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理解课程标准,树立新观念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前我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以我为中心地位。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考虑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我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自从“体育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提出,对我的教学的改革有了指导性,我感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他们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
以前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以我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的确,要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留有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内容中精选适宜学生学习的五个领域,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淡化“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指教学过程中直接搬用专业化、成人化的竞技运动,强调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打基础,从而忽视普遍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使平时体育课堂教学变成了专项运动训练课。我认为,如果这样教学,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运动训练成分,强化教学方法传授;应淡化对生理指标的注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注重等,使平时的课堂教学更贴近中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对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机制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所以我一直反对“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平时上好一堂体育课该怎么上心里就更有数了。同时我也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加强业务进修,提倡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去达到和实现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目标,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灵活运用教法
新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法上,我尝试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当然,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我想,只要在意,改变在教学中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去完成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应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真正平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的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首先时代要求全民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事实上,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7-9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三、要求教师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
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时,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另外,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也是新课改对科学教师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教学中,强调教师的动手能力。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科学教育中,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因此,实验操作与演示实验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实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1)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2)对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3)对结果测量的操作能力。其次,现代科学教育强调过程性教学,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结论的过程设计成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抽象概念、原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让学生直接动手实践的内容。要胜任这类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还能在学生动手做的时候给予指导,指出其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还能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学生可以直接感知、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体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四、要求科学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 确立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以练习册的习题作为提示要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课文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注意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初二学生中,通过两个星期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述能力大大提高。
2.多元化发展,拓宽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习惯将一个固定的结论告诉学生,使学生容易被习惯思维所左右,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是生活在一元或二元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不能照本宣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对学生观点的提出要表示鼓励,只要能讲出道理,都值得赞赏。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发展。
二 改革评价体系
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改变陈旧的人才评价标准。
三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尊重学生自我意识,设计多项主题,共同探讨完成,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可设置各类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由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如在上《》和《第二次》时,可请学生作一些提前准备,如林则徐的事迹、两次的比较等,通过深入的比较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从而,不但使学生对这两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和探究中不断提高。
四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精神。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充分挖掘素材,开展一系列寻访历史足迹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历史,拓展历史的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和发扬英雄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大无畏精神。
五 对教师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开发教育功能、目标的主要实践者,实践公民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必须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注意教育观念的更新——师生互动式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师生互动。
(1)讲故事。请学生根据课本中给的小字部分的人物介绍结合课外寻找的资料分别讲述岳飞、郑和、戚继光、郑成功等杰出人物的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抢答。充分利用板书设计,提出要求,进行小组抢答,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学与玩相结合,导与用相互动。
(3)制作历史小报。在各班进行评奖与展示,将学生潜在的学习才能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4)研究性学习。设计多项主题,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六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书籍,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历史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历史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精神,树立良好的公民责任心和公民意识。
【关键字】高中语文 开放性教学 全面发展
教学是一项神圣的心灵工程,它关系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因此,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语文是学生起步最早的一门学科,也是必备的基础性学科,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将语文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教学是知识的引导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语文教学在遵循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想将语文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就需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环境
1.课堂环境。课堂环境中要注意主题的开放,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环境,因此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将教学做到张弛有度,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双方面的训练。开放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别就在于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学习都遵循自主学习的原则,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的安排。
开放性教学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激发学生积极性作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再被禁锢在固定的教学规定中。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将知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进行延伸,将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充分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特点,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
2.课外环境。语文教学还可以结合很多有趣的课外知识进行教学,例如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这样的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陶冶情操,可谓一举多得。将名著结合到语文教学中也是实现开放性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从而更加形象的重现旧社会的生活状态,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观看过后还需要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的所见所闻,对阿Q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从而引申出旧社会中人们的共性,加深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师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点学习,更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要“授之以鱼”,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做到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进一步开放课堂,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大好处。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并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课堂内容变得多样化,打破了原有书本知识的界限,使得教学具有开放性。
三、学习方法
开放性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开放性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上,“读书贵有疑”,学习本身就是发展和探究的过程,带着怀疑和探索的思维去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并且将局限的知识层面进行不断的开放和扩展,从而将语文学习做到灵活高效。
学习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学生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动的探索,参加和语文有关的实践活动,从而调动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面对知识,学生要主动的接受,积极的心态会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反之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很沉重,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自身还要学会自主学习法,在语文学习中,自学是很重要的环节。语文需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扩展,增加知识储备,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自学的开放性。
教学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转变,也需要实现从封闭教学到开放性教学的改变。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将教学做到具有开放性。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新鲜的活力,而不是死板的知识,因此,开放性教学的推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君秀.让开放性教学悄悄走进高中语文课堂[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4).
[关键词]课程改革 目标 体育教师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24-0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目前体育教育的主要旋律,重视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指出课程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正确深入地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在当前这一新历史时期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而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角色,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调枯燥,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时没有兴趣与激情。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
一、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的理解
随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行,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方式诞生了,它将引起学校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发生改变。因此,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对实施新课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功能转变
《纲要》首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求改变过去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如何生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课程功能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改变了过去的注重专业教育,偏重自然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单一的课程结构①。新的体育课程更加重视人文性的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育教育不再是单方面重视实现“生物体育观”价值,更多的重视学生主体性人格方面的培养。因此,强调“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②。
(三)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密切联系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使得课程内容新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新知识、新概念带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便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不再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教学的系统性,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的“繁、偏、难、旧”和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新课改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纲要》中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好习惯。此外,还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完全改变了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的学习现状。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在上体育课时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锻炼,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结果等等相关问题。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奠定了基础。
(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过去的体育课程标准过分地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新课改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加人性化,对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
二、新课改条件下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更新、角色转变
随着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试行,体育课程的隐越来越显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等③。这些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与课改不相符的旧观念。体育教师职业是教育舞台的重要角色。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体育教师担当多种角色④。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书的“教书匠”,他们是实施大纲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课堂的仲裁者,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执行大纲的“教书匠”,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教学方法与内容新颖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也只管照着教材去教,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角色,还要具有新的教学行为,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引导式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新颖而又简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能力要提高
长期以来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陈旧,一直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是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了⑤。新《纲要》对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应扩展教育视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途径获得新知识,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和展开研究。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质疑、批判、创新的过程,教育科研是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⑥。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科研工作能力,将工作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从而真正地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真谛”。
(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⑦。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有助于形成合作、帮助和学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行为⑧。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做到挚爱和尊重学生,同时还要真诚地对待体育教学,以及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这样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①②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③周晓军.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80-83.
④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106-108.
⑤王波.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409-1410.
⑥吴超,潘丽英.从教师看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因素[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75-77.