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语言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普及;规范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随之产生,出现了越来越多陌生却又不断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可的语言现象。如大量新词、新语的出现,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序、语法形态及语义的变异等,在网民普遍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性、个性化的特征。网络语言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作为社会变化的放大镜和显微镜,它凸显了社会生活中“动”的一面,也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网络语言始于现代汉语,超越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出现了种种变异的语法现象,对流传几千年的汉民族共同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对网络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 表达方式的随意、自由
(一)构词的随意性
我们平时在网上或论坛里经常会看到这些语言:“偶”、“东东”、“恐龙”、“青蛙”、“GG”“MM”……据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恐龙”和“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GG”是哥哥,“MM”则意指妹妹等等。若对网络语言涉世不深的话,是很难明白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的确,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没有这样的解释,然而却在网络用语中普及开来。构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只是网民们利用比喻、谐音、仿拟等修辞手段构成了新词。
语言只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本质在于以符号的形式(能指)来反映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所指),似乎语言只是一个被动的呈现对象,不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事实上,语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这种创造性和能动性往往来自言语的主体――人的认知能力的变化。所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借助网络和媒体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也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的网络语言形式。
(二)字母词现象的普及
吕叔湘说过:现在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拼音的,只有汉字例外,因而在国内和国外的文化交流上是一个不小的障碍。鉴于此,使用公众熟悉的字母词就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汉语的国际化并有利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众所周知,字母词具有世界通用性,我们常常出于表达时的方便而临时采用。目前由于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网络的普及应用、媒体的传播导向等因素使得字母词流行开来。如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MBA(Master 0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等。字母词的使用确实简单,但对其使用我们应该谨慎,一方面维护母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字母词作为一种新的词汇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却因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造成了滥用的现象,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表意不明的现象。如ABC既可表基础知识,又可表中国农业银行(Apiculture
Bank0f
China),又可指美国出生的华人(Amercian Bom Chmese) 。所以,针对此,我们应该给它以合理的定位并留下相应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三)中式英语现象的流行
根据Lado的错误分析理论,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产生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所谓正向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而负向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和影响”。中式英语就是英语学习者受到汉语的负向迁移的结果。
然而。中式英语的流行却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网民心中最富汉语韵味的中式英语;“People moun-tal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它因保留汉语的简洁押韵而被认可。不可否认的是“中式英语”给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的障碍,但同时它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二 语言的变异
研究语言的学者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变异,没有语言的变异就无所谓语言的发展,正如E,Sapir所说:“语言的沿流是由说话者无意识地选择那些向某一方向的堆积起来的个人变异的过程,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存在变异。”人们在日常的交际当中要遵循语言规律和交际标准,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和语境下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的打破常规,创造出一些新的不规则的语言现象,造成语言的变化和表达上的简练、清新,这种偏离常规的形式被称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语言的各个要素均能在使用中出现变异。
(一)语序的变异现象
1 省略。省略是指这样一些语言结构,在口语发音过程中或者书写过程中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未出现或被省掉。这些被省掉的部分可以是句法成分、语义命题、词汇语素以及音位因素,这些成分可以被恢复以使语言交际者理解这些语言结构的意义。
网络语言中的句子,由于受到印欧语语序的影响,或是出于标新立异的原因,抑或是由于交流的习惯等其他因素而出现了与常规现代汉语不相符的语序。如:“不要忘了伊妹儿我。”这显然是受了英语“Dontt forget to sendemail to mc”的影响,“email”是名词,在这里省略了动词“send”,而将名词“email”动词化;再如“为什么真话呀?”是缺少了谓语“说”,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成分而引起的语法错误。
2 倒装。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我都急哭了快!”、“你们吃饭了吗都?”等,这些都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些成分而刻意地将其前置,有的甚至已经在我们的交流中普及开来,成了约定俗称的句式。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存在着语序变异的现象。语序是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是汉语里的主要语法手段。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而在这里,就是通过省略和倒装对语序进行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目前尚不够规范合理,但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元素,使之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
(二)语法形态的变异现象
“被”字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被”的基本用法是与及物动词搭配,表示被动意义,而新兴的“被就业”、“被增长”等频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发生了变异,它可以跟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如“被+vt”――“被录取”、“被+vi”――“被就业”、“被+n”――“被民主”、“被+adj”――“被泛滥”。由此表达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义,且突出了一种高度凝练的被迫义,传递出公众对“强加于人”的某些现象、做法的不认可。“被”字句式的出现,目前仍处于一种不规范不标准的状态,我们应对其进行规范的引导。只有规范的语言、语法,自由度才越大,传播的范围才会越广泛。
(三)语义的变异
由于网络语素的自由组合,随意粘连,或采用比喻、仿拟、联想等修辞手法使之产生了语义的变异。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解释它的含义,而应根据情景语境来分析它特定的内涵。这使得它成为了“标新立异”的一种“语言”。
语义的变异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词汇意义变异和色彩意义变异。语义变异通常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种是产生新颖、别致、生动的言语意义,能够“在语用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特定的会话意义,有利于表达效果的提高”,称之为有效偏离或者正偏离;另一种是产生病句、错句,“在语用上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不可以解读”,称之为无效偏离或者负偏离。
关键词:网络语言 无厘头 文化
一.基于文化心理基础的情感性--无厘头的基础
在影视戏剧中,无厘头的表现样式一般是被放在喜剧的范畴之中来研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而喜剧则是对丑恶可笑的事物的模仿。
因此,如果说"喜剧"这个概念总会时不时将我们带入到一种跨文化式的哲学探讨之中,那么与之相比"幽默感"这个概念则能促使我们更多地对无厘头的基于文化背景的情绪直观予以关注,这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一现象。事实上,我们毋宁可以说,喜剧之为喜剧,首先在于观众能体验到"喜"的情感,也即是一种幽默好笑的情绪。近代汉语中,幽默是由林语堂从英语的humour音译过来的,humou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or",原意指体液,在这种解释当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一点,那即是幽默感是基于一种生理相关性的情感体验。无厘头自然也是首先源于一种幽默感,正如作为无厘头文化代表的周星驰所说,"思想在电影里很重要,但是故意去显示自己的思想就很没有必要了。我拍片子当然是第一要给人看,要使人看完了笑。"因而无厘头存在的首要原因是能给个体带来一种安慰和。
而这种体验与人群自身的文化心理特质是密不可分的。相同的一个幽默体验,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却无动于衷,我们对于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了。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体差异的,但仍需对其文化差异的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那就是读到一则笑话的时候能很容易判断出它是 "本土"的还是"舶来"的笑话。撇开其特异性不谈,我们说任何人的情感体验都是根植于自身所由的文化背景的,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情感体验同样也是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的体现。"任何文明的文化模式都利用了所有潜在的人类意图和动机所形成的大弧形上的某个片断。"[1]
二.网络语言反应文化心理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无厘头这一现象在中国的网络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对此我们需要对网络语言进行一番考察。按照索绪尔的理论,言语活动等于语言加上言语。一方面,人们通过言语来表达感知,传递信息;另一方面,语言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整体性的塑造了出来。而不同的群体的言语习惯又彼此是有差异的,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上,同时也体现在一个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差异上。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理区段内,不同群体--老人与年轻人,男人与女人,工人与农民--的言语习惯是不尽相同的。一方面,这与其受所属社会群体的语言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其所处的环境所塑造的认知思维方式也使得其更易接受某种特定的言语习惯。人创造了语言,同时语言也在塑造着人。尽管准确地理清这种因果关系的来龙去脉极为困难,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不同的认知思维方式是与不同的言语习惯相对应的。同样的道理,网络语言作为二十世纪以来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人们的文化心理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巨大改变。
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以好坏区分,网络语言的流行本身就值得研究,予以重视。网络语言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作为支撑。
三.无厘头的特征及与网络的关系
以下两个特征在无厘头于网络语言的盛行之中是尤为值得注意的:
(一)多样化的表现样式
而无厘头制造笑的方式又是不拘一格的,它可以通过故作事态,装腔作势等手段使人们发笑,例如很多年轻人在网上聊天的时候自称"朕""老衲"以及"我对你的敬意如黄河江水,连绵不断,一发不可收拾。"等夸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通过完全展开无需理由又无可穷尽的形式化设计来表现,比如"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也可以通过拼贴与杂糅来表现自己的韵味,例如网络用语"I服了U"这种近乎恶搞的方式也成为无厘头的表达样式。
而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样式显然能使得无厘头在满足现代人追求个性多元的方面拥有强大的活力,不会因为拘泥于某种范式而走入发展的死胡同。
(二)与传统的冲突
如果说前两点蕴含于无厘头的内在规定之中,那么与传统的冲突则是它的现实影响。无厘头与现实或者说与传统的冲突表现在与传统逻辑的背离,对传统价值的消解以及对传统道德的解构等诸多方面,比如调侃唐僧在遇到妖怪时候的一声"oh, my god!"在那个时代,唐僧原本是不可能说出这种话的,而将这种不可能的情况纳入到幽默的素材之中无疑对我们传统的观念是种挑战。试想,当无厘头调侃"唐僧在唱卡拉OK"或者"白毛女之所以那么白是因为用了汰渍洗衣粉"的时候,难道传统会对此无动于衷吗?因而与此同时,无厘头又获得了"不知所云""乱七八糟""低俗趣味"等标签。而这一点,也正是无厘头现象在网络上得以风靡的一个原因所在。因为客观的事实是,无厘头现象已经表现了自身强大的适应力,并且拥有数量庞大的以年轻人为主的行为群体,不管"传统"如何地反对,它本身都是不可能单纯地在这种反对中消亡的,客观的挤压与排斥必然会将其导向排斥势力薄弱的领域,而网络的迅速普及则无疑迎合了它的这一需求。
"一点正经没有"的网络无厘头文化,通过年轻人的不断演绎,随意使用调侃、玩世不恭与插科打诨的反诘,以集中到一点以改变对事物以往的看法的另类眼光,营构了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思辨性"言说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言说模式。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的延续和变异,在这种继承之中,网络语言形成了自己的凝聚方式--尽管有很多违背传统语言的地方,其也正是为此而获得了"不规范"等评价--而已然形成的这种凝聚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不规范的"规范",适合它的便被吸收从而延续下来,不适合的变被沙淘掉。无厘头文化凭借它的"笑"以及它的不拘一格的表现样式在网络语言中扎根生存,并广泛传播了开来。
四.结论
"无厘头"文化体现出了当下的青少年与其父辈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没有经历过战争与贫困的时代使得他们摆脱了父辈的沉重感,而崇尚"无厘头"式的轻松与自由。然而经济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又使他们难以逃脱竞争的压力。而这种竞争的压力对于他们构成了一种新的"苦难",在快乐与苦难这对矛盾的双重冲击下,融合了平民与英雄、欢笑与眼泪、隐忍与释放的"无厘头"文化无疑是一种最贴近其心理的精神食粮。
"无厘头"文化是一种基于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新生文化现象,以其强大的社会适应力吸引众多人参与其中,同时因为对互联网的适应而使得其在网络上的表达尤为引人注目。对于这种新生的事物,无论在价值上我们对之做出何种判断,都不妨碍它已然固存的现实,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仅仅出于传统的道德情结的情感性的打压,事物不会只在它的讨伐声中覆灭,而是必须要接受历史眼光的正确审判。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70-01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独特的网络语言开始由互联网进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用语和书面语当中,充斥着传统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和语法习惯。网络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生存,而且大有生机勃勃,摧枯拉朽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以及一些80或是90后的作家是网络语言的最积极使用者。他们这些人思想活跃,不受旧的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创造新事物,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追求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他们将网络语言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语言的形式也变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各种文字和符号交叉使用。这不仅为毫无生气的机械交流提供了幽默,而且也使交流更加的变简与快速。总体上看网络语言可以有这些形式:
1、符号2、数字3、汉字拼音或英文缩写4、混合用语
三、现代汉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主要包含几个大的方面的特征:一是语法特征,二是语音特征,三是词汇特征,四是语用特征,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的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征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形态变化缺少严格意义的词的形态变化。
现代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有的,但是不多见。有些词虽然是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以同类词都所具有的,也不是所以场合都适用的。例如: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通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通常是AABB,如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但是少数双音节的形容词有ABAAB的形式,如:雪白雪白、通红通红。此外,不是所有双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有这种形式,如:担心、喜爱,不能说成担心担心、喜爱喜爱;形容词“美丽”,“聪明”也不能说成“美丽美丽”,“聪明聪明”。
2、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点。如:“一个没有来”和“没有一个来”,这两句话字数和字都一模一样,只是语序不一样,前一句的意思是只有一个没有来,其他人都来了,后者的意思是全都没来。
3、在现代汉语里,词的结构方式、短语的结构方式、句子的结构方式大致相同。词、短语、句子都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等五种基本结构方式。
4、汉语有丰富的量词。除了标准量词(如度量衡量词)外,汉语有丰富的一般量词,数词一般不直接与名词组合,中间要使用恰当的量词。
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 N。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
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4)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阴平、阳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2)双音节词占优势
(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
语用特征
(1)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2)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3)依靠语境消除歧义
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多变灵活性及多种语言的混用,导致了现代汉语语音方面产生极大窘境。网络语言相当的杂,有各种符号的杂用,又有数字与汉字的混用,这造成了汉语语音的困难,没有固定的拼音能表示这些混用词汇。
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强适应性和强生命力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暗藏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趋利弊害,使其正确健康地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催生了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行为因说话人/受话人的个人特征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其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赋予的新色彩和影响。
1 社会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在大量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有一类流行语。如“你out了”也被众多网民争相引用,并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网络流行语之一。此类流行语有其构成的特征,本文将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此类流行语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语料分析
究竟何为“语码转换”?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四组语料:
语料1:老师:“上课喝啤酒?”学生:“老师,你out了!”
语料2:“连这个你都不懂?I服了You!”
语料3:“2004《时代风采》时尚模特评选活动正在启动ing”
语料1中out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多种意思,可以作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和动词。“out”选取了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了、不能与现行接轨了”的新意。语料2中,在句内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语料3的特点是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我们记作X-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3 语码转换的定义及成因
3.1定义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近些年来由于英语的普及。英汉两种语言接触难以避免,以汉语为主,夹杂英语语码混用的现象非常多,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会经常发生语码混合(code-mixing)的现象。“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语码B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语码A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像语码B那样被人们有意识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非常复杂,特别是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码转换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语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3.2.1对应译词不存在或不准确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大,中英语中存在许多文化局限词和部分对等词。它们在目标语中没有表示对应概念的词汇,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译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将其进行音译而己。比如说,虽然DIY可翻译为“自己动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场合里就显得累赘,不如进行语码转换,直接将DIY放在句中的交际效果更好。还有很多词汇可能很难用几个字就讲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语表达来的准确,如flash(本意指闪光灯,现多指计算机制作的闪烁的动画短片),fans(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现在已被广泛地译成“粉丝”),hacker(译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网站进行破坏的人)等,由于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项,其英语表达形式也已被大众所接受了。
3.2.2经济原则
也称“简约原则(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尽量节省气力,减少麻烦。网上对话受打字速度的影响,不可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便捷。为了达到“省时、省事、简练、快捷”,当某个概念用英语表述相对简单,打字更方便时,网民也趋向于使用英语,尤其是英语中形形的缩略词,在使用时就更为方便了。如近年来网络和众多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语“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现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与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赛或对决中,“PK”被广泛使用,因其意义准确,表述简单而深受大众的欢迎。 转贴于
3.2.3说话人自然情况的因素
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由于语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话语信息的生成、传递、理解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Wardhaugh曾说过“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前锋”。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语言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而且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在语言变异的环节中就形成别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发明运用什么新词我就跟着效仿,否则被视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这种心理极大推动了语言差异的扩散和发展。乃至激发出更进一步的语言演变,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时尚的东西都来自经济更发达的使用英语的国家。
4 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新意及对当下的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鲁吉尔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紧密的联系,”许多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空出世”,显示了语言的灵活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社会力量的夸张,见证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m。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生活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更新,而语言的发展透视着公众思想、观念和复杂的社会心态,展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向。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使用数量的逐渐壮大,一方面反映了汉语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代表了大多网友的一种姿态,即通过一些戏谑、简单的词语来代表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态,再亦是不能明说,只能意会的含义。网络流行词汇已经开始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语言习惯,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口头上的讨论,人们都喜欢借用网上简洁、异于普通语言习惯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5 结语
纵观近几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会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语言倍显亲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适时适量,不仅是一种词汇手段,也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方式的一种改变。其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它会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在求新、求变、释放个性的时代给我们以清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韩苏,语码转换成因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3,
一、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1.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丰富多彩不仅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多样的方式,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而随着网络的日新月异,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网络与现实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就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世界。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动态的、紧密的对象把握,而就实际的情况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存在脱离现实的情况,并且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思想教育的选题简单、陈旧、内容枯燥过时、甚至构思简单粗浅,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
2.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提升
前面说到,网络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所以对于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研究应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并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来获得较高的理论高度和开展效果。而目前,为我们分析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不成熟,缺乏规范的、成型的理论分析和支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得研究逐渐走向形式化、肤浅化,从而间接造成了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止步不前。
3.目标定位模糊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但因其定位目标定位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滞后。很多研究者并不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式因为这样,他们无法有效利用已经有的研究成果,缺乏责任感和方向感,最终削弱了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走向
1.注重研究对象的明确
我们要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象就是广大学生群,因此,我们需要将学生的与网络的关系纳入研究范围内,并针对虚拟与现实、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网络表现与现实表现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渐走向网络与现实生活互动的世界。随着两者关系的复杂,研究一定要根据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行为特征,如何在网络中构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要注重研究对象的没明确,重新走向对象并审视和研究对象,以深刻把握和明确对象,从而实现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2.加强理论基础的深化研究
众所周知,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对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对象的复杂性,所以重新把握和定位对象就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一方面,我们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问题出发,运用多种科学和领域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并将实践中的问题逐渐引向理论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全方位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应坚持应用领域的研究基础,进一步开拓哦基础理论研究,以拓展研究领域、完善研究格局,全面服务于实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研究层次向学科层次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必然能是网络思政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共同期望。我们应通过学科的建立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层次的提升,构建起学科体系,努力推进理论化、体系化的工作开展,依据现实和理论,深入挖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实践中,还应注重平台的丰富与发展,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更加成熟、强大、完善的学科体系。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