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的学习方式,在有着国际教师、国际学生的幼儿园,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彰显出了独特的效果。
关键字 PYP课程 英语探究 探究六步骤 教学方法 一、对PYP课程的理解
(一)PYP课程
PYP—Primary Years Program即国际文凭小学项目。PYP项目是国际文凭组织为3至12岁学生设计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强调学科交叉的项目,通过课内、课外多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传统课程通常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具体的科目。而PYP课程分为以下六组学科:语言、数学、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个人/交往/体育。以开展以上六组学科进而使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获得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态度,学会对社会负责。PYP探究课程围绕以下的六大跨学科主题开展:我是谁?我们处在何时何地?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转?如何管理自己?共享地球。教师再根据以上六大跨学科主题制定各年段的探究单元主题。
(二)什么是探究
在PYP课程中,学生以形成性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了解了什么是PYP课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PYP课程中,探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那到底何为探究呢?在“Making the PYP Happen”中,我们了解到,对于探究,最广义的解释是:探究是由学生或教师发起的,使学生从当前的理解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水平的过程。学生将以探索、思考、实验、与以往的学习建立联系、收集数据、通过应用加深理解、研究并寻找信息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PYP课程英语探究活动分析
根据我校的语言政策,3-6岁项目是使用双语开展探究教学的,双语即中文和英文。那么英语探究活动,显而易见,就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要把英语探究活动搞好,首先就要过英语关。3-6岁的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思考、回答提问、自主提问呢?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本人将从英语探究教学的特点、开展的条件、探究的六个步骤、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PYP英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以世界为教材是PYP的特点之一。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通过探究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处理,然后内化,最后运用于生活。PYP英语探究式教学,是围绕PYP探究单元展开的,以英语为载体进行探究教学。首先,从探究的角度讲,它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如:思维特点、动作发展特点、理解能力等;再者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的特点,尽量采用学生能听懂的,但比原有水平稍难一点的语言开展探究,这样学生既能通过探究获得知识、信息,又能提高第二语言能力,一举两得。
(二)开展的条件
要有效开展英语探究活动,需具备良好的条件,以下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展开谈。“软件”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即教师和学生。英语探究,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才能用英语组织探究活动,再者,要求教师要有很全面的知识。在探究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能机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全面知识的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做一个终生不渝的学习者。除了自学外,学校也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保证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硬件”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如:开展PYP探究单元少不了的《单元书》,它包含单元计划表,家园互动,教学案例,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幼儿单元评价表等内容。还有其他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数字化资源等等。此外,我园还每班配有一名外籍教师,英语探究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和外籍教师合作开展。
(三)攻破语言关很重要
使用英语开展探究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课前,教师将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或是英语语言活动的时间进行下一英语探究活动的渗透,渗透的内容为与下一探究活动相关的新单词,重难点句型等。这样,在活动开始前先给学生突破语言关,活动开展时,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听懂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开展的优势在于:外籍教师能给学生英语语言上语音、语法等方面地道的输入;中国英文教师能解决当学生听不懂是给予解释,或是对于文化、专业词汇方面给予适当的中文解释。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过语言关。
(四)PYP探究六步曲
在PYP课程中,探究通常分为以下六步开展:导入,发现与探索,梳理,进一步延伸,反思和行动。下面以《感官》一单元为例阐述六个步骤:
中心思想:我们的感官以及他们的作用。
这个主题我们主要探究的是对自然世界和规律的探究。物质与人类社会生物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的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将会帮助和改善人类的基本功能。在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如下主题:我的感官有哪些;感官的构造;它们有什么用途;盲人与聋哑人的生活及如何帮助他们等。
探索步骤一:导入
1.与专业舞蹈教师提前沟通,在探究活动开始的同时开始舞蹈《五官操》,学生们通过悦耳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很快便知道了人的五官有哪些,初步了解了五官的作用,并且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茶余饭后不时的欢唱。
2.围绕“人的感官有哪些?”进行探究。在探究开始时,让学生们讨论“感官有哪些?”,“感官和五官是一样的吗?”,“感官和五官的区别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多媒体,亲身探究体验、分享经验等手段让学生们对以上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重新认识“高效课堂”
我校模仿山东兖州二中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此模式4~6人一小组,围在一起坐,课前教师准备好导学案,并印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导学案要求和步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讨论问题,实质上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对于每一节课,学习不一定高效,甚至谈不上有效,取名为“高效课堂”有点名不副实。所谓探究,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教学”一词,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于1961年首先使用。他认为,学科的知识处于不断变化中。他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学科探究方法;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教学中的探究(学生的探究)实际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是一种特殊的模拟性的科学探究。
随着课改和新课程的实施,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教育研究人员一方面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提出“探究性学习”的新概念,并将这一学习方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如地理学,不仅研究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联系的规律。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为探究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素材。
二、重新思考“高效课堂”中的几种关系
由于我校过分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机械地照搬山东兖州二中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成绩的下滑,导致社会不认可,学生的家长不认可,某些教师不认可。面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怀疑和困惑,我们必须冷静再思考,探索符合我们学生的“高效课堂”模式,使山东“高效课堂”模式本土化,那么就必须正确认识这样几种关系。
1.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关系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讲,教学可分为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种。在接受式教学中,知识由传授者(教师)直接提供,教师规定了要讲授或演示的内容,规定了学生要学习或掌握的知识,理解、拥有并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解决是关注的焦点,即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者,教师作为帮助者。
2.小组活动与合作探究的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许多工作不可能由个人单独完成,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品质。学生个体间、群体间、师生间的交流不仅体验合作乐趣、成功喜悦和群体力量,也体会到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的价值。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需要合作完成,开展小组活动是合作探究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目前,我校实行的“高效课堂”,将原来排排坐改为了团团坐。为了便于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课前重新编排座位,两张或三张为单位组成学习活动小组。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有序地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整个活动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低效、浮躁。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和具体分工,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经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缺乏实践价值;教师安排的探究活动时间没有保证,有时还没有进入状态,有时刚进入状态就被制止。就学生而言,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只有少数优生参与探究过程,多数学生成了观众;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面上。这样的合作探究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过程更合理、结论更明确。小组活动要体现合作探究的价值,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有内容交流,学会交流。其一,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其二,合作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充足。其四,交流的方式和学习结果要反馈。
3.探究教学与全程探究过程的关系
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大体经过六个步骤:科学地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或猜想;制订研究方案和方法;收集资料(证据);得出结论;展示、交流和总结。从探究教学的横向展开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资料(证据)来看,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具体情况不同,可采用的方式也不同。目前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包括上述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其实不然,在实际工作中,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教学活动包括了上述的六个步骤,如一些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研究性课题,这些活动往往会持续数周,这种探究活动属于完整探究。多数的探究活动只由上述某一些步骤组成,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Ⅰ》来说,其编排有探究性活动三十多项,多数活动是给出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研究或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或给出客观数据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关于太阳高度的探究性设计、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关于生命探究的活动设计,这种探究活动属于部分探究。
在现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水平以及教学管理、评价等条件下,理想化的、完整的探究学习难以形成或不符合教学实际。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学生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时间多少,选择某个或某些步骤的部分探究。一节课中某些内容适合探究就采取探究的方法,不适合就不采用这种方法,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4.探究教学与课改的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教育专家分析中小学教育现状后得出: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刻苦是我们的优势;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我们的问题;优势和问题同样突出,课改不是推倒重来,好的要继承,不好的要革除,更多的是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9.
[2]魏国栋.普遍高中新课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法 语法教学 感悟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语法的形式p意义和用法。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师从语法形式p语法规则入手,举例说明并过渡到意义,最后在教师主导下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刻体会其交际功能,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交际策略,在真实的情景里做到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稿)》所确立的教学整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作为中小学常见学习方法之一的探究式学习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和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法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语法教学模式。
二、探究式学习法在高中英语新课程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语法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语篇中自然地感知语言,从机械性模仿过渡到创造性运用,由语言知识的学习向真实的交际技能转化,充分体现了语法的交际性原则。
人教版现行教材的设计是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学生的语法知识体系。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分九个部分。各单元的目标语法在主要阅读语篇中都有意识地、大量地呈现,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所学的语法结构的形式与功能,强调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例如,必修四Units 1-4的主要阅读语篇呈现的语法项目是动词的-ing形式,每一个语篇中都存在大量可用于学习、研究的语法知识,符合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景,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体验归纳出相关语法的结构和用法,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现以必修四Unit 4的语法结构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基本功能为例,展示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应用探究式学习法这一模式的。这堂语法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别动词的-ing用作定语、状语的用法,正确使用该语法功能。活动过程如下:
步骤一: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句子,通过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在语篇中感知所学的语言。
[设计说明] 每一个语篇都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语境及大量的示例,以这样的语篇作为语法学习的材料更符合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景,展示了同一语法项目内分支项目间形式、意义和用法的区别。
步骤二: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判断并归纳语料中哪些句子含有动词的-ing充当定语或状语,并说明原因、体会其用法。然后请几组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
[设计说明]通过研究、对比、分析语法规律以及展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法学习中探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并构建语法体系,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步骤三: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整理目标语法知识,形成自己的概念。
[设计说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语法规则进行纲要式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领会语法意义,从而准确、得体地运用语法,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步骤四:教师围绕情景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再现已学的语法知识,体会语法点的交际功能。笔者所定位的目标语法知识的运用,共设计了六个包含本单元语法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句子,以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谈论有关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情形。
[设计说明] 在开放式的语篇层面上进行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把语法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语法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法进行交流的能力,确保了语法运用的真实性。
步骤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句子,加入适当过渡词把上述六个问题连句成篇,并通过投影仪加以展示,使学生在交际中进一步了解本单元主要语法结构的区别和用法,达到正确使用该语法功能的目的。
[设计说明] 在语法教学中穿插写作教学,扩展了输出途径,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度,还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三、感悟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语篇输入开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辩识语法现象p发现语法规律,并且通过语篇输出的形式重温和活用所学的语法,使语法课变得生动有趣。总之,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形式p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由语言知识的学习向真实的交际技能转化。这才是语法教学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现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给他们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启迪学生思维,体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我作为一名在边远山区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没有专职实验员的情况下,积极投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中。下面是我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对两节实验课的总结,写出来与同仁探讨。
1.实验前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是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重要实验,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之后给出的一个有关气体制取的操作。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打下基础。因此做好该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更是十分必要的。实验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课前我已把我任的班级学生分成九个组,并要求每组学生尽量找一些检验氧气的材料,例如:木条.木炭.铁丝等等。使每个同学能亲自动手。然后我在第一课时给学生讲清以下几点:1.药品及其反应原理:2KMnO4====K2MnO4(锰酸钾)+O2+MnO2 2.实验装置: 排水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水槽. 向上排气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 A.注意事项: (1)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生成的水蒸气在管口聚成水滴倒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以利于氧气排出,防止药品堵塞导管. (3)使用高锰酸钾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均匀受热. (5)加热时要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 (6)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7)停止加热,先把导管撤出,在撤离酒精灯,否则水槽内水会倒流,导致试管爆裂.适用范围:此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 (不适合于过氧化氢) 3.收集方法: a.排水法----因为氧气难溶于水。 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导气管应伸入瓶底,尽量排净空气) 4.验满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复燃,则已收满。 5.集满放置: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片口向上正放。 6.操作步骤: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具体为:先把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如果放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装药品.用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c.固定试管在铁架台上. d.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 e.收集气体. F.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g.熄灭酒精灯。
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
2.实验中主动给学生分析成败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有六个组的学生出现了失败,只有三个组的学生实验成功。现将六个组失败的现象及原因简单分析于后。
2.1试管炸裂: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试管外壁有水,加热前没有擦干;给试管加热时,没有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即没有给试管预热;试管口部高于试管底部即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致使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聚成水滴流下使试管炸裂。
2.2集气瓶炸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反应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下来就会使集气瓶底炸裂。因此,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氧气前应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的沙子,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在收集时看到集气瓶中还有少量的水时就先停止收集,然后将集气瓶从水中移出,正放在实验台上。如果实验时铁丝接触到瓶壁也会使集气瓶炸裂。
2.3收集到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橡皮塞是否塞紧;胶皮管有无老化;玻璃导管有无裂缝;实验药品量太少,学生动作太慢,延误了收集氧气的时机。
2.4收集到的氧气为红色:可能的原因是实验前未塞入棉花,致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粉未进入水槽。
2.5铁丝不燃烧:可能的原因是:铁丝没有预热;铁丝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就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学生用的铁丝过粗,让学生改用从废旧石棉网上拆下来的细铁丝,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复述中和滴定的定义;能准确地写出滴定原理方程式;能根据滴定原理方程式分析中和滴定的两个关键点;能根据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自学的能力,用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开展定量化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信心,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和滴定原理;中和滴定的关键;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指示剂的选择;误差分析。
主要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师: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生:H++OH-=H2O 即:nH+=nOH-具体方程式为:C酸・V酸・N酸=C碱・V碱・N碱
师:从理论上分析可知,六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他五个量就可求第六个量。在实际工作中,这个原理也很有用,如实验室据此原理测未知溶液的酸或碱的浓度。请同学们分析、讨论,酸碱性应该如何测定呢?
2.中和滴定第一个关键点的分析
师:中和滴定中酸碱溶液体积的准确量取是实验的第一个关键。下面请同学们观看我拍摄的一段读取量筒中溶液体积方法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内容。
师:请同学们注意视频中关于读数时出现的三种不同的特殊状态,用本组的量筒实际做一下。
设计意图:此处利用了我自拍的一段26秒的数码视频,画面中突出了读数时会出现的三种情况:视线高于液面、视线低于液面、视线与液面齐平。视频在播放中可以在三种特殊的读数状态下暂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视频画面呈现读数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在操作时就会有了真切的感受。
3.中和滴定第二个关键点的分析
师:中和滴定中的第二个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准确判定反应是否恰好到达了终点。请分小组讨论:准确判断终点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在各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归纳,选择合适的指示剂。
学生分小组做实验: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时,用甲基橙指示剂,溶液颜色从红色到橙色(30秒不褪色)就达到了滴定终点,此时PH值为3.1~4.4之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模拟现象的Flash课件。
生: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而不是7,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从上面课件演示的效果看,根据中和滴定过程中的突跃范围来选择指示剂,即变色范围在4.3~9.7之间的酸碱指示剂都可以使用。
若用酚酞指示剂,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30秒不褪色)就达到了滴定终点,此时PH值为8~10之间。
不论哪种方法,刚好严格达到中和状态是做不到的。滴定终点与刚好中和时的差别,称为滴定误差(在选择指示剂时,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小误差)。
设计意图: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中一直不易解决。此处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独特作用,课件实现了实验过程中几个特定现象的定格观察,而且同屏显示PH值的变化,对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比较有利。
4.进一步拓展
上面的中和滴定是强酸与强碱反应,利用了甲基橙或酚酞做指示剂(通常不用石蕊);如果是强碱滴定弱酸,则用酚酞做指示剂;而强酸滴定弱碱,就用甲基橙做指示剂。
5.中和滴定实验的课堂预习
师:要使中和滴定的误差缩小到允许范围,除了选择指示剂外,还必须熟悉中和滴定操作的各个环节,减少或避免各个环节所造成的误差。请同学们观看老师提供的第二段视频材料,预习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思考引起误差的种种因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经常自拍一些积件式视频,就是用数码相机拍摄化学视频素材,这样的素材往往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具有鲜活的时代性和生活性,虽然缺少专业性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但对于教学活动来讲,这种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原生态资源也许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中和滴定试剂的选择,Flash课件准确地模拟出了实验现象。最关键的是,课件把现象对应的反应溶液的PH值用图线的方式做了同步定量的显示,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教材中虽然有下面的图线,但是对于溶液在达到反应终点时对应的试剂PH值突变的范围还显示得不是非常直观。为此,我将大学普通化学课中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格引入教学中,使图线和数据有了对应关系。
2.本次教学活动中的两段视频资源全部都是自主开发的。为了教会学生准确读取量筒溶液的读数,我自拍了一段数码视频,现象明显,指导性强;针对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我也拍摄了一段帮助学生预习活动的视频,该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性特别强。概括来讲,积件式视频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原理的讲解。教学中涉及的较复杂的实验,对实验原理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自拍的视频短片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前做好“小剧本”,将整个讲解流程规划好,画外音的设置、远近镜头的变化等都要与整节课的设计紧密配合,做到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复杂实验的再现。教材中有些实验在操作上比较烦琐,不易现场操作完成,可以在课前拍摄专题性的小短片,在课堂上播放,与其他的教学活动配合使用。
教材资源的补充。结合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现象,可以拍摄一些两三分钟的小短片作为一种有机补充,辅助教学活动的展开。
激发兴趣的拓展。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时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当然是多样的,而拍摄一些关于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的有趣的小视频,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