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证研究的特点

实证研究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证研究的特点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市场特征

电子商务价值理论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够为客户增加和创造价值,但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往往会对其产品创新造成直接影响,而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这一影响,正是本文展开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原因所在。

1 研究假设

在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中,我们首先需要完成本文研究的假设,而这一假设的提出需要得到理论基础的支持。在具体的研究假设中,笔者做出了产品创新倾向对电子商务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倾向有正向作用、考虑竞争强度增大时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对电子商务产品创新倾向的正向作用降低三方面假设。

之所以本出了刚刚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假设,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企业新产品推出频率较高时销售绩效主要源于新产品、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产品的仿照与替代品出现速度较快、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市场中电子商务市场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处理所致,在这些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现状下,提出上述几方面用于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假设也就不足为奇。

2 研究方法

2.1样本和数据收集

在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中,为了保证这一实证研究具备着较高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我国最大的B2C开放平台天猫商城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研究样本。在具体的研究数据收集中,笔者选择了2017年1月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电商生命力报告》作为数据来源,而结合这一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天猫商城在我国B2C电子商务交易中占据的压倒性优势。结合《2016年中国电商生命力报告》不难发现,天猫商城中每个企业面对的市场信息均拥有很好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说明天猫商城本身能够较好代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特点,这就使得本文研究所选择的数据具备着较高的代表性。

为了能够更好完成用于本文研究的数据收集,我们还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更为全面的收集数据,这一用于问卷调查的问卷综合了业界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问卷中的主要变量为受访者性别、企业职务、经营年数、年销售额、员工数量、产品类目等信息,而在通过腾讯问卷的方式进行网络发放后,截止2016年3月1日,这一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0.900%。

2.2变量测量

在完成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的收集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具体的研究用变量测量,这一标量测量中我们需要结合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产品创新倾向、市场信息、电子商务企业绩效等指标的测量,而为了实现这一系列变量的较为准确测量,笔者选择了李克特量表及常用的简单算术平均法,这样就能够较好满足本文的研究需要。

3 数据分析

在完成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的样本确定、数据收集以及变量测量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展开这一研究的数据分析,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166份有效样本,我们就可以展开具体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年数、企业所处行业、企业员工数量等信息的分析,而通过这一分析笔者得出了中小企业位于天猫商城行业底端的结论;而在继续展开的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的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结合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强度、市场信息、产品创新倾向、企业绩效等数据的求得,并通过具体分析确定球的数的准确可靠以及效度良好。

在完成上述两方面数据的分析后,我们就可以开展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假设检验,这一检验中笔者需要结合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商业企业产品创新倾向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等数据,这样就能够展开极为深入的分析。在这一系列分析的展开中,笔者发现企业创信产品倾向于企业绩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向发展趋势、竞争强度与产品创新倾向的交互项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呈负向发展但发展倾向并不明显、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强度与市场信息交互项的标准系数明显负向发展,由此我们就能够判明本研究在开头处做出假设正确与否。

4 结果讨论

对于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来说,电子商务企业间的竞争强度、电子商务信息变化特征都属于电子商务的市场特征范畴,而通过本文进行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我们能够清楚发现,客户的需求往往会直接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动力,而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具备较高创新动力的电子商务企业也会不断调整自身的创新倾向,这就使得电子商务领域中企业间的竞争强度越高往往会使得电子商务产品创新的倾向更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创新来说,电子商务的市场信息也会在其中发挥较为积极的效用,而这一效用的出现也是电子商务企业往往较为积极收集竞争对手、市场中相关产品信息的原因所在。

5 结论

在本文就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研究假设、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内容,而结合这一系列研究内容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到电子商务企业竞争中市场信息特征对产品创新带来的较为直接影响,希望这一影响的明确能够为相关电子商务企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郑称德,王倩,刘痄欤倪亮亮,吴宜真.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06:90-102

[2]袁一宁,周南.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73-74

[3]梁晓音.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全国商情,2016,30:6-7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仓储;服务特征;全球服务营销战略

1引言

随着服务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而仓储业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仓储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和调控中心,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促进世界经济流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也面I临着“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对于还未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仓储企业而言,不但对服务全球化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而且对仓储服务的基本特征尚缺乏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设计出适合自身服务特征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了。因此,为了解决中国仓储企业所面I临的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将对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在明晰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制约中国仓储企业全球营销的瓶颈因素,进而制定出符合中国仓储企业特点和需要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

2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实证研究

由于仓储企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其服务特征,本文将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1服务特征内涵的理论界定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如Zeithaml等(1985,2008),Lovelock(2001)、Fitzsimmons(1998)和Bouquet(2oo4)等的研究,本文归纳出了服务所具有的七个本质特征,现将其内涵及表现总结如下。

(1)无形性。服务是无形的活动。尽管服务经常包括有形的因素(如在旅馆的床上睡觉,在医诊所清洗牙齿,或者修理坏的设备),但是服务活动本身基本上是无形的。因为服务是一种行为表现而不是事物,它们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被看见,感受到,品尝到或是触摸到。由于这种特性,顾客风险的感知会增加,对服务质量难以评估目。由于无形性,服务不能受到专利权的保护,不易于展示或传达,并且很难定价翻。

(2)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在于大多数服务中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这种不可分离性是区分许多服务和实物产品的重要特征。由于服务通常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因而不易进行大规模生产。

(3)异质性。服务的异质性是指没有两种服务是完全一样的,其原因在于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而人的素质与技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提供的服务其服务质量和效果难以完全相同。进一步讲,即使是同一个人提供同样的服务,但因时间、地点、环境与心态不同,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服务的这种异质性使服务的投入和产出更难

(4)易逝性。易逝性的意思是通常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必须被消费,否则将会失去。例如,飞机上的空座位、医院或旅馆里的空房间等,如不使用将会永远失去。因为服务是一种服务或操作,而不是顾客可以持有的一种有形物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服务在生产结束后就已经被消费或逝去了,不能被储存。

(5)顾客参与服务过程。顾客参与服务过程是指在许多服务中,顾客必须或者希望参加服务的生产。顾客可以采用自我服务的形式参与服务过程,如从ATM机上提款,在某些环境中也可以采用和服务人员合作的方式参与服务过程,如在理发店、旅馆、大学或医院等。

(6)劳动密集性。Bouquet等(2004)认为许多服务是劳动密集性或以人为中心的。Erramilli和Rao(1993)指出,典型服务的生产和传递依赖于劳动或人员的高密集性,即依赖于公司员工的技能,才干和知识,而这些是不易被移植到不同的组织或社会群体中去的。Fitzsimmons等(1998)也指出对大多数服务组织而言,劳动是决定组织效力的关键资源,因为员工的技能,教育或专门知识的显著差异会使服务的绩效显著不同。

(7)分销渠道可电子化。Lovelock(2001)指出服务有与实物产品不同的分销渠道‘;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服务公司可以利用电子分销渠道进行服务传递(如广播或电子转账)。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任何基于信息的服务要素都具有即时向世界各地传送的潜力。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服务的这七个本质特征分别从服务的内涵、服务的质量、服务生产、服务传递和分销渠道等方面阐释了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营销的不同之处,它们是对服务特征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下面本文将发展出测度这七个特征的量表,并以中国仓储企业为样本,来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获得对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深刻认识。

2.2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量表开发。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度中国仓储企业在服务七个特征上的表现程度。在问项设计上,本研究首先根据前人的研究文献来初步设计问卷的测量指标。其中,无形性的问项主要借用Lievens等(2oo0)、Cloninger(2004)和Sung—EuiCho(2003)等学者的研究,异质性的问项主要来源于Lievens等(20oo)、Cunningham等(2002)的研究,易逝性的问项主要采用了Lievens等(20oo)的指标,劳动密集性的问项是根据Silvestro等(1992)的定义开发出来的,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的问项来源于Sung—EuiCho(2003,2005)的研究设计制作而成,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性的问项借鉴了Lievens等(2000)、Er—ramilli(2003)和c lBouquet等(2oo4)的研究,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问项主要基于Stell等(1996)和Cunninghaln等(2002)的研究。

本研究对量表中借鉴自英文文献的问项,均进行了双向翻译检验,即首先将问项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回译成英文,以确保其语义的一致性,对语义有分歧的问项,则由相关学者、专家进行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参考他人研究中的量表进行问项设计时,并没有机械照搬,而是结合本研究背景、目的,并通过专家访谈法征询相关学者的意见,同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差异,对相关问项进行了修改。然后,为了确保问项能为调查对象所正确理解,在量表设计时还征求了部分调研对象的意见。最终形成的量表共包括7个变量,52个问项。问卷中所有问项均采用里克特7分量表,…1’表示“完全反对”,“7”表示“完全同意”。

(2)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法。由于本研究是为中国仓储企业设计全球服务营销战略,因此我们选择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以及从权威名录机构购买的《中国大中型外资企业名录》中的仓储企业作为基本抽样框,因为在中国的外资仓储企业更能兼具中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特点,有利于我们对全球服务营销战略的研究。我们将营业收入行业排行前50名的企业确定为调查对象。

为了保证调研质量,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对调研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问卷内容、调研礼仪、调研技巧等。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我们采用邮寄调研、Email调研和电话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向调研对象邮寄附有回程邮票的调查问卷,15天之后采用电话的方式进行提醒,对没有收到问卷的调研对象补寄问卷,或补发Email调查问卷,对不愿意邮寄回程问卷或Email回复的调研对象,则在征得对方同意后采用电话调研方式。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6份。

2.3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数据分析的步骤:(1)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l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编码和录入形成最初的SPSS数据文件;(2)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七个服务特征及其观测变量(各问项)进行信度检验,剔除信度较低的问项,形成新的数据文件。(3)用统计软件SPSS15.0计算样本企业七个服务特征的均值、标准差和方差。

(1)信度检验。我们首先对问卷中各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即计算其Cronbach’sa系数。对同时满足下列两项条件的问项剔除: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小于0.4;剔除后Cronbach’Sa系数显著增加。经检验,除劳动密集性之外其他各项指标的Cron—bach’sOt系数均大于0.7,信度较好。根据SPSS15.0软件的统计结果,我们对各变量的问项进行调整。具体的调整如下,涉及4个问项。①异质性中服务人员决策权限问项的相关系数为0.21,其值较小,将此问项删去,删去后异质性的Cronbach’sa系数增加到0.898。②劳动密集性的Cronbach’s-0.606,其值较小,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原因是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相关系数较低为0.05,故将此问项删去,删去此项目后,劳动密集性的Cronbach’sd=O.706>0.7。③顾客参与服务过程中的服务需要频率,服务产生的物质享受两问项的相关系数较低分别为0.121,0.176,所以删去,删去后经计算Cronbach’sd=O.886。通过上述调整,各指标信度都达到要求,即CronbachSOt系数全部大于0.7,量表信度很好。调整后各变量的Cronbach’s系数见表1。

(2)服务特征数据分析。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仓储企业在服务特征的表现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①仓储服务的无形性程度中等。原因主要有:第一,企业提供的仓储服务首先需要有仓储的空间,如库房、容器、场地等,其次,仓储作业需要借助运输、装卸和分拣设备,如液压叉车、起重机、分拣线、货架、搬运车辆和托盘等。因此,就这方面来讲,其服务的有形性成分较高。第二,企业对客户货物摆放位置的设计,货物存放信息记录和处理,存储货物温度湿度的控制,货物取放线路的安排,货物出入库时间和顺序的计划,分拣作业设计以及客户所存储货物的信息查询和数据交换等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又具有较高的无形性特征。所以,综合来看,仓储企业提供的服务既有有形的成分也有无形性的内容,其整体无形性水平中等。

②仓储服务是易逝。其原因是显然的,如果一个仓库或仓库中的一个货位空置一天,没有货物储存,那么这个仓储企业一个仓库或一个货位上当天的服务能力就浪费掉了。目前,中国仓储设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闲置问题。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物流园区平均空置率已达60%左右,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继续把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有300多家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③劳动密集性较高。从数据来看,仓储服务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这主要是由仓储作业的特点决定的。仓储作业主要包括装卸、搬运、出入库手续办理,货物养护,打码、包装及分拣等环节,因此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目前,我国仓储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储运企业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调查显示:目前90%的仓储运输型物流企业物还是处在人力运作为主,工具还多为叉车、平板拖车等。

④服务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程度低。这是由仓储服务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因为仓储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货物的储存、保管、中转、养护、包装和简单的加工等,因此这种服务必然涉及许多实体因素,如库房、场地、容器、车辆等设施和工具。这就使仓储服务的核心服务不能电子化或数字化,也使实体交易场所成为必需的。

⑤服务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程度较低。换句话说,是可分离性较高。其原因主要在于仓储企业主要的服务作业对象是客户的货物,因此,仓储企业在进行服务作业和生产时,并没有与顾客直接接触,顾客的消费也只是在货物出库后。在一般情况下,仓储企业可以对类似的货物进行集中存放和养护等服务作业,这样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随着仓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对货物的存储情况和中转等信息进行查询,而不必进行实地考察。

⑥服务过程中顾客的参与程度较低。这也主要是由仓储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客户的货物决定的。首先,仓储企业除了与顾客签订合同和办理货物的交接手续之外,与顾客进行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和次数极少,在进行仓储服务作业时,顾客基本上被排除在外,因此顾客对仓储服务过程的影响程度也是很低的。其次,对于特定的货物而言,仓储服务的内容和作业程序都是有标准的和既定的,并且对顾客而言仓储货物是经常要进行的活动,许多手续都是熟悉和例行的,因此,顾客对服务内容和质量的考虑不会很多,关注度也不会很高。

3中国仓储企业的全球化潜力分析

中国仓储企业所具有的六个显著特征必然会对其全球化潜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一,仓储服务无形性程度中等、劳动密集性较高、易逝性较高和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程度低的特点会使仓储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体来讲,仓储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土地、建设仓库、添置各种必须的设备,其次要雇佣大量的服务人员,这就对该类型的服务企业的投融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势必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同时,由于这类企业的服务基本上不能进行在线传递,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服务设施所能服务的市场范围,因此该类企业必须把服务设施建设在接近用户的地方。为了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就必须建立更多的服务设施,这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投人和成本。另外,由于仓储服务是易逝的,企业难以平衡服务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往往会使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出现闲置的情况,这将形成服务资源浪费,降低其盈利能力,增加跨国经营的风险。

第二,仓储服务不可分离性和顾客参与程度较低的特点会对其全球化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服务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性较低,即可分离性较高有利于企业进行集中化生产,提高服务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程度较低可以提高企业对服务质量的控制程度,增加所提供服务的一致性,提高其感知服务质量,从而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质量管理成本,还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获取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积极影响是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经营为前提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晰了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和全球化潜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设计出中国仓储企业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

4中国仓储企业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设计

我们设计中国仓储企业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的基本指导原则是:(1)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和思维视角先行的原则,即我国仓储企业要先树立起在全球化环境下思考和处理营销问题的理念。(2)渐进式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基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的考虑,另一方面基于我国仓储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的考虑,我国仓储企业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国外跨国公司现在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水平,需要先实现个别职能和营销组合部分要素的全球化和标准化,然后才能考虑实现所有职能、营销组合所有要素及营销管理过程的全球化和标准化。

(1)树立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和思维视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趋势和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因此,虽未走出国门,但中国仓储企业必须要用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必须要树立起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否则就无法面对全球化竞争,难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2)采用合资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这主要是基于中国仓储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缺乏,没有跨国经营经验的现实,和仓储企业需要较高的前期投人的要求的考虑。通过合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解决中国仓储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降低进入门槛。第二,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合作伙伴先进的管理模式、仓储技术,快速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第三,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利用国外合作伙伴的营销渠道,分享其客户资源,从而能迅速打开市场。第四,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借机培养自己的跨国经营人才。第五,通过合资可以有效地分担跨国经营的风险。

(3)选择跟随客户的目标市场战略。即跟随客户发展走向国外市场,客户到哪里企业就跟到哪里。这是中国仓储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仓储企业与国外全球化的跨国企业相比,无论在资金实力、国际经验、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无法在同一水平上竞技;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行业如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如海尔、华为等,这些企业许多是中国仓储企业在国内的老客户,与国外仓储企业相比中国仓储企业更了解这些客户的需求,而且在文化上和人际关系上具有国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国仓储企业应基于与这些客户建立的长期的、良好的关系,进一步深入了解客户的新需求,跟随它们到国外市场上发展,满足它们在国外市场的仓储需求,从而实现自己走出去并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实现部分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就目前中国仓储企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要实现营销组合要素的全面标准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根据样本企业的服务特征,结合中国仓储企业要首先实现的走出去的目标,本研究建议中国仓储企业当前应重点实现两个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一是实现仓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仓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主要涉及仓储服务基础设施和仓储作业流程两个方面的标准化。目前我国实行的《通用仓库等级》、《仓储服务质量要求》两项国家标准会对仓储企业服务产品标准化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两项标准仅涉及了服务产品标准化的部分内容,离全面实现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如《通用仓库等级》中没有对危险品,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储运的专业仓储等级评定的标准,特别是这两项标准中没形成对仓储服务作业流程的标准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仓储业标准体系并使之与国际水准接轨,是实现仓储服务产品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二是实现仓储服务人员的标准化。首先要依据《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对仓储职业经理人与仓管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全面提高仓储从业人员的素质。其次,要依据《仓储服务质量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对仓储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全面提高仓储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仓储服务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经验和能力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实现仓储企业人才的国际化。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府科技管理;特点;定位;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204;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15-03

1 新时期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 国际形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80%以上是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争取技术上的优势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竞争正演变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区域竞争。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北京市作为首都,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心,在北京圈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际科技竞争中,应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竞争态势特别是科技领域的国际经济竞争加剧,要求政府广泛参与推动决定国家竞争力的科技发展。国际上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管理就是生产力,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体现了一国的核心竞争力。

1.2 北京市自身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标志有三:一是北京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二是北京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三是北京市正在从传统经济的区域经济中心向全国的新经济中心转变。这一切导致科技要素的作用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上,也对科技环境、科技能力尤其是政府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形势下,北京市科技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作为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北京,如何面对技术创新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新的竞争态势重新审视首都作为国家科技核心的历史责任,进而推动北京市的发展,对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

北京市是全国文化、政治的中心,拥有众多的研究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科技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一些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战略性科技资源,都大量聚集在北京,使得北京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2.1 中央科技资源在北京占较大比例

由于北京的很多资源为中央所有,所以很多中央的科技资源和北京市自有的科技资源出现重叠。这部分的科技资源很难明确的区分是隶属于北京市还是归中央所有。有些地处北京的科技资源其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在北京范围内,可能会扩展到全国。中央的科技资源占北京科技资源的较大比例,中央经费大多用在北京的央属大院和科研所中。同时,中央院所代表国家技术的最高水平、代表科技最高水平的也多是央属企业。

2.2 北京区域科技的辐射性

北京的科技发展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区域科技资源的全国辐射性。作为全国科技的中心,北京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服务的物理位置虽然在北京,但是其服务范围却面向全国各地。同时,北京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在京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基地,其社会效用辐射到全国。所以,北京科技资源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度看是非常明显的。

2.3 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

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首都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科技资源与现代服务业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很多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的出现都是建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的。

3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在国际竞争和北京市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也是全国的科技中心,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大首都”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北京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需要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因此,北京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必须服从全国的科技中心发展和北京城市科技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更具有效率。

3.1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科技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下不能有效提供,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目标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前提因素之一。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缺陷,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政府科技管理就是要提供科技活动中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或者组织公共物品的提供。同时培育创新环境,形成以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力量,为私人科技物品的提供创造条件。在公共科技产品、准公共科技产品、私人科技产品三个层次上分别确定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领域和手段。同时,结合北京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独特特点构建完善的北京政府科技管理体系。

3.2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

在探讨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之前有必要确定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北京市政府进行科技管理必须明确下述原则:政府干预科技活动并不是代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在市场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科技领域,政府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干预,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或者市场效率低下的科技领域,政府应该加强干预。政府干预科技活动应该强调有限干预、理性干预,减少随意干预,避免政府失灵,提高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效率。

具体而言,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概括为:“重市场”、“重服务”、“重社会”、“重效率”、“重创新”。包括:

第一,“重市场”――为科技管理中的市场失灵提供“有限的科技管理”。在政府科技管理过程中既要弥补市场的不足,也要避免政府失灵的产生。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科技创新主体。

第二,“重服务”――使科技管理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科技需求,促使科技发展惠及民生。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北京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在京科技部门和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第三,“重社会”――从以往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逐步转变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重效率”――不仅要加强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还要关注科技投入的效率,即是否真正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五,“重创新”――管理创新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创新型城市”及“科技北京”建设的内在要求。政府科技管理应该将创新精神贯穿始终,从过去的管理“惯性”中走出来。

4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

一般而言,那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科技领域是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范围。但是,由于科技发展阶段不同,纯公共科技和准公共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目前我国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种类型科技领域中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都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性,供给机制没有健全,供给主体缺失,使得即便是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仅仅靠市场的力量也难以有效供给。因此,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私人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的程度有所不同。 4.1 全面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

纯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其本质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科学普及,部分共性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国防、减灾、科技基础设施等。在上述纯公共科技领域,政府是科技需求、供给的枢纽。有时直接充当了需求决定者、消费者的角色;也有的情况,作为社会的代表,扮演着需求决定者、消费者乃至供给者的角色。因此,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对外部性的克服,其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政府是各方利益关系的纽带,更是社会与公众的代表。因此,在纯公共科技领域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和有效管理。

对于北京市现阶段来讲,有两个方面的科技活动需要政府全面支持:第一,知识创新领域。知识创新应该作为北京科技发展的首要目标,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属于纯公共科技的范畴,在北京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二,科技普及。“科技北京”理念要求政府进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技普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外部性特征。

4.2 深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

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其产品提供过程中具有外部性,会出现“搭便车”,致使市场中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动力去投资。政府有必要深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组织和投资,准公共科技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私人赢利空间,应该引入多重投资方式与政府投资并存。

现阶段北京的准公共科技性质突出的领域有以下几类:第一,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领域。这些领域存在企业层面无力承担,而科研院所改制后存在供给缺位。第二,关系民生的公益性技术,如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第三,具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公共服务:如技术扩散、专业技术服务等。上述许多科技领域由于具有较大外部性,又使得准公共科技的范围相对扩大。因此,政府在准公共科技领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应该深度支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

4.3 适度干预私人科技领域

一般而言,私人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私人科技领域的活动首先应该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企业作为私人科技产品的提供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同样会影响某些私人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的提供。如目前北京大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任务较重。由于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外部性存在,使得中小企业提供私人科技产品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某些私人科技领域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如设立大企业科研基金、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政策等。 5 结 论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化的科技竞争和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北京市科技发展的要求,北京市要依靠自身的特点,明确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定位,结合北京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特点构建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由于目前我国和北京市的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种类型科技领域中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都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性,供给机制没有健全,供给主体缺失,使得即便是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仅仅靠市场的力量也难以有效供给,因此,北京市政府的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私人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的程度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张耘,傅正华.“科技北京”的理念与内涵[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8-31.

[2]颜振军.中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8(12):67-76.

[3]常林朝,郭洁莹.我国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2-84.

[4]赵俊杰.国外科技管理与决策机构的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3):124-125.

[5]陈建先.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定位[J].行政与法,2004(3):47-49.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4篇

The Analysis on History, Research Status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李春林① LI Chun-lin;刘丽丽② LIU Li-li

(①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秦皇岛 066004;②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秦皇岛 066004)

(①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Yansha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doctoral,Qinhuangdao 066004,China;②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in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China)

摘要:创业型大学已经成为当前大学发展的典范和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创业型大学目前正沿着“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两个路径演进。创业型大学在大学目标、文化和组织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独特特征,具体表现为大学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全面演进。今后应该重点研究在中国大学实践中,相关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发生机理,并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以推动中国高校积极转型和快速发展。

Abstract: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Now there are two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s evolution paths along "American model" and the "European model". The objectives, cultural and organization exhibit many unique features i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t shows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the full evolu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in universit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practi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elated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for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关键词 : 创业型大学;学术革命;转型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cademic revolution;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51-04

0引言

自12世纪初意大利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至今,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漫长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功能,在不断延伸发展,并逐渐形成比较古典的传统大学,传统的大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教学型大学”。19世纪末,德国教育学家洪堡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成功实践,大学的功能不单单只是教学,还增加了新的研究功能,这被称为大学的第一次学院革命。20世纪中期以来,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积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强化,开启了大学的第二次学院革命,并催生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

1历史沿革

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在区分创业型大学方面,按照其主要特性的差异分为了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其中二者主要的不同在于,美国的创业大学是研究的延伸,而欧洲的大学创新活动是教学的延伸[1]。沿着这一思路,邹晓东将当前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归纳为两个路径,第一种类型为伯顿·克拉克关注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而自身不断进行创新变革的 “革新式”大学,这里大学的典型代表有英国的沃里克大学;第二种类型为亨利·埃兹科维茨关注的,更加侧重于学术知识的转移和学术创业的“引领式”大学,其中比较优秀的代表就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2]。

在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过程中,《莫雷尔法案》和《贝度法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前者将有形资产无偿转让给大学,后者则将无形资产无偿转让给大学,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推进了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并引发了第二次学术革命。

在19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一项“以促进工业阶级的文理教育和实用教育为目的的法案”,即《莫雷尔法案》。这部法案,在促进学员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当时美国工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在当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正在描述大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罕见的改革创举。赠地运动创造出了一类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学,一类将地区和环境需要纳入自己的专业研究和相应的项目规划研究。从美国大学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来看,历史上的 “赠地学院”和“威斯康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的转型发展。一些优秀的学院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并推动了美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的《贝杜法案》规定,对于那些受到过联邦政府自助的大学,其在发展过程中,研究的科学项目成果,其知识产权就直接划转到学校。通过这个规定,激发了学校承担校外课题、科研项目的热情,也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协作。可以说,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演进为创业型大学的过程深受《贝杜法案》的影响。这一法案,明确了大学知识产权在转让和出售交易方面的相关规定,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法案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对大学知识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4]。《贝杜法案》间接地帮助了大学,奖给它们由联邦政府资助研究的知识产权,实质上相当于当初的赠地[5]。

可以说,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即是自上而下制度层面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各大学根据环境和自身发展的探索,是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包括:1862年MIT建校之初,其创始人罗杰斯就将其定位为一所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融入企业的学校,在这所学校,科学与技术被看做是目标统一、互相关联、互相支持的活动;为解决学校经费问题,MIT早在1920年就开始其所谓“科技计划”,规范MIT与公司之间非正式关系,并建立了学院和私人公司之间就研究管理签订合同的办公室,成为其他大学捐款或合同办公室的模型;同样是在20世纪20年代,MIT的学生范内瓦·布什和他的助手组建了一家公司,迈出了在大学周围建立公司的第一步;20世纪30年代,为解决教授为企业提供咨询引发的争议,MIT制定了著名的“五分之一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允许有相应资历的教授,在一周内,抽出一天的时间投入到企业咨询中,既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让教师增加收入,而不会受到质疑,其余工作日,他们要向大学尽义务;1925年,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了专利管理机构——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直接管理校园内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1937年MIT宣布和纽约的研究公司签订协议,该组织将处理所有MIT的发明者的发明在法律和商业方面的问题;二战后,在MIT的推动下,成立了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第一家公共的风险资本投资公司;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在斯坦福大学诞生,现代大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并最终产生了硅谷等等。由以上典型事件可以看出,正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学所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的实践探索,美国的专利制度、风险投资公司等有效做法才逐渐上升为国家制度,进而推动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美国创业型大学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不同于经典大学的发展模式也正在成为高等院校的榜样,使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美国创业型大学一般是从研究型大学发展演进而来,不过欧洲的情况,和美国不同,在欧洲,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导致其创业型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由教学型大学演变而成[6]。

2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的职能转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Gibbons等(1994)较早地提出了这一问题,认为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大学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学、科学研究、创新等环节,对于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Geuna(1999)揭示了这一转变的背景,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削减所带来的财政危机以及大学回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和满足产业界的期望[8]。Youtie(2008)的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更新变革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的角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知识仓库,而是成了知识流动、传播、创新的网络枢纽[9]。Etzkowitz(2008)认为“学术资本化”、“知识产业化”日益成为大学新使命的核心,它将大学与知识使用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学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10]。伴随着大学职能的转变,创业型大学应运而生,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Slaughter、Etzkowitz和Clark等。Slaughter(1997)围绕“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核心概念来论述大学的变化,指出创业型大学是指高校在变化的环境下采取一些企业的运行方式,如大学的使命和管理组织具有企业的特征、参与市场营利活动、与产业界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出售教育产品和服务等[11],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Etzkowitz(1998)从国家创新模式的宽广视角阐述了这一变化,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创新模型,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每一方在履行各自传统的职能外还承担其他两方的某些功能,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12]。Etzkowitz(2002)认为在过去20年,研究型大学的“性格”发生了变化,除了教学和科研,它还直接将其成果转移到经济领域,直接承担起发展经济的重任,这一切导致创业型科学和创业型大学的创生[13]。创业型大学的主要构件有五个:拥有研究团队、建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基础、拥有知识产权转移的组织机制、拥有在大学里组建公司的能力、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整合成新的组织模式[14]。Clark(2003)指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是开拓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并提出著名的“大学组织转型的五种途径”理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强有力的学术核心以及创业型的校园文化[15]。Lowen(2007)基于其国际关系的宽广视野,分析了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下,斯坦福大学如何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并具体揭示了其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自身因素[16]。

2003年以后,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刘则渊(2003)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以知识为中心不断扩张,根据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特征,大学知识活动的主体系统可以划分为知识传播系统、知识生产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17]。林辉(2004)认为大学在经历了传统自由型、研究型、社会服务型发展历程后,必将在知识经济时代走向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18]。李元元(2005)指出,对于一些达到条件的重点优秀大学,要鼓励其向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转变。王雁(2005)[20]、李健(2006)[21]、彭绪梅(2008)[22]结合自身研究,对创业型大学内涵和特征做了界定。邹晓东(2011)探讨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内涵、组织特征和实践路径[2]。刘永芳(2012)等则通过创新型大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深入探讨了创新型大学的生成机制[6]。

3内涵及典型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中国大学发展实践,对创业型大学做出如下界定。创业型大学更加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其科学成果的研发,更加注重实际生产实践的转化。

首先,大学职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演变的,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的教学型大学、近代工业时代的研究型大学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型大学三种模式,每一种新的大学模式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自中世纪建立大学以来,引发了两次学术革命,“研究”和“创新”先后被作为新的大学职能,大学职能的历史演进情况如表1所示[23]。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创业型大学就应运而生[24],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是创业型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6]。

其次,研究型大学是在教学型大学传统上发展而来,而创业型大学是在教学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教学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高于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全新大学模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演进,而是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结合起来,是大学职能的全方位演进。在教学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的教学成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课程特色,大学校园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在科研上,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学科内部,又来自外部,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会服务上,大学通过组织现有知识转移到公司和创建新公司,开始在“知识产业化”过程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三者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大学承担不同的使命而已,各类型大学与区域创新实践的关系如图1所示。

第三,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25]。大学与产业界、地方政府、国家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自身独特价值的科学研究理想[26]。可见,创业型大学只是在大学职能上更强调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但要以坚守学术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要有效平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

第四,在思想观念方面,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知识技术的的创新应用[27],创业型大学中,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文化已经深入到大学成员的日常行为中[28]。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情形下,创业型大学有效地融合了学术核心价值观与创新文化,并通过相关制度措施,推进创新活动。

第五,创业型大学内部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一些组织,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俱乐部、创业中心、资本网络、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技术转移办公室等[28],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研究中心、社会创新中心、技术创业项目、跨学科生物设计、技术许可办公室、创业者俱乐部、风险投资俱乐部等[29],这些组织,为各种创业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交流融合的平台。

4结论

对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其发展演进正朝向两个方向,即研究型大学对知识生产职能的强化和教学型大学对知识传播的强化,由此催生了创业型大学的“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这表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演进并非沿着单一路线,也不是只有一种演进模式,这为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模式。因此,在对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典型特征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下一步应该重点对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做进一步的界定,并重点探讨在中国大学具体实践中,研究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在发展理念、大学制度和组织模式等方面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也成为同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亨利·埃茨科维茨.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1-54.

[2]邹晓东,陈汉聪.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56-59.

[3]Wallenfeldt, E.C. Roots of Social Interest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M]. Lanham Mad1son: University Press, 1986:141.

[4]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演化及主要特征[EB/OL].edu.cn/20050922/3153106.shtml.

[5]David C.Mowery, Bhaven N. Sampat.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and University-Industry Technology Transfer: A Model for Other OECD Government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5(1):115-127.

[6]刘永芳,龚放.创业型大学的生成机制、价值重构与途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96.

[7]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ny, Het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J]. London: Sage, 1994:2-7.

[8]Geuna A. The economi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d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research[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9:268.

[9]Youtie J,Shapira P. Building an innovation hub: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oles i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 2008(8):1188-1204.

[10]亨利·埃兹科维茨.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4):481-488.

[11]Slaughter S. Leslie L.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8.

[12]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The endless transition: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A Review of Science, Learning & Policy, 1998(3): 203-208.

[13]Etzkowitz, H. 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on: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M]. New York: Gordon & Breach, 2002:51.

[14]Etzkowitz H.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M].London: Routledge, 2002:36.

[15]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16]丽贝卡·S 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318.

[17]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31-35.

[18]林辉,张磊.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4(6):24-26.

[19]李元元.建设创新型大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16-17.

[20]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70.

[21]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06(3):25.

[22]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41.

[23]亨利.埃茨科维兹,周春彦.区域创新发动者一不同三螺旋模式下的创业型大学[A].第6届国际三螺旋会议论文[C],2007(5):22.

[24]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6.

[25]陈笃彬.正确处理八个关系,建设创业型大学[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5.

[26]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杜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3.

[27]GJERDING A N, et al. Twenty practices of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6(33):88.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5篇

黄晶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分析了若干典型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形态与特征,并提出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分别分析了“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四种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第一,“双元制”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德国和奥地利实施的“双元制”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形态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徒在企业参加培训的时间与在学校参加脱产学习的时间比例约为7∶3,学校与企业既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特征是:1.突出企业本位的特征;2.法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3.普职教育等值。第二,“合作教育”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在英国,工学交替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起源于“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继承了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是美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特征是:1.实施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2.有完整的依托项目教学的培养培训计划。第三,“产学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日本职业教育形成了“产学合作”的主要特征,包括校内(职前)教育和校外(职后)教育的形式多样、结构完整的职教体系,而“产学合作”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阶段办学实践中。特征是:1.有政府的全面指导;2.有社会的广泛参与;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第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按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学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奠定了基础。特征是:1.政府主导性特征突出;2.学校主体性地位明显;3.企业自觉性意识增强。

现代学徒制教育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学徒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理想模式,也是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相关期刊更多

财经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省教育厅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经济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