人员缺乏扎实的会计基础,没有明确的理解财务管理工作,会计科目的选择不合理。其二,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漏洞,部分学校账实、账账严重不符。其三,部分财务工作者并不能确定财务相关原始单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所以无法对原始单据加以严格的管理。

(二)资金管理较为松散

因为学校的财务工作人员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在财务管理当中,对于收支两条线没有加以严格的管理,资金流动以及非税收入没有明确的区分开,严重的还出现了坐支行为;支出管理欠缺反映在支出过程管理没有切实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规范进行,费用的使用已经超过了一定的范畴。比如,关于修缮基建采购这一类的支出,特别是涉及大额资金的修缮资金,学校大部分修缮项目料工费都采取分开核算的方式,将工程项目进行分解,从而可以有效规避资金限额规定的局限。工钱大都也都用白条支付现金,但是这部分资金支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控,导致资金的支付过于随意,常常出现超支问题。工钱白条支付的方式这不仅降低了资金管理效率,同时也不利于资金的安全,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资金管理难度。

(三)预算管理不规范

其一,没有充分认识到规定本身的重要性,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其二,学校的预算编制不合理。有关法规明确的规定了中小学预算,对于预算范畴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计划中需要含有所有的收支,学校一切可能出现的会计科目所有都需要归纳到预算中,同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预算,继而构建统一的监督机制。但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分析,很多中小学并没有预先开展科学的预算,常常都是财政拨多少款学校就花多少钱,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对于学校的长足发展规划也十分不利。

三、探寻改进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积极的措施

(一)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因为中小学普遍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财务人员常常都是由学校行政部门或者一线教师担任,具体的财务工作量较大。同时学校也没有组织较多的机会参加培训,部分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的组织培训活动,或者直接外派相关的财务人员外出进行学习和进修。假如学校自身欠缺充足的条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财务人员主动的进行学习,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需要切实增强财务人员以及学校领导的财务意识,需要认真学校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法规,并坚持予以执行,杜绝任何违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确保所有的财务行为合理合法,由此可以很好的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财务人员应当了解各项财务制度,及时掌握新的财务内容,了解准确的使用会计科目,这是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增强预算意识

学校进行自身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财务观念,充分认识预算工作的积极意义。中小学领导以及管理者,特别是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努力增强对财务预算的重视,明确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4]。科学的组织预算编制工作。通过预算科学的反映收支,它涉及了中小学费用支出的各个层面,其综合性较强。所以需要有学校的校长牵线,学校内部财务人员、教务人员、总务人员全面参与的,确保财务工作公开性和透明性。

(三)强化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规定和预算实施,构建完备的收支管理制度和方法,寻求财务资金更为理想的效益。坚持履行收支平衡原则,同时需要量入为出,由此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运用,学校内部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关于修缮基建采购这一类的资金需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项目预算进行资金的支付。由此必须对于需要采购的物资进行深入的调查,进行详细的市场对比,比较各项供应商的价格,选定最为合理的价格制定采购预算,在购买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组织采购工作,减少资金的消耗。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五万以下的工程学校可以自主寻求咨询工作进行预算,五万到三十万的工程,当地市教育局进行监督进行,而涉及三十万以上的工程,必须由当地市招标管理中心进行工程招标,同时施工具体过程中相关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结束语

综上,中小学对于国家整个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的进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在不断加大学校财政投资力度的同时,需要切实关注学校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同时并给予其积极的引导,并协助学校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思想,建立健全自身财务管理制度,保障预算编制自身的合理性,由此切实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国家中小学校教育进一步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颖.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审视和探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06:90-93.

[2]朱国英.如何构建中小学财务管理机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189-190.

[3]陈素莲.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22:242.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范文第2篇

第二条中小学、幼儿园春秋两季收费必须做到学生人数与学生花名册、学籍卡上的人名、人数及收费总金额相符。特殊情况需给予收费照顾的,须经学校行政集体研究,提出减免原因,办理有关手续方能作为减免金额的依据。

第三条新生入学应按上级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收费只能以货币计算,不能以实物抵扣。有关单位应及时向核算中心报送借读生、转学生花名册和收费金额,以便核查。转学生收费必须及时入账。

第四条代办费每学期期末结算,不能等到新学期才处理,要及时多还少补,不得截留。

第五条学校的预算外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要及时存入预算外资金户头,严禁瞒报、少报收入,私设小金库。

第六条学校通过勤工俭学、房屋租赁、课余办班等产生的收入均应全部入账。入账后,按有关规定开支或提取福利费,否则,以涉嫌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论处。

第七条社会团体来校举办各类培训班、兴趣班,其举办方必须是正规的办学机构,学校应将与举办方合作的意向书呈报教育局分管领导,经审批后方可签订正式协议(或合同)。协议(或合同)必须报一份给核算中心备查。

第八条有资格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班、兴趣小组等的单位,其办班规模、种类,每学期均要报教育局相应科室,经科室审查后报分管领导审批,未经审批一律不能办。申报件要一式两份,一份放相关科室,一份放核算中心。有关科室要按所报班生数,下校查核,对人头;核算中心要按人数核实入账。

第九条学生食堂的伙食属代办性质,经过批准后成立的学生食堂其收费原则上不以赢利为目的。每月除必要的食品、水电、人员工资外,少量结余可留作维修、添置设备用。杜绝不合理开支或变相补贴。中小学收取伙食费一律开具“中小学生收费专用票据”。

第十条20__年9月开始,中小学经批准开办的学生食堂收费全部归入预算外资金——代管科目核算,纳入会议核算中心审核,其开支必须提供合法发票,否则中心不予报销。各中小学学生食堂必须提供20__年7月以前的收支结余情况,以便进行财务收支合并。

第十一条票据的领用、核销实行专人管理。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领用,不得委托他人领用。领用票据要遵循“验旧换新”的原则,核销一本领用一本。前期票据未核销的不能领用新的票据。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学校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账户模式的核算,构建了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杜绝了资金的截留、挤占、挪用等不良现象。同时,也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透彻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学校 财务管理

一、引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近年来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所谓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将政府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存放到国库或国库指定的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上,各预算单位的所有支付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拨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供应者。在这种制度下,减少了资金经过的环节,提高了资金的拨付效率,也大大的增强了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因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自2011年1月学校于正式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相关工作进展顺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支付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善的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用款计划在编制和提交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学校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后,则需要按月进行用款计划编制,然后再将编制好的计划上报给有关财政部门审批,而财政部门对单位上报用款计划批复的根本依据是“有预算才能支出”、“预算支出渠道不得随意变更”的刚性规定。一方面,这就要求学校的财务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具体而准确安排年度所需支出,并根据资金来源的性质将财政性资金与非财政性资金区别开来,明确哪些项目资金是通过财政直接支付形式支付,哪些项目资金是通过财政授权支付形式支付,在直接支付中还需注意区分资金的性质,但由于很多学校在预算编制支付项目时还没有具体细化,再加上没有经过充分的时间准备就安排了预算,导致编制的预算不能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具体需要。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具备超前的预算和精确的计划以确保日常经费的使用,否则遇到特殊情况将无钱可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预算编制缺乏有效科学性,预算调整变更颇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这些都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正常健康运行。除此之外,还存在按月编报计划的程序和审批手续繁琐,支付额度到账不及时,时限要求严格等问题,对用款计划在编制和提交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支付管理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财政性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后,针对每月下达的用款计划,根据不同的支付主体,分为不同类型的支出。账务处理比以前传统的支付模式更加复杂。学校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每笔支出都必须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执行,在支付时就应根据账户处理上的要求区分好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功能分类科目和经济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而且支付方式由原来的分散支付方式改为以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方式后,也要区分支付方式进行不同账务处理。但在实际操做过程中却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在项目支出的资金预算下达和归还垫资的问题上,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项目预算、用款额度下达相对迟缓。这对学校资金的使用制约很大。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自行使用基本户里资金先行垫付,在项目经费到达后再归还基本户垫资款时还要涉及一系列的报告、申请等问题。并且这种做法会计核算中心通常是不支持的。其次,在财政直接支付中,所做的支付令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才能生效,但由于预算单位在对相应的有关政策没有及时把握时,会出现一些状况,如预算单位提供的合同或相关资料手续不符合有关规定,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不同意支付,则该笔资金就无法支付到收款人账户。这对学校急需资金的情况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资金不到位,就无法开展工作。最后,在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中选择支付的项目和经济科目,是以导入的形式直接进入新中大账务软件,在支付后出现专项支付错误或需要经济科目做出调整时,是不能直接在新中大账务软件中进行调整,而是需要退款重新做国库集中支付支付令进行调整的。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工作量,使原本简单、易操作的会计核算工作变得繁琐、复杂。

3.其它一些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校这个单位的特殊性导致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单位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对相关财务人员的技能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由于以往传统的账户体系对学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普遍不高,从而存在人才交替的问题。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学校财务管理操做系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完善。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使用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操作系统为网络版本,由于该系统投入使用时间还比较短,与它相配套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经常出现网速过慢、网络拥堵、中段等系列问题充分暴露了学校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维护方面的不成熟。

(3)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学校只能使用年度预算上报的财政资金,对于未上报的资金一律不能使用,从而影响到学校资金使用效益及合理调度资金的能力。

上述一系列问题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完善学校财务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前述对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相应的改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校与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要实现用款计划编制预见性、科学性就必须加强学校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首先,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作为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就有责任对国库集中工作进行精心安排,合理组织,有效调节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处室每月要有专人负责上报采购部门下月所需采购的具体项目。采购部门根据上报的采购项目要提前制定下月采购计划,如指出哪些专项资金使用时是需要政府采购的,哪些学校基建工程或修缮类项目动工后,就要严格按规定合同进行施工,估算资金的到位所需金额及具体时间。使财务人员编制用款计划时及时、科学、合理。做到编报用款计划科学,项目实施合理、款项支付及时,账务处理严谨。其次,学校与参与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各政府部门之间(财政局预算处、国库处、文教处、政府采购办、会计核算中心、开户银行、教育局计财处)也应加强沟通协作,相互配合,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减少支付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提供有效、及时改正途径

针对支付管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是在资金支付审核中,严格把好“执行关”,支付项目时逐笔进行审核、支付。加强监督总务处严格按照部门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不得任意改变使用资金性质和用途。二是尽量避免未到位资金的垫付,遵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法规。针对需要纠错的事项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该拒付的事项绝不手软。对大笔金额专项资金,应及时加强监控。三是已经支付差错的账务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纠正错误。如退款就要及时与会计核算中心取得联系,根据要求提供退款报告,开具退款支票,做好相应的退款支付令。四是要及时学习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财会政策信息,减少支付管理差错。在实际工作中直接支付已经有会计核算中心把关,但对于由学校自己负责把关的授权支付令,吃透政策信息,避免出错就尤为重要。

3.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所谓“硬件”建设是指针对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系统运行现况,财政部门应加快完善缺陷,增强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同时学校财务核算系统也需要进一不完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所谓软件建设是指要加强财会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范文第4篇

(一)侧重于资金预算管理的风险防范

公立学校的资金获得主要依靠上级拨款或者是银行贷款,而无论是何种方式,从资金申请、拨付、资金运用,以及对使用情况的监督过程,资金预算一直贯穿始终。资金预算不仅是公立学校这类事业单位财务和活动的基础,而且还处于核心地位。也正是因为其对资金预算的重视程度,所以公立学校在对财务风险管理时,多以资金预算管理为导向,以资金预算风险为防范重点。

(二)重视资金运作效率

据调查显示,在公立学校资金来源中, 50%以上是财政拨款,其他多是银行贷款、学生收费收入等。占公立学校资金来源大多数的财政拨款,虽然具有无偿性,减轻了学校的一部分财政压力,但是财务资源稀缺的情况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为了减轻资源稀缺的状况,公立学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更侧重于运用风险分析及控制技术,从风险分析和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角度,检验资金在有限的情况下运作是否有效率。重视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价与防范。

(三)重视对财务活动违规性风险的防范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立学校这类特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要求较严格。近几年,出具了诸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规章条文,详细规范了财务活动的业绩衡量指标。然而,从前几年的现实情况来看,相较于其他事业单位,学校尤其是高校在资金处置等方面的财务活动违规现象较严重。给公立学校带来财物风险的同时,还有一定声誉损失。为了有效防范这一风险,公立学校在财务活动中,开始密切关注具体事项对规章制度的遵循性,防范违规性风险。

(四)所需资料基本由财务报告获得,重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财务报告可以反映学校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活动,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由会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收支情况说明书构成,是一种收付实现制下的报告模式。公立学校相关人员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时所需要的资料基本都是通过财务报告获得。因此,财务报告是否可靠至关重要,是构建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公立学校较为重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二、现阶段公立学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银行贷款失控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教育需求,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但是,越来越大的办学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财力支撑。仅靠财政拨款,难以维持学校师资、校舍等方面的大幅提升。因此,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补充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了银行信贷。虽然银行信贷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资金匮乏的情况,但却也引发了因信贷所产生的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主观原因:管理者风险意识缺乏

1法人主体和经济责任的缺失

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一特殊的事业单位,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其投资主体单一,目前仅限于国家。第二,其经济性质为非营利组织机构。由于这种特殊性,所以学校领导等相关人员并没有把学校作为一个法人主体。这种法人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学校出现财务风险。

此外,目前,我国对公立学校领导职位的安排多为任期制。而学校贷款会延续数年,贷款的产生可能会在A领导任期内,但其本金和利息的偿还很可能会在下一任及后来的领导任期内。这给经济责任的明确带来不便。缺失的经济责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贷款风险。

2自身定位过高,发展盲目

目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学校领导对国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自身定位过高,只重视办校规模的扩建和盲目招生,贷款规模随之增长。使得学校成本投入与收益不匹配。出现潜在的负债风险。

3侥幸心理

据调查显示,在公立学校资金来源中,50%以上是财政拨款。由于长期享受无偿资金,存在侥幸心理。对贷款资金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缺乏风险意识和资金成本观念。

(三)客观原因: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校资建设的投入直线攀升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逐步增多,为了容纳更多的学生和师资力量,学校对校资建设的投入直线攀升。各地区的学校不约而同的选择扩建新校区。在财政拨款等资金来源有限的前提下,银行贷款数额逐步增大,高额的本金偿还和利息支出接踵而至。

三、财务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利用财务分层理论,并对其进行创新

笔者认为研究学校这类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应该首先从学校的财务主体入手,这样可以使得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具有更合理而清晰的结构层次。

目前,财务分层理论主要用于划分财务主体,主要以“二层次论”和“三层次论”为代表。

(二)贷款资金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具体的优化措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利用项目融资策略,以及利用BOT方式。

1利用项目融资策略

主要通过抵押项目资产,以项目的未来稳定的潜在收益为融资来源,不会影响公立学校其他的财务事项,并且能够有效隔离资金风险。比如,学生食堂、宿舍楼等资产项目,收益较为稳定。可以以此向学校老师等教职员工进行融资。

利用项目融资这种方式具有两方面好处:第一,融资成本低;第二,使学校老师等职工投身于学校的建设活动,调动了员工对学校发展关心的积极性。因此,李永新项目融资是公立学校可以积极利用的一种融资手段。

2学习国外的BOT融资方式

BOT这种融资方式在国外应用较多,包括建设、运营、移交三个过程。具有有限追索的特性,即出资方仅能通过因贷款所产生的项目收益回收贷款本金以及利息。出资方所承受的风险大大超过贷款方的风险。

(三)从加强资金的流动性的角度防范财务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动性资金的拥有可以缓解学校的财务风险。学校等事业单位应该重点控制现金流量,对资金需求数额以及需要时间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培养防范资金断流等风险的意识。同时,要重视对应付账款的管理,以降低应付账款的比重,减少学校负债额。此外,还要尽可能缩短现金实际支出与确认之间的时间差,从各方面加强资金的流动性,从流动性的角度防范财务风险。

(四)控制学校的资金运作

1创新资金运作监管机制

传统的资金监管多是由财务人员负责,但是资金运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机制,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资金运作管理的要求。在新时期下,应该构建新的资金监管运作机制,从原有的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现阶段,建立一个能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同时又充满活力的资金监管机制,已经成为防范资金运作风险的关键。

2进一步明确资金运作的风险责任

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公立学校这类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责任落实机制,尤其是要明确第一责任人的责权利。通过该机制的建设,控制资金实际运作的风险。对于造成风险的实际责任人员,要对其落实一定的经济、法律,或者行政责任。

3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公立学校等事业单位之所以会出现财务风险,还在于其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良好而及时的预测。由于其预测的失效性,进一步导致了风险防范措施的滞后。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对于防范资金运作的风险是有一定好处的。

四、结语

对公立学校等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关系到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公立学校等事业单位应充分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注重培养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其风险预防、规避,以及控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13

[2]石涛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今日科苑,2007;8

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范文第5篇

按照经济学理论,公共部门缺乏竞争会导致产品供给低效,但私人部门因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PPP模式将二者结合,起到相互牵制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在现实中,当政府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在公立教育中考虑引入私人资本和技术,对治理模式进行创新是自然的。所以,基础教育引入PPP模式是对公立学校能力有限的补充,使其能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满足基础教育服务的需求。一直以来对于公共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公校私营,虽然私营但学校的公办性质不变;二是民校公助,属于民办性质但政府要监管也给补贴。接受教育者的年龄越小,教育的公共属性应该越强。事实上,教育领域的第一个PPP形式便是公立学校私营计划。教育当局将部分公立学校的运行通过签订合约承包给私人经营者,学校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仍是公有性质,接受政府拨款。公校私营推动了公立学校改革,增强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自。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PPP模式成功的基础。基础教育PPP模式的现实表现存在着多样性,但其不变的基本内涵是,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以满足政府单方面供给无力解决的公众需要。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公私供给者集中在一起,没有认真考量他们的目标是否有相互重叠或是相互冲突的部分,就难以达成预定目标,使得人们对此种制度安排的可行性产生质疑。PPP模式需要界定好政府的角色,公共部门逐步主动建立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当出台授权性的政策架构,推动PPP项目,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私营部门介入基础教育,不是取代公共部门的位置,而是优势互补,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合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造福民生。博弈公平建立在尊重契约的基础上,公共部门不得以优势姿态随意打破契约。但同时,政府是重要的参与方。面临着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和公平性问题,公共部门依然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主要行为主体。采用该种治理模式,政府承担着介入风险和潜在的财政风险。政府部门应当从直接的教育经营中抽身,更多去关注教育系统的战略控制和规划。实行基础教育PPP模式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教育投资和教育服务状况,将私人部门的逐利目标与公共部门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目标相结合,维护基础教育系统的效率、质量、公平和社会责任。

2、借鉴各国基础教育PPP模式的成功经验

基础教育PPP模式作为一种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与各个国家自身的国情紧密联系。多个国家的经验显示,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是提升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可行途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关系可以多种多样,共同负责基础教育所需的不同方面。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逐步摸索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基础教育PPP模式。

2.1美国的特许学校模式

美国的特许学校模式是将国立学校的经营承包给社区学生家长,并为当地学校带来新的问责制,是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和责任担当的社区层面的所有制。其源起背景是认为国立学校正在被失败的国家制度拖后腿,尝试通过家长经营把国立学校从这一困境中解救出来,并使它们重现活力。特许学校运动的成功就在于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形式给当地社区内部的教学活动注入新的内容。

2.2英国的私人主动融资计划

英国的私人主动融资计划从私营部门融资,被视为是改善学校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主张将公司效能和创新性思维引入业绩不佳的国营部门的新公共管理思维。认为私营部门比公共部门的经营效率更高,将私营部门的经营原则引入公共教育部门将会提高学校的效率和业绩。该计划利用了一套比较指标体系,与先前国家管理制度下的经营状况相比,评估私人供给者的贡献是否确实改进了学校的财政业绩。

2.3新西兰的替代教育

新西兰的替代教育计划目的是帮助脱离学校系统的特殊学生返回主流中等教育或升入高等教育。学校可以单独申请也可以组成规模不等的联盟来申请替代教育的供给合约,联盟成员可以是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等。签约学校或学校联盟提供替代教育服务可以形式多样,但签约学校或学校联盟必须对服务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结果负责。

2.4菲律宾的学校领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