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题研究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地流转利益 土地收益分配 土地流转过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69-01
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越来受到全国人民重视,农民土地流转问题也成为了国家重视的问题。我国要发展农业经济,土地流转问题必须正确面对。当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虽然由于土地包干到户存在一些生产力低下、产出量小等问题,但它保证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因而仍然是我国不能动摇的基本国策。我国当下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民土地流转定价利益及集体部分资金提留问题,流转登记相关费用问题,为获低价承包户非成本支出部分问题,以及环保下土地流转后的治理利益问题等。该研究者通过研究土地流转过程的利益问题,希望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1 土地流转过程存在的利益问题
1.1 土地流转定价利益困扰农民
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在定价过程中往往受到困扰,一些早年出租土地给承包户以每亩价格300元/年为标准,10年不涨价,其结果是农民土地收益严重不符该年度生活水平,这使得一些完全靠土地转让而无收益的农民吃大亏,生活越来越贫困。这是以亩标准价格定价的引起的人民币通货膨胀下农民收益出现严重亏损问题。还有的就是一些土地被中介组织转手,多次获利,而农民却收益较少,承包户又损失严重,从而使得承包户因需承担高额租金而主动弃地而去,使得农民出租收益不稳定等。这一些受土地租金定价不公平影响,使得农民利益受损现象严重。
1.2 土地流转集体提留收益比例及去向存在问题
由于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属于集体,家庭只是承包户,农民土地只能再次经过流转实现交易,而集体土地就有权获得集体收益,在实际农民再承包过程中,农村集体提留收益却并不如意,一些土地流转地区集体却收不到农民租金收入,原因是农民说并未出租而是与他人合作进行农业生产,不具备经营性质。在无证据和村民们集体反对下,集体提留收益无望。而一些地区土地承包集体则提留20%~30%的农民租地收益,也就是租金是1000元/亩/每年的,集体收益为200~300元,这就使得农民收益出现严重问题。集体收益后,很多村社将其作为农民共同收益进行分配,有的则被村干部用来再投资却长年无分配,使得土地租金集体部分成为少数村干部的收入。
1.3 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收费利益的问题难解决
近年来,一些地区土地流转过热,一些正规中介运营而生,他们帮承租户找土地,并收租一定服务费用,其价格根据地区差异,和承租户自愿来决定。双方交易在租金之外,而一些非法人员却借机敲诈农民,说是他介绍非要农民给中介介绍服务费等现象发生。也有的一些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假倒卖手续将一些长年不在家务农的农民土地偷偷租给承包户并代收租金现象严重。中介服务收费组织出现的乱象让土地流转出现了较多问题,使得一些准备流转土地的农民又担心各类问题出现。
1.4 土地流转合同签定及手续费支付的问题
近年来,土地流转一些地方是找地方公证处进行土地流转公证,因此,需要收较贵的土地流转手续费,同时还要收合同工本费及其他手续费等,从而使得农民收益受手续费影响而不断减少。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地区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其目的就是服务土地流转,但他们仍然收取手续费,甚至比地方公证处还贵,这就使得土地流转合同签定及支付手续费出现了几难问题。在这个交易过程中,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也借机向农民土地流转征收流转环保费、签字费、跑路费等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从而使得其管理出现较多问题。
2 土地流转过程利益解决的办法
2.1 实现土地级差定价,农民自由选择定价内容
农业用地应根据土质优势进行级差评价,按照四级标准进行划分,通过采取通阳光、土层深度、肥力测评、自然灾害严重与否,水源条件等进行综合认证,最终评价出四级土地标准。然后根据级差定价,最差一级定价不得低于单季作物收成产值的50%。如该土地能种玉米或小麦等,按其单季评价其收入不能低于其玉米总产出的50%,最好则不封顶按当地自愿定价成交确定。进行定价后,农民应自由选择,根据各标准进行自行土地评价定价,然后进行自愿交易。
2.2 合理划分集体提留收益比例,公开集体收益去向
当农民自愿转让其土地时,向集体缴纳提留收益比例应不得高于10%,贫困户最高不得超过5%。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的收益合理,避免因集体提留而导致实际效益被削夺的情况发生。集体提留的租金收益必须用于土地综合治理和农民利益支出,而不得作为非土地治理和该村社以外的经费来源,以保障土地租金收益不被非法侵占。
2.3 规范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有偿收费,明确服务收费项目
近年来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悄然形成,笔者认为不应对其打压,而应积极鼓励中小城市及乡镇房地产中介组织进入该行业进行有偿服务,我国应明确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标准,确定有偿服务价格范围,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收费,维护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不受中介侵害。为此,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执行细则》,从而有效指导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从事专项活动。
2.4 全额减免土地流转登记服务各类手续费及合同手续费
为了提高土地流转市场活跃度,增加规模化企业经营,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市场,各地区或区县应成立公共服务免费组织,实现免费登记、查询、流转过户、合同签定、价格认证与评价,指导其服务,培训各类因土地流转的公共服务组织或个人等,实现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最后一公里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
3 结语
总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收益问题复杂,要严防农民土地流转收益被侵占,或是被地方强权组织盘剥,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有可能会出现因土地流转而产生的地方腐败现象。这必将会引进全国农民的强烈不满。该研究者简要分析了土地流转过程收益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后,提出了上述建议,希望我国政府重视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问题,真正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将其土地流转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重抓和严抓,从而保障农民根本利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 王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9(10):47-49
[2] 李俊青.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2(4):30-31.
一、我国工程造价学科发展概况
我国的工程造价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在1998年以前,我国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并没有工程管理,其专业设置主要是专科层次。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和“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此时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大多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都是以工程管理造价方向的形式存在。
2003年,天津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其后全国先后有几所高校申报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并招生。
二、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各院校造价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按照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来进行设置的,即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和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
综观该专业全国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程技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依靠土木建筑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土木工程背景支撑,强调专业的“技术性”,其技术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二是管理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管理工程背景支撑,其各平台课程相对较为均衡,但管理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三是财经类院校,在课程体系中,经济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着重投资和财务能力的培养,而技术平台课程则相对较弱。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应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准确的学科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部分院校由于缺乏准确的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简单的采用工程技术加管理加经济的模式,忽视各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
2.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目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多依托各院校的办学背景,课程结构不合理,或偏技术、或偏管理、或偏经济,而在与专业领域的职业要求对接上普遍存在不足,导致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
3.实践性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实践手段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实践时间存在偏少现象。
三、国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时间较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行行业学会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认证的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是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它负责工程造价、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评估,通过一定的课程评估标准和程序,保障课程设置能达到未来的执业资格要求。在英国,如果要获得造价执业资格(成为工料测量师),则必须获得通过该协会评估通过的专业学位,否则必须参加与通过评估的专业水平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考试。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行业协会的评估,确保专业教学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有效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在国际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对工程造价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指导作用,并和行业执业资格挂钩,专业教师大都有建筑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从而有效保障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对接。
2.学科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在工程造价学科定位上,都强调工程管理对工程技术的依赖,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基础,充分重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科目的整合。
以美国为例,根据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美国建筑教育委员会考察结果(表-1),其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以工程学科内容为主,管理学科内容为辅,各校的工程学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F:Florida大学的房屋建筑学院G:Georgia技术学院的房屋建筑项目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实习学分的比重也较大。以上表为例,在五所美国高校中,最高的占全部教学课时的36.1 7%(Georgia),最低的也达9.84%(Louisiana)。
四、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二、三学段口语交际中分别明确规定:"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现代汉语词典》对"转述"做了精辟的解释:"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转述口头上是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在书面上便是"直述句改转述句"。
此问题前人在书刊、网络上从标点符号、人称、提示语的形式、说话内容对应的不同句型、指示代词和趋向动词的相应变化方面做了探讨,但未涉及转述角度,也没有让学生体验其转述的过程,直接将一些不全面的简单方法教给学生,致使学生心存疑虑,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人称混乱,指代不明。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直述句到转述句的转换过程呢?本文就转述角度浅谈过程体验。
1.理解概念
直述句:直接记录说话情境和说话内容的语句。例1,赵老师对我说:"小明,请你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这时陈老师正好路过这里)
转述句:记录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的语句,例2,赵老师对我说,要我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转述:就是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口头上叫转述,书面上叫直述句改转述句。这里的"我、你、他"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
2.分清指代
学生不能正确地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清句中人称代词指代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语句,身临其境,以分清其中的指代。
在例1中,第一个"我"指小明,"你"指小明,第二个"我"指赵老师,"她"指张老师。
3.确定角色
直述句中的语言角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它们定义,让学生明确。
例1中的语言角色为,赵老师――"说话者";我-"听话者";李晓红――"第三者";王向东-"第四者";张老师――"第五者";陈老师――"旁观者"。
"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是第一队组合。这队组合中的说话者与听话者是对话关系。
引导学生体验例1中角色之间的人称关系:(1)谁是说话者?(赵老师)(2)句中的第二个"我"指谁?(赵老师)(3)说话者称自己为――?(我)。如此体验得到结论:说话者称自己――我;说话者称听话者――你;说话者称其他人(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他或姓名。
4.设置角色
转述中的角色及其人称关系不是现成的,是根据生活实际、教学需要设置的。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需要将它置于生活中,设置转述角色并体验其中的人称关系。
体验:(1)什么是转述?(2)谁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转述人";(3)另外的人是谁?――"听众";(4)转述人要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他相当于哪一个角色?(说话者)(5)听众相当于哪一个角色?(听话者)(6)从例1到例2,谁是转述人?(我,即例1中的听话者);谁是听众?(可以是其他班的同学、可以是其他老师);(7).在例1中,除了转述人对应的角色,其他的角色称为"其他人"。
"转述人、其他人、听众"是第二队组合。
在例2中,转述人(我)称自己为――"我",转述人称其他人为――"他"或名字。其中的转述人和听众不是对话关系,只是说与听的关系,不存在人称关系。所以,在转述句中,一般情况只有"我"、"他"两种人称。
转述的过程就是把第一队组合中的人称关系转换为第二队组合的人称关系。
5.角度转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知道"在转述句中,一般情况只有'我'、'他'两种人称。"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在转述中体验,在体验中转述,加深理解,巩固理解。
例1中,转述人分别站在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的角度,依次转述为:
(1)我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2)赵老师对我说,要我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3)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我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4)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我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5)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我,我昨晚一宿没睡觉。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swing construction of super major bridge for Tongliao passenger dedicated TLSG-2 crossing 304 National Road and Da Zheng railway as an example,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of swivel bridge weighing test, principle and specific weighing process,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imilar domest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关键词:转体桥梁;称重试验;配重方案
Key words: swivel bridge;weighing test;counterweight scheme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125-03
0 引言
桥梁的转体施工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施工精度要求高,是全桥施工的关键步骤。在转体桥梁施工领域,已经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不同的桥梁,必须根据其具体的结构形式、施工工法和场地及环境条件等特点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转体方案,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强度要求。
1 工程概况
通辽至新民北客运专线跨304国道及大郑铁路特大桥全长3785.9m,86#-90#墩为主桥部分,长为231.5m,上部结构为(45+70+70+45)m连续箱梁。主桥同时跨越304国道及大郑铁路,其中大郑铁路每日通行客货运列车100余次。
箱梁中支c处梁高6.5m,边支点及跨中梁高3.5m,梁面宽12.2m。为降低对运营铁路及公路的影响,采用转体法施工,其中87#墩为非转体主墩,88#、89#墩为转体主墩。88#、89#墩T构先平行于铁路方向采用支架法完成T构现浇,逆时针转体到位,最后进行中跨合龙。
主桥轴线与铁路夹角为32度,设计转体重量为47860kN,理论计算的启动牵引力为598.3kN,转动过程中所需牵引力359.0kN。主桥具体孔跨布置如图1所示。
因88#与89#墩T构结构形式完全一致,本文仅以88#墩转体T构为例进行转体桥称重研究。
2 称重试验方法概述
2.1 称重试验的目的及必要性
转体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球铰安装、梁体施工、防护结构等施工误差原因,以及桥梁纵坡、预应力张拉的影响,造成梁体重量分布不均,且实际转动中心与理论转动中心出现偏差,从而产生不平衡力矩。
根据本桥的结构形式,转体T构总长为68m,悬臂34m,在竖平面内由于不平衡力矩使球铰转动体系产生0.01°的微小转动,在转体悬臂段的端部就会产生大约5.93mm的竖向位移。所以有必要通过现场实测数据指导施工,确保转体桥施工线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不平衡力矩及有关的偏心距、摩阻力矩及摩擦系数在不同的桥梁结构中数值各不相同。其中摩擦系数亦随正压力大小变化同步变动,不能将其他转体案例中得出的摩擦系数直接引用在本桥上。必须通过现场称重试验,然后根据试验数据分析计算获得以上参数,从而确定不平衡力矩消除的措施、配重参数、配重加载位置并付诸实施,最终达到保证转体施工阶段的结构安全,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2.2 称重试验基本原理
当转体梁T构支架拆除后,整个梁体的平衡表现必定为以下两种形式之一:
①转动体球铰摩阻力矩(MZ)大于转动体不平衡力矩(MG),此时,梁体不发生绕球铰的刚体转动。
②转动体球铰摩阻力矩(MZ)小于转动体不平衡力矩(MG),此时,梁体发生绕球铰的刚体转动,直到撑脚参与工作。
根据现场观测发现,88#墩转体梁T构支架拆除后,有一侧2个滑道撑脚受力,故本桥转体T构受力情况明显属于第二种,球铰处有转动,T构处于撑脚与球铰共同维持T构的稳定性的状态。
本桥采用了球铰转动法测试不平衡力矩,该方法采用测试刚移突变的方式进行测试,受力明确,而且只考虑刚体作用,不涉及挠度等影响因素较多的参数,结果比较准确。
2.3 不平衡力矩和摩阻力矩的测定
在称重试验时,假定球铰、上承台、墩身及墩顶T构为刚体。当转动体球铰摩阻力矩小于转动体不平衡力矩,转动体重心偏向北侧,此种情况下,在北侧承台实施顶力P1(如实施顶力T构受力示意图)。当顶力P1(由撑脚离地的瞬间算起)逐渐增加到使球铰发生微小转动的瞬间,有:P1・L2=MG+MZ。
当顶升到位(球铰发生微小转动)后,使千斤顶回落,设P2(如顶力回落过程T构受力示意图)为千斤顶逐渐回落过程中球铰发生微小转动时的力,有:P2・L2=MG-MZ
解方程得到MG 和MZ 值:
不平衡力矩:MG=■ ;
摩阻力矩:MZ=■
2.4 摩阻系数及偏心距计算方法
①摩阻系数计算。
转动体球铰静摩擦系数的分析计算称重试验时,转动体球铰在沿梁轴线的竖平面内发生逆时针、顺时针方向微小转动,即微小角度的竖转。摩阻力矩为摩擦面每个微面积上的摩擦力对过球铰中心竖转法线的力矩之和(见图4)。
由图4可以得到:
dM=■dF
dF=μzPdA dA=Rsinθ・dβ・R・dθ
P竖=Pcosθ P竖=■
所以:Mz=μz■■cosθsinθ■dβdθ=■μzNR
式中,R为球铰中心转盘球面半径;N为转体重量;dM为任意点摩阻力矩;dF为任意点摩擦力;dA为有相对转动趋势瞬间两刚体任意点接触面积;P竖为任意点正压力;μZ为摩阻系数。
本桥球铰球面半径R=6m,球铰平面半径r=1.5m,可得:α=sin-1(■)=14.48°,将该数据代入公式进行积分可以得到球铰静摩阻系数:μz=■。
②偏心距计算。
转动体偏心距为:e= ■
3 称重试验
3.1 施力设备及测点布置
为保证304国道及大郑线路安全运营,88#墩顶转体T构大里程侧预先进行了挡砟墙浇筑。挡砟墙方量为0.46m3/延米,顺桥梁对称均匀布置,因挡砟墙浇筑引起的不平衡力矩为6253kN・m。
在距离88#墩中心线26.5m小里程侧左右对称加载了10块经过称重的1m3砼块,预配重增加弯矩为-6232kNm,施工挡砟墙造成的不平衡弯矩已基本抵消,符合试验要求。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参数,N=47860kN,R=6m,μ=0.1;算得设计静摩阻力矩为:0.984×0.1×47860×6=28256.544
kN・m。
拟在距转体中心线3.8m处设置2台5000kN的千斤顶,每台千斤顶需要的顶力为28256.544/(2×3.8)=3717.96kN。千斤顶布置可满足试验要求。
千斤顶处放置压力传感器(BLR-3型),千斤顶对面位置布置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如图6。
3.2 试验数据及分析图表
试验时,千斤顶荷载达到3506kN之前,百分表读取的相对位移变化较小,且随荷载值呈线型变化,在荷载大于该值后,相对位移变化速度突然加快,而荷载则变化缓慢,可知临建力P1为3506kN。
落顶时,在荷载大于336kN之前,相对位移变化较小,且基本随荷载值呈线性变化,在荷载小于该值后,相对位移变化加快,而荷载值变化缓慢,得出临界力P2为336kN。
试验数据记录图表如图7、图8。
现场量测得到L2=3.8m。
代入公式计算,88#墩转体T构顺桥向基本数据如下:
MG=7299.8kN・m;MZ=6023.0kN・m;μZ=0.021;e=15.2cm。
由于该T构属于直线段桥梁,梁体设计为对称结构,横桥向不平衡力矩基本可忽略不计,配重过程中不再考虑横桥向影响。
4 配重方案
通过在箱梁顶板上配置一定重量,T构转体系统自身即能维持平衡,不再需要借助撑脚支撑,从而间接达到减小启动牵引力的目的。
配重量×g=N・e/(悬臂长度-配重端至梁端长度),将配重放在距梁端3.7m处,算得配重质量=47860×0.152/(34-3.7)/9.8T=24T,共需放置1m3配重块10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配重后二次称重发现不平衡力矩偏大时需要二次配重。
5 转体施工效果评价
根据88#墩称重试验结果在箱梁顶增加配重块后,88#墩31min转体到位,暂停进行精调。D体速度为1°/min,启动与停止过程中梁体平稳可靠,无明显晃动情况出现,转体过程梁端最大高程偏差为11mm,转体结束后梁端高程偏差为6mm,符合设计及验收规范要求,转体施工成功结束。
6 结束语
本次称重试验在顶升及落顶过程,位移突变明显,临界力确认清晰。称重试验为转体施工策划及决策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数据,保证了转体施工的顺利进行,可作为其他转体梁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
[1]Q/CR 9603-2015,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