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题研究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技能 职业素质
一、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企业增加了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一些高职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课程设置,从而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满足外贸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切实提高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直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育主要培养职业型人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体系过于接近,只注重高等教育中一般共性的东西,却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虽然设置毕业实践环节,但缺少足够的实践基地和具体有效的实践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许多实践环节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体现不出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
2.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落伍于社会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国际商务体系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沿袭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在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在教学上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些课程的开设实用性不大,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如单证、报关报检、跟单等课程实践课时开设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许多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工作要求,甚至看不懂常见的单证,实际操作能力差。可见,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当前社会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3.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
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导致了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教学顺序不合理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国际商务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上存在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还有在新生入校之初就开设国际商务谈判课的,这些课程安排上的不合理就会因为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安排上目前不合理的情况有理论总课时量远远大于实践总课时量、缺乏一定的应用性的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理论性课程安排的课时量过多和实务性课程在实践课时比例分配上不足等。
三、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改革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
1.设置专业课程要根据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应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的原则。
首先要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其次要以岗位职责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然后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再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针对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跟单员和会计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为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如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外贸单证、报检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会计等。这些课程已赋予了新的内涵,并非传统概念或几门课程的组合。要调整思路,根据不同岗位确定需要达到的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流程来确定课程体系。对于不同课程,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具体教学中也要有侧重点。
2.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要根据岗位工作过程与课程内部联系
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外贸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外贸岗位工作流程与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
在对专业人才高要求高标准的社会,企业希望所招聘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操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增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与考证培训课程,如产品贸易实务、报关员考证培训等,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建议实践课时占教学计划总学时40%以上。对于实务性课程,可以提高实践课时占课程总课时量的比例,以加强实务课程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应该购买和更新外贸教学软件使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增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务性更强的外贸制单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核心课程。
3.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企业的参与
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外贸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听取企业一线人员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定期召开有企业、学校、相关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研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在人才培养上,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培养意见,并参考所提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增减教学内容。加强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去熟悉现代化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并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实际操作经验,使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企业互聘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技术顾问,解决教学和实训的问题。聘请企业专家到校讲课,力争企业外聘老师的比例达到50%,专业教师也经常到贸易企业学习和交流,提高专业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和相关素质。
4.要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双证融通体系
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中,纳入职业生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体会到每门课程对自己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使学生了解国际商务专业是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哪些知识,业内有哪些职业资格考试,如何获得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引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入学开始的学习就有方向、以后就业也有目标。这就要求专业要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要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有效地融合全国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电子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合理构建以项目为导向、“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大伟.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考[J]. 管理观察,2008年13期
[2]王涛生.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J].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9期
[3]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年12期
[4]马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年36期
一、我国工程造价学科发展概况
我国的工程造价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在1998年以前,我国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并没有工程管理,其专业设置主要是专科层次。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和“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合并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此时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大多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都是以工程管理造价方向的形式存在。
2003年,天津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其后全国先后有几所高校申报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并招生。
二、我国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各院校造价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按照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来进行设置的,即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和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
综观该专业全国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程技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依靠土木建筑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土木工程背景支撑,强调专业的“技术性”,其技术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二是管理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管理工程背景支撑,其各平台课程相对较为均衡,但管理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三是财经类院校,在课程体系中,经济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着重投资和财务能力的培养,而技术平台课程则相对较弱。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应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准确的学科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部分院校由于缺乏准确的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简单的采用工程技术加管理加经济的模式,忽视各平台课程的有机融合。
2.专业能力培养欠缺。目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多依托各院校的办学背景,课程结构不合理,或偏技术、或偏管理、或偏经济,而在与专业领域的职业要求对接上普遍存在不足,导致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
3.实践性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实践手段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实践时间存在偏少现象。
三、国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时间较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行行业学会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认证的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以英国为例,英国的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是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团体。它负责工程造价、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评估,通过一定的课程评估标准和程序,保障课程设置能达到未来的执业资格要求。在英国,如果要获得造价执业资格(成为工料测量师),则必须获得通过该协会评估通过的专业学位,否则必须参加与通过评估的专业水平相对应的专业基础考试。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行业协会的评估,确保专业教学满足行业学会对专业人士提出的专业能力标准,有效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在国际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对工程造价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指导作用,并和行业执业资格挂钩,专业教师大都有建筑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从而有效保障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要求之间的对接。
2.学科定位准确,课程设置合理。在工程造价学科定位上,都强调工程管理对工程技术的依赖,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基础,充分重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科目的整合。
以美国为例,根据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美国建筑教育委员会考察结果(表-1),其专业课程基本上是以工程学科内容为主,管理学科内容为辅,各校的工程学科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F:Florida大学的房屋建筑学院G:Georgia技术学院的房屋建筑项目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实习学分的比重也较大。以上表为例,在五所美国高校中,最高的占全部教学课时的36.1 7%(Georgia),最低的也达9.84%(Louisiana)。
四、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二、三学段口语交际中分别明确规定:"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现代汉语词典》对"转述"做了精辟的解释:"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转述口头上是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在书面上便是"直述句改转述句"。
此问题前人在书刊、网络上从标点符号、人称、提示语的形式、说话内容对应的不同句型、指示代词和趋向动词的相应变化方面做了探讨,但未涉及转述角度,也没有让学生体验其转述的过程,直接将一些不全面的简单方法教给学生,致使学生心存疑虑,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人称混乱,指代不明。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直述句到转述句的转换过程呢?本文就转述角度浅谈过程体验。
1.理解概念
直述句:直接记录说话情境和说话内容的语句。例1,赵老师对我说:"小明,请你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这时陈老师正好路过这里)
转述句:记录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的语句,例2,赵老师对我说,要我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转述:就是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口头上叫转述,书面上叫直述句改转述句。这里的"我、你、他"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
2.分清指代
学生不能正确地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清句中人称代词指代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语句,身临其境,以分清其中的指代。
在例1中,第一个"我"指小明,"你"指小明,第二个"我"指赵老师,"她"指张老师。
3.确定角色
直述句中的语言角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它们定义,让学生明确。
例1中的语言角色为,赵老师――"说话者";我-"听话者";李晓红――"第三者";王向东-"第四者";张老师――"第五者";陈老师――"旁观者"。
"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是第一队组合。这队组合中的说话者与听话者是对话关系。
引导学生体验例1中角色之间的人称关系:(1)谁是说话者?(赵老师)(2)句中的第二个"我"指谁?(赵老师)(3)说话者称自己为――?(我)。如此体验得到结论:说话者称自己――我;说话者称听话者――你;说话者称其他人(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他或姓名。
4.设置角色
转述中的角色及其人称关系不是现成的,是根据生活实际、教学需要设置的。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需要将它置于生活中,设置转述角色并体验其中的人称关系。
体验:(1)什么是转述?(2)谁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转述人";(3)另外的人是谁?――"听众";(4)转述人要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他相当于哪一个角色?(说话者)(5)听众相当于哪一个角色?(听话者)(6)从例1到例2,谁是转述人?(我,即例1中的听话者);谁是听众?(可以是其他班的同学、可以是其他老师);(7).在例1中,除了转述人对应的角色,其他的角色称为"其他人"。
"转述人、其他人、听众"是第二队组合。
在例2中,转述人(我)称自己为――"我",转述人称其他人为――"他"或名字。其中的转述人和听众不是对话关系,只是说与听的关系,不存在人称关系。所以,在转述句中,一般情况只有"我"、"他"两种人称。
转述的过程就是把第一队组合中的人称关系转换为第二队组合的人称关系。
5.角度转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知道"在转述句中,一般情况只有'我'、'他'两种人称。"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在转述中体验,在体验中转述,加深理解,巩固理解。
例1中,转述人分别站在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旁观者的角度,依次转述为:
(1)我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2)赵老师对我说,要我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3)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我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4)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我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睡着的张老师,她昨晚一宿没睡觉。
(5)赵老师对小明说,要小明把李晓红和王向东的作业本放在赵老师的办公桌上,但别惊醒了我,我昨晚一宿没睡觉。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实施;问题
引言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分配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翻转课堂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翻课堂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的效果,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1.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尽管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但有些教师还是过于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小学数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方式以及常用单位的转换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更重视学生对其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而不是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但有些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实施翻转课堂时仍是换汤不换药。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的应用能力,让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
翻转课堂能够让小学数学中的理论知识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同时,教师也要利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视频网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作一长方体或正方体。同时给学生留下任务,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及特点。随后在下次课堂上在进行讨论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耐心地听完每位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进行最后的总结。如此即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高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直是由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翻转课堂利用当前先进发达的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但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学生,能够及时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吗?在真正给予了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后,他们真的做到主动去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吗?虽然小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尚不具备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翻转课堂更依赖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一旦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势必不能发挥翻转课堂的效果。
翻转课堂最大优势就是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录音等方式将教学课件反复观看来自我学习。教师可以先将课件录制好,并传送到学习网络上让学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自我学习,将不懂的地方反复看。如果还有疑问,就去请教已经理解的同学。当学生们出现了共同都不了解的部分或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比如长方体的求对角线问题。教师要明确,自己是最后一个被请教询问的对象。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未解决的问题和完成作业。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从帮助他们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到提升其自我学习能力。
3.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运用能力不足
翻转课堂对老师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有足够的学识和经验把握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敏感地意识到大多数学生存在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又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还要学会录制、编辑视频,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如何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教材,保证课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依靠教师自身的能力。一旦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运用能力不足,不仅无法发挥翻转课堂的效果,还会影响原有 的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将学生看做是教学的主体。其次教师要认识到,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不会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况的。教师要熟悉掌握翻转课堂的优势和不足,在应用是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在学习基本知识的时候,教师仍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学生需要新的信息时,再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寻找“正方体和长方体”,然后通过聊天软件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
结论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当前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优势和不足,清楚学生才是教学的再主体,而不应让翻转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基于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合理的选择翻转课堂的教材,使用良好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