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德育的内涵

小学德育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德育的内涵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 精细 文化 评价 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50-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机制,走德育精细化之路,加强校园软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这不仅是学校适应现代教育大潮的必然选择,也是促学校内涵提升、“强校壮身”的关键一步。

1 坚持一个龙头:德育精细化制度建设

德育工作不是狂风暴雨式的,而是和风细雨的养成,需要让“精细”成为工作标准,成为固态化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文化,成为师生共有的品质。科学制定精细化的德育制度,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学校与家庭社会衔接的有效性。

为实现我校创“区内领头、市内一流”名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德育处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为了规范德育过程,制定了《“三个好”(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少年)和“三个习惯”(良好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石龙中心小学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石龙中心小学学生安全纪律要求》《行政、教师、学生值周制度》《红领巾监督岗》《班主任集体备课制度》《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制度》《文明班评比制度》等,促进德育管理程序化和协同化。为了细化德育对象,制定了《辅导后进生方案》《美德少年星级评选制度》《科普兴趣小组成员选拔方案》,保证了德育对象的个性化和信息化;为了科学地开展德育评价,制定了《每月主题班会课展示》((校园文明学生评选制度》《班级卫生与安全责任集体奖》《学生奖励条例》等奖励制度,保证了德育评价的人性化与科学化。

一系列精细化的德育工作制度为我校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不缺位,也不越位的管理目标,明确了一个可监控的管理过程,拥有了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并保证了管理结果得到全面的反馈。

2 占据两个制高点:班级文化建设与心育教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心理。学校是作为“养人”的重要场所。“一方水土”的德育教育的两大制高点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校把建设班级文化,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班集体作为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新”、“特”、“实”上下功夫,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每月召开级长例会,每周开展由落级行政、级长、班主任参加的班主任集体备课活动,谋划高效的教育策略,分享成功的教育收获,处处彰显了德育队伍“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精与细。在集体备课中,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情况、思想深度的特质,结合课程设置,确立各级每周每月少先队课的核心、主题和形式。一二年级以养成教育、习惯教育为核心。例如,二年级的《我与好习惯交朋友》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适应小学规范化的学习生活,突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养成;四年级的《绿色校园绿色生活》,培养学生从小的环保意识;五年级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培养学生爱运动,过健康快乐生活,六年级的《我深深地热爱我的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文化熏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心智健康,培育自律、自学、自育的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锻造坚毅儒雅的人生情操。那么,德育教育的精细化管理的另一个制高点是心育教育的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主导思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预机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通过精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 驱动三架马车:班级评价、学生评价、德育管理者评价

德育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的德育工作的最大分野在于将学生德育教育看作是“成长经历”,精细化管理过程就是一个过程化的评价,它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更为关注师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评价,强调在全员量化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良性结合。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第2篇

一、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内涵

关于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内涵问题,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特性和伦理学研究进展的角度指出,教师专业伦理品性是指“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共同拥有和必须遵守的、有利于促进教育者自身和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规范的总和,是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的具体体现”[1]。有学者从教师专业特殊的道德要求的角度指出,教师专业伦理品性是指“教师在其专业化的现实状况下所必须具有的伦理特性,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准则”[2]。也有学者从教师必须具有的服务理念的角度指出,教师专业伦理品性是指“本着服务理念,突出专业特征,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活动中一致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一套行业内部规范和准则,其共同目标是提高本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3]。还有学者从教师生命的角度指出,“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不仅要关注教师基本的伦理诉求,更要有一种境界――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需要、尊严和自由,以及关注并尊重教师之为人的人生意义的彰显和生命价值的体现。”[4]

据此,我们认为,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主要是指小学教师在其职业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极为鲜明的伦理特性,或者说是其在专业活动过程中认同接受并自觉恪守的规范与准则。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不仅具有示范性、自主性、自律性和服务性等专业特性,而且也具有生命性、反思性、创造性和动力性等基本特征。美国当代教育学者古德森曾经指出:“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在新的教学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5]。由此可见,一方面,作为对小学教师行为的一种基本规约或指导,专业伦理品性能够使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保持清晰的“伦理警觉”,能主动评判和选择影响小学生权益的专业行为,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因而能有效保障小学生基本受教育权利的全面实现;另一方面,作为小学教师精神和心灵建设的一个重要范畴,专业伦理品性与小学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专业自主以及专业评价等密切关联,能够引领和调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促使小学教师逐步走向成熟,切实维护小学教师的专业权利和职业声誉。

二、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结构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发展的最终旨归应当定位于不仅要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也要使自身达到一种精神的享受与人生的圆满。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小学教师就要对与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相关涉的范畴,如教育爱、教育善、教育宽容、教育公正、教育理解、角色敬畏等加以关注和修炼,而这恰恰正是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核心内容。

1.教育爱

教育是一种充满了温情和爱的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爱”不仅是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而重要的教育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教育爱”看成是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核心,是小学教师“师魂”之体现。小学教师的“教育爱”首先应当是一种广博的爱,它能使每一个学生沐浴到教师爱的阳光雨露。其次,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应当是一种社会之爱,它超越了父母对孩子的亲子之爱,深深地打上了社会要求的烙印。最后,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应当是一种理性之爱,它不是对学生的偏爱或溺爱,不是一味地迎合、迁就和放纵,而是要爱严结合。

2.教育善

“善”是相对于“恶”而言的,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对个体和社会完好圆满地生存与发展所表现出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人格健全为己任的职业,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必然会表现出强烈的“向善”品质。如果说“教育爱”是小学教师须臾不可或缺的情感投入,“教育善”则是小学教师“爱”的基础和支撑,小学教师“善”的萌发恰恰是其对学生爱的开端。正因为有了“教育善”,也正因为建立在小学教师“善”的“人性”基础之上,教育所具有的“人学价值”才获得了充分的彰显和实现。小学教师的“教育善”首先是要具有一颗善良和仁慈之心,表现出一种悲悯情愫与博怀,时刻心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小学教师的“教育善”表现为要开启学生的善端,引领学生积极向善,启迪学生体验生活的价值,鼓励学生追寻幸福美好的人生。

3.教育宽容

“教育宽容”作为专业伦理品性的重要内容,是指小学教师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化的理性认可,以及在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同。它不仅反映了小学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真诚信任与美好期盼,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因而是小学教师所具有的博怀和超然精神品格的深层体现。小学教师每时每刻所面对的都是具有独特年龄特征的学生,他们虽然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不足,但却有着强烈的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着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即使他们还很肤浅、稚嫩甚至出现错误,但都应当得到理解、宽容、接纳和呵护。当然,小学教师的“教育宽容”,并不意味着屈从学生或放弃自我,而是要表达出对学生及自身真正的尊重。

4.教育公正

从社会评价的意义而言,“教育公正”应当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伦理品性。“教育公正”是指小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待教育对象以及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与正义,其实质和核心在于充分尊重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理性自由”。教育的终极关怀应当是回归学生的生命,解放学生的天性,而回归与解放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由。没有公正,自由就会失去保障,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有效教育。“教育公正”不仅能反映小学教师的内在心灵,而且也能衡量小学教师的外在行为,因而对公正的执著追求正是教育成功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之源。小学教师的“教育公正”首先表现为要尊重热爱学生,对他们能够一视同仁;其次,小学教师的“教育公正”表现为对学生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主持正义、赏罚分明;最后,小学教师的“教育公正”表现为要了解学生,善于因材施教,促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5.教育理解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所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在理解中”、“通过理解”和“为了理解”的特殊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理解”既是小学教师的一种教育方式,又是小学教师的一种专业伦理行为,同时“教育理解”本身也正是积极教育结果的充分展现。当“教师自觉地深入理解教育对象或自身时,这种理解本身就是责任感,是专业伦理水平高的表现”[6]。为此,小学教师必须秉持理解的教育理念,理解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理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引领学生体验并理解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意义及人生价值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6.角色敬畏

作为一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职业,社会往往对教师角色赋予极为深刻的道德内涵,承担着崇高的道德责任。“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它总是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7]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也必然蕴涵着这种角色敬畏,它是小学教师源自于人性深处的强烈诉求,是产生对学生热爱、宽容、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小学教师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动力。小学教师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畏,才能深刻体会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产生无比巨大的职业信心和勇力。

三、 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涵养

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专业伦理品性主要是小学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职业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确认职业生活与人生意义、获得自我价值实现和满足的过程。由此来分析,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涵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小学教师的反思

反思也称自省、自克,它是我国古人总结提炼的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一。所谓伦理反思,主要是指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对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状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省察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它内在地表明了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已由外在规约进入到内在自觉。小学教师一旦缺失了对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的批判性反思,他就不能发现自己在专业伦理品性方面的好坏优劣,就难以摆脱自己在专业伦理品性形成方面的惰性和局限,他也就会很快成为所谓的“经验”与“习俗”的奴隶,从而对自己的专业伦理品性进行消极的“自我设限”。小学教师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伦理反思,才能清楚知晓自身专业伦理品性所蕴涵的价值意义,也才能准确把握自身专业伦理品性所具有的主要内容,从而促使专业伦理情感体验不断深刻,专业伦理意志不断增强,专业伦理行为不断优化。

2.重视小学教师的慎独

慎独作为古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它往往也被看作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慎独,主要是指小学教师在无人监督或独处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内在自觉,依然能按照专业伦理规范要求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做任何违反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事情。慎独之于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形成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小学教师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他往往享有充分的独立处理教育事务的权利及义务,倘若缺少了慎独的崇高境界,就极有可能会导致不良专业伦理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慎独也往往为其更好地进行伦理反思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专业伦理的真实样态只有在独处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真实显现,而这恰恰为小学教师反思自身专业伦理行为提供了最佳契机。也就是说,小学教师清楚把握自身专业伦理品性问题和欠缺之时,也正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之机。

3.提倡小学教师的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小学教师接受新信息、进行价值比较和形成专业伦理素养及约束力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形成要善于与小学教师集体中其他教师展开合作、交往与交流,这往往能够在问题切磋与观点碰撞中发现问题,启迪智慧,获取更多和更有益的信息与经验,为自身专业伦理品性的形成与完善提供良好的帮助;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形成也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合作、交往和交流,因为专业伦理品性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手段,它往往能够产生比单纯的道德说教、道德知识乃至道德惩戒更为巨大的影响作用。小学教师正是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交流,对不同专业伦理需求产生的不同教育效果有了切身体验,不仅促进了积极专业伦理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良好专业伦理意志品质的养成,而且实现了“反思”和“慎独”等专业伦理修养方法的完善与升华。

4.注重小学教师的实践

从伦理的本质上来说,专业伦理品性其实就是一种实践理性,如果离开了实践或践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伦理品性。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就是人类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并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其专业伦理品性才能得以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践正是小学教师提高自身专业伦理判断、专业伦理思维和专业伦理认知能力,建构生成自身良好专业伦理品性的重要路径。专业伦理品性作为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品质和实践精神,它能够引领小学教师在相关价值情境中展开积极主动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正确的专业伦理行为选择。而新的专业伦理实践契机往往又会对小学教师提出一种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其专业伦理品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和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昂.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与持续发展[J].中国德育,2008(4).

[2] 王有兰,曾子桐.教师专业伦理的失落与重塑[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3] 杨晓平,刘义兵.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4] 刘万海,孔美美.论当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4).

[5] 孙峰.教师专业伦理的价值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 办学行为 类型结构 层次结构

如今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正在各地风起云涌地开展着,但这其中有一个观念亟须澄清:任何学校从建立之初起,它的文化就在逐渐形成,我们今天谈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不是在做“无中生有”的工作,不在于建立健全各种文化形式本身,而是着眼于“从有到优”,在于努力完善、提升学校文化的效能和影响(即提升学校文化力),为的是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智、推动学校长足发展的巨大能源。学校文化力在内容结构上包含了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这些力的能量分别通过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而得以体现。因而旨在提升学校文化力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其具体的策划范畴便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本文将就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做一阐述。

一、学校办学行为的内涵

在早已被人们熟知的CIS(企业识别系统)中,BI(行为识别)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行为识别是指对企业各项内外运行活动所作的规范,藉以统一全体员工的行动,共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1]当CIS理念于上世纪末引入学校后,BI便常被教育研究者提及。如有学者认为:BI是现代学校实践经营理念和创建现代学校文化的行为准则,对学校内部就是建立与完善学校组织系统、科学管理体系、教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及受教育者的行为训练、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学校外部就是通过公共关系、公益文化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网络系统等方式传播现代学校理念,获得包括用户、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的识别认同。[2]也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的行为识别体系主要包括个性化的决策形象、管理形象、德育工作形象、教学工作形象、培训形象、公关宣传形象、礼仪形象、学校抽象人形象、行政人员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等,并由此建构了包含决策、管理、教育教学、培训、礼仪、公关宣传6个体系的BI模板。[3]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都将学校行为建构“体现在行为规范的制订上”。由于这些对办学行为范畴的界定都是在CIS理念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都立足于“识别”及其由此延伸出来的“个性化”、“形象”、“规范”等关键概念。然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诸多策划实践使我逐渐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正在从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实际上是在对学校文化进行整体提升,是在从事一项对学校来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的文化,而不只是单纯地塑造学校个性形象,更不是仅着眼于形象识别。因此我更倾向于脱离BI的窠臼,在学校管理学和学校组织行为学的范畴内来理解和规划办学行为。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所说的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运用而形成的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所有机制、策略、途径、程序、方法等的总和,它既包括外显的群体或个体行为,也包括无形的组织行为。而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在总结学校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执行力,从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学校办学行为的类型结构

从类型角度划分,学校办学行为一般体现于两个大类、三个维度。两大类为工具要素和运行要素。工具要素是指学校为实现战略目标所使用的关键管理方法与核心技术,它是提升学校文化执行力的重要保障,一般在制度维度落实,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制度规范、学校课程规划、管理模型、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运行要素是指学校在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经营等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与程序,它以行动规范的形式提升学校文化的执行力,体现在策略和操作两个维度,其中策略维度包括战略管理策略、品牌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学策略、教科研管理策略等;操作维度包括校名使用规范、教学秩序、仪式与礼节、节周与社团活动等(见表1)。

表1 办学行为类型结构体系

1.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战略目标,以不同的任务和利益为依据,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机构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为实现目标而对资源的一种系统性安排,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执行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学校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只有调整好学校的组织机构,理顺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关系,明晰责权,才能为下一步的流程设计、绩效考核打下基础。在目前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学校作为典型的具有学习功能的组织,在其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内部组织机构如何设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调适好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架构,根据校情的变化情况,在充分吸收和运用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力争保持管理的精炼与弹性,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4]

2.制度规范

学校制度是界定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和行为,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项规定。它依附于学校组织而存在,与学校管理机制相匹配。学校制度制定、执行与落实的程度体现了学校制度文化的水准,反映了学校组织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学校管理制度越周全,工作就越有章可循;学校管理制度越科学,工作就越规范高效。形成良好的学校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学校,是学校机制完善的一个基本前提。具体而言,学校制度规范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目的性,实现管理的标准化、秩序化、效能化;二是强制性,属于法规的范畴,在一定时效内具有指令和约束的特质;三是稳定性,在对象上、时限上、内容上相对稳定;四是变革性,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策划方式规范学校制度,重点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各项规章制度重新梳理、改进或新建,其中尤其要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有效地实施制度建设。

3.学校课程规划

所谓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以科学整合而形成的课程规划与课程实践等一整套体系。它既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构,也包括完全由学校自主设计的校本课程。而学校课程规划,则是学校对在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所进行的全面而长远的谋划并形成的整套方案,它对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整合、规范、约束等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现机制。如今国家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实践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趋势等,都要求课程实施者同时也成为课程设计者,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本位、动态建构、差异共存、批判反思的一个过程,要求学校有新课程观念的提出和新课程学说的创立,有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和策略的建构,有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和有意识的临场情境创设等。总之,“学校课程”取向把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推向了课程建设的中心和主体地位,而课程规划则是将它们落到办学实处的重要工具。

4.战略管理策略

学校战略管理是以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态为依据,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办学特性、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为内容,以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学校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规划和实施体系。合理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和强化办学的自,增强办学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学性、可控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为智力支持,促进学校发展的行动转化,提升办学品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策略的确立,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涵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控、战略评价等环节。它与学校常规管理相比有如下特性:一是全局观,即着眼于学校全面的和长远的工作,注重全过程与全方位管理;二是环境观,更关注环境变量对学校的影响,使学校与环境具有高协调性;三是发展观,将战略建设作为学校持久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促进战略张力不断扩大;四是资源观,注重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策划、利用,尤其注重对隐性资源的挖掘与盘活。

5.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是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证学校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手法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路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属性变迁(从“物化”到人化)、理念变革(从成本观到资源观)、地位提升(从边缘化到核心化)和功能升级(从操作型到开发型)。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领域很广,从道理上来讲,所有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工作都可纳入此中。但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于有助于教师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我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范畴做了相应的界定,大致包括学校岗位分析、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教师素质模型建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人力资源培训、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

6.公共关系策略

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且长期应用各种活动或媒体服务,与公众真诚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公众对学校的了解、鼓励、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公共关系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善于寻找、整合、优化并有效使用校内外资源,是当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公关的对象分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校外则有学生家长、当地政府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媒体、教育学术机构或团体、本地区同类学校、国内外友好学校等。其具体目标是:树立学校良好的组织形象,扩大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实现学校与重要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以获得他们对本校的目标、政策、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发展力。学校公关建设,可制定宣传型、服务型、交际型、咨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常规策略,也可制定专门为不同对象服务的针对性策略,还可根据需要制定危机处理、文化宣导、形象宣传等特别策略。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而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知识属性、学生特性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理应确定基本的规则。由于教学策略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策略水平,需要在学校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计划与设计、课堂管理、知识传播、教学手段、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行动准则。

8.学校仪式与礼节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特定的主题、惯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礼。主题适切、设计精美的仪式,对净化心灵、提升德性有着特殊的教益。学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强化教育行为的仪式化取向。策划和执行学校仪式,必须遵循这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本化,在本属常规工作的各种仪式中注入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个性化的设计,是将其塑造成为学校文化亮点的基本前提;二是规范化,严格、严肃、严密地执行学校各类仪式的基本程序,是有效提升学校文化执行力的根本保障;三是持久化,只有当学校的各种仪式有目的地积淀成代代相承的习俗,这些仪式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学校礼节是指学校人员在交往中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礼仪规矩。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民族传统习俗、时代特征以及本校实际,设计诸如致敬礼(对国旗、党旗、团旗、队旗、校旗)、见面礼(师生见面、师师见面、生生见面、迎接来宾)、课堂礼(上下课礼仪、提问答问礼仪)、言行礼(着装、交谈、握手、鞠躬、鼓掌、列队、就餐)等具体礼节。规范学校礼节,需要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但礼节不是单纯的知识,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假如把礼节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并强化操行考评,礼节规范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9.节周活动

节周活动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有主题、有计划、有固定时段并周而复始的系列教育活动。校园节周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传承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的最重要载体。节周活动的内容,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科技节(周)、文体节(周)、读书节(周)、心理健康节(周)、外语节(周)、美食节等,一类是结合政治、社会和民俗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助残日、环境日、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所开展的活动。

三、学校办学行为的层次结构

上述办学行为体系的建构,主要着眼于办学行为类型与功能的区分,这种结构划分具有对各类办学行为进行布局和定位的性质,便于办学者从“横向”上把握学校的办学领域及其各类办学行为的属性。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纵向”视角出发,对办学行为做出层次上的划分(见表2)。

表2 办学行为层次结构体系

依据办学实态及其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将学校的办学行为大致划分为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指导五大领域,而每一领域又可大致分为理念、制度、策略、流程四个层次。其中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5]它是学校对本领域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所抽象出来的、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的“顶层设计”,在每一个领域里它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则是支撑和保障理念得以落实的相对固化的规范,是理念见之于行为的重要中介;策略指的是为贯彻本领域办学理念、实现本领域办学目标所应依据的准则和方式方法,它将本领域的相关制度浓缩、简化为具有明确行为导向的若干概念或条目,以便于执行者理解、传播和实施,同时亦可根据形势发展对既定制度进行丰富、完善或调整;流程则是将策略分解为若干行为要素并根据其内在规律和个人或组织的主观需要将这些要素串联起来的工作程序,它要解决的是把确定的策略合理安排为环环相扣的业务步骤并执行到位。这四个层次的确定,将每一办学领域的工作开展从最抽象的理念层层递进到最具象的流程,充分体现了各领域办学行为的目标性、内生性、整体性、动态性,从而使得学校办学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

最后需强调的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结构无论是做类型划分还是层次划分,主要是在进行理论抽象和逻辑推导,目的是为办学者审视和布局办学行为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全面、更理性的框架。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上述类型与层次一定是纵横交织、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79)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彦亮.企业形象定位及其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2]黄兆龙.现代学校形象策划的特点、内容和程序[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2).

[3]陈丽,等.学校发展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3.

[4]沈曙虹.学校组织结构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论坛,2013.(9).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生活化教学 内涵

时代在发展,英语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实从笔者的角度来说,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至关重要。如果小学阶段能够在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打好基础,那么学生今后的生涯一定会顺风顺水。虽然说新课改开始已经10年有余,但是一些相关政策上的落实,观念上的革新,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例如生活化教学这样的教学内涵,很多老师虽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具体的应用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所以说未来小学英语教育该如何发展,这需要我们在落实现有的工作细节的基础上争取有所突破。

一、小学英语教育生活化内涵的基本概述

所谓小学英语生活化,就是将我们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我们讲解的内容。这样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发现英语当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改变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重要开端。

生活化内涵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建议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尊重的。这一点也符合素质教育当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理念。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也是一种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出发,这样他们对于知识的把握也更有方向。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生活化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这拥墓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生活化英语教学的具体过程

1.教学内容生活化。因为当今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所以说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过于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虽然说这样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长久下来这样必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些老师喜欢将课文当中涉及到的单词和短语灌输给学生,这样肯定会使得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而小学英语教育生活化的主张却改变了这一现状,它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主张教师根据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掌握能力来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就比如说我们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生活当中实际的问题相联系,不要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分析课文句子。采用这生活化的方式,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激发其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把握课文的内涵。对于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老师应该交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对于学生今后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2.教学过程生动化。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老师一味的在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整个教学过程过于单一化、模式化,虽然说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新课改的工作不断推动之下,为了满足更多的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对过去的课堂设置进行变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尝试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独特魅力,例如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下,用特定的主体来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让同学们在组织演讲稿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还可以借助于定期举办英语故事会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这种轻松的环境来提高自己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过程也能够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有所帮助。

3.英语作业生活化。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不强,所以说老师通常会借助作业的形式来督促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而且英语的学习单纯靠课堂上的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过去的英语课上,老师为了便于检查,所以说布置的书面作业很多,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因为对作业的设置不合理,所以说小学英语作业就变成了“抄写课文”以及“抄写单词”了。这样机械化的作业在老师看来能够帮助学生们回顾知识点,但是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起不到任何引导。就算是有自制力强的同学认真按时完成了老师的作业,但是学习英语最终都是要归于灵活运用的,单靠这些书面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尝试改变现在小学英语的作业设置,要突出英语作业的全面性、实践性以及趣味性等等特点,让学生们真正能够乐在其中,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将作业看做是一种负担,就会更努力的学习。

三、总结

小学英语生活化理念,其实正是在我们不断推广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下才产生的。这也正说明了,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改变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但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我们还需要去认真完善,这样才能够推动国内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上文是根据笔者的经验对此进行的总结,希望能够对推动小学英语教育的生活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完善提供一点思考。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力 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ZHENG Wu, WU Feng, DENG Xin

(Medicin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20 years of rapid growth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enterpris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enable vocational students to occupy a place in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cludes content from multiple a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force is the key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colleges, teaching force includes two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the result of effor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tional colleg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教学力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教学力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是师生合力的结果。

1 教

施教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最基本要素,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①教学能力高低取决于教师自我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运用上述综合能力准确分析教材,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针对班级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最终实现专业知识教授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案设计、课堂组织、语言及肢体表达、实验操作、教学反思、作业布置、课后答疑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能力构成。

(1)课前。教案设计是教师对教材及整个课堂的理解,教师只有运用先进理念和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的设计,才能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它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好的教案设计本质上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2)课中。课堂组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控制课堂全局,面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还是引导者和评价者,要积极营造愉悦、新颖的教学氛围,运用各种手段让师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地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质疑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语言表达涉及开讲、施教、设疑、举例、应变及结课等,教授过程一定要连贯流畅,语气和语调要灵活多变,最好是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幽然风趣是相对较高的要求,幽然风趣的语言往往能将课堂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境地。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固然重要,合理的肢体语言也能使课堂增色不少,丰富的授课表情、手势、姿态等外部动作能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如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肯定、鼓励和期待等。

实践操作是课堂教学、课程实习和社会调研的基础,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自身的尝试与探索,向学生传授“简便、实用、科学”的操作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操作态度。

(3)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求教师在授课之余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尤其是课堂上的行为、观念和实际效果。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有助于今后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后作业要体现出实践性与科学性,是检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批改、讲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作业并重,通过作业训练及时消化掌握教学重、难点,适当难度、有新意的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好学的热情,更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善于通过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答疑纠错是课后实践的延伸,针对课后作业尤其是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错是对所授知识的完善和补充。在的实践操作中要允许学生出错,面对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及时更正并示范,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践环节中的疑问,教师可采取多样形式向学生解答。解答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变化性与复杂性,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将问题进一步延伸,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针对高职学生今后的就业需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细心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手、动脑表现,及时、妥善地处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指导并及时总结学生的活动情况,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理的第二课堂能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能力及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5)加快建立并完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积极参照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规范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以专业技能证书考核为目标,调整专业教学方向,鼓励、指导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针对社会急需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加快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编撰贴近实际生产需求的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确保优质、实用教材进课堂,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共赢。

2 学

学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解惑,而学生则是通过努力培养自学能力,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让学生受益终身,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这个意思。

以我校培养医学高职生为例,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医学知识主要包括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两部分,每一部分又涵盖了相当数量的科目,每一科目又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说专业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高职生学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在校几年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

2.1 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明确的学习目的能为枯燥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②以我院临床医学为例,面对枯燥乏味的医学知识,只有树立为他人解除病痛,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和目的,才能不断地激励我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索,此外学好医学知识还能自我保健。(2)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如同交友,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走到一起。同样的道理,只有对专业知识有高度的认可及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如痴如醉,乐在其中。面对职业教育,学生要善于发掘其中的乐趣和自豪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所以然”,才能使兴趣得到进一步巩固。(3)勤奋努力是学业成功的重要法宝。高职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要辛苦,除了大量理论知识学习外,还有实践操作的练习。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严谨刻苦,不得来半点虚假,否则将来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专业人才,要求既要学习通用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课程多,学业负担重,一个学期有十多门课程需要学习。因此,为了学有所成,必须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和业余爱好才能跟上学习节奏,否则将会积重难返,正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成功。(4)信心和耐心是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保障。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我们要坚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克服,正所谓“没有永远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有解决时间长短而已”。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平常心,尤其要帮助有自卑、畏难情绪的学生。青年学生活泼好动,而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课堂上听课,或是实验室操作,再加上机械的生活方式,难免会枯燥乏味,出现厌学情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2.2 科学的方法能让学业事半功倍

(1)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职业基础知识没有实践操作知识那样有趣,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基础作用事关整个职业教育的成功所在,切不可忽视。(2)加强阅读训练,增强理解能力,善于思考设问。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反复地阅读记忆,理解吃透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精思设问。面对有难度的专业知识,无论是时候,都要善于发现“什么”、解决“怎么办”。问题解决了,理解就透彻,记忆就深刻。在职业技能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得到现成答案,要先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如果还没有解决就请教同学或老师。职业技能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活学活用,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分析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实验操作及企业见习、实习。(3)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会归纳总结。有的同学擅长机械记忆,有的则擅长理解记忆;有的同学喜好集中学习,有的则适合交替学习。比较听、写、看、诵、联想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调动多种器官,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职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求学生善于将大篇幅内容用概括、精炼的文字归纳出来,正所谓“提其要,钩其弦。”以我院临床医学为例,如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痛、呕、胀、闭”4个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可用“三联征”3个字归纳。

3 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更要注意发展智力,拓展素质,培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有利于今后对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与提高。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高校对自身各类资源、知识能力等要素的集中整合,还涉及高职院校科研力、学生创业力、发展潜力等多个方面,只有各方面均衡发展才能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